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17963A - Fuel cell - Google Patents

Fuel cel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17963A
TW201017963A TW098123495A TW98123495A TW201017963A TW 201017963 A TW201017963 A TW 201017963A TW 098123495 A TW098123495 A TW 098123495A TW 98123495 A TW98123495 A TW 98123495A TW 201017963 A TW201017963 A TW 2010179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fuel cell
electrode assembly
membrane electrode
heat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3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ichi Yoshida
Akira Yajima
Hirofumi Kan
Genta Oomichi
Yuuichi Sato
Daisuke Watanabe
Jun Momm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1017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796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9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one of the reactants being liquid, solid or liquid-charg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37Electrical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67Heat exchange or temperature measuring elements, thermal insulation, e.g. heat pipes, heat pumps, f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Description

20101796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乃關於使用液體燃料之燃料電池的技術。 【先前技術】 近年來,爲了無需長時間充電而可使用筆記型電腦或 行動電話之各種攜帶用電子機器’嘗試對於此等攜帶用電 鲁 子機器的電源使用燃料電池。燃料電池係具有可只由供給 燃料與空氣即可發電,如補給燃料,即可連續長時間發電 之特徵。因此,如可將燃料電池作爲小型化,作爲攜帶用 電子機器的電源,可說是極爲有利的系統。 在高溫下進行動作的燃料電池中,以防止收納燃料電 池之電池的框體變爲高溫之目的,揭示有以傳熱體被覆被 覆燃料電池之斷熱體外表面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 1)〇 ® 另一方面,揭示有具有適合於燃料電池分離器等之用 途的高熱傳導性之熱傳導性成形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 2 )。特別是,如根據此熱傳導性成形體,對於經由熱傳 導率之向異性,作爲電性、電子機器用之框體,構件之情 況,揭示有在框體之放熱設計等而爲有用者。 在層積複數個單位電池而形成層積體所成之燃料電池 ,以將溫度分布作爲均一化之目的,揭示有交互層積平面 方向之熱傳導率較層積方向的熱傳導率爲大之氣體分離板 與單位電池,於上下端部,配置冷卻板之構成(例如,參 -5- 201017963 照專利文獻3 )。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0261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曰本特開2006-4987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9-289026號公報 【發明內容】 @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作爲燃料電池,例如,將甲醇作爲燃料而使用之直接 甲醇型燃料電池(DMFC : Direct Methanol Fuel )係可作 爲小型化’更且因燃料的處理亦爲容易之故,作爲攜帶機 器用的電源而有所期待。 作爲針對在DMFC之液體燃料的供給方式係知道有: 氣體供給型或液體供給型等之主動方式,另外在電池內部 使燃料容器內之液體燃料氣化而供給至燃料極之內部氣化 型等之被動方式。此等之中,內部氣化型等之被動方式係 對於DMFC之小型化而言爲有利。內部氣化型DMFC,係 例如具備具有燃料極、電解質膜及空氣極的膜電極接合體 (Membrane El ectrode Assembly : MEA)所構成。 在如此的膜電極接合體之面內,有產生無預期之溫度 不均者。特別是,對於在膜電極接合體之周邊部中較可促 進放熱之情況而言,在中央部中不易散熱,在周邊部與中 央部容易產生大的溫度差。另外,伴隨著如此之溫度差, -6 - 201017963 亦產生飽和水蒸氣壓差,在膜電極接合體阻礙對於發電μ 應必要之物質的授受,作爲其結果,有招致輸出的下降或 不安定化。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可安定得到高輸出之燃料電池者 [爲解決課題之手段] 鲁 經由此發明型態之燃料電池,其特徵乃具備: 具有電解質膜,和打開間隔配置於前述電解質膜之一 方的面之複數的燃料極,和於前述電解質膜之另一方的面 ,與各前述燃料極呈對向地打開間隔加以配置複數的空氣 極之膜電極接合體, 配置於與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之前述複數的空氣極之前 述電解質膜側相反的面側,及與前述複數的燃料極之前述 電解質膜側相反的面側之至少一方的熱傳導體者。 ❹ [發明之效果] 如根據此發明,可提供可安定得到高輸出之燃料電池 者。 【實施方式】 以下,對於關於有關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的燃料電池 之技術,參照圖面加以說明。 圖1乃槪略性地顯示關於此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i 2 201017963 構造剖面圖。 燃料電池1係主要由構成起電部之膜電極接合體( MEA) 2’和供給燃料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燃料供給機構 3加以構成。 即’燃料電池1中,膜電極接合體2係由具備陽極觸 媒層Η與陽極氣體擴散層12之陽極(燃料極)13,和具 有陰極觸媒層14與陰極氣體擴散層15之陰極(空氣極/ 氧化劑極)16,和具有由陽極觸媒層11與陰極觸媒層14 φ 所夾持之質子(氫離子)傳導性的電解質膜17所構成。 作爲含於陽極觸媒層11及陰極觸媒層14之觸媒,係 可舉出例如白金(Pt )、釕(Ru )、铑(Rh )、銦(Ir ) 、餓(Os)、鈀(Pd)等之白金族元素的單體、含有白金 族元素之合金等。對於陽極觸媒層11,係採用對於甲醇 或一氧化碳等而言,具有強耐性之Pt-Ru或Pt-Mo等者爲 佳。對於陰極觸媒層1 4,係採用Pt或Pt-Ni等者爲佳。 但觸媒並不限定於此等之構成,而可使用具有觸媒活性之 ® 各種的物質者。另外,觸媒係亦可爲使用如碳素材料之導 電性載持體的載持觸媒,或無載持觸媒之任一。 作爲構成電解質膜1 7之質子傳導性材料係例如可舉 出如具有磺酸基之全氟黃酸聚合體之氟素樹脂(Nafion ( 商品名、DuPont公司製)或Flemion(商品名、旭硝子公 司製)等),具有黃酸基之碳化氫系樹脂等之有機系材料 ,或者鎢酸或磷鎢酸等之無機系材料等。但,質子傳導性 之電解質膜17並不限定於此等之構成。 -8- 201017963 層積於陽極觸媒層11之陽極氣體擴散層12係在達成 均一地供給燃料於陽極觸媒層11之作用同時,亦具有陽 極觸媒層11之集電機能者。層積於陰極觸媒層14之陰極 氣體擴散層15係在達成均一地供給氧化劑於陰極觸媒層 14之作用同時,具有陰極觸媒層14之集電機能者。陽極 氣體擴散層12及陰極氣體擴散層15乃例如經由具有碳紙 等之導電性的多孔質基材所加以構成。 Φ 如此之膜電極接合體2係經由集電體18所加以夾持 。即’集電體18係具有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側 之陽極集電體18A及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陰極16側 之陰極集電體18C。陽極集電體18A係重疊於陽極氣體擴 散層12。陰極集電體l8C係重疊於陰極氣體擴散層15。 此等陽極集電體18A及陰極集電體18C係具有未圖示之 開口。 作爲陽極集電體18A及陰極集電體18C,係例如可各 ® 使用金(Au) ’鎳(Ni)等之金屬材料所成之多孔質層 (例如;網目)或箔體,或者對於不銹鋼(SUS)等之導 電性金屬材料,被覆金等良導電性金屬之複合材,更且, 可各使用石墨(黑鉛)等之碳素材料等。 膜電極接合體2係經由各配置於電解質膜17之陽極 側及陰極側的橡膠製之0環等之密封材1 9加以密封。即 ’密封材19係經由各配置於電解質膜17與陽極集電體 1 8 A之間’以及電解質膜1 7與陰極集電體丨8 c之間,經 由此等而防止從膜電極接合體2之燃料洩漏或氧化劑洩漏 201017963 。然而’在膜電極接合體2’於電解質膜17之中,均未 接合於陽極觸媒層11與陰極觸媒層14,且於相當於經由 密封材1 9所圍住的內側位置,設置1個乃至複數個之氣 體排出孔(未圖示)亦可。 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陰極16側,對於集電體18與蓋 板21之間,係配置有經由具有通氣性之絕緣材料所形成 之板狀體20。其板狀體20係主要作爲保濕層而發揮機能 。即,其板狀體20係配置於陰極集電體18C之上方,浸 · 含有在陰極觸媒層14所生成的水之一部分,控制水的蒸 散的同時,調整對於陰極觸媒層14之空氣的導入量且促 進空氣之均一擴散者。其板狀體20係例如由多孔質構造 的構件加以構成,作爲具體的構成材料,係可舉出聚乙烯 或聚丙烯之多孔質體等。 上述之膜電極接合體2係配置於燃料供給機構3與蓋 板21之間。蓋板21係配置於板狀體20之上方。蓋板21 係外觀爲略矩形狀的構成,例如經由不銹鋼(SUS)加以 Θ 形成。另外,蓋板21係具有爲了取入氧化劑之空氣的複 數之開口部(空氣導入口)21A。 對於陰極集電體18C與板狀體20之間係配置有後述 之熱傳導體40。另外,如圖1所示,於熱傳導體40與陰 極集電體18C之間,係配置絕緣體50者爲佳。 燃料供給機構3乃具備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 1 3而言,呈供給燃料地加以構成,但並無特別限定於特 定之構成。以下,對於燃料供給機構3之一例加以說明。 -10- 201017963 燃料供給機構3係例如具有形成爲箱狀之容器3 〇。 燃料分配機構3係藉由收容液體燃料之燃料收容部4與流 路5而加以連接。容器3〇係具有燃料導入口 3〇Α,連接 其燃料導入口 30Α與流路5。此容器3〇乃例如經由樹脂 製容器加以構成。作爲形成容器3〇之材料,係選擇具有 對於液體燃料之耐性的材料。 燃料供給機構3乃具備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 β 的面方向’使燃料分散以及擴散之同時供給之燃料供給部 3 1 °在此’特別是對於燃料供給部3 1具備燃料分配板 3 1 Α之構成’加以說明’但燃料供給部3 1,但亦可爲其 他的構成。 即’燃料分配板3 1A係具有1個之燃料注入口 3 2, 和複數之燃料排出口 33’藉由如細管34之燃料通路而連 接燃料注入口 32與燃料排出口 33之構成。燃料通路係亦 可取代形成於燃料分配板3 i A內之細管34而由燃料流通 ^ 溝加以構成。此情況,經由以具有複數之燃料排出口的擴 散板被覆具有燃料流通溝之流路板之時,構成燃料分配板 3 1 A亦可。 對於細管3 4之一端(始端部)係設置有燃料注入口 32。細管34係在途中複數地分歧,於此等分歧之細管34 之各終端部’各設置燃料排出口 3 3。燃料注入口 3 2係與 容器30之燃料導入口 3〇a連通。由此,燃料分配板31 a 之燃料注入口 32乃藉由流路5而連接於燃料收容部4。 燃料排出口 3 3係複數,例如有! 2 8處,排出液體燃料或 201017963 其氣化成分。 從燃料注入口 32所注入之液體燃料,係藉由複數地 分歧之細管34,各自引導至複數之燃料排出口 33。經由 使用如此之燃料分配板31A之時,可將從燃料注入口 32 所注入之液體燃料,不拘方向或位置而均等地分配至複數 之燃料排出口 33者。隨之,成爲更可提昇在膜電極接合 體2之面內的發電反應之均一性者。 更且,經由以細管34連接燃料注入口 32與複數之燃 @ 料排出口 33之時,可作爲經由燃料電池之特定處可供給 多的燃料之設計。此係貢獻膜電極接合體2之發電程度之 均一性的提升等。 如此之燃料分配板31A係由未使液體燃料之氣化成 分或液體燃料透過之材料所形成,具體而言,係例如由聚 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樹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 PEN )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等所形成。另外,燃料分配 板31A係例如,亦可由分離液體燃料之氣化成分與液體 @ 燃料,使其氣化成份透過於膜電極接合體2側之氣液分離 膜所構成。對於氣液分離膜,係例如適用矽酮橡膠,低密 度聚乙烯(LDPE)薄膜,聚氯乙烯(PVC)薄膜,聚對 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氟素樹脂(例如,聚四氟 乙烯(PTFE),四氟代乙烯·磷甲酸鈉聚合體(PFA)等 )微多孔膜等。 膜電極接合體2係其陽極側13乃呈對向於如上述之 燃料分配板3 1 A的燃料排出口 3 3地加以配置。蓋板2 1 -12- 201017963 係在於與燃料供給機構3之間保持膜電極接合體2之狀態 ,對於容器3 0而言,經由扣件、螺拴、鉚接等手法而加 以固定。由此,構成燃料電池(DMFC ) 1之發電單元。 燃料供給部3 1係呈於燃料分配板3 1 A與膜電極接合 體2之間,形成作爲燃料擴散室3 1 B而發揮機能之空間之 構成者爲佳。其燃料擴散室31B係即使作爲從燃料排出口 3 3排出液體燃料,亦促進氣化的同時,亦具有促進對於 φ 面方向之擴散的機能。 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與燃料供給部31之間,亦可配 置從陽極13側支撐膜電極接合體2之支撐構件。 另外,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與燃料供給部31之間, 亦可配置至少1個之多孔體。 對於燃料收容部4係收容對應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液 體燃料。作爲液體燃料係可舉出各種濃度之甲醇水溶液或 純甲醇等之甲醇燃料。然而,液體燃料係未必侷限於甲醇 ® 燃料之構成。液體燃料係亦可爲例如,乙醇水溶液或純乙 醇等之乙醇燃料,丙醇水溶液或純丙醇等之丙醇燃料,乙 二醇水溶液或純乙二醇等之乙二醇燃料,二甲醚,蟻酸, 其他的液體燃料。無論如何,對於燃料收容部4係收容有 對應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液體燃料。 收容於燃料收容部4之液體燃料係可利用重力而藉由 流路5降下至燃料供給部而進行輸送液體。另外,亦可於 流路5塡充多孔體,經由毛管現象,將收容於燃料收容部 4之液體燃料輸送液體至燃料供給部3 1。 -13- 201017963 流路5係由配管等加以構成,但並不限於與燃料分配 機構31或燃料收容部4獨立之配管的構成。例如,流路 5係層積燃料供給部31或燃料收容部4而作爲一體化之 情況’亦可爲連繫此等之液體燃料的燃料流路。即,燃料 供給部31係如藉由種種形態之燃料流路等而與燃料收容 部4連通即可。 更且,對於流路5係亦可介入存在有幫浦6。幫浦6 並非爲使燃料循環之幫浦,徹底來說爲從燃料收容部4, φ 將液體燃料輸液至燃料供給部31的燃料供給幫浦。從燃 料供給部31供給至膜電極接合體2之燃料乃使用於發電 反應,之後進行循環而未返回至燃料收容部4者。 本實施型態之燃料電池1係從未循環燃料之情況,與 以往之主動方式不同者,並非損及裝置之小型化等構成。
另外,對於液體燃料的供給,使用幫浦6,亦與如以往之 內部氣化型之純被動方式不同。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1係 適用例如稱作半被動型之方式構成。 G 幫浦6之種類係並無特別加以限定之構成,但從控制 性佳而可輸送少量之液體燃料情況,更加地可小型輕量化 之觀點,使用旋轉葉片幫浦、電性浸透流幫浦、隔片幫浦 、汲取幫浦等者爲佳。 旋轉葉片幫浦係爲以馬達使葉片旋轉而進行輸送的構 成。電性浸透流幫浦係爲使用引起電性浸透流現象之二氧 化矽等之燒結多孔體之構成。隔片幫浦係爲經由電磁石或 壓電陶瓷而驅動隔片進行輸送的構成。汲取幫浦係壓迫具 -14- 201017963 有柔軟性之燃料流路的一部分,汲取燃料而進行輸送的構 成。而在此之中,從驅動電力或尺寸等之觀點,更理想爲 使用電性浸透流幫浦或具有壓電磁石之隔片幫浦者。 然而’亦可於幫浦6與燃料供給部31之間,設置容 器。 另外’爲了提昇作爲燃料電池1之安定性或信賴性, 亦可與幫浦6串聯地配置燃料遮斷閥。對於燃料遮斷閥, 參係可使用將電磁石,馬達,形狀記憶合金,壓電陶瓷,雙 金屬片作爲引動器,可以電性信號控制開關動作之電性驅 動閥。燃料遮斷閥係具有狀態保持機能之閂鎖形式的閥者 爲佳。 另外’於燃料收谷部4或流路5,亦可裝置使燃料收 容部4內之壓力,與外氣平衡之平衡閥。從燃料收容部4 以燃料分配機構3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供給燃料之情況, 亦可作爲取代幫浦6而只配置燃料遮斷閥之構成者。此時 ® 之燃料遮斷閥係爲了控制經由流路5之液體燃料的供給所 設置之構成。 在此實施型態之燃料電池1,使用幫浦6從燃料收容 部4,間歇性地輸送液體燃料於燃料供給部3 1。以幫浦6 所輸送之液體燃料係歷經燃料供給部3 1,對於膜電極接 合體2之陽極1 3的全面而言均一地加以供給。 即’對於複數之單元件C之各陽極13之平面方向而 言’均一地供給燃料’經由此而生起發電反應。燃料供給 用(輸液用)之幫浦6的運轉動作係依據燃料電池1之輸 -15- 201017963 出’溫度資訊,電力供給之電子機器的運轉資訊等而控制 者爲佳。 在上述之燃料電池1中,從燃料收容部4,藉由流路 5而導入至燃料供給部31之液體燃料係維持液體燃料, 或混入存在有液體燃料與液體燃料氣化之氣化燃料的狀態 ,從燃料供給部31之燃料排出口 33,藉由集電體18之 陽極集電體18A而供給至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 供給於陽極13之燃料係擴散在陽極氣體擴散層12, φ 供給至陽極觸媒層11。作爲液體燃料而使用甲醇燃料之 情況’在陽極觸媒層11產生以下式(1)所示之甲醇的內 部改質反應。然而,對於作爲甲醇燃料而使用純甲醇之情 況,使在陰極觸媒層14生成的水或電解質膜17中的水, 與甲醇進行反應而使下式(1)之內部改質反應生起,或 經由無需水之其他的反應機構而使內部改質反應產生。 CH30H + H20— C02 + 6H + + 6e-…(1 ) 參 由此反應所生成之電子(e·)係經由集電體18而引 導至外部,所謂在做爲電性而使攜帶用電子機器等進行動 作後,經由集電體18而引導至陰極16。在(1)式之內 部改質反應所生成之質子(H+)係經由電解質膜17而引 導至陰極1 6。對於陰極1 6係做爲氧化劑而供給空氣。到 達至陰極16之電子(e·)與質子(H+)係在陰極觸媒層 14’與空氣中的氧氣’伴隨下式(2)反應,伴隨其反應 -16- 201017963 而生成水。 6e* + 6H + + ( 3/2 ) 02->3 H20 ... ( 2) 針對在上述之燃料電池1之發電反應,對於爲了使進 行發電之電力增加,係圓滑地進行觸媒反應之同時,均一 地供給燃料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電極全體,使電極全體更 〇 有效地貢獻於發電之情況則成爲重要。 但,在此實施形態中,如圖2及圖3所示,膜電極接 合體2係具備在單一之電解質膜17之一方的面17A上, 打開間隔加以配置之複數的陽極1 3,和在電解質膜1 7之 另一方的面17B,打開間隔加以配置之複數的陰極16。在 此,顯示陽極13極陰極16乃各爲4個之情況。 此等陽極13極陰極16之各組合係各夾持電解質膜 17,構成單元件C。複數之單元件C乃略同等之尺寸同時 ® ,爲略同一形狀。也就是,構成單元件C之各陽極13亦 略同等之尺寸同時,爲略同一之形狀,並且,構成單元件 C之各陰極16亦略同等之尺寸同時,爲略同一之形狀。 在此,各單元件C係在同一平面上,於與其長度方向垂直 交叉的方向,打開間隔排列地加以配置。然而,膜電極接 合體2之構造係不限於在此所示的例,而亦可爲其他構造 〇 在此所示之各單元件C係形成爲於第1方向X,具有 平行之長邊的同時,於垂直交叉於第1方向X之第2方 -17- 201017963 向γ,具有平行之短邊的略長方形狀。也就是,單元件c 之長度方向係相當於第1方向X。另外,對於構成各單元 件C之陽極13及陰極16,亦形成爲於第1方向X’具有 平行之長邊的同時,於第2方向Y,具有平行之短邊的略 長方形狀。 複數之單元件C的排列方向係與各單元件C之長度 方向,即垂直交叉於第1方向X之第2方向Y平行。也 就是,複數之陽極13的排列方向係第2方向Y,另外, 複數之陰極16的排列方向係第2方向Y。 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外型,亦可形成爲略長方形狀 ,而亦可形成爲略正方形。 在具有如圖2及圖3所示之複數的單元件C之膜電極 接合體2中,各單元件C係經由未圖示之集電體,加以電 性串聯地連接。即,爲了對應於圖2等所示之膜電極接合 體2,集電體係具有各4個之陽極集電體及陰極集電體。 各陽極集電體係在各單元件C,層積於陽極氣體擴散層12 。另外,各陰極集電體係在各單元件C,層積於陰極氣體 擴散層15。 接著,對於熱傳導體40,更詳細地加以說明。 圖4乃槪略性地顯示關於膜電極接合體2及熱傳導體 40之構成的剖面圖。然而,在圖4中,係模式性地圖示 唯對於說明必要之主要部,熱傳導體40與陰極集電體 1 8 C之間的絕緣體5 0係省略。 更具體而言,熱傳導體40係形成成與膜電極接合體 -18- 201017963 2之尺寸(例如,對應於電解質膜17之外形尺寸)同等 ,呈與各單元件C之陰極16對向地加以配置。也就是, 單一之熱傳導體40係與各陰極16對向的同時,亦位置於 鄰接之陰極16之間的空間部SP的正上方。換言之,熱傳 導體40係跨越鄰接之複數的陰極16加以配置。 如此之熱傳導體40與膜電極接合體2之間,更具體 而言,對於熱傳導體40與陰極16之陰極氣體擴散層15 ❹ 之間,係配置有陰極集電體18C。換言之,在此所示之熱 傳導體40係配置於陰極集電體18C與未圖示之蓋板21之 間。 如此之熱傳導體40或陰極集電體18C係對於膜電極 接合體2而言,配置於陰極側,但因此等具有通氣性之故 ,未阻礙對於發電反應必要之各陰極16的空氣或氧的導 入,更且未阻礙從各陰極16對於外部之水蒸氣等之氣體 的排出者。 • 如此構成之熱傳導體40係作爲可熱移動之旁路而發 揮機能。因此,熱傳導體40係成爲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 陰極16側,可促進從高溫部至低溫部之熱的移動者。即 ,構成某一個之單元件C的陰極16之高溫部的熱係藉由 熱傳導體40,可移動於在同一單元件C之陰極16的低溫 部之同時,可移動於構成鄰接之其他單元件C之比較低溫 的陰極16。當然,比較高溫之空間部SP的熱亦可藉由熱 傳導體40而移動於低溫部。 隨之,成爲可降低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的溫度差 -19- 201017963 ,進而謀求溫度分布之均一化者。另外,打開間隔加以並 聯配置之單元件C之間(更具體而言,鄰接之陰極16之 間)乃經由空氣等,加以電性絕緣之同時,亦作爲對於熱 加以斷熱,經由跨越複數之單元件C加以配之熱傳導體 40的熱移動的促進作用,亦可降低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 面內的溫度差者。 在圖1及圖4所示的例中,對於熱傳導體40配置於 膜電極接合體2之陰極1 6側之情況已做過說明,但亦可 0 熱傳導體40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 圖5乃槪略性地顯示關於膜電極接合體及熱傳導體之 其他構成的剖面圖。然而,在圖5中,係模式性地圖示唯 對於說明必要之主要部,熱傳導體40與陽極集電體18A 之間的絕緣體50係省略。 更具體而言,熱傳導體40係形成成與膜電極接合體 2之尺寸(例如,對應於電解質膜17之外形尺寸)同等 ,呈與各單元件C之陽極13對向地加以配置。也就是, Θ 單一之熱傳導體40係與各陽極13對向的同時,亦位置於 鄰接之陽極13之間的空間部SP的正上方。換言之,熱傳 導體40係跨越鄰接之複數的陽極13加以配置。 如此之熱傳導體40與膜電極接合體2之間,更具體 而言’對於熱傳導體40與陽極13之陽極氣體擴散層12 之間,係配置有陽極集電體18A。換言之,在此所示之熱 傳導體40係配置於陽極集電體18A與未圖示之燃料供給 機構3之間。如此之熱傳導體40或陽極集電體i8A係對 -20- 201017963 於膜電極接合體2而言,配置於陽極側,但因此等具有通 氣性之故,未阻礙對於發電反應必要之各陽極13的燃料 氣體的導入。 如此構成之熱傳導體40係作爲可熱移動之旁路而發 揮機能。因此,熱傳導體40係成爲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 陽極13側,可促進從高溫部至低溫部之熱的移動者。即 ,構成某一個之單元件C的陽極13之高溫部的熱係藉由 φ 熱傳導體40,可移動於在同一單元件C之陽極13的低溫 部之同時,可移動於構成鄰接之其他單元件C之比較低溫 的陽極13。當然,比較高溫之空間部SP的熱亦可藉由熱 傳導體40而移動於低溫部。 隨之,成爲可降低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的溫度差 ,進而謀求溫度分布之均一化者。另外,打開間隔加以並 聯配置之單元件C之間(更具體而言,鄰接之陽極13之 間)乃經由空氣等,加以電性絕緣之同時,亦作爲對於熱 加以斷熱,經由跨越複數之單元件C加以配之熱傳導體 40的熱移動的促進作用,亦可降低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 面內的溫度差者。 在上述的例中,對於熱傳導體40只配置於膜電極接 合體2之陰極16側之情況,及熱傳導體40只配置於膜電 極接合體2之陽極1 3側之情況已做過說明,但亦可熱傳 導體40係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陰極16 側之雙方。 圖6乃槪略性地顯示膜電極接合體及熱傳導體之其他 -21 - 201017963 構成的剖面圖。然而,在圖6中,係模式性地圖示唯對於 說明必要之主要部,熱傳導體40與陽極集電體18A之間 的絕緣體50,及熱傳導體40與陰極集電體18C之間的絕 緣體5 0係省略。 更具體而言,熱傳導體40係形成成與膜電極接合體 2之尺寸(例如,對應於電解質膜17之外形尺寸)同等 ,呈與各單元件C之陽極13及陰極16各對向地加以配置 。也就是,單一之熱傳導體40係與各陽極13對向的同時 @ ,亦位置於鄰接之陽極1 3之間的空間部S P的正上方。另 外,單一之熱傳導體40係與各陰極16對向的同時,亦位 置於鄰接之陰極16之間的空間部SP的正上方。 在如此之構成中,同時得到圖4所示的例及圖5所示 的例之雙方的效果。 如此,熱傳導體40係如配置於與膜電極接合體2之 複數的陰極1 6之電解質膜1 7側相反的面側,及配置於與 複數的陽極1 3之電解質膜1 7側相反的面側之至少一方即 G 可。 然而’熱傳導體40係亦可未必與所有的陽極13或陰 極16對向。例如’如圖7所示,熱傳導體4 0係較膜電極 接合體2之尺寸爲小地加以形成,複數的陽極13及複數 的陰極16之中’露出一部分亦可。也就是,構成兩端的 單元件C之陽極13及陰極16之一部分係未與熱傳導體 40對向,而從熱傳導體40露出。 如此之情況,含有形成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所有的單 -22- 201017963 元件C之發電部(也就是,經由未圖示之密封構件所圍住 之所有的單元件C所佔的範圍及含有鄰接之單元件C之 間的間隔之範圍)的外形尺寸D之80%以上的面積,如 經由熱傳導體40加以被覆,亦可作爲藉由熱傳導體40之 充分的熱移動,進而可謀求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的溫 度分布之均一化者。 在圖7所示的例中,對向於陽極13之熱傳導體40及 φ 對向於陰極16之熱傳導體40之雙方的外形尺寸乃各具有 發電部之外形尺寸D的80%之面積。然而,如圖4所示 的例,熱傳導體40乃只對向於陰極1 6之情況,或如圖5 所示的例,熱傳導體40乃只對向於陽極1 3之情況,各熱 傳導體40之外形尺寸,如具有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發電 部之外形尺寸D的80%之面積,亦可得到溫度分布之均 一化的效果。 如上述的例,在具備複數之單元件C的膜電極接合體 β 2之面內,如圖8所示,中央部2C係容易成爲比較不易 散熱之高溫,相反地,周邊部2Ρ係比較於中央部,容易 成爲低溫。此情況,經由配置熱傳導體40之時,促進從 膜電極接合體2之中央部2C至周邊部2Ρ的熱移動,進 而可降低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中央部2C與周邊部2Ρ的 溫度差者。也就是,可均一化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的 溫度分布者。 因此,亦降低因溫度差引起之飽和水蒸氣壓差,在膜 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對中央部2C及周邊部2Ρ之任一 -23- 201017963 ,亦可促進對於發電反應必要之物質的授受者。例如’經 由周邊部2P未極端地成爲低溫’而適度地經由來自高溫 部的熱加以加溫之時’控制在發電反應所生成的水之凝集 而可消解空氣的導入不足之同時’促進在陽極側之液體燃 料的氣化’可安定維持高發電效率者。在另一方面’經由 中央部2C未極端地成爲高溫,而適度地進行散熱之時, 控制對於發電反應必要的水產生蒸散’可安定維持高發電 效率者。 Θ 由此,可得安定得到高輸出者。 作爲上述之熱傳導體40係未經由液體燃料或水,氧 等而產生溶解或腐蝕,氧化等,且經由熱傳導率高之材料 加以形成者爲佳。另外,熱傳導體40係需要確保通氣性 ,具有多孔質性或貫通孔。其中,作爲多孔質性之熱傳導 體40,最佳爲碳纖維素材,例如可適用TO RAY公司製之 碳紙(TGB,Η系列),或SGL carbon j apan公司製之碳 紙(GDL系列)等。另外’作爲具有貫通孔之熱傳導體 ❹ 40,係可適用於將黑鉛(石墨)等之碳素質之材料加工成 薄板狀之石墨板(例如,Graphtec公司製之石墨板( eGraf系列))’形成貫通孔之構成。更且,作爲熱傳導 體40,係可適用對於熱傳導性優越的金,鋁,銅,鎢, 鉬等金屬’或於不鏽鋼等之此等金屬之合金,形成貫通孔 之構成等。 作爲熱傳導體4 0而使用金屬材料的情況,有經由在 陰極16所生成的水,或含於大氣中的氧或水蒸氣等,產 -24- 201017963 生氧化,腐蝕之可能性。爲了防止此,作爲熱傳導體4 0 ,係使用不鏽鋼等之不易腐蝕之材料,或於熱傳導體40 的表面,鑛上金等之不易氧化的金屬,以及以碳素質之物 質,或樹脂或橡膠施以塗層,以及以不會溶解於液體燃料 的蒸汽之塗料進行塗裝等亦可。 作爲如此爲了施以塗層之樹脂或橡膠,可使用聚乙烯 、聚丙嫌、聚苯乙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尼龍、聚醚 φ 酸酮(PEEK)、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代乙烯·磷 甲酸鈉聚合體(PFA )、聚氯乙烯、聚醯亞胺、矽樹脂等 之樹脂、乙烯丙烯橡膠(EPDM )、氟素橡膠等之橡膠。 此等樹脂或橡膠係比較於金屬,熱傳導率爲低之故,對於 施以塗層之情況,進行塗層之樹脂或橡膠係盡可能爲薄者 爲佳。 對於上述之熱傳導體40與陰極集電體18C之間,以 及熱傳導體40與陽極集電體1 8A之間,係爲了電性絕緣 β 熱傳導體40與集電體18之間,配置有絕緣體50。另外 ’對於以具有導電性之材料所形成之熱傳導體40,對於 複數之單元件C而言共通地加以配置之情況,爲了將鄰接 之單元件C之間作爲絕緣,亦於熱傳導體40與集電體18 之間,係配置絕緣體5 0者爲佳。 另外’熱傳導體50係與熱傳導體40同樣地需要確保 通氣性’具有多孔質性或貫通孔。因此,對於絕緣體50 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1 6之陰極丨6側的情況,未阻礙對於 各陰極16之發電反應必要之空氣或氧的導入,更且未阻 -25- 201017963 礙從各陰極16對於外部之水蒸氣等之氣體的排出者。同 樣地,對於絕緣體50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的 情況,亦未阻礙對於各陽極1 3之發電反應必要之燃料氣 體的導入。 此絕緣體50係形成爲薄膜壯或板狀,作爲其厚度, 如可確保絕緣性,並無特別加以限制,但爲了對應於模組 之薄型化的要求,ΙΟΟμιη以下者爲佳,在此例如爲20μιη 。 ⑩ 作爲構成如此之絕緣體50之材料,可使用與上述同 樣之樹脂或橡膠等之材料,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 ) 等爲最佳。另外,爲了防止熱傳導體40之腐蝕的上述塗 層或塗裝乃亦可兼具絕緣體50。 上述之熱傳導體40係具有其平面方向之熱傳導率 λρΐ乃較厚度方向之熱傳導率At爲大之熱傳導向異性者 爲佳。也就是,對於熱傳導體40所要求之特性乃面內之 熱分布的均一化’對於厚度方向之熱傳導率At爲大之情 Θ 況,係促進對於厚度方向的熱之移動,有著阻礙從面內, 也就是膜電極接合體的高溫部至低溫部之熱的移動之虞。 在如此之熱傳導體40中,平面方向之熱傳導率λρΐ 與厚度方向之熱傳導率At的比λ = λρΐ/λί乃10以上者 爲佳,20以上者更佳。然而,在此所說明之熱傳導率 λ Ρ 1及λ t係經由雷射閃光法而測定者。 在此,測定經由熱傳導率比λ而產生變化之膜電極接 合體2之面內的溫度分布。此時,溫度(即,膜電極接合 -26- 201017963 體之表面溫度)係經由夾持於在各單元件C之陰極氣體擴 散層1 5與絕緣體5 0之間的熱電對而測定。然而,熱電對 係在各單元件C之長度方向的中心部,加以複數處設置。 將測定結果示於圖9。在此圖9中,將對於面內之最高溫 度而言之溫度差ΔΤ(^),作爲縱軸。 如圖9所示,對於比λ = 1之情況,未有與未配置熱 傳導體40之情況大差。對此,對於適用具有熱傳導向異 φ 性(也就是,λ ρ 1 >又t )之熱傳導體40的情況,確認到 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中央部2C與周邊部2P之溫度差被 降低的傾向。 對於適用比λ乃10以上之熱傳導體40的情況,可將 在所有的單元件C之中心部的溫度差,緩和爲3 °C程度者 〇 更且,對於適用比λ乃20以上之熱傳導體40的情況 ,遍佈膜電極接合體2之全域,可將溫度差,緩和爲3 °C φ 以內者。此時,確認到在陰極氣體擴散層1 5之面內的飽 和水蒸氣壓差乃成爲±1〇%以下者。 前述之熱傳導體40係在謀求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 的溫度分布之均一化上’期望爲有充分之厚度者’其厚度 係1 0 0 μιη以上爲佳,但爲了對應於模組之薄型化的要求 ,更薄爲佳。 在此,測定經由熱傳導體40之厚度t而產生變化之 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的溫度分布。此時之溫度測定條件 係如上述。將測定結果示於圖1 0。在此圖1 0中,將對於 -27- 201017963 面內之最高溫度而言之溫度差°C ),作爲縱軸。 如圖1 〇所示’熱傳導體40之厚度t乃越厚,確認到 在膜電極接合體2之中央部2C與周邊部2P之溫度差乃 有降低之傾向。對於適用其厚度100pm以上之熱傳導 體40的情況,可將在所有的單元件c之中心部的溫度差 ’緩和爲3°C程度者。更且,對於適用厚度t乃250μηι以 上之熱傳導體40的情況’遍佈膜電極接合體2之全域, 可將溫度差,緩和爲3 °C以內者。 在此’對於其熱傳導體40之厚度t,例如從與其熱傳 導體之熱傳導率λ之關係,λ xt乃1 000以上者爲佳。 熱傳導體40之氣孔率係較板狀體20之氣孔率提高設 定者爲佳。即,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陰極側的熱傳導 體40及板狀體20係同時未阻礙對於陰極16之空氣的導 入地具有通氣性。另一方面,板狀體20係從具有作爲保 濕層之機能的情況,爲了確保充分之保濕力,板狀體20 之氣孔率係爲25%程度。對此,熱傳導體40係較板狀體 20位置於陰極側,呈未阻礙對於陰極16之空氣的導入地 設定爲較板狀體20爲高之氣孔率。 另外,熱傳導體40之氣孔率係控制其熱傳導率之因 素之一。即,氣孔率越高,熱傳導體40之內部乃由氣體 成分所塡滿,招致放熱性能之下降。也就是,氣孔率越高 ,熱傳導率係下降。如此,對於熱傳導體40,係要求確 保熱傳導性之同時,確保通氣性者,當考慮兩者時,熱傳 導體40之氣孔率係50%以上者爲佳。 201017963 然而,膜電極接合體2之面內的溫度分布係在中央部 2C爲高,在周邊部2P爲低之情況爲多。爲了對應於此, 在熱傳導體40中,在其中央部的氣孔率乃較周邊部爲小 者爲佳。也就是,在熱傳導體40,在對向於膜電極接合 體2之中央部2C的部份中,熱傳導率比較高,促進熱的 移動之同時,在對向於周邊部2P之部分中,熱傳導率比 較低之另一方面,可促進通氣性高之發電反應者。 φ 此時,熱傳導體40係亦可作爲其氣孔率,從中央部 朝向周邊部連續性變大地構成。此情況,在熱傳導體40 之面內的熱傳導率乃並非一定,從中央部朝向周邊部連續 性變大。 <第1實施例> 有關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例即比較例之燃料電池的膜 電極接合體2,係如圖2所示,具備4個之單元件C的構 Φ 成,各單元件C乃經由集電體1 8,加以電性串聯地連接 (實施例1 ) 如圖4等所示,在有關實施例1之燃料電池中,熱傳 導體40係只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陰極16側。作爲其 熱傳導體40係適用碳紙。即,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各 單元件C的陰極16,係重疊有集電體18之陰極集電體 18C。對於陰極集電體18C之上方係藉由絕緣體50而配 -29- 201017963 置有熱傳導體40。對於熱傳導體40之上方係藉由板狀體 20而配置有蓋板21。因此,在陰極16所產生的熱係藉由 陰極集電體18C而傳達於熱傳導體40,擴散於面內。 (實施例2 ) 如圖5等所示,在有關實施例2之燃料電池中,熱傳 導體40係只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作爲其 熱傳導體40係適用碳紙。即,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各 參 單元件C的陽極13,係重疊有集電體18之陽極集電體 18A。對於陽極集電體18A之上方係藉由絕緣體50而配 置有熱傳導體40。因此,在陽極13所產生的熱係藉由陽 極集電體18A而傳達於熱傳導體40,擴散於面內。 (實施例3 ) 如圖6等所示,在有關實施例3之燃料電池中,熱傳 導體40係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陰極16 φ 側之雙方。作爲其熱傳導體40係適用碳紙。陽極1 3側及 陰極1 6側之各構成係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同樣。 (實施例4) 如圖7等所示,在有關實施例4之燃料電池中,熱傳 導體40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 陽極13側及陰極16側之雙方。作爲其熱傳導體40係適 用碳紙。然而,在實施例1乃至3中,熱傳導體40係呈 -30- 201017963 對向於所有的陽極13或所有的陰極16之全面地加以配置 ,但在實施例4中,熱傳導體40係具有相當於外形尺寸 D之80%的面積,對於一部分之陽極13及一部分的陰極 係未作爲對向》 (實施例5 ) 在有關實施例5之燃料電池中,熱傳導體40係與實 φ 施例3同樣地,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陰 極16側之雙方。特別是,在其實施例5中,熱傳導體40 係取代碳紙’而經由金(Au )加以形成。 更具體而言,如圖11所示,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 各單元件C的陰極16,係重疊有集電體18之陰極集電體 18C。此情況,陰極集電體18C係形成爲格子狀,與陰極 16之周緣部等接觸。對於陰極集電體i8C之上方,係藉 由經由PTFE所形成之絕緣體而配置有熱傳導體40。其熱 Φ 傳導體40係具有與陰極集電體18C同樣的形狀,形成有 貫通孔40A。對於熱傳導體40之上方係藉由未圖示之板 狀體而配置有蓋板21。 經由如此之構成,從開口部2 1 A所導入之空氣係通 過熱傳導體40之貫通孔40A,藉由陰極集電體18C而導 入於陰極16,利用在發電反應。 另一方面’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各單元件C的陽極 13’係重疊有集電體18之陽極集電體18A。此情況,陽 極集電體18A係形成爲與陰極集電體18C同樣之格子狀 201017963 ,與陽極13之周緣部等接觸。對於陽極集電體18A之上 方,係藉由經由未圖示之PTFE所形成之絕緣體而配置有 熱傳導體40。對於其熱傳導體40係亦與圖1 1所示的例 同樣地,形成有貫通孔40A。 經由如此之構成,從燃料供給機構3所導入之燃料氣 體係通過熱傳導體40之貫通孔40A,藉由陽極集電體 18A而導入於陽極13,利用在發電反應。 (比較例1 ) 關於比較例之燃料電池,係未具備熱傳導體。 <性能評估> 對於上述之燃料電池,進行性能評估。其性能評估係 在溫度25 °c、相對濕度50%之環境下進行。對於燃料收 容部係注入純甲醇,以一定電壓進行發電,各測定輸出電 壓及發電中的陰極側之表面溫度。對於輸出係算出在ίο Ο 小時之平均溫度。另外,對於表面溫度係如圖1 1所示, 在中央部,中間部,及端部之3處各進行測定,算出在 1 0小時之平均溫度。 將結果示於圖12。即,將比較例1之平均輸出作爲 1 0 0時,在任一之實施例,均確認到得到較比較例1爲高 之輸出者。另外’將在比較例1之中央部的平均溫度作爲 100時,在比較例1中,對於從中央部至端部產生大的溫 度差(15%)而言’在任一之實施例,亦在中央部與端部 -32- 201017963 之溫度差係1 ο %以下’並確認到較比較例1,可均一化面 內之溫度分布者》 接著’對於組合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熱傳導體40的 變化加以說明。 如圖13所示,膜電極接合體2係形成爲略長方形狀 ’於第1方向X,具有平行之長邊2L的同時,於第2方 向Υ,具有平行之短邊2S。其膜電極接合體2乃具備4 〇 個的單元件C。各單元件C係形成爲略長方形狀,於第1 方向X’具有平行之長邊CL的同時,於第2方向Υ,具 有平行之短邊CS。 熱傳導體40係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 陰極16側之至少一方。在圖13中,圖示於膜電極接合體 2之上方’重叠有熱傳導體40之狀態。即,熱傳導體40 係形成爲單一之平板狀,具有4個之開口部4 1。各開口 部4 1係呈露出各單元件C之一部分地加以形成。也就是 Φ ,各開口部4 1係具有形成爲較單元件C之外形尺寸爲小 之略長方形,與單元件C之長邊CL平行之同時,較單元 件C之長邊CL爲短之長邊41L的同時,具有與單元件c 之短邊CS平行之同時,較單元件C之短邊CS爲短之短 邊 41S。 如此之熱傳導體4 0係形成爲沿著各單元件C之周緣 的框緣狀。也就是,熱傳導體40係形成爲沿著構成單元 件C之陽極13之各周緣及陰極16側之各周緣之至少一方 的框緣狀。 -33- 201017963 另外,在此熱傳導體40中’於鄰接之單元件C之間 的正上方,形成有縫隙42。也就是’在此熱傳導體40中 ,於鄰接之陽極13之間及鄰接之陰極16之間的至少一方 之正上方,形成有縫隙42。因此’熱傳導體40係未跨越 複數之單元件C,而獨立地配置於各單元件C。但,連結 在熱傳導體40之周緣,構成單一之熱傳導體40。 圖14所示的例之熱傳導體40係與圖13所示的例之 熱傳導體40做比較,更且,在追加於各單元件C之長邊 · CL,沿著平行之第1方向X而形成爲直線狀之1條的第1 延出部43的點,而有所差異。其第1延出部43乃配置於 各單元件C的上方。換言之,各單元件C之上方的開口 部41係由經由1條的第1延出部4 3而分割之2個組件所 成。然而,第1延出部43乃亦可配置於2條以上於各單 元件C的上方。 圖15所示的例之熱傳導體40係與圖14所示的例之 熱傳導體40做比較,更且,在追加於各單元件C之短邊 ® C S,沿著平行之第2方向Y而形成爲直線狀之3條的第2 延出部44的點,而有所差異。此等第2延出部44乃略等 間隔地配置於各單元件C的上方。換言之,各單元件c 之上方的開口部41係由經由1條的第1延出部43及3條 的第2延出部44而分割之8個組件所成。也就是’熱傳 導體40係形成爲在各單元件C的上方,交叉於第1方向 X與第2方向Y之格子狀。然而,第2延出部44乃亦可 配置於1條乃至2條於各單元件C的上方,亦可加以配置 -34- 201017963 4條以上。 圖16所示的例之熱傳導體40係與圖所示的例之 熱傳導體40做比較,更且,在追加更多之第2延出部44 的點,而有所差異。在此,15條之第2延出部44乃略等 間隔地配置於各單元件C的上方。換言之,各單元件C 之上方的開口部41係由經由1條的第1延出部43及15 條的第2延出部44而分割之略正方形狀之3 2個組件所成 〇 。也就是,熱傳導體40係形成爲在各單元件C的上方, 交叉於第1方向X與第2方向Y之格子狀。 圖17所示的例之膜電極接合體2係形成爲略正方形 狀’平行於第1方向X與第2方向Y之各邊的長度乃略 相等。其膜電極接合體2乃具備4個的單元件C。此等4 個之單元件C係於第1方向X與第2方向γ,配置成各2 個排列之2x2的矩陣狀。也就是,構成單元件C之陽極 13及陰極16係配置成2x2的矩陣狀。 ® 適用於如此之膜電極接合體2的熱傳導體40係形成 爲略正方形狀,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陰 極16側之至少一方。在圖17中’圖示於膜電極接合體2 之上方,重疊有熱傳導體40之狀態圖。即,熱傳導體40 係形成爲單一之平板狀,具有露出各單元件C之一部分的 開口部41。各單元件C之上方的開口部41係由略正方形 狀之複數的組件所成。也就是,熱傳導體40係在各單元 件C之上方,形成爲格子狀。 然而,如圖16或圖17所示之熱傳導體40係將m及 -35- 201017963 η作爲1以上的整數時,對於具備配置成mxn之矩陣狀的 單元件C之膜電極接合體2而言,可適用。 圖1 8所示的例之熱傳導體40係與圖1 7所示的例之 熱傳導體40做比較’在從中央部朝向周邊部形成爲放射 狀的點’有所差異。即’熱傳導體40係具有露出各單元 件C之一部分之同時,形成爲放射狀的開口部41。 然而,如圖18所示之熱傳導體40係將m及η作爲1 以上的整數時,對於具備配置成mxn之矩陣狀的單元件C φ 之膜電極接合體2而言,可適用。 圖19所示的例之膜電極接合體2係形成爲略圓形狀 。其膜電極接合體2乃具備4個的單元件C。此等4個之 單元件C係從膜電極接合體2之中心朝向圓周而配置成放 射狀。也就是,各單元件C’或者構成單元件c之陽極 1 3及陰極1 6係形成成扇形狀。 適用於如此之膜電極接合體2的熱傳導體40係形成 爲略正方形狀,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陰 © 極16側之至少一方。在圖19中,圖示於膜電極接合體2 之上方’重疊有熱傳導體40之狀態圖。即,熱傳導體40 係形成爲單一之平板狀,具有露出各單元件C之一部分的 開口部41。各單元件C之上方的開口部41係形成爲放射 狀。也就是’熱傳導體40係在各單元件c之上方,形成 爲放射狀。 然而’如圖19所示之熱傳導體40係對於具備3個以 下之單元件C的膜電極接合體2,或具備5個以上之單元 -36- 201017963 件c的膜電極接合體2等而言,可適用。 圖20所不的例之膜電極接合體2係形成爲略六角形 狀。其膜電極接合體2乃具備6個的單元件c。此等6個 之單兀件C係從膜電極接合體2之中央部朝向周邊部而配 置成放射狀。也就是,各單元件C,或者構成單元件c之 陽極13及陰極16係形成成三角形狀。 適用於如此之膜電極接合體2的熱傳導體4〇係形成 馨 爲略六角形狀,配置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陽極13側及陰 極16側之至少一方。在圖20中’圖示於膜電極接合體2 之上方,重疊有熱傳導體40之狀態圖。即,熱傳導體4〇 係形成爲單一之平板狀,具有露出各單元件C之一部分的 開口部41。各單元件C之上方的開口部41係形成爲放射 狀。也就是,熱傳導體40係在各單元件C之上方,形成 爲放射狀。 然而’如圖20所示之熱傳導體40係不限於外形爲六 角形狀之膜電極接合體,而將N作爲3以上的整數時, 對於N角形狀之膜電極接合體2而言,可適用。 但,將本實施形態,從其他的觀點規定時,如以下所 述。 圖2 1乃槪略性地顯示構成燃料電池丨之膜電極接合 體2及熱傳導體40之分解圖。 膜電極接合體2乃形成爲略長方形狀之情況,將平行 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邊長2L之第1方向X的長度作爲Lx ,將平行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短長2S之第2方向Y的長 -37- 201017963 度作爲Ly。在此,不論單元件C之個數或配置,而將沿 著含有形成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所有的單元件C之發電部 2X之第1方向X的長度作爲Lx,而將沿著發電部2X之 第2方向Y的長度作爲Ly。 對於適用於如此之膜電極接合體2的熱傳導體40, 將第1方向X之熱傳導體40的熱傳導率λχ與第1方向 X之熱傳導體40的剖面積Sx的積(λ xxSx )作爲熱傳導 性Λχ,而將第2方向Y之熱傳導體40的熱傳導率Ay與 0 第2方向Y之熱傳導體40的剖面積Sy的積(AyxSy) 作爲熱傳導性Λ y。 此情況,在組合膜電極接合體2與熱傳導體40之燃 料電池1中,呈滿足以下的關係地加以構成。 (Λ Xx Lx ) / ( AyxLy) >1 如根據滿足此關係之燃料電池1,可得上述之本實施 G 形態的效果。 另外,將本實施形態,又從其他的觀點規定時,如以 下所述。 膜電極接合體2乃形成爲略正方形狀或略長方形狀’ 形成於其膜電極接合體2之各單元件C的長度方向,也就 是各陽極13及各陰極16之長度方向乃平行於第1方向X ,複數之單元件C的排列方向,也就是複數之陽極13的 排列方向及複數之陰極16之排列方向乃平行於垂直交叉 -38- 201017963 於第1方向X之第2方向Y之情況,將膜電極接合體2 之第1方向X的長度作爲Lx,將膜電極接合體2之第2 方向Y的長度作爲Ly。在此,亦將沿著含有形成於膜電 極接合體2之所有的單元件C之發電部2X之第1方向X 的長度作爲Lx,而將沿著發電部2X之第2方向γ的長 度作爲Ly。 對於適用於如此之膜電極接合體2的熱傳導體40, 〇 將第1方向X之熱傳導體40的熱傳導率λχ與第1方向 X之熱傳導體40的剖面積Sx的積(AxxSx)作爲熱傳導 性Λχ,而將第2方向Y之熱傳導體40的熱傳導率與 第2方向Y之熱傳導體40的剖面積Sy的積(λ yxSy ) 作爲熱傳導性Λ y。 此情況,在組合膜電極接合體2與熱傳導體40之燃 料電池1中,呈滿足以下的關係地加以構成。 _ ( Λ X X Lx ) /( AyxLy) > 1 如根據滿足此關係之燃料電池1,可得上述之本實施 形態的效果。 以下,對於第2實施例加以說明。 <第2實施例> (實施例6 ) 於載持陽極用觸媒粒子(Pt : Pn=l : 1 )之碳黑,作 -39- 201017963 爲質子傳導性樹脂而添加全氟磺酸溶液,和作爲分散媒而 添加水及甲氧基丙醇,並使載持陽極用觸媒粒子之碳黑分 散而調製塗漿。經由將所得到之塗漿,塗佈於做爲陽極氣 體擴散層12之多孔質碳紙(例如81mmX9.7 mm之長方形 )之時,可得到厚度爲ΙΟΟμιη之陽極觸媒層1 1。 於載持陰極用觸媒粒子(Pt)之碳黑,作爲質子傳導 性樹脂而添加全氟磺酸溶液,和作爲分散媒而添加水及甲 氧基丙醇,並使載持陰極用觸媒粒子之碳黑分散而調製塗 @ 漿。經由將所得到之塗漿,塗佈於做爲陰極氣體擴散層 15之多孔質碳紙之時,得到厚度爲ΙΟΟμιη之陰極觸媒層 14 ° 然而,陽極氣體擴散層12,和陰極氣體擴散層15乃 同形同尺寸,厚度亦相等,塗佈於此等氣體擴散層之陽極 觸媒層11及陰極觸媒層14亦同形同尺寸。
於如上述所製作之陽極觸媒層11與陰極觸媒層14之 間,將作爲電解質膜17,厚度爲30μιη,含水率爲10〜20 Q 重量%之全氟磺酸膜(商品名Nafi on膜、DuPont公司製 ),4個之陽極氣體擴散層12及4個之陰極氣體擴散層 1 5乃各長度方向爲略平行,其間隔乃呈1.2 mm地排列配 置,並在陽極觸媒層11與陰極觸媒層14乃呈對向地配合 位置之狀態’經由施以熱壓之時’得到膜電極接合體2。 如此作成之膜電極接合體2係經由集電體1 8所夾持 ,陽極氣體擴散層12與陽極集電體18A乃作爲對向之同 時,陰極氣體擴散層15與陰極集電體i8c乃作爲對向。 -40- 201017963 即,陰極集電體18C係於陰極氣體擴散層15之上方,層 積金箔。另外,作爲陽極集電體18A,於陽極氣體擴散層 12之上方’層積金箔。此等之陽極集電體18A及陰極集 電體18C係呈電性串聯地連接上述4對之陽極觸媒層11 與陰極觸媒層14地加以形成。 對於膜電極接合體2之電解質膜17與集電體18之間 ,對於陽極側及陰極側之雙方,作爲密封構件1 9,係各 Φ 夾持寬度爲2mm之橡膠製之〇環而施以密封。 對於陰極集電體18C之上方,係層積作爲絕緣膜50 ,厚度爲20μιη,氣孔率68%之聚四氟乙烯(PTFE )製微 多孔膜。更且,對於其絕緣體50之上方,作爲熱傳導體 40,將厚度爲50μιη之石墨板(GRAPHTEC公司製;型號 S S 400-0.05 ),切割爲如圖13所示之形狀而進行層積。 其熱傳導體40之石墨板係平面方向(圖13所示之第1方 向X及第2方向Υ)的熱傳導率λρ1乃400W/mK,其厚 〇 度方向(垂直交叉於圖13所示之第1方向X及第2方向 Y的Z方向)的熱傳導率At乃3.5W/mK。 在其實施例6中,從圖13所示之熱傳導體40之第1 方向X的熱傳導性Λχ及第2方向Y之熱傳導性Ay,和 膜電極接合體2之第1方向X的長度Lx及膜電極接合體 2之第2方向Y的長度Ly所求得之(Λ xxLx) / ( Λ yxLy )的値係4.4 7。 對於熱傳導體40之上方,作爲板狀體20,將厚度乃 0.75mm,透氣度乃 3.0 秒/ l〇〇cm3 (經由對於 JISP-8117: -41 - 201017963 20 09規定之測定方法),透濕度乃3000g/ ( m2 · 24h)( 經由對於Π S L- 1099 : 2006 A-1規定之測定方法)之聚乙 嫌製多孔質薄膜,切成長度85mm,寬度46.6mm之長方 形而加以層積。從外氣供給至陰極16的空氣係成爲透過 其板狀體20者。 對於其板狀體20之上方,作爲蓋板21,外形乃 90mmx48mm之長方形,層積厚度乃〇.3mm之不鏽鋼板( SUS3 04 )。對於此蓋板21,係形成有一邊長度乃3.5mm _ 之正方形之120個開口部21A。 在溫度乃25 °C,相對濕度乃50%之環境下,於如上 述作成之燃料電池1,供給純度99.9重量%之純甲醇。另 外,連接定電壓電源,燃料電池I之輸出電壓乃每串聯地 連接之4對的單元件中之1對,以0.3V呈一定地,控制 流動於燃料電池1之電流,此時計測從燃料電池1所得到 之輸出密度。 在此,燃料電池1的輸出密度(mW/cm2 )係指對於 _ 流動於燃料電池1之電流密度(對每發電部面積1cm2之 電流値(niA/cm2 ))乘上燃料電池1之輸出電壓者。另 外,發電部的面積乃陽極觸媒層II與陰極觸媒層14作爲 對向之部分的面積。在本實施例中’因陽極觸媒層11與 陰極觸媒層14的面積乃相等’且完全對向’故發電部的 面積係相等於此等觸媒層之面積。 另外,如圖11所示’於蓋板21之中央部L與端部之 表面,安裝各熱電對’測定其2點間的溫度差。 -42- 201017963 (實施例7) 除將熱傳導體4 0之形狀,作爲如圖1 5以外’係與實 施例6同樣。在此實施例7中,(Λ xxLx ) / ( Λ yxLy ) 的値係6.2 1。 (實施例8) 除將熱傳導體40之形狀,作爲如圖16以外,係與實 φ 施例6同樣。在此實施例7中,(AxxLx) / (AyxLy) 的値係1 . 5 3。 (比較例2 ) 除亦未設置任一形狀之熱傳導體40以外,係與實施 例6同樣。 對於圖22係彙整顯示以上的結果者。然而,計測燃 料電池1之輸出密度的結果,和計測在蓋板21之表面的 9 中央部與端部之溫度差的結果,係以將各比較例2的値作 爲100之相對値而示。在實施例6乃至8之任一,亦確認 到較比較例2均一化溫度分布,並且,得到較比較例2爲 高之輸出密度者。 如以上說明,如根據此實施型態,緩和了在膜電極接 合體之面內的溫度分布不均,消除對於發電反應必要之物 質的授受之阻礙因子,可安定得到高輸出之同時,可提供 長壽命化之燃料電池,更且,亦可提供其應用機器。 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1係在使用各種之液體 -43- 201017963 燃料之情況,發揮效果,並非爲限定液體燃料之種類或濃 度之構成。但使燃料分散於面方向之同時而供給之燃料供 給部31係特別在燃料濃度爲濃之情況爲有效。因此,各 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1係在將濃度爲80wt%以上之甲醇作 爲液體燃料而使用之情況,可特別發揮其性能或效果。隨 之,各實施形態係對於將濃度爲80wt%以上之甲醇水溶液 或純甲醇作爲液體燃料而使用之燃料電池1爲最佳。 更且,上述之各實施型態係對於將本發明適用於半被 _ 動型之燃料電池1的情況已做過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局限 於此,對於內部氣化型之純被動型之燃料電池而言,亦可 適用。 然而,本發明係可適用於使用液體燃料之各種燃料電 池者。另外,燃料電池之具體的構成或燃料之供給狀態亦 無特別加以限定,而對於供給於MEA之所有燃料乃液體 燃料之蒸汽,所有爲液體燃料,或一部分以液體狀態所供 給之液體燃料之蒸汽等各種形態,可適用本發明。在實施 . 階段中,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可將構成要 素進行變形而作具體化。更且,可做適宜地組合上述實施 型態所示之複數的構成要素,或從實施型態所示之全構成 要素刪除幾個構成要素等各種變形。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係 可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進行擴張或變更者,其擴 張,變更之實施型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者。 【圖式簡單說明】 -44 - 201017963 [圖1] 圖1乃槪略性地顯示關於此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燃料 電池之構造剖面圖。 [圖2 ] 圖2係槪略性地顯示在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之膜電極 接合體的構造一部分之剖面斜視圖。 [圖3 ] ❿ 圖3乃圖2所示之膜電極接合體之平面圖。 [圖4 ] 圖4係槪略性地顯示可適用於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之 膜電極接合體及熱傳導體的構造剖面圖。 [圖5] 圖5係槪略性地顯示可適用於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之 膜電極接合體及熱傳導體的其他構造剖面圖。 [圖6] φ 圖6係槪略性地顯示可適用於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之 膜電極接合體及熱傳導體的其他構造剖面圖。 [圖7] 圖7係槪略性地顯示可適用於圖1所示之燃料電池之 膜電極接合體及熱傳導體的其他構造剖面圖。 [圖8] 圖8乃爲了說明在膜電極接合體之面內的溫度分布之 一例的圖。 [圖9] -45 - 201017963 圖9乃顯示測定對於熱傳導體之熱傳導率比而言之膜 電極接合體面內之溫度分布之結果的圖。 [圖 10] 圖10乃顯示測定對於熱傳導體之厚度而言之膜電極 接合體面內之溫度分布之結果的圖。 [圖 11] 圖1 1乃槪略性地顯示關於實施例5之燃料電池之構 成的圖。 · [圖 12] 圖12乃顯示針對在實施例1乃至5及比較例1之性 能評價的測定結果(平均輸出及平均溫度)的圖。 [圖 13] 圖13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14] 圖14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G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15] 圖1 5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1 6] 圖1 6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17] -46 - 201017963 圖17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18] 圖18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19] 圖1 9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φ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20] 圖2 0乃爲了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燃料電池,組合於 膜電極接合體之熱傳導體的變化之圖。 [圖 21] 圖21乃爲了說明膜電極接合體之形狀與熱傳導體之 熱傳導性的關係圖。 [圖 22] Φ 圖22乃顯示針對在實施例6乃至8及比較例2之性 能評價的測定結果(輸出密度及溫度差)的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燃料電池 2 :膜電極接合體 3 :燃料供給機構 1 1 :陽極觸媒層 1 2 :陽極氣體擴散層 -47- 201017963 13 :陽極(燃料極) 14 :陰極觸媒層 1 5 :陰極氣體擴散層 16 :陰極(空氣極) 17 :電解質膜 18 :集電體 20 :板狀體(保濕層) 2 1 :蓋板 ❿ 40 :熱傳導體 50 :絕緣體 -48-

Claims (1)

  1. 201017963 七、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燃料電池,其特徵乃具備:具有電解質 打開間隔配置於前述電解質膜之一方的面之複數的 ,和於前述電解質膜之另一方的面,與各前述燃料 向地打開間隔加以配置複數的空氣極之膜電極接合 - 和配置於與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之前述複數的空 前述電解質膜側相反的面側,及與前述複數的燃料 φ 述電解質膜側相反的面側之至少一方的熱傳導體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 加地,於前述熱傳導體與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之間, 電體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 加地,具備配置於前述熱傳導體與前述集電體之間 通氣性之絕緣體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 〇 述熱傳導體係具有多孔質性或貫通孔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 述熱傳導體係其平面方向之熱傳導率Apl乃較厚度 熱傳導率At爲大者。 '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 前述熱傳導體,熱傳導率λρΐ與熱傳導率At的比, λ t乃1 0以上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 述熱傳導體之氣孔率乃50 %以上者。 膜,和 燃料極 極呈對 ®, 氣極之 極之前 〇 中,更 具備集 中,更 ,具有 中,前 中,目IJ 方向之 中,在 L P 1 / 中,目Ij -49- 201017963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在 前述熱傳導體,在其中央部之氣孔率乃較周邊部爲小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前 述熱傳導體係跨越鄰接之前述燃料極及鄰接之前述空氣極 之至少一方加以配置者。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在前述熱傳導體,於鄰接之前述燃料極之間及鄰接之前述 空氣極之間的至少一方之正上方,形成縫隙者。 _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熱傳導體係形成爲沿著前述燃料極之各周緣及前述空 氣極之各周緣之至少一方的框緣狀者。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燃料極及前述空氣極係形成爲略長方形狀, 前述熱傳導體係沿著平行於前述燃料極之各長邊之方 向及平行於前述空氣極之各長邊之方向之至少一方加以形 成者。 ⑩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熱傳導體乃形成爲格子狀者。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燃料極及前述空氣極係將m及η作爲1以上之整數時 ,配置成mxn之矩陣狀者。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熱傳導體乃從中央部朝向周邊部而形成爲放射狀者。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50- 201017963 前述燃料極及前述空氣極係配置成放射狀,或將^及n作 爲1以上之整數時,配置成mxn之矩陣狀者。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乃形成爲略長方形狀,將平行於前述膜 電極接合體之長邊之第1方向的長度作爲Lx,將平行於 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之短邊之第2方向的長度作爲Ly,將 前述第1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熱傳導率λχ與前述第i φ 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剖面積Sx的積(λ xxSx )作爲熱 傳導性Λχ,而將前述第2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熱傳導 率Ay與前述第2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剖面積Sy的積 (又y X s y )作爲熱傳導性Λ y時, 滿足(AxxLx) /( AyxLy) > 1的關係者。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 前述各燃料極及前述各空氣極之長度方向乃平行於第1方 向,前述複數之燃料極的排列方向及前述複數之空氣極之 Φ 排列方向乃平行於垂直交叉於第1方向之第2方向之前述 膜電極接合體係形成爲略正方形或略長方形狀, 將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之第1方向的長度作爲Lx,將 前述膜電極接合體之第2方向的長度作爲Ly,將前述第1 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熱傳導率λχ與前述第1方向之前 述熱傳導體的剖面積Sx的積(λ xxSx )作爲熱傳導性Λ X ,而將前述第2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熱傳導率Ay與前 述第2方向之前述熱傳導體的剖面積Sy的積(λ yxSy ) 作爲熱傳導性Λ y時, -51 - 201017963 滿足(AxxLx) /( AyxLy) > 1的關係者。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燃料電池,其中,前 述熱傳導體乃石墨板者。
    -52-
TW098123495A 2008-07-10 2009-07-10 Fuel cell TW20101796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0596 2008-07-10
JP2008236968 2008-09-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7963A true TW201017963A (en) 2010-05-01

Family

ID=41507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3495A TW201017963A (en) 2008-07-10 2009-07-10 Fuel cell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097928A (zh)
TW (1) TW201017963A (zh)
WO (1) WO20100050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6477A1 (ja) * 2022-11-15 2024-05-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セル装置、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収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82654A (ja) * 1985-10-08 1987-04-16 Hitachi Ltd 燃料電池
JPH09289026A (ja) * 1996-04-22 1997-11-04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JP2001283888A (ja) * 2000-03-29 2001-10-12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JP2003323902A (ja) * 2002-05-07 2003-11-14 Hitachi Ltd 燃料電池発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機器
JP3774445B2 (ja) * 2003-03-27 2006-05-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容器および燃料電池
JP4904732B2 (ja) * 2004-07-08 2012-03-28 東レ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7086432A1 (ja) * 2006-01-30 2007-08-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燃料電池
JP2008027747A (ja) * 2006-07-21 2008-02-07 Fujitsu Ltd 電池充電用燃料電池
JP2009094062A (ja) * 2007-09-19 2009-04-30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97928A (ja) 2010-04-30
WO2010005002A1 (ja) 201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4946B1 (ko) 전기 화학 디바이스
US8153324B2 (en) Controlled-release vapor fuel cell
WO2006057283A1 (ja) 燃料電池
TWI332726B (zh)
JP2010080173A (ja) 燃料電池
US20100233572A1 (en) Fuel cell
JP2007184157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WO2003105265A1 (ja) 液体燃料供給型燃料電池
US8277987B2 (en) Fuel cell system
KR20110018373A (ko) 연료 전지
TW201008015A (en) Fuel cell
US20100285389A1 (en) Fuel cell
TW201017963A (en) Fuel cell
WO2010013425A1 (ja) 燃料電池
TW200836393A (en) Fuel battery
JP2010123342A (ja) 燃料電池
JP2010044943A (ja) 燃料電池
WO2010116893A1 (ja) 燃料電池
JP2009158411A (ja) 燃料電池
JP2009295338A (ja) 燃料電池
WO2003105264A1 (ja) 燃料電池
JP2009295439A (ja) 燃料電池
JP5187608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8210548A (ja) 燃料電池
JP2009043720A (ja) 燃料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