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9431A - 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 - Google Patents

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9431A
CN101369431A CNA2008101317776A CN200810131777A CN101369431A CN 101369431 A CN101369431 A CN 101369431A CN A2008101317776 A CNA2008101317776 A CN A2008101317776A CN 200810131777 A CN200810131777 A CN 200810131777A CN 101369431 A CN101369431 A CN 101369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recording medium
data recording
focus
optica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17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部典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69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94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65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by us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72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on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11B7/00781Auxiliary information, e.g. index marks, address marks, pre-pits, gray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3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23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both tracking and focusing pull-i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44Recording layers for stor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for storing data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Holo 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一种光学拾取器、一种光学信息记录方法以及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将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第二光束发射到该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该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形成记录标记或全息图。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使该第一光束聚集并将其发射到该记录介质的部分;移动该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该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的部分;使该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该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的部分;以及将该第二光束的焦点放置在目标深度处并移动该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该第二光束入射在该目标轨道上的部分。

Description

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于2007年6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170977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光学拾取器、光学信息记录方法和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并且,例如,优选将其应用于将全息图记录在光盘上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光盘装置是普遍的:将光盘装置设计为将光束发射到光盘,诸如压缩盘(CD)、数字通用盘(DVD)和“蓝光盘(注册商标:也称作‘BD’)”,并对反射光进行翻译以再现信息。
另外,将光盘装置设计为通过将光束发射到光盘来记录信息:在光束入射的地方其反射率局部改变。
对于这些类型的光盘,形成在光盘上的光斑的尺寸由“λ/NA”近似确定(λ:光束的波长;NA:数值孔径),其还公知为与分辨率成比例。例如,具有120mm直径的BD光盘可以存储大约25GB。对BD的详细解释可以在Y.Kasami、Y.Kuroda、K.Seo、O.Kawakubo、S.Takagawa、M.Ono和M.Yamada的Jpn.J.Appl.Phys.,39,756(2000)的非专利文献中找到。
附带地,各种类型的信息,诸如各种类型的内容(如音乐内容和视频内容)和用于计算机的各种类型的数据都能够被记录在光盘上。近年来,随着高清晰度图像技术的发展和声音质量的提高,信息量也增大。由于需要记录在一张光盘上的内容的数量增大,因此可能需要光盘容量增大。
如在非专利文献I.Ichimura等人的Technical Digest ofISOM’04,pp52,Oct.11-15,2005,Jeju Korea中所披露的,提出了通过在光盘内堆积多个记录层来增大光盘的记录容量。
另外,如在非专利文献R.R.McLeod等人的“Micropholographicmultilayer optical discdata storage(微照相术多层光盘数据存储)”,Appl.Opt.,Vol.44,2005,pp3197中所披露的,提出了光盘装置使用全息图来将信息记录到光盘上。
例如,如图1所示,光盘装置1将来自光学头7的光束聚焦到光盘8上,光盘8由其折射率根据所发射的光束的强度而改变的光聚合物等构成。随后,面对光盘8的下表面的反射装置9(在图1中在光盘8的下方)将光束聚焦到相对方向上的同一焦点上。
在光盘装置1中,激光器2发射光束或激光束;声光调制器3调制其光波;准直透镜4将其转换为准直光,准直光随后通过偏振分束器5被引导到四分之一波片6。四分之一波片6将线偏振光束转换为圆偏振光束,圆偏振光束随后被引导到光学头7。
将光学头7设计为记录和再现信息:反射镜7A反射光束;并且物镜7B使该光束聚集并将其引导到被主轴电机(spindle motor)(未示出)转动的光盘8。
这时,被聚焦在光盘8内之后,光束被反射装置9反射,反射装置9面对光盘8的下表面。在从下表面进入光盘8之后,反射光束被聚焦到光盘8内的同一焦点上。附带地,反射装置9包括聚光透镜9A、光闸(shutter)9B、聚光透镜9C和反射镜9D。
结果,如图2A所示,围绕光束的焦点出现驻波,并产生记录标记RM或全息图:其光斑尺寸小,并且其看上去像是通过将两个圆锥在其底部结合来构成。以这种方式,将记录标记RM记录为信息。
当在光盘8内记录多个记录标记RM时,光盘装置1使光盘8转动,沿同心或螺旋轨道产生多个记录标记RM,并形成一个标记记录层。另外,通过调节光束焦点的位置,将记录标记RM记录为使得多个标记层堆积起来。
因此,光盘8具有多层结构,其内包括多个标记记录层。例如,如图2B所示,在光盘8上,记录标记RM之间的距离或标记节距p1为1.5μm,轨道之间的距离或轨道节距p2为2μm,并且层之间的距离p3为22.5μm。
当从记录有记录标记RM的盘8上再现信息时,反射装置9关闭光闸9B,并由此避免光束从下表面进入光盘8。
此时,在光盘装置1中,光学头7将光束发射到光盘8上的记录标记RM。由记录标记RM产生的再现光束进入光学头7。四分之一波片6将其从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将其引导到偏振分束器5。偏振分束器5将其反射。反射光被聚光透镜10聚集,然后通过针孔11投影到光电检测器12上。
在光盘装置1中,光电检测器12检测再现光束的强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再现信息。
另一方面,存在某些类型的光盘装置,像如图3所示的光盘装置13那样,其部件已经用与图1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其披露于日本专利公开No.3452106中:在记录过程中,光盘装置13将光束分为两束,其中之一从上表面进入光盘8,而另一束则从下表面进入光盘8;这两束光设置在一起。
在光盘装置13中,准直透镜4将从激光二极管14A发出的光束转变为准直光束;并且分束器5A将其分为两条光束(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
在光盘装置13中,在透射穿过分束器5A之后,第一光束穿过其他分束器5B和5C,并进入物镜7B。物镜7B使第一光束聚集并将其引导到光盘8的第一表面8A。
此时,在光盘装置13中,第一光束从光盘8的基板8C和电介质层8D之间的边界反射的反射光经过物镜7B、分束器5C和5B以及柱面透镜18部分地被投影到光电检测器12B上。由光电检测器12根据光束强度产生的检测信号被矩阵放大器19放大。基于放大的检测信号,产生伺服控制信号。
根据伺服控制信号,光盘装置13驱动致动器7Ba使物镜7B移动。
另一方面,在光盘装置13中,第二光束被分束器5A反射。然后第二光束在被反射镜15A、15B、15C和15D反射之后进入凸透镜7C。凸透镜7C使第二光束聚集,并将其引导到光盘8的第二表面8B。
此时,作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干涉的结果(用斜线表示)产生记录标记RM或全息图。因此,将记录标记RM作为信息记录在记录层8E上。
在再现过程中,光盘装置13关闭光闸16,以遮挡第二光束,光闸16设置在第二光束的光路上;并且作为第一光束从记录在光盘8上的记录标记RM反射的结果产生的再现光束经过物镜7B、分束器5C、凹透镜17、聚光透镜10以及针孔板11被投影到光电检测器12A上。
光盘装置1的光电检测器12检测再现光束的强度,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再现信息。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仅在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都入射的地方产生全息图,因此上述光盘装置13可能需要高级的伺服控制过程以将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精确地聚焦到同一焦点上。其可能赋予伺服控制巨大的负担。
鉴于上述原因,提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减轻施加在伺服控制上的负担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光学拾取器、光学信息记录方法以及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应当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第二聚光部分,该第二聚光部分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得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轮廓(outline)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第二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因此,即使第二光束的焦点没有精确入射到目标轨道上,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也被记录在目标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光学拾取器,该光学拾取器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拾取器包括: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应当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第二聚光部分,该第二聚光部分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得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
第二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因此,即使第二光束的焦点没有精确入射到目标轨道上,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也被记录在目标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光学信息记录方法,该光学信息记录方法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放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方法包括:当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应当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处,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因此,即使第二光束的焦点没有精确入射到目标轨道上,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也被记录在目标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包括:由于全息图的高功率明亮部分附近的折射率改变而记录有记录标记的记录层,所述全息图形成在当发射其波长与第一光束相同的第二光束时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同时入射的地方,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同时在仅有所述第二光束入射的地方,所述折射率不改变。
由于在仅有第二光束入射的地方折射率基本上并不改变,因此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被记录在目标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即使第一光束的焦点并没有与第二光束的焦点完全对准,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也被记录在目标位置。由此可以实现能够减小施加在伺服控制上的负担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光学拾取器和光学信息记录方法。
而且,即使第二光束的焦点并没有精确入射在目标轨道上,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也被记录在目标位置。由此,可以实现能够减小施加在伺服控制上的负担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性质、原理和用途将变得更清楚,在附图中类似的部件用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利用驻波记录方法的光盘装置的构造(1)的示意图;
图2A和2B是示出怎样形成全息图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利用驻波记录方法的光盘装置的构造(2)的示意图;
图4A和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光学拾取器的构造的示意性外观图;
图7是示出光学拾取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红色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光电检测器的检测区域的构造(1)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蓝色光束的光路(1)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蓝色光束的光路(2)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光电检测器的检测区域的构造(2)的示意图;
图13A和13B是示出焦点和束腰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怎样形成全息图(1)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怎样形成全息图(2)的示意图;以及
图16是示出蓝色光束的波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光盘的构造
下面描述光盘100,其被用作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中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图4A是外观图。光盘100是类似于CD、DVD和BD的具有大约120mm的直径的圆盘形盘。孔部分100H形成在光盘100的中心处。
图4B是截面图。光盘100包括在盘100的中间的记录层101。其上记录有信息的记录层101夹置在基板102和103之间。
附带地,记录层101的厚度t1为大约0.3mm。基板102和103的厚度t2和t3相同,为大约0.6mm。
基板102和103由诸如聚碳酸酯或玻璃的材料构成。基板102和103中的每一个都以高透射率从一个表面到另一个表面透射光。而且,基板102和103具有一定级别的强度以保护记录层101。附带地,基板102和103在其表面上具有抗反射涂层,从而防止不想要的反射。
类似于光盘8(图1),记录层101由其折射率随着所发射的光束的强度而改变的光聚合物等构成:其对具有405nm的波长的蓝色光束起反应。如图4B所示,如果在记录层101内在两条相对高强度的蓝色光束Lb1和Lb2之间存在干涉,那么其将在记录层101内产生驻波,并形成如图2A所示的具有全息图特性的干涉图案。
另外,光盘100在记录层101和基板102之间的交界处具有作为反射层的反射透射膜104。反射透射膜104是一个电介质多层等,其用于再现过程和记录过程的蓝色透射光束区域104A(在下面描述)具有根据波长选择性反射或透射光束的特性:其透过具有405nm的波长的蓝色光束,包括蓝色光束Lb1和Lb2,以及蓝色再现光束Lb3,同时反射具有660nm波长的红色光束。
在反射透射膜104上,形成用于跟踪伺服的预先形成的凹槽(pre-groove)(或导向槽)。更具体地,以类似于BD-R(可记录的)的方式通过台岸(lands)和凹槽形成螺旋轨道。轨道的记录片条与顺序编号的地址相关联,使其能够根据地址识别轨道,以记录信息或从其上再现信息。
替代预先形成的凹槽(pre-groove),可以在反射透射膜104(在记录层101和基板102之间的交界处)上形成凹坑等。可替换地,可以使用预先形成的凹槽、凹点和类似物的组合。
如果红色光束Lr1被发射并从基板102一侧进入光盘100,反射透射膜104将其朝向基板102一侧反射。在下文中,被反射的光束将被称作“红色反射光束Lr2”。
期望将红色反射光束Lr2用于例如光盘装置的预定物镜OL1的位置控制(即,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以便将由物镜OL1聚集的红色光束Lr1的焦点Fr引导到目标轨道。
附带地,基板102一侧上的光盘100的表面也被称作引导面100A,同时基板103一侧的表面被称作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
实际上,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如图4B所示,将物镜OL1的位置控制为使红色光束Lr1聚集,然后将其聚焦在反射透射膜104上的目标轨道上。
另一方面,与红色光束Lr1共光轴Lx的蓝色光束Lb1被物镜OL1聚集,并透射穿过基板102和反射透射膜104。然后将蓝色光束Lb1聚焦在记录层101的目标轨道的后面,或在基板102的侧面上。此时,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比在同一光轴Lx上的焦点Fr更远离物镜OL。
而且,与蓝色光束Lb1共光轴Lx并具有与蓝色光束Lb1相同波长的蓝色光束Lb2被朝向光盘100的相对侧(即,朝向基板103)发射,并且随后被物镜OL2聚集,物镜OL2基本上具有与物镜OL1相同的光学特性。由于物镜OL2的位置被控制,因此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与蓝色光束Lb1的相同。
结果,记录标记MK的相对小的干涉图案被记录在记录层101的目标轨道后面的焦点Fb1或Fb2。
此时,在记录层101内,在入射了大于预定强度的光束的地方,或者在同时入射了会聚的蓝色光束Lb1和Lb2的地方产生记录标记RM。因此,记录标记RM看上去类似于通过将两个圆锥在其底部结合来构成,并且其中部(在底部结合的地方)被压缩,如图2A所示。
附带地,根据蓝色光束Lb1将记录标记RM的被压缩部分的直径RMr确定如下:
RMr = 1.2 × λ NA . . . . . . ( 1 )
其中,λ是蓝色光束Lb1的波长,而NA是物镜OL1的数值孔径:这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而且,记录标记MR的高度RMh表示如下:
RMh = 4 × n × λ NA 2 . . . . . . ( 2 )
其中n是物镜OL1的折射率。
例如,如果波长λ为405nm,数值孔径NA是0.5,并且折射率n是1.5,则根据上述等式(1),直径RMr为0.97μm,并且根据上述等式(2),直径RMh为9.72μm。
而且,将光盘100设计为使得记录表面101的厚度t1(=0.3mm)基本上大于记录标记RM的高度RMh。如图2B所示,将记录标记RM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使得记录标记RM和反射透射膜104之间的距离(或深度)不同。将多个标记记录层沿光盘100的厚度方向堆积。以这种方式,进行多层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调节蓝色光束Lb1和Lb2的焦点Fb1和Fb2的深度,以改变记录标记RM的深度。如果考虑记录标记RM等之间的相互干涉,并将标记记录层之间的距离p3设置在约15μm,则能够将大约20个标记记录层建立在记录层101内。附带地,可以将距离p3设置为其他值,只要考虑记录标记RM等之间的相互干涉即可。
另一方面,当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以类似于记录信息时的方式控制物镜OL1的位置:通过物镜OL1使红色光束Lr1聚集,然后将该红色光束Lr1聚焦到反射透射膜104上的目标轨道上。
而且,在光盘100中,通过同一物镜OL1聚集并透射穿过基板102和反射透射膜104的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被聚焦在记录层101的目标轨道后面并在目标深度处的位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目标标记位置”)。
此时,在与焦点Fb1相同的位置处的记录标记RM具有全息图的特性,并由此产生蓝色再现光束Lb3。蓝色再现光束Lb3基本上具有与在记录该记录标记RM时发射的蓝色光束Lb2相同的特性。蓝色再现光束Lb3沿与蓝色光束Lb2相同的方向行进,即,其一边发散一边从记录层101向基板102行进。
以这种方式,当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时,将红色光束Lr1用于位置控制,并将蓝色光束Lb1和Lb2用于记录信息。将记录标记RM作为信息记录在焦点Fb1和Fb2都入射在记录层101内的位置处,或者记录在反射透射膜104的目标轨道后面并在目标深度的目标标记位置处。
另外,当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将红色光束Lr1用于位置控制,并将蓝色光束Lb1用于再现信息。结果,被记录在焦点Fb1入射之处或者在目标标记位置处的记录标记RM产生蓝色再现光束Lb3。
(2)光盘装置的构造
下面描述用于上述光盘100的光盘装置20。如图5所示,光盘装置20包括对装置20进行整体控制的控制部分21。
控制部分21包括作为整体部件的中央处理单元(CPU,未示出)。CPU从只读存储器(ROM,未示出)中读出基本程序、信息记录程序、焦点深度调节程序和其他程序,并将它们装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未示出)上以执行信息记录处理和其他处理。
例如,在光盘100放入装置20的情况下,当控制部分21接收到来自外部装置等(未示出)的信息记录命令、一条记录信息和一条记录地址信息时,控制部分21将驱动命令和一条记录地址信息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并将一条记录信息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附带地,该条记录地址信息是表示将要在其中记录该条记录信息的区域的地址的一条地址信息:将地址分配给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每个片条。
驱动控制部分22根据驱动命令驱动和控制主轴电机24以便以预定的转速转动光盘100。另外,驱动控制部分22驱动和控制步进电机(sled motor)25以沿光盘100的径向方向沿运动轴25A和25B移动光学拾取器26(即,朝向最内侧部分或圆周),并将其放置在与该条记录地址信息相对应的位置下。
信号处理部分23对所供给的该条记录信息执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诸如预定编码或调制处理,以产生记录信号,该记录信号随后被供给到光学拾取器26。
光学拾取器26具有C形截面,如图6所示。如图4B所示出的,将光学拾取器26设计为将光束发射到光盘100的两侧,使得它们被聚焦在光盘100上。
光学拾取器26在驱动控制部分22(图5)的控制下执行聚焦控制处理和跟踪控制处理,以将光束聚焦到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的由该条记录地址信息所识别的轨道(也称作“目标轨道”)上,并记录与从该信号处理部分23所供给的记录信号相对应的记录标记RM(下面描述)。
当从外部装置(未示出)接收到信息再现命令和表示将要在其中记录该条记录信息的区域的地址的一条再现地址信息时,控制部分21将驱动命令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并将再现处理命令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
以与在记录信息时相类似的方式,驱动控制部分22驱动和控制主轴电机24以使光盘100以预定的转速转动,并且也驱动和控制步进电机25以将光学拾取器26移动到与该条再现地址信息相对应的位置下。
光学拾取器26在驱动控制部分22(图5)的控制下执行聚焦控制处理和跟踪控制处理,以将光束聚焦到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的由该条再现地址信息所识别的轨道(也称作“目标轨道”)上,并发射预定强度的光束。此时,光学拾取器26从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记录标记RM检测再现光束,并向信号处理部分23供给与已经检测的光束的量相对应的检测信号(后面描述)。
信号处理部分23对所供给的检测信号进行各种类型的处理,诸如预定的解调和解码处理,以产生一条再现信息,并将该条再现信息供给到控制部分21。作为响应,控制部分21将该条再现信息传输到外部装置(未示出)。
以这种方式,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分21控制光学拾取器26,以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的目标轨道上,并从该目标轨道再现信息。
(3)光学拾取器的构造
下面描述光学拾取器26的构造。如图7所示意性示出的,光学拾取器26装备有许多光学部件,其能够被分为三个系统: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和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
(3-1)引导面位置控制系统的构造
将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设计为将红色光束Lr1发射到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并接收红色反射光束Lr2,或从光盘100反射的红色光束Lr1。
如图8所示,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的激光二极管31能够发射具有大约660nm的波长的红色激光束。实际上,激光二极管31在控制部分21的控制下向准直透镜32发射预定强度的发散红色光束Lr1(图5)。准直透镜32将红色光束Lr1从发散光转换为准直光,并经过狭缝33将其引导到非偏振分束器34。
非偏振分束器34的反射和透射平面34A透过50%的红色光束Lr1,并将其引导到校正透镜35。在使其发散之后校正透镜35和36使红色光束Lr1会聚,并将其引导到二向色性棱镜37。
二向色性棱镜37的反射透射面37S具有所谓的波长选择性,这意味着其透射率和反射率随着光束的波长而改变:反射透射面37S基本上透过100%的红色光束,同时基本上反射100%的蓝色光束。因此,穿过二向色性棱镜37的反射透射面37S透射红色光束Lr1,并将其引导到第一物镜38。
第一物镜38使红色光束Lr1聚集,并将其引导到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如图4B所示,在穿过基板102之后,红色光束Lr1被反射透射膜104反射,并作为反射光束Lr2沿与红色光束Lr1相反的方向行进。
附带地,在设计阶条第一物镜38已经被优化为适用于蓝色光束Lb1。对于红色光束Lr1,由于距狭缝33、校正透镜35和36等的光学距离,因此该第一物镜38用作具有0.41的数值孔径的聚光透镜。
此后,红色反射光束Lr2穿过第一物镜38、二向色性棱镜37、校正透镜36和35行进,并在到达非偏振分束器34之前被转换为准直光。
非偏振分束器34反射大约50%的红色反射光束Lr2以将其引导到反射镜40。反射镜40将红色反射光束Lr2反射到聚光透镜41。
聚光透镜41使红色反射光束Lr2聚集。在通过柱面透镜42增加像散之后,将红色反射光束Lr2投影到光电检测器43上。
附带地,在光盘装置20中,可能发生转动着的光盘100的轴向偏离,并且这可能改变相对于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的目标轨道的位置。
因此,在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中,为了使红色光束Lr1的焦点Fr(图4B)精确地跟随目标轨道,焦点Fr必须沿聚焦方向移动,使得其靠近或远离光盘100移动,并且还必须沿跟踪方向移动,使得其朝向光盘100的最内侧或周边部分移动。
因此,通过双轴致动器38A使第一物镜38可以沿双轴方向或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移动。
在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图8)中,调节每个光学部件的光学位置,使得在被第一物镜38聚集之后发射到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的红色光束Lr1的焦点对准状态反映在被聚光透镜41聚集之后投影到光电检测器43上的红色光束Lr2的焦点对准状态上。
如图9所示,红色反射光束Lr2投影到其上的光电检测器43的一个表面包括四个检测部分43A、43B、43C和43D,一个区域按照栅格图案被分为四份。附带地,当读取光束Lr1被朝向反射透射膜104发射时(图4),由箭头a1表示的方向(或在图中的垂直方向)对应于轨道的行进方向。
光电检测器43的检测部分43A、43B、43C和43D部分地检测红色反射光束Lr2,产生检测信号SDAr、SDBr、SDCr和SDDr,所述检测信号SDAr、SDBr、SDCr和SDDr随着它们检测到的光量而改变,然后将它们传送到信号处理部分23(图5)。
将信号处理部分23设计为利用所谓的像散方法进行聚焦控制处理。该信号处理部分23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r如下:
SFEr=(SDAr+SDCr)-(SDBr+SDDr)    ......(3)
然后信号处理部分23将聚焦误差信号SFEr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
该聚焦误差信号SFEr表示从光学读取光束Lr1的焦点Fr到光盘100的反射膜104的距离。
另外,将信号处理部分23设计为利用所谓的推挽方法进行跟踪控制处理。信号处理部分23计算跟踪误差信号STEr如下:
STEr=(SDAr+SDDr)-(SDBr+SDCr)    ......(4)
信号处理部分23将跟踪误差信号STEr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
跟踪误差信号STEr表示从红色光束Lr1的焦点Fr到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的目标轨道的距离。
驱动控制部分22根据聚焦误差信号SFEr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r,并将聚焦驱动信号SFDr供给到双轴致动器38A以进行第一物镜38的反馈控制处理(即,聚焦控制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将红色光束Lr1聚焦到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上。
另外,驱动控制部分22根据跟踪误差信号STEr产生跟踪驱动信号STDr,并将跟踪驱动信号STDr供给到双轴致动器38A以进行第一物镜38的反馈控制处理(即,跟踪控制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将红色光束Lr1聚焦到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的目标轨道上。
以这种方式,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将红色光束Lr1发射到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并将接收光束的反射(或红色反射光束Lr2)的结果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作为响应,驱动控制部分22执行第一物镜38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处理,以将红色光束Lr1聚焦到反射透射膜104的目标轨道上。
(3-2)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的构造
将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设计为将蓝色光束Lb1发射到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并接收来自光盘100的蓝色光束Lb2或Lb3。
(3-2-1)蓝色光束的发射
在图10中,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激光二极管51能够发射具有大约405nm波长的蓝色激光束。实际上,激光二极管51在控制部分21(图5)的控制下将发散的蓝色光束Lb0发射到准直透镜52。准直透镜52将蓝色光束Lb0从发散光转换为准直光,然后将其供给到半波片53。
此时,蓝色光束Lb0的偏振方向被半波片53旋转了预定角度,其调节了p偏振分量与s偏振分量的比率。在通过变形棱镜(anamorphic prism)54修正其强度分布之后,光束进入偏振分束器55的表面55A。
偏振分束器55包括根据光束的偏振方向以不同比率反射或透射光束的反射和透射平面55S:例如,反射和透射平面55S反射大约50%的p偏振光束,并透过剩余的p偏振光束,同时透过几乎100%的s偏振光束。
实际上,偏振分束器55的反射和透射平面55S反射大约50%的p偏振蓝色光束Lb0,并穿过表面55B将其引导到四分之一波片56。反射和透射平面55S透射剩余的光束,并穿过表面55D将其引导到光闸71。被反射和透射平面55S反射的蓝色光束也被称作蓝色光束Lb1,同时透过反射和透射平面55S的蓝色光束也被称作蓝色光束Lb2。
四分之一波片56将蓝色光束Lb1从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并将其引导到可移动反射镜57。在可移动反射镜57反射了蓝色光束Lb1之后,四分之一波片56将其从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并将其再次引导到偏振分束器55的表面55B。
此时,例如,蓝色光束Lb1被四分之一波片56从p偏振光转换为左旋圆偏振光。当其被可移动反射镜57反射时,其被从左旋圆偏振光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此后,通过四分之一波片56将其从右旋圆偏振光转换为s偏振光。这意味着蓝色光束Lb1当其从表面55B射出时的偏振方向与其被可移动反射镜57反射之后进入表面55B时的偏振方向不同。
根据蓝色光束Lb1从表面55B进入的偏振方向(s偏振),偏振分束器55的反射和透射表面55S透过蓝色光束Lb1,并经过表面55C将其引导到偏振分束器58。
这意味着,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中,蓝色光束Lb1的光路已经通过偏振分束器55、四分之一波片56和可移动反射镜57延伸。
例如,偏振分束器58的反射和透射平面58S反射几乎100%的p偏振光束,同时透射几乎100%的s偏振光束。实际上,偏振分束器58的反射和透射平面58S透过蓝色光束Lb1。此后,蓝色光束Lb1通过四分之一波片59从线偏振光(s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右旋偏振光),然后被引导到中继透镜60。
在中继透镜60中,可移动透镜61将蓝色光束Lb1从准直光转换为会聚光,然后其被转换为发散蓝色光束Lb1。固定透镜62再次将其转换为会聚光束,并将其引导到二向色性棱镜37。
此处,可以通过致动器61A沿蓝色光束Lb1的光轴方向移动可移动透镜61。实际上,中继透镜60在控制部分21(图5)的控制下控制致动器61A使可移动透镜61移动以便改变从固定透镜62射出的蓝色光束Lb1的会聚状态。
根据蓝色光束Lb1的波长,二向色性棱镜37的反射和透射平面37S反射蓝色光束Lb1,并将其引导到第一物镜38。附带地,当圆偏振蓝色光束Lb1被反射和透射平面37S反射时,圆偏振蓝色光束Lb1的偏振方向被反转,例如从右旋圆偏振光反转为左旋圆偏振光。
第一物镜38使蓝色光束Lb1聚集,并将其引导到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附带地,对于蓝色光束Lb1,由于距中继透镜60的光学距离等,第一物镜38充当具有0.5的数值孔径的聚光透镜。
此时,如图4B所示出的,蓝色光束Lb1透射穿过基板102和反射透射膜104,然后被聚焦到记录层101上。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的位置由其从中继透镜60的固定透镜62射出时光束的会聚状态确定。也就是说,当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改变时,焦点Fb1在记录层101内朝向引导面100A或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移动。
实际上,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中,通过控制部分21(图5)控制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因此,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调节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的深度d1(图4B)或从反射和透射层104到焦点Fb1的距离。附带地,关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的调节方法将在后面描述。
在聚焦到焦点Fb1之后,蓝色光束Lb1发散,然后穿过记录层101和基板103。在其从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射出之后,蓝色光束Lb1进入第二物镜79(在下面描述)。
以这种方式,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中,在从引导面100A进入光盘100之后,将蓝色光束Lb1聚焦为使得其焦点FB1形成在记录层101内。而且,通过改变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调节焦点Fb1的深度d1。
(3-2-2)蓝色光束的接收
附带地,将光盘100设计为透射蓝色光束Lb2,蓝色光束Lb2为从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的第二物镜79朝向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发射的光束。然后蓝色光束Lb2从引导面100A作为发散光射出(在后面描述)。附带地,蓝色光束Lb2是圆偏振光(例如,右旋圆偏振光)。
此时,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中,如图11所示,在蓝色光束Lb2被第一物镜38会聚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被二向色性棱镜37反射,并进入中继透镜60。附带地,当被反射和透射平面37S反射时,圆偏振的蓝色光束Lb2的偏振方向被反射和透射平面37S从右旋圆偏振光反转为左旋圆偏振光。
随后,蓝色光束Lb2被中继透镜60的固定透镜62和可移动透镜61转换为准直光。而且,在到达偏振分束器58之前,蓝色光束Lb2通过四分之一波片59从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p偏振光)。
根据蓝色光束Lb2的偏振方向,偏振分束器58反射蓝色光束Lb2,并将其引导到聚光透镜63。聚光透镜63使蓝色光束Lb2聚集,并经过引起像散的柱面透镜64将其投影到光电检测器65上。
附带地,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光学部件被设置为使得蓝色光束Lb2被聚焦在光电检测器65上。
光电检测器65检测蓝色光束Lb2的光量,然后基于其检测到的光量产生再现检测信号SDp。光电检测器64将再现检测信号SDp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图5)。
然而,再现检测信号SD可能不会用于任何目的。因此,信号处理部分23(图5)不针对所供给的再现检测信号SDp执行任何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将记录标记RM记录在记录层101上,并且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聚焦在记录标记RM上,那么由于其作为全息图的特性,光盘100从记录标记RM产生蓝色再现光束Lb3。
根据全息图的原理,蓝色再现光束Lb3表示蓝色光束Lb2,当蓝色光束Lb1记录该记录标记RM时所发射的光束。因此,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内蓝色光束Lb3行进与蓝色光束Lb2相同的光路,并且最后到达光电检测器65。
如上所述,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光学部件被设置为使得蓝色光束Lb2被聚焦在光电检测器65上。因此,蓝色再现光束Lb3也被聚焦在光电检测器65上。
光电检测器65检测蓝色光束Lb3的光量,根据其所接收到的光量产生再现检测信号SDp,并将其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图5)。
在这种情况下,再现检测信号SDp表示记录在光盘100上的信息。因此,信号处理部分23对再现检测信号SDp执行预定处理,诸如解调制和解码,以产生再现的信息,然后将该再现的信息供给到控制部分21。
以这种方式,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接收蓝色光束Lb2或Lb3,其从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行进到第一物镜38,并将接收光束的结果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
(3-3)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的构造
将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图7)设计为将蓝色光束Lb2发射到光盘100的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也将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设计为在蓝色光束Lb1穿过光盘100之后从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对其进行接收。
(3-3-1)蓝色光束的发射
参考图11,如上所述,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偏振分束器55的反射和透射平面55S透过大约50%的p偏振蓝色光束Lb0,然后经过表面55D将其作为蓝色光束Lb2引导到光闸71。
光闸71在控制部分21(图5)的控制下,要么阻挡蓝色光束Lb2,要么允许其穿过。如果蓝色光束Lb2被允许穿过,那么它到达偏振分束器72。
附带地,光闸71可以是使用遮光板来遮挡蓝色光束Lb2的机械光闸、将不同电压施加到其液晶面板上以遮挡或允许蓝色光束Lb2通过的液晶光闸等。
偏振分束器72的反射和透射平面72S透过大约100%的p偏振光束,同时反射大约100%的s偏振光束。实际上,偏振分束器72透过p偏振的蓝色光束Lb2,并将其引导到反射镜73,反射镜73随后将其朝向四分之一波片74反射。四分之一波片74将其从线偏振光(p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并将其引导到中继透镜75。
中继透镜75基本上具有与中继透镜60相同的构造。中继透镜75包括可移动透镜76、致动器76A和固定透镜77,其分别等效于可移动透镜61、致动器61A和固定透镜62。
在中继透镜75中,可移动透镜76将蓝色光束Lb2从准直光转换为会聚光,其随后又发散。发散的蓝色光束Lb2被固定透镜77再次转换为会聚光,并被引导到电控反射镜(galvano mirror)78。
而且,以类似于中继透镜60的方式,中继透镜75在控制部分21(图5)的控制下控制致动器76A以使可移动透镜76移动,并由此改变从固定透镜77射出的蓝色光束Lb2的会聚状态。
电控反射镜78反射随后进入第二物镜79内的蓝色光束Lb2。附带地,当被反射时,圆偏振的蓝色光束Lb2的偏振方向例如从左旋圆偏振光被反转为右旋圆偏振光。
电控反射镜78能够改变反射平面78A的角度。在控制部分21(图5)的控制下,电控反射镜78调节反射平面78A的角度以改变蓝色光束Lb2的行进方向。
第二物镜79和双轴致动器79A被设置在一个单元内。以类似于第一物镜38的方式,双轴致动器79A沿聚焦方向,或沿靠近或远离光盘100的方向,以及沿跟踪方向,或沿朝向光盘100的最内侧或周边部分的方向,移动第二物镜79。
第二物镜79使蓝色光束Lb2聚集,然后将其引导到光盘100的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第二物镜79的构造将在下面描述。
此时,如图4B所示出的,蓝色光束Lb2透过基板103并聚焦在记录层101上。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的位置由从中继透镜75的固定透镜77射出的光束的会聚状态确定。因此,类似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随着可移动透镜76的移动,焦点Fb2朝向记录层101内的引导面100A或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移动。
更具体地,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类似于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被设计为使得可移动透镜76的行进距离基本上与焦点Fb2的行进距离成比例。例如,当可移动透镜76移动1mm时,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移动30μm。
实际上,在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中,控制部分21(图5)控制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和中继透镜75的可移动透镜76的位置,以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调节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的深度d2(图4B)。
此时,在光盘装置20中,在假设不会发生光盘100的轴向偏离等现象的情况下(即,在理想状态下),控制部分21(图5)控制使得当第一物镜38和第二物镜79两者都在其参考位置时,在记录层101内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与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对准。
在将蓝色光束Lb2聚焦在焦点Fb2之后,其在行进穿过记录层101、反射透射膜104和基板102的同时发散。在从引导面100A射出之后,蓝色光束Lb2进入第一物镜38。
以这种方式,在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中,蓝色光束Lb2从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一侧发射到光盘100,并且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设置在记录层101内。而且,通过控制中继透镜75的可移动透镜76的位置,调节焦点Fb2的深度d2。
(3-3-2)蓝色光束的接收
附带地,如上所述,从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第一物镜38射出的蓝色光束Lb1在作为发散光进入第二物镜79之前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被会聚。
此时,在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内,蓝色光束Lb1被第二物镜79会聚到一定程度。然后,其在进入中继透镜75之前被电控反射镜78反射。附带地,当被反射平面78S反射时,圆偏振的蓝色光束Lb1的偏振方向从左旋圆偏振光反转为右旋圆偏振光。
随后,蓝色光束Lb1被中继透镜75的固定透镜77和可移动透镜76转换为准直光。而且,其被四分之一波片74从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s偏振光),并在到达偏振分束器72之前被反射镜73反射。
根据蓝色光束Lb1的偏振方向,偏振分束器72反射蓝色光束Lb1,并将其引导到聚光透镜80。聚光透镜80使蓝色光束Lb1聚集,并在通过柱面透镜81加入像散之后将其投影到光电检测器82上。
然而,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可能发生光盘100的轴向偏离。因此,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和驱动控制部分22(图5)对第一物镜38执行聚焦和跟踪控制。
此时,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随着第一物镜38的移动而移动。因此,其远离当第二物镜79位于其参考位置时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所存在的位置移动。
因此,将光学部件的设置调节为使得在记录层101内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相对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的相对位置反映在被物镜80聚集之后投影到光电检测器82上的光束Lb1的发射状态上。
如图12所示,类似于光电检测器43,蓝色光束Lb1投影于其上的光电检测器82的一个表面包括被以栅格图案分为四份的区域,即检测部分82A、82B、82C和82D。附带地,由箭头a2所表示的方向(或图中的水平方向)对应于当蓝色光束Lb1朝向反射透射膜104发射时的行进方向(图4)。
光电检测器82的检测部分82A、82B、82C和82D部分地检测蓝色光束Lb1,产生检测信号SDAb、SDBb、SDCb和SDDb,所述检测信号SDAb、SDBb、SDCb和SDDb随着它们检测到的光量而改变,然后将它们传送到信号处理部分23(图5)。
将信号处理部分23设计为利用所谓的像散方法进行聚焦控制处理。该信号处理部分23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b如下:
SFEb=(SDAb+SDCb)-(SDBb+SDDb)      ......(5)
然后信号处理部分23将聚焦误差信号SFEb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
该聚焦误差信号SFEb表示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到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的聚焦方向的距离。
另外,将信号处理部分23设计为利用推挽信号进行跟踪控制处理。信号处理部分23计算跟踪误差信号STEb如下:
STEb=(SDAb+SDBb)-(SDCb+SDDb)       ......(6)
信号处理部分23将跟踪误差信号STEb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
该跟踪误差信号STEb表示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到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的跟踪方向的距离。
另外,将信号处理部分23设计为产生切向(tangential)误差信号,将该切向误差信号用于切向控制。切向控制是使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沿与轨道相切的方向移动到目标位置的处理过程。
更具体地,将信号处理部分23设计为利用推挽信号执行切向控制处理。信号处理部分23计算切向误差信号如下:
SNEb=(SDAb+SDDb)-(SDBb+SDCb)    ......(7)
然后信号处理部分23将切向误差信号SNEb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
切向误差信号SNEb表示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到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的切向方向的距离。
作为响应,驱动控制部分22根据聚焦误差信号SFEb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b,并将聚焦驱动信号SFDb传送到双轴致动器79A以对第二物镜79执行聚焦控制,使得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和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之间的聚焦方向的距离减小。
而且,驱动控制部分22根据跟踪误差信号STEb产生跟踪驱动信号STDb,并将跟踪驱动信号STDb传送到双轴致动器79A以对第二物镜79执行跟踪控制,使得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和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之间的跟踪方向的距离减小。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22根据切向误差信号SNEb产生切向驱动信号SNDb,并将切向驱动信号SNDb传送到电控反射镜78,电控反射镜78随后执行切向控制处理,或者调节其反射平面78A,使得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和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之间的切向方向的距离减小。
以这种方式,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接收从光盘100的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朝向第二物镜79行进的蓝色光束Lb2,并且将接收光束的结果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作为响应,驱动控制部分22对第二物镜79执行的聚焦和跟踪控制处理和切向控制处理(由电控反射镜78执行),以使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对准。
(3-4)光路长度的调节
附带地,当记录信息时,如上所述,光盘20的光学拾取器26利用偏振分束器55(图10)将蓝色光束Lb0分为蓝色光束Lb1和Lb2,并使得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在蓝色光束Lb1和Lb2之间产生干涉,以在记录层101内的目标标记位置处记录该记录标记RM。
从激光二极管51发出的蓝色光束的相干长度可能需要大于全息图的尺寸,或者大于记录标记RM的高度RMh,以根据与全息图的信息相关的总体条件将记录标记RM精确地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
实际上,类似于典型的激光二极管,从激光二极管51发出的光束的相干长度基本上对应于激光二极管51内的谐振器(未示出)的长度与谐振器的折射率的乘积的结果:相干长度可能在100μm和1mm之间。
另一方面,在光学拾取器26中,蓝色光束Lb1沿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图10)内的光路行进,然后从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射出。并且蓝色光束Lb2沿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图11)内的光路行进,然后从光盘100的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射出。以这种方式,在光学拾取器26中,蓝色光束Lb1的光路不同于蓝色光束Lb2的光路,并因此其长度不同(即,从激光二极管51到目标标记位置的距离)。
而且,在光学拾取器26中,调节中继透镜60和75的可移动透镜61和76的位置,以改变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目标标记位置的深度(或目标深度)。此时,通过改变目标标记位置的深度,光学拾取器26基本上改变了蓝色光束Lb1和Lb2的光路的长度。
然而,在光学拾取器26中,为了产生相干图案,蓝色光束Lb1和Lb2的光路长度之差可能需要小于相干长度(大约100μm至1mm)。
因此,通过控制可移动反射镜57的位置,控制部分21(图5)调节蓝色光束Lb1的光路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和目标标记位置的深度之间的关系,控制部分21根据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移动可移动反射镜57,以便改变蓝色光束Lb1的光路长度。
结果,在光学拾取器26中,蓝色光束Lb1和Lb2的光路长度之差变得小于相干长度。因此,能够在记录层101内的目标标记位置处形成所需要的全息图,或记录标记RM。
以这种方式,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分21控制可移动反射镜57的位置,以使蓝色光束Lb1和Lb2的光路长度之差小于相干长度。因此,能够在记录层101内的目标标记位置处形成所需要的全息图,或记录标记RM。
(4)信息记录和再现
(4-1)光盘上的信息记录
当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时,如上所述,光盘20的控制部分21(图5)从外部装置等(未示出)接收信息记录命令、一条记录信息以及一条记录地址信息。控制部分21将驱动命令和该条记录地址信息供给到驱动控制部分22,并将该条记录信息供给到信号处理部分23。
此时,驱动控制部分22利用光学拾取器26的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图8)朝向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发射红色光束Lr1。基于检测反射光或红色反射光束Lr2的结果,驱动控制部分22对第一物镜38执行聚焦和跟踪控制处理(即,位置控制),以便使红色光束Lr1的焦点Fr跟随对应于该条记录地址信息的目标轨道。
而且,控制部分21利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图10)朝向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发射蓝色光束Lb1。由于该蓝色光束Lb1被其位置正受到控制的第一物镜38而被聚集,因此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被聚焦在目标轨道之后。
另外,通过控制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控制部分21调节焦点Fb1的深度d1(图4b),使得其等于目标深度。结果,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被聚焦在目标标记位置上。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图11)的光闸71,控制部分21允许蓝色光束Lb2穿过,并将其引导到光盘100的记录光束曝光表面100B。
而且,通过相对于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调节中继透镜75的可移动透镜76的位置,控制部分21调节蓝色光束Lb2的深度d2(图4B)。因此,当假设光盘100不存在轴向偏移时,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的深度d2与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的深度d1对准。
另外,通过利用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控制部分21检测已经穿过第一物镜38和第二物镜79的蓝色光束Lb1。基于检测结果,驱动控制部分22对第二物镜79执行聚焦和跟踪控制处理(即,位置控制处理),并对电控反射镜78执行切向控制处理。
结果,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被聚焦在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的位置或目标标记位置上。
另外,控制部分21基于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调节可移动反射镜57的位置,以使蓝色光束Lb1和蓝色光束Lb2的光路长度之差小于相干长度。
因此,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分21能够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的目标记录位置处形成正确的记录标记RM。
附带地,信号处理部分23(图5)根据从外部装置等(未示出)供给的该条记录信息产生记录信号,例如该记录信号表示具有“0”或“1”的值的二进制数据。当记录信号表示“1”的值时,例如激光二极管51发射蓝色光束Lb0。然而,当记录信号表示“0”的值时,激光二极管51不发射蓝色光束Lb0。
因此,当记录信号表示“1”的值时,光盘装置20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的目标标记位置处产生记录标记RM。然而,当记录信号表示“0”的值时,光盘装置20在目标标记位置处不产生记录标记RM。以这种方式,通过在目标标记位置产生或不产生记录标记RM,记录信号的值“0”或“1”被记录。结果,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
(4-2)从光盘再现信息
当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分(图5)控制光学拾取器26的引导面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图8),以将红色光束Lr1发射到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基于检测反射光或红色反射光束Lr2的结果,驱动控制部分22对第一物镜38执行聚焦和跟踪控制处理(即,位置控制处理)。
而且,控制部分21利用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图10)将蓝色光束Lb1发射到光盘100的引导面100A。此时,由于蓝色光束Lb1通过其位置正受到控制的第一物镜38而被聚集,因此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被聚焦在目标轨道的后面。
附带地,在再现处理期间,控制部分21控制激光二极管51的发射功率以防止记录标记RM被蓝色光束Lb1意外地去除。
而且,控制部分21调节中继透镜60的可移动透镜61的位置,以使焦点Fb1的深度d1(图4B)对准目标深度。结果,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与目标标记位置对准。
另一方面,控制部分21控制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图11)的光闸71,以遮挡蓝色光束Lb2。结果,蓝色光束Lb2并不入射到光盘100上。
这意味着光学拾取器26仅允许作为参考光束的蓝色光束Lb1到达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的目标标记位置上的记录标记RM。作为响应,将记录标记RM用作全息图,使得作为再现光束的蓝色再现光束Lb3朝向引导面101A。此时,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检测蓝色再现光束Lb3,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产生检测信号。
以这种方式,光盘20的控制部分21产生记录标记RM,该记录标记RM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的目标位置上,以发射蓝色再现光束Lb3,并接收它。因此,控制部分21检测所记录的记录标记RM。
如果在目标标记位置处不存在记录标记RM,那么蓝色再现光束Lb3并不会从目标标记位置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光盘装置20的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产生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表示还没有接收到蓝色再现光束Lb3的事实。
基于检测信号,信号处理部分23识别其是否接收到蓝色再现光束Lb3,或者是“0”还是“1”的值,然后根据识别结果产生再现信息。
以这种方式,如果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的目标位置处存在记录标记RM,那么光盘装置20接收蓝色再现光束Lb3。然而,如果在目标标记位置处不存在记录标记RM,那么光盘装置20并没有接收蓝色再现光束Lb3。因此,光盘装置20能够识别记录在目标标记位置处的值“0”或“1”。由此,光盘装置20能够从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再现信息。
(5)减轻跟踪控制的负担
如上所述,记录标记RM仅在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附近的区域(也称作“焦点周围区域Af1”)与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附近的区域(也称作“焦点周围区域Af2”)交叠的地方产生。
此处,如图13A所示,如果假设不存在与蓝色光束Lb1和Lb2相关的衍射现象,那么焦点Fb(Fb1和Fb2)是形成在由第一物镜38所聚集的光束Lb1和第二物镜79所聚集的光束Lb2的光轴Lx上的成像点。
而且,蓝色光束Lb1和Lb2的光轴Lx相对于蓝色光束Lb1和Lb2的轮廓(或最外圆周)Lo(Lo1和Lo2)的角度也称作聚光角α(第一聚光角α1和第二聚光角α2)。
事实上,如图13B所示,由于衍射现象,蓝色光束Lb1和Lb2的焦点Fb1和Fb2实际上并不是点。光轴Lx与蓝色光束Lb1和Lb2具有最小直径的地方的束腰BW的相交处被认为是蓝色光束Lb1焦点Fb1和Lb2的焦点Fb2。
如图14所示,将盘装置20设计为使得蓝色光束Lb2在焦点Fb2附近的直径(也称作“束腰直径S2”)大于蓝色光束Lb1在焦点Fb1附近的直径(也称作“束腰直径S1”)。这确保了焦点周围区域Af1与焦点周围区域Af2交叠。
在光盘装置20中,将第一物镜38的数值孔径NA设置为约0.5,而将第二物镜79的数值孔径NA设置为约0.25,几乎是第一物镜38的数值孔径NA的一半。因此,由第二物镜79所聚集的蓝色光束Lb2的第二聚光角α2小于由第一物镜38所聚集的蓝色光束Lb1的第一聚光角α1。附带地,第二物镜79的折射率n与第一物镜78的折射率n相同,或者为1.5。
结果,在光盘装置20中,根据等式(2),蓝色光束Lb1的束腰直径S1为大约1μm,而蓝色光束Lb2的束腰直径S2是束腰直径S1的两倍,大约为2μm。
在这种情况下,束腰直径S1小于束腰直径S2。这意味着仅有焦点周围区域Af1(蓝色光束Lb1沿光束的截面方向存在的区域)是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彼此交叠的区域。因此,记录标记RM在焦点周围区域Af1内产生。
因此,在光盘装置20中,记录在记录层101上的记录标记RM的尺寸由蓝色光束Lb1的束腰直径S1确定,并且其与通过将同样束腰直径S1的两条光束设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记录标记的尺寸相同。由此,能够保持光盘100的记录密度。
而且,例如,如图15所示,由于束腰直径S2大于束腰直径S1,因此,只要焦点周围区域Af2附近的光束Lb2的轮廓部分Lo2覆盖蓝色光束Lb1的轮廓部分Lo1,即使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并不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对准,焦点周围区域Af1也能够被认为是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彼此交叠的区域。这确保了具有束腰直径S1的记录标记RM被记录。
此处,如图16所示,蓝色光束Lb1和Lb2的波前在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附近基本上是平坦的。然而,随着它们远离焦点Fb2和Fb2而变得弯曲。波前的图案反映在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彼此交叠的地方所产生的全息图上:如果波前是平坦的,那么所产生的记录标记RM具有平坦波的图案。然而,如果波前是弯曲的,那么所产生的记录标记RM具有弯曲波的图案。为了便于解释,该图表示蓝色光束Lb1和Lb2具有相同的直径,尽管实际上是不同的。
在光盘装置20中,中继透镜60和75调节蓝色光束Lb1和Lb2的会聚状态,以使这两个焦点Fb1和Fb2与目标深度对准。因此,蓝色光束Lb1和Lb2的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彼此交叠,在记录层101上产生具有平坦条纹图案的记录标记RM。
因此,在光盘装置20中,在再现处理过程中,记录标记RM并不使蓝色光束Lb1散射:记录标记RM产生适当的蓝色再现光束Lb3。
附带地,光盘装置20驱动第一物镜38,以将蓝色光束Lb1发射到与形成在反射透射膜104上的凹槽相关的目标轨道上,如上所述。另一方面,光盘装置20驱动第二物镜79以执行跟踪控制处理,由此使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对准。结果,蓝色光束Lb1和Lb2入射在目标轨道上。
如果束腰直径S1与束腰直径S2相同,那么光轴Lx1和Lx2应当彼此精确对准以记录记录标记RM,该记录标记RM的直径与束腰直径S1相同。
相反,在光盘装置20中,由于束腰直径S2大于束腰直径S1,因此,只要光束Lb2的轮廓部分Lo2包含蓝色光束Lb1的轮廓部分Lo1,即使第二物镜79没有操作使得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对准,焦点周围区域Af1也能够与焦点周围区域Af2交叠。这确保了将具有束腰直径S1的记录标记RM记录在目标位置处的记录层101上。
而且,束腰直径S1是束腰直径S2的一半。因此,焦点周围区域Af1的光束截面面积是焦点周围区域Af2的大约四分之一(1/22)。
将光盘装置20设计为当蓝色光束Lb1进入第一物镜38时其强度(也称作“第一物镜入射强度PW1”)为当蓝色光束Lb2进入第二物镜79时其强度(也称作“第二物镜入射强度PW2”)的四分之一。因此,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附近的光束Lb1和Lb2基本上具有每单位面积相同的光强(功率和密度)。这改进了干涉特性,并产生了清楚的全息图或记录标记RM。
更具体地,通过调节经过半波片53的p偏振光束与s偏振光束的比率,并通过分束器55将p偏振光束与s偏振光束分离,光盘装置20将大约25%的蓝色光束Lb0作为蓝色光束Lb1引导到引导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四分之一波片56,同时将其剩余部分或大约75%的蓝色光束Lb0作为蓝色光束Lb2引导到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
而且,将光盘装置20的记录光束曝光表面光学系统70设计为在将s偏振光束Lb2引导到第二物镜79之前保持其强度。
结果,在光盘装置20中,第一物镜入射强度PW1为第二物镜入射强度PW2的大约四分之一。因此,焦点周围区域Af1和Af2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水平将基本上相同。
另外,当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光盘装置20经过第一物镜38(图12)将蓝色光束Lb1发射到光盘100,并且光电检测器65接收蓝色再现光束Lb3,或蓝色光束Lb1从光盘100反射的反射光。
在这种情况下,在光盘装置20中,与当通过第二物镜79发射蓝色光束Lb2时相比,束腰直径S1小于束腰直径S2。这减小了所谓的串扰,防止了蓝色光束Lb1被与目标标记位置相邻的记录标记RM反射。这使其能够缩短相邻记录标记之间的距离,以增大记录密度。
以这种方式,在光盘装置20中,束腰直径S2大于蓝色光束Lb1的束腰直径S1。这确保了即使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不完全对准,也会产生记录标记RM。这减轻了与跟踪控制处理相关的负担,该处理是一种试图使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对准的处理。
(6)操作和效果
具有上述构造的光盘装置20将从光源,或激光二极管51,发出的蓝色光束Lb0分为第一光束,或蓝色光束Lb1,和第二光束,或蓝色光束Lb2,并将蓝色光束Lb1发射到光盘100(或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蓝色光束Lb2发射到另一侧,使得蓝色光束Lb1与蓝色光束Lb2在光盘100内对准。这产生了全息图,或记录标记RM。
此时,光盘装置20使蓝色光束Lb1聚集并将其发射到光盘100,移动焦点Fb1,使得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定位在目标深度,并且与目标轨道对准,该目标深度表示记录标记RM在沿其靠近或远离光盘100的深度方向上应当形成的深度,该目标轨道表示记录标记RM在平行于光盘100两侧的跟踪方向上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当将蓝色光束Lb2聚集和发射到光盘200时,使发射到光盘100的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相对于轮廓Lo2的第二聚光角α2小于发射到光盘100的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相对于轮廓Lo1的第一聚光角α1,以便使焦点Fb2的束腰直径S2大于焦点Fb1的束腰直径S1,并移动焦点Fb2,以便将焦点Fb2聚焦在目标深度处,并且蓝色光束Lb2入射在目标轨道上。
因此,只要蓝色光束Lb2入射在目标标记位置处,光盘装置20就能够产生对应于在目标标记位置处的焦点Fb1的记录标记RM。这意味着焦点Fb2不必与目标轨道精确对准,并因此减轻了与伺服控制相关的负担。
另外,通过控制驱动第二物镜79的双轴致动器79A使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与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对准,光盘装置20将蓝色光束Lb2发射到目标轨道。
因此,如果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精确对准,那么光盘装置20跟随蓝色光束Lb1运动,并且与蓝色光束Lb1相比,这可能增大与伺服控制相关的负担。然而,光盘装置20并不必一定使光轴Lx1与光轴Lx2精确对准。因此,能够减去与伺服控制相关的负担。
另外,将光盘装置20设计为使得蓝色光束Lb2在焦点Fb2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基本上与蓝色光束Lb1在焦点Fb1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相同。这提高了蓝色光束Lb1和Lb2的相干特性,并因此产生了具有良好再现特性的记录标记RM。
基于上述构造,蓝色光束Lb2的束腰直径S2大于蓝色光束Lb1的束腰直径S1。另外,蓝色光束Lb1的焦点Fb1与目标标记位置对准,同时将蓝色光束Lb2发射到目标标记位置,使得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靠近目标标记位置。因此,即使第一光束的焦点没有与第二光束的焦点精确对准,其尺寸由第一光束确定的记录标记也被记录在目标位置。具有束腰直径S1的记录标记RM能够形成在目标标记位置处,同时能够减轻与蓝色光束Lb2的伺服控制相关的负担。由此,可以实现能够减轻施加在伺服控制上的负担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光学拾取器、光学信息记录方法和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7)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提到的实施例中,沿跟踪方向驱动第二物镜79,以使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与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对准。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以类似于第一物镜38的方式根据跟踪误差信号STEb驱动第二物镜79。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光盘100歪斜或弯曲,那么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可能稍微远离目标标记位置移动。然而,只要所发射的蓝色光束Lb2的焦点Fb2靠近目标标记位置,并且焦点周围区域Af1与Af2彼此交叠,那么就不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发射其束腰直径S1小的蓝色光束Lb1,使得其焦点Fb1与目标标记位置精确对准,那么根据蓝色光束Lb1在目标标记位置处精确地形成记录标记RM。
因此,装置并不需要某些光学部件(诸如偏振分束器72、多透镜80、柱面透镜81和光电检测器82)来使蓝色光束Lb2的光轴Lx2与蓝色光束Lb1的光轴Lx1对准。结果,能够简化其构造。
另外,在上面提到的实施例中,第二物镜79的数值孔径NA小于第一物镜38的数值孔径NA;并且通过中继透镜75调节蓝色光束Lb2的会聚状态,以使第二聚光角α2小于第一聚光角α1,并将焦点Fb2聚焦在目标深度处。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与第一物镜38相同的透镜用作第二物镜79;并且可以供给光学部件(诸如某些类型的透镜或光圈),使得第二物镜79跟随于其后,以使进入第二物镜79的蓝色光束Lb2的直径小于进入第一物镜的蓝色光束Lb1的直径。这样提供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而且,第一物镜38和第二物镜79的折射率和数值孔径NA、以及进入第一物镜38的蓝色光束Lb1和进入第二物镜79的蓝色光束Lb2的会聚状态和直径能够被调节为使第二聚光角α2小于第一聚光角α1,并将焦点Fb2聚焦在目标深度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聚光角α2大约是第一聚光角α1的一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诸如蓝色光束Lb2的跟踪控制的精度、对光盘100被弯曲了多少的测量、以及所发射的蓝色光束Lb0的强度,可以将第二聚光角α2设置为其他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蓝色光束Lb1在焦点Fb1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基本上与蓝色光束Lb2在焦点Fb2附近的相同。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它们可以不同。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再现过程期间,将其束腰直径S1小的蓝色光束Lb1发射到记录层101。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替换地,可以将蓝色光束Lb2发射到记录层101。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半波片53和偏振分束器55调节蓝色光束Lb1与蓝色光束Lb2的比率,以调节焦点Fb1和Fb2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装置,诸如以预定比率切割蓝色光束Lb1的ND滤光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记录标记RM形成在圆盘形光盘100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记录标记RM形成为矩形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光盘装置20(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第一物镜38和中继透镜60,其等效于第一聚光部分;致动器38A和中继透镜60,其等效于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第二物镜79和中继透镜75,其等效于第二聚光部分;以及致动器79A和中继透镜75,其等效于第二焦点移动部分。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包括第一聚光部分,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第二聚光部分和第二焦点移动部分。
可以将上述方法应用到将大量数据诸如音乐内容或视频内容记录到光盘或记录介质上的光盘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改变、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该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应当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
第二聚光部分,该第二聚光部分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得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轮廓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
第二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通过使所述第二光束的所述光轴与所述第一光束的所述光轴对准,所述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目标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焦点移动部分使所述第二光束的所述光轴与所述第一光束的所述光轴对准,使得所述第一光束处于所述第二光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和所述第二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的光功率和密度与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的光功率和密度在相同的水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还包括:
光功率调节部分,当将所述光束分为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时,该光功率调节部分调节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比率,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在目标深度位置和目标轨道位置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与所述第一光束在所述目标深度位置和目标轨道位置附近的光功率和密度在相同的水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
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所述第一物镜的数值孔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物镜的数值孔径,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
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进入所述第一物镜的所述第一光束的直径设置为与进入所述第二物镜的所述第二光束的直径不同,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
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所述第一物镜的折射率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物镜的折射率不同,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物镜;并且
所述第二聚光部分包括面对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物镜,
其中,将进入所述第一物镜的所述第一光束的会聚状态设置为与进入所述第二物镜的所述第二光束的会聚状态不同,使得所述第二光束的聚光角小于所述第一光束的聚光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光部分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有记录标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读出部分,基于所述第一光束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反射,所述读出部分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读出信息。
11.一种光学拾取器,该光学拾取器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设置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拾取器包括:
第一聚光部分,该第一聚光部分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第一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一焦点移动部分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以便将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应当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
第二聚光部分,该第二聚光部分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得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
第二焦点移动部分,该第二焦点移动部分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12.一种光学信息记录方法,该光学信息记录方法将从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侧,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侧,并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放在一起而在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内形成记录标记,所述记录标记为全息图,所述光学信息记录方法包括:
当使所述第一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一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移动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一光束的焦点定位在目标深度处并与目标轨道对准,所述目标深度表示在沿其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深度方向上应当形成所述记录标记的深度,而所述目标轨道表示在与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两侧面都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记录标记应当形成在其中的轨道;
当使所述第二光束聚集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时,使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二聚光角小于发射到所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对于其最外圆周的第一聚光角,以便使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以及
将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放置在所述目标深度处,并移动所述第二光束的焦点,使得所述第二光束入射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13.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包括:
由于全息图的高功率明亮部分附近的折射率改变而记录有记录标记的记录层,所述全息图形成在当发射其波长与第一光束相同的第二光束时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同时入射的地方,所述第二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光束在其焦点附近的直径,同时在仅有所述第二光束入射的地方,所述折射率不改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还包括:
完全透射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同时反射其波长与所述第一光束和所述第二光束不同的第三光束的反射层,所述第三光束被用于驱动第一物镜到目标深度位置和目标轨道位置。
CNA2008101317776A 2007-06-28 2008-06-27 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 Pending CN1013694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0977A JP2009008938A (ja) 2007-06-28 2007-06-28 光情報記録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07170977 2007-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9431A true CN101369431A (zh) 2009-02-18

Family

ID=39817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17776A Pending CN101369431A (zh) 2007-06-28 2008-06-27 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03155A1 (zh)
EP (1) EP2012312A1 (zh)
JP (1) JP2009008938A (zh)
KR (1) KR20090003108A (zh)
CN (1) CN101369431A (zh)
TW (1) TW20090346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4975B1 (en) * 2010-11-18 2012-04-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ervoing system for multiple spot registration for holographic replication system
US8139462B1 (en) * 2010-11-24 2012-03-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cise recording
KR101289071B1 (ko) * 2011-05-06 2013-07-22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픽업 및 이를 적용한 광정보저장매체 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2095B1 (en) * 1994-07-22 2001-08-07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oring and/or reading data on an optical disk
JP3452106B2 (ja) 1996-05-13 2003-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再生装置および光情報記録装置
JP5022528B2 (ja) 2005-12-22 2012-09-12 株式会社カルチベイトジャパン 味覚値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12312A1 (en) 2009-01-07
TW200903469A (en) 2009-01-16
US20090003155A1 (en) 2009-01-01
KR20090003108A (ko) 2009-01-09
JP2009008938A (ja) 200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9513B (zh) 光盘设备和焦点位置控制方法
CN101162590B (zh) 光盘装置、焦点位置控制方法和光盘
CN101226754B (zh) 光盘驱动器和控制焦点位置的方法
CN101276606B (zh) 光盘装置,信息记录方法和信息再现方法
CN101325067B (zh) 光盘装置和会聚位置校正方法
CN101276607B (zh) 用于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方法
CN101681636B (zh) 用于初始化信息记录介质、用于记录信息的设备和方法及信息记录介质
CN101202060B (zh) 光盘装置和光学象差校正方法
JP2008097723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トラッキング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CN101369434A (zh) 拾取器、信息记录装置、方法及介质和信息再生装置及方法
JP2005129196A (ja)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デジタルデータ格納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トラッキング及びフォーカシングサーボを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01369431A (zh) 光学信息记录装置、介质和方法以及光学拾取器
JP2008097701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ルト補正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JP4784473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チルト補正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CN101419808A (zh) 光信息记录介质
US8077579B2 (en) Hol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and pickup for this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