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7100619A - 含氨磺酰类化合物及其盐的除草组合物及这类化合物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氨磺酰类化合物及其盐的除草组合物及这类化合物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7100619A
CN87100619A CN87100619.7A CN87100619A CN87100619A CN 87100619 A CN87100619 A CN 87100619A CN 87100619 A CN87100619 A CN 87100619A CN 87100619 A CN87100619 A CN 87100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late
fluid
pisto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871006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42C (zh
Inventor
木村史雄
芳贺隆弘
前田和之
下原田洋
吉田常原
池口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filed Critical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CN87100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7100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7/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7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thiazole rings
    • C07D27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th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75/03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th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28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 A01N47/36Ureas or thioureas containing the groups >N—CO—N< or >N—CS—N< containing the group >N—CO—N< directly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heterocyclic ring;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52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unspecified hetero r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下面通式代表的氨磺酰化合物及其盐,作为除草组合物的活性组分是有效的,式中X1、X2和X3各自代表氢原子或卤原子,Y1、Y2和Y3各自代表卤原子和R代表甲基或甲氧基。

Description

本发明一般有关动力转换装置,具体有关把流体压力和旋转运动互相转换的装置。
有许多种类的发动机把流体压力转变成传动轴的旋转运动,又有许多种类的泵,把传动轴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流体压力,都是属于公知的了。这些装置中有许多都利用一个或多个往复式活塞去实现动转力转换。但是往复式活塞有许多缺点。例如有属于本质特点上的笨重性,易于产生振动问题,并且要求有大量的机械元件,所有这些都无必要地限制了转动轴的旋转速度,使动力转换成为低效率。摩擦损失也是很高的。
在针对复往式活塞缺点方面所进行的工作中,已有人研制了许多发动机和泵,用不往复组件或旋转组件,或往复旋转综合组件代替活塞。作为举例,在颁发给拉索塔(Lassota)的美国专利第4,174,195,号及颁发给李维因(Levin)的美国专利第1,599,610号中,对这种装置的若干形式有所叙述。
这些设计可以减小装置的尺寸和笨重性。这些设计有助于提高动力转换装置的效率,因为现在的装置,相对于功率输出,或流体压力输出的大小,已经减轻了重量了。然而即使是这些装置仍有明显的缺点。
和功率输出,或流体压力输出的大小相比,这些装置举例而言,仍然是比较巨大而笨重,并且依靠了大量的活动部件。因此,从动力转换的角度来看,效率还是低,倾向于比预期提前磨损,并且制造费用高。并且它们尺寸和笨重性,也限制了它们的使用环境。动力转换效率的进一步降低,还产生于振动问题,和由于流体压力在装置所用的组件的较小表面积上作用。这类装置常常没有有效的可逆作用。就是这类装置不能有效地交替作发动机和真空泵的运转。
因此,应该理解到对于动力转换装置有一个肯定的要求,就是制造费用相当低廉,振动小,而在功率输出或流体压力输出的大小相当时,比较体积小,重量轻,有较少的活动部件,并且可以使流体压力和旋转运动互相转换时有较高的效率。
本发明针对上面所述的需要,体现于一种把流体压力和旋转运动互相有效转换的动力转换装置。即可以用作发动机,又可以用作真空泵,重量相当轻,而制造费用低,只用相当少活动部件,装置的每一个单位重量可以产生高度的功率或液体压力。
这装置有一个活塞板,由一个压力腔的陈列围绕,可以和一根轴及与轴相连的齿轮传动装置连接,有一个阀装置,这阀装置可以是位于活塞板相对两侧的第一和第二歧管网络,控制压力腔加压和减压的顺序,从而产生活塞板围绕轴所作的公转运动。因此,在作发动机形式的运转时,压力腔顺序的加压和减压产生活塞板的公转运动,活塞板推动传动轴,从而把流体压力转换成旋转运动。相反,在作泵式运转时,活塞板造成的压力腔的顺序的加压和减压,产生由歧管网络控制的加压流体的供给。
这个装置还可以增加一个或多个活塞板,和它们的相应压力腔及歧管网络配合,作和上面叙述的单活塞板装置相似的工作。例如使用两个活塞板,那么第二个活塞板就作有利的公转,相位和第一个活塞板的公转相差大致为180°。
活塞板有两个相对的活塞板表面和四条长边,这四条长边的方向基本和活塞板表面垂直。在作发动机形式的运转时,活塞板不仅起传动轴的驱动器的作用,而且还作为一个阀元件,调节压力腔和歧管网络之间的流体量。为了这个目的,活塞板表面起着密封件的作用,在选定的活塞板公转阶段,把歧管网络和选定的压力腔之间的加压和减压切断。在活塞板中还可以设置流体通道,用于随活塞板的位置反应,把流体引进或引出具体的压力腔。具体地讲,流体通道有基本为长方形的流体孔,布置在活塞板表面的上面,朝向歧管网络,有基本为长方形的长边上的孔,布置在活塞板的长边缘上,朝向选定的压力腔。流体通道可以有字母T的形状,形成一个三通流量控制阀系统,使流体基本上在进入或排出两个活塞板的同时,进入或流出歧管网络。
这个流体流束的特点是防止活塞板传动轴移动,或者作围绕通过传动轴的径向轴线的摆动。
还可以把活塞板的两条相对的长边缘,以可滑动的方式,和两个活塞滑块连接,活塞滑块用于在基本上和传动轴的一条横向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作往复运动。滑块上有孔口,在活塞板的选定的公转阶段中,和布置在两条相对长边缘上的长边缘孔口对正,从而允许流体在它们的相应的压力腔和歧管网络之间通过。相反,当滑块的孔成为不和上述的长边孔对正的时候,活塞滑块的长边缘便切断选定的压力腔里面的任何加压流体和减压流体。
通过使一个壳体和活塞板及两个活塞滑块配合,便可以形成一个有利的由四个压力腔组成的陈列。壳体是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有四条纵向边缘,围绕活塞板和两个活塞滑块。有一个第一腔室,由第一壳体上纵向边缘的一部分,相对的第一活塞板的第一长边缘,和两个活塞滑块的长边缘的部分形成。第二腔室由第一壳体的一条左侧纵向边缘,第一壳体的上下纵向边缘的部分,和一个活塞滑块的相对的长边缘形成。第三腔室由第一壳体下纵向边缘的一部分,活塞板的相对长边缘,和两个活塞滑块长边缘的部分形成。最后,第四腔室由第一壳体的右侧纵向边缘,第一壳体上下纵向边缘的部分,和另一个活塞滑块的纵向边缘形成。
传动轴安装在活塞板中心的一个孔中,使活塞板和通过传动轴的横向轴线偏心设放。这个装置的齿轮传动装置可以有一个驱动齿轮安装在传动轴上,和两个或四个有相应正时枢轴的正时齿轮啮合。假如用四个正时齿轮的话,那么这四个齿轮最好相对于上述横向轴线基本上互相间隔90°,安放在活塞板的四个相应的正时枢轴孔里。在另外一方面,假如使用两个正时齿轮,那么就相对于上述横向轴线基本上互相直线相对,安置在活塞板上的两个相应的正时枢轴孔中。
第一歧管网络中可以有第一歧管和阀板,第二歧管网络中可以有第二歧管和阀板,共同形成一个高速阀,把加压流体和减压流体基本上同时通过。第一和第二阀板都有阀板吸入孔和排出孔,分别和由阀板和与它们配接的相应歧管板形成的流体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连接。在活塞板公转的选定阶段中,选定的流体通道的流体孔,基本上同时和轮流与选定的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的吸入孔及排出孔对正。这样的对正可以向选定的压力腔供给加压流体,或者,把加压流体从压力腔中排出。但是,在选定的公转阶段中,当选定的流体孔变成不和选定的第一阀板及第二阀板的吸入孔及排出孔正对时,阀板表面把这流体孔和吸入孔及排出孔之间的流体通道切断。
在作发动机形式运转时,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吸入孔基本上为矩形,而阀板排出孔为长形,有一侧平坦,有一侧有圆形的两端。在作真空泵形式运转时,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的吸入的形状,和第一阀板及第二阀板的排出孔的形状相似。
本装置的很大一部份,例如活塞板和两个活塞滑块,可以用塑料制造。因此它的重量比较轻,并且制造费用比较低廉。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可以从下面对于理想实施方案结合附图所作的叙述,有清楚的了解,这些实施方案作为举例,阐述了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对本发明作了解说,其内容如下:
图1包括图1A-1E,是本发明提出的动力转换装置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动力转换装置组装后的一个透视图。
图3是动力转换装置沿图2中的3-3线的剖面前视图。
图4是动力转换装置沿图3中的4-4线的剖面前视图。
图5是动力转换装置沿图3中的5-5线的剖面前视图。
图6是动力转换装置阀系统另一个实施方案沿图2中的3-3线的剖面前视图,这装置可以作逆运转,也就是作真空泵形式的运转。
一种可作逆运转的动力转换装置10,用以把流体压力转换成一根传动轴的旋转运动,并且可以相反把一根传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流体压力,如附图中的图1-6所说明。如图1-5所示,装置10有第一和第二壳体12和14,分别包围第一和第二动力转换活塞组合件16和18,活塞组合件16和18,可以和一根轴20及附属于它的齿轮传动装置24啮合。第一活塞组合件16在图1C(2)中示出,第二活塞组合件18,和第一活塞组合件16的结构完全相似。第一和第二活塞组合件16和18都在图4和图5中局部示出。可以理解到本实施方案的装置10使用两个互相合作的活塞组合件16和18,但是本发明明可以仅用一个活塞组合件或两个以上的这种活塞组合件去实现。
如图4-5所示,第一第二壳体12和14是长方形的框架,分别有内表面32和34,以及相应的外表面36和38。用一个第二歧管网路30把它们相互隔开,第二歧管网络和第一及第二壳体12及14的相应内表面32及34平齐。而且,第一及第三歧管网络40及42相连,分别和相应的外壳面36及38平齐。第一和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作阀的工作,同时调节向第一活塞组合件16供给的加压流休,和排出的减压流体,而第二及第三歧管网络30及42对于第二活塞组合件18有相似的作用。第一歧管网络如图1A及1B所示,和第三歧管网络的结构相似。
如图4所示,第一和第二壳体12及14,和第一到第三歧管网络40,30及42,用螺栓46把它们互相连接,螺栓46有螺母47拧在它的端部上。螺栓46轴向穿过第一歧管网络40的同心孔48及50,第二壳体的孔52,第二歧管网络30的孔54,56及58,第二壳体14的孔60,以及第三歧管网络42的孔62及64,所有这些孔都有可以不加螺纹的便利。如图1及图4所示,轴20轴向穿过的孔,是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活塞组合件16及18中心的孔,和第一到第三歧管网络40,30及32中心的孔。
在作发动机形式的运转时,由第一、第二和第三歧管网络40,30及32控制的流体压力,驱动第一和第二活塞组合件16和18,这两活塞组合件又驱动轴20,从而把流体压力转换成旋转运动。相反,在作逆运转时,或在作真空泵形式的运转时,轴20驱动第一和第二活塞组合件16及18,从而产生由歧管网络40,30和32控制的加压流体的供给。
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一个方面,第一活塞组合件16中有一个第一活塞板70,如图1C(2)所示,以可滑动的方式和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连接。第一活塞板70及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安装在第1壳体12内,并和它配合,形成四个第1流体加压腔76,78,80及82组成的一个陈列,如图3所示,这些加压腔中的流体的供给和配出,由第一和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控制。(见图3)
第一活塞板70中有一个第一中心孔84,设在第一活塞板70中容纳轴20,使第一活塞板70偏心围绕轴20,并可围绕轴20进行公转。还可以设置两个(但最好有四个)正时枢轴孔86,88,90及92,围绕轴20的横向轴线对称放置,用于容放齿轮传动装置24的一部份。
第一活塞板70的表面,确定两个相对平滑的活塞板表面94及96,和四条方向与活塞板表面94及96垂直的相对平滑的长边缘98,100,102及104。第一活塞板70的内部,有四个分隔开的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围绕轴20的横向轴线对称放置,但在径向上距离20比正时枢轴孔86,88,90及92远。还可以设置润滑槽118,布置在长边缘100及104里,并有润滑孔102,对正时枢轴孔86,88,90及92作润滑。
活塞板表面94及96基本上分别和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平齐。在第一活塞板70围绕轴20作公转的一个选定的阶段中,它们起密封件的作用,切断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和选定的第一腔室之间的流体,从选定的第一通道中通过。
流体通道110,112,114和116分别有流体孔122,124,126及128,以及相应的长孔130,132,134及136。(长边缘孔132及134在图1C(2)中未示,其位置分别和长边缘孔130及136相对应。)流体孔122,124,126及128布置在活塞板表面94及96上,和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相对。长边缘孔130,132,134及136分别放置在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98100,102及104上,分别朝向第一腔室76,78,80,82。如图1c(2)所示,流体孔122,124,126及128,和长边缘孔130,132,134及136作成长方形很有好处。然而也可以使它们有稍微弯曲的较短的边。长方形的结构形状,使通过流体通道110,112,114和116时有较小的压力降,并且流体通道110,112,114和116可以较快地开放和关闭,有助于提高流体转移的效率。
在第一活塞板70围绕轴20公转的选定阶段中,流体通道110,112,114和116起导管作用,在第一和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和对应于上面所述的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的选定压力腔之间,对流体作引导。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还形成一个三通流量控制阀系统,使第一活塞板70能围绕轴20作能源效益比较高的公转,控制它们的相应于第一腔室76,78,80及82的加压和减压,并有助于延长系统的使用和工作寿命。
进一步具体讲,如图1C(2)所示,流体通道110,112,114,和116有一个字母T变体的形状是有利的,这个形状结合流体孔122,124,126及128的位置,和相应的长边缘孔130,132,134及136,使流体可以通过选定的流体通道,同时进入或流出第一和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例如,在第一活塞板70公转的一个选定的阶段,要对第一腔室70加压时,来自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的加压流体,同时通过活塞板表面94及96,进入流体通道110,并被通过长边缘孔130,引入第一腔室76。这个流股的特点,防止了第一活塞板70沿轴20移动,或相对于通过轴20的一条径向轴线摆动,或磨蚀第一壳体12的内部。结果,第一活塞板70可以执行一个围绕轴20的公转运动,使它好象浮在一个气垫上一样。
为了把第一活塞板70和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作可以沿长边缘100及104滑动的连接,第一活塞板70及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分别有滑块安装孔138及长滑块孔140,在这两种孔里容放有螺帽144的螺栓142。具体地讲,滑块安装孔138的开口,放在长边缘100及104的上部和下部上。长滑块孔140有沉孔146,螺栓142的螺帽144和它牢实抵靠,占据两个第一滑块72和74的相应上部和下部。螺栓142从长滑块孔140中穿过,用螺纹拧在第一滑块安装孔138里。也可以把长滑块孔140做成燕尾形的槽孔。
当第一活塞板70绕轴20公转,并开始作相对于两个第一滑块72和74的滑动时,螺杆142在它们的相应的长滑块孔140内来回滑动。同时,两个第一活塞块72及74,在与轴20横向轴线的垂直方向上来回滑动。
这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还可以调节供给第一腔室78及82的加压流体,或者,调节从第一腔室78及82排出减压流体或废流体。更具体讲,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的滑块孔150及152,放在长滑块孔140的中间,分别朝向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100及104。在第一活塞板70公转的各个不同阶段中,和它的伴随的相对于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的滑动中,滑块孔150及152变为同时分别和长边缘孔132及136对正。这种对正使流体被分别通过流体通道124及128,在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和第一腔室78及82之间转移。相反,在不对正的期间,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的长边缘154及156起密封件作用,切断第一腔室78及82,和第一及第二歧管网格40及30之间的流股。
如图1c(1),1c(2)和图3所示,长方形第一腔室76,78,80及82的陈列,由第一壳体12,第一活塞板70,和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共同形成。更具体讲,第一腔室76,是由第一壳体12的一条纵向边缘158的一部份,第一活塞板70的相对的长边缘98,和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的长边154及156的部份形成。第一腔室78,是由第一壳体12的一条纵向边缘160,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58及162的部份,以及第一活塞滑块72的长边缘154共同形成。第一腔室80是由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2的一部份,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102,以及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的长边缘154及156的部份共同形成。最后,压力腔82,是由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4,纵向边缘158及162的部份,以及第一活塞滑块74的长边缘156共同形成。
由于第一活塞板70围绕传动轴公转,而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在与轴20的横向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来回滑动,所以可以理解到第一腔室76,78,80及82的容积变化,而且使第一腔室76,78,80及82依次被流体循环加压,或排出用过的流体减压。例如,在作发动机形式运转时,在加压过程刚开始时,第一腔室76达到最小容积,而在减压过程刚开始时达到最大容积。
依次循环加压和减压的过程,按下面的四步顺序进行是有好处的:
加压    减压    流体密封切断
第一腔室76    第一腔室80    第一腔室78及82分别由两个第一活塞滑
块72及74的长边缘154及156和活塞板
94及96密封切断。
第一腔室78    第一腔室82    第一腔室76及80,由活塞板表面94及96
密封切断。
第一腔室80    第一腔室76    第一腔室78及82,分别由两个第一活塞
滑块72及74的长边缘154及156和活塞
板表面94及96密封切断。
第一腔室82    第一腔室78    第一腔室76及80由活塞板表面94及96密
封切断。
可以理解到如图4所示,由第二壳体14围绕的第二活塞组合件18,其组成部份与上面所述的第一活塞组合件16相似。这样,它就有图4及图5局部示出的第二活塞板170,和第二活塞滑块(图中未示)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活塞板170和它的两个活塞滑块,由第二壳体14包围,和它配合形成四个第二流体压力腔的一个陈列,这些压力腔的流体供入和流体配出,由第二及第三歧管网络30及42控制。
第二活塞组合件18及第二流体压力腔的功能相似,只是第二活塞板围绕轴20公转时,最好和第一活塞板70的公转有180度的相位差。这个特点使装置运转时有较好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第一和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有阀门的功能,同时控制第一活塞组合件16的加压流体的供给,和减压流体的排出,而第二及第三歧管网络30及42,对第二活塞组合件18有相似的功能。
更具体地讲,如图2,4及图5所示,第一和第三歧管网络40及42,分别有平齐的第一歧管和阀板172及174,和平齐的第三歧管和阀板176及178。可以理解到第一和第三歧管网络40及42有相似的结构和运转。因此,下文对第一歧管网络40的叙述,和对第三歧管网络42的叙述是一致的,所以第三歧管的相应组件用加撇号的号码表示(见图5)。
如图1(A)和(B)所示。第一歧管网络40的第一歧管板172中,有一个第一歧管吸入孔180,和一个第一歧管排出孔182。第一歧管吸入孔180设放在第一歧管板172的前表面184上,用于接受来自流体源的加压流体。这第一歧管吸入孔180还和第一歧管吸入槽186连接,这吸入槽186形成一条由第一歧管板172的表面及内部圈定范围的凹槽,如图1A中用虚线表示的最外层的陈列。与此相似,第一歧管排出孔182,设在第一歧管板172的前表面184上,用于排出减压流体或废流体。这排出孔182还和一条第一歧管排出槽188连接,该槽形成图1A中用虚线表示的最内层的陈列所划定的凹槽。
第一歧管板172有设在中心的孔190,容纳轴20和第一流体监控通道192。在运转状态时,轴20在孔190中旋转,而第一歧管板172仍然静止,并和第一阀板174平齐。第一流体监控通道192,和第一歧管吸入槽及排出槽186及188连接,并有孔设置在第一歧管板172的前表面184上。这些通道可以便利对流体的热动力特点作测量,例如测量压力和温度。
最后,第一歧管板除有容纳与装置10连接的螺栓46的若干孔48外,还有若干有螺纹的孔194。如图1B所示,孔194中容纳第一歧管网络螺栓186,这些螺栓把第一歧管板172和第一阀板174连接。
第一阀板174中有第一阀板吸入槽198,其中有第一阀板吸入孔200,202,204及206;又有第一阀板排出槽208,其中带有第一阀板排出孔210,212,214及216。在吸入槽和排出槽198及208的周边上有间隔地围绕,第一阀板174另外还有一个设置在中心上的孔218,容放轴20,还有若干无螺纹的孔220,在轴向上和第一歧管板172的孔194正对,用以容放把第一歧管和阀板172及174互相连接的螺栓196。
和第一歧管板172相似,第一阀板吸入槽及排出槽198及208有凹槽的形状。当把第一歧管板和阀板172及174连接时,它们分别和第一歧管吸入槽及排出槽186及188连接,形成第一吸入通道和排出通道230及232,如图5所示。
第一阀板吸入孔200,202,204及206是长方形的。第一阀板排出孔210,212,214及216是长形的,一边平坦,一边有圆形的端部,如图3所示,短孔的形状特别有利,因为可以使流体通过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迅速流过,或迅速停止。吸入孔及排出孔200,202,204,206及210,212,214,及216的尺寸要保持尽可能的小,以保持烩的数值。如图1B所示,有四组第一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是有利的。但是可以看到,可以增多流体通道的数目。每一组在第一阀板174的特定的部份上设置,在第一活塞板70公转的选定阶段中,把一组的吸入孔和排出孔,轮流与流体通道110,112,114,116中的和它们对应的流体孔122,124,126及128对正。
更具体正讲,第一阀板的吸入孔200,202,204及206,首先接受已经通过第一歧管吸入孔180,注进第一吸入通道230的加压流体。然后,当第一活塞板70进行公转时,第一活塞板的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的流体孔122,124,126及128,依次分别与第一阀板吸入孔200,202,204及206对正。在这些对正的时间里,吸入孔200,202,204及206引导加压流体从它们的对应的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中通过,这些通道又相应把加压流体引导入它们的对应的第一压力腔76,78,80及82。
与此相反,在第一活塞板70的公转把第一阀板排出孔210,212,214及216,依次和与它们对应的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中的流体孔122,124,126及128对正时,排出孔210,212,214及216从第一压力腔76,78,80及82接受减压流体,或废流体。废流体于是被转移到第一排出口232,通过第一歧管排出口182排出。
因此,第一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200,202,204及206,和210,212,214及216,和它们的相应流体通道110,112,114及116配合,所造成的流股的依次对正,在相应于第一腔76,78,80及82的加压和减压的顺序的顺序循顸中出现。下表中示出这个四步的顺序:
加压    减压    对正
第一腔76    第一腔80    吸入孔200和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122对
正;排出孔214和流体通道114的流体孔
126对正。
第一腔78    第一腔82    吸入孔202和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对
正;排出孔216和流体通道116的流体孔
128对正。
第一腔80    第一腔76    吸入孔204和流体通道114的流体孔126对
正;排出孔210和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
122对正。
第一腔82    第一腔78    吸入孔206和流体通道116的流体孔128对
正;排出孔212和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
124对正。
第二歧管网络30和第一歧管网络40相似,但是,它的作用是作为第一和第二活塞组合件16及18的阀系统,并有一组四个孔236,容纳齿轮传动装置24,在下文中将有所讨论。
第二歧管网络30和第一歧管网络40相似,有第二歧管板和阀板240及242,控制供给第一腔76,78,80及82的加压流体,和从这些腔室中排出的减压流体或废流体。然而这种控制,在第一活塞板70的对应于活塞板表面96的一侧上进行,而由第一歧管网络40进行的控制,则相对于活塞板表面94进行。
如图1E及图5所示,第二歧管板240中有吸入孔及排出孔244及246,分别放置在长边缘248及250上。第二歧管吸入孔及排出孔244及246,还分别连接形成凹槽的第二歧管吸入槽及排出槽252及254。
第二歧管板240的中心部分还确定一个中心孔256的位置,中心孔256用于容放轴20,和围绕轴20的驱动齿轮258。但是中心孔256和在第一歧管板的中心上设置的孔190不相似,它有四个孔236围绕,这四个孔又被第二歧管吸入槽及排出槽252及254围绕。每一个孔236用于容纳一个单独的正时枢轴260,和围绕正时枢轴的正时齿轮262。还可以设置润滑槽264,它们的开口设在长边缘266及268上,靠紧对庄的孔236,为的是对孔236作润滑。
第二歧管板还有若干有螺纹的孔270,有间隔地围绕第二歧管的吸入槽和排出槽周围。孔270用于容纳螺栓272,如图1D所示,这些螺栓把第二歧管板和阀板240及242连接。
第二歧管板240和第一歧管板172不同,有另外一组流体吸入槽和排出槽252′及254′,如图5所示。分别和第二歧管吸入及排出孔244及246连接。如下文所述,槽252′及254′和第二歧管网络30的一个第二阀板242′配接,从而形成一个相对于第二活塞板170的内表面280的阀系统,如图4所示。
第二阀板242基本和第一阀板174相似,如图1D所示,第二阀板242有第二阀板吸入槽和排出槽282及284,分别有第二阀板吸入孔286,288,290及292,和相应的第二阀板排出孔294,296,298及300。有若干没有螺纹的第二阀板孔302,有间隔地围绕在槽282及284的周围,第二阀板孔302有沉孔304,它们的直径大于孔302。孔302和第二歧管板240的有螺纹的螺栓孔270,在共同的轴线上对正,容放第二阀板螺栓272,螺栓272把第二歧管板240和第二阀板242连接。
如图5所示,当把第二歧管网络30组装时,第二阀板吸入槽及排出槽282及284,分别和第二歧管吸入槽及排出槽252及254配接,分别形成第二流体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306及308。于是这个组合件的功能,与上文所述的第一歧管网络的功能相似。
第二阀板242另外还有一个设放在它的中心上的孔310,容纳传动轴20。但是和第一阀板174不相似,第二阀板242有四个孔312,容纳正时枢轴260,和围绕它们的正时齿轮262是有利的。组装完成后,孔312和第二歧管板240的孔236配接。
第二歧管网络30也作为第二活塞组合件18的阀系统,并且平齐靠紧第二壳体14的内表面34,如图4所示。里面有第二歧管板240和第二阀板242′。第二阀板242′如图4及图5所示,和图1D所示的第二阀板242相似,和面向着第二壳体14内表面34的第二歧管板240的表面(图中未示)配接。
因此,如图4及图5所示,当第二歧管板及阀板240′及242′组装完毕以后,第二歧管吸入槽及排出槽252′及254′,和第二阀板吸入槽及排出槽282′及284′配合,形成第二流体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306′及308′。
可以理解到在作真空泵形式的运转时,第一歧管吸入孔及排出孔180及182,第一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200,202,204及206,和210,212,214及206,以及第一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230及232的功能。于是在装置10里面,第一吸入通道230将作为一条导管工作,接受来自第一阀板吸入孔200,202,204及206的加压流体,并把流体通过第一歧管吸入孔180输送。
因此,第二歧管吸入孔及排出孔244及246,第二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286,288,290及292,和294,296,298及300,以及第二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306及308的功能反逆。于是在装置10的里面,第二吸入通道306作为导管运转,从第二阀板吸入孔接受加压流体,并通过第二歧管吸入孔244输送流体。
据发现为了在作真空方式的运转中取得最好的效果,第一和第二阀板的吸入孔及输出孔应该都是长形,有一个平坦的侧面,而另一侧有圆形的端部,如图6所示。这个差并通过把图6里的装置10和图3中的相似装置作比较时观察到,因此在图6中的装置10是相当于作真空泵形式的运转,而在图3中,该装置除作相当于发动机形式的运转外,其余都完全相似。因此,在图6中,第二阀板吸入孔286″,288″,290″及292″的形状如上文所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齿轮传动装置24有一根轴20,有驱动齿轮258安装在这轴的一个中间部分上,有一个传动齿轮320安装在轴20的端部322的附近。驱动齿轮258,和四个偏心安装在正时枢轴260上的正时齿轮262啮合,这种安排是很有利的。(参见图3E)。正时枢轴260及轴20,可以分别用减摩轴承324及326围绕,在运转状态中减少磨擦。
据发现当使用四个正时齿轮262,在传动轴的横向轴线的两侧,作约有90度间隔的布置,如图1E所示,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在一个不是最理想的安排中,可以只使用两个有对应正时枢轴260的正时齿轮。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正时齿在直线上互相相对放置是有利的。
装置10的相当大的部分,诸如活塞板和随附它们的两个活塞滑块,用塑料制造很有利,最好是用塑料模压。因此,装置10的重量较轻,制造费用较低。
现在对装置10的运转作以下的叙述。虽然下面的讨论的焦点,主要放在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40及30的运转,结合第一活塞组合件16讨论,但是可以理解到:第二及第三歧管网络30及42,结合第二活塞组合件18的运转,也基本与此相似。
现在考虑装置10的作为发动机形式的运转,运转可以按照反复循环来叙述,循环中包括第一活塞板70的逆时针方向公转的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开始时,第一活塞板70和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的位置是:第一及第二阀板174及242的相应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0及286,分别和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122对正。同时,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4及298,分别和流体孔126对正。此外,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的第一长边缘154及156,和第一活塞板70的表面94及96,分别切断第一腔78及82里存有的流体。于是加压流体基本同时从第一及第二吸入通道230及306,进入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0及286。与此相反时,加压流体同时从第一流体通道114流出流体孔126,进入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4及298。
这样,加压流体同时分别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0及286,进入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122。然后流体从第一通道110中通过,第一通道110把流体重行引导,从流体通道110的长边缘孔130中通过,从而把加压流体向第一腔76中供给。
第一腔76中的这个初始加压,造成了第一腔76里的流体加压,引导第一活塞板70和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58离开,给予了第一活塞板70逆时针方向的角动量,促使第一活塞板70围绕轴20公转。结果,第一腔76的容积增大,而第一腔80的容积则减小。在开始加压的同时,第一活塞板70的动量迫使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从右向左移动(相对于第一活塞板70的表面94观看时)。结果,由于第一滑块72向着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0移动,所以使第一腔78的容积减小,而第一滑块74,则因为作离开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4的移动,便使第一腔82的容积增大。
与此同时,第一腔80中从上一次循环中遗留下来的任何减压流体,或能量消耗完毕的流体,便从第一腔80,通过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排出。第一腔80的这种减压,由于造成第一腔80里面的压力降,有利于使第一活塞板70作逆时针方向公转运动。更具体讲,在第一阶段开始时,两个活塞板的表面94及96停止把流体和第一腔80切断。结果造成了一个压力差,使第一腔80里的流体,通过长边缘孔134,进入流体通道114。于是流体通道114再行引导废流体,把它通过流体妥当114的流体孔126排出,流体通道114引导废流体,从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4及298中通过,然后引入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
由于第一活塞板70逆时针公转的第一阶段持续,加压流体的供给也持续,第一活塞板70开始作相对于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的向下滑动,把第一活塞板70和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连接的螺栓142,在沉孔146中移动。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也继续它们的向左方的运动。结果,在第一腔76里的加压流体,有越来越多的膨胀,并且通过把它的能量转复为第一活塞板70的公转运动而减压。
当第一活塞板70的逆时针的公转的第一阶段结束后,由于活塞板表面94及96切断了加压流体分别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0及286的供给,对第一腔76的加压流体的供给终止。同时,活塞板表面94及96,也切断了第一腔80通过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4及298的废流体的排出。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也暂时停止活动,而第一活塞板70继续作相对于它们的向下滑动。
在第二阶段开始时,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开始向右方移动(在相对于第一活塞板70的表面94观看时),第一活塞板70继续向下滑动,围绕轴20公转。这几个动作使第一及第二阀板174及242的相应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2及288,和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对正。流体通道112的长边缘孔132,和第一活塞滑块72的滑块孔150对正,与此同时,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6及300,分别和流体通道116的流体孔时对正,而流体通道116的长边缘孔136,和第一活塞滑块74的第一滑块孔152对正。此外,活塞板表面94及96,通过把第一阀板流体吸入孔及排出200,204,210及214,和第二阀板流体吸入及排出孔286,290,294及298遮挡,便把第一腔76及80里的任何流体封闭。
这样,加压流体分别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2及288,同时进入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然后流体从流体通道112中通过,流体通道112再引导流体从长边缘孔132及滑块孔150中通过,从而向第一腔78供给加压流体。因此,第一腔78里的流体给予第一活塞板70进一步的逆时针角动量,并使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从左向右移动。结果,第一腔76及78的容积增大,而第一腔80及82的容积缩小。
与此同时,在上一循环中遗留下来的任何能量消耗完毕的液体,在第一腔82里的,则通过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从腔里排出。第一腔82里减压,由于造成了第一腔82里的压力降,所以有助于第一活塞板70作逆时针方向的公转运动。更具体讲,当第二阶段开始时,两个活塞板表面94及96停止把第一腔82里的流体和流体通道128切断。结果产生了一个压力差,使第一腔82里的流体进入流体通道128。流体首先通第一活塞滑块74上的滑块孔152,和已经变成和滑块孔152对正的长边缘136前进。然后流体通道116重行引导废流体,使它通过第一通道116的流体孔128排出,第一通道116引导废流体,使废流体从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6及300中通过。
在第一活塞板70公转的第二阶段结束后,由于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和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2及288变成不正对,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2及288向第一腔78的加压流体的供给便停止。这样,活塞板表面94及96,便把通过流体孔124向第一腔78供给的加压流体切断。第一滑块72的长边缘154也和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100配合,把流体和第一腔82切断。与此同时流体通道116的流体孔128,变成和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6及300不对正。于是,活塞板表面94及96,把从第一腔82通过流体孔的排出的减压流体切断。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104,和第一滑块74的长边缘156配合,也把第一腔82里的任何残存的废流体切断。
公转的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相似,只是在第三阶段中,这时第一腔80里增压,而第一腔76里则减压。在开始时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4及290变成和流体孔126对正。同时,第一和第二阀板排出孔210及294,和流体孔122对正。此外,长边缘154及156,和活塞板表面94及96分别切断第一腔78及82里存有的任何流体。
这样,加压流体从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吸入通道230及306对应的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4及290,同时进入流体通道114的流体孔126。于是流体从流体通道114中通过,流体通道114再引导流体,从流体通道114的长边缘孔134中通过,从而向第一腔80供给加压流体。
第一腔80的初始加压,使第一腔80里的加压流体,引导第一第一活塞板70向上,离开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2,给予第一活塞板70进一步的逆时针方向的角动量,使它能继续围绕轴20作公转。结果,第一腔80的容积增大,而第一腔76的容积减小。同时,随着压力的增高,第一活塞板70的动量,迫使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继续从左向右移动。于是第一滑块74,通过向着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4移动,把第一腔82的容积减小,而第一滑块72,通过和第一壳体12的纵向边缘160离开,把第一腔78的容积增大。
与此同时,第一腔76里的减压流体或能量消耗完了的流体,被通过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排出。第一腔76的这种减压,由于造成第一腔76里的一个压力降,有利于第一活塞板70作逆时针方向的公转运动。更具体讲,由于第三阶段的开始,两个活塞板表面94及96停止对第一腔76里的任何流体的切断。结果,造成了一个压力差,使第一腔76里的流体,通过长边缘孔130,进入流体通道110。然后流体通道110再引导废流体,并通过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122把它排出,流体通道110引导废流体,从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0及294中通过,从而从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中通过。
由于第一活塞板70的逆时针方向的公转的第三阶段持续,加压流体的供给持续,第一活塞板70作相对于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的向上滑动,把第一活塞板70和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连接的螺栓142,在沉孔146中活动。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还继续它们的向右的横向运动。因此,第一腔50里有越来越多的加压流体膨胀,并且通过把它的能量转换为第一活塞板70的公转运动而减压。
在第一活塞板70的逆时针方向公转的第三阶段结束后,由于两个活塞板表面94及96,分别把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4及290供给的加压流体切断,于是供给第一腔80的加压流体停止供给。同时,第一活塞板表面94及96,也把第一腔76的通过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0及294的废流体的排出切断。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也暂时停止活动,而第一活塞板70,继续相对于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向上滑动。
公转的第四阶段和第二阶段相似,只是在第四阶段里,这时第一腔82里增压,而第一腔78里减压。在第四阶段开始后,两个第一滑块72及74开始向左的横向运动,第一活塞板70继续向上滑动,围绕轴20作公转。这几个动作,使第一及第二阀板174及242的对应的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6及292,和流体通道116的流体孔128对正。流体通道128的长边缘孔136,和第一滑块74的滑块孔152对正。同时,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2及296,分别和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对正,而流体通道124的长边缘孔132,和第一活塞滑块72的滑块孔150对正。此外,活塞板表面94及96,由于遮蔽了第一阀板流体吸入孔及排收孔200,204,210,及214,和第二阀板流体吸入孔及排出孔286,290,294及298,便切断了第一腔76及80里面的任何流体。
这样,加压流体分别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6及292,同时进入流体通道116里的流体孔128。于是流体从流体通道82中通过,流体通道82再引导流体,从长边缘孔136,和滑块152中通过,从而向第一腔82供给加压流体。因此,第一腔82里的流体,进一步给予第一活塞板70以逆时针方向角动量,并给予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以从右向左的运动。结果,第一腔80及82的容积增大,而第一腔76及78的容积减小。
与此同时,第一腔78里任何能量消耗完了的流体,被通过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从第一腔78里中排出,第一腔78的压力降,有助于第一活塞板70作逆时针方向的公转运动。更具体讲,在第四阶段开始后,两个活塞板表面94及96停止把第一腔78里的流体和流体通道112切断。结果,便产生了压力差,使第一腔78里的流体进入流体通道112。流体首先通过第一滑块的滑块孔150,和变成和滑块孔150对正的长边缘孔132前进。于是流体通道112再引导废流体,把废流体通过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排出,流体通道112引导废流体通过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2及296。
在第一活塞板70公转的第四阶段结束后,由于流体通道116的流体孔128变成不和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6及292对正,从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6及292,向第一腔82供给的加压流体停止。这样,活塞板表面94及96,把通过流体孔128向第一腔82供给的加压流体切断。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104,和第一滑块74的长边缘156配合,也切断第一腔82里面的流体。与此同时,流体通道112的流体孔124,变成不和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2及296对正。这样,活塞板表面94及96,切断减压流体从第一腔78通过流体孔124的排出。第一活塞板70的长边缘100,和第一滑块72的长边缘154配合,把任何残余的废流体和第一腔78切断。在第四阶段结束时,还把第一活塞板恢复到第一阶段的位置,使循环重新开始。
第一活塞板70的逆时针方向的角动量,如上文所述,随第一腔76,78,80及82的依次加压和减压反应,驱动轴20及齿轮传动装置24。结果,便把流体压力转换成轴的旋转运动。
可以理解到在作逆运转,或作真空泵形式的运转时,装置10只是将运转颠倒。更具体讲,轴20给予第一及第二活塞板70及170顺时针方向的公转动时,在选定的压力腔中对流体顺序加压,以提供流体的压力。
在第一阶段开始后,第一活塞板70及两个第一活塞滑块72及74的位置安排,是第一及第二阀174及242的相应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0及294,分别和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112对正。
同时,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4及290,分别和流体通道114的流体孔126对正。此外,长边缘154及156,和活塞板表面94及96,分别切断第一腔78及82中存在的任何流体。由于第一活塞板70作时针方向的公转,在第一腔76中造成了一个真空,使流体从第一及第二排出通道232及308,同时进入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0及294。与此相反,在上一个循环中加压的流体,基本同时从流体通道114排出流体孔126,进入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4及290,从而供给加压流体。
这样,流体别从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210及294,同时进入流体通道122。然后流体从流体通道110中通过,流体通道110再引导流体从流体通道110的长边缘孔130中通过,从而向第一腔76供给流体。由于公转的第一阶段持续,第一腔76的容积增大,从而对第一腔76里的流体加压。
达到第三阶段的时候,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0及286,和流体通道110的流体孔122对正,从而使第一腔76里的加压流体通过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200及286排出。然后加压流体从第一及第二吸入通道230及306中通过,从装置中通过第一及第二多流流体吸入孔180及240排出。可以理解到在第一腔78、80及82中,加压流体也这样产生,作出了加压流体的供给。
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代表了对过去动力转换装置的改进,在过去的装置中,使用了往复式或非往复式的组件,或使用两者的结合,以不可逆的方式把流体压力转变成一根传动轴的旋转运动,或者以不可逆的方式把一根轴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流体压力。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装置10是可逆的;也就是既可以作发动机运转,也可以作真空泵运动。装置10还比较重量轻,制造费用低,因为装置有相当大部份可以用模铸塑料制造。由于装置仅使用相当少的活动机械部件,有助于使装置较不易于有过早的磨损,并减少对修理和保养的要求。装置10的低重量,紧凑结构,和节省活动部件,使它在作发动机形式运转时,可以产生较高度的单位重量功率输出,在作逆动转,也就是作真空泵运转时,产生比过去的装置有较高度的单位重量的流体压力。当用作发动机时,还可以基本上适应任何动力源,诸如太阳能集热板,通过对它加热或散热而使流体活化。总之,装置10可以较高效地把流体压力转换成旋转运动,或把旋转运动转换成流体压力。
虽然已对本发明按照当前的最佳的实施方案作了详尽的叙述,然而凡在本技艺领域有擅长的人,可以理解到还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只受限制于下文的权利要求。

Claims (47)

1、一种把流体压力和旋转运动互相作转换的动力转换装置,其特征为包括以下各项:
一根传动轴:
一个第一活塞板,可以相对于上述轴作公转运动;
一个围绕上述第一活塞板的第一压力腔阵列;
按顺序上述腔加压和减压的阀门装置,产生上述第一板件围绕上述轴的公转运动;
齿轮装置和上述轴作有功连接,使上述轴随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公转运动反应作旋转。
2、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板件中包括流体通道,用以随上述第一板件的位置反应,把流体引入或引出选定的压力腔。
3、如权利要求第2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板件基本为矩形,由两个相对的活塞表面和四条与上述活塞板表面连接的长边缘构成,四条长边缘基本上与上述板件的表面垂直,
每一条上述流体通道中有一个流体孔,放置在每一个上述板件的表面上,并和上述阀门装置相对,有一个长边缘孔,放置在一条上述长边缘上,和一个上述腔相对,上述流体孔和长缘孔配合,使上述流体通道有基本为T的形状,上述流体通道形成一个三通流体控制阀系统,使上述体可以基本上同时通过上述阀装置进入上述板件表面,或从上述表面排出。
4、如权利要求第3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流体孔或长边缘孔基本为方形,从而当上述流体从上述流体通道中通过时,承受较低的压力降。
5、如权利要求第3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流体孔和长边缘孔基本上为长方形,它们的短边为弧形,从而当上述流体在上述流体通道中通过时,承受较低的压力降。
6、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板件基本上为长方形,并由与上述阀装置相对的两个相对的活塞板表面,及与上述板件表面连接的四条长缘构成,四条长边基本和上述板件的表面垂直,各朝向一个选定的腔室,上述板件表面在上述第一板件公转的选定阶段,起密封件的作用,把上述阀装置对选定腔的加压或减压切断。
7、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板件中一个设置在中心上的孔,容纳上述轴,上述第一板件相对于通过上述轴的横向轴线偏心放置。
8、如权利要求第一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另外包括一个第一活塞板密封装置,切断选定腔里的加压和减压流体,上述第一板件,和上述密封装置,作可沿上述第一板件的选定长边缘滑动的连接。
如权利要求第8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密封装置用于在基本与上述轴的横向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往复运动。
9、如权利要求第8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密封装置是两个第一活塞滑块。
10、如权利要求第10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两个第一活塞滑块各有一个滑块孔,面向一个选定的压力腔,用于随上述第一板件的位置反应,引导流体流入或排出这种选定的压力腔。
11、如权利要求第10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两个第一活塞滑块有滑块孔放在上述两个第一活塞滑块的长边缘上,并朝向选定的压力腔。
12、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另外有一个第一壳体,包围上述压力腔。
13、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壳体有基本为矩形的框架。
14、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另外设有以下各项:
带有长边缘的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密封切断选定腔室里的加压或减压流体,上述第一板件以可以沿上述第一板件的相对长边缘滑动的方式,和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连接。
有一个第一壳体包围上述压力腔,上述第一壳体基本上是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有第一到第四条纵向边缘。
其中上述第一板件基本上为长方形,由相对的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及与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连接的第一到第四长边缘构成,上述四条长边缘基本上与上述第一第二活塞板表面垂直,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一及第三纵向边缘相对;并且
上述压力腔中有以下各项:
有一个第一压力腔,由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第一纵向边缘的一部分,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一长边缘,和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的上述长边缘的部分形成。
有一个第二压力腔,由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第二纵向长边缘;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第一及第三纵向边缘的一部分,和上述第一活塞滑块的上述长边缘形成;
有一个第三压力腔,由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第三纵向边缘的一部分,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三长边缘,和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的上述纵向边缘的部分形成。
有一个第四压力腔,由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第四纵向边缘,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第一及第三纵向边缘的部分;和上述第二活塞的上述长边缘形成。
15、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如下:
上述齿轮装置中有一个驱动齿轮,随上述轴旋转,并可和两个正时齿轮啮合,每一个正时齿轮可旋转地安装在一根正时枢轴上,基本上在上述的一条横向轴线的两侧相对布置,
第一板件有二个正时枢轴孔,各容纳一个上述正时枢轴,该正时枢轴孔大体上在上述横向轴线的两侧相对布置。
16、如权利要求第一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轮装置包括一个驱动齿轮,用于随上述轴旋转,并可和4个正时齿轮啮合,每个正时齿轮可旋转地安装在一根正时枢轴上,各齿轮相对于上述轴的一条横向轴线大体上呈90度开布置,
上述第一板件有四个枢轴孔,各孔中容放一根上述正时枢轴,上述正时枢轴孔相对于上述横向轴线互相间隔大致90度。
17、如权利要求第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另外设有以下各项:
一个第二活塞板可以相对于上述轴作公转运动,但其公转与上述第一板件的公转有大致为180度的相位差;
一个第二压力腔阵列围绕上述第二板件;
第二阀门装置依次对的上述第二压力腔阵列加压和减压,因而产生上述第二板件围绕上述轴的公转运动;
其中上述齿轮装置,使上述轴随上述第二板件的上述公转产生旋转。
18、一种把流体压力和旋转运动互相转换的动力转换装置,其特征为有以下各项:
一根传动轴;
一个第一活塞板,其上有相对的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和第一到第四的长边缘,上述第一板件可相对上述轴作公转运动;
有长边缘的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上述第一板件和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连接,可沿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二及第四长边缘滑动,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用于跟随上述第一板件,在与上述轴的横向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作往复运动;
一个第一压力腔阵列,围绕上述第一板件和上述第一及第二滑块;
一个第一壳体围绕上述腔室;
阀门装置对上述腔室依次加压和减压,从而产生上述第一板件围绕上述轴的公转运动;
齿轮装置和上述轴有功连接,使上述轴随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公转产生旋转。
19、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活塞板及上述第一及第二滑块基本用塑料制造。
20、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
上述第一板件中有流体通道,用于随上述板件的位置反应,引导流体进入和排出选定的压力腔,每一条上述流体通道有一个设置在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一及第二板件表面上的流体孔,朝着上述阀装置,在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一到第四条长边缘中的一条上,设置一个长边缘孔,朝着上述腔中的一个,上述流体孔和长边缘孔配合,使上述流体通道基本为T形,上述流体通道形成一个三通流体控制阀系统,使上述流体可以基本上在从上述阀装置排出的同时,进入或排出上述第一及第二板件表面。
21、如权利要求第2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流体孔和长边缘孔基本上为长方形,从而上述流体在从上述流体通道中通过时,经受一个比较小的压力降。
22、如权利要求第21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流体孔及长边缘孔基本为长方形,它们的短边弯曲,从而当上述流体从上述流体通道中通过时,有一个比较小的压力降。
23、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板件上有一个设置在中心上的孔,用于容纳上述轴,上述第一板件相对于通过上述轴的横向轴线偏心放置。
24、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一及第二板件的表面,朝着上述阀门装置,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第一到第四条长边缘各朝向一个选定的压力腔,上述第一及第二板件表面在上述第一板件的上述公转的选定阶段,起密封件的作用,把上述阀门装置对选定腔室的加压和减压切断。
25、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的上述长边缘,在上述第一板件上述公转选定阶段,起密封件的作用,切断选定压力腔中的加压流体和减压流体。
26、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中各有一个第一及一个第二滑块孔,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滑块的上述长边缘上,上述第一及第二滑块孔各朝向一个选定的压力腔,用于随上述第一板件的位置反应,引导流体进入或排出这种选定的压力腔。
27、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特征为上述阀门装置中有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侧面上,和上述第一壳体基本平齐连接,上述第一歧管网络朝向上述第一活塞板表面,上述第二歧管网络朝向上述第二活塞板表面。
28、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有特征如下:
上述齿轮装置中有一个驱动齿轮,安装在上述轴上随其旋转,并和两个正时齿轮啮合,每一个齿轮安装在一根正时枢轴上旋转,在上述传动轴的横向轴线两侧,互相基本相对放置;
上述第一板件中有两个正时枢轴孔,各容纳一根上述正时枢轴,上述正时枢轴孔在上述横向轴线的两侧,基本互相相对放置。
29、如权利要求第19项中之动力转换装置,有特征如下:
上述驱动齿轮装置中有一个驱动齿轮,安装在上述轴上随其旋转,并可和四个正时齿轮啮合,每一个齿轮安装在一根正时枢轴上旋转,相对于上述轴的横向轴线,基本以90度间距安放;
上述第一板件中有四个正时枢轴孔,各容纳一根上述正时枢轴,上述正时枢轴孔相对于上述横向轴线,基本上以90度间隔安放;
30、一个把加压流体和减压流体高速通过的阀,其特征为包括以下各项:
一个第一阀板,其中有第一阀板吸入孔和排出孔,分别供给加压流体,接受减压流体;
一个第二阀板,其中有第二阀板吸入孔和排出孔,基本和上述第一阀板同时,分别供给加压流体,接受减压流体;
一个第一活塞板放置在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之间,并有第一到第四长边缘,和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分别朝向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起密封件的作用,基本上同时切断通过上述第一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的流体;
有流体通道设放在上述第一活塞板内,共同有第一及第二流体孔,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上,第一到第四长边缘孔分别设放在上述第一到第四长边缘上,上述第一及第二流体孔,用于基本上同时分别和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对正,或者,用于基本上同时和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对正。
31、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流体孔,和上述第一到第四长边缘孔配合,使上述流体通道基本上为T形,从面形成三通流体控制器。
32、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流体孔,和上述第一到第四边缘孔基本上是长方形,从而上述流体在通过上述流体通道中流动时,经受一个较小的压力降。
33、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基本上是长方形。
34、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为长形,它的一边平坦,一边有圆形的两端。
35、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是长形,它一边平坦,一边有圆形的两端。
36、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的表面和内部,分别围成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槽,基本上同时把加压流体分别转移到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中。
37、如权利要求第31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的表面和内部,分别围成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槽,基本上同时分别从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接受减压流体。
38、一个把加压流体和减压流体高速通过的阀,其特征为包括以下各项:
一个第一歧管网络,用于供给加压流体,接受减压流体,上述第一歧管网络中有一个第一歧管板,和带有第一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的一个第一阀板配接,形成第一吸入通道和排出通道,用于分别供给加压流体,接受减压流体,上述第一阀板吸入孔和排出孔分别和上述第一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连接。
有一个第二歧管网络,用于基本上同时和上述第一歧管网络供给加压流体,接受减压流体,上述第二歧管网络中有一个第二歧管板,和带有第二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的一个第二阀板配接,形成第二吸入通道和排出通管,用于分别供给加压流体,接受减压流体,上述第二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分别和上述第二吸入通道及排出通道连接;
有一个第一活塞板,放置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歧管网络之间,有第一列第四长边缘,和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分别朝向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起密封件作用,切断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及排出孔的流体;
有流体通道放置在上述第一活塞板内,共同有第一及第二流体孔,分别放置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活塞板表面上,第一到第四长边缘孔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到第四长边缘上,上述第一及第二流体孔用于基本上同时分别和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对正,或者,用于基本上和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对正。
39、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流体孔和第一到第四长边缘孔配合,使上述流体通道基本上为T形,从而形成三通流体控制器。
40、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流体孔和第一到第四长边缘孔基本上为长方形,从而上述流体在通过上述流体通道流过时,经受较小的压力降。
41、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基本上是长方形。
42、如权利要求第39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排出孔是长形,它的一边平坦,一边有圆形的两端。
43、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阀板吸入孔为长形,它的一边平坦,一边有圆形的两端。
44、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歧管板有一个第一歧管吸入孔,和上述第一吸入通道连接,转移来自一个流体源的加压流体。
45、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一歧管板有一个第一歧管排出孔,和上述第一排出通道连接,排出减压流体。
46、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二歧管板有一个第二歧管吸入孔,和上述第二吸入通道连接,转移来自一个流体源的加压流体。
47、如权利要求第39项中之阀,特征为上述第二歧管板有一个第二歧管排出孔,和上述第二排出通道连接,排出减压流体。
CN87100619A 1986-02-07 1987-02-07 含氨磺酰类化合物及其盐的除草组合物 Expired - Lifetime CN10199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24686 1986-02-07
JP25246/86 1986-02-07
JP11823586 1986-05-22
JP118235/86 1986-05-22
JP215543/86 1986-09-12
JP21554386 1986-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0619A true CN87100619A (zh) 1987-09-09
CN1019942C CN1019942C (zh) 1993-03-03

Family

ID=27284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710061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9942C (zh) 1986-02-07 1987-02-07 含氨磺酰类化合物及其盐的除草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4790869A (zh)
EP (1) EP0234352B1 (zh)
KR (2) KR950001044B1 (zh)
CN (1) CN1019942C (zh)
AR (1) AR242792A1 (zh)
BR (1) BR8700559A (zh)
DE (1) DE3778566D1 (zh)
ES (1) ES2032391T3 (zh)
ID (1) ID934B (zh)
MY (1) MY10162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10636A1 (de) * 1991-04-02 1992-10-08 Hoechst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ulfonylharnstoffen
KR100432697B1 (ko) * 1997-01-31 2004-09-07 동양매직 주식회사 식기 세척기와 그 제어 방법
JP5468289B2 (ja) * 2008-04-18 2014-04-09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ピリミジン系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35265T1 (de) * 1982-05-28 1988-07-15 Ciba Geigy Ag Neue sulfonyl(thio)harnstoff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 herbizide und/oder wachstumsregulatoren.
JP2961267B2 (ja) * 1982-06-01 1999-10-12 イー・アイ・デユポン・ドウ・ヌムール・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イミダゾール又はピラゾール誘導体
US4604130A (en) * 1983-03-30 1986-08-0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Herbicidal N-[pyrimidine aminocarbonyl]isothiazole sulfonamides
JPH0660180B2 (ja) * 1983-08-24 1994-08-10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スルホニルウレア誘導体,その製法および該誘導体を含有する除草剤
DE3330602A1 (de) * 1983-08-25 1985-03-21 Hoechst Ag, 6230 Frankfurt Neue pyrazolyl- und isoxazolylsulfonylharnstoff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50011422B1 (ko) 1995-10-04
KR950001044B1 (ko) 1995-02-08
US4790869A (en) 1988-12-13
KR890002140A (ko) 1989-04-08
US4835282A (en) 1989-05-30
AR242792A1 (es) 1993-05-31
KR870007928A (ko) 1987-09-23
DE3778566D1 (de) 1992-06-04
CN1019942C (zh) 1993-03-03
MY101628A (en) 1991-12-31
EP0234352B1 (en) 1992-04-29
ID934B (id) 1996-09-17
EP0234352A1 (en) 1987-09-02
ES2032391T3 (es) 1993-02-16
BR8700559A (pt) 1987-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225C (zh) 往复旋转式活塞装置以及利用这种装置的压力泵和内燃机
CN1553988A (zh) 具有旋转汽缸的往复移动式活塞机
CN1957163A (zh) 自由活塞发动机的钠冷却活塞
CN1734093A (zh) 余摆线泵
CN1735742A (zh) 外部燃烧旋转活塞式发动机
CN1844642A (zh) 回转式变容积机构与旋转活塞发动机
CN87100619A (zh) 含氨磺酰类化合物及其盐的除草组合物及这类化合物的生产方法
CN114570961A (zh) 一种钢板用钻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639448A (zh) 往复式和旋转式内燃机、压缩机及泵
CN1113662A (zh) 内燃机的改进
CN1207493C (zh)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CN1637281A (zh) 活塞式压缩机
CN114307706A (zh) 一种用于硅pu的生产线
CN210525465U (zh) 一种陶瓷盘子生产用压泥机
CN208778198U (zh) 一种隔膜压缩机
CN2821282Y (zh) 行星变速器及控制装置
CN1095794A (zh) 抽水机和使用该抽水机的发电系统
CN110671195A (zh) 一种缸套活塞转子复合式发动机
CN100351515C (zh) 旋转排量机器
CN210317657U (zh) 一种紧凑型机芯
CN2310861Y (zh) 螺旋转子发动机
CN1135013A (zh) 往复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相互转换的装置
CN1580494A (zh) 无曲轴式往复与旋转动力转换机构及其发动机和压缩机
CN220880405U (zh)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液压机
CN1033675A (zh) 高效旋转式蒸汽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