TW201342719A - 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2719A
TW201342719A TW102112492A TW102112492A TW201342719A TW 201342719 A TW201342719 A TW 201342719A TW 102112492 A TW102112492 A TW 102112492A TW 102112492 A TW102112492 A TW 102112492A TW 201342719 A TW201342719 A TW 2013427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lead wire
lead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2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ji Okur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42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271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1/00One pole

Abstract

連接器(10)係具備有:接觸子(50),其係連接於基板(60);及外殼(20),其係未透過接觸子(50)地收容固定引線(30),並且嵌合接觸子(50)。外殼(20)係形成有至少一面形成開口的開口部(24),並且在由開口部(24)露出狀態下保持所收容固定的引線(30)。此外,接觸子(50)係具備有與開口部(24)相對向之側形成開口的接點部(53)。接著,將接點部(53)插入在開口部(24),並且將引線(30)由接點部(53)的開口部分插入,藉此使接觸子(50)在引線(30)接觸接點部(53)的狀態下嵌合在外殼(20)。

Description

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本發明係關於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自以往以來,已知一種將引線與基板作電性連接的連接器(插入式連接器)(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在該專利文獻1中,連接器係具備有:連接於基板的接觸子;被固定在該接觸子的引線;及安裝有接觸子的外殼。
接著,將連接於基板的接觸子安裝在外殼,在安裝在外殼的接觸子插入引線且加以固定,藉此使引線與基板作電性連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514138號公報
但是,在上述習知技術中,係使引線以軸向移動而插 入在安裝於外殼的接觸子,藉此將引線固定在接觸子。因此,會有在引線插入在接觸子時,引線發生撓曲、引線的安裝作業費工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獲得可更加輕易地將引線安裝在接觸子的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本發明之第1特徵之要旨為:一種連接器,其係將引線與基板作電性連接的連接器,其特徵為:前述連接器係具備有:接觸子,其係連接於前述基板;及外殼,其係未透過前述接觸子地收容固定前述引線,並且嵌合前述接觸子,前述外殼係形成有至少一面形成開口的開口部,並且在由前述開口部露出狀態下保持所收容固定的前述引線,前述接觸子係具備有與前述開口部相對向之側形成開口的接點部,將前述接點部插入在前述開口部,並且將前述引線由前述接點部的開口部分插入,藉此使前述接觸子在前述引線接觸前述接點部的狀態下嵌合在前述外殼。
本發明之第2特徵之要旨為:前述引線係具備有將前端部壓擠所形成的擠壓部,前述外殼係具備有扣止前述引線之擠壓部的扣止部。
本發明之第3特徵之要旨為:在前述外殼形成有載置前述引線的載置部,該載置部的載置面形成與前述引線的表面形狀相對應的形狀。
本發明之第4特徵之要旨為:前述外殼係在包圍前述扣止部的壁面形成有露出前述引線的貫穿孔。
本發明之第5特徵之要旨為:前述貫穿孔係分別設在包圍前述扣止部的壁面的互相對向的壁面。
本發明之第6特徵之要旨為:前述接觸子係具備有具有被扣止在前述外殼之壁面的鎖定片的鎖定部,前述鎖定片係彎曲成前端侵入至前述外殼的壁面。
本發明之第7特徵之要旨為:前述接觸子係具備有具有夾持前述引線的鎖定片的鎖定部。
本發明之第8特徵之要旨為:前述引線係具備有由單線所成之芯部。
本發明之第9特徵之要旨為:前述引線係具備有由撚線所成之芯部。
本發明之第10特徵之要旨為:前述引線係由同軸纜線所構成。
本發明之第11特徵之要旨為:一種附引線外殼,其特徵為:被使用在前述連接器,收容固定有前述引線。
本發明之第12特徵之要旨為:一種外殼,其特徵為:被使用在前述連接器。
本發明之第13特徵之要旨為:一種接觸子,其特徵為:被使用在前述連接器。
前述連接器藉由本發明,將接觸子的接點部插入在外 殼的開口部,並且由接點部的開口部分插入引線,藉此在引線接觸於接點部的狀態下使接觸子嵌合於外殼。亦即,使引線以與軸向呈交叉的方向移動,藉此使引線被插入於接觸子。因此,引線插入在接觸子時,可抑制引線呈撓曲,可更輕易地將引線安裝在接觸子。
10、10A、10B、10C‧‧‧連接器
20‧‧‧插頭外殼(外殼)
20a‧‧‧插通孔
20b‧‧‧扣止部
20c‧‧‧插入凹部
21‧‧‧周壁部
21a‧‧‧切口部
22‧‧‧頂壁部
22a‧‧‧開口部
22b‧‧‧開口部(貫穿孔)
23、23a、23b‧‧‧縱壁部
23c‧‧‧壁面
24‧‧‧開口部
25、25a、25b‧‧‧島部
25c‧‧‧貫穿孔
25d‧‧‧側壁面
26‧‧‧載置部
26a‧‧‧載置面
30‧‧‧引線
30a‧‧‧插通孔
31‧‧‧被覆部
32、32A、32B‧‧‧芯部
32a‧‧‧前端
32b‧‧‧擠壓部
32C‧‧‧同軸纜線
33‧‧‧內部導體(芯部)
34‧‧‧絕緣體
35‧‧‧外部導體
40、40A‧‧‧附引線外殼
50、50A、50B‧‧‧接觸子
51‧‧‧底壁部
52‧‧‧基板連接部
53‧‧‧接點部
53a‧‧‧外側片
53b‧‧‧內側片
53c‧‧‧夾持片
54、54A‧‧‧鎖定部
54a‧‧‧鎖定片
54b‧‧‧前端
54c‧‧‧內側隅部
55‧‧‧空間
60‧‧‧基板
61‧‧‧LED
62‧‧‧電源電路
63‧‧‧浮動連接器
64‧‧‧短路用的連接器
65‧‧‧電路零件
70‧‧‧LED電燈泡
71‧‧‧玻璃球體
72‧‧‧金屬蓋
圖1係將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一部分分解顯示的斜視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外殼的斜視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外殼的圖,(a)為背面圖,(b)為側面圖,(c)為平面圖,(d)為正面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外殼的圖,(a)係圖3(a)的A-A剖面圖,(b)係圖3(a)的B-B剖面圖,(c)係圖3(c)的C-C剖面圖,(d)係圖3(c)的D-D剖面圖。
圖5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引線插入在外殼前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6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引線插入在外殼的附引線外殼的斜視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引線的斜視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的圖,(a)為背面圖,(b)為側面圖,(c)為平面圖, (d)為正面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的圖,(a)係圖8(a)的A-A剖面圖,(b)係圖8(a)的B-B剖面圖,(c)係圖8(c)的C-C剖面圖,(d)係圖8(c)的D-D剖面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子的圖,(a)係顯示接觸子的底壁部位於下側的狀態的斜視圖,(b)係顯示接觸子的底壁部位於上側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觸子的圖,(a)為平面圖,(b)為側面圖,(c)為正面圖。
圖12係以與接點部相對應的位置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安裝在接觸子的方法的圖,(a)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安裝在接觸子之前的狀態圖,(b)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已安裝在接觸子的狀態圖。
圖13係以與鎖定部相對應的位置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對接觸子的安裝方法的圖,(a)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安裝在接觸子之前的狀態圖,(b)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已安裝在接觸子的狀態圖。
圖14係以模式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1使用狀態的說明圖。
圖15係以模式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2使用狀態的說明圖。
圖16係以模式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3使用狀態的說明圖。
圖17係以模式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第4使用狀態的說明圖。
圖18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接觸子的圖,(a)係顯示接觸子的底壁部位於下側的狀態的斜視圖,(b)係顯示接觸子的底壁部位於上側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19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接觸子的圖,(a)為平面圖,(b)為側面圖,(c)為正面圖。
圖20係以與接點部相對應的位置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對接觸子的安裝方法的圖,(a)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安裝在接觸子之前的狀態圖,(b)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已安裝在接觸子的狀態圖。
圖21係以與鎖定部相對應的位置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對接觸子的安裝方法的圖,(a)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安裝在接觸子之前的狀態圖,(b)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已安裝在接觸子的狀態圖。
圖22係將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之一部分分解顯示的斜視圖。
圖23係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的圖,(a)係顯示將引線插入在外殼之前的狀態的斜視圖,(b)係顯示將引線插入在外殼之後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2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對接觸子之安裝方法的斜視圖,(a)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安裝在接觸子之前的狀態圖,(b)係顯示將附引線外殼 已安裝在接觸子的狀態圖。
圖25係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附引線外殼的圖,(a)係顯示將引線插入在外殼之前的狀態的斜視圖,(b)係顯示將引線插入在外殼之後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26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第4實施形態之引線的變形例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示,一面詳加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以下係將外殼的長邊方向(引線的軸向)設為X方向,外殼的厚度方向設為Z方向,外殼的短邊方向(寬度方向)設為Y方向來進行說明。
此外,在以下複數實施形態包含有同樣的構成要素。因此,以下對於該等同樣構成要素係標註共通的符號,並且省略重複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具備有:連接於基板60的接觸子50;及嵌合該接觸子50的插頭外殼(外殼)20。該連接器10係使構裝在基板60的接觸子50嵌合於收容固定有引線30的樹脂製插頭外殼(外殼)20,使引線30與接觸子50相接觸,藉此將引線30與基板60作電性連接者。
插頭外殼20係如圖2~圖4所示,形成大致直方體狀,具備有周壁部21及頂壁部22。
此外,在插頭外殼20形成有至少一面(圖3(b)的上側)形成開口的開口部24。在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24係藉由周壁部21及朝寬度方向(短邊方向:X方向)延伸存在的縱壁部23予以區劃。
接著,在開口部24內以插頭外殼20的長邊方向(X方向)並設有複數(3個)島部25。3個島部25之中,中央部的島部25a係藉由縱壁部23a而被固定在周壁部21,兩端的島部25b係藉由縱壁部23b而被固定在周壁部21。
接著,在3個島部25,係以朝X方向貫穿的方式形成有用以插通引線30的貫穿孔25c。在本實施形態中,貫穿孔25c係在正面視(由X方向所觀看的狀態)下,形成朝頂壁部22側形成開口的大致U字狀,與形成在頂壁部22的開口部22a相連通。藉由採取該構成,可將在島部25a、25b形成有貫穿孔25c的插頭外殼20,使用模具而輕易地進行樹脂成型。
此外,在彼此相鄰的島部25之間,以朝X方向延伸存在的方式形成有載置引線30的載置部26。該載置部26的載置面26a係形成為與引線30的表面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引線30係呈細長圓柱狀,引線30的表面形狀係形成為圓柱的側面形狀。因此,載置部26的載置面26a係以與引線30的表面形狀(圓柱的側面) 相抵接的方式,形成為Y方向中央凹陷的圓弧狀。
此外,在兩端的島部25b的X方向外側分別形成有:用以將引線30插通在插頭外殼20內的插入凹部20c;及扣止被插入在插頭外殼20內的引線30的前端的扣止部20b。
插入凹部20c係以朝X方向外側形成開口,並且X方向內側與島部25b的貫穿孔25c相連通的方式形成,由X方向外側的開口插入引線30。
另一方面,扣止部20b係形成為X方向內側與其他島部(具有與插入凹部20c相連通的貫穿孔25c的島部25b以外的島部)25b的貫穿孔25c相連通,X方向外側為藉由周壁部21所被區劃的空間部。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周壁部21,來抑制由插入凹部20c插入的引線30發生穿透。
如上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插入凹部20c、端側的島部25b的貫穿孔25c、載置部26的載置面26a、中央的島部25a的貫穿孔25c、載置部26的載置面26a、端側的島部25b的貫穿孔25c、扣止部20b,來形成使引線30插通於插頭外殼內的插通孔20a。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插頭外殼20之包圍扣止部20b的壁面形成有露出引線30的貫穿孔。
具體而言,由於在頂壁部22形成與扣止部20b相連通的開口部(貫穿孔)22b,而使引線30露出。
此外,在扣止部20b之開口部(貫穿孔)22b的相反 側,亦形成有貫穿孔。亦即,在Z方向兩側(包圍扣止部的壁面的互相對向的壁面)分別形成有貫穿孔。藉由形成為該構成,以在Z方向兩側貫穿的方式形成扣止部20b,插通在扣止部20b內的引線30的前端係由插頭外殼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兩側露出。
引線30係形成細長圓柱狀,藉由絕緣性的被覆部31來包覆導電性的芯部32所形成。接著,引線30係在剝下前端側的被覆部31而使芯部32露出的狀態下被插通於插通孔20a。亦即,使所露出的芯部32插通於插通孔20a(參照圖5)。其中,在本實施形態中,引線30的芯部32係以由1條銅線( 0.5)所成之單線所構成。
接著,插通在插通孔20a的芯部32的前端32a係在已插入於扣止部20b的狀態下,被壓擠而形成平板狀的擠壓部32b。
此時,扣止部20b係形成為在Z方向兩側貫穿,因此藉由將壓擠用治具(未圖示)由Z方向兩側(以圖6的箭號a的方向)插入,藉此可壓擠芯部32的前端32a。
接著,藉由形成擠壓部32b,在使插入於插頭外殼20內的引線30朝脫離方向移動時,擠壓部32b會抵接(扣止)於縱壁23b的壁面23c,因此可抑制引線30由插頭外殼20脫落。
接觸子50係形成使1枚板狀金屬板折曲的形狀,具備有:底壁部51、及由該底壁部51延伸設置而與基板60相連接的基板連接部52。該基板連接部52係形成為由底 壁部51的X方向中央部朝向Y方向外側突出。
此外,接觸子50係具備有:與引線30的芯部32相接觸而作電性連接的接點部53;及具有被扣止在插頭外殼20的壁面的鎖定片54a的鎖定部54。
接點部53係分別形成在基板連接部52的X方向兩側,具備有:形成為由底壁部51的Y方向兩端豎立的外側片53a;及以可彈性變形的方式連設在外側片53a的內側片53b。接著,在內側片53b形成有夾持引線30的芯部32的夾持片53c,以兩側的夾持片53c夾持引線30的芯部32。此時,接點部53係形成為圖10(a)的上側(與開口部24相對向之側)形成開口。
此外,鎖定部54係分別形成在接點部53的X方向兩側。該鎖定部54係具有鎖定片54a,該鎖定片54a形成使由底壁部51的Y方向兩端延伸的片部由外側朝向內側折曲的形狀。將該鎖定片54a扣止於插頭外殼20的壁面,更具體而言,扣止於端側的島部25b的側壁面25d,藉此抑制插頭外殼20與接觸子50的嵌合脫落。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Y方向兩側的鎖定片54a,分別扣止端側的島部25b的Y方向兩側的側壁面25d,藉此鎖定插頭外殼20與接觸子50的嵌合。
其中,在X方向兩側的接點部53之間形成有空間55,在該空間55收容有中央的島部25a。
此外,在插頭外殼20的周壁部21的X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切口部21a,當使接觸子50嵌合於插頭外殼20時, 周壁部21不會干擾基板連接部52。
形成以上構成的連接器10係組裝成如以下所示。
首先,如圖5及圖6所示,在插頭外殼20的插通孔20a插入露出引線30的芯部32。
接著,藉由將壓擠用治具(未圖示)由Z方向兩側(以圖6的箭號a的方向)插入,來壓擠芯部32的前端32a。如上所示,藉由形成擠壓部32b,在使插入於插頭外殼20內的引線30朝脫離方向移動時,擠壓部32b抵接(扣止)於縱壁23b,可抑制引線30由插頭外殼20脫落。
如此一來,形成如圖6所示之附引線外殼40。此時,引線30並未透過接觸子50而被收容固定在插頭外殼20內。此外,插頭外殼20係將所收容固定的引線30,在芯部32由開口部24露出的狀態下進行保持。
接著,藉由將基板連接部52焊接在基板60等來進行連接,將接觸子50構裝(連接)在基板60。
接著,在以插頭外殼20的開口部24側、與接觸子50的接點部53的開口側相對向的方式,配置附引線外殼40及安裝在基板60的接觸子50的狀態下,一面將接點部53收容在開口部24,一面將露出引線30的芯部32由接點部53的開口側插入而以夾持片53c進行夾持(參照圖12)。其中,芯部32係當由接點部53的開口側插入時,由於藉由設在接點部53側的相反側(圖12的上側)的載置部26的載置面26a被按壓,因此抑制芯部32撓曲 的情形。
另一方面,鎖定部54的鎖定片54a以夾持端側的島部25b的Y方向兩側的側壁面25d的方式進行扣止,來將插頭外殼20與接觸子50的嵌合鎖定(參照圖13)。此時,中央的島部25a係被收容在空間55。
藉此,插頭外殼20與接觸子50相嵌合,基板60與引線30作電性連接。其中,接觸子50與基板60的連接亦可在使附引線外殼40與接觸子50相嵌合之後進行。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的使用例。其中,以下所說明的使用例為一例,連接器10的使用方法並非侷限於該等之使用例。
首先,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可使用在用以將構裝有LED61的基板(LED基板)60彼此作電性連接。在圖14中係揭示將4個基板60串聯連接者。接著,在圖14的最左側的基板60,除了LED61以外,係構裝有電源電路62,在其他3個基板60係構裝有LED61,但是並未構裝電源電路62。此外,構裝有電源電路62的圖14的最左側的基板60的左側係安裝有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在圖14的最左側的基板60的左側,以2個接觸子50朝寬度方向(圖14的上下方向)並設的方式予以構裝(連接)。接著,在該接觸子50係分別構裝有被固定在引線30之一側的外殼20,使引線30與基板60作電性連接。其中,引線30的另一側係與外部電源(未圖示)作電性連接,可供給電源。此外,在圖14的 最左側的基板60的右側係亦以2個接觸子50以寬度方向(圖14的上下方向)並設的方式予以構裝(連接)。接著,在4個基板60的互相相鄰的基板60側,亦以2個接觸子50以寬度方向(圖14的上下方向)並設的方式予以構裝(連接)。
接著,在基板60的該等部位(最左側的基板60的右側及其他3個基板60的左右兩側)係被安裝有在引線30的兩側形成連接器10者(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
亦即,在被構裝在圖14的最左側的基板60的右側的接觸子50及被構裝在圖14由左第2個的基板60的左側的接觸子50,分別構裝有被固定在引線30之兩側的外殼20。如上所示,使被構裝在最左側的基板60的右側的接觸子50及被構裝在圖14由左第2個的基板60的左側的接觸子50,嵌合在固定於引線30之兩側的外殼20的各個,以跨越圖14的最左側的基板60與圖14由左第2個的基板60的方式安裝有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藉此,圖14的最左側的基板60與圖14由左第2個的基板60作電性連接。圖14由左第2個的基板60與圖14由右第2個的基板60的連接、圖14的最右側的基板60與圖14由右第2個的基板60的連接亦同。接著,在被構裝於圖14的最右側的基板60的右側的上下2個接觸子50,分別構裝有被固定在引線30的兩側的外殼20。藉此,使被構裝在圖14的最右側的基板60的右側的上下2個接觸子50短路。
如上所示,藉由使用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變得不需要如習知技術般使用跨接引腳等來使其短路,且變得不需要使用可安裝跨接引腳的基板。亦即,即使使用圖14的基板60之中任何基板,均可使電路短路,可提高基板的通用性。
如上所示,使用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及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來將各自的基板60作電性連接,藉此可使被構裝在各自的基板60的LED61亮燈。此時,由於使用上述連接器10,因此可更輕易地將引線30安裝在接觸子50。此外,由於使用低背型的連接器來作為各自的連接器(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及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因此不會有遮斷LED61發光的情形,而可將連接器10安裝在基板60。
此外,如圖15所示,亦可使用連接器10、浮動連接器63及短路用的連接器64,使構裝有LED61的基板(LED基板)60相連接。在圖15中,亦揭示出將4個基板60作串聯連接者。接著,在圖15的最左側的基板60,除了LED61以外,還構裝有電源電路62,在其他3個基板60係構裝有LED61,但是並未構裝電源電路62。此外,在構裝有電源電路62的圖15的最左側的基板60的左側,係構裝有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可與外部電源(未圖示)相連接來供給電源。此外,圖15的最左側的基板60與正中間的基板60、60係分別藉由浮動連接器63來作電性連接。浮動連接器63係被使用在用以將2個 基板60、60,一面吸收位置偏移,一面作電性連接。
接著,在圖15的最右側的基板60的右側係安裝有短路用的連接器64。
如上所示,即使使用連接器10、浮動連接器63及短路用的連接器64,將各自的基板60作電性連接,亦可使構裝在各自之基板的LED61亮燈。
此時,以各自的連接器(連接器10、浮動連接器63及短路用的連接器64)而言,若使用低背型的連接器,無須遮斷LED61發光,即可安裝在基板60。
此外,如圖1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亦可使用在LED電燈泡70。亦即,可使用在用以將被配置在LED電燈泡70的玻璃球體71內來構裝LED61的基板(LED基板)60、及構裝有電源電路62的基板(電源基板)60作電性連接。
在圖16中,在玻璃球體71內,將構裝有LED61的基板(LED基板)60以構裝有LED61之側朝上的方式配置成大致水平,並且將構裝有電源電路62的基板(電源基板)60以大致水平配置在基板(LED基板)60的下方。其中,符號65為電容器等電路零件。
接著,在圖16中,將在引線30的兩側形成有連接器10的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安裝在各自的基板(LED基板及電源基板)60,藉此將基板(LED基板)60與基板(電源基板)60作電性連接。
其中,基板(電源基板)60係藉由未圖示的導線, 與金屬蓋72作電性連接,將該金屬蓋72安裝在與外部電源作電性連接的插座(未圖示),藉此被供電至LED61,而可使LED61亮燈。
此外,基板(電源基板)60係如圖17所示,亦可以大致垂直配置在基板(LED基板)60的下方。此外,在圖17中,使用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將基板(LED基板)60與基板(電源基板)60作電性連接。具體而言,在構裝在基板(LED基板)60的接觸子50構裝固定於引線30之一側的外殼20,藉此將引線30與基板(LED基板)60作電性連接。接著,將引線30的另一側所露出的芯部32藉由焊材66而焊接在基板(電源基板)60,藉此將引線30與基板(電源基板)60作電性連接。藉此,基板(LED基板)60與基板(電源基板)60透過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而作電性連接,可使LED61亮燈。其中,亦可將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安裝在基板(電源基板)60,並且將引線30的另一側焊接在基板(LED基板)60。
此外,如圖17所示,即使在垂直配置基板(電源基板)60的構成中,亦可使用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亦可如圖16所示,在水平配置基板(電源基板)60的構成中,使用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
此外,在圖16及圖17的構成中,亦使用低背型的連接器,來作為板對線類型的連接器10及板對板類型的連接器10,因此不會有遮斷LED61發光的情形,即可將連 接器10安裝在基板60。
如以上說明所示,藉由本實施形態,將接觸子50的接點部53插入在插頭外殼(外殼)20的開口部24,並且由接點部53的開口部分插入引線30,藉此在引線30接觸接點部53的狀態下使接觸子50嵌合於插頭外殼20。亦即,使引線30朝向與軸向(X方向)呈交叉的方向(Z方向)移動,俾使引線30被插入於接觸子50。因此,當引線30插入在接觸子50時,可抑制引線30撓曲,且可更容易地將引線30安裝在接觸子50。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引線30未透過接觸子50而收容固定在插頭外殼20內。接著,插頭外殼20以所收容固定的芯部32(引線30)由開口部24露出的方式保持芯部32(引線30)。亦即,形成將引線30的芯部32直接安裝在接觸子50的接點部53的構成。因此,引線30與接觸子50可安裝卸除,可由接觸子50的接點部53輕易地卸下引線30的芯部32,且可輕易地解除引線外殼40與接觸子50的嵌合。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芯部32(引線30)係具備有將前端部32a壓擠所形成的擠壓部32b,插頭外殼20係具備有將芯部32(引線30)的擠壓部32b扣止的扣止部20b。藉由形成為該構成,利用將芯部32(引線30)的前端部32a進行擠壓加工的簡單方法,即可將引線30固定在插頭外殼20。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在插頭外殼20係形成有載 置芯部32(引線30)的載置部26,該載置部26的載置面26a形成與芯部32(引線30)的表面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因此,可將芯部32(引線30)安定載置於載置部26。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插頭外殼20係在包圍扣止部20b的壁面形成有露出芯部32的前端部32a(引線30)的貫穿孔22b。因此,在將芯部32的前端部32a(引線30)插通於插頭外殼20的扣止部20b之後,可將芯部32(引線30)的前端部32a進行擠壓加工,而可更為容易地將引線30固定在插頭外殼20。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分別設在包圍扣止部20b的壁面的Z方向兩側(互相對向的壁面),而使扣止部20b朝Z方向貫穿。因此,在將芯部32的前端部32a(引線30)插通於插頭外殼20的扣止部20b之後,可由Z方向兩側插入壓擠用治具(未圖示),而可更為容易地進行芯部32(引線30)的前端部32a的擠壓加工。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引線30係具備有由單線所成之芯部32。因此,與使用撚線來作為引線30的芯部32的情形相比,具有適於廉價且長距離(例如10m以上)的舖設,且不易受到雜訊影響而可進行安定的通訊的優點。
(第2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A係形成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 大致相同的構成,具備有:連接於基板60的接觸子50A;及嵌合該接觸子50A的插頭外殼(外殼)20。該連接器10A亦使構裝在基板60的接觸子50A嵌合於收容固定有引線30的插頭外殼(外殼)20,使引線30與接觸子50A相接觸,藉此將引線30與基板60作電性連接。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亦將引線30未透過接觸子50A而收容固定在插頭外殼20內。接著,插頭外殼20以所收容固定的芯部32(引線30)由開口部24露出的方式保持芯部32(引線30)。
在此,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A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使鎖定片54a變曲成前端54b侵入於插頭外殼20的壁面。
具體而言,如圖18~圖21所示,藉由使鎖定片54a的前端54b朝Y方向內側彎曲,鎖定片54a的前端54b侵入至插頭外殼20的壁面,亦即端側的島部25b的側壁面25d。亦即,前端54b的內側隅部54c按壓端側的島部25b的側壁面25d。此時,以彎曲成為前端54b的底面54d與側壁面25d所成角度成為大致45度為佳。如此一來,前端54b的內側隅部54c以大致垂直按壓側壁面25d(側壁面25d的面方向的分力變小),可使藉由鎖定部54所致之鎖定力提高,以使附引線外殼40與接觸子50的嵌合不會輕易脫落。
藉由以上之本實施形態,亦可達成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使鎖定片54a彎曲成前端54b侵入至插頭外殼20的壁面。因此,可更加提高藉由鎖定部54所致之鎖定力,可使附引線外殼40與接觸子50的嵌合不會輕易脫落。
其中,亦可在圖14~圖17所示之使用例中適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A。
(第3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B係形成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大致相同的構成,具備有:連接於基板60的接觸子50B、及嵌合該接觸子50B的插頭外殼(外殼)20。該連接器10B亦使構裝在基板60的接觸子50B嵌合於收容固定有引線30的插頭外殼(外殼)20,使引線30與接觸子50B相接觸,藉此將引線30與基板60作電性連接。
在此,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B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10A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使接觸子50B的鎖定部54A(鎖定片54a)扣止於引線30的芯部32A。
具體而言,如圖22及圖24所示,即使為本實施形態,接觸子50B亦由經折曲形成的1枚板狀金屬板所成,具備有:底壁部51、基板連接部52、接點部53、及鎖定部54A。接著,在本實施形態中,將鎖定部54A形成為與接點部53大致相同形狀,並且將鎖定部54A相較於上述第1、第2實施形態而設在Y方向內側,鎖定部54A的鎖 定片54a以朝X方向與接點部53的內側片53b大致重疊的方式作配置。
因此,若使接觸子50B嵌合在附引線外殼40A,被設在接點部53的內側片53b的夾持片53c由兩側夾持引線30的芯部32A。接著,如圖24(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鎖定部54A的鎖定片54a中,亦由兩側夾持引線30的芯部32A,可抑制附引線外殼40A與接觸子50B的嵌合脫落。
如上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接觸子50B設置具有夾持芯部32A(引線30)的鎖定片54a的鎖定部54A,因此可廢除上述第1、第2實施形態中的插頭外殼20的一對島部25b(參照圖5)。藉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可達成插頭外殼20的輕量化。此外,如上述第1、第2實施形態所示,在使鎖定部54的鎖定片54a扣止於島部25b的側壁面25d的構成中,會有在鎖定片54a產生龜裂等破損,而損及附引線外殼40與接觸子50B的嵌合力之虞。此點,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鎖定片54a扣止在芯部32A(引線30),因此可確保接觸子50B的強度,即使反覆進行附引線外殼40A與接觸子50B的安裝卸除,亦可抑制鎖定片54a破損。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引線30的芯部32A由撚線所構成,該點亦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
具體而言,如圖23(a)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7條細銅線( 0.2)被捲繞成螺旋狀的交叉型者,藉 由絕緣性的被覆部31來包覆如上所示之由撚線所成的芯部32A,藉此形成有引線30。接著,引線30係將前端側的被覆部31剝下而在露出芯部32A的狀態下被插通於插通孔30a。此時,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使用交叉型的撚線,因此如圖23(b)所示,可使由撚線所成之芯部32A輕易地插通於插頭外殼20的插通孔20a(插入凹部20c、貫穿孔25c、扣止部20b)。
藉由以上之本實施形態,亦可達成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接觸子50B係具備有具有夾持引線30的鎖定片54a的鎖定部54A。因此,可達成插頭外殼20的輕量化,並且可確保接觸子50B的強度,即使反覆進行附引線外殼40A與接觸子50B的安裝卸除,亦可抑制鎖定片54a破損。因此,可更加提高鎖定部54A的可靠性,可使附引線外殼40A與接觸子50B的嵌合不容易脫落。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引線30係具備有由撚線所成之芯部32A。因此,與使用單線來作為引線30的芯部32A的情形相比,引線30具有具柔軟性,容易處理配線的優點。
其中,亦可在圖14~圖17所示之使用例中適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B。
(第4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C係形成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大致相同的構成,具備有:連接於基板60的接觸子50、及嵌合該接觸子50的插頭外殼(外殼)20。該連接器10C亦使構裝在基板60的接觸子50嵌合於收容固定有引線30的插頭外殼(外殼)20,使引線30與接觸子50相接觸,藉此將引線30與基板60作電性連接。
在此,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C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B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使用直列型者來作為引線30之由撚線所成的芯部32B。
具體而言,如圖25(a)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以直列狀並設有7條細銅線( 0.2)者,藉由絕緣性被覆部31來包覆如上所示之由撚線所成的芯部32B,藉此形成有引線30。接著,引線30係剝下前端側的被覆部31,而在露出芯部32B的狀態下被插通於插通孔30a。此時,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如上所述使用直列型撚線,因此會有1個1個芯部32B的銅線擴展而不易插通於插通孔20a之虞。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在剝下引線30的被覆部31而使芯部32B露出的階段,藉由例如焊接等而對芯部32B進行前處理為佳。如此一來,如圖25(b)所示,可使由撚線所成之芯部32B輕易地插通於插頭外殼20的插通孔20a(插入凹部20c、貫穿孔25c、扣止部20b)。
其中,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接觸子50及插頭外殼20,但是亦可使用上述第2實施形 態的接觸子50A或上述第3實施形態的接觸子50B及插頭外殼20來構成連接器。
藉由以上之本實施形態,亦可達成與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
此外,藉由本實施形態,引線30係具備有由撚線所成的芯部32B。因此,與使用單線來作為引線30的芯部32B的情形相比,引線30具有具柔軟性,且容易處理配線的優點。
其中,亦可在圖14~圖17所示之使用例中適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C。
以上說明本發明之較適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為各種變形。
例如,如圖26所示之變形例所示,亦可以同軸纜線32C來構成引線30。在圖26中,係例示出以絕緣體34包覆由撚線所成之內部導體33(芯部),並且以被覆部31包覆形成在該絕緣體34的外側的外部導體35者。如上所示之同軸纜線32C係具有具柔軟性且可容易處理配線,並且可抑制電磁波洩漏至外部的優點。
其中,在圖26中,係例示以撚線構成內部導體33(芯部)者,但是亦可使用以單線構成內部導體33(芯部)者。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例示在將引線插通於外殼的扣止部之後,將引線的前端部進行擠壓加工者,但是亦可在將引線的前端部進行擠壓加工之後,使引線插通 於外殼的扣止部。
此外,擠壓部或接觸子、外殼、其他細部的規格(形狀、大小、配置等)亦可適當變更。
〔產業上可利用性〕
藉由本發明,可獲得可更為輕易地將引線安裝在接觸子的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的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10‧‧‧連接器
20‧‧‧插頭外殼(外殼)
21‧‧‧周壁部
21a‧‧‧切口部
22‧‧‧頂壁部
22a‧‧‧開口部
22b‧‧‧開口部(貫穿孔)
30‧‧‧引線
31‧‧‧被覆部
40‧‧‧附引線外殼
50‧‧‧接觸子
51‧‧‧底壁部
52‧‧‧基板連接部
53‧‧‧接點部
53a‧‧‧外側片
53b‧‧‧內側片
53c‧‧‧夾持片
54‧‧‧鎖定部
54a‧‧‧鎖定片
55‧‧‧空間

Claims (13)

  1. 一種連接器,其係將引線與基板作電性連接的連接器,其特徵為:前述連接器係具備有:接觸子,其係連接於前述基板;及外殼,其係未透過前述接觸子地收容固定前述引線,並且嵌合前述接觸子,前述外殼係形成有至少一面形成開口的開口部,並且在由前述開口部露出狀態下保持所收容固定的前述引線,前述接觸子係具備有與前述開口部相對向之側形成開口的接點部,將前述接點部插入在前述開口部,並且將前述引線由前述接點部的開口部分插入,藉此使前述接觸子在前述引線接觸前述接點部的狀態下嵌合在前述外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引線係具備有將前端部壓擠所形成的擠壓部,前述外殼係具備有扣止前述引線之擠壓部的扣止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外殼形成有載置前述引線的載置部,該載置部的載置面形成與前述引線的表面形狀相對應的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外殼係在包圍前述扣止部的壁面形成有露出前述引線的貫穿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貫穿 孔係分別設在包圍前述扣止部的壁面的互相對向的壁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接觸子係具備有具有被扣止在前述外殼之壁面的鎖定片的鎖定部,前述鎖定片係彎曲成前端侵入至前述外殼的壁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接觸子係具備有具有夾持前述引線的鎖定片的鎖定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引線係具備有由單線所成之芯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引線係具備有由撚線所成之芯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引線係由同軸纜線所構成。
  11. 一種附引線外殼,其特徵為:被使用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收容固定有前述引線。
  12. 一種外殼,其特徵為:被使用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
  13. 一種接觸子,其特徵為:被使用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連接器。
TW102112492A 2012-04-12 2013-04-09 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TW2013427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0786 2012-04-12
JP2012173591A JP2013235808A (ja) 2012-04-12 2012-08-06 コネクタ、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リード線付ハウジング、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コンタク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2719A true TW201342719A (zh) 2013-10-16

Family

ID=49327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2492A TW201342719A (zh) 2012-04-12 2013-04-09 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35808A (zh)
TW (1) TW201342719A (zh)
WO (1) WO20131537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7065B (zh) * 2014-04-23 2018-03-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碳纳米管复合导线
KR101880974B1 (ko) * 2018-04-30 2018-07-24 디비라이텍 주식회사 색편차 조절형 led모듈
CN109119861A (zh) * 2018-09-21 2019-01-01 东莞市信为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夹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368Y2 (ja) * 1991-03-29 1996-02-21 トーマス アンド ベッツ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ネクタ
JPH082926Y2 (ja) * 1991-03-29 1996-01-29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コネクタ
JP3265424B2 (ja) * 1999-03-29 2002-03-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結線方法
JP2002025666A (ja) * 2000-07-10 2002-01-25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
US7513793B2 (en) * 2006-12-22 2009-04-0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poke in connector
JP2011258313A (ja) * 2010-06-04 2011-12-2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電線接続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53788A1 (ja) 2013-10-17
JP2013235808A (ja) 201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207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soldering holes interconnected to a plurality of contacts
KR101471283B1 (ko) 커넥터 장치
US9281597B2 (en) Connector
US827725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US874063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KR20080034853A (ko) 전기 상호 연결 시스템
US20150214680A1 (en) Durable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17535973A (ja)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アセンブリ
JP2015516109A (ja) 印刷回路基板を相互接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JP201114621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201342719A (zh) 連接器、該連接器所使用之附引線外殼、外殼及接觸子
TWI608674B (zh) 信號轉接裝置及轉接器總成
JP578708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754925B (zh) 連接器
TWM505082U (zh) 連接器組合
TW201911685A (zh) 轉接器總成及轉接器
JP2021026980A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ソケット
TW201626648A (zh) Sata電連接器
KR102255501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M504372U (zh) Sata電連接器
TW201637309A (zh) 線纜連接器組合
US20230411878A1 (en) Plug-in connector assembly
EP2947719A1 (en) Wire lug connector
JP7248453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TW201807904A (zh) 電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