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00594A -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comprising neutral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 Google Patents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comprising neutral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00594A
TW201000594A TW098107353A TW98107353A TW201000594A TW 201000594 A TW201000594 A TW 201000594A TW 098107353 A TW098107353 A TW 098107353A TW 98107353 A TW98107353 A TW 98107353A TW 201000594 A TW201000594 A TW 2010005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metal
metal complex
complex
composition
neut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7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rtmut Yersin
Tobias Fischer
Rafal Czerwieniec
Uwe Monkowius
Original Assignee
Merck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rck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Merck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TW201000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059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6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platin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61Polynuclear complexes, i.e. complex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metal cen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5Metal complexes of the platinum group, i.e. Os, Ir, Pt, Ru, Rh or P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7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 H01G9/2031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e.g. TiO2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2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organic-organic junctions, e.g. donor-acceptor junc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7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B metal element, e.g. comprising copper, gold or sil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Description

20100059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於組成物於光電元件之用途,其中該組成物 包含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 。此外,本發明另關於一種製造此類型的光電元件之方法 及包含此類型的錯合物之光電元件。 【先前技術】 電致發光化合物相當於有機發光二極體(所謂的 OLED )的心臟。這些化合物常嵌入聚合性材料中或與聚 合性材料以化學鍵結,其通常具有可產生適合的電荷載體 且於其中傳輸的此一本性,其先決條件係在相反電荷的電 荷載體相遇時,則形成激子,該激子轉移其過多能量至各 別的電致發光化合物。接著可將此電致發光化合物轉移成 特殊的電子激發態,其接著藉由發光而儘可能完全轉變成 關聯基態且避免無輻射的去活化過程。 除了少數例外,亦可藉由從適合的前驅激子的能量轉 移所形成之電子激發態爲單重態或三重態。因爲通常以1 :3之比佔據此兩種狀態,由於自旋統計學,從單重態發 射的例子中,所產生之激子僅最多25 %引起發射,已知其 爲螢光且主要發生在無重金屬的有機化合物例子中。相對 地,在三重態的發射例子中,已知其爲磷光且主要發生在 有機-過渡金屬化合物的例子中,所有的激子皆可被利用 、轉變且以光發射(三重態收穫),使得此例子中的內部 -5- 201000594 量子產率可達成100%之値,只要在相同的時間激發且在 能量上大於三重態的單重態被完全轉變成三重態(系間轉 換)且無輻射並發過程維持不具重要性。因此,三重態發 射體原則上應爲更高效率的電發光團且更適合確保在有機 發光二極體中高的光輸出。 雖然對高效率三重態發射體有廣泛的硏究,但是迄今 僅揭示少許光產率延伸至1 〇〇%極限的化合物,因爲無輻 射並發過程幾乎總在與所欲之磷光在同時間發生。迄今已 揭示之高效率三重態發光體經常爲一些主要源自於週期表 6至U族之重金屬的錯合物,具有某些主要含7Γ電子之配 位基。 已在此等錯合物的例子中發現金屬配位鍵的本性與強 度及配位基的本性對無輻射與輻射去活化之間的交互作用 有重大影響,且因此對可在各例子中達成的發光量子產率 有重大影響,但是實際上不可能就特殊的化合物明確地預 測這些量。此得到對具有高的發光量子產率及適當的發光 色與發射壽命之適合的三重態發射體之硏究目前實質上仍 憑經驗驅策的結論。 這些發射體分子可使用純有機分子或有機金屬分子的 各種方式達成。可經證明包含有機過渡金屬物質的OLED (所謂的三重態發射體)之光產率實質上可大於純有機材 料。由於此一性質,有機過渡金屬材料的進一步發展至關 重要。 另一重要的目標爲太陽能成爲電能的高效率轉變。裝 -6- 201000594 置構造的關聯需求有許多類似於〇 L E D構造的需求。因此 ’在OLED中必須注意來自陽極之電洞及來自陰極之電子 於染料(=有機金屬發射體)重組及發光。相反地,在以 曰光激發之染料分子開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〇 S C )的例 子中’必須保證不發生進一步的發光,反而形成電洞及電 子,且分別遷移至陽極及陰極。 在導致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光電流產生的方祛中,該 方法係由複數個t基本〃步驟所組成,首先,入射光的光 子被吸收層中的染料分子吸收。染料分子因此以電子激發 。因爲分子在激發態(激子)中具有不同於基態的還原氧 化性質’所以電荷分隔發生在吸收層內,或在適當地選擇 相對於吸收層之HOMO/LUMO位置的電洞傳輸層及電子傳 輸層之HOMO及LUMO位置的例子中,電荷分隔發生在 層邊界中之一。因此形成的電子及電洞分別經由各別的電 子及電洞傳輸層在電極方向上遷移,造成在電極上形成電 壓。該功能原理引起於裝置中所使用之物質的需求: i) 染料於整個可見光譜區及若可能時遠至近-IR區 有非常高的吸收, ϋ)以此爲目的所提供之層有相對好的電洞及電子導 電性, i i i )在吸收層中有好的激子傳輸’ iv )有效且快速的激子解離及電荷載體遠離吸收層或 從界面中之一傳輸’以避免電洞-電子重組。 在製造高效率OSC之先前技藝中所述之問題基本上 201000594 由下列兩個原因引起: i ) 缺乏在從可見光至近紅外線光譜區內具有高的光 吸收性之材料,及 ϋ )缺乏具有長的激子擴散長度之材料,該長度保證 激子從光吸收層內部向例如界面遷移,於該界面 上例如發生激子分隔。 材料在既定波長λ上的光吸收力係以朗伯-比爾( Lambert-B eer )定律得到: -log(/ / /〇) = s{X)cd 其中1 =透射光強度,U =入射光強度,c =吸收物質之 濃度及d =在材料中的光線路徑長度,而ε ( λ )=莫耳吸 光係數。 假設99%之入射光被吸收,亦即i/iq = 〇.〇i或_1〇呂( 1/1〇) =2且忽略反射,並假設c之値=5莫耳/公升(本發 明主題的金屬錯合物或組成物之典型的固體濃度)及 d=l〇〇奈米(在〇SC中的光吸收層厚度),則必需的莫耳 吸光係數可預估爲至少1〇4公升/莫耳公分至1〇5公升/莫 耳公分。 然而,迄今用作OSC材料之過渡金屬錯合物之ε ( λ )値典型地僅爲1〇3公升/莫耳公分至1〇4公升/莫耳公 分(在可見光區之最大吸收帶所測量)。 201000594 【發明內容】 據此’本發明係基於提供可克服先前技藝之缺點或特 別可製造具有高輻射功率與低降解之OLED及具有高吸收 性之OSC的物質爲目的’該物質特別爲用於0LED之發光 體物質或用於0 S C之吸收染料。 具有正方形平面或準正方形平面配位之Pt( II)中心 具有形成P卜Pt交互作用的高度傾向且常形成柱狀結構, 亦已知該結構爲寡聚物或聚集物[1-5]。可同時在中性的例 子中(例如,(RNC ) 2Pt ( CN ) 2錯合物的例子中)及亦 在帶電錯合物(例如,[Pt ( CN ) 4]2-)的例子中觀察到此 行爲。在後者形成這些柱狀結構,甚至儘管錯合物陰離子 有類似的電荷[5]。 此類型之化合物在相當於以Pt-Pt交互作用所致之電 子態的固態中展現強的發射及非常強的吸收(在略高的能 量下)[5-10]。吸收及發射波長主要由柱狀結構中的Pt-Pt 分隔來決定,且這些波長可經控制,尤其在帶電錯合物例 子中係藉由抗衡離子的變異,或在中性錯合物的例子中係 藉由配位基變異或在配位基上的取代物變異。 本發明者驚訝地發現發射及吸收性質的修改亦可藉由 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特別爲Pt ( II )錯合物的簡單混合 (組合)而達成。爲此目的,將二或多種中性過渡金屬錯 合物化合物(例如,Pt ( II )錯合物化合物)同時在真空 中蒸發及沉積在表面上作爲例如光電元件之發射層或吸收 層。這使得化合物或組成物堆積成柱狀結構(其亦由熟習 -9- 201000594 本技藝者所知爲聚集物或寡聚物),其具有與 合物相比不同的金屬-金屬分隔(例如,Pt-Pt 此,發射波長可經由適當的化合物選擇及其混 。可將所有可能的混合形式中的任何所欲數量 在光電元件的發射層中。 這些混合物的基本優點,尤其,是可能的 或吸收波長之可能的適應及達成特別高的發射 性。 本發明依據之目的係藉由於光電元件中, 射層或吸收層中使用組成物而達成,該組成物 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不同於第一中性過渡金屬 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或由第一中性過渡金 不同於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的第二中性過 物所組成。更多的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亦可以 量存在於組成物中,或組成物亦可包含更多以 量的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較佳地總計至多五 地二、三或四種不同的本文所述類型之過渡金 另外,可以有更多不含過渡金屬的化合物存在 組成物因此適任於轉變電能爲光能或轉變 0 依照本發明,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二 合物具有二者皆爲正方形平面結構或準正方形 /或二者一起形成柱狀結構的本性。術語柱狀 本技藝者所知。此類型之結構亦已知爲文獻[1 分別的純化 分隔)。因 合比而變動 之物質沉積 變異及發射 強度的可能 特別於其發 包含第一中 錯合物的第 屬錯合物及 渡金屬錯合 任何所欲數 任何所欲數 種,特別佳 屬錯合物。 〇 光能爲電能 過渡金屬錯 平面結構及 結構爲熟習 •5]中的聚集 201000594 物或寡聚物。柱狀結構的存在可藉由以實驗測定在X-射 線結構中的金屬-金屬分隔而測定。在鉑錯合物的例子中 ,如果其少於3 · 7埃,且特別少於約3 . 5埃時,則可推論 有柱狀結構的存在。另一測定柱狀結構存在的方法爲光致 發光光譜的測量。爲此目的,此光譜係在各種濃度的溶液 中測量。如果光致發光光譜的最大値係在較高濃度位移時 ’則可推論有管柱結構的存在。如果過渡金屬錯合物在溶 液中不具有測量用之適當的高溶解度時,則測量亦可在基 質材料中的各種濃度之膜中進行。因爲不同的方法可造成 彼此的結果有些微的偏差,所以應就此申請案的目的特別 瞭解以膜濃度與本身不參與發射的惰性基質材料爲功能之 光致發光光譜的最大値之位移。 亦可將柱狀結構中斷。據此,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不 需要具有連續的柱狀結構,反而可具有分段的柱狀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之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二過 渡金屬錯合物具有正方形平面結構或準正方形平面結構。 在此柱狀結構係以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之(佔據)d軌道 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之(佔據)d軌道重疊爲特徵,且 同樣以沿著柱體(寡聚物)之縱方向的(未佔據)P軌道 重疊爲特徵。此模式能在所述之此類型的結構中使金 屬-金屬交互作用。 就此申請案的目的而言,正方形平面結構意謂其中金 屬及配位基的四個配位原子係在平面上的結構。就此應用 的目的而言,準正方形平面結構意謂其中金屬及配位基的 -11 - 201000594 四個配位原子大致在平面上的結構。然而,可將此結構略 爲扭曲成四面體或正角錐體結構。就此申請案的目的而言 ,從平面結構起至多30°之偏差仍被稱爲準平面結構。精 確的錯合物幾何學可以量子-機械計算法測定(使用 Gaussian 2003 程式及 Hartree-Fock/LanL2MB 法的幾何學 最適化)。 在本發明較佳的具體例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 二過渡金屬錯合物具有d8電子結構。這些錯合物通常具 有正方形平面結構或準正方形平面幾何學。 在本發明特別佳的具體例中,正方形平面過渡金屬錯 合物及/或準正方形平面過渡金屬錯合物具有單價、二價 或三價金屬中心。 在本發明更佳的具體例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 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係選自Pt ( II )錯合物、Rh ( I )錯合 物、ir ( I )錯合物、Au ( III )錯合物、Pd ( II )錯合物、 Au ( I )錯合物及Ag ( I )錯合物。大部分這些錯合物具 有d8電子結構。 特別地,依照本發明的此類型之正方形平面或準正方 形平面過渡金屬錯合物具有通式I至VI之結構:
12- 201000594
其中 M 爲 Pt ( II ) ' Pd ( II ) 、Rh ( I ) 、Ir ( I )或
Au ( III ),及 L1.L4 各自獨立爲任何類型之適合的配位基’其可 爲中性或帶負電或正電,過渡金屬於此整體必須爲中性。 配位基L1至L4必須以可能形成式I至VI之過渡金 屬錯合物的方式設計。特別地’ L1至L4必須造成低的立 體阻礙,使得過渡金屬錯合物中心之間的金屬-金屬交互 作用的形成,即柱狀結構的形成’不受阻礙。依照上述指 示之式I至VI,配位基可爲單-、雙-、三-或四牙團。適 合的配位基實例顯示於下。 配位基L1至L4之鍵結原子較佳地具有sp2或SP混 成,因爲此類型之配位基非常平坦且不阻礙柱體的形成。 這些配位基據此具有在堆疊方向上的7Γ電子。具有Sp2混 成之配位基的實例爲亞胺(R-N = CR’R”)及芳族亞胺(例 -13- 201000594 如,吡啶):較佳的含sp2碳原子之配位基爲聯苯或去質 子之二級胺(例如,吡唑)。較佳的具有sp混成之配位 基的實例爲R-CsN|、R-C = C|'及R-N = C|。不在配位原子 附近的R基可造成有些大的立體阻礙(例如,ιΒιι-Νπ丨) 。據此,在鍵結原子上具有sp3混成之配位基(例如,胺 、膦等)較不理想。然而,彼等係在如果能夠形成具有正 方形平面或準正方形平面結構之式I至VI中之一的過渡 金屬錯合物且錯合物能夠形成柱狀結構時則有可能。 中性單牙團配位基的實例爲亞胺、羰基、異腈 '腈、 胺、膦、胂、R2s、R2Se及 N-雜環碳烯(特別爲 Arduengo碳烯)。L1及L2較佳地互相連接且形成雙牙配 位基(L 1 n L 2,參見11 )。特別適合於此目的的是α -二亞 胺、二胺、二異腈、二腈、芳族Ν ·氧化物或單牙配位基 之組合。 特別優先選擇爲α ·二亞胺配位基’其有利於具有下 列結構VII,其中在各例子中的氮與金屬配位:
α -二亞胺配位基可由5 -或6 -員環所組成’其成分Ζ 1 -Ζ4及Ζ6-Ζ8爲片段CR(X)(其中R(X)=有機基團’其 -14- 201000594 可能相同或彼此獨立,其中R如下述所指示)或N ,在 z6-z8的例子中,其亦可另外爲NR、〇或s。Zs爲c或n 。這些定義亦包括單元人及B不形成環,反而是開鏈的可 能性。在上述代表中,〃代表與第二單元連接之原子 〇 單元A及B亦可經由額外的橋鍵結,以形成新的芳族 或脂族環。 按照化學式之a -二亞胺配位基的上述代表係以下列 實例例證。
R1-R8各爲可能相同或彼此獨立之取代基。這些係選 自:Η、D、F、Cl、Br、I、CHO、C ( =〇) Ar1、 Ρ ( =0 ) ( Ar1 ) 2、S ( =0 ) Ar1、S ( =〇 ) ^Ar1、 CRkCR^Ar1、CN、N02、Si(R2) 3、B(OR’)2、
B(R,)2、B(N(R,)2 ) 2、OS02R’、具有 1 至 40 個 C -15- 201000594 原子之直鏈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或硫烷氧基或具有 3至40個C原子之支鏈或環狀烷基 '烯基、炔基、烷氧 基或硫烷氧基,各基團可被一或多個R2基取代,其中一 或多個未鄰接之CH2基團可被R’C = CR’、CsC、
Si(R,) 2、 Ge(R,) 2、 Sn(R,) 2、 C=0、 C=S、 C=Se、 C = NR,、P ( =0 ) ( R,) 、SO、S02 ' NR,、〇、s 或 CONR,代替,且其中一或多個H原子可被F、Cl、Br、I、 CN或N02代替,或具有5至60個芳族環原子之芳族或雜 方族環系統 '其在各例子中可被一或多個R’基取代,或具 有5至60個芳族環原子之芳氧基或雜芳氧基,其可被一 或多個R’基取代,或這些系統之組合:在此二或多個相鄰 的取代基亦可彼此形成單-或多環脂族或芳族環系統。
Ar1在各次出現相同地或不同地代表具有5至40個芳 方矢環原子之方族或雑方族環系統’其可被一或多個R’基取 代。此外,R’在各次出現相同地或不同地代表Η、D、CN 或具有1至2〇個C原子之脂族、芳族及/或雜芳族烴基 ,另外,其中Η原子可被F代替;在此二或多個相鄰的取 代基R’亦可彼此形成單一或多環脂族或芳族環系統。 在本發明的具體例中,配位基L 1至L4可爲中性單牙 團配位基。然而’依照本發明,錯合物整體必須爲中性。 這些較佳地選自一氧化碳、異腈(諸如第三丁基異腈、環 己基異腈、金剛院基異腈、苯基異腈、采基異腈、2,6 -二 甲苯基異腈、2,6-二異丙苯基異腈、2,6_二-第三丁苯基異 腈)'胺(諸如三甲胺、三乙胺)、嗎啉、膦(諸如三氟 -16- 201000594 膦、三甲膦、三環己膦 '三-第三丁膦、三苯膦、參(五 氟苯基)膦)、亞磷酸酯.(諸如亞磷酸三甲酯、亞磷酸三 乙酯)、胂(諸如三氟胂、三甲胂、三環己胂、三-第三 丁胂、三苯胂、參(五氟苯基)胂)、銻化氫(諸如三氟 銻化氫、三甲基銻化氫、三環己基銻化氫、三-第三丁基 銻化氫、三苯基銻化氫、參(五氟苯基)銻化氫)及含氮 雜環(諸如吡啶、嗒畊、吡哄、嘧啶、三哄)。 在本發明的另一具體例中,配位基L1至L4可爲帶負 電單牙團配位基。然而,依照本發明,錯合物整體必須爲 中性。這些較佳地選自氫化物、氘化物、鹵化物F、C1、 Br及I、烷基乙炔化物(諸如甲基-C ξ C_、第三丁基-C = c')、芳基乙炔化物(諸如苯基-CE〇 、氰化物、氰 酸酯、異氰酸酯、硫氰酸酯、異硫氰酸酯、脂族或芳族烷 氧化物(諸如甲氧化物、乙氧化物、丙氧化物、異丙氧化 物、第三丁氧化物、苯氧化物)、脂族或芳族烷硫化物( 諸如甲硫化物、乙硫化物、丙硫化物、異丙硫化物、第三 丁硫化物、苯硫化物)、醯胺(諸如二甲基醯胺、二乙基 醯胺、二異丙基醯胺)、嗎啉化物(morpholide )、羧酸 酯(諸如乙酸酯、三氟乙酸酯、丙酸酯、苯甲酸酯)、芳 基(例如’苯基:C6H5·)、烯基、CH/、Ν03·或NO/及 陰離子含氮雜環(諸如吡略化物、咪唑化物、吡唑化物) °在這些基團中的烷基較佳地爲Cl-C2()-烷基,特別佳地 爲Cl_Ci〇-烷基、最特別佳地爲Ci-Cc烷基。芳基亦意謂 雜芳基。這些基團被定義如上。 -17- 201000594 較佳的二-或三陰離子配位基爲ο2· ' s2_、氮烯,其導 致R-N = M形式之配位,其中R通常代表取代基或N3_。 就本發明的目的而言,亦有可能將未帶電及帶負電配 位基組合形成帶單負電雙牙團配位基((LlnL2 ) _或( L3nL4 )')。此類別之配位基被更精確地定義於下。 可能的中性、帶單或帶雙負電雙牙團配位基(如在上 式II及III中的配位基(L1门L2) °’1·,2-及/或(L3nL4) ο,1-,2·)較佳地選自二胺(諸如乙二胺、N,N,N’,N’-四甲基 乙二胺、丙二胺、ν,ν,ν’,ν’ -四甲基丙二胺、順式-或反 式-二胺基環己烷、順式-或反式-Ν,Ν,Ν’,Ν’-四甲基二胺基 環己院)、亞胺(諸如2-[1-(苯基亞胺基)乙基]11比D定、 2-[l-(2 -甲基苯基亞胺基)乙基]吡卩定、—異 丙基苯基亞胺基)乙基]吡啶、甲基亞胺基)乙基] 吡啶、2-[1-(乙基亞胺基)乙基]啦淀、2-[丨·(異丙基亞 胺基)乙基]吡啶、2-[1-(第三丁基亞胺基)乙基ΜΗ定) 、二亞胺(諸如1,2-雙(甲基亞胺基)乙院、I,2·雙(乙 基亞胺基)乙烷、1,2-雙(異丙基亞胺基)乙院、丨,2·雙 (第三丁基亞胺基)乙院、2,3_雙(甲基亞胺基)丁院、 2,3 -雙(乙基亞胺基)丁院、2,3_雙(異丙基亞胺基)丁 烷' 2,3-雙(第三丁基亞胺基)丁烷、I2·雙(苯基亞胺 基)乙烷、1,2-雙(2-甲基苯基亞胺基)乙院、丨,2·雙( 2,6 -二異丙基苯基亞胺基)乙烷、丨,2_雙(2,6_二-第二丁 基苯基亞胺基)乙烷、2,3 -雙(苯基亞胺基)丁院、2,3_ 雙(2 -甲基苯基亞胺基)丁烷、2,3 -雙(2,6 -二異丙基本 -18- 201000594 基亞胺基)丁院、2,3_雙(2,6 -二-第三丁基苯基亞 丁烷)、含兩個氮原子之雜環(諸如2,2’-聯吡啶 啉)、二瞵(諸如雙二苯膦基甲烷、雙二苯膦基乙 (二苯膦基)丙烷、雙(二甲膦基)甲烷、雙(二 )乙烷、雙(二甲膦基)丙烷、雙(二乙鱗基)甲 (二乙膦基)乙烷、雙(二乙膦基)丙烷、雙(二 丁鱗基)甲烷、雙(二-第三丁膦基)乙烷、雙( 膦基)丙烷)、從1 , 3 -二酮及其氮同系物衍生而來 二酮化物(諸如乙醯基丙酮、苯甲醯基丙酮、1,5-乙醯基丙酮、二苯甲醯基甲烷、雙(1,1,1-三氟乙 甲烷)、從3 -酮酯衍生而來的3-酮酸酯(諸如乙醯 酯)、從胺基羧酸衍生而來的羧酸鹽(諸如吡啶-2-喹啉-2-羧酸、甘胺酸、Ν,Ν-二甲基甘胺酸、丙 Ν,Ν-二甲胺基丙胺酸)、從柳安胺衍生而來的柳安 (諸如甲基柳安胺、乙基柳安胺、苯基柳安胺)、 衍生而來的二醇化物(諸如乙二醇、1,3-丙二醇) 硫醇衍生來的二硫醇化物(諸如1,2-乙烯二硫醇、 烯二硫醇)、二羧酸鹽(諸如草酸鹽、S 042·)、二 諸如2,2 ’ -聯苯撐)、二炔基、二烯基、雙(吡唑 酸鹽、雙(咪唑基)硼酸鹽、8-羥基喹啉酸鹽或該 配位基之組合。 下列的結構式顯示此類型之配位基的實例’其 號表示之原子爲那些與金屬形成鍵者。 胺基) 、鄰啡 烷、雙 甲膦基 烷、雙 二-第三 第三丁 的 1 ,3-二苯基 醯基) 乙酸乙 羧酸、 胺酸、 胺化物 從二醇 、從二 1,3 -丙 芳基( 基)硼 單牙團 中以星 -19- 201000594
nacnac 吡啶-2-羧酸酯 8-羥基喹琳酸酯 acac 此外,優先選擇與金屬之雙牙團單陰離子配位基,其 含有具有至少一個金屬-碳鍵之環金屬化5-員環。這些特 別是通常用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磷光金屬錯合物領域中 的配位基,亦即苯基吡Π定、萘基吡陡、苯基嗤啉、苯基異 喹啉等類型之配位基,各者可被一或多個上述基取代。此 類型之配位基的多重性爲熟習磷光電致發光裝置之領域的 技藝者所知,且該技藝者能夠不以本發明的步驟而選擰荑 多此類型之配位基作爲上述錯合物之配位基。 依照上式IV,在本發明的具體例中,可將單牙團配 位基L 1、L 2及L 3組合形成三牙團配位基,其中例如L 1 及L 2爲中性’而L 3代表帶單負電配位基。因此獲得所_ 的鉗形錯合物。另外,亦有可能使用含有一個帶雙負電三 牙團配位基的鉗形錯合物,例如(L 1及L2各自爲帶單負 電,L3爲中性)。下列顯示式IV的實例: -20- 201000594 例如,[M(IIKL1nL2nL3)_(L4)·] 例如,[M<ll)(L1nL2nL3)_(L4n R6
R9 R10 R6
mtW, [M(ll)(L1nL2nL3)2-(L4)] 例如,[M(ll)(L1nL2nL3}2-(L4)] R6
R6
R9 R10 如果使用組合物(LlnL2 )及(L3nL4 ),則式III 出現於式I中。在錯合物中的兩種雙牙團配位基(LI nL2 )及(L3 n L4 )可能相同或不同。配位基必須以得到電中 性錯合物的方式設計。 上述環金屬化配位基係以下列的事實區別成帶單負電 雙牙團配位基: 1)彼等·~方面經由sp2碳原子及另一方面經由氣原子 鍵結(參見下式)。單元A及B可由5-或6-員環 所組成或可爲開鏈。成分zi_Z4、Z6_Z8、Z9-Zl2及 Zl4_Zl6係由片段CR ( X) (R(X)=可能相同或 彼此獨立的有機基團)或N所組成’在成分Z6-Z* 及z14-z16的例子中’其另外亦爲NR、0及s。Z5 及Z13爲C或N。與金屬形成鍵結之原子以A* -21 - 201000594
此類型之環金屬化配位基的實例顯示於下:
R1-R8各爲可能相同或彼此獨立之取代基。這些係選 自以上就R1-R8所述之取代基。 2)彼等一方面經由sp2碳原子及另一方面經由碳烯碳 原子鍵結(參見下式)。單元B可由5_或 所組成,但亦可爲開鏈。成分ζ^Ζ4及Z5_Z7係由 片段CR ( X) ( R ( X)=可能相同或彼此獨立的 有機基團)或N所組成。在成分Zs_Z7的例子中 ’其亦可另外由NR、Ο及S所組成。、、* 〃表示 與金屬形成鍵結之原子。"# 〃表示與第二個環連 接之原子。此類型之化合物可定義如下: -22- 201000594
#
#
#
# %
c* I R 此類型之環金屬化配位基的實例顯示& γ
R1-R6各爲可能相同或彼此獨立之取代基。這些係選 自以上就R1-R6所述之取代基。 因爲導致發射的狀態基本上係從金屬-金屬交互作用 所致’所以作爲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一部分的過渡金屬錯 合物之配位基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例中沒有發色團之π系 統。 在下式中’ NL1-NL3 =中性單牙團配位基,及其AL1-AL3 =陰離子單牙團配位基。 中性單牙團配位基的實例爲例如羰基CO、腈NCR,、 異腈CNR”及嚼唑。亦有可能使用被大的有機基團r (如 上述所定義)取代之腈或異腈。適合的中性配位基亦爲經 由N、P、S、0、人5或86配位之化合物。 -23- 201000594 陰離子單牙團配位基爲例如氰化物CN·、氯化物C1-、溴化物 Br·、碘化物 Γ、RS·、RO·、SCN·、0CN·、芳基 、烯基、炔基或硼酸鹽。 組成物之特別佳的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係以實例方式 述及於下。在本發明較佳的具體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組成 物包含至少一種,較佳地至少兩種下述之過渡金屬錯合物 。此外,優先選擇爲含有四牙團配位基之金屬錯合物,諸 如在WO 05/〇425 5 0中所揭示之錯合物。
Ir ( I)錯合物
-24- 201000594
R9 R10 3 4 R5
R4
6
-25- 201000594
Rh ( I )錯合物R6 R6
R
8 R
2 R
6 R 1 1 2 1
3 4 5 6 R R R R
1 1 A N 7 3 R 1
4 1 -26-
/AL1 201000594
Pt ( II )錯合物 R2 R1 \ /
N \ .Pt / \AL2 / \ R3 R4 15
Pt AL2 ,AL1
R2^.R1 T
'AL1 'AL2 16
AL1 AL2 18 R1 E-
Pt AL1 AL2 R2-^ /N\ AL1Pt^ R3- E- ,N \ R4 20 AL2 -27- 201000594
R1
R2 R1 R3、厂ν',1 R4/SV_P^ ^Αί2 R5/ 、R6 24 R2
R2\/R1
NL1 AL1 R5 R6 26 -28- 201000594 AL1 AL2
Pt ΝχΝί2
NL1
27 28 R1
R6 29 R1 R12
30 R1 R12 R2' .R11 R4 -R9
R6 R7 31 R1 R12
-29- 201000594
-30- 201000594 R4
R8 R9
R8 R9 R5
R8 R9 R5
R8 R9 -31 - 201000594 R5
R8 R9 R5
R5
R5 R6
-32- 201000594 R1nN^S\ /NL1 I >〈 R2 八 S 'NL2 49 NCyS NL1 IX NC 八 S \|ML1 51 R1WS\ /NL1 R2 S \NL2 50 /NL1 人NAS/ tN\Nl_2 52
/NL1 Pt ΧχΝί2 54
-33- 201000594
R4
R5
62 34- 201000594 R6 R6
-35- 201000594
R5
R13 R1R14、/R12
R4 R5 R6 R7 R9 R8 72 R2、 /N ^ \ /Svji Pt .R6 \ J R3 s R5 R4 73 74 -36- 201000594
Pt、 77 'AL1 、AL2 R3
R3
R4^T\ /AL1R5V-n/P\nli
-37- 201000594 R15
R14 R13 R12 R11
P P /AL1 /Pt / XAL2 81 R2 R1R3Y~p/\ /SYR8 I /Pt f 巳4入八/ \s"^R7 R5 R6 83 82 R2 R1 \ / R3、 /P、 :Pt R4 P / \ R5 R6 ,AL1 ~AL2 R3 R2 R15 R16、丄 /R14 R4—( -R1
\^k/R12 R6 R7 85 R10 84 'R11
R14 、R13 .R12 R11 86 -38- 201000594 R3 R2 R15
R3 R2
88 R2 R13
R13 R12 R11 R10 90 -39 201000594
R2
92 R2 R13
R2
94
95 -40 201000594
97 R5
R13 R14
R12 R2 R1
l ,Pt R2 R1 R3^N\i^N'
99 R3,N\^N\ /AL1 / 、AL2 R4-n^n
R5 R6 100 -41 - 201000594 R12
R4
R6 R7 R1 / R3
103 R1
104
R1 I M
105 R2 ,R1
-42- 201000594 R1
S. Pt ,AL1 \NL1 R13
R12 R11 R10 R9 R1
R9 R8 R1
AL1 NL1 R13
R12 R11 R10 R9 R8 111
R9 R8 -43- 201000594 WAL1
Pt
N
、NL1 R2 … R4 R3 113 R11
R7 R2
,R6 R5 R1
116 115 R1 R2、 、 /〇'
R13 R14、乂^ /R12
:Pt R10 R3
R4' γ R6 R7< 丫 R9 R5 R8 117 -44- 201000594 R11
R5 118 R1
/NL1 Pt \AL1
\ /NL1 .Pt / \AL1 R3
122 121 R12
-45- 201000594 R2 R1 R3y、n/\ /AL1 Ϊ X R4^X 'AL2 R5 R6 125 R5 R6
R13 R14\^V-R12 R2、R1 | Ρ3ΎΝ\ XV^R11
Pt R4AN/ -^R1〇 R7< 丫 R9 R8 126 W/NL11 pt\ 〇人〇/ \nL2
R2^ S Ϊ 127 V S、 CNR4 s’ CNR3 128 R1. R2
R9 -S 'S
129 R3 R2
-NL1 、NL2 -46 - 130 201000594
131
R2 R1 R14 R13 132
-47- 201000594
R11 R10 R9
R7 R6 136 P d ( II )錯合物
R1
48- 201000594 R1
139 140
R6 R6
R9 R10
R2 R1 \ / N c
Pd -AL1 •AL2 R3 R4 143
AL1 AL2 R2
-49- 201000594
^AL1 Pd \l_2 147 R1
AL1 AL2
AL1 AL2 148
R1
/NL1 Pd ^AL1 151
AL1 AL2 R5 R6 152 -50- 201000594 R2
R2 R1
R3、 R4〆
/NL1 Pd AL1 R5 R6 154 AL1\ 、/NU /Pd\ AL2〆 \|SIL2 155 R1 R1
R6 157
158 -51 - 201000594
R6
.R9 'R10 R6
,R9 、R10 -52- 201000594 R6
R9 R10 R4
R8 R9
R8 R9 R5
R8 R9 R5
-53- 201000594
R5 R5
R5
R7 R8
R5 R6
-54- 201000594
/NL1 Pd ΧχΝί2 R1 S\ /NL1 W>d^ R2 、NL2 178 177
/NL1 Pd \^1_2 180 /s、 H,C 、 \ / .NL1 2I H9c、/ /pdx 2 s 182 、NL2
EtOOC
Pd \nL2 183
NL1 R4
R7 R8 R4
R4
R7 R8 -55- 185 201000594
188 R4
R5
190 -56- 201000594 R6
191 R6
193 R5
-57- 201000594 R5
,R7 R8 R5
R7 R8 R5
R7 R8 R13
200 R2 R1
Pd ,AL1 、AL2 R2,
R3J
R1 I -N S、/R6
Pd N I R4 S R5 202 -58- 201000594 R2、 R1 I /N、 AL1 ^ \ / R3, N Pd XAL2 R4 203 R1
R9
R8 R7
204
R3
R2
R7 208 59 201000594 R4 R5 R15 R16^ Jv. .R14 R3R2 R1 P\ /V^R13nAtR12 R6R7 R8 R9^ R11 R10209
R3R2 R1 ,/P. R4
R5
/AL1 Pd XAL2 R2、/R1 R3、^P\ /S' I /Pd R5 R6 211 .R8 'R7 R6 R7 R8 210 R2 R1 \ / R3、 /P、 :Pd R4 P / \ R5 R6212 ,AL1 、AL2
R5 R11 R6
R10 -60 201000594
R14 、R13 .R12 R11 R13
R3 R2 R15 R16、丄 /R14 R4^ y—R1 R3 R2
216 215
-61 - 201000594
218
222 -62 201000594
R5
-63- 201000594
R2 R1 Η R3』、^N\ /AL1 Pd
R4、N^V
M R5 F R6 228 、AL2 R4
R6 R7 230
232 -64- 201000594
NL1
233 AL1
R1
\ /AL1 Pd / \NL1 、R6 R13
R12 R11 R10 R9 R1
R9 R8
238 R13
R12 R11 R10 R9 -65- 201000594
R9 R8
R3 241 R11
R10 R9 R8 R7 R7
R6 R5 243 R1
AL1 NL1 -66 201000594 R13
R11
246 R1
\ /NL1 .Pd / \AL1 247
R4
-67- 249 201000594 R12
R2 R1 RS 'N’ /AL1
i X R4^"N ^AL2 / \ R5 R6 253
R4 N / \ R5 R6
R8 254 W /NL1 1 Pd 〇人〇/、NL2 255 R1、/S' R2 S' -S \ -s" s- S- 、s
Pd 256 CNR4 CNR3 R9
R8 R7 R6 R5 -68- 201000594 R3 R2
258 R3 R2 R17
259
R2 R1 R14 R13 260 -69- 201000594 R6 R7
261
R7 R6 263 264 -70- 201000594
Au ( III )錯合物 AL1\ /NL1 〉Au AL2/ \八1_3 265 R1\/S\ /AL1
IX R2^^S’ \NL1 266
3 2 R R
R 9 R R o R1
o 9 1 R R 26 8 6 2
R6' R8 R9 R11 269
R10 71 - 201000594 R2 R15 ,R1 R16、 、^R14 R3
R11 R10 R9
在上述結構中的基具有與以上就Rl 3 同的意義。 在根據本發明的用途中,組成物的第 錯合物較佳地爲上述化合物1至2 7 1中之 例中,組成物的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 1至271。如果組成物包含第三、第四及 屬錯合物,則其較佳地亦爲上述化合物1 然而,其基本上可爲任何中性過渡金屬錯 述形式,只要其具有正方形平面或準正方 或能夠形成柱狀結構。 ΐ R8基所述者相 一中性過渡金屬 一。在另一具體 亦爲上述化合物 /或第五過渡金 至271中之一。 合物,特別以上 形平面結構及/ -72- 201000594 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的具體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組成 物只(到達丨00%之程度)由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 過渡金屬錯合物所組成’沒有另外的組份存在。這兩種組 份之比經常如所欲,亦即可爲例如〇 ·0 01 % : 9 9 ·9 9 9 % , 10% : 90%,20% : 80% ’ 30% : 70% ’ 40% : 60% ’ 50 % : 50%,60% : 40% ’ 70% : 30% ’ 80% : 20% ’ 90% :10% 或 99.999% : 0.001%。兩種組份係以 40% : 60% 至60% : 40%之比較佳,特別爲50% : 50%。所使用之 各別過渡金屬錯合物的最適比可由熟習本技藝者以慣例的 實驗方式輕易地決定。熟習本技藝者經常依照發射色、發 射壽命、吸收能量及/或吸收強度而使該比最適化。 在本發明的另一具體例中,一起用於組成物的第一過 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之比例爲1 %至少於 100%,較佳地爲10%至90% ’特別佳地爲20%至80% 。其餘至100%於是由至少一種另外(第三、第四及/或 第五種)的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或另一成分(例如, 摻雜劑或主體材料)所組成。 在另一觀點中,本發明關於一種包含組成物之電子元 件,該組成物包含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二中性過 渡金屬錯合物,其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 錯合物一起形成柱狀結構。 此類型之元件可形成或建置爲選自有機發光元件、有 機二極體、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機電晶體及有機發光裝置 之元件。 -73- 201000594 如果元件爲有機太陽能電池(0 s c)的形 成物係經排列於吸收層中或爲吸收層的一部分 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在此較佳地 %至100%之組成物。其餘90%至0%爲OSC ,其適任於電洞或電子之傳輸。組成物亦可包 渡金屬錯合物,其中在〇sc之吸收層中的組 至少10%,較佳地20%至50%,特別佳地大:i 如果元件爲有機電致發光裝置(〇 LED ) 則組成物係經排列於發射層中或爲發射層的一 類型之OLED的具體例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 渡金屬錯合物一起組成1 %至1 〇 〇 %之組成物 的組份存在。這兩種組份之比經常如所欲,亦 10% : 90%,20% : 80%,30% : 70%,40% % 50%,60% : 40%,70% : 30%,80% : :10%。0.001% : 99.999%之分布亦有可能, 所使用之各別過渡金屬錯合物的最適比可由熟 以慣例的實驗方式輕易地決定。 在根據本發明的OLED之可選用具體例中 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一起組成 1 0 0 %之組成物,較佳地爲1 %至1 0 %之組成衫 漏失的1%至99%爲OLED之基質材料,其適 電子之傳輸。基質材料亦可爲惰性,因爲根據 質組成物具有好的電洞-及電子-傳輸性質。組 含更多過渡金屬錯合物,其中在OLED之發射 式時,則組 。第一過渡 一起組成1 0 之基質材料 含更多的過 成物比例爲 冷 50%。 的形式時, 部分。在此 物與第二過 ,沒有更多 即可爲例如 ·· 60%,50 20% 或 90% 反之亦然。 習本技藝者 ,第一過渡 1 %至少於 3。從 1 0 〇 % 任於電洞或 本發明的物 成物亦可包 層中的組成 -74- 201000594 物比例爲至少1 %,較佳地至少1 〇 %至5 0 %,特別佳地大 於50%。發射色及其他的發射性質係由藉由修改過渡金屬 錯合物組成物之組份來測定。 適合的基質材料係選自酮(例如,依照 W0 04/0 1 3 080、W0 04/093207、W0 06/005 627 或未公告 之申請案DE 102008033943.1)、三芳基胺、咔唑衍生物 (例如,CBP(N,N -雙咔唑基聯苯)或在W0 05/039246、 US 2005/0069729 、 JP 2004/288381 ' EP 1205527 或 W0 08/086851中所掲示之昨·哗衍生物)、B引哄並昨哩衍 生物(例如,依照 W0 07/063754 或 W0 08/056746 )、氮 雜咔唑(例如,依照 EP 1617710、 EP 1617711、 EP 1731584、JP 2005/3 47160)、雙極基質材料(例如, 依照 W0 07/1 3 7725 )、矽烷(例如,依照 W0 05/1 1 1 172 )、氮雜硼雜環戊二稀(azaborole)或硼酸酯(例如,依 照WO 06/ 1 1 705 2 )、三哄衍生物(例如,依照未公告之 申請案 DE 102008036982.9、WO 07/063754 或 WO 0 8/0 56 746 )或鋅錯合物(例如,依照未公告之申請案 DE 1 0200705377 1.0 )或這些材料之混合物。 在根據本發明的OLE D之較佳的具體例中,第一過渡 金屬錯合物爲Pd (II)錯合物及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爲選 自Pt ( II )錯合物、Ir ( I )錯合物、Rh ( I )錯合物及AU (III )錯合物之錯合物。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之比例在此 係以90%至99.999 %特別佳,而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之 比例在此係以1 〇 %至〇 · 〇 〇 1 %特別佳。因此,例如可達成 -75- 201000594 發藍光。 在OLED之另一較佳的具體例中,第一過渡 物爲式137至264之Pd(II)錯合物及第二過渡 物爲選自式15至136之Pt( II)錯合物、式1 (I)錯合物、式8至14之Rh(I)錯合物及3 271之Au (III)錯合物之錯合物。第一過渡金 之比例在此係以90%至99.999 %特別佳,而第 屬錯合物之比例在此係以至0.001%特別佳 物中不同的過渡金屬錯合物的數量無關,依照此 在Ο LED之發射層中的組成物比例較佳地介友 0.001%之間,其中其餘至100%係由基質材料及 劑所組成。 在另一觀點中,本發明關於一種製造此電子 法。此類型之方法係以依照上述之組成物施用於 材料予以區別。該施用可藉由組合溶液的濕化學 態懸浮液的方式及/或以真空昇華的方式進行。 爲進行此方法的一部分。此類型之方法的履行細 本技藝者所知。 特別地,不可昇華之錯合物可從溶液加工。 ,將化合物以所欲混合比之混合物溶解在適合的 以標準方法(旋轉塗佈、噴墨印刷、刮刀塗佈) 用於基板(元件、裝置)。根據本發明的不可溶 係以可包含如所欲般多的組份之膠態懸浮液的方 在懸浮液以超音波處理且經由適合的奈米濾器過 金屬錯合 金屬錯合 g 7 之 Ir ζ 265 至 屬錯合物 二過渡金 。與組成 具體例, r 10% 與 /或摻雜 元件之方 固體撐體 法、以膠 摻雜亦可 節爲熟習 爲此目的 溶劑中且 以薄層施 性組成物 式施用。 濾之前, -76- 201000594 可將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之柱狀結構的寡聚物股線縮短成 所欲長度。 下列方法通常爲較佳的製造方法: 此外,優先選擇爲有機光電元件,其特徵在於一或多 層係以昇華法方式施用。在此將材料在真空昇華單位中以 低於1 0_5毫巴,較佳地低於1〇·6毫巴之壓力下蒸汽沉積。 然而’應聲明亦可以甚至更低的壓力,例如低於i 0-7毫巴 〇 同樣地優先選擇爲有機光電元件,其特徵在於一或多 層係以Ο V P D (有機蒸氣相沉積)法或輔以載體-氣體昇華 法的方式施用。在此將材料在介於1 〇 ·5毫巴與丨巴之間的 壓力下施用。此方法的特殊例子爲OVJP (有機蒸氣噴射 印刷)法’其中將材料經由噴嘴直接施用且因此結構化( 例如 ’ M. S. Arnold 等人之 Appl. Phys_ Lett. 2008,92, 053 3 0 1 )。 此外,優先選擇爲有機光電元件,其特徵在於一或多 層係從溶液製造’諸如以旋轉塗佈或以所欲之印刷法方式 ’諸如網版印刷、快乾印刷或套版印刷,但是以LITI (以 光誘致熱成像,熱轉移印刷)或噴墨印刷特別佳。可溶性 化合物爲就此目的所必要的。高溶解性可經由適合的化合 物取代來達成。在此不僅有可能施用個別材料的溶液,並 亦可能施用包含複數個化合物(例如,基質材料及摻雜齊jj )之溶液。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亦可藉由從溶液施用一或多層及以 -77- 201000594 蒸氣沉積一或多層其他層而製成混成系統。 在另一觀點中,本發明關於一種修改組成物或化合物 之發射及/或吸收性質之方法。此係依照本發明而達成, 將各種上述類型之過渡金屬錯合物混合或將摻雜劑引入依 照上述之組成物或化合物中。 本發明關於一種特別用於電子元件(諸如 OSC或 OLED )中的組成物,其包含至少一種依照上述之第一中 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該錯合物 具有正方形平面或準正方形平面結構及/或形成柱狀結構 〇 在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中所揭示之本發明性 質可具有以個別及亦以任何所欲之組合二者在本發明的各 種具體例中達成本發明的重要性。 圖1 在圖1中以圖解顯示且例證原理之有機發光裝置( OLED )主要係由有機層所組成。所顯示之OLED具有( 從左至右)金屬陰極,其與電子傳輸層相鄰,依次排列發 射層,接著爲電洞傳輸層。電洞傳輸層與透明的導電陽極 連接。 在例如5V至1 OV之電壓下,負電子係從例如呈鎂/銀 或鋁陰極形式之導電金屬層排出至薄的電子傳輸層及以正 陽極方向上遷移。此陽極係由例如透明但導電之薄的氧化 銦錫層所組成,正電荷載體(所謂的電洞)從此遷移至有· -78- 201000594 機電洞傳輸層中。這些電洞在與電子 ,更精確地向負陰極移動。將特殊的 發明的物質組成物另外設置於同樣由 間層的發射層中,兩種電荷載體在該 成中性但高能的激發態之發射體。激 量作爲亮光發射,例如以藍光、綠光 分子設置於電洞-或電子傳輸層中,. 單獨的發射層。高效率的OLED之構 用之發光材料(發射體)。在此所述 作OLED中的發射體。 圖2 如從圖2中可見之有機太陽能電 似於OLED。所顯示之OSC具有(從 陰極)、電子傳輸層、光吸收層、電 (陽極)。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太 率轉變係基於在光吸收層中使用吸收 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代表吸收劑。 應注意迄今已知的OSC缺乏在ft 譜區內具有高吸收性之材料(有效吸 光)。這些材料應該同樣具有長的激 吸收光之後達成有效轉移至界面或吸 即必須有可能以足夠快且遠的激發遷 相比的反方向上移動 發射體分子或根據本 有機材料所組成之中 層或其附近重組且造 發態接著釋放出其能 或紅光。如果發射體 崎!J若必要時亦可省略 造至關重要的是所使 之組成物特別適合用 ,池(OSC)的結構類 左至右)金屬電極( 洞傳輸層及透明電極 陽能成爲電能的高效 染料(吸收劑)。根 :可見光至近IR之光 收到達地球表面的日 子擴散長度,以便在 收層內的解離區,亦 移,以達成激子解離 -79- 201000594 在此所顯示之電池被製造成三明治幾何形’在此所使 用之正電極爲透明的半導電層,其經常係由氧化銦錫( ITO )所組成。以一或多層有機層施用於此電極:電洞傳 輸層、光吸收層、電子傳輸層及最終的金屬負電極。 在由複數層所組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導致光電流產 生的方法以總結如下的方式展開:入射光的光子被吸收層 中的染料分子吸收。染料分子因此以電子激發。因爲分子 在激發態(激子)具有不同於基態的還原氧化性質,所以 電荷分隔發生在吸收層內,或在基質材料經適當地選擇之 HOMO及LUMO位置的例子中或在適當地選擇相對於吸收 層之 HOMO/LUMO位置的電洞傳輸層及電子傳輸層之 HOM◦及LUMO位置的例子中,電荷分隔發生在層邊界中 之一。因此形成的電子及電洞分別經由電子及電洞傳輸層 在電極方向上遷移,造成在電極上形成電壓。 曾提出許多技術及元件架構以達成Ο S C。在三種不同 類型之OSC之間有差別。 1 )其中有機層係由所謂的小分子所組成的Ο S C ( S Μ 太陽能電池通常係以真空沉積法所製造) 2) 其中有機層係由聚合物所組成的OSC (聚合物太 陽能電池係以旋轉塗佈或噴墨印刷所製造) 3) 染料增感型太陽能電池,其具有Ti02的高度多孔 性電子-傳輸層。 後者係藉由燒結Ti〇2且將其以染料塗佈所製造(所 謂的Gratzel電池)。 -80- 201000594 除了這三種不同的OSC類型以外’ OSC亦有不同的 功能原理。通常在吸收光子之後跟著爲電荷的分隔,接著 爲所得電洞或電子遷移至各別的電極。電荷載體的分隔係 取決於功能原理而以不同的方式達成。 在Gitzel電池中,設置於電極表面上的染料分子充 當光敏感劑。在吸收光子之後,發生電子從激發之染料分 子轉移至以Ti02塗佈之電極。氧化之染料分子接著以存 在於電解質中的還原氧化活性物質進一步還原。 在固態太陽能電池(異質接面、體異質接面及p-i_n 太陽能電池),電荷載體(電子及電洞)係在不同的元件 層之間的界面上分隔。激子可在此直接形成於電洞-與電 子-傳輸層之間的界面上(異質接面太陽能電池),或引 入額外的光活性層(p-i-n太陽能電池)。在後者的例子 中,激子係藉由吸收光子而產生於此光活性層內部及接著 在電洞-或電子-傳輸層的方向上遷移,在此由於異質的電 子/電洞轉移而使電荷分隔接著發生在界面上。光活性靥 亦可以體異質接面形式建置,其爲電洞-與電子-傳輸材料 之混合物。 圖3 圖3顯示在實例中所述之實驗的測量結果。以所測羹 之強度對波長或波數繪圖(兩種純化合物及彼等以5 0 % : 50%之混合物的組成物)。 -81 - 201000594 圖4 在圖4中所顯示之呈〇LED形式的電子元件係以參考 元件的層1至8簡述於下。 1-所使用之撐體材料可爲玻璃或任何其他適合的固體 或可撓性透明材料。 2.ITO:氧化銦錫 3. HIL =電洞注射層,CuPc =銅酞青 4. HTL =電洞傳輸層,α _NPD = N,N’-二苯基-N,N,-雙( 1-萘基)-1,1’-聯苯基- 4,4’-二胺 5. 發射層’常縮寫成EML,其包含發射體物質。化合 物係藉由真空昇華法而共同沉積。此層係由根據本 發明的金屬-錯合物混合物所組成或包含此混合物。 在組成物中的金屬-錯合物濃度可爲1 00 %,亦即此 層於是只由金屬-錯合物混合物所組成。然而,濃度 亦可在從1%至<100%之範圍內。在此例子中,金 屬錯合物係設置在適合且同樣共同蒸發之基質中, 該基質係由例如〇 LED技術中所知的基質材料所組 成(例如,參閱 Μ. E. Thompson等人之 chem. Mater., 2004, 1 6, 4743 )。 6. ETL=電子傳輸材料。例如,可使用可蒸氣沉積之 A1Q3。厚度爲例如40奈米。 7. 非常薄的中間層(例如,CsF或LiF層)減少電子 注射阻礙且保護ETL層。此層通常係藉由蒸氣沉積 -82- 201000594 法而施用。就更簡化之OLED結構而言,ETL及 CsF或LiF層可選擇性地省略。 8.導電性陰極層係藉由蒸氣沉積法而施用。A1爲一實 例代表。亦有可能使用Mg : Ag (〗〇 : 1 )或其他金 屬。 元件之電壓爲例如3 V至1 5 V。 圖5 可以濕化學法製造且在圖5中所顯示之具有OLED形 式的電子元件係以參考元件的層1至7簡述於下。 1 ·所使用之撐體材料可爲玻璃或任何其他適合的固體 或可撓性透明材料。 2 · IΤ Ο =氧化銦錫 3. HTL =電洞傳輸層。pedot/pss =聚伸乙二氧基噻吩/ 聚苯乙烯磺酸或新穎HTL材料(例如,DuPont )。 此爲水溶性電洞傳輸材料。 4. 發射層(EML ) ’其包含發射體物質。化合物可溶 於例如有機溶劑中。其能避免下層的PEDOT/PSS溶 解。具有金屬-錯合物混合物形式之根據本發明的組 成物可取決於施用而爲1%至100% (重量%)。 根據本發明的金屬-錯合物混合物亦可以懸浮液引入 發射體基質材料中(例如,PVK=聚乙烯基咔唑或 CBP = 4,4’-雙-N_咔唑基聯苯)。如果金屬-錯合物混 合物不可溶時,則可使用這些製造變數。 -83 · 201000594 5 _ETL =電子傳輸材料。例如,可使用可蒸氣沉積之 A1 q 3。厚度爲例如4 0奈米。 6. 非常薄的中間層(例如,CsF或LiF中間層)減少 電子注射阻礙且保護ETL層。此層通常係藉由蒸氣 沉積法而施用。就簡化之OLED結構而言,ETL及 C s F或L i F層可選擇性地省略。 7. 導電性陰極層係藉由蒸氣沉積法而施用。A1爲一實 例代表。亦有可能使用M g : A g ( 1 0 : 1 )或其他金 屬。 裝置之電壓爲例如3 V至1 5 V。 此類型之OLED係以那些熟習本技藝者所知的方式製 造。例如,好的功率可在由ITO陽極、電洞導體(例如, 包含PEDOT/PSS )、包含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之發射層、 選擇性地電洞阻斷層、電子傳輸層、改進電子注射之薄的 LiF或CsF中間層及金屬電極(陰極)所組成之典型的 OLED層結構中達成。可將具有總厚度少於1〇〇奈米的這 些不同的層例如施用於玻璃基板或另一撐體材料。 圖6 圖6顯示具有一般配製之OSC元件的構造原理(層1 圖7 圖7顯示包含根據本發明的化合物之〇 S C元件的一 _ 84 - 201000594 實例(所顯示之層厚度爲例證値)。 1.所使用之撐體材料可爲玻璃或任何其他適合的固體 或可撓性透明材料。 2·ΙΤΟ =氧化銦錫 3. ETL =電子傳輸層,例如C6〇層或η -摻雜層。 4. 光吸收層,其包含具有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形式之 吸收材料。過渡金屬錯合物的比例可取決於施用而 從10%至100%。在第一個具體例中,吸收層係由 藉由金屬-錯合物化合物的真空昇華(共同蒸發)而 引入的純金屬-錯合物混合物所組成。在第二個具體 例中’可使用呈濕化學形式之金屬-錯合物混合物作 爲在適合的基質材料中的分散液。所使用之基質材 料可爲適合的電子-或電洞-導電物質(或亦爲二者 之混合物)。η -及Ρ -導體材料的實例提供於下。 5_HTL=電洞傳輸層,Me〇-TPD=N,N,N,,N,-肆(4-甲 氧基苯基)聯苯胺。HTL基質材料亦可與p_慘雜劑 慘雜,例如MeO-TPD + F4-TCNQ (四氟四氰基喹咐 二甲烷)。 6·導電性金屬層係藉由蒸氣沉積法而施用。除了在此 所顯示之Au以外,其亦有可能使用如熟習本技藝 者所知的其他金屬。 用於OSC之η -導體材料的較佳化合物如下: -85- 201000594
N-N
2-(4-聯苯基)-5-苯基-1,3,4-噁二嗖
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啡啉
7,7,8,8-四氰基喹啉二甲烷
A1(III)8-羥基喹啉酸鹽
F F
F4-TCNQ 用於OSC之P-導體材料的較佳化合物如下: -86- 201000594
酞青素鋅(Π)
稠五苯 c6h
四噻盼
13\/S
c6h 13 5,5'-二己基-2,2’·雙噻吩
N,N,N 肆(4-甲氧基苯基)聯苯胺 在一個觀點中,本發明關於一種包含第一過渡金屬錯 合物及弟—過渡金屬錯合物之組成物的用途,特別在諸如 OLED或OSC之光電元件中的用途。 -87- 201000594 在另一觀點中,本發明允許經由正方形平面或準正方 形平面過渡金屬錯合物之物質組成物控制(OSC之)吸收 範圍或控制(OLED之)發射範圍。 依照本發明亦有可能藉由混合各種中性,例如Pt ( Π )錯合物來達成吸收性質的修改。特別地,具有柱狀結構 之金屬-金屬分隔(例如,Pt-Pt分隔)實際上可如所欲而 變動。這些柱狀結構的平均鏈長度亦可變動。因此,可將 吸收帶的位置特別控制在大的範圍內,且有可能製備其吸 收係延伸於可見光譜區及遠至近紅外線區的物質組成物。 特別有可能製造其發射係在白或藍或紅或IR光譜區 之 OLED。 此等混合物亦非常適合用於O S C中。可利用的混合 物實例全部皆具有從上述過渡金屬錯合物(單體)建立的 柱狀結構。在OSC中,亦有可能使用其中第一及第二過 渡金屬錯合物是相同(特別爲Pt ( II )聯苯基錯合物)的 組成物。 具有正方形平面或準正方形平面配位之Pt ( II )中心 具有形成金屬-金屬交互作用的高度傾向。與單體單元相 比’所得柱狀結構具有新的電子態且據此亦具有新的吸收 帶。對應之吸光係數極高且在上述所需之e (λ)範圍內 。另外’吸收性可取決於所選擇之物質組成物而涵蓋整個 可見光區’並在一些例子中延伸至近紅外線區。另一方面 ’例如由Pt ( II )錯合物所組成的柱狀結構展現高的激子 流動性。 -88- 201000594 本發明係由下列的實例更詳細解釋,不想藉此限制本 發明。 【實施方式】 實例 實例1 : 呈混合層形式之對應組成物係藉由純組份Pt ( phen ) (CN ) 2[1 1]及 Pt ( bph) ( CO ) 2[12-14] ( phen= 1,10-啡 啉,bph = 2,2’-聯苯)的同步真空昇華法而施用於玻璃基板 〇 在以3 3 7奈米波長之光線激發時,混合層係在 又m a X = 7 5 3奈米下發射。此混合層的發射最大値因此係介 於在 λ max = 7l6 奈米(Pt ( phen) ( CN) 2)及 λ max = 782 奈米(Pt ( bph ) ( CO ) 2 )之純物質的發射最大値之間。 將測量結果顯示於表3中。 這些混合物的主要優點,尤其,是適應發射或吸收波 長的可能性,且達成特別高的發射強度的可能性。 實例2-4 :包含根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之有機電致發光 裝置的製造及特徵 根據本發明的電致發光裝置可如例如WO 05/003 25 3 中所述方式製造。在此比較各種〇 LED之結果。爲了更好 的比較性,故基本結構、所使用之材料及其層厚度是相同 的。 -89- 201000594 第一裝置實例說明依照先前技藝的比較標準,其中用 於發紅光之發射層係由主體材料雙(9,9,-螺雙莽_2_基) 酮及客體材料(摻雜劑)TER所組成。此外,說明包含根 據本發明的組成物之根據本發明的OLED。具有下列結構 之Ο L E D係以類似於上述之通用方法所製造: 電洞注射層(HIL) 20奈米之2,2’,7,7’-肆(二-對-甲 苯基胺基)-螺_9,9’-雙莽 電洞傳輸層(HTL) 20奈米之 NPB(N -萘基-N -苯 基-4,4’-二胺基聯苯) 發射層(EML ) 40奈米之基質材料:螺酮(Sk ) (雙(9,9’-螺雙荛-2-基)酮), 摻雜劑:TER = Ir ( piq) 2acac ( 1〇 %之摻雜’以蒸氣沉積)或根據本 發明的組成物 電子傳輸層(ETL ) 20奈米之 A1Q3 (參(喹啉基)鋁 (III)),作爲比較用 陰極 1奈米LiF,在頂端上的15〇奈米 之A1 爲明確性之故,將TER、螺酮(SK )及根據本發明的 化合物TER-1和TER-2之結構顯示於下。 -90- 201000594
將這些仍非最適化之OLED以標準方法特徵化:就此 目的而測定電致發光光譜、從電流-電壓-耀度特徵線( IUL特徵線)計算之以耀度爲功能之外部量子效率及壽命 。將結果顯示於表1中。 表1 :以TER (作爲比較性實例)及TER1和TER2 作爲摻g 维劑之根據本發明的化合物之裝置結1 實例 EML 40nm 在1000 cd/m2 下之EQE [%] 在 1000 cd/m2 下之電壓[V] λ max [nm] 壽命[小時],在 1000 cd /m2 下 的初耀度 2,比較例 SK:TER(10%) 12 5.5 635 3000 3 SK(90%): TER-1(5%): TER-2(5%) 13 5.1 750 2000 4 SK(90%): TER-1(9%): TER-2(1%) 14 5.0 725 2500 -91 - 201000594 參考文獻 1 G. Aullon, S. Alvarez, Chem. Eur. J. 1997, 3, 655. 2 W. B. Connick, R. E. Marsh, W. P. Schaefer, Η. B. Gray, Inorg.
Chem. 1997, 36, 913. 3 H. Isci, W. R. Mason, Inorg. Chem. 1974, 13, 1175. 4 H. Bois, N. G. Connelly, J. G. Crossley, J.-C. Guillorit, G. R. Lewis, A. G.
Orpen, P. Thornton, J. Chem. Soc., Dalton Traris. 1998, 2833. 5 G. Gliemann, H. Yersin, Structure and Bonding 1985, 62, 87. 6 A. E. Stiegman, S. F. Rice, Η. B. Gray, V. M. Miskowski, Inorg.
Chem. 1987, 26, 1112. 7 C.-M. Che, K.-T. Wan, L.-Y. He, C.-K. Poon, V. W.-W. Yam,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9, 943. 8 J. R. Stork, Μ. M. Olmstead, A. L. Balch, Inorg. Chem. 2004, 43, 7508. 9 Μ. V. Puzyk, M. A. Ivanov, K.P. Balashev, Opt. Spectrosc. 2003, 95, 81. 10 J. W. Schindler, R. C. Fukuda, A. W. Adamson, J. Am. Chem. Soc. 1982, 104, 3596. 11 C. Lennartz, A. Vogler, V. Pawlowski, (BASF AG), WO 2005/056712 A1, 2005. 12 H. Yersin, U. Monkowius, R. Czerwieniec, WO 2007/118671 A1 13 S. R. Stoyanov, J. M. Villegas, D. P. Rillema, Inorg. Chem., 2003, 42, 7852. 14 G. Y. Zheng, D. P. Rillema, Inorg. Chem., 1998, 37,1392.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現以參考所繪圖式更詳細說明,其中·· 圖1顯示有機發光裝置(OLED )的功能之圖示代表 t 圖2顯示有機太陽能電池(〇 s C )的功能之圖示代表 » 2 圖 3 顯示 Pt ( phen) ( CN ) 2 及 Pt ( bph) ( CO) -92- 201000594 之純寡聚物的發射光譜及Pt ( phen ) ( CN ) 2與Pt )(CO ) 2之混合物的發射光譜(薄層之沉積係在玻 面上以20CTC之真空昇華法進行); 圖4顯示具有根據本發明的發射層之OLED裝置 實例’該層可藉由真空昇華法施用(層厚度數據爲例 ); 圖5顯示具有根據本發明的發射層之〇LED裝置 實例’該層可藉由濕化學法施用(層厚度數據爲例證 t 圖6顯示0SC裝置之一般構造原理;及 圖7顯不具有根據本發明的吸收層之〇sc裝置 實例(層厚度數據爲例證値)。 、bph 璃表 之一 證値 之一 値) -93-

Claims (1)

  1. 20100059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組成物在電子元件中之用途,其中該組成物 包含: -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 -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 其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一起 形成柱狀結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用途,其中該第一過渡 金屬錯合物及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具有正方形平面結構或 準正方形平面結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用途,其中在具有正方 形平面結構之過渡金屬錯合物的例子中,ds電子結構出現 且造成柱狀結構的形成。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該組成 物被用作發射體或吸收體。 其中該第一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或2項之用途,
    過渡金屬錯合物係選自 Pt ( II )錯
    I至VI中之一: -94 - 201000594
    其中 M = Pt(II) 、Rh(I) > Ir ( I ) 、Au(III)或 Pd ( II ),且L 1 -L4 =適合的配位基。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途,其中該第一 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在組成物中的比例 總計爲100%,或該比例總計爲1%至少於100%。 8 . —種包含一組成物之電子元件,該組成物包含: -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 -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 其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一起 形成柱狀結構。 -95- 201000594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電子元件,其經形成爲 選自有機發光元件、有機二極體、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機 電晶體及有機發光二極體之元件。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電子元件,其中該 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總計組成1 % 至100%之組成物,較佳地1至10%或10至100%。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電子元件,其中該 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爲Pd ( II )錯合物及第二過渡金屬錯 合物爲選自Pt ( II )錯合物、Ir ( I )錯合物、Rh ( I )錯 合物及Au( III)錯合物之錯合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電子元件,其中該 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在組成物中的比例爲90%至99.999 %,以及該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在組成物中的比例爲10% 至 0 _ 0 0 1 % 〇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電子元件,其中該 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爲式137至264之Pd(II)錯合物及 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爲選自式15至136之Pt( II)錯合 物、式1至7之Ir(I)錯合物、式8至14之Rh(I)錯 合物及式265至271之Au(III)錯合物之錯合物。 14. 一種生產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電子元件的 方法,其特徵在於將組成物施用於載體,該組成物包含: -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 -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 其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一起 -96- 201000594 形成柱狀結構。 1 5. —種改良電子元件之發射及/或吸收性質的方法 ,其特徵在於將組成物引入基質材料中,供在電子元件中 的電子或電洞傳輸,該組成物包含: -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及 -第二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 其中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一起 形成柱狀結構。 16. —種包含第一中性過渡金屬錯合物、第二中性過 渡金屬錯合物及選擇性地包含基質材料之組成物,其中該 第一過渡金屬錯合物與第二過渡金屬錯合物一起形成柱狀 結構。 -97-
TW098107353A 2008-03-11 2009-03-06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comprising neutral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TW20100059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8013691A DE102008013691A1 (de) 2008-03-11 2008-03-11 Verwendung von Zusammensetzungen neutraler Übergangsmetallkomplexe in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0594A true TW201000594A (en) 2010-01-01

Family

ID=40566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7353A TW201000594A (en) 2008-03-11 2009-03-06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comprising neutral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610110B2 (zh)
EP (1) EP2253032B1 (zh)
JP (1) JP2011514000A (zh)
KR (1) KR101555728B1 (zh)
CN (1) CN101960634B (zh)
DE (1) DE102008013691A1 (zh)
TW (1) TW201000594A (zh)
WO (1) WO20091121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53107B4 (de) * 2008-10-24 2022-05-12 Cynora Gmbh Verwendung von unterschiedlich geladenen Metallkomplexen als Absorber in organischen Solarzellen sowie organische Solarzelle diese umfassend
DE102008053121A1 (de) * 2008-10-24 2010-04-29 Merck Patent Gmbh Doppelkomplex-Salze als Emitter in OLED-Vorrichtungen
TWI428343B (zh) * 2010-05-14 2014-03-01 Nat Univ Tsing Hua 無硫氰酸根配基的光敏錯合物及敏化染料太陽能電池
DE102010055901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KR102085190B1 (ko) * 2015-04-13 2020-03-05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홍콩 Oled 어플리케이션용 금 착물
EP3291319B1 (en) * 2016-08-30 2019-01-23 Novaled GmbH Method for preparing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yer
KR102527229B1 (ko) * 2017-05-10 2023-05-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금속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WO2019134651A1 (en) * 2018-01-02 2019-07-11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uminescent gold (iii) compounds with thermally stimulated delayed phosphorescence (tsdp) property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and their preparation
JP7109048B2 (ja) * 2018-02-28 2022-07-29 国立大学法人 筑波大学 酸化触媒、ハロゲン化芳香族化合物の酸化分解方法
US11825736B2 (en) * 2018-11-19 2023-11-21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CN112979712B (zh) * 2019-12-16 2024-02-27 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过渡金属配合物、聚合物、混合物、组合物及有机电子器件
CN113004336B (zh) * 2019-12-20 2024-03-29 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过渡金属配合物、聚合物、混合物、组合物及有机电子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7118A (en) * 1999-01-05 2000-10-24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Vapochromic photodiode
TW532048B (en) 2000-03-27 2003-05-11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GB0215375D0 (en) * 2002-07-03 2002-08-14 Univ Cambridge Tech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transistors
ITRM20020411A1 (it) 2002-08-01 2004-02-02 Univ Roma La Sapienza Derivati dello spirobifluorene, loro preparazione e loro uso.
JP4411851B2 (ja) 2003-03-19 2010-02-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04093207A2 (de) 2003-04-15 2004-10-28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Mischungen von organischen zur emission befähigten halbleitern und matrixmaterialien, deren verwendung und elektronikbauteile enthaltend diese mischungen
US7740955B2 (en) 2003-04-23 2010-06-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WO2004102724A1 (ja) * 2003-05-13 2004-11-25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光電変換素子
WO2005003253A2 (de) 2003-07-07 2005-01-13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Mischungen von organischen zur emission befähigten halbleitern und matrixmaterialen, deren verwendung und elektronikbauteile enthaltend diese
US7795801B2 (en) * 2003-09-30 2010-09-1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illuminator, display and compound
DE10350722A1 (de) * 2003-10-30 2005-05-25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Metallkomplexe
DE10358665A1 (de) 2003-12-12 2005-07-07 Basf Ag Verwendung von Platin(II)-Komplexen als lumineszierende Materialien in organischen Licht-emittierenden Dioden (OLEDs)
US20050164031A1 (en) * 2004-01-26 2005-07-28 Thompson Mark E. Dual emitting dyads of heavy metal complexes as broad band emitters for organic LEDs
US7790890B2 (en) 2004-03-31 2010-09-07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material,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DE102004023277A1 (de) * 2004-05-11 2005-12-01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mbh Neue Materialmischungen für die Elektrolumineszenz
JP4862248B2 (ja) 2004-06-04 2012-0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ITRM20040352A1 (it) 2004-07-15 2004-10-15 Univ Roma La Sapienza Derivati oligomerici dello spirobifluorene, loro preparazione e loro uso.
US8674141B2 (en) * 2005-05-03 2014-03-18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boric acid and borinic acid derivatives used therein
CN102633820B (zh) * 2005-12-01 2015-01-21 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DE102006017485B4 (de) 2006-04-13 2014-06-05 Merck Patent Gmbh Biphenyl-Metallkomplexe - Monomere und Oligomere Triplett-Emitter für OLED-Anwendungen
DE102006025777A1 (de) * 2006-05-31 2007-12-06 Merck Patent Gmbh Neue Materialien für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en
DE102006030860A1 (de) * 2006-07-04 2008-01-10 Universität Regensburg Oligomere von Isonitril-Metallkomplexen als Triplett-Emitter für OLED-Anwendungen
US8062769B2 (en) * 2006-11-09 2011-11-22 Nippon Steel Chemical Co., Ltd. Indolocarbazole compound for use i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E102007002714A1 (de) * 2007-01-18 2008-07-31 Merck Patent Gmbh Neue Materialien für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en
DE102007053771A1 (de) 2007-11-12 2009-05-14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en
DE102008033943A1 (de) 2008-07-18 2010-01-21 Merck Patent Gmbh Neue Materialien für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en
DE102008036982A1 (de) 2008-08-08 2010-02-11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137503A (ko) 2010-12-30
EP2253032B1 (de) 2013-10-16
WO2009112152A1 (de) 2009-09-17
DE102008013691A1 (de) 2009-09-17
EP2253032A1 (de) 2010-11-24
CN101960634B (zh) 2014-01-08
JP2011514000A (ja) 2011-04-28
KR101555728B1 (ko) 2015-09-25
US20110012099A1 (en) 2011-01-20
US8610110B2 (en) 2013-12-17
CN101960634A (zh) 201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00594A (en)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comprising neutral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Xu et al. Highly simplified tande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incorporating a green phosphorescence ultrathin emitter within a novel interface exciplex for high efficiency
TWI412529B (zh) 近紅外線發射有機化合物及使用其之有機裝置
Xu et al. Highly simplified reddish orang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incorporating a novel carrier-and exciton-confining spiro-exciplex-forming host for reduced efficiency roll-off
Baranoff et al. Cyclometallated iridium complexes for conversion of light into electricity and electricity into light
KR101669293B1 (ko) 유기 전계발광 디바이스용 재료
Nazeeruddin et al.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for photovoltaic and light emitting applications
JP5539194B2 (ja) 有機電子素子のためのルミネッセンス金属錯体
CN106715644B (zh) 用作为发射体的有机分子
US9252378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TW201012896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1124422A (en) Metal complexes
US954353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Fleetham et al. Exploring cyclometalated Ir complexes as donor materials for organic solar cells
Jiang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based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lectroluminescence
Shahroosvand et al. Ruthenium tetrazole base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Key role of counter ions for light emission properties
Suo et al. Red phosphorescent binuclear Pt (ii) complexes incorporating bis (diphenylphorothioyl) amide ligands: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in solution processable OLEDs
JP5490126B2 (ja) Osc/opv素子における吸収体としての複錯塩
Minaev et al. Organometallic materials for electroluminescent and photovoltaic devices
Baranoff First-row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for the conversion of light into electricity and electricity into light
JP2020072194A (ja) 非イオン性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材料、電子デバイス、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作製用溶液
Costa Design of Novel Iridium Complexes to Obtain Stable and Efficient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