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03469A -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03469A
TW200903469A TW097119559A TW97119559A TW200903469A TW 200903469 A TW200903469 A TW 200903469A TW 097119559 A TW097119559 A TW 097119559A TW 97119559 A TW97119559 A TW 97119559A TW 200903469 A TW200903469 A TW 2009034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9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orihiro Tanabe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03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346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65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by us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72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on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11B7/00781Auxiliary information, e.g. index marks, address marks, pre-pits, gray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3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23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both tracking and focusing pull-i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44Recording layers for stor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for storing data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Holo Graphy (AREA)

Description

200903469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光學讀取頭、光 且例如較佳地應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資訊記錄裝置 學 > 訊記錄方法及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於在一光碟上記錄一全像的一光碟裝置 相關申請案交互參考 本發明包含2007年6月28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之日本專
利申請案^>2007470977的相關標的,其全部内容以引用 的方式併入本文。 【先前技術】 光碟裝置很流行:光碟裝置係設計以發射一光束至一光 碟,諸如緊湊型碟片(CD)、數位多功能碟片(DVD)及"藍光 碟片(註冊商標:又稱為”BD"r,並轉譯反射以重製資 訊。 此外,光碟裝置係設計以藉由發射一光束至光碟來記錄 資訊。其反射比會在光束所碰撞處局部變化。 至於δ亥些類型的光碟,形成於光碟上的一光點之大小係 由λ/ΝΑ(λ :光束之波形,ΝΑ :數值孔徑)來近似決定,還 瞭解到其與解析度成比例。例如,一直徑12〇 mm的81)光 碟可儲存大約25 GB。BD之詳細解釋見諸於非專利文件, Y_ Kasami、γ· Kuroda、K. Seo、〇. Kawakubo、S. Takagawa、M. 〇no與 m. Yamada,Jpn. J. Appl. Phys_(曰本 應用物理),39,756 (2000)。 順便提及’各種類型的資訊,諸如用於電腦的各種類型 128900.doc 200903469 内谷(類似於音樂内容與視訊内容)與各種類型資料,可儲 存於光碟上。近年來,資訊數量隨著高清晰度影像發展及 聲曰。D質改良而不斷增加。由於欲記錄在一光碟上的内容 數目不斷增加,光碟容量可能需要增加。 如非專利文件(I· Ichimura等人,ISOM ,04技術文摘,第 52頁,2005年1〇月^至15日,韓國濟州)所揭示,提出藉 由在一光碟内堆疊複數個記錄層,增加光碟之記錄容量。 而且’如非專利文件(R. R McLeod等人 "Micropholographicmultilayer optical disc data storage(^ 王像夕層光碟資料儲存器)",Appl 〇pt (應用光學),第44 卷,2005年,第3197頁)所揭示,提出一種使用一全像在 一光碟上記錄資訊之光碟裝置。 例如,如圖1所示,一光碟裝置丨聚焦來自一光學頭7之 一光束在一光碟8上,該光碟由折射率依據發射光束強度 變化的光聚合物等所製成。其後,面向光碟8之底面(在圖 1中在光碟8下面)的一反射裝置9從相對方向上將該光束聚 焦在相同焦點上。 在光碟裝置!中,一雷射2發射一光束或一雷射束;一聲 光調變H3調變其光波;一準直透鏡4將其轉換成準直光, 接著經由一偏光分光器5將該準直光引導至一四分之一波 長板6。該四分之—波長板6將該線性偏振光束轉換成圓形 偏振光束,接著將其引導至光學頭7。 光學頭7係設計用以記錄以及重製資訊:—鏡面7A反射 該光束;然後物鏡7B收集該光束並引導其至由—轉抽馬達 128900.doc 200903469 (未顯示)旋轉的光碟8。 此時,在聚焦於光碟8内部之後,該光束經面向光碟8之 -面的反射装置9反射。在從該底面進入光碟8之後,該反 射光束在光碟8内部聚焦在相同焦點上。順便提及,反射 裝置9包括一收集透鏡9A、一檔板9B、一收集透鏡9C與一 反射鏡面9D。 由此,如圖2A所*,駐波出現於該光束之焦點周圍並產
生—記錄標記RM或-全像。其光點大小係較小,且其看 起來由在附著兩個錐體在其底部所製成。依此方式,將記 錄標記RM記錄為資訊。 /在光碟8内部記錄複數個記錄標記RM時,光碟裝置! 紅轉光碟8,沿同心或碟絲紐站 、,、 次螺紅磁軌產生一系列記錄標記RM, ^形成-標記記錄層。而且,藉由調整該光束之焦點之位 ’記錄該等記錄標記RM,使得複數個標記記錄 疊。 據此,光碟8具有—客爲έ士德 , 上匕 夕層,,,σ構,在内部包括複數個標ie έ己錄層。例如,如圖 __ 圖®所不,在光碟8上,在該等記錄梢 6己RM之間的一距離或一 „ ^ 柃5己間距P1係1.5 μπι,在磁軌之 間的一距離或一磁執間 .^ 1 Ρ2係2 ,而在層之間的一距雜 P3係 22.5 μηι。
當從記錄該等記錄_ — R 卞‘5己請之碟片8上重製資訊時,反期 裝置9關閉檔板阳並因此 尤果從底面進入光碟8内。 此時,在光碟裝置1内,與 的节~ ΡΛΛ 先予碩7發射—光束至光碟8上 的*己錄標§己RM。由記钚庐 己錄&RM所弓丨起的-重製光束進入 128900.doc 200903469 光子頭7内。四分之一波長板6將其從圓形偏振光轉換至線 丨生偏振光並將其引導至偏光分光器5。偏光分光器5反射該 光束°該&射由一收集透鏡1〇來收集ϋ接著經由-針孔11 投射至一光债測器12。 在光碟裝置1中,光偵測器12偵測該重製光束之強度並 從偵測結果中重製資訊。 另方面,存在特定類型的光碟裝置,類似於圖3所示 的一光碟裝置13,其零件已由與圖丨之對應零件相同的參 考數子與m加以指$,其均揭示於日本專利公告案第 3452106號中。在-記錄程序中,光碟裝置13將一光束劃 分成兩個.,其中一光束從上部表面進入一光碟8内而另一 光束從底面進入光碟8内;合併該兩個光束。 在光碟裝置13中’一準直透鏡4將發射自一雷射二極體 14A之光束變換成準直光;而一分光器5八將其劃分成兩個 光束(一第一光束與一第二光束)。 在光碟裝置13中,在透過分光器5八透射之後,該第一光 束穿過其他々光器5B及5C並進入一物鏡7B内。物鏡7B收 集該第一光束並引導其至光碟8之第一表面8A。 此時,在光碟裝置13中,從光碟8之一底板8(:與介電層 8D間之一邊界的該第一光束之反射經由物鏡7b、分光器 5C及5B與一圓柱透鏡18部分投射在一光偵測器i2B上。由 光偵測器12依據該光束之強度所產生的一偵測信號由一矩 陣放大器19來加〒放大。基於該放大偵測信號,產生一伺 服控制信號。 128900.doc 200903469 依據該伺服控制信號,光碟裝置13驅動一致動器以 移動物鏡7B。 方面在光碟裝置13中,該第二光束由分光器5八反 射。在由該等鏡面15八、15B' 15C及15D反射之後,該第 二光束接著進入一凸透鏡7(:内。凸透鏡7(:收集該第二光 束並引導其至光碟8之第二表面8B。 此寺由於該等第一及第二光束之干涉(指示為對角線) 產生記錄標記⑽或-全像。· ’在—記錄層8E上將記 錄標έ己RM記錄為資訊。 在一重製程序中,光碟裝置13關閉放置在該第二光束之 一光學路徑上的一檔板16以阻擋該第二光束;由於從記錄 在光碟8上的記錄標記RM反射該第一光束所產生的一重製 光束經由物鏡7B、分光器5C 一凹透鏡17、—收集透鏡 1 〇與一針孔板11而投射在一光偵測器丨2A上。 光碟裝置1之光偵測器12偵測該重製光束之強度並從偵 測結果中重製資訊。 【發明内容】 然而,由於一全像僅產生於該第一及第二光束二者相碰 撞處上述光碟裝置13可能需要一先進伺服控制程序以在 相同焦點上精確聚焦該等第-及第二光束。其可能在伺服 控制上放置許多負擔。 本《明鑑於上述觀點而形成且希望提供一種能夠減少強 加於词服控制上負擔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光學讀取頭、 光學資訊記錄方法及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128900.doc 200903469 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提供_種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 將發射自一光束源的一光束劃分成一第一光束與一第二光 束,發射該第一光束至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側並發射 該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另一側,並藉由在該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内部合併該等第一及第二光束來形成作 為一全像的一記錄標記,該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包括:一第 一光束收集區段,其收集該第一光束並發射該第一光束至 §亥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一第—焦點偏移區段,其移動該第 一光束之一焦點,使得該第—光束之焦點定位於一目標深 度處並對齊一目標磁軌,該目標深度代表根據其移動靠近 或遠離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所循之深度方向應形成記錄標 S己的一深度而該目標磁軌代表其中根據平行於該光學資訊 έ己錄媒體兩側的一方向應形成記錄標記的一磁軌;一第二 光束收集區段,其在收集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時使發射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二光束之 一光軸相對於其最外部圓周之一第二光束收集角度小於發 射至遠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一光束之一光軸相對於其 輪廓之一第一光束收集角度以便使該第二光束在其焦點周 圍的一直徑大於該第一光束在其焦點周圍的一直徑;及一 第二光束焦點偏移區段,其放置該第二光束之焦點在該目 標深度處並移動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使得該第二光束碰撞 該目標磁軌。 因此’即使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不會精確地碰撞該目標磁 軌,仍會在目標位置處記錄大小由該第—光束決定的記錄 128900.doc -10- 200903469 標記。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光學讀取頭,其將發 射自光束源的一光束劃分成-第—光束與一第二光束, 發射該第1束至-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_側並發射該第 :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另一側,並藉由在該光學 =訊記錄媒體内部合併該等第—及第二光束來形成作為一 像的5己錄標記,該光學讀取頭包括:一第一光束收集 t 區奴,其收集該第一光束並發射該第一光束至該光學資訊 己錄媒體’ -第-焦點偏移區段,其移動該第一光束之一 、、、‘使彳于°玄第—光束之焦點定位於一目標深度處並對齊 一目標磁軌’該目標深度代表根據其移動靠近或遠離該光 學資訊記錄媒體所循之深度方向應形成記錄標記的一深度 〆目心磁軌代表根據平行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兩側的 -方向應形成記錄標記的一磁軌;一第二光束收集區段, 其在收集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使發 ,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二光束之—光軸相對於其 最外部圓周之-第二光束收集角度小於發射至該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之該第-光束之—光轴相對於其最外部圓周之一 第一光束收集角度以便使㈣二光束在其焦點周圍的一直 徑大於該第-光束在其焦點周圍的m第二光束 焦點偏移區段,其放置該第二光束之焦點在該目標深度處 並移動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使得該第二光束碰撞該目標磁 軌。 因此’即使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不會精確地碰撞該目標磁 128900.doc • 11 · 200903469 轨’仍會在目標位置處記錄大小由該第〆光束決定的記錄 標記。
在本發明之另—態樣中,提供一種光學資訊記錄方法, 二將發射自-光束源的—光束劃分成一第—光束與—第二 光束,發射該第一光束至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一側並發 射忒第一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另一側,並藉由在 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内部合併該等第一及第二光束來形成 作為一全像的一記錄標記,該光學資訊記錄方法包括:在 收忒第光束並發射該第一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時移動該第一光束之一焦點使得該第一光束之焦點定位於 目木度並對齊一目標磁軌,該目標深度代表根據其移 動罪近或退離S玄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所循之深度方向應形成 記錄標記的—深度而該目標磁執代表根據平行於該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側的―方向應形成記錄標記的—磁執;在收 集並發射㈣二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制體時使發射至該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二光束之_純相對於其最外部 圓周n光束收集角度小於發射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 體之一光軸相對於其最外部圓m —光束收集角度以 便使。亥第—光束在其焦點周圍的_直徑大於該第—光束在 其焦點周圍的一直徑;以及放置該第二光束之焦點在該目 標深度處並移動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使得該第二光束碰撞該 目標磁軌。 不會精確地碰撞該目標磁 由該第一光束決定的記錄 因此’即使該第二光束之焦點 軌,仍會在目標位置處記錄大小 128900.doc •12- 200903469 & ·Χ-ι 子示吕己。 ;本發月之另一態樣中,—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包括一 δ己錄層,由. ίΑ :在一全像之一高功率明亮部分周圍的折射率 —而在其上圮錄一記錄標記,該全像係在發射與該第一 光束相同波長的第二光束時形成於第一及第二光束二者相 撞处》亥第—光束在其焦點周圍的直徑係大於該第一光 束在其焦點周圍的直徑,而該折射率在僅該第二光束碰撞 處不會實質變化。
Ο 由於》亥折射率在僅該第二光束碰撞處不會實質變化,故 在該目標位置處記錄大小由該第一光束所決定的記錄標 記0 依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即使該第一 完美地對齊該第二光束之諸,仍在該目餘置處崎^ 小由該第一光束決定的記錄標記。因而,可實現一種能夠 減少強加於伺服控制上負擔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光學讀 取頭及光學資訊記錄方法。 而且,即使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不會精確地碰撞該目標磁 執’仍會在目仏位置處記錄大小由該第—光束決定的記錄 標記。因而,可實現一種能夠減少強加於伺服控制上負擔 之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結合附圖閱讀時將會從下列詳細說明中更清楚地明白本 發明之性質、原理及效用,在附圖中相同零件由相同參考 數字或字元指定。 【實施方式】 128900.doc -13- 200903469 將參考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 (1)光碟之組態 下文說明一光碟1 〇〇 ’其在本發明之此具體實施例中用 作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圖4A係一外觀圖。類似於CD、 DVD及BD,光碟100係具有一直徑大約12〇 mm的一碟狀碟 片。一孔區段100H係形成於光碟1 〇〇之中心處。 圖4B係一斷面圖。光碟1〇〇在碟片1〇〇中間包括一記錄層 101。上面記錄資訊的記錄層1〇丨係夹置於底板1〇2與1〇3之 間。 附帶一提’記錄層101之厚度tl係大約〇 3 mm。該等底 板102及103之厚度t2及t3相同,大約〇.6mrn。 該等底板1 02及1 03係由諸如聚碳酸酯或玻璃之材料所製 成。底板102、103之每一者以一較高透射率從一表面透射 光至另一表面。而且,該等底板1〇2與1〇3具有某位準的強 度以保護記錄層1 〇 1。順便提及,該等底板1 〇2及1 〇3在其 表面上具有一抗反射塗層,防止不必要的反射。 類似於光碟8(圖1) ’記錄層101係由折射率依據發射光 束強度變化的光聚合物等所製成。其對具有4〇5 nm波長的 一藍色光束起反應。如圖4B所示,若在記錄層1〇1内部在 兩個相對較高強度藍色光束Lb丨與Lb2之間存在干涉,則會 在記錄層1 0 1内引起駐波並形成一干涉圖案,其具有如圖 2A所示全像之特性。 此外’光碟100在記錄層1〇1與底板1〇2之間的邊界處具 有一反射及透射膜104作為一反射層。反射及透射膜1〇4係 128900.doc -14- 200903469 一介電多層等,其用於一重製程序與一記錄程序的藍色透 射光束區域104A(下述)具有依據波長來選擇性反射或透射 光束之特性.其透射具有一 4〇5 nm波長的藍色光束,包括 忒等藍色光束Lbl及Lb2與一藍色重製光束Lb3,同時反射 具有一 660 nm波長的一紅色光束。
在反射及透射膜104上,形成用於循跡伺服的一預製軌 槽(或一導引軌槽)。更明確而言,螺旋狀磁軌係以一類似 於BD-R(可記錄)之方式由平台與軌槽形成。該等磁執之記 錄片段係相關聯於序號位址,使得可能從位址中識別一磁 軌以從其記錄或重製資訊。 取代該預製軌槽,可(在記錄層101與底板1〇2之間的邊 界處)在反射及透射膜104上形成一訊坑等。或者,可應用 預製軌槽、訊坑等之組合。 若發射一紅色光束Lrl並從底板1〇2側進入光碟1〇〇内, 反射及透射膜104將其向底板1〇2側反射。以下將該反射光 束稱為"紅色反射光束Lr2"。 紅色反射光束Lr2期望用以(例如)一光碟裝置之一預定物 鏡OL1之位置控制(即聚焦控制與循跡控制)以便引導物鏡 OL1所收集之紅色光束Lrl之一焦點卜至—目標磁軌。 附帶一提,在底板1〇2側上的一光碟1〇〇之表面係又稱為 導引表面祕’而在底板103側上的一表面係稱為一記錄 光束曝露表面100B。 如圖4B所 接著將其 實際上,在光碟100上記錄資訊之程序期間, 示’係控制物鏡OL1之位置以收集紅色光束Lrl 128900.doc -15 - 200903469 聚焦在反射及透射膜104上的一目標磁軌上。 另方面,與紅色光束Lrl共用一光軸Lx的藍色光束[b 1 係由物鏡OL1收集並透過底板! 〇2與反射及透射膜1 〇4透 射。接著將藍色光束Lb】聚焦在記錄層】01之目標磁軌後面 或底板102側上。此時,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M比相同光 軸Lx上的焦點Fr更遠離物鏡〇l。 而且,與藍色光束Lbl共用一光軸Lx並與藍色光束Lbl 具有相同波長之藍色光束Lb2向光碟1 〇〇之相對側(即,至 底板103)發射並接著由一物鏡〇L2收集,該物鏡具有與物 鏡OL1實質上相同的光學特性。由於控制物鏡〇l2之位 置,故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與藍色光束[μ之焦點相 同。 由此,一記錄標記MK之一相對較小干涉圖案在記錄層 101之目標磁軌後面記錄在焦點Fbl或Fb2處。 此時,在記錄層10丨内部’記錄標記RM產生於超過預定 強度光束已碰撞處或會聚性藍色光束Lbi及Lb2二者已碰撞 處。據此,記錄標BRM看起來由附著兩個錐體在其底部 所製成’其中間(附著該等底部處)收縮,如圖2A所示。 附帶一提,記錄標記RM之收縮部分之一直徑斷係依 據藍色光束Lb 1來決定,如下:
RMr = 1.2 X NA ……⑴ ”中λ係藍色光束LM之波長而係物鏡ο。之一數值孔 徑:下面將對此進行詳細說明。 128900.doc 200903469 而且,記錄標記MR之高度RMh係表述如下 RMh = 4x nx λ ΝΑ1 ⑵ 其中η係物鏡OL1之折射率。 例如’若λ波長係405 nm,數值孔徑ΝΑ係0.5而折射率n 係1.5,則依據上面等式(!),直徑RMr為0.97 μπι並依據上 面等式(2),高度RMh為9.72 μηι。
U 而且’設計光碟1〇〇,使得記錄表面1〇1之厚度u(=〇 3 mm)實質上大於記錄標記rm之高度RMh。如圖2B所示, 該等記錄標記RM係記錄於光碟1 〇〇之記錄層1 〇丨内部,使 得在該等記錄標記RM與反射及透射膜1 〇4之間的距離(或 深度)不同。複數個標記記錄層在光碟1〇〇之厚度方向上堆 豐。依此方式’執行多層記錄。 在此情況下,在光碟100之記錄層1〇1内部,調整該等藍 色光束Lbl及Lb2之焦點Fbl&Fb2之深度來改變記錄標記 RM之深度。若將在該等記錄標記RM之間的相互干涉等考 慮在内且在s玄等標記記錄層之間的距離p3係設定至大約i 5 μπι ’則可在記錄層! 〇丨内部建立大約2〇個標記記錄層。順 便提及,距離P3可設定至其他值,只要將在該等記錄標記 RM之間的相互干涉等考慮在内。 另一方面,當從光碟1〇〇重製資訊時,以一類似於記錄 資訊時的方式來控制物鏡〇L1之位置。紅色光束Lri係由物 鏡OL1控制並接著聚焦在反射及透射臈1〇4上的一目標磁 軌上。 128900.doc 17 200903469 而且,在光碟100中’由相同物鏡OL1收集並透過基底 102與反射及透射膜104透射之藍色光束Lbi之焦點Fb聚焦 在一位置上,該位置在記錄層1〇1之目標磁軌後面並處於 一目標深度(下文又稱為"目標標記位置")。 此時,處於與焦點Fbl相同位置的記錄標bRM具有全像 特性,並因此引起一藍色重製光束Lb3 ^藍色重製光束Lb3 具有與在記錄該等記錄標記R]V[時發射的藍色光束Lb2實質 相同的光學特性。藍色重製光束Lb3在與藍色光束Lb2相同 的方向上行進,即其從記錄層1 〇 1行進至底板丨02,同時發 散。 依此方式,當在光碟100上記錄資訊時,使用紅色光束 Lrl用於位置控制,並使用該等藍色光束Lbl及Lb2用於記 錄資訊。記錄標記RM係作為資訊而記錄在兩個焦點FM及 Fb2在記錄層101碰撞之一位置,或在一目標標記位置處, 其係在反射及透射膜1 〇4後面並處於一目標深度。 而且,當從光碟1〇〇重製資訊時,使用紅色光束Lrl用於 位置控制,並使用藍色光束Lbl用於重製資訊。由此,記 錄於焦點Fbl碰撞處或在一目標標記位置處之記錄標記rm 引起藍色重製光束Lb3。 (2)光碟裝置之組態 下文說明用於上面光碟i 00之光碟裝置2〇。如圖5所示, 光碟裝置20包括一控制區段21,其總體控制裝置2〇。 控制區段21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未顯示)作為一整 體部分。該CPU從唯讀記憶體(ROM ,未顯示)中讀出一基 128900.doc •18- 200903469 本程式、-資訊記錄程式、-焦點深度調整程式及其他程 式並將其載人至隨機存取記憶體(RAM,未顯示)上以執行 一資訊記錄程序及其他程序。 例如,將光碟HH)放置於裝置㈣,當控制區段21從一 外部裝置等(未顯示)接收一資訊記錄命令(一片記錄資訊 與一片記錄位址資訊)時,控制區段21供應一驅動命令與 一片記錄位址資訊至一驅動控制區段22,並供應一片記錄 資訊至一信號處理區段23。附帶一提,該片記錄位址資訊 係一片位址資訊,其代表一將會記錄該片記錄資訊之一區 域之位址。一位址係配置至光碟1〇〇之記錄層ι〇ι之各片 段。 驅動控制區段22遵循該驅動命令,並驅動與控制一轉車由 馬達24以一預定旋轉速度旋轉光碟1〇〇。此外,驅動控制 區段22駆動並控制傳動馬達25以在光碟1 〇〇之徑向上沿運 動軸25A及25B移動一光學讀取頭26(即,向最内部分或圓 周)’並將其放置在對應於該件記錄位址資訊之一位置 下。 b號處理區段23針對供應以產生一記錄信號的該片記錄 資訊執行各種類型信號處理,諸如預定編碼或調變程序, 接著將該記錄信號供應至光學讀取頭26。 光學讀取頭26具有一 C形斷面,如圖6所示。如圖4B中 所示’光學讀取頭26經設計以發射光束至光碟1〇〇兩側, 使得將其聚焦在光碟1 〇〇上。 在驅動控制區段22(圖5)的控制下,光學讀取頭26執行 128900.doc • 19· 200903469 一聚焦控制程序與一循跡控制程序,以將光束聚焦在光碟 1 〇〇之冗錄層1 〇1上由該片記錄位址資訊所識別之一磁軌 (又稱為目標磁執")上,並記錄一記錄標記RM,其對應於 供應自仏號處理區段23之一記錄信號(如下述)。 δ k —外部裝置(未顯示)接收一資訊重製命令與代表將 。己錄該片s己錄資訊之—區域之一位址的一片重製位址資訊 時’控制區段2 1供應一驅動命令至驅動控制區段22並供應 一重製程序命令至信號處理區段23。 以類似於記錄資訊時的一方式,驅動控制區段22驅動並 控制轉軸馬達24以一預定旋轉速度來旋轉光碟1〇〇,並還 驅動並控制傳動馬達25來移動光學讀取頭26至對應於該件 重製位址資訊的一位置下。 在驅動控制區段22(圊5)控制下’光學讀取頭26執行一 聚焦控制程序與一循跡控制程序以將該光束聚焦在光碟 100之記錄層101上由該片重製位置資訊所識別的一磁軌 (即一目標磁軌)上,然後發射一預定強度的光束。此時, 光學璜取頭26從光碟1〇〇之記錄層1〇1之記錄標記RM中偵 、】重製光束並向^號處理區段2 3供應一偵測信號,其對 應於其已偵測之光束之數量(稍後說明)。 仏號處理區段23針對該供應偵測信號執行各種類型的程 序,諸如預定解調變及解碼程序,產生一片重製資訊,然 支供應肩片重製資汛至控制區段2丨。作為回應,控制區段 21傳輸該片重製資訊至一外部裝置(未顯示)。 此方式,光碟裝置20之控制區段21控制光學讀取頭% 128900.doc -20- 200903469 以在光碟100之記錄層1 〇丨内的目標磁軌上記錄資訊以及從 該目標磁軌重製資訊。 (3)光學讀取頭之組態 下文說明光學讀取頭26之組態。如圖7中示意性所示, 光學讀取頭26配備許多光學組件,其可劃分成三個系統: 一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〇、一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 統50及一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 (3-1)導引表面位置控制系統之組態 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〇係設計以發射一紅色光束 Lrl至光碟1〇〇之導引表面1〇〇Α以及接收一紅色反射光束 Lr2或紅色光束Lrl自光碟1〇〇之反射。 如圖8所示,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〇之一雷射二 極體3 1能夠發射具有一大約66〇 nm波長的一紅色雷射光 束。實際上,在控制區段21(圖5)之控制下,雷射二極體3 i 發射一預定強度的發散紅色光束Lrl至一準直透鏡32。準 直透鏡32將紅色光束Lrl從發散光變換至準直光,並經由 一狹縫33引導其至一非偏光分光器34。 非偏光分光器34之一反射及透射平面34A透過其透射5〇 百分比的紅色光束Lrl,然後引導其至一校正透鏡35。校 正透鏡35及36在發散其之後會聚紅色光束,然後引導 其至一分色稜鏡37。 分色稜鏡37之一反射及透射表面37S具有所謂的波長選 擇性,其意味著其透射及反射率依據光束波長而變化。反 射及透射表面37S透過其透射實質1〇〇百分比的紅色光束, 128900.doc -21 - 200903469 同時實質反射100百分比的藍色光束。因此,分色棱鏡37 之反射及透射表面37S透過其透射紅色光束Lrl並引導其至 一第一物鏡38。 第一物鏡38收集該紅色光束Lri並引導其至光碟1〇〇之導 引表面100A。如圖4B中所示,紅色光束Lrl在穿過底板 102之後由反射及透射膜ι〇4反射,並作為一紅色光束Lr2 在一與紅色光束Lrl相反的方向上行進。 附帶一提,第一物鏡38已在一設計階段期間最佳化以適 用於藍色光束Lb 1。至於紅色光束Lrl,其由於與一狹縫 33、该等收集透鏡35及36等之光學距離而用作具有一 〇41 數值孔徑的一收集透鏡。 八後紅色反射光束Lr2穿越第一物鏡38、分色稜鏡 37、校正透鏡36及35 ,然後會聚成準直光,之後到達非偏 光分光器34。 非偏光分光器34反射大約5〇百分比的紅色反射光束 以引導其至一鏡面40。鏡面4〇反射紅色反射光束[^至_ 收集透鏡41。 收集透鏡41會聚紅色反射光束Lr2。在—圓柱透鏡悔 加像散之後,將紅色反射光束Lr2投射在光㈣㈣上。 順便提及,在光碟裝置2〇中,可能會發生旋轉中光碟 100之軸偏擺,且此可能改變目標磁軌相對於導引位置控 制光學系統3 0之位置。 、,據此,在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中,為了使紅色 光束Lrl(圖4B)之焦點精確地追隨目標磁軌,焦點卜需在 128900.doc •22- 200903469 聚焦方向上移動,使其移動靠近或遠離光碟丨〇〇,並還 而在—循跡方向上移動,使得其移向光碟1〇〇之最内周 邊部分。 — 因此,第一物鏡38可在雙軸方向或聚焦方向與循跡方向 上由—雙軸致動器38A來移動。 在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〇(圖8)中,調整各光學 、、且件之光學位置,使得在第一物鏡3 8收集之後發射至光碟 100之反射及透射膜104的紅色光束Lrl之聚焦狀態將會反 映在由收集透鏡4丨收集之後投射在光偵測器43上的紅L光 束Lr2之聚焦狀態上。 如圖9所示,上面投射紅色反射光束Lr2的光偵測器们之 一表面包括四個偵測區段43A、43B、43C及43D,即一區 域以柵格圖案來劃分成四個。附帶一提,箭頭31所指示的 方向(或圖式中垂直方向)對應於向反射及透射膜1〇4(圖4) 發射紅色光束Lr 1時磁軌之行進方向。 光谓測器43之該等偵測區段43A、43B、43C及43〇部分 偵測紅色反射光束Lr2,產生依據其已偵測的光數量變化 的偵測信號SDAr、SDBr、SDCr及SDDr,接著傳輸其至信 號處理區段23(圖5)。 信號處理區段2 3係設計以運用所謂的像散方法來執行一 聚焦控制程序。#號處理區段23計算聚焦誤差信號SFEr* 下: SFEr = (SDAr + SDCr) - (SDBr + SDDr) ….”⑶ 信號處理區段23接著供應聚焦誤差信號SFEr至驅動控制 I28900.doc -23- 200903469 區段2 2。 此聚焦誤差信號SFEr代表從光學讀取光束Lrl之焦點Fr 至光碟100之反射膜1〇4的一距離。 此外’信號處理區段23係設計以運用所謂的推挽方法來 執行循跡控制程序。信號處理區段23計算一循跡誤差信號 STEr如下: STEr = (SDAr + SDDr) - (SDBr + SDCr) ……⑷ 信號處理區段23供應循跡誤差信號STEr至驅動控制區段 (' 22。 循跡誤差信號STEr代表從紅色光束Lr 1之焦點Fr至光碟 100之反射及透射膜104之目標磁軌的一距離。 驅動控制區段22從聚焦誤差信號SFEr產生聚焦驅動信號 SFDr ’並供應聚焦驅動信號SFDr至雙軸致動器38A以執行 第一物鏡38之一回授控制程序(即,聚焦控制程序),藉由 該程序’將紅色光束Lrl聚焦在光碟1〇〇之反射及透射膜 104 上。 ij 而且,驅動控制區段22從循跡誤差信號STEr產生一循跡 驅動信號STDr,並供應循跡驅動信號STDr至雙軸致動器 3 8 A以執行第一物鏡3 8之一回授控制程序(即,循跡控制程 序)’藉由該程序,將紅色光束Lrl聚焦在光碟1〇〇之反射 及透射膜104之目標磁軌上。 依此方式,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0發射紅色光束 Lrl至光碟100之反射及透射膜104,然後供應接收光束反 射之結果(或紅色反射光束Lr2)至信號處理區段23。作為回 128900.doc -24- 200903469 應,驅動控制區段22執行第一舨和^ 0 制程庠……: 之聚焦控制及循跡控 上 …色光束U1於反射及透射膜〗〇4之目標磁軌 (3-2)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之組態 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係設計以發射藍色光束⑴至 先碟_之導引表面1GGA以及從光碟_接收藍色光束Lb2 或 Lb3。 (3-2-1)藍色光束之發射 在圖附,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5()之—雷射二極 體⑽夠發射具有一大約405 nm波長的一藍色雷射光束。 實際上’在控制區段21(圖5)之控制下,雷射二極體51發射 發㈣藍色光束⑽至-準直透鏡52。準直透鏡52將藍色 光束LM)從發散光轉換成準直光,接著將其供應至一半波 長板53。 此寺I色光束Lb〇之偏振方向由半波長板53旋轉一預 定角度,該半波長板調整p偏振分量與s偏振分量之比。在 變像稜鏡54修改其強度分佈之後,該光束進入偏光分光 器55之表面55A内。 偏光分光器55包括一反射及透射平面55S,其取決於該 等光束之偏振方向以一不同比率來反射或透射該等光束: 例如,反射及透射平面55S反射大約5〇百分比的卩偏振光束 並透過其透射其餘P偏振光束,同時透過其透射幾乎1〇〇百 分比的S偏振光束。 實際上’偏光分光器55之反射及透射平面55S反射大約 128900.doc -25- 200903469 50百分比的p偏振藍色光束LbO並經由表面55B引導其至一 四分之一波長板56。反射及透射平面55S透射該光束之其 餘部分並經由表面55D引導其至一檔板71。由反射及透射 平面55S反射的藍色光束將會又稱為藍色光束Lbl,而透過 反射及透射平面55S透射的藍色光束將會又稱為藍色光束 Lb2。 四分之一波長板56將藍色光束Lbl從線性偏振光轉換成 圓形偏振光並引導其至一可移動鏡面57。在可移動鏡面57
反射藍色光束Lbl之後,四分之一波長板56將其從圓形偏 振光轉換成線性偏振光並再次引導其至偏光分光器55之表 面 55B。 此時,例如,由四分之一波長板56將藍色光束1^1從1)偏 振光轉換成左手圓形偏振光。當由可移動鏡面57反射其 時,其從左手圓形偏振光轉換成右手圓形偏振光。其後, 其由四分之一波長板56從右手圓形偏振光轉換至s偏振 光此意明著,藍色光束Lbl在其從表面55B顯現時的偏振 方向不同於其在由可移動鏡面57反射之後進入表面55b時 的偏振方向。 依據從表面55B進入的藍色光束Lbl之偏振方向〇偏 振),偏光分光器55之反射及透射表面55S透過其透射藍色 光束Lbl ’然後經由表面55C引導其至一偏光分光器兄。 此意謂著,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0中,藍色光束 以1之光學路徑已由偏光分光器55、四分之-波長板56及 可移動鏡面57延伸。 128900.doc -26- 200903469 例如’偏光分光器58之反射及透射平面58S反射幾乎loo 百分比的p偏振光束,同時透射幾乎1〇〇百分比的s偏振光 束°實際上’偏光分光器58之反射及透射平面58S透過其 透射藍色光束Lbl。其後,藍色光束Lbl由四分之一波長板 59從線性偏振光(s偏振光)轉換至圓形偏振光(右手圓形偏 振光)’接著引導至一中繼透鏡60。 在中繼透鏡60中,一可移動透鏡61將藍色光束Lbl從準 直光轉換至會聚光,接著將其轉換成發散性藍色光束
Lbl。一固定透鏡62再次將其轉換成會聚光,然後引導其 至分色稜鏡37。 此處,可移動透鏡61可在藍色光束Lbl之光軸之方向上 由一致動器61A移動。實際上,在控制區段21(圖5)之控制 下’十繼透鏡60控制致動器6丨a以移動可移動透鏡6丨以便 改變從固定透鏡62顯現之藍色光束Lb 1之會聚狀態。 依據藍色光束Lbl之波長,分色稜鏡37之反射及透射平 面37S反射藍色光束Lbl並引導其至第一物鏡38。順便提 及’例如’圓形偏振光束Lbl之偏振方向在由反射及透射 平面37S反射時從右手圓形偏振光反轉至左手圓形偏振 光。 第一物鏡38收集藍色光束Lbl並引導其至光碟100之導引 表面100A。附帶一提,至於藍色光束Lbl,由於與中繼透 鏡60等的光學距離’第一物鏡38用作具有一 0.5數值孔徑 的一收集透鏡。 此時,如圖4B所解說,藍色光束Lbl透過底板1〇2與反 128900.doc -27- 200903469 射及透射膜104透射並接著聚焦在記錄層1〇1上。藍色光束 Lbl之焦點位置Fbl之位置在其從中繼透鏡6〇之固定透鏡62 顯現時由光束之會聚狀態來決定。即,隨著可移動透鏡61 之位置變化,焦點Fbl移向在記錄層1〇1内部的導引表面 100A或記錄光束曝露表面ιοοΒ。 實際上,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中,可移動透鏡61 之位置由控制區段21 (圖5)來控制。據此,在光碟ι〇〇之記 錄層ιοί内部調整藍色光束Lbl(圖4B)之焦點Fbl之深度dl 或從反射及透射層104至焦點Fbl之一距離。順便提及,稍 後將說明關於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bl之調整方法。 在¾^焦成焦點Fbl之後,藍色光束Lbl會聚並接著穿過記 錄層101與底板103。在其從記錄光束曝露表面1〇〇B顯現之 後,藍色光束Lbl進入一第二物鏡79(稍後說明)内。 以該方式,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中,在此導引表 面100A進入光碟100之後,聚焦藍色光束Lbl,使得其焦 點FBI形成於記錄層101内部。而且,藉由改變中繼透鏡6〇 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置’調整焦點Fb 1之深度d 1。 (3-2-2)藍色光束之接收 順便提及’光碟1 〇〇係設計以發射藍色光束Lb2,其係從 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0之第二物鏡79向記錄光束曝 路表面100B發射的光束。藍色光束Lb2接著從導引表面 100A作為發散光顯現(稍後說明)。附帶一提,藍色光束 Lb2係圓形偏振光(例如右手圓形偏振光)。 此時’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0中,如圖丨丨所示,在 128900.doc •28· 200903469 由第一物鏡3 8將藍色光束Lb2會聚至一特定程度之後,其 係由分色棱鏡37反射並進入中繼透鏡60内。附帶__提,A 由反射及透射平面37S反射之後’圓形偏振藍色光束Lb2之 偏振方向由反射及透射平面37S從右手圓形偏振光反轉至 左手圓形偏振光。 隨後’藍色光束Lb2由中繼透鏡60之固定透鏡62與可移 動透鏡61轉換成準直光。而且,其由四分之一波長板^從 圓形偏振光(左手圓形偏振光)轉換至線性偏振光(p偏振 光),之後到達偏光分光器5 8。 依據藍色光束Lb2之偏振方向’偏光分光器58反射藍色 光束Lb2並引導其至一收集透鏡63。收集透鏡〇收集藍色 光束Lb2並經由一圓柱透鏡64投射其至一光偵測器65,從 而引起像散。 附帶一提,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之該等光學組件係 配置,使得將藍色光束Lb2聚焦在光偵測器65上。 光偵測器65偵測藍色光束Lb2之光數量並接著產生一重 製偵測信號SDp,其係基於已偵測的光數量。光偵測器 供應重製偵測彳5號SDp至信號處理區段23(圖5)。 然而,重製偵測信號SD可能不用於任何用途。據此, 信號處理區段23(圖5)不會執行用於所供應重製偵測信號 SDp的任何程序。 另一方面,右在δ己錄層1 〇丨上記錄記錄標記RM並將藍色 光束Lbl之焦點Fbl聚焦在記錄標BRM上,則光碟1〇〇會由 於其作為一全像之特性而從記錄標記R M引起—藍色重製 128900.doc -29· 200903469 光束Lb3。 依據全像原理,藍色重製光束Lb3代表藍色光束Lb2,即 藍色光束Lb 1過去正在記錄記錄標記RM時發射的一光束。 據此’藍色光束Lb3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内部行進 與藍色光束Lb2之光學路徑相同的光學路徑,並最後到達 光偵測器65。 如上所提及,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0之該等光學組件 係配置’使得將藍色光束Lb2聚焦在光偵測器65上。據 此’藍色重製光束Lb3還聚焦在光偵測器65上。 光偵測器65偵測藍色光束Lb3之光數量,依據其已接收 之光數量來產生一重製偵測信號SDp,然後供應其至信號 處理區段23(圖5)。 在此情況下,重製偵測信號SDp代表記錄於光碟1〇〇上 的資訊。因此,信號處理區段Μ針對重製侦測信號吻執 仃預疋程序,諸如解調變與解碼,以產生重製資訊,並接 著供應該重製資訊至控制區段21。 依此方式 或Lb3 ,盆 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0接收藍色光束Lb2
並么、應接收該光束之結果至信號處理區段 s己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之組態 進至第一物鏡 段23。
收藍色光束Lbl。 128900.doc -30- 200903469 (3-3-1)藍色光束之發射 參考圖11,如上所提及,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之偏 光分光器55之反射及透射平面55S透射大約50百分比的p偏 振藍色光束LbO並接著經由表面55D作為藍色光束Lb2來引 導其至檔板71。 在控制區段21(圖5)之控制下,檔板71阻擋藍色光束Lb2 或允許其穿過。若允許藍色光束Lb2穿過其,則其到達一 偏光分光器72。 附帶一提,檔板7 1可能係一機械檔板,其使用一阻擋板 以阻擋藍色光束Lb2 ;—液晶檔板,其施加一不同電壓至 其液晶面板以阻播或允許藍色光束Lb2等。 偏光分光器72之一反射及透射平面72S透射幾乎1〇〇百分 比的P偏振光束,同時反射幾乎1〇〇百分比的8偏振光束。 實際上,偏光分光器72透過其透射p偏振藍色光束Lb2,並 引導其至一鏡面73,接著該鏡面向一四分之一波長板74反 射其四为之一波長板74將其從線性偏振光(p偏振光)變換 至圓形偏振光(左手圓形偏振光),並引導其至一中繼透鏡 75 〇 中繼透鏡75具有與中繼透鏡6〇實質相同的組態。中繼透 鏡75包括可移動透鏡76、致動器76八與固定透鏡77,其分 別係可移動透鏡61、致動器61A及固定透鏡62之等效物。 在中繼透鏡75中,可移動透鏡76將藍色光束㈤從準直 光,換至會聚光’接著發散其。發散藍色光束㈤再次由 口疋透鏡77轉換成會聚光,並弓|導至—電流鏡78。 I28900.doc 200903469 而且,在控制區段21(圖5)之控制下’以類似於中繼透 鏡60,透鏡75之一方式控制致動器76A移動可移動透 鏡76,並因此改變從固定透鏡”顯現之藍色光束Lb2之會 聚狀態。 電流鏡78反射藍色光束Lb2,其接著進入第二物鏡79 内附帶一提,例如,在反射時,圓形偏振藍色光束 之偏振方向從左手圓形偏振光反轉至右手圓形偏振光。 電流鏡78能夠改變-反射平面78A之角度。在控制區段 21(圖5)之控制下,電流鏡78調整反射平面78Λ之角度以改 變藍色光束Lb2之行進方向。 第一物鏡79與一雙軸致動器79A合併在一單元内。以類 似於第-物鏡38之方式’雙軸致動器79A在聚焦方向或其 移動罪近或遠離光碟1〇〇所循之一方向上以及在循跡方向 或其移向光碟100之最内或周邊部分所循之一方向上移動 弟—物鏡7 9。 /二物鏡79收集藍色光束Lb2並引導其至光碟⑽之記錄 光束曝路表面1 〇〇B。稍後將說明第二物鏡乃之組態。 、此時,如圖4B所解說,藍色光束Lb2透過底板1〇3透射 並聚焦在D己錄層101上。藍色光束Lb2之焦點位置之位 置係由從中繼透鏡75之固定透鏡77顯現之光束之會聚狀態 Λ :疋據此類似於藍色光束Lb 1之焦點Fb 1,焦點Fb2 遺著可移動透鏡76移動移向記錄層内部的導引表面 1〇〇A或記錄光束曝露表面100B。 更月確而。,類似於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 0 ,記錄光 128900.doc -32- 200903469 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0係設計使得可移動透鏡76之行進距 離與焦點Fb2之行進距離實質上成比例。例如,當可移動 透鏡76移動1 mm時,藍色光束Lb2之焦點巧2移動3〇 pm。 實際上’在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中,控制區段 2 1(圖5)控制中繼透鏡6〇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置與中繼透鏡 75之可移動透鏡76之位置以在光碟1〇〇(圖4B)之記錄層 内部調整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之深度d2。 此時,在光碟裝置20中’假設光碟1〇〇之軸偏擺等不會 發生(即’在理想狀態下),控制區段21(圖5)控制使得在第 一及第二物鏡38及79二者處於其參考位置時藍色光束Lbl 在記錄層101内的焦點Fbi正對齊藍色光束Lb2之焦點。 在藍色光束Lb2正聚焦在焦點Fb2上之後,其會發散,同 時行進穿過記錄層1〇1、反射及透射膜1〇4及底板1〇2。在 從導引表面100A顯現之後,藍色光束Lb2進入第一物鏡38 内。 依該方式’在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中,藍色光 束Lb2從記錄光束曝露表面1〇〇B側發射至光碟1〇〇並放置藍 色光束Lb2之焦點Fb2於記錄層1〇1内部。而且,藉由控制 中繼透鏡75之可移動透鏡76之位置,調整焦點Fb2之深度 d2 ° (3-3-2)藍色光束之接收 順便提及’如上所述,從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 〇之第 一物鏡38顯現的藍色光束Lbl在光碟100之記錄層1〇1内會 聚’之後作為發散光進入第二物鏡79内。 128900.doc •33- 200903469 此時’在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内,藍色光束 Lbl由第二物鏡79會聚至一特定程度。接著,其由電流鏡 78反射,之後進入中繼透鏡75内。附帶一提,在由反射平 面78S反射時,圓形偏振藍色光束Lbl之偏振方向從左手圓 形偏振光反轉至右手圓形偏振光。 隨後,藍色光束Lbl由中繼透鏡75之固定透鏡77與可移 動透鏡76轉換成準直光。而且,其由四分之一波長板74從 圓形偏振光(右手圓形偏振光)反轉至線性偏振光(s偏振光) 並由一鏡面73反射,之後到達偏光分光器72。 依據藍色光束Lbl之偏振方向,偏光分光器72反射藍色 光束Lbl並引導其至一收集透鏡8〇。收集透鏡8〇會聚藍色 光束Lbl並在由一圓柱透鏡81添加像散之後將其投射在一 光偵測器82上。 然而,有可能發生光碟100之軸偏擺。據此,導引表面 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0與驅動控制區段22(圖5)執行第一物鏡 38之聚焦及循跡控制。 此時’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bl隨著第一物鏡38移動而移 動。據此,其從在第二物鏡79處於其參考位置時從存在藍 色光束Lb2之焦點Fb2的一位置移開。 據此,調整該等光學組件之配置,使得在記錄層ι〇ι内 部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相對於藍色光束Lb丨之焦點Fbi 之相對位置反映在由物鏡80收集之後投射在光偵測器82上 的光束Lbl之發射狀態上。 如圖12所示,類似於光偵測器43,上面投射藍色反射光 128900.doc •34- 200903469 束Lbl之光偵測器82之一表面包括四個偵測區段82A、 8 2 B、8 2 C及8 2 D ’即·一區域以棚'格圖案劃分成四個。附帶 一提,箭頭a2所指示的方向(或圖式中水平方向)對應於向 反射及透射膜1〇4(圖4)發射藍色光束Lbl時磁軌之行進方 向。 光偵測器82之該等偵測區段82A、82B、82C及82D部分 偵測藍色反射光束Lb2,產生依據其已偵測光數量而變化 的偵測信號SDAb、SDBb、SDCb及SDDb,接著將其傳輸 至信號處理區段23(圖5)。 信號處理區段23經設計以運用所謂的像散方法來執行一 聚焦控制程序。信號處理區段23計算聚焦誤差信號SFEb如 下: SFEb = (SDAb 十 SDCb)- (SDBb + SDDb) ……(5) 信號處理區段23接著供應聚焦誤差信號SFEb至驅動控制 區段22。 此聚焦誤差信號SFEb代表從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bl至 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之一聚焦方向的距離。 此外,信號處理區段23經設計以使用推挽信號來執行該 循跡控制程序。信號處理區段23計算一循跡誤差信號STEb 如下: STEb = (SDAb 十 SDBb) - (SDCb 十 SDDb) ……⑹ 信號處理區段23供應循跡誤差信號STEb至驅動控制區 段22。 128900.doc -35· 200903469 此循跡誤差信號STEb代表從藍色光束Lb丨之焦點別丨至 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的一循跡方向之距離。 此外,信號處理區段23係設計以產生一切線誤差信號, 其係用於切線控制。該切線控制係在與該等磁軌相切之一 方向上移動藍色光束Lb2之焦點pb2至一目標位置的一程 ° 更明確而s,信號處理區段23係設計以使用推挽信號來 執行一切線控制程序。信號處理區段23計算一切線誤差信 號SNEb如下: SNEb = (SDAb + SDDb) - (SDBb + SDCb) ……⑺ 信號處理區段23接著供應切線誤差信號SNEb至驅動控 制區段2 2 ^ 該切線誤差信號SNEb代表從藍色光束Lbl之焦點扑丨至 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的一切線方向之距離。 作為回應,驅動控制區段22從焦點誤差信號卯別產生一 聚焦驅動信號SFDb,然後傳輸該聚焦驅動信號冗训至雙 軸致動H79A以執行第二物鏡79之聚焦控制,使得在藍色 光束Lb 1之焦點Fb 1與光束Lb2之焦點Fb2之間的聚焦方向 之距離減少。 而且,驅動控制區段22從循跡誤差信號STEb產生一循 跡驅動信號S™b ’ ’然後傳輸該循跡驅動信號STDb至雙軸 致動器79A以執行第二物鏡79之循跡控制,使得在藍色光 束bl之焦點Fbl與光束㈤之焦點抑2之間的聚焦方向之 距離減少。 128900.doc -36 - 200903469 此外’驅動控制區段22從切線誤差信號SNEb產生一切 線驅動信號SNDb,然後傳輸該切線驅動信號SNDb至電流 鏡78 ’其接著執行該切線控制程序或調整其反射平面 78A ’使得在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bi與光束Lb2之焦點Fb2 之間的切線方向之距離減少。 依該方式’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接收藍色光束 Lb2,其從光碟1〇〇之記錄光束曝露表面1〇〇B行進至第二物 鏡79 ’然後供應接收該光束之結果至信號處理區段。作 為回應,驅動控制區段22執行第二物鏡79之該等聚焦及循 跡控制程序以及該切線控制程序(由電流鏡78進行)以對齊 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與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bl。 (3-4)光學路徑長度之調整 順便提及,虽έ己錄資訊時,如上所提及,光碟之光學 讀取頭26使用偏光分光器55(圖1〇)以分離該等藍色光束 Lbl及Lb2與藍色光束Lb〇,並在記錄碟片1〇〇之記錄層 内部引起該等藍色光束Lbl及Lb2之間的干涉以在記錄層 101内部的一目標標記位置處記錄記錄標記rm。 發射自雷射二極體51之藍色光束LbO之相干高度可能需 要超過一全像之大小或超過記錄標記RM之高度汉驗,以 依據形成全像相關之一般條件在光碟1〇〇之記錄層Μ〗上精 確記錄記錄標記RM。 實際上’類似於-典型雷射二極體,發射自雷射二極體 51之光束之相+長度實質對應於在雷射二極體如部的一 共振器(未顯示)之長度與該共振器之折射率相乘之結果。 128900.doc -37- 200903469 該相干長度可能在100 4爪與1 mm之間。
另-方面’在光學讀取頭26中,藍色光束Lbi沿在導引 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0(圖10)内部的光學路徑行進並接著從 光碟100之導引表面100A顯現。且藍色光束Lb2沿在記錄 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0(圖u)内部的光學路徑行進並接 著從光碟100之記錄光束曝露表面1〇〇B顯現。依此方式, 在光學讀取頭26内,藍色光束Lbl之光學路徑不同於藍色 光束Lb2之光學路徑並因此其長度也不同(即,從雷射二極 體5 1至目標標記位置的距離)。 而且,在光學讀取頭26内’調整該等中繼透鏡6〇及75之 該等可移動透鏡61及76之位置以在光碟1〇〇之記錄層1〇1内 改變目標標記位置之深度(或目標深度)。此時,藉由改變 該目標標記位置之深度,光學讀取頭26基本上改變該等藍 色光束Lbl及Lb2之光學路徑之長度。 然而,在光學讀取頭26中,為了產生一干擾圖案,在該 等藍色光束Lbl及Lb2之光學路徑之長度之間的差異可能需 要小於相干長度(大約1 00 μιη至1 mm)。 據此,藉由控制可移動鏡面5 7之位置,控制區段21 (圖 5)調整藍色光束Lbl之光學路徑之長度。在此情況下,基 於中繼透鏡60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置與目標標記位置之深 度之間的關係,控制區段21依據可移動透鏡61之位置來移 動可移動鏡面57以便改變藍色光束Lbl之光學路徑之長 度。 由此’在光學讀取頭26中’在該等藍色光束Lbl及Lb2之 128900.doc -38- 200903469 光學路徑之長度之間的差異變得小於該相干長度。因此, 所而全像或一記錄標記尺河可形成於記錄層ι〇ι内 標標記位置處。 、 、〜方式,光碟裝置20之控制區段21控制可移動鏡面 之位置以使該等藍色光束Lbl及Lb2之光學路徑之長度之間 的差異小於該相干長度m需全像或-記錄標^ RM可形成於記錄層1〇1内部的目標標記位置處。 (4)資訊記錄及重製 (4-1)光碟上的資訊記錄 ▲在光碟⑽上記錄資料,如上料及,光碟2〇(圖5) 之控制區段21從-外部裝置等(未顯示)接收-資訊記錄命 令、—片記錄資訊與一片記錄資訊位址資訊。控制區段21 供應一驅動命令與該片記錄位址資訊至驅動控制區段22以 及供應該片記錄資訊至信號處理區段23。 夺驅動控制區段22使用光學讀取頭26(圖8)之導引 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G以向光碟1⑼之導引表面刚A發 射紅色光束Lrl。基於偵測反射之結果或紅色反射光束 驅動控制區段22執行第一物鏡38之聚焦及循跡控制 程序(即’位置控制)以便使紅色光束Lrl之焦點卜追隨對應 於該片記錄位置資訊的目標磁軌。 而且控制區奴2 1使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0(圖1 〇) 來向光碟⑽之導引表面1〇〇A發㈣色光束⑴。由於其 由位置受控制的第-物鏡38收集,故藍色光束㈤之焦點 Fb 1聚焦在目標磁軌後面。 128900.doc -39- 200903469 此外,藉由控制中繼透鏡60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置,控 制區段21調整焦點Fb 1 (圖4b)之深度d 1使得其變得等於目 標深度。由此,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bl聚焦在目標標記位 置上。 另一方面’藉由控制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圖 11)之檔板71,控制區段21允許藍色光束Lb2穿過該檔板 7',並引導其至光碟1〇〇之記錄光束曝露表面i〇〇B。 而且,藉由相對於中繼透鏡60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置來 調整中繼透鏡75之可移動透鏡76之位置,控制區段21調整 藍色光束Lb2(圖4B)之深度d2。因此,在假定不存在光碟 100之軸偏擺時’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之深度d2對齊藍 色光束Lb 1之焦點Fb 1之深度d 1。 此外’藉由使用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控制區 段21憤測已穿過該等第一及第二物鏡38及79的藍色光束 Lbl °基於偵測結果,驅動控制區段22執行第二物鏡79之 聚焦及循跡控制程序(即,位置控制程序)以及電流鏡7 8之 切線控制程序。 由此’將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聚焦在藍色光束Lbl之 焦點F b 1之位置或目標標記位置上。 此外’控制區段2 1基於中繼透鏡60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 置來調整可移動鏡面57之位置以使藍色光束[^之光學路 控之長度與藍色光束Lb2之長度之間的差異小於該相干長 度。 因此’光碟裝置20之控制區段21可在光碟1〇〇之記錄層 128900.doc -40- 200903469 101内部的目標標記位置處形成一適當記錄標記RM。 順便提及’信號處理區段23(圖5)從供應自—外部裝置 等(未顯示)的該件記錄資訊來產生一記錄信號,例如‘代 表具有值”〇"或"Ϊ,,的二進制資料。當該記錄信號代表們" 時,例如雷射二極體51發射藍色光束Lb〇。但是當該記錄 馆唬代表值”〇"時,雷射二極體51不會發射藍色光束 據此,當該記錄信號代表值” i,,時,光碟裝置20在光碟 100之記錄層101内部的一目標標記位置處產生一記錄標記 應。但是當該記錄信號代表值"〇"時,光碟裝置2。不會在 一目標標記位置處產生一記錄標記RM。依此方式,該記 錄信號之值或”1”係藉由在目標標記位置處產生或不產 生記錄標記RM來加以記錄。由此,將記錄資訊記錄在光 碟100之記錄層101上。 (4-2)從光碟的資訊重製 當從光碟100重製資訊時,光碟裝置2〇(圖5)之控制區段 21控制光學讀取頭26(圖8)之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3〇 以發射紅色光束Lrl至光碟100之導引表面1〇〇A。基於偵測 反射之結果或紅色反射光束Lr2,驅動控制區段22執行第 一光學透鏡3 8之聚焦及循跡控制程序(即’位置控制程 序)。 而且’控制區段2 1使用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圖1 〇) 來發射藍色光束Lbl至光碟100之導引表面10〇a ^此時, 由於其由位置受控制的第一物鏡38收集,故藍色光束Lbl 之焦點Fbl聚焦在目標磁執後面。 128900.doc 200903469 附帶一提,在一重製程序期間,控制區段21控制雷射二 極體51之發射功率以防止藍色光束Lbl意外移除記錄標記 RM。 而且’控制區段21調整中繼透鏡60之可移動透鏡61之位 置以對齊焦點Fb 1 (圖4B)之深度d 1與目標深度。由此,藍 色光束Lbl之焦點Fbl對齊目標標記位置。 另一方面’控制區段21控制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 70(圖11)之檔板71以阻擋藍色光束!^2。由此,藍色光束 Lb2不會碰撞光碟1〇〇。 此意謂著,光學讀取頭26僅允許藍色光束Lb 1作為一參 考光束到達記錄標記RM ’其係記錄在光碟1 〇〇之記錄層 1 01内的目標標記位置上。作為回應,記錄標記RM用作一 全像,引起藍色重製光束Lb3作為一重製光束朝向導引表 面101A。此時’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偵測藍色重製光 束Lb3並接著從該偵測結果產生一偵測信號。 依此方式,光碟20之控制區段21引起記錄在光碟1〇〇之 記錄層101内目標標記位置上的記錄標記RM反射藍色光束
Lb3 ’然後接收其。因此’控制區段2丨偵測所記錄的記錄 標記RM。 若在目標標記位置處不存在任何記錄標記RM,則藍色 重製光束Lb3不會從目標標記位置出來。在此情況下,光 碟裝置20之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5〇產生一偵測信號,其 指示未曾接收到藍色重製光束Lb3之事實。 基於該等偵測信號’信號處理區段23辨識是否已接收藍 128900.doc -42- 200903469 製光束Lb3或值”〇”或”〗”,並接著從重製結果產生重 製資訊。 、x方式,若在光碟1 00之記錄層i 〇】内的目標標記位置 2存在—記錄標記RM,則光碟裝置20接收藍色重製光束 Lb3。但是若在目標標記位置處不存在任何記錄標記謂, 則光碟裝置20不會接收藍色重製光束⑴。據此,光碟裝 置2〇可辨識記錄在該等目標標記位置處的值”〇"或。因 而光碟裝置20可從光碟100之記錄層101重製資訊。 (5)減輕循跡控制之負擔 如上所說明,記錄標記RM僅產生於在藍色光束1之焦 點Fb 1周圍的一區域(又稱為"焦點環繞區域”)與在藍色 光束Lb2之焦點Fb2周圍的一區域(又稱為,,焦點環繞區域 Af2")相重疊處。 此處,如圖13A所示,若假定關於藍色光束及[b2不 存在任何繞射現象,則該等焦點Fb(FM與Fb2)係形成於第 一及第二物鏡38及79所收集之該等光束之光軸 Lx上的成像點。 而且,藍色光束Lbl及Lb2之光軸Lx相對於藍色光束[bl 及Lb2之輪廓(或最外部圓周)L〇(L〇丨與L〇2)之一角度又稱 為光束收集角度α(—第一光束收集角度…與一第二光束收 集角度α2)。 實際上,如圖13Β中所示,藍色光束[^及Lb2之焦點 Fb 1及Fb2因為繞射現象而實際上不係點。光軸以與藍色光 束Lbl及Lb2具有最小直徑的一光束腰部bw之一交又處係 128900.doc -43 - 200903469 視為藍色光束Lbl及Lb2之焦點Fbl及Fb2。 如圖14所示,光碟裝置20係設計使得藍色光束Lb2在焦 點Fb2周圍的直徑(又稱為”光束腰部直徑S2")變得大於藍色 光束Lbl在焦點Fbl周圍的直徑(又稱為"光束腰部直徑 s 1 )。此確保焦點環繞區域Af丨與焦點環繞區域Af2相重 疊。 在光碟裝置20中,第一物鏡38之數值孔徑NA係設定在 大約0.5,而第二物鏡79之數值孔徑NA係設定在大約 0-25,幾乎係第一物鏡38之數值孔徑NA的一半。據此,由 第二物鏡79所收集之藍色光束Lb2之第二光束收集角度β 變得小於由第一物鏡38所收集之藍色光束Lbl之第一光束 收集角度αΐ。附帶一提,第二透鏡79之折射率n與第一物 鏡3 8之折射率相同或丨.5。 由此,在光碟裝置20中,依據等式(2),藍色光束LM之 光束腰部直徑S1係大約1 μηι,而藍色光束Lb2之光束腰部 直徑S2係光束腰部直徑81的兩倍大,大約為2^^。 在此情況下,光束腰部直徑s丨小於光束腰部直徑S2。其 意明著,僅焦點環繞區域Afl(其中藍色光束沿該光束 斷面方向存在)在焦點環繞區域Af 1及Af2彼此重疊處。 據此,在該等焦點環繞區域Af丨内產生記錄標記RM ^ 據此,在光碟裝置20中,記錄於記錄層1〇1上的記錄標 記RM之大小由藍色光束Lbl之光束腰部直徑“來決定,且 其係與藉由合併相同光束腰部直徑S1的兩個光束產生的一 記錄標記相同大小。因而,可維持光碟1〇〇之記錄密度。 128900.doc -44 - 200903469 而且’例如,如圖15所示,由於光束腰部直徑S2大於光 束腰部直徑S 1 ’即使藍色光束Lb 1之光軸Lx 1不對齊藍色光 束Lb2之光軸Lx2 ’只要光束Lb2在焦點環繞區域Af2的輪 廓部分Lo2覆蓋藍色光束Lb 1之輪廓部分Lo 1,焦點環繞區 域Afl便可視為焦點環繞Afl及Af2彼此重疊處。此確保記 錄具有光束腰部直徑S 1的記錄標記RM。 在此,如圖16所示,藍色光束Lb 1及Lb2之波前在該等焦 點環繞區域Afl及Af2周圍實質平直。然而,其隨著其遠離 該等焦點Fb 1及Fb2來變得彎曲。該波前之圖案反映在產生 於該等焦點環繞區域Afl及Af2彼此重疊處的一全像上。若 該等波前較平直’則所產生的記錄標記RM具有一平直波 圖案。但是若該等波前彎曲’則所產生的記錄標記RM具 有一彎曲波圖案。為了方便解釋,該圖代表該等藍色光束 Lb 1及Lb2具有相同的直徑,但實際係不同的。 在光碟裝置20中’該等中繼透鏡60及75調整該等藍色光 束Lbl及Lb2之會聚狀態以對齊兩個焦點Fbi及Fb2與目標 深度。據此’該等藍色光束Lb 1及Lb2之焦點環繞區域Afl 及Af2彼此重疊,從而產生在記錄層1 〇丨上具有—平直條狀 圖案的記錄標記RM。 因此,在光碟裝置20中,在一重製程序期間,記錄標記 RM不會漫射藍色光束Lbl :記錄標記RM產生—適當κ色 重製光束Lb3。 順便提及’如上所說明,光碟裝置2〇驅動第—物鏡“以 便相對於一形成於反射及透射膜104上的溝槽來發射藍色 128900.doc -45- 200903469 二束…至目標磁執。另一方面,光碟裳置2〇驅動第二物 鏡79以執行該循跡控制程序,藉由該程序藍色光束⑶之 ,軸^對齊藍色光束Lb2之光軸Lx2。由此,該等藍色光 束Lbl及Lb2碰撞目標磁軌。 若光束腰部直徑si與光束腰部直徑82相同,則該等光軸 Lxl及Lx2應彼此精確對齊以記錄直徑與光束腰部直㈣相 同的§己錄標記RM。 對比之下,在光碟裝置对,由於光束腰部直徑s2大於 光束腰部直徑S1,即使第二物鏡79無法操作以對齊藍色光 束Lbl之光軸Lxl與藍色光束Lb2之光軸ίχ2,只要光束a? 之輪廓部分Lo2包含藍色光束Lbl之輪廊部分W,焦點環 繞區域紹便可與焦點環繞區域Af2相重疊。此確保具有光 束腰部直徑S1的記錄#記驗在目標位置處記錄於^錄層 101 上。 而且,光束腰部直徑“係光束腰部直徑82的一半。據 此’焦點環繞區域Afl之光束之斷面面積係大約焦點環繞 區域Af2之四分之一(1/2”。 光碟裝置20係設計使得藍色光束Lbl在其正進入第一物 鏡38内的強度(又稱為"第一物鏡入射強度pwi”)變成藍色 光束Lb2在其正進入第二物鏡79内時強度(又稱為”第二物 鏡入射強度PW2”)的大約四分之一。因此,在該等焦=環 繞區域Afl及Af2周圍的該等藍色光束Lbl及Lb2每單位= 積具有實質相同的光學強度(功率與密度)。此改良干涉特 性’並產生一清晰全像或記錄標記。 128900.doc -46- 200903469 更明確而言,藉由透過半波長板53調整p偏減束與《 束之比率並透過分光器55來分離P偏振光束與s偏振光 束’光碟裳置20引導大約25百分比的藍色光束⑽至導引 表面資訊士光學系統50之四分之一波長板56作為藍色光束 Lb卜同時引導其剩餘部分或大㈣百分比的藍色光束副 至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作為藍色光束Lb2。 而且,光碟裝置20之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7〇係設 計以維持8偏振光束Lb2之強度,之後引導其至第二物鏡 79。 由此在光碟裝置20中,第一物鏡入射強度pwi變成大 、.勺四刀之一的第二物鏡入射強度pw2。因此,在該等焦點 區域ΑΠ及Af2周圍的光學功率及密度位準將會實質相同。 此外,當從光碟100重製資訊時,光碟裝置2〇經由第一 物鏡38(圖12)發射藍色光束Lbl至光碟10〇,然後光偵測器 5接收i色重製光束Lb3或藍色光束Lb 1從光碟】〇〇之反 射。 在此If況下,在光碟裝置20中,比較透過第二物鏡79發 射藍色光束Lb2時,光束腰部直徑S1小於光束腰部直徑 S2。此減少所謂的串擾,從而防止相鄰目標標記位置的記 錄標記RM反射藍色光束Lbl。此使得可能縮短相鄰記錄標 記RM之間的距離以增加記錄密度。 以該方式,在光碟裝置20中,光束腰部直徑82大於藍色 光束Lbl之光束腰部直徑“。此確保即使在藍色光束之 光軸Lxl不完美對齊藍色光束Lb2之光軸Lx2,仍產生記錄 128900.doc •47- 200903469 標記RM。j:匕減少該循跡控制程序(即,盡力對齊藍色光束
Lbl之光軸Lxl與藍色光束Lb2之光軸Lx2的—程序)相 負擔。 (6)操作及效果 具有上述組態的光碟裝置20將發射自一光束源或雷射二 ,體51的藍色光束Lb()劃分成—第一光束或藍色光束 一第二光束或藍色光束Lb2 ,然後發射藍色光束Lbl至光碟 1〇〇(或一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一側以及發射藍色光束Lb2 至另一側使得藍色光束Lbl在光碟100内部對齊藍色光束 Lb2。此產生一全像或一記錄標記rm。 此時,光碟裝置2〇收集並發射藍色光束Lbi至光碟 移動焦點Fbl使得藍色光束Lbl之焦點FM定位於目標深度 處°亥目k冰度代表根據其移動靠近或遠離光碟1 〇〇所循 之深度方向應形成記錄標記RM的一深度,然後對齊目標 磁軌,該目標磁軌代表根據平行於光碟1〇〇兩側之循跡方 向應形成記錄標記RM的一磁軌,在收集並發射藍色光束 Lb2至光碟200時使發射至光碟1〇〇之藍色光束Lb2之光軸 Lxl相對於輪廓L〇2之第二光束收集角度心小於反射至光碟 1〇〇之藍色光束Lbl之光軸Lxl相對於輪廓£〇1之第一光束 收集角度eel以便使焦點Fb2之光束腰部直徑32大於焦點Fbl 之光束腰部直徑s 1,並移動焦點Fb2使得將焦點Fb2聚集在 目標深度處且藍色光束Lb2碰撞該目標磁軌。 據此,只要藍色光束Lb2碰撞目標標記位置,光碟裝置 20便可在目標標記位置處產生對應於焦點Fb丨的記錄標記 128900.doc -48 · 200903469 RM。此意謂著,焦點Fb2不一定精確對齊目標磁軌,並因 此減少伺服控制相關的負擔。 而且,藉由控制驅動第二物鏡79以對齊藍色光束Lb2之 光軸Lx2與藍色光束Lbl之光軸Lxl的雙軸致動器79A,光 碟裝置20發射藍色光束Lb2至目標磁軌。 據此,若藍色光束Lbl之光軸Lxl精確對齊藍色光束Lb2 之光軸Lx2,則光碟裝置20追隨藍色光束Lbl之運動且比較 藍色光束Lb 1 ’此可能會增加伺服控制相關的負擔。然 而,光碟裝置20不必精確對齊光軸Lxl與光軸Lx2。因此, 可減少伺服控制相關的負擔。 此外’光碟裝置20係設計使得藍色光束Lb2在焦點Fb2周 圍的光學功率及密度實質變得與藍色光束Lbl在焦點Fbl周 圍的光學功率及密度相同。此改良該等藍色光束Lbl及Lb2 之干涉特性並因此產生具有較佳重製特性的該等記錄標記 RM 〇 依據上述組態,藍色光束Lb2之光束腰部直徑82大於藍 色光束Lbl之光束腰部直徑81。此外,在發射藍色光束Lb2 至目標標記位置使得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靠近目標標記 位置時,藍色光束Lb 1之焦點Fb 1會對齊目標標記位置。據 此即使該第光束之焦點不精確對齊該第二光束之焦 點,仍在目標位置處記錄大小由該第一光束決定的記錄標 s己。具有光束腰部直徑S1的記錄標記尺河可形成於目標標 記位置處,同時可減少藍色光束Lb2之伺服控制相關的負 擔。因而,可實現一種能夠減少強加於伺服控制上負擔之 128900.doc -49- 200903469 光學資訊記錄方法及光 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光學讀取頭 學資訊記錄媒體。 (7)其他具體實施例 驅動第二物鏡79 光束Lb2之光軸 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係在循跡方向上 以對齊藍色光束Lbl之光軸Lxl與藍色
Lx2。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第二物鏡79可以一 類似於第-物鏡38之方式依據循跡㈣信號灯邱來加以驅 動0
在此情況下,:¾•光碟1 00偏斜或彎曲,則藍色光束[&2之 焦點Fb2可能從目標標記位置略微地移開。然而,只要所 發射的藍色光束Lb2之焦點Fb2靠近目標標記位置且該等焦 點環繞區域ΑΠ及Af2彼此重疊,便不會存在任何問題。 即’若發射光束腰部直徑S1較小的藍色光束Lbl使得其 焦點Fib精確對齊目標標記位置,則依據藍色光束Lbl在目 標標記位置精確地形成記錄標記RM。 因此’該裝置不需要一些光學組件(諸如偏光分光器 72、多重透鏡80、圓柱透鏡81及光偵測器82)來對齊藍色 光束Lb2之光軸Lx2與藍色光束Lbl之光軸Lxl。由此,可 簡化其結構。 而且’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第二物鏡79之數值孔徑 NA小於第一物鏡38之數值孔徑να ;且藍色光束Lb2之會 聚狀態係由中繼透鏡75調整以使第二光束收集角度α2小於 第一光束收集角度α1並將焦點Fb2聚焦在目標深度處。然 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可使用與第一透鏡38相同的透鏡作 I28900.doc -50- 200903469 為第二物鏡79 ;且可提供一光學組件(諸如一特定類型的 透鏡或孔徑)使得其在第二物鏡79後面以使進入第二物鏡 79之藍色光束Lb2之直徑小於進入該第—物鏡之藍色光束 Lbl之直徑。此還提供與上述具體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而且,可調整第一及第二物鏡38及79之折射率及數值孔 徑NA以及進入第一及第二物鏡38及79之該等藍色光束Lbi 及Lb2之會聚狀態及直徑以使第二光束收集角度心小於第 一光束收集角度αΐ並將焦點Fb2聚焦在目標深度處。 此外,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第二光束收集角度α2係大 約第一光束收集角度(XI的一半。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 可將第一光束收集角度α2設定在另一值,具體視各種情形 而定,諸如藍色光束Lb2之循跡控制之精度、光碟1〇〇彎曲 程度之一測量及所發射藍色光束Lb〇之強度。 此外,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藍色光束LM在焦點fm周 圍的光學功率及密度實質上與藍色光束Lb2在焦點Fb2周圍 的光學功率及密度相同。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其可能 不同。 此外,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在該重製程序期間,光束 腰部直徑81較小的藍色光束Lbl係發射至記錄層ι〇ι。但 是’本發明不限於此。或者,^光束Lb2可發射至記錄 層 101。 此外,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藍色光束Lbl與藍色光束 Lb2之比率係由半波長板53與偏光分光器55調整以調整在 該等焦點扑1及几2周圍的光學功率及密度。然而,本=明 128900.doc 200903469 不限於此。可使用各種構件,諸如一 nd濾光器,其以一 預定比率來切割藍色光束Lb 1。 此外’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該等記錄標記RM係形成 於碟狀光碟100上。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該等記錄標 記RM可形成於一矩形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内。 此外,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光碟裝置2〇( —光學資訊 記錄裝置)包括:第一物鏡38及中繼透鏡6〇,其係一第一 光束收集區段之等效物;致動器3 8 A及中繼透鏡6 0,其係 一第一焦點偏移區段之等效物;第二物鏡79與中繼透鏡 75 ’其係一第二光束收集區段之等效物;及致動器79A及 中繼透鏡75 ’其係一第二焦點偏移區段之等效物。然而, 本發明不限於此。該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可能具有一不同結 構,包括該第一光束收集區段、該第一焦點偏移區段、該 第二光束收集區段與該第二焦點偏移區段。 上述方法可應用於在一光碟或一記錄媒體上記錄大量資 料(諸如音樂内容或視訊内容)的一光碟裝置。 習知此項技術者應明白,只要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 等效内容的範疇内,可取決於設計要求及其他因素進行各 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及變更。 【圖式簡單說明】 在附圖中: 圖1係解說運用一駐波記錄(i)方法之一光碟裝置之組熊 的一示意圖; 圖2 A及2B係解說如何形成一全像的示意圖; 128900.doc -52- 200903469 圖3係解說運用一駐波記錄(2)方法之一光碟裝置之組態 的一示意圖; 圖4 A及4B係解說依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一光碟 之組態的示意圖; 圖5係說明依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之一光碟裝置之 組態的一示意圖; 圖6係解說一光學讀取頭的一示意性外觀圖; 圖7係解說一光學項取頭之組態的一示意圖; 圖8係解說一紅色光束之一光學路徑的一示意圖; 圖9係解說一光偵測器(1)之一偵測區域之組態的一示意 圖; 圖10係解說一藍色光束(1)之一光學路徑的一示意圖; 圖11係解§兑一藍色光束(2)之一光學路徑的一示意圖·, 圖12係解說一光偵測器(2)之一偵測區域之組態的一示 意圖; 圖13Α及13Β係解說一焦點與一光束腰部的示意圖; 圖14係解說如何形成一全像(1)的一示意圖; 圖15係解說如何形成一全像(2)的一示意圖;以及 圖16係解說一藍色光束之'一波前的'一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 3 4 128900.doc 光碟裝置 雷射 聲光調變器 準直透鏡 53- 200903469 5
5A
5B
5C 6 7
7 A 7B (' ^ 7Ba
7C 8
8A
8B
8C
8D
8E u 9
9A
9B
9C
9D 10 11 12 偏光分光器 分光器 分光器 分光器 四分之一波長板 光學頭 鏡面 物鏡 致動器 凸透鏡 光碟 光碟8之第一表面 光碟8之第二表面 底板 介電層 記錄層 反射裝置 收集透鏡 檔板 收集透鏡 反射鏡面 收集透鏡 針孔 光偵測器 128900.doc -54- 200903469 12A 光偵測器 12B 光偵測器 13 光碟裝置 14 準直透鏡 14A 雷射二極體 15A 鏡面 15B 鏡面 15C 鏡面 15D 鏡面 16 檔板 17 凹透鏡 18 圓柱透鏡 19 矩陣放大器 20 光碟裝置 21 控制區段 22 驅動控制區段 23 信號處理區段 24 轉軸馬達 25 傳動馬達 25A 運動軸 25B 運動軸 26 光學讀取頭 30 導引表面位置控制光學系統 31 雷射二極體 128900.doc -55- 200903469 32 準直透鏡 33 狹縫 34 非偏光分光器 34A 反射及透射平面 35 校正透鏡 36 校正透鏡 37 分色稜鏡 37S 反射及透射表面 38 第一物鏡 38A 雙轴致動器 40 鏡面 41 收集透鏡 42 圓柱透鏡 43 光偵測器 43A 偵測區段 43B 4貞測區段 43C "ί貞測區段 43D 4貞測區段 50 導引表面資訊光學系統 51 雷射二極體 52 準直透鏡 53 半波長板 54 變像稜鏡 55 偏光分光器 128900.doc -56- 200903469 f / ' 55A 偏光分光器5 5之表面 55B 表面 55C 表面 55D 表面 55S 反射及透射平面 56 四分之一波長板 57 可移動鏡面 58 偏光分光器 58S 偏光分光器58之反射及透射平面 59 四分之一波長板 60 中繼透鏡 61 可移動透鏡 61 A 致動器 62 固定透鏡 63 收集透鏡 64 圓柱透鏡 65 光偵測器 70 記錄光束曝露表面光學系統 71 檔板 72 偏光分光器 72S 反射及透射平面 73 鏡面 74 四分之一波長板 75 中繼透鏡 128900.doc -57- 200903469 76 可移動透鏡 76A 致動器 77 固定透鏡 78 電流鏡 78A 反射平面 79 第二物鏡 79A 雙軸致動器 80 收集透鏡 81 圓柱透鏡 82 光偵測器 82A 偵測區段 82B 偵測區段 82C 偵測區段 82D "ί貞測區段 100 光碟 100A 導引表面 100B 記錄光束曝露表面 100H 孔區段 101 記錄層 102 底板 103 底板 104 反射及透射膜 104A 藍色透射光束區域 Afl 焦點環繞區域 128900.doc -58- 200903469
Af2 焦點環繞區域 BW 光束腰部 Fbl 焦點
Fb2 焦點
Fr Lol Lo2 LbO Lbl Lb2 Lb3 Lrl Lr2 焦點 輪廓部分 輪廓部分 藍色光束 藍色光束 藍色光束 藍色重製光束 紅色光束 紅色反射光束
Lx 光軸
Lxl Lx2 OL1 OL2 RM SI 光軸 光軸 物鏡 物鏡 記錄標記 光束腰部直徑 128900.doc -59-

Claims (1)

  1. 200903469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將一發射自—光束源之光束 劃分成一第一光束與一第二光束,發射該第一光束至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一側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 &己錄媒體之另一御】,並且藉由在言亥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内部合併該等第一及第二光束來形成作為一全像之一記 錄標記,該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包含:
    一第一光束收集區段,其收集該第-光束並發射該第 一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第一焦點偏移區段,其移動該第一光束之一焦點使 知忒第一光束之焦點定位於目標深度處並對齊一目標磁 軌,該目標深度代表根據其移動靠近或遠離該光學資訊 記錄媒體所循之深度方向應形成該記錄標記的深度:而 該目標磁軌代表根據平行於該光學f訊記錄媒體兩側之 一方向應形成該記錄標記的磁執; 第一光束收集區段,其在收集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 該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使發射至該光學f訊記錄媒體 之該第二光束之一光軸相對於其最:外部圓周之一第二光 束收集角度小於發射至該光學f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一光 第一光束收集角度,以便 一直徑大於該第一光束在 束之一光軸相對於其輪廓之一 使該第二光束在其焦點周圍之 其焦點周圍之一直徑;以及 一第二焦點偏移區段,其將該第二光束之隹點 該目標深度處並移動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使得該第二光 128900.doc 200903469 束碰撞該目標磁軌。 2. 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第二焦點偏移區段藉由對齊該第二光束之光轴與該 第-光束之光軸來發射該第二光束至該目標磁執。 3. 如請求項2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第二焦點偏移區段對齊該第二光束之光軸與該第一 光束之光軸,使得該第一光束停留在該第二光束内部。 4. 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等第一及第二光束收集區段使該第二光束之焦點之 光子功率及岔度處於與該第一光束之焦點之光學功率及 密度相同的位準。 5. 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進一步包含: 一光學功率調整區段,其在將該光束劃分成該等第一 及第二光束時調整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之比率以 使该第二光束在該目標位置處的光學功率及密度處於與 忒第一光束在該目標位置處的光學功率及密度相同的位 準。 6_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第一光束收集區段包括一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一物鏡;以及 該第二光束收集區段包括一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二物鏡,其中 該第一物鏡之數值孔徑係設定至大於該第二物鏡之 數值孔徑,使得該第二光束之光束收集角度變得小於 128900.doc 200903469 該第一光束之光束收集角度。 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第-光束收集區段包括一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一物鏡;以及 該第二光束收集區段包括一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二物鏡,其中 進入該第-物鏡内之該第—光束的直徑係設定成不 同於進入該第二物鏡之該第二光束的直徑,使得該第二 光束之光束收集角度變得小於該第—光束之光束^㈣ 度。 7、 8. 如請求項丨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十 該第-光束收集區段包括-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一物鏡;以及 該第二光束收集區段包括一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二物鏡,其中 該第-物鏡之折射率係、設定成不同於該第二物鏡之 折射率,使得該第二光束之光束收集角度變得小於該 第一光束之光束收集角度。 9. 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第一光束收集區段包括-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一物鏡;以及 〇亥第—光束收集區段包括一面向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的第二物鏡,其中 進入該帛-物I内之該第—光束之會聚狀態係設定 128900.doc 200903469 成不同於進入該第二物鏡之該第二光束之會聚狀態, 使得該第二光束之光束收集角度變得小於該第一光束 之光束收集角度。 10.如請求項1之光學資訊記錄裝置,其中 該第一光束收集區段發射該第一光束至上面記錄該記 錄標記的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該光學記錄裝置包括 一讀出區段,其基於該第一光束從該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之反射’從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讀出資訊。 11 一種光學讀取頭,其將一發射自一光束源之光束劃分成 一第一光束與一第二光束,發射該第一光束至一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之一侧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 媒體之另一側’並且藉由在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内部合 併該等第一及第二光束來形成作為一全像之一記錄標 5己,該光學讀取頭包含: 一第一光束收集區段,其收集該第一光束並發射該第 一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第一焦點偏移區段,其移動該第一光束之一焦點, 使得該第一光束之焦點定位於目標深度處並對齊一目標 磁軌,该目標深度代表根據其移動靠近或遠離該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所循之深度方向應形成該記錄標記的深度, 而该目標磁軌代表根據平行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兩側 之一方向應形成該記錄標記的磁軌; —第二光束收集區段,其在收集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 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使發射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128900.doc 200903469 之該第二光束之-光轴相對於其最外部圓周之―第二光 束收集角度小於發射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光 束之-光軸相對於其最外部圓周之_第—光束收集角 度,以便使該第二光束在其焦點周圍之—直徑大於該第 一光束在其焦點周圍之一直徑;以及 其將該第二光束之焦點放置在 二光束之焦點,使得該第二光 一弟一焦點偏移區段, 該目標深度處並移動該第 束碰撞該目標磁軌。 12. 種光學貧訊記錄方法,|A,. 力次其將一發射自一光束源之光束 劃分成一第一光束與一第^ 不興弟—先束,發射該第一光束至一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一側並癸鼾 w1七射s亥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 訊記錄媒體之另一側,括 Μ 、 並且藉由在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 内部合併該等第—及笛-止击七丄 矛及第一光束來形成作為一全像之一記 錄標記,該光學資訊記錄方法包含: 在收集·»亥第一光束並發射該第一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 錄媒體時移動該第—光束之―焦點,使得㈣—光束^ 焦點位於一目標深度處並對齊一目標磁軌,該目標深度 表根據其移動靠近或遠離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所循之 冰度方向應形成該記錄標記的深度,而該目標磁執代表 根據平行於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兩側之一方向應形成該 記錄標記的磁執; 在收集並發射該第二光束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時, 使發射至該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二光束之-光軸相 對於其最外部圓周之—第:光束收集角度小於發射至該 128900.doc 200903469 光學資訊記錄媒體之該第一光束之一光軸相對於其最外 部圓周之一第一光束收集角度,以便使該第二光束在其 焦點周圍之一直徑大於該第一光束在其焦點周圍之—直 徑;以及 放置該第二光束之焦點在該目標深度處並移動該第二 光束之焦點,使得該第二光束碰撞該目標磁軌。 13 一種光學資訊記錄媒體,其包含 一記錄層,由於在—全像之—高功率明亮部分周圍的 折射率變化而在其上記錄—記錄標記,該全像係在發射 與該第-光束相同波長的第二光束時形成於第一及第二 光束一者相碰撞處,該第二光π m 疋采在其焦點周圍的直徑係 大於該第一光束在其焦點周圍的 _幻直從’而折射率在僅該 第二光束碰撞處不會實質變化。 14.如請求項13之光學資訊記錄媒體,進一步包含: 一反射層,其實質上完全透 匕3 n亥專弟—及第二光束, 同時反射一波長不同於該等 束,該第三光束係用於驅動 〔光束之第三光 置與-目標磁軌位置。 -物鏡至-目標深度位 128900.doc -6-
TW097119559A 2007-06-28 2008-05-27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TW20090346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0977A JP2009008938A (ja) 2007-06-28 2007-06-28 光情報記録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3469A true TW200903469A (en) 2009-01-16

Family

ID=39817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9559A TW200903469A (en) 2007-06-28 2008-05-27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03155A1 (zh)
EP (1) EP2012312A1 (zh)
JP (1) JP2009008938A (zh)
KR (1) KR20090003108A (zh)
CN (1) CN101369431A (zh)
TW (1) TW2009034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887B (zh) * 2010-11-24 2017-01-01 奇異電器公司 用於精確記錄之系統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4975B1 (en) * 2010-11-18 2012-04-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ervoing system for multiple spot registration for holographic replication system
KR101289071B1 (ko) * 2011-05-06 2013-07-22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픽업 및 이를 적용한 광정보저장매체 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2095B1 (en) * 1994-07-22 2001-08-07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oring and/or reading data on an optical disk
JP3452106B2 (ja) 1996-05-13 2003-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再生装置および光情報記録装置
JP5022528B2 (ja) 2005-12-22 2012-09-12 株式会社カルチベイトジャパン 味覚値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887B (zh) * 2010-11-24 2017-01-01 奇異電器公司 用於精確記錄之系統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12312A1 (en) 2009-01-07
US20090003155A1 (en) 2009-01-01
CN101369431A (zh) 2009-02-18
KR20090003108A (ko) 2009-01-09
JP2009008938A (ja) 200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61922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焦点位置制御方法
JP4305776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焦点位置制御方法
TWI360816B (en) Optical disc driv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focal
US20060067179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tion device
WO2007094456A1 (ja) 光学記録再生装置
JP2002183975A (ja) 光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944501B2 (ja) ホログラム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ホログラム記録再生方法
JP2010055741A (ja)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層位置の調整方法
JP4224795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収差補正方法
JP200809772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JP3970258B2 (ja)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デジタルデータ格納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トラッキング及びフォーカシングサーボを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20090174920A1 (e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holographic data
JP200918763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ビーム照射角度調整方法
JP2011165285A (ja)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ホモダイン検波方法
JP2008071434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制御方法並びに再生制御方法
TW200903469A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optical pickup,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5320343B2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JP2008097701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ルト補正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US20090245037A1 (en) Focus Servo Method, Optical Reproducing Method, and Optical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010067339A (ja) 光ディスクに対する記録/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JP4784473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ルト補正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JP3924290B2 (ja) デジタル記録媒体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3178484A (ja) 光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JP2004139711A (ja) 光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KR20090034760A (ko) 광 정보 기록 매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