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1272A - 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 Google Patents

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1272A
TW201321272A TW101121885A TW101121885A TW201321272A TW 201321272 A TW201321272 A TW 201321272A TW 101121885 A TW101121885 A TW 101121885A TW 101121885 A TW101121885 A TW 101121885A TW 201321272 A TW201321272 A TW 2013212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roller
plastic film
hard
mov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1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eiji Kagawa
Yoichiro Kagawa
Original Assignee
Seiji Kagaw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2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76581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281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53464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ji Kagawa filed Critical Seiji Kagawa
Publication of TW201321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127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4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07Forming single grooves or ribs, e.g. tear lines, weak sp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裝置,其具備: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具有傾斜的線狀刻印部;驅動軸,其固定有圖案滾筒;及將圖案滾筒朝硬質滾筒的方向推壓的機構;推壓滾筒朝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時,刻印部的圖案狀突起部被按壓到硬質滾筒上的塑膠膜,在塑膠膜上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

Description

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以高效率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如鋁箔包般要求高氣密性、耐熱性及強度的塑膠包裝容器係包含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高耐熱性且高強度樹脂的薄膜、如鋁箔般的高氣密性層及無拉伸聚丙烯等密封層。若為鋁箔包時,雖然經過熱水或微波爐加熱後,再開封而取出內容物,但因袋體為高強度,即使袋體邊形成有切口,仍常常難以用手開封。特別是因為高齡化導致握力不足的人增加,在只有切口的情況下,往往無法用手開封,而必須使用剪刀。
日本特開平11-77872號揭示一種方法,係對包含基材薄膜層及具有總厚度的1/2以上之厚度的密封層之積層薄膜,藉由從密封層側照射雷射光線來減薄密封層,藉此,形成連續或間斷的半切狀切割線,作為易切性積層薄膜包材的製造方法。根據此方法在鋁箔包形成斜線向半切狀切割線時,必須在製造各個鋁箔包後,形成斜線向半切狀切割線,而有效率不佳的問題。
因為拉伸薄膜在拉伸方向容易破裂,以開口部平行於拉伸方向的方式形成袋體,且在鄰接開口部的一邊形成切口部時,可容易撕破開口部附近的薄膜。然而,若使用這種方法,則只能以平行於開口部的方式開封。在飲料或流動食品等情況下,以小幅度開封為佳者居多,因此,會期望具有斜線狀開封部的容器(袋體)。
[發明的目的]
因此,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高效率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發明揭示]
鑑於上述目的而致力研究的結果,本發明者發現:(a)將相對旋轉方向斜向形成有刻印部之可旋轉自如的圖案滾筒,於塑膠膜的短邊方向配置多個,其中該刻印部具備易開裂部(裂縫)形成用之圖案狀突起部;且(b)將上述圖案滾筒同時且可旋轉自如地按壓到在硬質滾筒上行進的塑膠膜時,在塑膠膜會週期性形成多個斜線狀易開裂部,而達成本發明。
亦即,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之本發明的裝置之特徵為,具備:(a)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b)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c)軸,其固定有前述多個圖案滾筒;(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前述軸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e)推壓滾筒,其直接或經由固定於前述軸的小徑滾筒而間接推壓前述圖案滾筒;及(f)第二移動機構,其使前述推壓滾筒朝前述圖案滾筒的方向移動;前述推壓滾筒藉由前述第二移動機構直接或間接推壓前述圖案滾筒時,前述圖案滾筒的刻印部藉由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藉此,在前述塑膠膜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係由藉由前述刻印部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構成。
具體來說,本發明的第一裝置之特徵為,具備:(a)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b)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c)軸,其固定有前述多個圖案滾筒;(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前述軸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e)推壓滾筒,其將各個前述圖案滾筒從後方推壓;及(f)第二移動機構,其使前述推壓滾筒朝前述圖案滾筒的方向移動;前述推壓滾筒藉由前述第二移動機構推壓前述圖案滾筒時,前述圖案滾筒的刻印部藉由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藉此,在前述塑膠膜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係由藉由前述刻印部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構成。
本發明的第二裝置之特徵為,具備:(a)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b)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c)軸,其固定有前述多個圖案滾筒;(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前述軸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e)多個小徑滾筒,其固定於前述軸且直徑比前述圖案滾筒小;(f)推壓滾筒,其從後方推壓各個前述小徑滾筒;及(g)第二移動機構,其使前述推壓滾筒朝前述小徑滾筒的方向移動;當前述推壓滾筒藉由前述第二移動機構推壓前述小徑滾筒時,前述圖案滾筒的刻印部藉由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藉此,在前述塑膠膜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 係由藉由前述刻印部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構成。
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較佳為具備:第一承載座,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前述軸;及第一導軌,其相對前述硬質滾筒的軸線垂直延伸,且前述第一承載座可沿此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
較佳為前述第一承載座始終藉由彈性構件受到小力往遠離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被按壓,且前述圖案滾筒或前述小徑滾筒抵抗前述彈性構件的力並藉由前述推壓滾筒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
較佳為各個第二移動機構具備:第二承載座,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前述推壓滾筒;及第二導軌,其相對前述硬質滾筒的軸線垂直延伸,且前述第二承載座可沿此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
較佳為前述圖案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可沿著前述軸調節。
較佳為在第一裝置,前述第二導軌固定於平台,且前述平台沿著與前述硬質滾筒之軸線平行延伸的第三導軌,在前述塑膠膜的短邊方向移動自如,藉此,前述推壓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可依照前述圖案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作調整。
較佳為在第二裝置,前述第二導軌位在固定位置,以使各個前述推壓滾筒分別與相對應的前述小徑滾筒接觸。
前述刻印部的突起部之一例係由具有銳角之摩斯硬度5以上的多個硬粒子所構成,並在前述刻印部的兩側之滾筒面形成有溝槽。前述刻印部的突起部之另一例包含在前述滾筒面上斜向延伸的凸條、及在前述凸條上面與前述凸條平行排列之一個以上的邊緣部。亦可在前述邊緣部週期性地設有切口部。
前述推壓滾筒較佳為橡膠滾筒。
前述軸較佳為使用馬達驅動,以使前述圖案滾筒以和前述硬質滾筒同樣的周速旋轉。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說明並未限定於彼等,亦可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內進行種種變更。若未特別說明,各實施方式的發明亦適用於其他實施方式。
在長條狀塑膠膜1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100的本發明之裝置,其中具備:(a)硬質滾筒11,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1;(b)多個圖案滾筒13,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13a;(c)軸15,其固定有多個圖案滾筒13;(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軸15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e)推壓滾筒21,其直接或經由固定於軸15的小徑滾筒18而間接推壓圖案滾筒13;及(f)第二移動機構,其使推壓滾筒21朝圖案滾筒13的方向移動;推壓滾筒21藉由第二移動機構直接或間接推壓圖案滾筒13時,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藉由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塑膠膜1,藉此,在塑膠膜1 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100,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100係由藉由刻印部13a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構成。
[1]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本發明的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具備:(a)硬質滾筒11,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1;(b)多個(圖示的例為4個)圖案滾筒13,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13a;(c)軸15,其固定有多個圖案滾筒13且同時使用馬達M驅動;(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軸15朝前述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e)推壓滾筒21,其將各個圖案滾筒13從後方推壓;及(f)第二移動機構,其使推壓滾筒21朝圖案滾筒13的方向移動;推壓滾筒21藉由第二移動機構推壓圖案滾筒13時,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藉由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塑膠膜1,因此,在塑膠膜1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100,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100係由藉由刻印部13a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構成。
第一移動機構較佳為具備:一對第一承載座17、17,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軸15;及一對第一導軌19、19,其相對硬質滾筒11的軸線垂直延伸,且第一承載座17、17可沿此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各個第一承載座17及各個第一導軌19較佳為具有已知的構造。
各個第二移動機構較佳為具備:第二承載座22,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推壓滾筒21;及第二導軌25,其相對 硬質滾筒11的軸線垂直延伸,且第二承載座22可沿此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各個第二承載座22及各個第二導軌25較佳為具有已知的構造。
形成易開裂部100時,支持塑膠膜1的硬質滾筒11較佳為金屬滾筒,但若表面足夠硬,則未限定其材質。為了控制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較佳為設有與硬質滾筒11對向的另一硬質滾筒12,並藉由一對硬質滾筒11、12把持塑膠膜1。硬質滾筒11係使用馬達(未圖示)驅動,與其對向之表面平滑的滾筒12較佳為藉由塑膠膜1的行進而旋轉的從動滾筒。因為塑膠膜1係藉由一對硬質滾筒11、12把持,所以在硬質滾筒11的表面上於塑膠膜1形成易開裂部100期間,可給予塑膠膜1足夠的張力。
在塑膠膜1形成作為易開裂部100的多數凹部之多個圖案滾筒13,如第2圖所示,以規定的間隔固定在1根軸15。各個圖案滾筒13較佳為金屬製,在滾筒面具有傾斜的1條線狀刻印部13a。如第5圖及第7圖所示,在圖案滾筒13的滾筒面上,相對圖案滾筒13的軸線斜向(例如45°)形成有刻印部13a。
刻印部13a第一例如第4圖至第6圖所示,具有包含銳角之摩斯硬度5以上的多數硬粒子之突起部。在刻印部13a的兩側形成有溝槽13b、13b。藉由兩側的溝槽13b、13b,刻印部13a的輪廓變清晰,而得到漂亮的易開裂部100。作為硬粒子,較佳為鑽石微粒子。鑽石微粒子藉由鍍鎳等附著在金屬製滾筒本體的表面。硬粒子 的平均粒徑係依照塑膠膜1的厚度及層組成來適當決定。舉例而言,當塑膠膜1包含厚度15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層、厚度20μm的尼龍層、鋁箔及厚度40μm的聚乙烯(填縫)層時,因為在PET層及尼龍層需要形成夠深的切口,所以較佳為將硬粒子的平均粒徑決定在30~200μm的範圍內,以便可形成深度達將近15μm+20μm=35μm的凹部。在刻印部13a表面的硬粒子比例(面積率)一般為10~50%,較佳為15~30%。
刻印部13a的第二例,如第7圖至第10圖所示,具有在滾筒面上斜向形成的凸條131,及從凸條131的上面突出的多列平行邊緣部132。為了使邊緣部132容易陷入塑膠膜1,亦可在邊緣部132週期性設有切口部134。刻印部13a的邊緣部132藉由首先在金屬滾筒的表面(滾筒面)藉由研磨形成凸條131,接著,以研磨器在凸條131的上面形成多個平行溝槽133而得到。邊緣部132的高度必須足以放入在上述的例子中達約35μm的深度之切口,具體來說,較佳為100~300μm程度。因為邊緣部132具有充足的強度及硬度,所以形成刻印部13a的金屬滾筒較佳為使用高速度鋼、工具鋼、超硬等形成。再者,雖然在圖示的例子中設有多列邊緣部132,但不限定於此,邊緣部132亦可以為一列。又,雖然在圖示的例子中由具有邊緣部132的凸條131構成的刻印部13a係與圖案滾筒13成為一體,但亦可作為不同個體。在此情況下,較佳為使用高速度鋼、工具鋼、超硬等形成刻印部13a,並使用不銹鋼形成滾筒本體。
如第2圖及第14圖所示,固定有多個圖樣滾筒13的軸15之兩端,藉由一對第一承載座17、17可旋轉自如地支持,且在軸15的一端部安裝有馬達M。各個第一承載座17、17沿著各個第一導軌19、19在相對硬質滾筒11之軸線的垂直方向移動自如。在各個第一導軌19、19的前端(硬質滾筒11的側邊),設有止動器19a、19a,及抵接止動器19a、19a的螺旋彈簧19b、19b。因此,在推壓彈簧21未按壓圖案滾筒13的狀態下,第一承載座17、17會後退到設於各個第一導軌19、19的後端側之止動器19c的位置,其結果,在硬質滾筒11和圖案滾筒13之間有充足的縫隙。進一步,較佳為在推壓滾筒21和圖案滾筒13之間亦有縫隙。
因為圖案滾筒13的短邊方向位置必須依照應製作的包裝容器(袋體)的大小及易開裂部100的位置來決定,所以必須可沿著軸15調節。並且,為了正確控制應形成的易開裂部100之深度,必須正確設定硬質滾筒11和圖案滾筒13的間隔。在此,圖案滾筒13必須與軸15進行完全同軸旋轉。因此,較佳為將圖案滾筒13藉由緊縮配合或螺絲固定在軸15。
在將圖案滾筒13緊縮配合在軸15的情況下,如第11圖所示,組合具有平坦切口面15a的軸15與在內周面具有對應切口面15a的平坦面13c之圖案滾筒13。在所有的圖案滾筒13,刻印部13a相對平坦面13c的位置(旋轉位置)皆相同。將軸15的平坦切口面15a與圖案滾筒13的內周面之平坦面13c卡合時,則所有圖案滾筒 13的刻印部13a會來到相同的旋轉方向位置。因此,藉由多個圖案滾筒13的一圈旋轉而形成之多個易開裂部100會在塑膠膜1的短邊方向排列。
第12(a)圖及第12(b)圖表示將圖案滾筒13螺合到軸15之情況下的一例。在此例中使用:(a)軸15,其具有具備螺絲孔的平坦切口面15a;(b)圖案滾筒13,其在內周面具有對應切口面15a的平坦面13c,同時在外周面具有與平坦面13c平行的平坦面13d,且具有貫通平坦面13c及13d的螺絲孔;(c)螺絲16,其螺合在軸15的螺絲孔及圖案滾筒13的螺絲孔。在所有的圖案滾筒13,刻印部13a相對平坦面13c(13d)的位置(旋轉位置)皆相同。使軸15的平坦切口面15a與圖案滾筒13的內周面之平坦面13c卡合,並將螺絲16與軸15的螺絲孔及圖案滾筒13的螺絲孔螺合時,所有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會來到相同的旋轉方向位置。藉此,藉由多個圖案滾筒13的一圈旋轉而形成之多個易開裂部100會在塑膠膜1的短邊方向排列。
如第3圖及第12(b)圖所示,隔著應切斷的中央線1a鄰接的圖案滾筒13、13之刻印部13a、13a需要以「逆八字」狀配置。在圖示的例子中,為了確實將圖案滾筒13固定到軸15,雖然刻印部13a的軸線方向長度(軸15的方向長度)比圖案滾筒13的軸線方向長度短,但是刻印部13a的軸線方向長度與圖案滾筒13的軸線方向長度當然亦可相同。
第13(a)圖至第13(c)圖表示將圖案滾筒螺合到軸15之情況下的另一例。在此例中,圖案滾筒13在內周面具有軸線方向凹部13e,軸15在外周面具有對應軸線方向凹部13e的軸線方向突部15b。軸線方向凹部13e及軸線方向突部15b的組合發揮作為停止旋轉的作用。於圖案滾筒13,又在兩端部設有凸緣部14、14。將軸15插入圖案滾筒13,以使軸線方向突部15b嵌入軸線方向凹部13e後,使用螺絲16、16將凸緣部14、14固定到軸15。
圖案滾筒13係藉由安裝於軸15的一端之馬達M而旋轉。亦即,長條狀塑膠膜1通過皆藉馬達驅動的硬質滾筒11與圖案滾筒13的縫隙。因為必須在塑膠膜1正確地週期性形成易開裂部100,所以必須使硬質滾筒11的周速(長條狀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與圖案滾筒13的周速正確地一致。因此,設有量測長條狀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及/或圖案滾筒13的周速之感測器(未圖示),並控制長條狀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及/或圖案滾筒13的周速,以使長條狀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與圖案滾筒13的周速之差成為零。
控制亦可為回饋控制,但為了更正確地控制,較佳為將圖案滾筒13的周速之初始值設定成比長條狀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稍微緩慢,並控制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及/或圖案滾筒13的周速,將圖案滾筒13相對於塑膠膜1行進速度的周速提高,以使兩者的差成為零。圖案滾筒13的周速之初始值較佳為長條狀塑膠膜1行進速度的95~99%。如此控制是因為圖案滾筒13的直徑必定有誤 差,因此,在易開裂部100的週期性間隔中亦有誤差。因此,舉例而言,圖案滾筒13為從動滾筒時,隨著圖案滾筒13旋轉,上述誤差會累積,易開裂部100的週期性間隔會脫離所要的範圍,故不佳。為了消除此種誤差,而將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及圖案滾筒13的周速之差控制為零。
以按壓圖案滾筒13的推壓滾筒21而言,為了保護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同時增加摩擦係數,較佳為橡膠滾筒。又,為了正確控制形成於塑膠膜1的易開裂部100之位置及深度,推壓滾筒21之正確的位置控制是必要的。因此,使推壓滾筒21朝圖案滾筒13的方向移動之各個第二移動機構具備:第二承載座22,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推壓滾筒21;及第二導軌25,其相對硬質滾筒11的軸線垂直延伸,且第二承載座22可沿此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如第14圖所示,各個第二導軌25固定於各個平台27。
如第1圖、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各個第二承載座22具備:支持體23,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推壓滾筒21;固定座24,其可伸縮式承接支持體23;負荷元件51,其安裝於固定座24內;及桿65,其固定於第二承載座22的垂直框63,並經由螺旋彈簧52支持負荷元件51。在固定座24亦可設有防止支持體23旋轉的卡止構件(未圖示)。支持體23的前端部成為兩叉,可旋轉自如地承接推壓滾筒21的軸21a。支持體23的後端抵接到負荷元件51,且負荷元件51量測推壓滾筒21承受的負 荷。若推壓滾筒21承受的負荷超過規定的程度,則螺旋彈簧52被壓縮,且推壓滾筒21對圖案滾筒13的按壓力會降低,可防止長條狀塑膠膜1或裝置的損傷。
沿著平台27上之第二導軌25可移動自如的第二承載座22具備:螺絲軸33,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於平台27的垂直框31;螺帽構件35,其螺合於螺絲軸33且將螺絲軸33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直線運動;承載座本體37,其固定於螺帽構件35;及導引構件39,其設於承載座本體37的下面,以與平台27的第二導軌25卡合。螺絲軸33和螺帽構件35形成所謂的球狀螺絲。在螺絲軸33的後端部,設有經由驅動皮帶41而連接到馬達43的皮帶輪45。
因為圖案滾筒13的短邊方向位置會依照應製作的包裝容器(袋體)之大小及易開裂部100的位置而不同,所以依照圖案滾筒13的短邊方向位置,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推壓滾筒21之第二承載座22的短邊方向位置也必須能夠調節。因此,如第1圖、第2圖及第14圖所示,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在平台27的下面具有第三移動機構。第三移動機構具備:一對第三導軌49a、49b,其等設於裝置的水平框47之上面;及一對導引構件51a、51b,其等卡合到第三導軌49a、49b。在平台27又設有與第三導軌49a卡合且固定平台27的軸線方向位置之線性夾53,在線性夾53設有夾臂53a。沿著第三導軌49a、49b將導引構件51a、51b移動到希望的位置後,因為使夾臂53a旋轉時,線性夾53會穩固卡合到第三導軌49a, 所以可正確決定推壓滾筒21的短邊方向位置。依照前述圖案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藉由第三移動機構可調節前述推壓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再者,為了調整平台27的上下位置,亦可在水平框47設有上下移動機構。
藉由第一裝置,舉例而言,在具有密封層的長條狀積層塑膠膜1形成易開裂部100的情況下,首先,以對應易開裂部100的間隔之方式,透過緊縮配合法或螺合法,在軸15上,將圖案滾筒13朝短邊方向定位。因為一般包裝袋的一邊為折痕,所以較佳為將易開裂部100設於與折痕對向之邊的附近。亦即,如第3圖所示,將多對圖案滾筒13固定於軸15,以便將一對易開裂部100以「八」字配置於形成1個袋體的帶片101。
接著,將密封層朝上方(將密封層作為硬質滾筒11側),使長條狀塑膠膜1通過一對硬質滾筒11、12之間。
如第2圖所示,因為推壓滾筒21在後退位置時未抵接圖案滾筒13,所以第一承載座17、17藉由螺旋彈簧19b、19b而後退到抵接止動器19c、19c。使馬達43運轉時,經由皮帶41,螺絲軸33會旋轉,且各個推壓滾筒21前進到抵接各個圖案滾筒13。進一步,因為使馬達43運轉時,第一承載座17、17沿著第一導軌19、19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自如,所以推壓滾筒21會推壓圖案滾筒13,如第17(a)圖及第17(b)圖所示,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被按壓到捲繞於硬質滾筒11的塑膠膜1。
依照施加於圖案滾筒13的推壓滾筒21之按壓力,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決定構成形成於塑膠膜1的易開裂部100之多數凹部的平均深度。因為施加於圖案滾筒13的按壓力可藉由施加於推壓滾筒21的負荷判定,所以可依照從負荷元件51得到的訊號決定推壓滾筒21的位置。如第1圖及第17(a)圖所示,連結推壓滾筒21的中心和圖案滾筒13的中心之直線較佳為水平。在此狀態,長條狀塑膠膜1通過硬質滾筒11和圖案滾筒13之間時,對應刻印部13a的圖案狀突起而在長條狀塑膠膜1形成有多數凹部。因為刻印部13a在圖案滾筒13的滾筒面上部分且斜向形成,所以如第3圖所示,藉由刻印部13a而週期性形成的易開裂部100相對長條狀塑膠膜1的軸線方向而傾斜。
因為各對圖案滾筒13皆具有往反方向傾斜的刻印部13a,所以如第3圖所示,形成有配置成「八」字的多對易開裂部100。在圖示的例子中,因為在長條狀塑膠膜1形成有二對易開裂部100之列,所以沿著中央線1a將塑膠膜1二分,如第3圖及第18圖所示,將得到的各帶片101、101沿著長度方向線1b折疊時,一對易開裂部100會完全重合(步驟A)。進一步,將折疊的各帶片101沿著易開裂部100的外端100a在長度方向進行熱密封,同時沿著得到的第一熱密封部103切下側端部,作成平坦的筒狀帶片105(步驟B)。進一步,沿著接近各易開裂部100的短邊方向線1c,形成第二熱密封部107,同時切割筒狀帶片105,做成各個袋體109(步驟C)。在 各個袋體109填充內容物後,將入口熱密封(形成第三熱密封部111),做成含有內容物的袋體113(步驟D)。在接近第三熱密封部111的易開裂部100之位置設有切口部115時,沿著易開裂部將袋體113開封會比較容易。
[2]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
如第19圖至第21圖所示,在長條狀塑膠膜1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100之本發明的第二裝置具備:(a)硬質滾筒11,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1;(b)多個(圖示的例為4個)圖案滾筒13,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13a;(c)軸15,其固定有多個圖案滾筒13;(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軸15朝前述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e)多個小徑滾筒18,其固定於軸15且直徑小於圖案滾筒13;(f)推壓滾筒21,其從後方推壓各個小徑滾筒18;及(g)第二移動機構,其使推壓滾筒21朝小徑滾筒18的方向移動;推壓滾筒21藉由第二移動機構推壓小徑滾筒18時,固定於軸15的圖案滾筒13之刻印部13a藉由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塑膠膜1,藉此,在塑膠膜1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100,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100係由藉由刻印部13a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構成。
第一移動機構較佳為具備:一對第一承載座17、17,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軸15;及一對第一導軌19、19,其相對硬質滾筒11的軸線垂直延伸,且第一承載座17、17可沿此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各個第一承載座17及各個第一導軌19較佳為具有已知的構造。
各個第二移動機構較佳為具備:第二承載座22,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推壓滾筒21;及第二導軌25,其相對硬質滾筒11的軸線垂直延伸,且第二承載座22可沿此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各個第二承載座22及各個第二導軌25較佳為具有已知的構造。
關於硬質滾筒11、12、圖案滾筒13、推壓滾筒21及第二承載座22之構造、圖案滾筒對軸15的固定方法、及硬質滾筒11的周速(長條狀塑膠膜1的行進速度)及圖案滾筒13的周速之控制,係與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相同者為佳。
如第20圖及第22圖所示,固定有多個圖樣滾筒13的軸15之兩端,藉由一對第一承載座17、17可旋轉自如地支持,且在軸15的一端部安裝有馬達M。各個第一承載座17、17沿著各個第一導軌19、19在相對硬質滾筒11之軸線的垂直方向移動自如。關於各個第一導軌19、19的構造,係與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相同者為佳。在推壓滾筒21未按壓圖案滾筒13的狀態,第一承載座17、17會後退到設於第一導軌19、19的後端側之止動器19c的位置,其結果,在硬質滾筒11和圖案滾筒13之間有充足的縫隙。進一步,較佳為在推壓滾筒21和小徑滾筒18之間亦有充足的縫隙。
為了正確控制形成於塑膠膜1的易開裂部100之位置及深度,推壓滾筒21之正確的位置控制是必要的。因此,使推壓滾筒21朝小徑滾筒18的方向移動之各個第二移動機構具備:第二承載座22,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 推壓滾筒21;及第二導軌25,其相對硬質滾筒11的軸線垂直延伸,且第二承載座22可沿此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如第14圖所示,第二導軌25固定於平台27。
藉由第二裝置,舉例而言,在具有密封層的長條狀積層塑膠膜1形成易開裂部100的情況下,首先,以對應易開裂部100的間隔之方式,透過緊縮配合法或螺合法,在軸15上,將圖案滾筒13朝短邊方向定位。因為一般包裝袋的一邊為折痕,所以較佳為將易開裂部100設於與折痕對向之邊的附近。亦即,如第21圖所示,將多對圖案滾筒13固定於軸15,以將一對易開裂部100以「八」字配置於形成1個袋體的帶片101。
進一步,將密封層朝上方(將密封層設為硬質滾筒11側),使長條狀塑膠膜1通過一對硬質滾筒11、12之間。
如第20圖所示,因為推壓滾筒21在後退位置時不抵接小徑滾筒18,所以第一承載座17、17藉由螺旋彈簧19b、19b而後退到抵接止動器19c、19c。使馬達43運轉時,經由皮帶41,螺絲軸33會旋轉,各個推壓滾筒21前進到抵接各個小徑滾筒18。進一步,因為使馬達43運轉時,第一承載座17、17沿著第一導軌19、19朝硬質滾筒11的方向移動自如,所以推壓滾筒21會推壓小徑滾筒18,如第24(a)圖及第24(b)圖所示,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被按壓到捲繞於硬質滾筒11的塑膠膜1。
依照施加於小徑滾筒18的推壓滾筒21之按壓力,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決定構成形成於塑膠膜1的易 開裂部100之多數凹部的平均深度。因為施加於小徑滾筒18的按壓力可藉由施加於推壓滾筒21的負荷判定,所以可依照從負荷元件51得到的訊號決定推壓滾筒21的位置。如第19圖及第24(a)圖所示,連結推壓滾筒21的中心和小徑滾筒18的中心之直線較佳為水平。在此狀態,長條狀塑膠膜1通過硬質滾筒11和圖案滾筒13之間時,於長條狀塑膠膜1形成有對應圖案滾筒13的刻印部13a之圖案的多數凹部。因為刻印部13a在圖案滾筒13的滾筒面上部分且斜向形成,所以如第21圖所示,藉由刻印部13a而週期性形成的易開裂部100相對長條狀塑膠膜1的軸線方向而傾斜。
因為各對圖案滾筒13皆具有往反方向傾斜的刻印部13a,所以如第21圖所示,形成有配置成「八」字的多對易開裂部100。在圖示的例子中,因為在長條狀塑膠膜1形成有二對易開裂部100之列,所以沿著中央線1a將塑膠膜1二分,如第21圖及第18圖所示,將得到的各帶片101、101沿著長度方向線1b折疊時,一對易開裂部100會完全重合(步驟A)。與以下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情況相同,經過步驟B、C及D,得到含有內容物的袋體113。與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情況相同,在接近第三熱密封部111的易開裂部100之位置設有切口部115時,沿著易開裂部將袋體113開封會比較容易。
1‧‧‧塑膠膜
1a‧‧‧中央線
1b‧‧‧長度方向線
1c‧‧‧短邊方向線
11‧‧‧硬質滾筒
12‧‧‧硬質滾筒
13‧‧‧圖案滾筒
13a‧‧‧刻印部
13b‧‧‧溝槽
13c‧‧‧平坦面
13d‧‧‧平坦面
13e‧‧‧軸線方向凹部
14‧‧‧凸緣部
15‧‧‧軸
15a‧‧‧切口面
15b‧‧‧軸線方向突部
16‧‧‧螺絲
17‧‧‧第一承載座
18‧‧‧滾筒
19‧‧‧第一導軌
19a‧‧‧止動器
19b‧‧‧螺旋彈簧
19c‧‧‧止動器
21‧‧‧推壓滾筒
21a‧‧‧軸
22‧‧‧第二承載座
23‧‧‧支持體
24‧‧‧固定座
25‧‧‧第二導軌
27‧‧‧平台
31‧‧‧垂直框
33‧‧‧螺絲軸
35‧‧‧螺帽構件
37‧‧‧承載座本體
39‧‧‧導引構件
41‧‧‧皮帶
43‧‧‧馬達
45‧‧‧皮帶輪
47‧‧‧水平框
49a‧‧‧第三導軌
49b‧‧‧第三導軌
51‧‧‧負荷元件
51a‧‧‧導引構件
51b‧‧‧導引構件
52‧‧‧螺旋彈簧
53‧‧‧線性夾
53a‧‧‧夾臂
63‧‧‧垂直框
65‧‧‧桿
100‧‧‧易開裂部
100a‧‧‧外端
101‧‧‧帶片
103‧‧‧第一熱密封部
105‧‧‧筒狀帶片
107‧‧‧第二熱密封部
109‧‧‧袋體
111‧‧‧第三熱密封部
113‧‧‧袋體
115‧‧‧切口部
131‧‧‧凸條
132‧‧‧邊緣部
133‧‧‧溝槽
134‧‧‧切口部
M‧‧‧馬達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部分剖面側面圖。
第2圖為表示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俯視圖。
第3圖為將形成有易開裂部之塑膠膜連同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一起表示之正面圖。
第4圖為表示用於第一及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之圖案滾筒的一例之正面圖。
第5圖為表示第4圖所示之圖案滾筒的滾筒面之展開圖。
第6圖為第5圖的擴大A-A剖面圖。
第7圖為表示用於第一及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之圖案滾筒的另一例之滾筒面的展開圖。
第8圖為第7圖的部分A之擴大圖。
第9圖為第7圖的擴大B-B剖面圖。
第10圖為第8圖的擴大C-C剖面圖。
第11圖為表示圖案滾筒對軸的固定方法之一例的剖面圖。
第12(a)圖為表示圖案滾筒對軸的固定方法之另一例的剖面圖。
第12(b)圖為表示依照第12(a)圖的方法固定於軸的圖案滾筒之配置的部分正面圖。
第13(a)圖為表示圖案滾筒對軸的固定方法之又一例的分解剖面圖。
第13(b)圖為表示圖案滾筒對軸的固定方法之又一例的剖面圖。
第13(c)圖為表示圖案滾筒對軸的固定方法之又一例的正面圖。
第14圖為表示構成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之硬質滾筒、圖案滾筒、承載座、平台及導軌的配置之俯視圖。
第15圖為表示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用的推壓滾筒之固定座的擴大俯視圖。
第16圖為表示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擴大部分正面圖。
第17(a)圖為表示圖案滾筒被按壓到塑膠膜的狀態下之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部分剖面側面圖。
第17(b)圖為表示圖案滾筒被按壓到塑膠膜的狀態下之第一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俯視圖。
第18圖為表示由藉由使用第一及第二裝置形成有易開裂部的塑膠膜而形成袋體的步驟之圖。
第19圖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之部分剖面側面圖。
第20圖為表示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之俯視圖。
第21圖為將形成有易開裂部之塑膠膜連同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一起表示之正面圖。
第22圖為表示構成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之硬質滾筒、圖案滾筒、小徑滾筒、承載座、平台及導軌的配置之俯視圖。
第23圖為表示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用的推壓滾筒之固定座的擴大俯視圖。
第24(a)圖為表示圖案滾筒被按壓到塑膠膜的狀態下之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部分剖面側面圖。
第24(b)圖為表示圖案滾筒被按壓到塑膠膜的狀態下之第二易開裂部形成裝置的俯視圖。
11‧‧‧硬質滾筒
13‧‧‧圖案滾筒
13a‧‧‧刻印部
15‧‧‧軸
17‧‧‧第一承載座
18‧‧‧滾筒
19‧‧‧第一導軌
19a‧‧‧止動器
19b‧‧‧螺旋彈簧
19c‧‧‧止動器
21‧‧‧推壓滾筒
22‧‧‧第二承載座
23‧‧‧支持體
24‧‧‧固定座
27‧‧‧平台
M‧‧‧馬達

Claims (12)

  1. 一種裝置,係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其特徵為,具備:(a)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b)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c)軸,其固定有前述多個圖案滾筒;(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前述軸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e)推壓滾筒,其直接或經由固定於前述軸的小徑滾筒而間接推壓前述圖案滾筒;及(f)第二移動機構,其使前述推壓滾筒朝前述圖案滾筒的方向移動;前述推壓滾筒藉由前述第二移動機構直接或間接推壓前述圖案滾筒時,前述圖案滾筒的刻印部藉由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藉此,在前述塑膠膜上局部且週期性形成有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該傾斜的線狀易開裂部包含藉由前述刻印部的圖案狀突起部形成的凹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具備:(a)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b)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c)軸,其固定有前述多個圖案滾筒;(d)第一移動機構,其使前述軸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e)推壓滾筒,其將各個前述圖案滾筒從後方推壓;及(f)第二移動機構,其使前述推壓滾筒朝前述圖案滾筒的方向移動;前述推壓滾筒藉由前述第二移動機構推壓前 述圖案滾筒時,前述圖案滾筒的刻印部藉由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具備:(a)硬質滾筒,其供捲繞長條狀塑膠膜;(b)多個圖案滾筒,其在滾筒面局部具有具備圖案狀突起部之傾斜的線狀刻印部;(c)軸,其固定有前述多個圖案滾筒;(d)第一移動機構,使前述軸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e)多個小徑滾筒,其固定於前述軸且直徑比前述圖案滾筒小;(f)推壓滾筒,其從後方推壓各個前述小徑滾筒;及(g)第二移動機構,其使前述推壓滾筒朝前述小徑滾筒的方向移動;當前述推壓滾筒藉由前述第二移動機構推壓前述小徑滾筒時,前述圖案滾筒的刻印部藉由前述第一移動機構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移動機構具備:第一承載座,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前述軸;及第一導軌,其相對前述硬質滾筒的軸線垂直延伸,且前述第一承載座可沿此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裝置,其中前述第一承載座始終藉由彈性構件受到小力往遠離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被按壓,且前述圖案滾筒抵抗前述彈性構件的力而藉由前述推壓滾筒被按壓到前述塑膠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各個前述第二移動機構具備:第二承載座,其可旋轉自如地支持各推壓滾筒;及第二導軌,其相對前述硬質滾筒的軸線垂直延伸,且前述第二承載座可沿此朝前述硬質滾筒的方向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前述圖案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可沿著前述軸調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置,其中前述第二導軌固定於平台,且前述平台沿著與前述硬質滾筒的軸線平行而延伸的第三導軌,在前述塑膠膜的短邊方向移動自如,藉此,前述推壓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可依照前述圖案滾筒的短邊方向位置作調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裝置,其中前述第二導軌位在固定位置,以使各個前述推壓滾筒分別與相對應的小徑滾筒接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前述刻印部的突起部係由具有銳角之摩斯硬度5以上的多個硬粒子所構成,並在前述刻印部的兩側之滾筒面形成有溝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前述刻印部的突起部包含在前述滾筒面上斜向延伸的凸條、及在前述凸條上面與前述凸條平行排列之一個以上的邊緣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裝置,其中在前述邊緣部週期性地設有切口部。
TW101121885A 2011-11-18 2012-06-19 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TW2013212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2845A JP4976581B1 (ja) 2011-11-18 2011-11-18 易開裂部形成装置
JP2012128160A JP5053464B1 (ja) 2012-06-05 2012-06-05 長尺の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に斜めの線状易開裂部を形成す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1272A true TW201321272A (zh) 2013-06-01

Family

ID=46458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1885A TW201321272A (zh) 2011-11-18 2012-06-19 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096013B2 (zh)
EP (1) EP2594385A2 (zh)
KR (1) KR101906959B1 (zh)
CN (1) CN103121548B (zh)
BR (1) BR102012017079A2 (zh)
CA (1) CA2779999A1 (zh)
RU (1) RU2012125042A (zh)
TW (1) TW20132127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1300B1 (ja) 2013-10-30 2014-07-16 清二 加川 多孔金属箔の製造方法
CN106232309B (zh) * 2014-04-10 2018-07-13 加川清二 制造多微孔金属箔的方法以及装置
JP6673156B2 (ja) * 2016-11-16 2020-03-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外装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159494B1 (ja) * 2017-01-27 2017-07-05 加川 清二 易裂性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7293632B2 (ja) 2018-12-17 2023-06-20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およびパウチ
US11565844B2 (en) 2018-12-21 2023-01-31 S.C. Johnson & S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plastic film processing
CN113103314A (zh) * 2021-05-19 2021-07-13 东莞市中衍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免刀割手撕型清洁胶纸切口机
CN113812287B (zh) * 2021-11-05 2022-10-04 梁磊 一种农业大棚塑料膜的铺设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21290A (ja) * 1984-04-13 1985-11-05 株式会社 サト− 帯状フイルムの切断装置
JP2650849B2 (ja) * 1994-03-25 1997-09-10 清二 加川 易裂性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05143B2 (ja) 1997-09-17 2003-05-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易カット性積層フィルム包材
AU2003235141A1 (en) * 2002-04-25 2003-11-10 Seiji Kagawa Linearly easy-to-rupture thermoplastic resin film,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the resin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4385A2 (en) 2013-05-22
CN103121548B (zh) 2017-03-29
KR101906959B1 (ko) 2018-10-11
RU2012125042A (ru) 2013-12-20
CA2779999A1 (en) 2013-05-18
US9096013B2 (en) 2015-08-04
KR20130055506A (ko) 2013-05-28
BR102012017079A2 (pt) 2014-07-22
CN103121548A (zh) 2013-05-29
US20130129852A1 (en) 201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21272A (zh) 在長條狀塑膠膜形成斜線狀易開裂部的裝置
ES2398530T3 (es) Método para tratar películas
ES2367082T3 (es) Aparato y procedimiento de embalaje.
US20050209076A1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cored lines in a film
US10744665B2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microporous plastic film
WO2014135266A1 (fr) Procédé de réglage de l'intervalle radial entre deux outils, agencement de transformation d'un support, cassette, unité, et machine ainsi équipée
TW201829260A (zh) 易裂性塑膠薄膜的製造裝置
JP5053464B1 (ja) 長尺の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に斜めの線状易開裂部を形成する装置
JP4976581B1 (ja) 易開裂部形成装置
TWI704990B (zh) 微多孔塑膠薄膜的製造裝置
US20180178442A1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microporous plastic film
FR2766756A1 (fr) Barre de retournement pour presse rotative a imprimer
KR20090046986A (ko) 포장재용 필름원단 가공장치
JP6040164B2 (ja) 易開裂部形成装置
US20100068441A1 (en) Easy-to-straight-tear plastic film,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R2787058A1 (fr) Procede de soudage de deux films par ultrasons
RU2687771C2 (ru) Упаковка
RU2812741C2 (ru) При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пониженным трением
JP4226281B2 (ja) 容器開口用溝部の形成方法
JP5813373B2 (ja) 容器押込処理装置
US2016007506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plastics band with projections, and a plastics band thus produced
JP6040165B2 (ja) 易開裂部形成装置
JP2012240747A (ja) 容器押込処理装置
FR2578476A1 (fr) Dispositif pour decouper par matrices des materiaux souples en feu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