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9785A - 散熱模組 - Google Patents

散熱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9785A
TW201319785A TW100140735A TW100140735A TW201319785A TW 201319785 A TW201319785 A TW 201319785A TW 100140735 A TW100140735 A TW 100140735A TW 100140735 A TW100140735 A TW 100140735A TW 201319785 A TW201319785 A TW 2013197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heat sink
outlet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0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6406B (zh
Inventor
Huang-Ha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Huang-Han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g-Han Chen filed Critical Huang-Han Chen
Priority to TW100140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6406B/zh
Priority to EP12191798.3A priority patent/EP2592651B1/en
Publication of TW201319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9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64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64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Abstract

一種散熱模組,其包括多個相貼之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第一散熱片具有一第一本體及多個排列於該第一本體之第一散熱槽組,第一散熱槽組具有多個第一散熱槽單元。第二散熱片具有一第二本體及多個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之第二散熱槽組,第二散熱槽組具有多個第二散熱槽單元。第一散熱槽單元之一端與相鄰之第二散熱槽單元之一端相重疊,第一散熱槽單元之另一端與另一第二散熱槽單元的一端相重疊,與第一散熱槽單元相重疊之二第二散熱槽單元係沿第二方向相鄰地排列於第二本體。

Description

散熱模組
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模組,特別是一種能有效對一發熱源進行散熱之散熱模組。
近年來,隨著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電腦之運作速度不斷地提高,連帶地電腦主機內之電子元件(Electronic Element)的發熱功率(Heat Generation Rate)亦不斷地攀升。為了預防電腦主機內部之電子元件過熱,而導致電子元件發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如何對電腦內部的電子元件提供足夠的散熱效能相形重要。
舉例來說,在電腦系統中,例如是中央處理器(Center Process Unit,CPU)、北橋晶片(North Bridge Chip)、南橋晶片(South Bridge Chip)或是其他發熱源會配設於一主機板(Mother Board)上,而習知技術為了能移除主機板上之在高速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通常會在這些發熱源上配置散熱模組,以對發熱源進行散熱。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散熱模組,其能大幅地增加工作流體與散熱模組之接觸面積,以有效地對一發熱源進行散熱。
本發明提供一種散熱模組,其用以對一發熱源進行散熱,該散熱模組包括多個第一散熱片以及多個第二散熱片,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彼此相貼。各該第一散熱片具有一第一本體以及多個沿一第一方向排列於該第一本體之第一散熱槽組,各該第一散熱槽組具有多個沿一第二方向排列於該第一本體之第一散熱槽單元。各該第二散熱片具有一第二本體以及多個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之第二散熱槽組,各該第二散熱槽組具有多個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之第二散熱槽單元。
其中,各該第一散熱片其該第一散熱槽單元之一端與相鄰之該第二散熱片其該第二散熱槽單元之一端相重疊,該第一散熱槽單元之另一端與另一該第二散熱槽單元的一端相重疊,與該第一散熱槽單元相重疊之該二第二散熱槽單元係沿該第二方向相鄰地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且各該第一散熱槽組以及各該第二散熱槽組分別具有二端部,該些端部其中之二分別與一入口流道以及一出口流道相通。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兩相接之該第一散熱槽單元與該第二散熱槽單元其端部係部分重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沿一組裝方向彼此相貼合,該第一方向、該第二方向以及該組裝方向兩兩相互垂直。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入口流道、該些第一散熱槽組、該些第二散熱槽組以及該出口流道彼此相通,以構成一散熱流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該第一散熱片以及各該第二散熱片至少其中之一設有至少一連通結構,各該第一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適於導通各該第二散熱片之兩相鄰的第二散熱槽組,各該第二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適於導通各該第一散熱片之兩相鄰的第一散熱槽組。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該第一散熱槽組其第一散熱槽單元係分別與相鄰之該第一散熱槽組其第一散熱槽單元交錯排列,各該第二散熱槽組其第二散熱槽單元係分別與相鄰之該第二散熱槽組其第二散熱槽單元交錯排列。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該第一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更導通各該第二散熱片中之沿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排列的兩相鄰第二散熱槽單元,各該第二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更導通各該第一散熱片中之沿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排列的兩相鄰第一散熱槽單元。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該第一散熱片以及各該第二散熱片分別具有一入口導槽以及一出口導槽,該些入口導槽構成該入口流道,該些出口導槽構成該出口流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散熱模組更包括一入口接頭與一出口接頭,而部分之該些第一散熱片其第一本體與部分之該些第二散熱片其第二本體具有一入口缺槽以及一出口缺槽,該些入口缺槽構成一入口連接空間,該些出口缺槽構成一出口連接空間,該入口連接空間一側與該入口接頭相接,另一側與該入口流道相接,該出口連接空間一側與該出口接頭相接,另一側與該出口流道相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之組合沿該第一方向組裝於該發熱源,而該入口流道與鄰近該發熱源之該第一散熱槽組或是該第二散熱槽組之端部相通,該出口流道與遠離該發熱源之該第一散熱槽組或是該第二散熱槽組之端部相通。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各該入口缺槽與對應之該入口導槽相通,各該出口缺槽與對應之該出口導槽相通。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槽組與該些第二散熱槽組相對應,而各該第一散熱槽組至該發熱源之距離實質上與相對應之該第二散熱槽組至該發熱源之距離相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散熱模組更包括一第三散熱片,設置於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之組合的兩側。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槽單元與該些第二散熱槽單元長條形結構、菱形結構、圓形結構或三角形結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槽單元與該些第二散熱槽單元彼此交錯地相連接。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散熱模組係分別於至少二散熱片上分別設置散熱槽單元,各該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係彼此不相通,而在結合該些散熱片之後,一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係能藉由另一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來與相鄰之散熱槽單元相通,進而讓該些散熱片在組合之後,各該散熱片之散熱槽單元能構成一散熱流道,以對該發熱源進行散熱。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以下配合所附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散熱模組的示意圖,圖2A與圖2B繪示圖1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示意圖,圖3繪示圖1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剖面示意圖,而圖4繪示圖1之散熱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圖2A、圖2B、圖3以及圖4,本實施之散熱模組10適於對一發熱源H進行散熱,散熱模組10包括多個第一散熱片100與100’以及多個第二散熱片200與200’,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與這些第二散熱片200/200’例如是沿一組裝方向D彼此相貼合。舉例來說,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與這些第二散熱片200/200’可經由壓合技術來成形一塊狀體,進而完成本發明之散熱模組10之製作。
承上所述,每一個第一散熱片100/100’具有一第一本體110以及多個第一散熱槽組120,這些第一散熱槽組120是沿一第一方向D1排列於第一本體110。此外,每一個第一散熱槽組120具有多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這些第一散熱槽單元122是沿一第二方向D2排列於第一本體110。本實施例之散熱模組10例如是沿第一方向D1組裝於發熱源H上,以對發熱源H進行散熱。其中,上述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例如是相互垂直,且組裝方向D又分別與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同樣地,每一個第二散熱片200/200’具有一第二本體210以及多個沿第一方向D1排列於第二本體210之第二散熱槽組220,每一個第二散熱槽組220具有多個沿第二方向D2排列於該第二本體210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
上述多個第一散熱槽組120與多個第二散熱槽組220係相對應地設置於第一散熱片100/100’與第二散熱片200/200’上,而每一第一散熱槽組120至發熱源H之距離實質上與相對應之第二散熱槽組220至發熱源H之距離相同,以讓第一散熱槽組120與相對應之第二散熱槽組220能相連接。此外,由於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與這些第二散熱片200/200’例如會經由壓合技術來成形一塊狀體,而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與這些第二散熱片200/200’內之散熱槽單元係交錯地相接,進而讓散熱槽單元能呈串聯或並聯之形態,以構成限制工作流體F流動路徑的通道。關於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與這些第二散熱片200/200’之詳細設計內容,本實施例將於下文中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模組10係分別於每一個第一散熱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熱片200/200’上設置一入口導槽I1以及一出口導槽O1。在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熱片200/200’相互組合之後,這些入口導槽I1即構成一入口流道300,而這些出口導槽O1構成一出口流道400。此外,散熱模組10更包括一入口接頭500與一出口接頭600,而部分之第一散熱片100’其第一本體110與部分之第二散熱片200’其第二本體210具有一入口缺槽I2以及一出口缺槽O2。
同樣地,在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熱片200/200’相互組合之後,這些入口缺槽I2即構成一入口連接空間S1,這些出口缺槽O2即構成一出口連接空間S2。入口連接空間S1一側即是與入口接頭500相接,另一側是與入口流道300相接,而出口連接空間S2一側是與出口接頭600相接,另一側是與出口流道400相接。其中,每一入口缺槽I2例如是與對應之入口導槽I1相通,每一出口缺槽O2與對應之出口導槽O1相通。因此,由流入入口接頭500之工作流體F能順利地經由入口連接空間S1進入入口流道300,在流過出口流道400之後,經出口連接空間S2而自出口接頭600流出散熱模組10。
由於每一個第一散熱槽組120以及每一個第二散熱槽組220分別具有二端部,入口流道300以及出口流道400即適於分別與這些端部其中之二相通。由圖2A與圖3即可清楚地知道,位於第二散熱片200/200’其第二散熱槽組220一端部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即是與入口導槽I1相通。同理,位於第一散熱片100/100’其第一散熱槽組120一端部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亦可以相似之結構設計來與出口導槽O1相通。
此外,為讓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之兩相鄰第一散熱槽組120之間以及兩相鄰第二散熱槽組220之間相互導通,以讓工作流體F能順暢地經由入口接頭500流入散熱模組10,並經由出口接頭600流出散熱模組10。本實施例中係於第一散熱片100/100’或是第二散熱片200/200’上設置連通結構700/700’。進一步地說,若於第一散熱片100/100’上設置連通結構700,則連通結構700能輔助與第一散熱片100/100’相貼合之第二散熱片200/200’其兩相鄰的第二散熱槽組220具有相導通之連接關係。同理,若於第二散熱片200/200’上設置連通結構700’,則連通結構700’能輔助與第二散熱片200/200’相貼合之第一散熱片100/100’其兩相鄰的第一散熱槽組120具有相導通之連接關係。
特別的是,在這些第一散熱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熱片200/200’相互組合之後,本實施例中之每一個第一散熱片100’其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之一端122E1係與相鄰之第二散熱片200’其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之一端222E1相重疊,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之另一端122E2與另一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的一端222’E1相重疊(如圖2B與圖3所示)。其中,與第一散熱槽單元122相重疊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的係沿第二方向D2相鄰地排列於第二本體210,也就是說,雖第二散熱片200/200’上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的彼此不相通,但第一散熱片100/100’在與第二散熱片200/200’相貼合之後,第二散熱片200/200’上之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的兩相鄰第二散熱槽單元2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的即能藉由一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來相互導通。上述係以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來輔助多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相導通為例來作說明。當然,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亦能用以輔助多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相導通。
如此一來,本實施例除了利用一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來導通另一散熱片上之兩相鄰散熱槽單元之外,還能利用連通結構來使與該散熱片相貼合之另一散熱片其兩相鄰散熱槽組具有相導通之連接關係,進而讓第一散熱片100/100’在與第二散熱片200/200’相貼合之後,其本體所設置之散熱槽單元無論是在第一方向D1或是第二方向D2上均能彼此相通。亦即,入口流道300、多層地繞設於散熱模組10內部之第一散熱槽組120與第二散熱槽組220以及出口流道400能構成一散熱流道C,以對發熱源H進行散熱,而工作流體F能順暢地經由入口接頭500流入散熱模組10,並經由出口接頭600流出散熱模組10。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入口流道300例如是與鄰近發熱源H之第一散熱槽組120或是第二散熱槽組220之端部相通,出口流道400是與遠離發熱源H之第一散熱槽組120或是第二散熱槽組220之端部相通。詳細地說,為能讓散熱模組10有良好的散熱效能,本實施例係使入口流道300與位於散熱模組10底部之散熱槽組相接,因此溫度較低之工作流體F能有效且直接地移除發熱源H傳遞至散熱模組10底部之熱量,並將該熱量經由相連通之散熱槽組帶至散熱模組10頂部。由於散熱模組10通常會利用自然對流或是會於其頂部裝設風扇等能產生強制對流之裝置來輔助散熱,因此當工作流體F將發熱源H所產生之熱量帶至散熱模組10頂部時,可藉由自然對流或是強制對流等適當之方式來移除發熱源H所產生之熱量,進而降低工作流體F之溫度。當然,工作流體F亦能經由出口接頭600流出散熱模組10,以並在散熱模組10外部進行適當的熱量移除作業之後,再經由入口接頭500來流入散熱模組10。
另外,本實施例例如使兩相接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其端部部分重疊。在此,以圖2B進行說明,兩相接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其端部在部分重疊的情況下,流至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之工作流體F在遇到槽壁之後即會被分流至與其部分重疊之二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中。同樣地,流至任一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之工作流體F在遇到槽壁之後亦會被分流至與其部分重疊之二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中。當然,流至二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之工作流體F在遇到槽壁之後又會被合流至同時與這兩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部分重疊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中。同樣地,流至二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之工作流體F在遇到槽壁之後亦會被合流至同時與這兩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部分重疊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中。亦即,工作流體F流經各個散熱槽單元時,會被不斷的強迫分流或合流。工作流體F在流經多層第一散熱槽組120以及第二散熱槽組220之過程中,第一本體110以及第二本體210會與工作流體F之間產生最大的接觸面積,工作流體F會在每一個散熱槽單元與第一本體110或第二本體210進行熱交換作業,進而有效地移除發熱源H傳導至散熱片之熱量。
更進一步地說,本實施例之散熱模組10係利用工作流體F在流經交錯設置之散熱槽單元末端之後,工作流體F會撞擊散熱槽單元末端壁面而形成亂流,接著再分流向相鄰之散熱槽單元,如此一來,即可讓位於同一區段的工作流體F溫度更加均勻,以穩定的進行熱交換。
此外,本實施例之散熱模組10亦更包括一第三散熱片800,第三散熱片800無任何孔洞或縫隙結構,其為一單純的平板。第三散熱片800設置於這些第一散熱片100與這些第二散熱片200之組合的兩側,以使散熱模組10具有封閉型態的本體,進而讓散熱流道C之設計更為完整。
圖5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散熱模組的示意圖,圖6A與圖6B繪示圖5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示意圖,圖7A繪示圖5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剖面示意圖,而圖7B繪示圖7A之散熱片相疊合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5、圖6A、圖6B、圖7A以及圖7B,本實施之散熱模組20與上述實施例之散熱模組10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在上述實施例中,散熱模組10之散熱槽單元為長條形結構,而在本實施例之散熱模組20中,散熱模組20之散熱槽單元為菱形結構。
在散熱槽單元為菱形結構之實施方式中,每一第一散熱槽組120(如圖7A所示之沿第二方向D2延伸之一菱形結構排列)其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係能分別與相鄰之第一散熱槽組120”(120)其第一散熱槽單元122”(122)交錯排列,各該第二散熱槽組220其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係分別與相鄰之第二散熱槽組220”其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交錯排列。此外,本實施例之連通結構係整合於散熱槽單元中。詳細地說,由於本實施例之散熱槽單元為菱形結構,且在每一散熱槽組其散熱槽單元與相鄰之散熱槽組其散熱槽單元交錯排列以及兩相接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其端部部分重疊的設計前提下,每一散熱槽單元122除了能輔助於第二方向D2上兩相鄰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具有相導通之連接關係之外,亦能讓於第一方向D1上兩相鄰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與第二散熱槽單元222’’’(222)具有相導通之連接關係,進而輔助兩相鄰的第二散熱槽組220具有相導通之連接關係。亦即,圖7A所示之第一散熱片100與第二散熱片200在相互貼合之後,即呈現如圖7B所示之連通結構。
承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工作流體F在流經交錯設置之散熱槽單元末端之後,同樣會撞擊散熱槽單元末端壁面而形成亂流,接著再分流向相鄰之散熱槽單元。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本實施例之散熱槽單元係為一菱形結構,其內槽壁具有斜面結構,因此工作流體F在撞擊散熱槽單元末端壁面之後,工作流體F會往更多方向分流,進而形成程度更大之亂流現象,使得位於同一區段的工作流體F能更穩定地進行熱交換。
上述係以第一散熱槽單元122來輔助多個第二散熱槽單元222相導通為例作說明。當然,第二散熱槽單元222亦能用以輔助多個第一散熱槽單元122相導通。此外,本發明之散熱槽單元除了為上文所述之長條形結構以及菱形結構之外,亦可以是圓形或三角形等各種幾何結構,本發明在此並不做任何限制。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散熱模組係藉由片構式的設計,以分別於至少二散熱片上分別設置散熱槽單元,各該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係彼此不相通,而在結合該些散熱片之後,一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係能藉由另一散熱片上之散熱槽單元來與相鄰之散熱槽單元相通,這些散熱槽單元即得以綿密的佈設於散熱模組內部,以構成一散熱效率佳之散熱流道,進而有效地對發熱源進行散熱。
此外,經由本發明之利用兩相鄰之散熱槽單元的錯位、不同形狀之散熱槽單元之結構設計以及相導通之多個散熱槽單元係多層地繞設於散熱模組內部之設計,大幅地增加工作流體與散熱模組之接觸面積,再經由散熱槽單元交錯式的設計來讓工作流體產生亂流現象,使得散熱模組與工作流體間之熱交換得以穩定均勻的進行。
雖然本發明已揭露數個實施例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散熱模組
100、100’...第一散熱片
110...第一本體
120、120”...第一散熱槽組
122、122”...第一散熱槽單元
122E1、122E2...第一散熱槽單元之端部
200、200’...第二散熱片
210...第二本體
220、220”...第二散熱槽組
222、222’、222”、222’’’...第二散熱槽單元
222E1、222’E1...第二散熱槽單元之端部
300...入口流道
400...出口流道
500...入口接頭
600...出口接頭
700、700’...連通結構
800...第三散熱片
C...散熱流道
D...組裝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F...工作流體
H...發熱源
I1...入口導槽
I2...入口缺槽
O1...出口導槽
O2...出口缺槽
S1...入口連接空間
S2...出口連接空間
圖1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散熱模組的示意圖。
圖2A與圖2B繪示圖1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示意圖。
圖3繪示圖1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剖面示意圖。
圖4繪示圖1之散熱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5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散熱模組的示意圖。
圖6A與圖6B繪示圖5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示意圖。
圖7A繪示圖5之散熱模組其部分散熱片的剖面示意圖。
圖7B繪示圖7A之散熱片相疊合的示意圖。
10...散熱模組
100、100’...第一散熱片
122...第一散熱槽單元
200、200’...第二散熱片
222...第二散熱槽單元
300...入口流道
400...出口流道
500...入口接頭
600...出口接頭
700、700’...連通結構
800...第三散熱片
D...組裝方向
I1...入口導槽
I2...入口缺槽
O1...出口導槽
O2...出口缺槽
S1...入口連接空間
S2...出口連接空間

Claims (15)

  1. 一種散熱模組,用以對一發熱源進行散熱,該散熱模組包括:多個第一散熱片,各該第一散熱片具有一第一本體以及多個沿一第一方向排列於該第一本體之第一散熱槽組,各該第一散熱槽組具有多個沿一第二方向排列於該第一本體之第一散熱槽單元;以及多個第二散熱片,各該第二散熱片具有一第二本體以及多個沿該第一方向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之第二散熱槽組,各該第二散熱槽組具有多個沿該第二方向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之第二散熱槽單元;其中,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彼此相貼合,各該第一散熱片其該第一散熱槽單元之一端與相鄰之該第二散熱片其該第二散熱槽單元之一端相重疊,該第一散熱槽單元之另一端與另一該第二散熱槽單元的一端相重疊,與該第一散熱槽單元相重疊之該二第二散熱槽單元係沿該第二方向相鄰地排列於該第二本體,且各該第一散熱槽組以及各該第二散熱槽組分別具有二端部,該些端部其中之二分別與一入口流道以及一出口流道相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兩相接之該第一散熱槽單元與該第二散熱槽單元其端部係部分重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沿一組裝方向彼此相貼合,該第一方向、該第二方向以及該組裝方向兩兩相互垂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入口流道、該些第一散熱槽組、該些第二散熱槽組以及該出口流道彼此相通,以構成一散熱流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散熱片以及各該第二散熱片至少其中之一設有至少一連通結構,各該第一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適於導通各該第二散熱片之兩相鄰的第二散熱槽組,各該第二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適於導通各該第一散熱片之兩相鄰的第一散熱槽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散熱槽組其第一散熱槽單元係分別與相鄰之該第一散熱槽組其第一散熱槽單元交錯排列,各該第二散熱槽組其第二散熱槽單元係分別與相鄰之該第二散熱槽組其第二散熱槽單元交錯排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更導通各該第二散熱片中之沿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排列的兩相鄰第二散熱槽單元,各該第二散熱片之該連通結構更導通各該第一散熱片中之沿該第一方向以及該第二方向排列的兩相鄰第一散熱槽單元。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散熱片以及各該第二散熱片分別具有一入口導槽以及一出口導槽,該些入口導槽構成該入口流道,該些出口導槽構成該出口流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散熱模組,更包括一入口接頭與一出口接頭,而部分之該些第一散熱片其第一本體與部分之該些第二散熱片其第二本體具有一入口缺槽以及一出口缺槽,該些入口缺槽構成一入口連接空間,該些出口缺槽構成一出口連接空間,該入口連接空間一側與該入口接頭相接,另一側與該入口流道相接,該出口連接空間一側與該出口接頭相接,另一側與該出口流道相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各該入口缺槽與對應之該入口導槽相通,各該出口缺槽與對應之該出口導槽相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之組合沿該第一方向組裝於該發熱源,而該入口流道與鄰近該發熱源之該第一散熱槽組或是該第二散熱槽組之端部相通,該出口流道與遠離該發熱源之該第一散熱槽組或是該第二散熱槽組之端部相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散熱槽組與該些第二散熱槽組相對應,而各該第一散熱槽組至該發熱源之距離實質上與相對應之該第二散熱槽組至該發熱源之距離相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更包括一第三散熱片,設置於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之組合的兩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散熱槽單元與該些第二散熱槽單元長條形結構、菱形結構、圓形結構或三角形結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散熱槽單元與該些第二散熱槽單元彼此交錯地相連接。
TW100140735A 2011-11-08 2011-11-08 散熱模組 TWI5064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0735A TWI506406B (zh) 2011-11-08 2011-11-08 散熱模組
EP12191798.3A EP2592651B1 (en) 2011-11-08 2012-11-08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0735A TWI506406B (zh) 2011-11-08 2011-11-08 散熱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9785A true TW201319785A (zh) 2013-05-16
TWI506406B TWI506406B (zh) 2015-11-01

Family

ID=47630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0735A TWI506406B (zh) 2011-11-08 2011-11-08 散熱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2592651B1 (zh)
TW (1) TWI50640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61195A (en) * 1966-09-23 1968-01-0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Heat sink member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GB8910241D0 (en) * 1989-05-04 1989-06-21 Secretary Trade Ind Brit Heat exchangers
DE19710783C2 (de) * 1997-03-17 2003-08-21 Curamik Electronics Gmbh Kühler zur Verwendung als Wärmesenke für elektrische Bauelemente oder Schaltkreise
US6257320B1 (en) * 2000-03-28 2001-07-10 Alec Wargo Heat sink device for power semiconductors
JP2004095599A (ja) * 2002-08-29 2004-03-25 Denso Corp 積層冷却器
JP4721412B2 (ja) * 2005-06-28 2011-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84169C (zh) * 2006-04-21 2010-01-2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冷散热装置
JP5005314B2 (ja) * 2006-10-17 2012-08-22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水冷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405139U (en) * 2010-10-04 2011-06-01 Cooler Master Co Ltd Liquid-cool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its heat exchan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2651A2 (en) 2013-05-15
TWI506406B (zh) 2015-11-01
EP2592651B1 (en) 2019-07-10
EP2592651A3 (en) 2014-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5931B2 (e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TW201425854A (zh) 散熱模組
TW200539784A (en) Extended fin array
US20160153725A1 (en) Heat dissipation fin set
TWI506406B (zh) 散熱模組
TWI602500B (zh) Cooling device
TWM605286U (zh) 散熱器之熱導管改良結構
CN203225981U (zh) 高效率散热器
TWI522787B (zh) 伺服器及其散熱系統
CN109346444B (zh) 一种带梯形脊肋阵列的微散热器
TW201239594A (en) Cooling device
CN102455765A (zh)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TW201813489A (zh) 散熱裝置
CN102455764A (zh)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JP2005180906A (ja) 熱交換装置
TWM445686U (zh) 具有均勻流道的液冷式熱交換模組
TWI549596B (zh) 電極式液冷散熱裝置
TW201211739A (en)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TW201813028A (zh) 散熱裝置
CN102427706B (zh) 一种薄型化散热模块
TWM482102U (zh) 水冷頭結構及其熱交換板
CN202904477U (zh) 散热模块
TWM615525U (zh) 冷熱水排管相間配置的液冷結構
CN104427831B (zh) 散热装置
TWM444699U (zh) 光源裝置及其散熱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