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402898A - Structure of P-electrode at the light-emerging side of light-emitting diode - Google Patents

Structure of P-electrode at the light-emerging side of light-emitting diod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402898A
TW200402898A TW092115548A TW92115548A TW200402898A TW 200402898 A TW200402898 A TW 200402898A TW 092115548 A TW092115548 A TW 092115548A TW 92115548 A TW92115548 A TW 92115548A TW 200402898 A TW200402898 A TW 2004028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ype
cladding layer
electrode
g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15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oji Katayam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0402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289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28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 and Group VI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ntaining nitrog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402898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發光二極體之發光側上之P-電極構造,特 定言之,係關於使用一寬帶隙半導體(如ZnSe或GaN)改良以 使其不會阻擋在一發光二極體内光之通過的P-電極構造。 【先前技術】 一發光二極體(以下簡稱LED)在其兩個主表面(上及下表 面)之一上具有一 η-電極,而在另一表面上則有一 p -電極。 在表面發光型LED的情況下,將兩個表面之一作為發光表 面。這要求通常用金屬製造的該電極不能阻擋光之通過。 如基於AlGaAs的LED具有下述之構造:其中具有足夠導 電性的P-型GaAs接觸層係位於pn接面上,一小面積點狀或 環狀P-電極係位於該接觸層上。在此說明書中,由於該狹 長的p-電極用於導線焊接,因此其也叫做焊接電極。 因為該P-型GaAs接觸層電阻低,因此其具有擴散自該小 面積P-電極注入的電流之能力,使在該接觸層下面的電流 密度幾乎一致。換言之,該P-型GaAs接觸層可起到所需的 電流擴散層之作用。因此,當該狹長的焊接電極形成在P-型接觸層上時,該簡單的構造能充分擴散該電流。
然而,當一 LED使用使其難以獲得低電阻p-型半導體的一 材料製造時,該半導體本身不能充分擴散該電流。使用一 基於GaN或ZnSe的寬帶隙半導體為材料,難以製造p-型半導 體,特別是低電阻P-型半導體。這就是為什麼LED使用該等 半導體難以獲得低電阻P-型接觸層的原因。因此,該LED 85916 -6- 200402898 無法具有電流擴散層。 备一 LED沒有電流擴散層時,用於導線焊接的該焊接電 極自身不能有效地在p-型接觸層中擴散該電流。因此,該 電流局部集中在該電極下面之部分。所以,發光區段之有 效面積會減少,從而顯著地降低發光效率。此外,該電流 之集中縮短了該LED之使用壽命。為防止電流集中直接發 生在焊接電極下面或其附近之部分,沒有電流擴散層的 LED通常具有下面的構造··在其發光區域的整個表面上形 成有一極薄的半透明金屬電極,例如一用Au製造的電極。 在該構造中,該焊接電極係位於發光區域之一部分上。Au 能提供與P_型接觸層的歐姆接觸。 在此說明書中,將該薄金屬電極稱為「半透明薄膜金屬電 極」,以與焊接電極相區別。換言之,該严電極具有包括焊 接電極及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的雙重構造。雖然該焊接電 極不傳導光’但該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能在某種程度上傳 導光。因此,在該pn接面上產生的光能通過該半透明薄膜 金屬電極傳導到外面。 然而’儘管覆蓋整個ρ-接觸層之該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 能傳導光,但其穿透率很低。因此,在基於GaN4ZnSd々 LED中’該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吸收或反射由作用層發出 的向上的部分光。軸向光強度之減少量等於吸收及反射之 損失。 在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上的吸收及反射減少了發自該 LED的光到達外面的量,因此也減少了亮度。為增加該光 85916 200402898 強度(亮度),有必要減少在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上的吸收 及反射。換言之,有必要增加該金屬電極的穿透率。為達 此目的,可減少該金屬電極之厚度。然而,如果該金屬電 極過薄,其橫向電阻就會增加,因而降低該金屬電極的電 流擴散效應。例如,當使用Au作為金屬電極時,如果將該 厚度降低到5 nm,由於電阻增加,就不能有足夠的電流進 入該Au電極。Au電極之所需厚度至少1 0 nm,最好為大約 20 nm。儘管較薄,具有大約20 nm厚度的Au電極之穿透率 仍可低到40%至60%左右。換言之,該Au電極之存在減少了 大約一半的光。 已經公佈的日本專利申請案Tokukai 2001-148511,名稱為 「半導體發光二極體」已經揭示一LED之網狀電極構造,其 中(a)—網狀金屬電極係形成於該η-型接觸層之上,(b)—由 氧化銦錫(以下簡稱為ITO)製造的、透明並導電的氧化物電 極係形成於該網狀金屬電極之上,及(c)一焊接電極係形成 於該氧化物電極層(該焊接電極在日本專利申請案Tokukai 2001-148511中稱做烊塾電極(pad electrode))之中心。換言 之,該η-側電極構造包括該焊接電極、該ITO層、該網狀金 屬電極及該η-型接觸層。 ΙΤ0能提供與η-型接觸層的歐姆接觸。一注入電流能充分 擴散穿過該厚ΙΤΟ層並繼續以均勻分佈狀態進入該η-型接 觸層。由於該ΙΤ0層具有足夠的厚度,因此其具有擴散該電 流的能力。因此,不需要該半導體層(η-型接觸層)來擴散該 電流。 85916 -8 - 200402898 儘管ITO導電,但其導電性不如Au。因此,該透明電極 厚度可達600 nm至1 μιη。由於該ITO導電性較差,故為在整 個晶片上獲得均勻電流分佈,必須將該焊接電極置於該ΙΤΟ 層之中心。如果將該焊接電極置於接近ΙΤΟ層之周邊的一部 分,在與其相對處的電流流動將會不夠大。 不使用網狀金屬電極並具有該ΙΤΟ透明電極的GaN-LED 具有這樣一個問題:ITO電極與η-型接觸層之(n-GaN)之間 之接面位障竟如此之大,使得正向壓降可高達7伏特。因此, 不能實施低電壓驅動。 在前面提及的日本專利申請案Tokukai 2001-148511揭示 的構造中,該網狀金屬電極(Au/Ge)係位於該η-型接觸層之 周邊部分上,留下其中心部分用於放置該焊接電極。對於 上述沒有網狀金屬電極的GaN-LED,由於電流直接從ΙΤΟ層 流到該n-GaN接觸層,該壓降可高達7伏特。在另一方面, 在上述於日本專利申請案Tokukai 2001-14851 1所揭示的構 造中,該電流首先從ITO層流向網狀金屬電極,沒有產生壓 降,隨後從該金屬網狀電極流向該半導體層(n-GaN接觸 層),產生了至多約3伏特的壓降。 如上所述,在日本專利申請案Tokukai 2001-148511所揭 示的構造中,該電流按焊接電極、ITO層、網狀金屬電極及 η-型接觸層之順序流動。η-電極位於光自其發出的一側。與 此相反,在本發明中的構造中,ρ-電極位於光自其發出的 一側。η-型接觸層能充分吸收摻雜劑,從而增加載子密度。 該高載子密度能足夠地減少電阻,有利於電流擴散。然而, 85916 -9- 200402898 該方法不能用於Ρ·型接觸層,例如根據本發明的p_型接觸 廣。 因此,研究人員及工程師需要開發—表面發光型咖, 以使光能穿過該P-電極而離開,特別是使用一寬帶隙半導 體(如ZnSe或GaN)之LED,使得該LED在與P_型接觸層接觸 的P-電極處具有一改良的光穿透率,以增加光學輸出。 . 【發明内容】 本發明4 -項目標係提供與一 LED之一卜型接觸層相接 觸的P-電極之改良構造。藉由增加該電極之光穿透率以增 _ 加該LED之光學輸出而獲得該改良。 根據本發明,上述目標係藉由提供在一 LED之發光側形 成的一P-電極之構造而實現,該LED包括下列構件: (a) —η-型半導體基板; (b) —在該η-型半導體基板上形成的[型包覆層; (c) 一在該η-型包覆層上形成的作用層; (d) —在該作用層上形成的^型包覆層; (e) —在該p-型包覆層上形成的型接觸層;以及 鲁 (f) 一在該η-半導體基板背面形成的卜電極。 — 該Ρ-型電極之構造包括在該ρ-型接觸層上形成用於擴散 電流之一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及一用於導線焊接的焊 接電極。該金屬電極具有:(a)穿透率為至少1〇%之一覆蓋 部分,及(b)由多個窗口形成且開口比為至少2〇0/〇的一開口 部分。該焊接電極係形成於該p-型接觸層之周邊上並直接 焊接至該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 85916 -10- 200402898 上述LED可進一步包括在該η-型半導體基板與該η-型包 覆層之間的一 η-型緩衝層。上述LED可進一步包括在該ρ-型包覆層與該ρ-型接觸層之間的一ρ-型半導體層。上述LED 又可進一步包括:(a)在該η-型半導體基板與該η-型包覆層 之間的一 η-型緩衝層,以及(b)在該ρ-型包覆層與該ρ-型接 觸層之間的一 p-型半導體層。 具有該η-型緩衝層之上述LED可具有下述之構造: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η-型ZnSe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ZnSe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ZnMgSSe包覆層; (d) 該作用層係一 ZnCdSe/ZnSe多重量子井(以下簡稱為 MQW)作用層或一 ZnSeTe作用層; (e) 該p_型包覆層係一 p-ZnMgSSe包覆層;以及 (f) 該p-型接觸層包括一 p-(ZnTe/ZnSe)MQW層及在該 p-(ZnTe/ZnSe) MQW層上形成的一 p-ZnTe層。 既具有該η-型緩衝層又具有p-型半導體層之上述LED可 具有下述之構造: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η-型ZnSe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ZnSe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ZnMgSSe包覆層; (d) 該作用層係一 ZnCdSe/ZnSe MQW作用層或一 ZnSeTe 作用層;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ZnMgSSe包覆層; (f) 該P-型半導體層係一 p-ZnSe層;以及 85916 -11 - 200402898 (g)該ρ·型接觸層包括一 p-(ZnTe/ZnSe) MQW層及在該p-(ZnTe/ZnSe) 層上形成的一 p-ZnTe層。 上述LED可具有下述構造: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n-GaN基板; (b)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c) 該作用層係一InGaN作用層; (d) 該p_型包覆層係一 p_AlGaN包覆層;以及 (e) 該p-型接觸層係一p-GaN接觸層。 具有該η-型緩衝層之上述LED也可具有下述之構造: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n_GaN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GaN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d) 該作用層係一InGaN作用層;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以及 ⑴該P-型接觸層係一p_GaN接觸層。 既具有該η-型緩衝層又具有p-型半導體層之上述LED也 可具有下述之構造: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n-GaN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GaN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d) 該作用層係一 InGaN作用層;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 (f) 該P-型半導體層係一 p-GaN層;以及 (g) 該P-型接觸層係一p-GaN接觸層。 85916 -12- 200402898 據本發明之一方面’在包括下列構件的一 之發光 侧形成一 P-電極之構造: (a) —藍寶石基板; (b) 在$亥藍寶石基板上形成的η-型包覆層; (c) 一在該η-型包覆層上形成的作用層; (句一在該作用層上形成的严型包覆層; (e) —在該ρ-型包覆層上形成的ρ-型接觸層;以及 (f) 一 η_電極,其形成使得在藉由蝕刻將該&型接觸層、 該Ρ型包覆層及包括該η_型包覆層之一表面部分的該作用 層之磊晶生長層的某一部分除去,以曝露該η_型包覆層之 一部分後’該η-電極係形成於該η-型包覆層之曝露的部分 上。 同樣在此情況下,該Ρ-型電極之構造包括在該Ρ-型接觸 層上形成用於擴散電流之一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及一 用於導線焊接的焊接電極。該金屬電極具有:(幻具有至少 10%穿透率之一覆蓋部分,及由多個窗口形成且其開口 比為至少20%的一開口部分。該焊接電極係形成於該p-型接 觸層之周邊部分並直接焊接至該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 極。 在此情況下,該LED可進一步包括在該藍寶石基板與該 η-型包覆層之間的一 n-型緩衝層。該led可進一步包括在該 P-型包覆層與該p-型接觸層之間的一卜型半導體層。該LED 可進一步包括:(a)在該藍寶石基板與該n-贺包覆層之間的 一 η-型緩衝層,以及(b)在該p-型包覆層與該ρ-型接觸層之 85916 -13· 200402898 間的一 P-型半導體層。 在此情況下,具有該型緩衝層之該LED可具有下述之構 造: (a)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GaN緩衝層; (b)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c) 該作用層係一InGaN作用層; (d) 該p-型包覆層係一p-AlGaN包覆層;以及 (e) 該ρ·型接觸層係一p-GaN接觸層。 在此情況下,既具有該η-型緩衝層又具有p-塑半導體層 之該LED可具有下面之構造: (a)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GaN緩衝層; (b) 該卜型包覆層係一n-GaN包覆層; (c) 該作用層係一InGaN作用層; (d)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 (e) 該p-型半導體層係一 p-GaN層;以及 (f) 該P-型接觸層係一p_GaN接觸層。 本發明提供一用於寬帶隙ZnSe或GaN-LED的p-電極之一 構造,由於難以摻雜p-型雜質,因此其具有低严型導電性。 該P·電極包括一用於擴散電流的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 及一用於導線焊接的焊接電極。該金屬電極具有一覆蓋部 分及由多個窗口形成的一開口部分。該焊接電極係形成於 該p-型接觸層之周邊。一注入電流自該焊接電極通過該網 狀薄膜金屬電極流向該型接觸層。該電流在該金屬電極 處均勻擴散’包括其周邊部分,因此獲得了在整個lee>内 85916 •14- 200402898 之均勻電流分佈。因為係網狀構造,該金屬電極之金屬部 分不覆蓋該P-型接觸層之整個表面。因此,可減少該金屬 電極對離開光的吸收。此外 接 此外構成孩覆蓋部分之金屬部分 係較薄且能傳導光,該開口部分得以增加。因此,增加了 自該LED發出的光之輸出效率,所以可提供—高亮度LED。 根據本發明,一 LED之該p_電極具有下面之構造: 0)具有由多個窗口構成的一開口部分及由一薄金屬 膜構成的冑蓋部分之網狀薄膜金屬冑極,其係位於該 型接觸層之整個表面上;以及 (b)泫金屬電極直接係烊接至用於導線焊接之一焊接電 極,該烊接電極位於該p-型接觸層之周邊。 pn接面上產生的光通過該開口部分或覆蓋部分傳導到外 面。部分離開的光通過具有一般穿透率的覆蓋部分。其穿 透率至少為1 〇%。離開光的其餘部分沒有任何損失地(穿透 率·· 100%)通過該開口部分,從而增加離開光的輸出效率。 根據本發明,在該P-電極之構造中: (a) 在該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中的開口部分之每個 窗口的外接圓可具有至多1〇〇 μπι的直徑乙; (b) 該金屬電極之覆蓋部分可具有一至少1〇 nm及至多 60 nm的厚度d ;以及 (c) 該金屬電極之開口部分具有3〇%至9〇%的一開口比。 在使用一寬帶隙半導體(如ZnSe或GaN)並使光可發自p- 電極侧之一表面發光型LED中,p-型接觸層具有高電阻,因 此難以擴散電流。儘管有此困難,藉由改良與p_型接觸層 85916 -15- 200402898 相接觸的p-電極來增加光穿透率,而不必借助於17〇就可提 供具有更高光輸出之一 LED。 然而’在該改良的電極中,該開口部分不與該p_型接 觸層相接觸。這會產生在卜型接觸層中電流擴散不夠之可 能及伴隨的發光效率之降低。當严型接觸層具有一足夠低 的電阻及該窗口足夠窄時,電流才能充分擴散。在此情況 下’窗口最好較窄。更明確地說,該窗口之外接圓最妤具 有如上所述的至多100 μη1之直徑。另一方面,如果該窗口 過窄,則離開的光之增加量就會減少。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在一;LED發光側形成的严電極之 構造能有效地增加自該LED發出的光之輸出效率。在使用 一寬帶隙半導體(如ZnSe或GaN)的LED中該效率尤為明顯。 【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在附 圖中,為避免重複說明,相同數字或符案號代表相同元件。 圖式中尺寸之比例並不一定與說明中一致。 [a·發光元件之材料] 本發明之目標為改良使用ZnSe或GaN的一 LED,其具有 寬帶隙,即使摻雜了足夠多的雜質時也是如此,由於缺少 電荷載子,其顯示出高電阻。 [b.電極之形狀] 本發明之目標係改良光自其發出的p-電極之形狀。 [c. p-型接觸層] 對於如ZnSe或GaN之類的寬帶隙半導體,卜型雜質之換 85916 -16- 200402898 雜比較困難。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摻雜十分理想,啟動率也 會很低,沒有許多正電洞從受體激發。因此’ P-型載子數量 很少,從狹窄的P-電極注入的一電流不能在P-型接觸層充分 擴散。在P-型接觸層中,該電流直接局部集中在P-電極下面 之部分。為改良此情形,將本發明的一網狀薄膜金屬電極置 於 P-型接觸層之上,如 P-ZnSe、p-ZnTe、p_BeTe、p_GaN 或 p-AlGaN接觸層。 [d.薄膜電極之覆蓋比〇] 在傳統的ZnSe-LED中,p-型接觸層之整個表面都由一半 透明薄膜電極所覆蓋。根據本發明,該覆蓋比σ不為1,但 以0<σ<1表示。該覆蓋部分之穿透率β隨著薄膜電極之厚 度d而變化’因此用β (d)表示。在本發明中,厚度d與傳統 LED之厚度相同。因此,當厚度相同時,覆蓋比為σ的覆蓋 部刀具有與傳統LED同樣的穿透率β (d)。與傳統led不同, 本發明之薄膜電極具有一開口部分。開口比為卜σ的該開口 之穿透率為1。 然而,開口部分之存在可能產生電流擴散不足之問題。 開口部刀之存在會影響在?_型接觸層之電流擴散。型接觸 層〈電流擴散功率用γ表示,其取值範圍為⑴。電流擴散 功率γ隨著開口之窗口的外接圓之直徑L之增加而減少。因 此,電流擴散功率可以用丫(L)表示。當Ρ·電極上離開光之穿 透率用Τ表7F時’傳統方法的穿透率Τι可以藉由等式⑴表 〇 ⑴ τ 产 p(d) 85916 -17- 200402898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之穿透率丁2可由等式(2)表示。 T2 = P(d)a+(l.a)Y(L) (2)。 等式(3)可由這兩個等式推導出來。 T2/Ti=Y(L)/p(d)+{l.Y(L)/p(d)}cj = l + {Y(L)/p(d).l}(i,a) (3) 〇 如果T^/Ti小於1,則傳統方法優於本發明之方法。γ(Ε)接 近1 ’但不必大於β((1)。根據等式,當小時(當薄膜金 屬電極具有低穿透率時),本發明效率高。更明確地說,當 覆蓋比6大約小於0.8 (開口比大於約〇2)時,本發明效率高。 如在下面範例1中所說明,當覆蓋比大約為〇 7 (開口比大約 為〇·3)時,光輸出量至少增加1〇0/〇。 1>•薄膜金屬電極之開口部分的窗口之重複圖案] 藉由形成多個窗口可產生該薄膜電極之網狀圖案。可使 用一不規則圖案。也可使用一規則圖案,其中重複相同的 圖案。例如,可使用一六重旋轉對稱圖案、四重旋轉對稱 圖案或二重旋轉對稱圖案。在該等三種圖案中,窗口之形 狀可為任何類型,如一規則六邊形、一方形、一圓或一橢 圓。 微影姓刻技術可同樣容易地產生任何種類的薄膜金屬電 極圖案。當規定了開口比(1-cj)(這會自動確定覆蓋比σ)時, 可使用容易滿足該規格的一圖案。用以根據窗口對稱性及 形狀獲得開口比(1-σ)之方法說明如下。 [f·六重旋轉對稱圖案(圖2及圖7)]
在一六重旋轉對稱圖案中,相鄰窗口之中心間距離用M 85916 -18- 200402898 表示。由相鄰三個三窗口之中心形成的三角形之面積用 31/2M2/4表示。該窗口之形狀不限於一規則六邊形。也可使 用一圓或一方形。圖2及圖7顯示其中窗口為一規則六邊形 之形狀的圖案。在此丨3況下’该窗口排列之對稱性與窗口 形狀之對稱性相同。因此,當該窗口之外接圓之直徑 L=2M/31/2時,該開口比為1。如在等式(4)中所示,該比例L/M 決定開口比(l-σ)。 (l-σ)(規則六邊形窗口)=(3/4)(L2/M2) (4)。 (1_σ)之值在0至1之間變化。因此, 0 $ (1_σ)(規則六邊形窗口)$ 1 (5)。 在方形窗口的情況下,儘管窗口可形成於根據六重對稱 性排列之位置,但由於方形的性質,整個圖案不可能具有 六重對稱性。該窗口之面積為L2/2,其中L係該方形之外接 圓之直徑。因此,開口比(l-σ)可藉由等式(6)表示。 (l-σ)(方形窗口)=(1/3 1/2)(L2/M2) (6)。 然而,當L=(31/2/21/2)M時,在同一對稱軸上的相鄰方形相互 接觸。因此,L之增大不能超出該限制。換言之,(1-σ)(方 形窗口)具有小於1之一上限。因此, 〇$(1-σ)(方形窗口)‘31/2/2=〇·86 (7)。 在圓形窗口的情況下,該窗口面積為π l2/4,其中L為該 圓之直徑。因此,開口比(l-σ)可藉由等式(8)表示。 (l-σ)(圓形窗口 M W2.31/2)(l2/m2) (8)。 然而,當時,相鄰圓相互接觸。因此,乙之增大不能超 出該限制。換言之,(l-σ)(圓形窗口)具有小於1之一上限。 85916 -19- 200402898 因此, (l-σ)(圓形窗口)$ ^/2.31/2=0 906 (9)。 [g·四重旋轉對稱圖案(圖3及圖4)] 在一四重旋轉對稱圖案中,相鄰窗口之中心間距離也用 Μ表示。由相鄰四個窗口之中心形成的方形之面積用μ2表 示。該窗口之形狀不限於方形。也可以使用一圓,規則六 邊形或等邊二角形。然而,在規則六邊形或等邊三角形之 情況下’儘管窗口可形成於根據四重對稱性排列之位置, 但由於該窗口形狀的性質,整個圖案不可能具有四重對稱 性。圖3顯π窗口形狀為方形之一圖案;圖4為一圓。在圖3 所π之万形窗口的情況下,窗口排列之對稱性與窗口形狀 之對稱性相同。因此,當該窗口之外接圓之直徑L=2l/2M時, 該開口 *為1。如在等式(10)中所示,比例L/M決定開口比 (l-σ) ° (10) 〇 (11) 〇 開口比由等式(12)表 (l-σ)(方形窗口):=:l2/2M2 開口比之上限為1。因此, 〇$ (l-σ)(方形窗口)^ 1 在圖4中所示之圓形窗口的情況下 不’其中L為該圓之直徑。 (1_σ)(圓形窗口)=(7i/4)(l2/m2) 時,相鄰窗口相互接觸。因此,開口(比^增大 能超出該限制。開口比具有由等式(13)所表示的上限二 〇€ (l-σ)(圓形窗口)$ 〇 785 π 〇3)。 [h·薄膜電極之厚度d] 85916 -20- 200402898 如上所述,傳統上,具有20 nm之均勻厚度之一電極覆蓋 P-型接觸層之整個表面。在2Gnm厚度處穿透率大約為5〇%。 這意味著毫無用處地吸收了將近—半光。如果將厚度減少 到小於20 nm,而吸收量也減少,則電阻也隨之減少。電阻 之增加極大地減少從坪接電極到半透明薄膜電極之電流。 因此,薄膜電極必須具有至少丨〇 nm之厚度。從製程之角度 考慮,製造厚度小於10 nmi薄膜電極是困難的。 即使在由薄金屬膜構成的覆蓋部分内,該金屬膜最好具 有大約i0%的穿透率。該項要求確定了該厚度之上限。因 為Au具有低電阻並且能提供與P-型接觸層之歐姆接觸,因 此其係一優良的材料。根據生產方法,當Au膜之厚度為2〇 nm時,可製造電阻大約為2χ1〇·6Ω(:ιη之高導電膜。 在本發明中,焊接電極直接焊接至Au薄膜電極。因此, 即使當Au薄膜厚度為10至3〇 ηπι時,也可注入足夠的電流。 根據生產方法,當厚度為20 nm時,Au薄膜之吸收係數大約 為50%。當厚度減少到丨〇 nm時,儘管吸收係數減少到大約 3〇% ’電阻將不可避免地增加。當厚度減少到小於10 nm時, 電阻增加到不能接受之程度。另一方面,該厚度之上限係 藉由該覆蓋部分之必要穿透率決定。覆蓋部分之穿透率最 好至少01。穿透率由exp(-a.d)表示,其中α係吸收係數,d 為厚度。當d=20 nm時,穿透率為0.5。因此,吸收係數a為 0 0346 nnrl。使用等式0.1=exp(-0.0346d)可計算出穿透率為 〇·1時需要的厚度,計算結果為66 nm。然而,薄膜之電阻 會隨著生產方法及條件發生顯著變化。在此方面,Au相對 85916 -21 - 200402898 較穩定,其再生性優於其他金屬。考慮上述各方面因素, 該厚度上限大約為60 nm。因此, 10 nm^ d^ 60 nm (14)。 如上所述,此為近似值。實際上,Au之電阻也隨生產方 法及條件之變化而變化。因此,厚度d之決定要使覆蓋部分 之穿透率至少0.1。 [1.範例1 (具有蜂窩構造P-電極之ZnSe白色LED)] 對於寬帶隙半導體,難以獲得其p-型半導體。即使獲得 了 P-型半導體,由於電荷載子太少,因此也難以在P-型接觸 層擴散電流。ZnSe及GaN係該等半導體之典型範例。圖1顯 示係應用本發明的一基於ZnSe之白色LED之範例。一 ZnSe-LED係藍色LED,其發射波長大約為485 nm之藍光。 然而,當ZnSe基板變為某一類型顏色中心的雜質摻雜時, 該藍光在基板上產生橙色至黃色螢光(中心波長大約為590 nm),且該藍光與該螢光組合用於產生白光。因此,將該 ZnSe-LED稱作白色LED (見日本專利案號3087742,名稱為 「白色LED」)。 藉由使用配備有一 Zn單元、一ZnCl2單元、一Se單元、一 N自由基槍、一 Cd單元及一Mg單元等的一分子束磊晶裝置 實施磊晶生長方法。藉由分子束磊晶生長法在一 η-型導電 ZnSe單晶基板2上形成下述各層: (a) —厚度為1 μπι之η-型ZnSe緩衝層3 ; (b) 一厚度為0·5 μπι之η-型ZnMgSSe包覆層4 ; (c) 一 ZnCdSe/ZnSe MQW作用層 5 ; 85916 -22- 200402898 (d) —厚度為0.5 μπι之p-型ZnMgSSe包覆層6 ; (e) 一厚度為0.2 μπι之p-型ZnSe層7 ;以及 (f) 一由一 p-型(ZnTe/ZnSe)MQW層及一 p-型 ZnTe層構 成的P-型接觸層8,該p-型ZnTe層厚度為60 nm (儘管未在圖 1顯示,該P-型ZnTe層係形成於該p-型(ZnTe/ZnSe)MQW層 之上)。 磊晶生長期間該基板之溫度要維持在275與325QC之間。 該生長速率要維持在大約0.4至0.7 μπι/hr。作為p-型雜質的 氮(N)係由N自由基槍提供到該ZnSe基板之表面。氯作為一 η-型雜質係自ZnCl2單元中蒸發出來。這就是對在η-型ZnSe 晶圓上蟲晶生長方法的說明之總結。 隨後,在磊晶生長晶圓之表面實施的化學蝕刻要只蝕刻 每個元件之周邊部分,留下中心部分作為發光區域。因此, 將該P-型ZnSe層7之周邊部分曝光。由Ti/Au構成的、用於 導線焊接的一焊接電極9係形成於該p-型ZnSe層7之曝光後 的周邊部分上。該焊接電極9不會將電流直接注入到該p-型 ZnSe層7。而會通過相鄰的Au電極20將電流注入到該p-型 ZnSe層7。電流按焊接電極9、網狀薄膜金屬電極20、p-型 ZnTe層(未在圖1中顯示)、p-型(ZnTe/ZnSe)MQW層及p-型 ZnSe層7之順序流動。如果電流流過周邊部分,會加速其劣 化。因此,不希望電流流過周邊部分。位於周邊部分之Ti/Au 層(焊接電極9)能夠阻擋周邊電流。 其次,具有蜂窩狀構造的網狀Au電極20在其發光區域(中 心部分)之整個表面之厚度d=20 nm。一由In或Ti/Au構成的 85916 -23 - 200402898 n_電極10係形成於n_型ZnSe基板之背面上。 在電極9與10形成後,將已磊晶生長的晶圓切割以獲得多 個具有400 μηι之方形LED晶片。圖2顯示該等晶片之一之平 面圖。形成於該晶片之上表面之焊接電極9係由位於該方形 四側之窄帶及位於一側之突出部分(該突出部分係用於導 線焊接)所構成。該蜂窩狀薄膜電極20覆蓋該上表面之其餘 部分。透過該等窗口可看到在該蜂窩狀薄膜電極2〇下面的 謔P-型接觸層。電泥不從該焊接電極直接向下流。而是從 烊接電極9橫向流向薄膜電極2〇,然後向下流動。在p_型接 觸層内流動之電流朝該窗口之中心擴散。該晶片固定在一 引線框架上以使上表面能成為形成p-型電極的面。引線與 P-電極(焊接電極9)係藉由導線焊接相連接。最後,用樹脂 將該單元密封以形成子彈型led燈。 如上所述,藉由在對稱排列的位置,如在六重對稱或四 重對稱位置,形成多個窗口,如圓形、方形或規則六邊形, 可產生該網狀電極之形狀。圖3顯示一網狀電極,其中方形 窗口之排列為四重對稱。圖4顯示一網狀電極,其中圓形窗 口之排列為四重對稱。例如,該窗口外接圓之直徑L係設計 為 10至 40 μιη。 具有本發明ρ_電極構造之LED的光學輸出係在一恆定電 流模式下測量。一 20 mA之電流產生光強度為5 mW之高亮 度白光發射。網狀Au電極覆蓋比σ與發射光強度(軸向亮 度之關係係在光發射區域使用各種具有不同覆蓋比〇之 網狀Au電極測量。測量結果顯示在圖5中。橫軸代表覆蓋比 85916 -24- 200402898 CT,縱轴代表轴向亮度Q。 表面發光型LED之亮度隨一角度而變化。總亮度係藉由 將4 LED置於一積分球之焦點而獲得。所有發射出的光束 在藉由該球反射後聚集,隨後測量該強度^在另一方面, 藉由用置於該LED之平面之法線上之一儀器來測量該LED 之光學輸出而獲得軸向亮度。換言之,軸向亮度係向一特 定方向發射的光之功率。軸向亮度大致上與總亮度成正比。 由於轴向党度更谷易測量’因此在此範例中,測量軸向亮 度用於比較。 測量結果證實了發射光之強度(軸向亮度W隨著金屬電 極之覆蓋比σ之減少而增加。下面之資料係藉由對具有一預 定覆蓋比之多個樣本測量亮度而獲得的平均值: 當 σ=1 時,0=1, 當 σ=0·69 (L=40 μιη)時,2=1.16, 當 σ=0·61 (L=40 μηι)時,0=1.23, 當 σ=0·49 (L=40 μιη)時,0=1.35,以及 當 σ=0.49 (L=20 μπχ)時,0=1.36。 该傳統的LED具有這樣一構造:其中口_型接觸層之整個表 面都由一半透明金屬電極(Au電極)所覆蓋i該構造對應於 σ=1。將該條件作為參考,將σ==1時之軸向亮度稱為!。圖5 中所示之亮度曲線圖表係使用該參考值繪出。當覆蓋比σ 為0.69(開口比為〇·31)時,該光學輸出增加1〗6倍。當覆蓋 比σ為0.61 (開口比為〇·39)時,光學輸出增加丨23倍。當覆 盖比σ為0·49及L=40从!!!時,光學輸出增加不少於倍。 85916 -25- 200402898 同樣地,當覆蓋比σ為0.49及L=20 μπι時,光學輸出增加不 少於1.36倍。該等資料清楚證明在該金屬電極中提供開口 部分之優點。 以上資料可用來大致決定等式(3)中之Y(L)/p(d)項。將以 上資料代入等式(3)中,以獲得γ(Ι〇/β((1)之平均值。其結果 由等式(15)表示。 T(L)/P(d)=1.6 (15) 〇 該電極厚度d為20 nm。當穿透率p(d)為0.5時,擴散功率γ(1〇 大約為G.8。在L=40 μπι至L=20 μπι時,軸向亮度0幾乎沒有 變化。這意味著當L值為40 μιη或更小時,ρ-型接觸層有充 分擴散電流的能力。 [2.範例2 (具有蜂窩構造ρ-電極且基於GaN之LED)]
GaN係另一範例,其中p-型層具有高電阻,因而使其難以 擴散電流。圖6顯示係應用本發明的一基於GaN的藍色LED 之範例。下面各層係藉由金屬有機化學蒸氣沈積(MO-CVD) 法形成於一藍寶石基板22上: (a) 一厚度為30 nm之GaN緩衝層23, (b) 一厚度為4 μπι之η-型GaN包覆層24, (c) 一 InGaN作用層 25, (d) 一厚度為0· 1 μπι之p-型AlGaN包覆層26,以及 (e) 一厚度為0·3 μπι之p-型GaN層27。 隨後,如在圖6中所示,在一角落部分實施乾式蝕刻以曝 露η-型GaN包覆層24,留下中心部分作為發光區域。一由 Ti/Au構成的η-型金屬電極30係形成於η-型GaN包覆層24曝 85916 -26- 200402898 露部分的表面之上。隨後,用於導線焊接的一焊接電極28 係形成於上述發光區域之上。發光區域之其餘部分係藉由 一由Ni/Au構成的薄膜金屬電極29所覆蓋,其厚度為20 nm 並具有一蜂窩狀構造。 在電極形成後,將磊晶生長的晶圓切割以獲得多個具有 300 μιη之方形晶片。圖7顯示該等晶片之一之平面圖。由 Ti/Au構成的η-電極30係置於圖7中右下部分該晶片之下半 部。焊接電極28係置於上半部之左上部。由Ni/Au構成的網 狀p-電極29覆蓋了發光區域。透過網狀電極之窗口可看到 p-GaN層27。該晶片係固定在一引線框架上。引線與焊接電 極係藉由導線焊接相連接。最後,用環氧樹脂將該單元封 閉以形成子彈型LED燈。 範例2中之LED的光學輸出係在一恆定電流模式下測量。 一20 mA之電流產生光強度不少於4 mW之高亮度藍光發 射。在此條件下,正向電壓為3.6 V。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應用於範例1的構造之垂直斷面圖,其中ZnSe-LED 具有下面之構造: (a) 在n -型ZnSe基板上形成下面各層:一 n-ZnSe緩衝層、 一 n-ZnMgSSe包覆層、一 ZnCdSe/ZnSe MQW作用層、一 p-ZnMgSSe 包覆層、一 p-ZnSe/p+_ZnSe層、一 p-(ZnTe/ZnSe) MQW層及一 p-ZnTe層(圖1中未顯示); (b) 在該η-型ZnSe基板背面上形成的一 η-電極;以及 (c) 本發明之網狀Au ρ-電極形成於由該p-(ZnTe/ZnSe) 85916 -27- 200402898 MQW層及p-ZnTe層構成的p-型接觸層之上。 圖2係應用於範例1的構造之平面圖,其中ZnSe_LED在其 P-型接觸層上有以六重對稱形式排列的多個規則六邊形窗 口之網狀p-電極。 圖3係應用於範例!的另一構造之平面圖,其中 在其P-型接觸層上有以四重對稱形式排列的多個方形窗口 之網狀p-電極。 圖4係應用於範例}中的另一構造之平面圖,其中 ZnSe-LED在其p-型接觸層上有以四重對稱形式排列的多個 圓形窗口之網狀p-電極。 圖5係一曲線圖,其顯示範例丨中所產生之網狀八11電極之 覆盍比σ與ZnSe-LED之軸向亮度2的測量關係,其中,在 ZnSe-LED之卜型接觸層之上有網狀Aup•電極,其中橫座標 代表覆蓋比σ,縱坐標代表軸向亮度0 (在該電極覆蓋整個接 觸層(σ=1)時,軸向亮度取值1作為參考)。 圖6係應用於範例2的構造之垂直斷面圖,其中GaN_LED 具有下面之構造: (a)下面各層係形成於一藍寶石基板(一絕緣材料)之上:
GaN緩衝層、一 n-GaN包覆層、一 inGaN作用層、一 p_AlGaN 包覆層及一 p-GaN層; ⑻在藉由蝕刻將p_GaN層、p-AiGaN包覆層、包括n_GaN 包覆層之表面部分的InGaN作用層之疊層的某一部分除 去,以曝露部分該n_GaN&覆層後,一卜電極形成於該n_GaN 包覆層之曝露的部分之上;以及 85916 -28 - 200402898 (c)本發明之網狀Ni/Au p-電極係形成於p-型接觸層 (p-GaN層)之上。 圖7係應用於範例2的構造之平面圖,其中一GaN-LED在 其P-型接觸層有以六重對稱形式排列的多個規則六邊形窗 口之網狀p-電極。 【圖式代表符號說明】 2 η-型導電ZnSe單晶基板 3 η-型ZnSe緩衝層 4 η-型ZnMgSSe包覆層 5 ZnCdSe/SeZn MQW作用層 6 p-型ZnMgSSe包覆層 7 p-型 ZnSe 層 8 P-型接觸層 9 焊接電極 10 η-電極 20 網狀薄膜金屬電極 22 藍寶石基板 23 GaN緩衝層 24 η-型GaN包覆層 25 InGaN作用層 26 p-型AlGaN包覆層 27 p-型 GaN層 28 焊接電極 29 薄膜金屬電極 30 π-電極 85916 -29-

Claims (1)

  1. 200402898 拾、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在發光二極體(以下簡稱led)之發光側上形成之ρ· 電極構造,該LED包括: (a) — n-型半導體基板; (b) —在該η_型半導體基板上所形成的η_型包覆層; (c) 一在該η-型包覆層上所形成的作用層; (d) —在該作用層上所形成的ρ-型包覆層; (e) —在該ρ-型包覆層上所形成的型接觸層·以及 (f) 一在該η·型半導體基板之背面上所形成的η_電極; 該構造包括: (g) —在該ρ-型接觸層上形成用於擴散電流的網狀半透 明薄膜金屬電極,該金屬電極具有: (gi) —牙透率為至少10%的覆蓋部分;以及 (g2) —由多個窗口構成並且其開口比至少2〇0/〇的 開口部分;以及 (h) —用於導線烊接的焊接電極,該焊接電極係: (hi)形成於該ρ-型接觸層之周邊上;以及 (h2)直接焊接至該網狀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造,其中該led進一步包括在 該η-型半導體基板與該n_型包覆層之間的一n_型緩衝層。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造,其中該led進一步包括在 該P_型包覆層與該P-型接觸層之間的一 型半導體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造,其中該led進一步包括: (a) —在該η-型半導體基板與該卜型包覆層之間的卜型 85916 200402898 緩衝層;以及 (b) —在該p-型包覆層與該P-型接觸層之間的P-型半導 體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構造,其中: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η-型ZnSe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ZnSe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ZnMgSSe包覆層; (d) 該作用層係選自由ZnCdSe/ZnSe多重量子井(以下簡 稱為MQW)作用層及一 ZnSeTe作用層所組成之群組之 一;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ZnMgSSe包覆層;以及 (f) 該p-型接觸層包括一 p-(ZnTe/ZnSe)MQW層及在該 p-(ZnTe/ZnSe) MQW層上形成的一 p_ZnTe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構造,其中: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η-型ZnSe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ZnSe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ZnMgSSe包覆層; (d) 該作用層係選自由ZnCdSe/ZnSe MQW作用層及一 ZnSeTe作用層所組成之群組之一;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_ZnMgSSe包覆層; (f) 該P-型半導體層係一p_ZnSe層;以及 (g) 該P-型接觸層包括一 p-(ZnTe/ZnSe)MQW層及在該 p-(ZnTe/ZnSe) MQW層上形成的一 p-ZnTe層 °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造,其中·· 85916 -2- 200402898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n-GaN基板; (b)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c) 該作用層係一 inGaN作用層; (d)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_AlGaN包覆層;以及 (e) 該p-型接觸層係一p_GaN接觸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構造,其中: (a) 該η-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n_GaN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_GaN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⑷該作用層係一 InGaN作用層;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以及 (f) 該P-型接觸層係一 p-GaN接觸層。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構造,其中: (a) 該n_型半導體基板係一 n-GaN基板; (b) 該η-型緩衝層係一 n-GaN緩衝層; (c)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⑷該作用層係一 InGaN作用層; (e)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 (f) 該p-型半導體層係一 p-GaN層;以及 (g) 該P-型接觸層係一p-GaN接觸層。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造,其中在該網狀半透明薄膜 金屬電極中之該開口部分之每個窗口的外接圓具有至多 100 μπι的一直徑L。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造,其中該網狀半透明薄膜金 85916 200402898 屬電極之該覆蓋部分具有一至少10 nm並且至多60 nm的 厚度d。 12. 13. 如申叫專利範園第1項之構造,其中該網狀半透明薄膜金 · 屬電極之該開口部分具有3〇%至9〇%的一開口比。 —種在LED之發光側上形成之严電極的構造,該乙£][)包 括: 、- (a) —藍寶石基板; 、 (b) —在該藍寶石基板上形成的卜型包覆層,· (c) — 一在該n_型包覆層上形成的作用層; 鲁 (d) —在該作用層上形成的p_型包覆層; (e) —在該p-型包覆層上形成的ρ·型接觸廣;以及 (f) 一 n_電極,其形成使得在藉由餘刻將該p_型接觸層、 該p-型包覆層及包括該η-型包覆層之一表面部分的該 作用層之該疊層的某一部分除去,以曝露該心型包覆層 之一部分後,該η-電極係形成於該η-型包覆層之該曝露 的部分之上; 該構造包括: _ (g) —在該ρ-型接觸層上形成用於擴散電流的網狀半透 、 明薄膜金屬電極,該金屬電極具有: (gl) —穿透率至少為10%的覆蓋部分;以及 (g2) —由多個窗口構成並且其開口比至少20%的 開口部分;以及 (h) —用於導線焊接的焊接電極,該烊接電極係: (hi)形成於該P-型接觸層之一周邊部分上;以及 85916 -4 - 200402898 (h2)直接焊接至該半透明薄膜金屬電極。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構造,其中該led進一步包括在 該藍寶石基板與該η-型包覆層之間的一卜型緩衝層。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構造,其中該LED進一步包括介 於該p-型包覆層與該p_型接觸層之間的一 p_型半導體層。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構造,其中該LED進一步包括: 0) —在該藍寶石基板與該型包覆層之間的卜型緩衝 層;以及 (b)〜一在該p-型包覆層與該p-型接觸層之間的严型半導 體層。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構造,其中: (a) 該卜型緩衝層係一 n-GaN緩衝層; (b) 該卜型包覆層係一卜GaN包覆層; (c) 該作用層係一 inGaN作用層; (句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以及 (e)該卜型接觸層係一p-GaN接觸層。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構造,其中: (a) 該n-型緩衝層係一 n_GaN緩衝層; (b) 該η-型包覆層係一 n-GaN包覆層; (c) 該作用層係一 inGaN作用層; (d) 該p-型包覆層係一 p-AlGaN包覆層; (e) 該p-型半導體層係一 p-GaN層;以及 ⑺該P_型接觸層係一 p-GaN接觸層。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構造,其中在該網狀爭透明薄 85916 -5- 200402898 膜金屬電極中之該開口部分之每個窗口的外接圓具有至 多100 μιη的一直徑L。 20.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構造,其中該網狀薄膜金屬電 極之該覆蓋部分具有一至少1〇 nm並且至多60 nm的厚度 d 〇 浚申請專利知圍第13項之構造,其中該網狀半透明薄膜 金屬電極之該開口部分具有鳩至嶋的―開口比。 85916
TW092115548A 2002-07-17 2003-06-09 Structure of P-electrode at the light-emerging side of light-emitting diode TW200402898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08105A JP2004055646A (ja) 2002-07-17 2002-07-17 発光ダイオード素子のp側電極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2898A true TW200402898A (en) 2004-02-16

Family

ID=29774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15548A TW200402898A (en) 2002-07-17 2003-06-09 Structure of P-electrode at the light-emerging side of light-emitting diod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903374B2 (zh)
EP (1) EP1383177A1 (zh)
JP (1) JP2004055646A (zh)
KR (1) KR20040008092A (zh)
CN (1) CN1472827A (zh)
CA (1) CA2432636A1 (zh)
SG (1) SG117454A1 (zh)
TW (1) TW20040289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52751B1 (ko) * 2003-06-03 2004-10-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그물망 전극이 적용된 ⅲ-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WO2005015642A1 (ja) * 2003-08-08 2005-02-17 Sanken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134172B2 (en) * 2003-09-01 2012-03-13 Lg Innotek Co., Ltd. LED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M245595U (en) * 2003-10-16 2004-10-01 Arima Optoelectronics Corp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a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
KR100799857B1 (ko) * 2003-10-27 2008-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극 구조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CN100411209C (zh) 2004-01-26 2008-08-13 奥斯兰姆奥普托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电流扩展结构的薄膜led
KR100663324B1 (ko) * 2004-04-29 2007-01-02 주식회사 이츠웰 수직전극형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631840B1 (ko) 2004-06-03 2006-10-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플립칩용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JP2006032857A (ja) * 2004-07-21 2006-02-02 Koha Co Ltd 発光素子
KR100568502B1 (ko) * 2004-08-11 2006-04-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반도체 발광소자
KR100579320B1 (ko) 2004-11-15 2006-05-11 광주과학기술원 질화물계 발광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101171357B1 (ko) * 2004-12-27 2012-08-13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097301B1 (ko) * 2005-02-05 2011-12-2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백색발광소자
DE102005025416A1 (de) * 2005-06-02 2006-12-14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Lumineszenzdiodenchip mit einer Kontaktstruktur
JP4670489B2 (ja) * 2005-06-06 2011-04-13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99011B1 (ko) 2005-06-29 2006-07-12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메쉬 전극을 채택하는 복수개의 발광셀들을 갖는 발광다이오드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KR101156452B1 (ko) 2005-08-25 2012-06-13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다수의 셀이 결합된 발광 소자
JP2007103725A (ja) * 2005-10-05 2007-04-19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07220865A (ja) * 2006-02-16 2007-08-3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3族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98763B1 (ko) * 2006-03-23 2012-11-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기둥 구조와 이를 이용한 발광 소자 및 그 형성방법
TWI291253B (en) * 2006-04-18 2007-12-11 Univ Nat Central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US7573074B2 (en) * 2006-05-19 2009-08-11 Bridgelux, Inc. LED electrode
JP5571870B2 (ja) 2007-09-21 2014-08-13 株式会社東芝 極微細構造を有する光透過型金属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7046519A1 (de) * 2007-09-28 2009-04-02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Dünnfilm-LED mit einer Spiegelschicht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CN101447535B (zh) * 2007-11-26 2010-06-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光元件
CN101816077B (zh) * 2007-11-29 2012-02-15 京瓷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及照明装置
CN101246911B (zh) * 2008-03-10 2010-06-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金属微网格透明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JP5651288B2 (ja) * 2008-03-25 2015-01-0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8051048A1 (de) 2008-10-09 2010-04-15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r Halbleiterkörper
JP2010205910A (ja) * 2009-03-03 2010-09-16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8507304B2 (en) 2009-07-17 2013-08-13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group III-nitride crystalline film on a patterned substrate by 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HVPE)
US8148241B2 (en) * 2009-07-31 2012-04-03 Applied Materials, Inc. Indium surfactant assisted HVPE of high quality gallium nitride and gallium nitride alloy films
JP2011054598A (ja) * 2009-08-31 2011-03-17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81166B1 (ko) * 2009-09-23 2011-11-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발광소자의 제조방법 및 발광소자 패키지
CN102484176B (zh) * 2009-09-30 2014-12-31 京瓷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1103963B1 (ko) 2009-12-01 2012-01-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103892B1 (ko) * 2009-12-08 2012-01-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및 발광소자 패키지
KR100974777B1 (ko) 2009-12-11 2010-08-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JP5284300B2 (ja) * 2010-03-10 2013-09-1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ならびに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20018770A1 (en) * 2010-07-23 2012-01-26 Min-Hao Michael Lu Oled light source having improved total light emission
KR101138951B1 (ko) 2010-08-23 2012-04-25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발광다이오드
US8536595B2 (en) * 2010-08-31 2013-09-17 Micron Technology, Inc.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s with low contact 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JP5292374B2 (ja) * 2010-09-06 2013-09-18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04177B2 (ja) * 2010-09-06 2013-06-0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610161B2 (en) 2010-10-28 2013-12-17 Tsmc Solid State Lighting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optical emitter with transparent electrical connectors
WO2012094842A1 (en) * 2011-01-14 2012-07-19 Wen-Pin Chen Light emitting diode
US9508901B2 (en) * 2013-08-29 2016-11-29 Epista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814968B2 (ja) 2013-03-22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装置
US10014442B2 (en) * 2013-04-22 2018-07-03 Kore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dustry 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rtical type light emitting diode, vertical type light emitting 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ultraviolet ray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ultraviolet ray light emitting diode
US20160202394A1 (en) * 2013-09-02 2016-07-14 Danmarks Tekniske Universitet Nanostructures for structural colouring
KR102142716B1 (ko) * 2014-03-13 2020-08-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CN106688109A (zh) * 2015-06-25 2017-05-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探测器
DE102017114467A1 (de) * 2017-06-29 2019-01-03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Halbleiterchip mit transparenter Stromaufweitungsschicht
US10868216B2 (en) * 2018-03-29 2020-12-15 Kunshan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Display devices,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IT201800007263A1 (it) 2018-07-17 2020-01-17 Sensore ottico a bassa potenza per applicazioni di consumo, industriali e automobilistiche
CN113497169A (zh) * 2020-04-07 2021-10-12 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 一种具有网格状金属膜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61231B (zh) * 2021-02-22 2022-11-04 北京理工大学 飞秒激光增强紫外led内量子效率的方法
CN115775853B (zh) * 2023-02-10 2023-05-16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CN116544329B (zh) * 2023-07-07 2023-11-07 南昌凯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带微透镜阵列结构ito薄膜的led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6293B2 (ja) 1994-07-11 2004-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5767534A (en) * 1997-02-24 1998-06-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Passivation capping layer for ohmic contact in II-VI semiconductor light transducing device
JP3087742B2 (ja) 1998-07-09 2000-09-1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白色led
US6291839B1 (en) 1998-09-11 2001-09-18 Lulileds Lighting, U.S. Ll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finely-patterned reflective contact
JP2000216431A (ja) 1998-11-19 2000-08-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発光素子
JP2000174339A (ja) 1998-12-04 2000-06-23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GaN系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GaN系半導体受光素子
JP2001015812A (ja) 1999-06-28 2001-01-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45806B1 (en) 1999-08-03 2001-06-12 Merck & Co., Inc. HIV integrase inhibitors
JP3989658B2 (ja) 1999-11-19 2007-10-1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ダイオード
US6512248B1 (en) * 1999-10-19 2003-01-28 Showa Denko K.K.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de for the devic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electrode, LED lamp using the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using the LED lamp
DE20111659U1 (de) 2000-05-23 2001-12-13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Co. oHG, 93049 Regensburg Bauelement für die Optoelektronik
US6420732B1 (en) * 2000-06-26 2002-07-16 Luxnet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iode of improved current blocking and light extraction structure
TW579608B (en) * 2000-11-24 2004-03-11 High Link Technology Corp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forming electrode f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2827A (zh) 2004-02-04
US20040012013A1 (en) 2004-01-22
KR20040008092A (ko) 2004-01-28
US6903374B2 (en) 2005-06-07
SG117454A1 (en) 2005-12-29
JP2004055646A (ja) 2004-02-19
CA2432636A1 (en) 2004-01-17
EP1383177A1 (en) 2004-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402898A (en) Structure of P-electrode at the light-emerging side of light-emitting diode
CN109417111B (zh) 半导体器件
JP3956918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JP5693852B2 (ja) 電流低減構造体を有する発光デバイス及び電流低減構造体を有する発光デバイスを形成する方法
KR19990037429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01073858A1 (en) Group-iii nitrid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296959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발광 다이오드 램프 및 조명 장치
TWI495152B (zh) 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TW201214768A (en) Light-emitting diod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light-emitting diode lamp
JP4635985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TW200527712A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4047760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用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ェハ及び発光ダイオード
US11217724B2 (en)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flat portion and concave-convex portion for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WO2020224643A1 (zh) 一种正装集成单元二极管芯片
JP2004304090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JP4255710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3282946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092741A1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ランプ
US20230080272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0635920B1 (ko) 발광 소자
JP2004158558A (ja) AlGaInP発光ダイオード装置
JP2013098205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光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