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6473A - Method for preparing (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one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preparing (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one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6473A
TW200846473A TW096142555A TW96142555A TW200846473A TW 200846473 A TW200846473 A TW 200846473A TW 096142555 A TW096142555 A TW 096142555A TW 96142555 A TW96142555 A TW 96142555A TW 200846473 A TW200846473 A TW 2008464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zyme
formula
compound
seq
do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2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chael Breuer
Hansgeorg Ernst
Bernhard Hauer
Original Assignee
Basf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f Ag filed Critical Basf Ag
Publication of TW200846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647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23/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yclohexene ring having an unsaturated side chain containing at least ten carbon atoms bound by conjugated double bonds, e.g. carot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02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ydroxy group

Landscapes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Description

200846473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製備式⑴之光學活性(4S)-4_羥基-2,6,6·三 甲基環己·2-烯-卜酮衍生物之方法及製備式(ΠΙ)之(3S,3’S)· 蝦紅素之方法,後者方法包含首先提及之方法。
【先前技術】 由於蝦紅素(3,3’-二羥基-β,β’_胡蘿蔔素二酮)在位置 3及3,存在兩個對掌性中心,因此其可以如下構型異構體形 式存在:(3S,3,S)、(3R,3,R)、(3S,3,R)及(3R,3,S)。最後提 及之兩種構型異構體相同且表示内消旋體(Carotenoids Handbook,2004, Main List 第 405 號)。 所有三種形式均可見於天然來源中(Carotenoids Handbook,2004, Main List第 404號、第 405 號、第 406號)。 以外消旋前驅體起始之總化學合成產生(3S,3’S)_蝦紅素、 内消旋-蝦紅素及(3R,3fR)-蝦紅素之1:2:1混合物(The EFSA Journal,2005,291,12,Deutsche Lebensmittel-Rundschau, 2004,100,437,Helvetica Chimica Acta,1981,64,2436)。 125930.doc 200846473 然而,(3S,3’S)構型異構體尤其重要。其由綠藻(雨生紅 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以對映純形式生物合成(J·
Applied Phycology,1992,4,165; Phytochemistry,1981,20, 2561) 〇 將來自綠藻之(S,S)-蝦紅素用作膳食增補劑對於人類健 康具有有益作用(J· Nat· Prod.,2006,69,443)。其另外適 合於完全阻斷羅非考昔(rofecoxib ; Vioxx)之有害促氧化效 應(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6,47增子,j 1,S. 7) 〇 然而,鐾於綠藻中(S.S)·蝦紅素之低濃度(J· Agric. Food Chem·,1998, 46,3371),該活性物質之可用性極其有限。 此外,該活性物質係以單脂肪酸酯與二脂肪酸酯加游離蝦 紅素之混合物存在於海藻中,導致分離及純化相當複雜 (尤其參見 Phytochemistry,20,11,2561 (1981); J.Applied Phycology,4,2,165 (1992))。為能夠以較大量及高純度提 供(S,S)-蝦紅素,選用總化學合成技術。 (s,s)-蝦紅素之各種合成法已描述於文獻中。一種策略 係由以下組成:使用非對映異構體鹽(Helvetica Chimica Acta,1981,64, 2447)或非對映異構體酯(Helvetica Chimica Acta,1981,64, 2419)將外消旋前驅體拆分成光學對映體。 亦已報導外消旋前驅體之微生物外消旋體拆分。該等方法 之特定缺陷在於將生成(R,R)·蝦紅素之對映異構體無法利 用且僅可用極為複雜之技術使其再循環。 另一種合成策略係由以下組成:藉由微生物或酶促方法 獲得對映純之合成基本組份(Helvetica Chimica Acta,1978, 125930.doc 200846473 61,2609,Helvetica Chimica Acta, 1981,64,2405)。由於該 等基本組份之氧化態過低,因此必需以多階段合成將其轉 化為(S,S)-蝦紅素前驅體。
WO 2006/039685首次在流程II中描述酮基異佛爾酮 (ketoisophorone)之兩階段對映選擇性氫化以得到對映純C9 二醇,基於 Helv.Chim.Acta,1978, 61,2609 中所述之方法, 在將對映純C9二醇之羥基再氧化後,以多階段合成法自其 獲得(S,S)·蝦紅素前驅體。WO 2006/039685進一步描述式 (Ila)之C9烯醇醚之對映選擇性催化轉移氫化作用以得到式 (la)之相應對映純醇。
所述氫化催化劑為具有對掌性配位體之金屬,較佳為具 有光學活性胺作為配位體之釕催化劑。此方法之一種缺陷 在於使用式(lib)之工業級中間物的經0保護衍生物,
(丨丨b) 〇、H 因此需要額外之合成研究。此外,所需光學活性催化劑 成本極高,以致其在工業方法中之使用因經濟方面之考量 而受阻。 亦已描述用酵母生物催化還原式(lib)之C9烯醇。然而, 125930.doc 200846473 在此情況下,獲得僅65%之對映異構體超量,導致此方法 無濟於工業方法(Helv.Chim.Acta,1981,64, 2447)。 原則上已知脫氫酶適用作製備光學活性羥基化合物之生 物催化劑。其為具有優良特徵之生物催化劑,已用於許多 工業方法中(Angew· Chem· Int·編,2004,43,788, Tetrahedron,2004,60,633,Chiral catalysis-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supplement to Chemistry Today,2004,22, 26,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2004,8,120, 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02,6,558, Tetrahedron: Asymmetry,2003,14, 2659, Chiral catalysis-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supplement to Chemistry Today, 2004, 22, 43)° WO 2005/108590描述一種藉由酶促還原相應酮來製備某 些光學活性烷醇之方法,該等烷醇諸如(lS)-3-曱基胺基-1-(2-噻吩基)丙-1-醇或(lS)-3-氣-1-(2-噻吩基)丙-卜醇。所用 酶可用於還原具有不同結構之酮的程度未作論述。 所述將兩個對掌性中心引入用於合成S,S’-蝦紅素之前驅 體中之一者的方法為複雜且多階段的任務或不經濟的任 務,以致該等方法似乎幾乎不適於以工業規模實施。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一目標為研發一種以工業上可利用之起始物質 起始製備用於合成(S,S’)-蝦紅素之光學活性中間物(若可 能,對映純形式)的簡單而經濟有效之方法,該方法可毫 不困難地整合至”外消旋”蝦紅素之現有工業總合成法中 125930.doc -10- 200846473 and Applied (Carotenoids 第 2 卷,[996,259; pUre Chemistry,2002,74,2213)。 2, 該目標可藉由一種製備式(i)之光學活性羥基_ 6,6-三甲基環己-2-浠-1-酮衍生物之方法達成·
(Ο 其中: R1為氫、CVC^烷基、(VCm芳基烷基、鹼金屬以或鹼 土金屬片段M21/2或(Μ2)+χ-,其中M1為Li、Na、K、或 Cs且M2為Mg、Ca、Sr或Ba且χ-為單價陰離子; 該方法包含以下反應步驟: 其中在逛原等效物之存在下,將選自氧化還原酶類別之 酶(Ε)培育於包含式(11)之三甲基環己j-烯_丨,心二酮衍生物 之培養基中:
〇、R2 〇
J 其中R2與R1相同或不同且為氫、Ci_Ci〇烷基、Crew芳基 烷基、鹼金屬M1或鹼土金屬片段M21/2或(M2)+X-,其中M1 為 Li、Na、K、Rb 或 Cs且 Μ2為 Mg、Ca、Sr 或 Ba,且 χ·Α 單價陰離子; ^ 其中式(Π)化合物經酶促還原為式⑴化合物,且反應過程 期間所'肖耗之還原等效物又藉由藉助於酶(Ε)或另一種酶 125930.doc -11 - 200846473 (E2)使還原劑(rm)轉化為相應氧化產物(〇p)而再生,且視 情況將該氧化產物(OP)至少部分地自反應培養基或自反應 平衡中移除,且分離所形成之產物(I)。 本發明之方法為製備式⑴化合物,其中Ri為氫、Ci_Ci〇 烧基(諸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或正己基)、c7_ Cm芳基烷基(諸如苄基)、鹼金屬Μι或鹼土金屬片段皿2^ 或(Μ2)+Χ·,其中Μι為Li、Na、K、Rb或Cs,較佳為Na或 K、尤其為Na,且Μ2為Mg、Ca、Sr或Ba,尤其為Mg,且 X為單價陰離子,諸如鹵離子、乙酸根或鱗酸二氫根。r1 較佳為氫、甲基、Na或K,尤其較佳為氫、甲基或Na,尤 其為氣或納。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反應之式(11)起始化合物中,基團R2 與R1相同或不同且為氫、Cl_Cl〇烷基(諸如甲基、乙基、正 丙基、異丙基或正己基)、C7-Cl4芳基烷基(諸如苄基)、鹼 金屬M1或鹼土金屬片段Μ2ι/2或(Μγχ-,其中Ml為Li、 Na、K、Rb或Cs,較佳為Na或κ,尤其為Na,且M2為 Mg、Ca、Sr或Ba,尤其為Mg,且X-為單價陰離子,諸如 齒離子、乙酸根或磷酸二氫根。R1較佳為氫、曱基、Na或 κ’尤其較佳為氫、甲基或Na,尤其為氫或鈉。 氧化還原酶類別之酶(E)(尤其意謂具有脫氫酶活性、適 用於本發明之酶)尤其為醛酮還原酶超家族中之醛酮還原 酶家族中之酶(K.M.B〇hren,B.Bullock,B.Wermuth 及 K.H.Gabbay J.Bi〇l· Chem. 1989, 264, 9547-9551)及短鏈醇 脫氫酶/還原酶(SDR)之酶。後者酶群組例如詳述於 125930.doc -12- 200846473 H.Jornvall, B.Persson, M. Krook, S.Atrian, R.Gonzalez-Duarte,Jf.Jeffery及 D.Ghosh,Biochemistry,1995,34,第 6003-6013 頁,或 U.Oppermann, C.Filling, M.Hult, N.Shafqat, X.Q. Wu5 M.Lindh, J.Shafqat, E.Nordling, Y.Kallberg, B、Persson 及 HLJornvall,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3, 143,第 247-253 頁。 在所提及之該等酶類別中,醇脫氫酶(尤其短鏈醇脫氫 酶)尤其適用。醇脫氫酶中較佳之酶尤其為以NADH或 NADPH作為還原等效物將式(II)化合物還原為式(I)化合物 之彼等酶。 本發明方法之尤其合適實施例由具有多肽序列之酶(E) 組成,該多肽序列: (i) 為 SEQ ID NO: 2 ;或 (ϋ) 其中與SEQ ID NO: 2相比,至多25%之胺基酸殘基 因缺失、插入、取代或其組合而改變,且仍具有 SEQ ID NO: 2之至少50%的酶活性。 具有氧化還原酶活性(尤其脫氫酶活性)之包含如SEQ ID NO: 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合適酶(E)以及特定揭示之具 有氧化還原酶活性(尤其脫氫酶活性)之同樣可用於本發明 方法中之酶(E)的”功能等效物”或類似物詳述於WO 2005/108590第11至16頁中,該專利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 文中。 適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具有氧化還原酶活性(尤其脫氫 酶活性)之酶(E)可由以下各屬之微生物來製備:固氮弧菌 125930.doc -13- 200846473 屬(dzoarcws)、紅環菌屬(izonexws 、、 jzovArbj、脫氣單胞菌屬(Dec/iioromo谓s)、鐵桿菌屬 (FerriZmcier/wm)、嗜氫菌屬(PeiaZmcier)、丙酸桿菌屬 (Propionivibrio)、四瓣讓屬(Quadricoccus)、k 環菌屬 (及、史特拉桿菌屬、陶厄氏 菌屬(77mwera)及動膠菌屬(Z(96^/oea)。
尤其適佳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具有氧化還原酶活性(尤 其脫氫酶活性)的酶(E)係選自來自固氮弧菌屬之微生物(尤 其來自固氮弧菌屬細菌EbNl)之酶。 依據其胺基酸序列,短鏈醇脫氫酶/還原酶(SDR)可包括 獲自固氮弧菌屬EbNl之苯基乙醇脫氫酶。該等酶之群組 詳述於例如 H.J6rnvall,B.Persson, M.Krook, S.Atrian, R.Gonzalez-Duarte,J.Jeffery及 D.Ghosh之 ’’Biochemistry”, 1995,34,第 6003-6013 頁或 U.Oppermann,C.Filling,
M.Hult, N.Shafqat, X.Q.Wu, M.Lindh, J.Shafqat, E.Nordling,Y.Kallberg,B.Persson及 H.Jornvalli"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3,143,第 247-253 頁中。SDR 群組中之個別代表的胺基酸序列彼此間可廣泛不同。儘管 如此,仍已知SDR群組中高度保留某些胺基酸或胺基酸區 域。SDR之重要保留區域描述於C.Filling,K.D.Berndt, J.Benach, S.Knapp, T.Prozorovski, E.Nordling, R.Ladenstein, H.Jornvall 及 U.Opperman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2, 277,第 25677-25684頁中。 固氮孤菌屬物種之實例為厭氧固氮弧菌(dzoarcws 125930.doc •14- 200846473 anaerobius) 、 Azoarcus buckelii 、 Azoarcus communis 、 Azoarcus evansii 、 Azoarcus indigens 、 Azoarcus toluclasticus 、 Azoarcus tolulyticus 、 Azoarcus ίο/評似、固氮弧菌屬、固氮5瓜菌屬22Lin、固氮孤菌屬 BH72、固氮弧菌屬CC-11、固氮弧菌屬CIB、固氮弧菌屬 CR23、固氮弧菌屬EB1、固氮弧菌屬EbNl、固氮弧菌屬 FL05、固氮弧菌屬HA、固氮弧菌屬HxNl、固氮弧菌屬 mXyNl、固氮弧菌屬PbNl、固氮弧菌屬PH002、固氮弧菌 屬T及固氮弧菌屬ToNl。 以獲自固氮弧菌屬細菌EbNl之脫氫酶尤其適佳用作本 發明方法中之酶(E)。 本發明之方法較佳在酶(E)(其中該酶係由如SEQ ID NO: 1中所示之核酸序列或其功能等效物編碼)之存在下進行。 可用於編碼可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具有脫氫酶活性之酶 (E)的核酸序列詳述於WO 2005/108590中第16至22頁中, 該專利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該方法之一尤其較佳實施例中,該具有脫氫酶活性之 酶係選自包含如SEQ ID NO: 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自其 衍生之序列的酶,其中至多25%、較佳至多20%、尤其較 佳至多 15%、尤其至多 10%、9%、8%、7%、6%、5%、 4%、3%、2%、1%之胺基酸殘基已因缺失、取代、插入或 缺失、取代與插入之組合而改變,其中與SEQ ID NO: 2相 比已改變之多肽序列仍具有SEQ ID NO: 2之至少50%、較 佳至少65%、尤其較佳80%、尤其90%以上的酶活性。就 125930.doc -15- 200846473 此而言,SEQ ID NO:2之酶活性旨在意謂使式(η)之酮、尤 其其中R1=H或Na的式(II)之酮對映選擇性地還原為具有通 式⑴之(S)醇的能力。 本發明之方法經由添加還原等效物、尤其Nadh或 NADPH作為氫化物來源而進行。由於nadh&Nadph為極 其昂責之化合物,因此該等還原等效物一般僅以催化量使 用。原則上可用於使反應中所消耗之還原等效物再生的還 原劑(RM)為無機或有機化合物(諸如亞磷酸鹽或醇),或為 電化學方法,諸如在陰極處還原。較佳用於本發明方法中 之還原劑(RM)為包含至少一個一級醇或二級醇官能性 CH(〇H)之有機化合物,諸如異丙醇、2_丁醇、戊醇、 已醇、3·已醇或還原糖,諸如葡萄糖,尤其為異丙醇或葡 萄糖。還原劑(RM)藉助於酶(E)或另一種酶(E2)而轉化為氧 化產物(OP),該氧化產物(〇p)係經至少部分地自反應培養 基或自反應平衡中移除。若還原劑(RM)包含二級醇7 =其 亦常稱為犧牲醇且相應地形成作為犧牲酮之氧化產物 (OP)。 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所添加之犧牲醇不僅用於 使㈣耗之還原等效物再生,而且用作共溶劑。可能在液 體單相m多相系統中進行操作,單相通常由水及/ 或水可混溶性溶劑組成。 ▲以所用每莫耳式(„)之三甲基環己_2_稀-m-二綱衍生物 計較佳以0.001至100麵〇卜尤其較佳以〇 〇iH軸〇1還 原等效物之量使用還原等效物。 125930.doc -16- 200846473
反之方法中所形成之氧化產物(OP)可至少部分地自 =養基或自反應平衡中移除。在二級醇(諸如異丙醇) 遇原劑(RM)之情況下,可能將所形成之所謂犧牲酮 ,、丙醇作為犧牲醇之情況下為丙酮)以各種方式(例如經 由:擇性膜或藉由萃取或蒸镏方法)移除。較佳採用蒸餾 法來移除酮,諸如丙在藉由蒸顧移除㈣中,通常亦存 在移除部分犧牲醇,^在有些情況下,亦存在移除部分水 ^ °該等蒸鶴損耗-般藉由隨後計量補充犧牲醇及(若適 當)水來補償。蒸鶴速率以反應體積計通常在〇.〇2。偏η至 /min之範圍内,較佳在〇〇5o/o/min之範圍 内反應為之夾套溫度在反應内部溫度以上5-70克耳文 (kelvm)之間,較佳ι〇_4〇克耳文之間。 在不揮發性氧化產物(〇p)之情況下,如在將葡萄糖氧化 為葡萄糖酸之情況下,後者藉由環化為葡萄糖酸内酯而自 還原劑(RM)與氧化劑(0M)之間的反應平衡中移除。儘管 可能藉由亦催化式(Π)化合物還原為式⑴化合物之相同酶 (E)進行多種犧牲醇之氧化作用,但仍必需添加二級酶 (E2)(例如葡萄糖脫氫酶)用以葡萄糖之氧化作用。 在揮發性氧化產物之情況下,蒸餾在1-5〇〇毫巴(mbar)、 較佳10-200毫巴之壓力範圍下進行尤其適宜。 本發明方法之一較佳實施例為在微生物之存在下進行式 (II)化合物轉化為式(I)化合物,該微生物係選自以下菌 科·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假單胞菌科 (Pseudomonadaceae)、根瘤菌科(Rhizobiaceae)、乳桿菌科 125930.doc -17- 200846473 (Lactobacillaceae)、鏈黴菌科(Streptomycetaceae)、紅球菌 科(Rhodococcaceae)、紅環菌科(Rhodocyclaceae)及諾卡氏 菌科(Nocardiaceae)。該微生物尤其可為經核酸構築體轉 移之重組微生物,該核酸構築體編碼具有氧化還原酶活 性、較佳脫氫酶活性、尤其如上定義之醇脫氫酶活性的 酶。 在調控核酸序列之遺傳控制下包含編碼可用於本發明方 法中之蛋白(亦即酶(E))之核酸序列的表現構築體及包含該 等表現構築體中之至少一者的相應載體詳述於w〇 2〇05/108590第22至25頁中,該專利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 文中。 經合適載體或構築體轉化且可用於產生可用於本發明方 法中之多肽(亦即酶(E))的重組微生物詳述於w〇 2005/108590第25至27頁,該專利以弓丨用的方式併入本文 中。 與本發明方法中之酶(E)功能一致之多肽或其具有生物 學活性之功能片段的重組製備方法(其中培養產生多肽之 微生物,若適當誘導多肽之表現且將其自培養物中分離) 詳述於WO 2005/108590第27至29頁中,該專利以引用的方 式併入本文中。多肽亦可藉由所述方法以工業規模生產。 根據本發明使用之具有氧化還原酶活性、尤其脫氫酶活 性的酶(E)可作為游離酶或固定化酶(E)而用於本發明之方 法中。 本發明方法之較佳實施例包含下述步驟中之至少勾、b) 125930.doc -18- 200846473 及d): a) 自天然來源中分離或重組產生可產生具有脫氫酶活性 之酶的微生物; b) 繁殖該微生物; 若適當自微生物中分離具有脫氫酶活性之酶,或製備 包含該酶之蛋白溶離份;及 d)將來自階段b)之微生物或來自階段c)之酶轉移至包含 式I化合物之培養基中。
本發明之方法有利地在〇。(:與95。(:之間,較佳在1〇。〇與 85 C之間,尤其較佳在^艽與乃它之間的溫度下進行。 本發明方法中之pH值有利地保持在?]^ 4與1)11 12之間, 較佳保持在ΡΗ 4·5與pH 9之間,尤其較佳保持在pH 5與阳 8之間。 本發明之方法中’對映純或對掌性產物或光學活性醇 意謂展示對映異構體富集之對映異構體。本發明之方法較 佳達成至少7G%對映異構體超量㈣、較佳最少8G%對映異 構體超量、尤其較佳最少90%對映異構 ;: 最少燃對映異構體超量之對映純^ 體方法可能使用包含合適核酸、核酸構築體或载 細胞。亦可使用休眠細胞或瓦解之細胞。瓦 戈“例如因經例如溶劑處理而變成可通透之細胞 或⑽處理、機械處理(例如一 =處理一裂之細胞。《此方式所獲得:== 地適用於本發明之太& h τ平取物有利 方法。經純化或經部分純化之酶⑻亦 125930.doc 200846473 可用於該方法。可有利地用於該反應之固定化微生物或酶 同樣合適。 若本發明之方法使用游離生物體或酶,則其在萃取之前 宜例如藉由過濾或離心而移除。 以本發明方法所製備之式⑴化合物(例如(3 3,‘二經 基2’6,6-二甲基環己烯酮)可有利地藉由萃取或沈澱而 自反應水溶液中分離。初始時有利地將產物溶液過濾以移 除不溶解之生物物質,較佳經由添加諸如寅氏鹽(Celite)之 助濾劑。隨後將產物(其中r1 =烷基)藉由經不可與水混溶 之有機溶劑萃取而移除。合適溶劑之實例為甲苯或其他環 烴或開鏈烴、氯化烴(諸如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或乙酸丁 酯及醚(諸如MTBE或二異丙醚)。 式I化合物(其中R^H或驗金屬或驗土金屬)原則上可如 Helv.Chim.Acta 64, 2436,1981中所述自反應混合物中分 離。初始時將產物溶液調整為1至3之PH值,較佳為pH丄。 較佳以諸如鹽酸或硫酸之無機酸進行酸化,尤其較佳以硫 酸進行酸化。在此情況下,可移除產物沈澱物。然而,酸 性產物溶液較佳經有機溶劑萃取數次。適用於此之溶劑為 氯化烴(尤其為二氯甲烷)、醚(諸如MTBE或二異丙及乙 酸乙酯。此萃取可分批進行或連續進行。產物萃取可藉由 在酸化之前濃縮水相或藉由“鹽析”來促進;然而該等操 作對於自反應溶液中移除產物而言並非必需的。 以用於該反應之式(II)之受質(諸如,其中R2=Na)計,在 該等處理方法中可能以60%至>95%之產率、較佳8〇%至 125930.doc -20- 200846473 95%之產率分離本發明方法之式(I)產物。該產物具有>98% 之對映異構體超量的高對映純度。若需要,則可如Helv. Chim. Acta 64, 2436, 1981中所揭示藉由結晶來純化,但較 佳如Helv· Chim· Acta 64, 2447,1981中所揭示無需進一步 純化操作即用於S,S-蝦紅素之進一步合成。 本發明之方法可分批操作、半分批操作或連續操作。 可如Biotechnology第3卷,第2版,Rehm等人編, (1993),尤其第II章中所述,有利地在生物反應器中進行 本發明之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製備式(III)之(3S,3’S)-蝦紅素之方 法,該方法包含上述製備式(I)之光學活性(4S)-4-羥基-2,6,6-三曱基環己-2-稀-1-酮衍生物作為(3S,3,S)-蝦紅素之 總合成中之一個反應步驟的方法。製備式(II)之起始化合 物之合成步驟與藉由複數個階段將式⑴之對映純化合物轉 化為式(III)之(3S,3’S)-蝦紅素之合成步驟原則上由文獻中 已知。式(I)之光學純化合物(其中R1為氫且藉由(R2)之對映 選擇性還原作用(其中R2較佳為Na)所獲得)轉化為(3S,3’S)-蝦紅素可如文獻(WO 2006/039685 ; Helv.Chim.Acta,1981, 64,2447 ;如上,1981,64,2405)中之各種描述發生,而不 發生外消旋作用。 該等方法對應於工業蝦紅素之合成(Carotenoids,第2 卷,1996, 259; Pure and Appl· Chem·,2002, 74, 2213)且提 供工業上及經濟上有利之(3S,3’S)_蝦紅素合成途徑。 本發明亦係關於具有多肽序列之酶(E)用於製備式(I)化 125930.doc -21 - 200846473 合物之用途,該多肽序列·· (i)為 SEQ ID NO: 2 ;或 (11)其中與SEQ ID NO·· 2相比,至多25%之胺基酸殘基 因缺失、插入、取代或其組合而改變,且仍具有 SEQ ID NO: 2之至少50%的酶活性。上述酶較佳在 用於製備(3S,3fS)-蝦紅素之方法中用於製備式(^化 合物,其中式(I)化合物係在其他反應步驟中轉化 為式(III)之(3S,3’S)-蝦紅素。 本發明方法之優勢在於式(I)化合物係在該等化合物之優 良產率下以高對映純度獲得。 【實施方式】 本發明藉由以下實例闡明,但該等實例不限制本發明。 實例 定義: 化合物1 : 2-羥基-3,5,5-三曱基環己_2·烯],4_二酮(其中R2 等於氫之式(II)) 化合物la ·· 3,5,5·三甲基-1,4-二側氧基環己_2_烯_2_醇鈉 (其中R2等於鈉之式(Π)) 化合物lb : 2-甲氧基-3,5,5-三曱基環己二酮(其 中R2等於曱基之式(π)) 化合物2 ·· (4S)-3,4-二羥基-2,6,6-三甲基環己_2·烯酮(其中 Rl等於氫之式(I)) 化合物2b : (4SM-羥基-3-甲氧基-2,6,6-三甲基環己冬烯 _ (其中R1等於甲基之式(I)) 125930.doc -22- 200846473 實例1 : 製備重組苯基乙醇脫氫酶 在100 ml艾儉美氏燒瓶(Erlenmeyer flasks)(隔板)中,在 37°C下將如WO 2005/108590實例1及2中所述製備之大腸桿 菌 LU1 1558於 20 ml 之 LB-Amp/Spec/Cm (1〇〇 M<g/1安比西林 (ampicillin)、100 με/1 大觀黴素(spectinomycin)、20 /1
氣黴素(chloramphenicol))、〇·1 mM之 IPTG、0·5 g/L之鼠 李糖(rhamnose)中培養18小時,以5000 g/10 min離心,用 10 mM TRIS * HCl(pH 7·0)洗滌一次,且再懸浮於2 ml相 同緩衝液中。 藉由在振動研磨機(3x5 min,中間物於冰上冷卻)中用 〇·7 ml玻璃珠粒(d=〇.5 mm)將大腸桿菌LU1 1558細胞糊狀物 磨碎來製備無細胞粗蛋白萃取物。 實例2 :測定獲自大腸桿菌LU1 1558之重組脫氫酶之活性 伴隨震盪將10 μΐ無細胞粗萃取物(實例丨;約1〇 蛋 白總量)培育於770 μΐ之50 mM磷酸鉀緩衝劑(具有!爪河 MgCl2, ρΗ 6·5)、1〇〇 μ1異丙醇、1〇〇 此_聰液㈣ Μ)及20 μΐ之化合物1(1 Μ,於DMS〇中)之混合物中。類似 於實例3分析混合物。形成平均〇13 mM之3,4_二羥基_ 2,“-三甲基環己_2_烯_。在培養液中未添加鼠李對 照實驗中,不可偵測到轉化。 實例3 : 分析化合物1及化合物2 及產物濃度 ’亦可能測 。除濃度之 定對映異構 可藉由HPLC來測定前驅體濃度 外,視固定相及移動相之選擇而定 體超量。 125930.doc -23- 200846473 固定相·· Chiralpak AS-RH,150*4·6 mm,Daicel,已在 40°C下平衡
移動相:溶離劑A : 10 πιΜ ΚΙΤΡΟΙ 溶離劑Β : CH3CN 梯度:時間[min] A[%] B[%]流動速率[mL/min] 0 90 10 0.5 10 90 10 0.5 11 60 40 0.5 20 60 40 0.5
流速: 0.5 ml/min 偵測: 於260 nm下之UV偵測 滯留時間: (+)-3,4-二羥基-2,6,6-三甲基環己_2_烯酮:約9.3 min (ϋ4·二羥基-2,6,6_三甲基環己_2_烯酮:約9 8 min 、工土 3,5,5-一曱基環己烯-i,4-二酮:約17.6 min 經由可信物質建構校準系列,以容許測定未知樣本之濃 度’且使得可能分配對映異構體。 實例4:製備用於輔因子再生之葡萄糖脫氮酶 葡萄糖脫氫酶可用於辅因子再生。該酶可獲自商業來源 ^綠心eChemieals,訂購號第22观或第i9 i〇 就)或獲自内部來源。後者包含大腸桿菌襲咖純系, 125930.doc -24 - 200846473 該純系在質體pUC 19(此構築體稱為大腸桿菌LUl 1293)中 包含來自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Genbank寄存編號 M12276)之葡萄糖脫氫酶基因。 配製以下培養基用於大腸桿菌LU11293之醱酵: β 560 g 酵母萃取物(65%) 448 g 胰化蛋白腺(Difco) 42 g KH2PO4 84 g Na2HP04 _ 644 g 甘油(99%) 100 mL SL4溶液(5 x) 1 g Tegosipon 3062 用水將培養基配至13·51,將pH值調整至 7.0,移除約300 ml用於預培養物,且接著在 122°C下滅菌歷時30 min。 添加無菌鹽溶液* ^ *鹽溶液 ·· 2.1 g CaCl2 * 2 H20 3.5 g MgS04 * 7 H20 14 g NH4CI 14 ml 安比西林溶液(100 mg/ml) 溶解於500 ml水中且藉由過濾滅菌。 將150 ml部分培養基在兩個1 1艾倫美氏燒瓶中滅菌且補 充5 ml無菌鹽溶液。自LB-安比西林瓊脂板接種後,將預 培養物在37°C及200 rpm下培育12小時,且添加至醱酵培 養基中。在37°C、0,1巴内部壓力、pH 7.0(用20%磷酸及 125930.doc -25- 200846473 25% NaOH控制)下,以7.5 l/min之氣化速率及3〇〇 rpm(以 10-20 Ι/min供風及 500-1500 rpm將 p02控制在 20%與 5〇%之 間)開始醱酵。2 h之後,添加〇·ι mM IPTG用於誘導,且 總計13 h之後,醱酵終止。收穫細胞(1·3 kg)並洗滌且接著 在-20°C下儲存直至使用(2-20 g/Ι,於混合物中)。 實例5 : 輔因子再生 輔因子之再生亦可藉由苯基乙醇脫氫酶來進行。在此情 況下,不必要添加單獨之再生酶。苯基乙醇脫氫酶接受多 種簡單醇作為還原劑。其經氧化為相應羰基化合物。適合 於以苯基乙醇脫氫酶再生NADH之簡單醇為異丙醇。若在 反應混合物中使用1〇%之異丙醇而非葡萄糖脫氫酶及葡萄 糖,則可如實例2中所示測定苯基乙醇脫氫酶之活性。 實例6 :使用獲自固氮弧菌屬EbNl之重組苯基乙醇脫氫 酶製備(4S)-3,4-二羥基-2,6,6-三甲基環己-2-烯酮(化合物2) 如實例1中,將大腸桿菌LU1 1558培養、收穫且轉化為 無細胞粗萃取物。將該萃取物與0·2rnMNAD+及5.4ml之 1·68 Μ 3,5,5-三甲基-i,4-二側氧基環己_2-烯_2_醇鈉溶液 (化合物la)混合且在30°C下培育4811。 獲自LU11558之無細胞粗萃取物(々250 mg蛋白總量) 19.8 g葡萄糖 0.072 g NAD,Na鹽 GDH粗萃取物(二180 mg蛋白總量) 450 ml 缓衝溶液(50 mM鱗酸卸、1 mM MgCl2,pH 6.5) 5·4 ml 2-羥基-3,5,5-三甲基-4-侧氧基環己_2_烯醇鈉溶液 125930.doc -26 - 200846473 (1.68 Μ)在4·75 h之後,添加5.4 ml受質溶液,且在6 h之 後,添加16.2 ml。藉由用5 M NaOH及1 M HC1滴定使反應 物pH值保持在6.0-7.0,且繼而進行HPLC分析。 實例7 : 使用獲自固氮弧菌屬EbNl之重組脫氫酶製備 (4S)·4·羥基-3-曱氧基·2,6,6·三甲基環己-2-烯酮 如實例1中,將大腸桿菌LU1 1558培養、收穫且轉化為 無細胞粗萃取物。將該萃取物與0.2 mM NAD+及5.4 ml之 1·68 Μ 3,5,5-三曱基-l,4-二側氧基環己-2·烯-2-醇鈉溶液混 合且在30°C下培育48 h。 獲自大腸桿菌LU1 15 5 8之無細胞粗萃取物(义20 mg蛋白 總量) 19.8 g 葡萄糖 0.014 g NAD,Na鹽 10 ml 異丙醇
450 ml 緩衝溶液(50 mM磷酸鉀、1 mM MgCl2,pH 6.5) 1.822 g 2-曱氧基_3,5,5-三甲基環己·2_烯-1,4-二酮(化合 物lb) 反應之後進行HPLC分析。在7 h之後,藉由添加3·6 g 2-甲氧基-3,5,5…三曱基環己_2_烯-i,4-二酮補足前驅體之量。 在75小時之後,消耗60%以上之前驅體。 【圖式簡單說明】 圖I描繪SEQ ID ΝΟ:1,其為獲自固氮弧菌屬EbNl之苯 基乙醇脫氫S#之核酸序列(Genbank ID 25956124,區域: 125930.doc -27- 200846473 25073至25822)。 圖II描繪SEQ ID NO: 2,其為獲自固氮弧菌屬EbNl之苯 基乙醇脫氫酶之胺基酸序列(Genbank蛋白ID CAD58337)。
125930.doc -28 -

Claims (1)

  1. 200846473 十、申請專利範圍··
    (I) 其中: 為氫、Ci-Cw烷基、c7_C14芳基烷基、鹼金屬 _ 驗土金屬片段或(MYx-,其中M、Li、Na、K、^ 或Cs且μ2為Mg、Ca、^或以,且『為單價陰離子;b 該方法包含以下反應步驟: 其中在遷原等效物之存在下,將選自氧化還原酶類別 酶(E)培育於包含式(11)之三甲基環己-2-烯-1,4-二_扩之 物之培養基中: 竹生 〇^C° <"> 〇 〇、2 , 其中R2係與R1相同或不同且為氫、Ci_C⑼烷基、芳 % 基烷基、鹼金屬M1或鹼土金屬片段M',2或(Μ2)+χ-,其 中 M1 為 Li、Na、K、Rb 或 Cs 且 M2 為 Mg、Ca、Sr 或 Ba, , 且X·為單價陰離子; 其中該式(II)化合物經酶促還原為該式化合物,且該 反應過程期間所消耗之該等還原等效物又藉由藉助於該 酶(Ε)或另一種酶(Ε2)使還原劑(Rm)轉化為相應氧化產物 (OP)而再生,且視情況將該氧化產物(〇p)至少部分地自 125930.doc 200846473 該反應培養基或自反應平衡中移除,且分離所形成之該 產物(I)。 2·、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酶(E)為醇脫氫酶。 3·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醇脫氫酶在以NADH或 NADPH作為還原等效物下將該式(II)化合物還原為該式 (I)化合物。 4.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酶(E)具有多肽序 列,該多肽序列: (i) 為 SEQ ID NO: 2 ;或 (ϋ) 其中與SEQ ID NO: 2相比,至多25%之胺基酸殘基 因缺失、插入、取代或其組合而改變,且仍具有 SEQ ID NO: 2之至少50%的酶活性。 5·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酶(E)係選自獲自 固氮孤菌屬(Azoarcus)之微生物的酶,尤其為獲自固氮 弧菌屬細菌EbNl之酶。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酶係由如SEQ ID NO: 1中所示之核酸序列或其功能等效物編碼。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將包含至少一個一 級醇或二級醇官能基CH(OH)的有機化合物、尤其異丙醇 或葡萄糖用作還原劑(RM)。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式(II)化合物之 轉化係在選自以下菌科之微生物存在下發生: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 根瘤菌科(Rhizobiaceae)、乳桿菌科(Lactobacillaceae)、 125930.doc 200846473 鏈黴菌科(Streptomycetaceae)、 紅球菌科 (Rhodococcaceae)、紅環菌科(Rhod〇cyclaceae)及諾卡氏 菌科(Nocardiaceae)。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生物為經核酸 構築體轉化之重組微生物,該核酸構築體編碼如請求項 1至4中任一項所定義之酶。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式⑴中之“為氫、 甲基或鈉,尤其為氫或鈉。 ’ 11· 一種製備(3S,3’S)-蝦紅素之方法,其包含如請求項丨至⑺ 中任一項之方法作為(3s,3,s)_蝦紅素之總合成中之一反 應步驟。 12· —種具有多肽序列之酶(£)用於製備式⑴化合物之用途, 該多肽序列: i.為 SEQ ID N〇:2 ;或 11其中與SEQ ID N0: 2相比,至多25%之胺基酸殘基因 缺失、插入、取代或其組合而改變,且仍具有SEQ ID NO: 2之至少50%的酶活性。 13·如請求項12之用途,其中該式⑴化合物係在其他反應步 驟中經轉化為式(II]t)之(3S,3,S)_蝦紅素。 125930.doc
TW096142555A 2006-11-10 2007-11-09 Method for preparing (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one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TW20084647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23814 2006-1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6473A true TW200846473A (en) 2008-12-01

Family

ID=39321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2555A TW200846473A (en) 2006-11-10 2007-11-09 Method for preparing (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one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325225A1 (zh)
EP (1) EP2089530B1 (zh)
CN (1) CN101535495A (zh)
AT (1) ATE459723T1 (zh)
DE (1) DE502007003046D1 (zh)
ES (1) ES2340889T3 (zh)
TW (1) TW200846473A (zh)
WO (1) WO200805598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6642A (zh) * 2007-03-28 2010-02-10 巴斯夫欧洲公司 对映选择性制备光学活性4-羟基-2,6,6-三甲基环己-2-烯酮衍生物的方法
CN101796192B (zh) 2007-06-20 2014-01-15 巴斯夫欧洲公司 使用固氮弧菌属物种(Azoarcus Sp)EBN1脱氢酶产生光学活性醇的方法
EP2145904A1 (de) 2008-07-18 2010-01-20 Basf Se Verfahren zur enzymkatalysierten Hydrolyse von Polyacrylsäureestern sowie dafür zu verwendende Esterasen
CA2735769C (en) * 2008-09-17 2018-10-09 Basf Se Method for producing l-phenylephrine using an alcohol dehydrogenase of aromatoleum aromaticum ebn1 (azoarcus sp. ebn1)
CN110121489A (zh) * 2016-12-19 2019-08-13 巴斯夫欧洲公司 制备(4s)-或(4r)-3,4-二羟基-2,6,6-三甲基环己-2-烯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22686A1 (de) * 2004-05-05 2005-11-24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optisch aktiver Alkohole
CN101646642A (zh) * 2007-03-28 2010-02-10 巴斯夫欧洲公司 对映选择性制备光学活性4-羟基-2,6,6-三甲基环己-2-烯酮衍生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89530A2 (de) 2009-08-19
ATE459723T1 (de) 2010-03-15
US20090325225A1 (en) 2009-12-31
DE502007003046D1 (de) 2010-04-15
CN101535495A (zh) 2009-09-16
WO2008055988A2 (de) 2008-05-15
EP2089530B1 (de) 2010-03-03
WO2008055988A3 (de) 2008-07-31
ES2340889T3 (es) 201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44860B2 (ja) 遺伝子工学菌
Chan et al. The rare fluorinated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technological prospects for fluorine enzymology
Simpson et al. Micro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49. Asymmetric biocatalysed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improvement using a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whole cell biocatalyst in the presence of an adsorbent resin
JP5627546B2 (ja) セコジオン誘導体のエナンチオ選択的な酵素的還元の方法
CN110616180B (zh) 一种生产羟基酪醇的工程菌及其应用
US10294479B2 (en) Candida carbonyl reductas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R)-lipoic acid precursor
TW200846473A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one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CA2535710A1 (en) Alcohol dehydrogenases with increased solvent and temperature stability
JP7002557B2 (ja) エクオール誘導体を生産する組換え大腸菌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エクオール誘導体の合成方法
CN112176007B (zh) 一种氨基醇手性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KR20210043606A (ko) 1,3-프로판디올 및 부티르산 생산이 개선된 미생물
CN111527203A (zh)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催化的倍半萜的氧化
CN107287172B (zh) 一种利用大肠杆菌发酵生产胸苷磷酸化酶的方法
KR102079003B1 (ko) 활성이 증대된 테트라하이드로다이드제인 환원효소 및 에쿠올 유도체 생산에의 응용
CN111808893B (zh) 一种氨基醇类药物中间体的生物制备新方法
WO2000047746A1 (fr)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coenzyme q10
JP2008182984A (ja) (r)−2−クロロマンデル酸メチル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JP2004267130A (ja) 新規カルボニル還元酵素及びこれをコードするdna、ならびにこれらを利用した光学活性アルコ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844073B1 (ja) (1r,3r)−3−(トリフルオロメチル)シクロヘキサン−1−オール及びその中間体の製造法
JP6635535B1 (ja) Efpタンパク質を発現する大腸菌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ラボノイド化合物製造方法
CN114317620B (zh) 一种(r)-2-(2-氯苯基)环氧乙烷的生物制备方法
US20160289702A1 (en) Biosynthetic Mint
JP5954539B2 (ja) 1−ベンジル−4−ヒドロキシ−3−ピペリジンカルボン酸アルキル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027552A (ja) 新規な光学活性2−ヒドロキシメチル−3−アリールプロピオン酸の製造方法
JP2007274901A (ja) 光学活性プロパルギルアルコー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