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7493C -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7493C
CN1207493C CN01803357.1A CN01803357A CN1207493C CN 1207493 C CN1207493 C CN 1207493C CN 01803357 A CN01803357 A CN 01803357A CN 1207493 C CN1207493 C CN 12074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ylinder
compressor
shaft type
gas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33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94258A (zh
Inventor
郑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RZ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RZ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000637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010016078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AIRZ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RZ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94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4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74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749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0804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rotary cylinder block
    • F04B27/0821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rotary cylinder block 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valves,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0839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rotary cylinder block 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valves, sealings, lubrication valve means, e.g. valve pl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0804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rotary cylinder blo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包括一个与设有气孔的汽缸头部固定在一起的驱动轴;一个吸气和排放被压缩气体的气体导引部件;一个与驱动轴连接在一起并设有一个进气口与三个排气口的机壳头部部件;一个固定在机壳头部部件的内表面与气缸头部的外表面接触的阀板部件,该阀板部件设有一个进气阀槽和三个排气阀槽;一个设有气缸内腔的气缸组,与气缸头部整体连接,可以使活塞可滑动地插入;以及一个旋转盘部件,该部件与气缸组和活塞相连,并将旋转力转换成往复运动。

Description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根据排气通道的压力有选择性地排出气缸中的压缩气体的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一种从外部施加动力以增加媒质的压力和位能速率的机器。这种压缩机被称作流体压缩机,因为流体是这种压缩机的目标,而不管压缩的媒质为何种的状态。可以被压缩机压缩的媒质中,既有空气、氮、氧等的气体,也有如油类或制冷剂的液体。尽管下文中要介绍的压缩机可以用来压缩如油类的液体,但是本文主要介绍压缩气体如空气的气体压缩机。
一种众所周知的气体压缩机是一个由活塞作简单的往复运动来压缩气体的往复压缩机。
通常,往复压缩机由一个气缸构成,一个在气缸中作往复运动活塞,一个气缸头部构成,气缸的头部在气缸的一端包括一个进气阀和一个出气阀,就像车辆的引擎一样。  在这样的往复压缩机中,活塞在气缸中作直线的往复运动,进气阀和排气阀根据气缸中气体的压力打开和关闭使得气体的进入、压缩和排出顺利地进行。
可是这种往复压缩机有一个缺点,安装在气缸头部的进气阀和排气阀在气体的压缩冲程中会和气缸头部或活塞直接接触。这些阀的碰撞首先会产生机械噪音,在长期的使用中还会导致阀的弯曲或损坏。
而且,往复压缩机还有一个缺点,因为进气和排气在气缸中交替地进行时,在气体压缩中会产生脉动现象;当打开和关闭阀时气体的瞬间膨胀会产生摩擦噪音。
可以安装一个进气/排气消音器来解决往复压缩机噪音的问题。然而如果在在往复压缩机上安装一个消音器,压缩机在结构上变得很复杂,需要的零部件也增多了。另外因为安装一个消音器也增加了气体,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性能。
日本特开公报61-65081(1986年4月3日)公开了一种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作为另一个类型的压缩机。
公报61-65081公开的压缩机中,旋转轴的旋转力被传递到和活塞相连的旋转盘,以使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的往复运动。在压缩机中,由六个气缸组成的一个的气缸组组合被固定到一个旋转轴,在气缸组中每个气缸都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即面对活塞的表面都敞开。敞开的气缸被一个由进气和排气孔形成的浮动阀关闭,浮动阀的背面与压缩机壳的头部接触。一个橡皮圈被设置在浮动阀和压缩机的头部之间,防止各个气缸中压缩气体的泄漏。
在这个压缩机中,如果驱动轴从外内部提供的动力传递来的旋转力所旋转,装在驱动轴上的气缸组和驱动轴旋转,连在驱动轴末端的旋转盘伴随着驱动轴的一个末端旋转而旋转,相应的各个活塞在各自的气缸中相继作直线的往复运动。
根据这种压缩机的特征,各个气缸在敞开时转动而浮动阀和机壳头部不动。各个气缸通过浮动阀的进气口吸进气体,在旋转中逐渐将气体压缩,通过浮动阀的排气孔将被压缩的气体排向在机壳头部形成的排气通道。在以上的压缩冲程中,浮动阀通过施加到气缸截面区域和阀截面区域上不同的气体压力差移动而靠近气缸组。
比较日本特开公报61-65081公开的压缩机和在先技术的往复压缩机,公报61-65081中的压缩机沿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得压缩机的产品较为紧凑。另外,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没有使用往复进气/排气阀而是以固定浮动阀代替,所以阀和气缸头部直接碰撞产生的机械噪音可以完全被防止。再有,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展示了在额定负荷下连续运行与在先技术的往复压缩机等同的气体压力差所引起的压缩效率和噪音特征。
尽管存在如上所述的优点,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还是有一个严重的缺点,气缸组必须摩擦浮动阀以保持旋转气缸组和静止的浮动阀之间的密封,这样两者之间连续的摩擦导致了部件的磨损。为了除去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要压缩的气体必须有润滑作用。这样压缩机中压缩的气体只限于那些有润滑特性的气体。
再有,这样的压缩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增加部件以散发至内部或外部的热量或者吸收这些热量,因为除了摩擦热之外在压缩气体过程中产生的压缩热也是很高的。然而,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并没有揭示任何消除热量的元件,所以压缩机的耐久性被降低了,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各种热量也使得气体压缩效率降低了。
根据压缩机的结构考虑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这种压缩机在压缩部分的最大压力Pm和排气部分的排气压力Pd之间是有很大的压力差。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两部分压力差变大,因此当将较高压力的压缩气体排放成较低压力的状态时产生的空气动力噪音会变得更大。在这个问题上与在先技术的压缩机一起考察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由于非常大的压力差使得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的空气动力噪音大于在先技术的往复压缩机。
鉴于在压缩过程中气缸中产生的压缩负荷,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每单位期间内的压缩负载的变化宽度比在先技术的压缩机大的多。由于气缸内压缩负载量变大了,施加到驱动轴的轴向力负载也要加大。所以在相应的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中,与压缩负载成比例的轴向力负载也要施加到连接在驱动轴末端的旋转盘上,直接影响安装在旋转盘下部和机壳之间的滚柱轴承部件,也就降低了压缩机自身的耐久性。
如以上所介绍,尽管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与在先技术的压缩机相比有许多优点,但是存在由其结构导致的很多问题。因此作为气体压缩机是有商业的局限性的。
因此,对一种既能够保留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的基本结构特征,又能解决公报61-65081的压缩机的缺陷将空气动力噪音减到最小,改进元件和附件的耐久性,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使所需的零件数量最少化,以及达到无负载运转的新结构的压缩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还带有增加可以压缩的气体的品种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在先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它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使在气缸内腔中被压缩的气体的排放不是立刻而是有选择性地和外部压力相联系。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设计成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以最大程度减小机械和空气动力噪音的旋转倾斜轴式结构的气体压缩机。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最小的气体压缩动力达到最大的能量效率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变每个单元时间周期的压缩负载的改变达到最小以改进耐久性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进入分别的气缸室的气体首先通过一个曲轴箱循环流通然后被引入气缸内腔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高效率下无负载运转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其内部产生的摩擦热以及由空气压缩产生的压缩热能被有效的散发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以上目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包括一个与旋转气缸头部相接触且构成一个进气槽和多个排气槽的阀板,其中该阀板固定到箱体头部用以由选择性排放气缸腔中的压缩气体。
更为详细的,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包括:与一个与气缸头部整体地结合在一起的驱动轴,该气缸头部和驱动轴轴线垂直,所述的气缸头部上的一条同心圆上以均匀的间隔形成多个气孔;一个和进气歧管一起形成的气体导引元件用来从外部吸进气体,和一个用以向外排放气缸内腔的压缩气体的排气歧管集合;一个用于旋转性地支撑驱动轴的机壳头部元件,该驱动轴和至少一个进气口一起形成,该进气口用以将被吸进的气体通过进气歧管集合供向气缸腔内部,和两个或多个将气缸内腔压缩的气体排放到排气歧管的排气口;一个安装在机壳头部元件内表面上接触气缸头部的外表面的阀板元件,它和一个进气阀槽和至少两个出气阀槽一起形成一个在其上气孔能移动的圆周上,进气阀槽提供通过进气口进入气缸内腔内的气体,排气槽向排气口排放气缸内腔的压缩气体;一个气缸组,其上形成有与驱动轴平行的多个气缸内腔,而且其具有一个与气缸头部整体结合的表面,以及一个与每个相应气缸腔中用以压缩进入气体的活塞一起可滑动地插入的对立的表面;一个通过联接器与气缸组的中心部分相连的旋转盘元件,并且还通过活塞杆与多个活塞连接,以将来自驱动轴上传递的旋转力转换成被传递到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一个用来支持旋转盘元件和一个倾斜表面一起形成的的机壳端板;和一个与机壳头部元件合机壳端板耦合的机壳以使气缸组与旋转盘元件相结合。
本发明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中,各个机壳头部元件的各个排气口与各自的单向阀结合用以根据压力罐的内部压力通过阀板元件的各个排气槽选择性地排放压缩气体。
机壳头部元件和驱动轴上形成有一个回流圈,用以经由一个形成于机壳内部的密封的曲轴箱把气体从进气管集合导引进气缸内腔,以使在一个排气冲程后留在气缸内腔中的压缩空气与新进入气缸的气体相遇而可能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可以受到限制,这样使噪音最小化。
另外,一个张力圈和一个环状的板簧插入到机壳头部元件的内表面和阀板元件之间,以使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由阀板和气缸头部之间的摩擦产生的间隙被彻底地防止。
旋转气缸组和旋转盘元件通过一个通用的连接器或弹簧连接件连接起来,以使压缩机运转时产生的机械噪音最小化。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的横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压缩机的气体导引元件的透视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压缩机的机壳头部的透视图;
图3B是机壳头部元件沿图3A中I-I线的剖面图;
图3C是机壳头部元件沿图3A中II-II线的横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压缩机的张力圈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压缩机的阀板的透视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的横剖面图;
图6B是气体压缩机的弹簧连接件沿图6A中III-III的横剖面图;
图6C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弹簧连接件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的横剖面图;
图8是显示图1中气体压缩机进气和排气过程的剖面图;
图9A是解释本发明的气体压缩机的阀板中进气、压缩、排气的冲程的视图;
图9B是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压缩机气缸在阀板中旋转一周时的气体压缩特征的视图;
图10A是解释气体压缩机运行时的气体压缩特征的视图;
图10B是解释在先技术的往复式压缩机运行时的气体压缩特征的视图;和
图10C是解释在先技术的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运行时的气体压缩特征的视图。
                          最佳实施例的详尽说明
详细的引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和改进,配合附图,说明该实施例和改进的实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倾斜轴式的气体压缩机的主要部件被安装在一个圆筒形机壳1中。机壳1的相对的侧表面上分别以螺栓固定一个机壳头部元件30和一个机壳端板3,橡皮垫圈4被插入机壳1、机壳头部元件30、机壳端板3的每个连接表面,以使机壳内的一个曲轴箱70与外界密封。
安装在机壳1内的气体压缩机包括:一个将来自外部动力的旋转力传递到旋转盘上的驱动轴10:一个从外部进气或向外部排气的气体导引部件20,一个向气缸提供进气和根据一个压力罐的压力有选择性地排放经压缩的气体的机壳头部元件30;安装在机壳头部元件的内表面上用来向旋转气缸提供气体或者排放气体的阀板部件50;一个结合有多个用来压缩气体的活塞的气缸组60;和一个旋转盘部件80,用来把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往复运动。
驱动轴10被延伸以作为机壳1的中心轴线,并利用一个滚柱轴承11和一个锥形滚柱轴承12以可旋转的方式固定在机壳头部30的轴套部。
驱动轴10的一端固定有一个驱动滑轮5,用以把从外接动力(未显示)产生的旋转力传递到驱动轴10,另一端与气缸头部13一体成型以密封气缸组60的气缸内腔61。气缸头部13与驱动轴一体化,并且形成圆盘状,同时设有6个与驱动轴同心的按照均匀间隔设置的气孔14。
驱动轴10的内部设置有一个轴室15,并设有与轴向垂直的轴流孔16,作为将引进到曲轴箱70中的气体供应给气缸内腔61时的流动通道。
在驱动轴中,设有轴室15的一端具有一个防止导入液体的肩部17,以防止可以沿着旋转缸组室63的侧面流动的分散的润滑油流入气缸内腔61。
如图1和图2所示,气体导引部件20为圆筒形,在其圆柱体上固定有一个进气管21和一个排气管22。进气管21把准备压缩的气体导入压缩机,在其外部装有一个过滤器(未显示)。排气管22当其与压力罐连接在一起时,用以把压缩机中的压缩空气排放到作为储存罐的压力罐中(未显示)。排气管22内部设有一个止逆阀27,以防止压力罐中的压缩气体回流到气缸内腔中。在气体导引部件20的底面的相同圆周上设有与进气管21相通的进气歧管23和与排气管22相通的排气歧管24。在进气管21和排气管22的各自的侧面附装有辅助进气管25和辅助排气管26,将辅助进气管25和辅助排气管26相互连接,以致在不再需要气体的压缩时可以在不停止机器运转的情况下使机器的负荷减至最低。
如前提到的这样的进气压缩过程被称为无负荷运转。在这样的无负荷运转状态下,可以利用设于排气管中的止逆阀27防止压力罐中的压力回流到排气管22。标号28用来标示通过螺栓将气体导引部件紧密连接固定到机壳头部30的螺栓孔。
如图1和图3所示,机壳头部30设有散热鳍片31和供气体导引部件安装在其外表面的引导槽32,供安装一个止推轴承18使其与气缸13均匀地的保持间隔的安装槽,用来安装阀板50的板槽34,和用来插入一张力圈40的张力圈槽35,该张力圈使阀板与气缸头部的在其内表面上接触。机壳头部30设有一个轴套部件36以接纳滚柱轴承11和锥形滚柱轴承12,以便将驱动轴10支承于其中心。径向相对于驱动轴,在机壳头部30的外表面上设有的散热鳍片31,冷却空气通过一个外接风扇(未显示)顺利流到外面。为增进冷却效果,机壳1外设有与驱动轴保持平行的散热鳍片9。用以冷却空气的风扇最好安装在驱动滑轮5上。
机壳头部30作为一个流动通道,用来使供自气体导引部件20的气体环流进入曲轴箱以备进入气缸内腔61,并且将气缸内压缩的气体选择性地向外排出。因此设于机壳头部30的气体流动通道在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壳头部30的气体流动通道主要设置在引导槽32和板槽34之间,进气与排气通道分开。
如图3所示,进气通道由第一进气口37a和第二进气口38a构成,第一进气口37a(图3B)在侧面与引导槽32相通,以连接到气体导引部件的进气歧管23,而且其在另一侧通过侧口37b与机壳头部30的侧面相连。侧口37b设置在安装槽33的下方部位,并由止推轴承18关紧,以防止进气流过止推轴承18。第二进气口38a(图3C)一侧与板槽34相通以面对气缸内腔61,另一侧通过侧口38b与驱动轴10相通,以面对驱动轴的轴流孔16。根据以上的进气通道,供自气体导引部件的进气歧管23的气体被导入第一进气口37a和侧口37b,再通过曲轴箱70,缸组室63和轴室15后经由侧孔38b与第二进气口38a进入气缸内腔61。
如图3A所示,排气通道上由一个第一排气孔41和一个第二排气孔42以及第三排气孔43a和43b,其中第一到第三排气孔41、42、43a、43b穿透机壳头部30被连接到气体导引部件的排气歧管24。各个排气管41、42、43a和43b都设有一个止逆阀46,以防止压缩空气经由排气歧管24回流到气缸内腔61内。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排气口。
在图3A中,标号44标示了一个排泄口,用来把流入轴室15的润滑剂排入曲轴箱,45标示用来把阀板50固定到机壳头部30的螺栓孔。
图4显示了一个插入机壳头部的张力圈槽35的张力圈40。张力圈槽设有一个圆板形的环式板簧49(图1),通过板簧49向张力圈40施加弹力以朝气缸头部13压紧阀板50。
插入张力圈槽35中的张力圈40在气体压缩的冲程中可以防止压缩气体的漏泄,也可以防止冷却油之类的杂质进入气缸内腔61。张力圈40被分成一个进气区40a和第一到第三排气区40b、40c、40d,以防止在气体压缩的冲程中被压缩的气体从一个区段漏泄到其他区段。张力圈40是用耐热以及弹性材料做成,例如耐热橡胶或氨基甲酸乙脂构成。
如图1和图5所示,阀板部件50形状是圆板式的环,具有一个与气缸头部外表面接触的顶面,以使其进行与气缸头部的旋转相关联的滑动。阀板部件50的顶面设有成弧形的一个单独的进气阀槽51和分开的第一到第三排气槽52、53、54,其中进气阀槽51与第三排气阀槽54的宽度等于或大与气缸头部的气孔14的宽度,第一和第二排气阀槽52、53的宽度小于气孔的直径。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排气阀槽。
现在,参考图5和图9A来更详细解释阀板部件50的阀槽51、52、53和54的位置。进气阀槽51位于一个圆周的180度区段内,这个区段与特定活塞从上死点移动到下死点的进气冲程区段相对应,三个排气阀槽52、53和54则在该圆周的余下的180度区段内,这个区段对应于该活塞从下死点到上死点的压缩冲程区段。
连接各阀槽51、52、53、54的各个中心线的圆周半径VR与连接气缸头部六个气孔14中心线的圆周半径HR相等,这样这些分别的气孔14都能相继穿过阀槽51、52、53、54。
阀板部件的进气阀槽51和排气阀槽52、53、54彼此至少分开一段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一隔墙的长度VL,更为重要的是使这个距离大于气缸头部的气孔14的直径。
另外,也根重要的是第一到第三排气阀槽52、53、54的各自的长度小于气孔14之间的距离,以使在52到54的一个排气阀槽中不会定位多于一个以上的气孔14。
进气阀槽和第一及第二排气阀槽51-53各自形成有穿透阀板50的阀孔51a-53a,第三排气阀槽54设有两个阀孔54a和54b。
穿透阀板的进气阀孔51a连接到在机壳头部底面上的第二进气口38a上,第一排气阀孔52a连接在第一排气口41上,第二排气阀孔53a连接在第二排气口42上,第三排气阀孔54a和54b连接在第三排气口43a和43b上。因此从机壳头部的第二进气口38a被导入阀板进气阀槽51的气体经由旋转的气缸头部的气孔14进入各个气缸内腔61,通过气缸组60的旋转被逐渐压缩,然后根据压力罐的压力有选择性地被排放到阀板的气孔14相遇的阀板的排气阀槽52-54内。被引入到各个排气阀槽52-54中的压缩气体分别经由排气阀孔52a、53a、54a、54b和排气口41、42、43a与43b排放到气体导引部件的排气歧管24中。
如图1所示,气缸组60整体为一个圆筒形,在其中心形成一个缸组室63。而且气缸组60在驱动轴纵向上径向临近缸组室63的旁边设有六个直径相等的气缸内腔61,这些气缸内腔与驱动轴平行。
气缸组60通过螺栓在一截面上与气缸头部13相连并被密封,六个活塞64分别滑动地插入各个气缸内腔61。缸组室63上通过一个螺栓用一个连接器65与一通用连接器66相连,详情后面说明。气缸组60的外周表面设有散热鳍片67,其中当气缸组60旋转时这些散热鳍片67可以加速流过曲轴箱的空间中的气体环流。除了螺旋状以外,散热鳍片67也可以形成为彼此分开保持均匀间隔的圆形。缸组室63是形成具有不同直径的两级的圆筒体形,以防止分散的润滑油流向轴室15。
气缸组60通过一个通用连接件66沿着各个部件旋转轴的中心线与旋转盘部件80连接,其中旋转盘部件80将在下面说明。通用连接件66设有一个主动节点68和一个从动节点69,主动节点和从动节点通过一个十字轴71彼此连接在每个叉形臂处。通用连接件的主动节点68是中空的而且在其外部圆周有一个圆柱形花键,以与固定在气缸组60的连接器65实现花键连接,从动节点69的末端设有法兰以通过螺栓与旋转盘元件连接。
旋转盘部件80在其旋转轴的中心通过一个锥形滚柱轴承81与从动轴7轴向连接,从动轴7在其旋转轴的中心被固定到机壳端板3的斜面6上。旋转盘部件80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六对托架82,每对托架都连接在活塞杆73的一端,该旋转盘在相对于托架82的对面设有一个肩部,以将一个止推轴承83安装在斜面6与转盘部件80之间的空间内。
六个分别插入气缸内腔61的的活塞64通过活塞杆73与旋转盘部件的托架82可旋转的连接。连接在各个活塞64和旋转盘部件80之间的活塞杆73可以从通用连接件或者两折式曲柄中选用。两折式曲柄状的活塞杆73具有一个第一连杆74和一个第二连杆76。第一连杆74通过一连接销75在末端与活塞64连接,而在另一端设有一叉臂。第二连杆通过一连接销77在一个末端与旋转盘部件的托架82连接,另一末端设有一个连接孔。插入一个连接销78穿过第一连杆74的叉臂和第二连杆76的连接孔使第一连杆74和第二连杆76相连接,使第一连杆74和第二连杆76可旋转地被连接销78固定。在每个连接点,轴承在外部与连接销连接。如果通用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形状的活塞连杆73具有与两折式曲柄状的活塞杆相似的连接结构,其中两个连杆是可旋转地被一十字横轴固定。
图6A-C和图7展示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决定本发明的驱动机构的主要部件具有相同的功能,有关进气通道的结构,气缸组60与旋转盘部件80之间的连接结构和冷却气体压缩机的冷却结构都作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
如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除去气缸组60与旋转盘部件80之间的连接结构外,与图一中本发明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6A中连接各个活塞64到旋转盘部件80之间的活塞杆73也像图1的实施例中所示的那样为两折式曲柄状,但是气缸组60与旋转盘部件80之间不是以通用连接件,而是以一弹簧连接件72连接。因此驱动轴10的动力不是通过通用连接件,而是由活塞杆73传送给旋转盘部件80。
如图6B所示,弹簧连接件72通过两个平行的弹簧72a、72b把气缸组60连接到旋转盘部件80。气缸组60上设有两个彼此位于相对于弹簧72a、72b斜对面的缸组圈68a、68b,而且旋转盘部件80也设有彼此位于斜对面的第一和第二旋转盘圈69a、69b,这样第一弹簧72a与第一缸组圈68a和旋转盘圈69a相连,而第二弹簧72b与第二缸组圈68b和第二旋转盘圈69b相连。根据弹簧连接件72的这种连接结构,如图6B中的箭头所示,气缸组60与旋转盘部件80彼此朝着与气缸组60和活塞杆73的旋转相同的方向施加引力。这个引力用以补偿气缸组60开始转动时旋转盘部件80产生的反作用力,其中弹簧连接件72的弹簧72a、72b各有一个考虑到旋转盘部件80的反作用力而确定的弹性系数。在缸组圈68a、68b和旋转盘圈69a、69b中当气体压缩机运转时旋转盘部件80会进行摆动,在其内用来固定各环圈的固定销被和弹簧连接的夹持部件,是由球状节点相连接。
图6C显示了一个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弹簧连接件72。图6C中,弹簧连接件72是一个圆柱体72c,其两端分别与缸体法兰68c和旋转盘法兰69c连接,而缸组法兰68c和旋转盘法兰69c分别通过螺栓被固定在气缸组60与转盘部件80上。当连接圆柱体弹簧72c时,柱形弹簧72先是朝着气缸组60与活塞杆73转向相同的方向变形至预设的程度。因此,可以用弹簧72的形变应力来补偿气缸组60开始旋转时由旋转盘部件80产生的反作用力。
将图7中的气体压缩机与图1中的作比较,进气通道的结构,气缸组60和旋转盘部件80之间的连接结构,用以冷却气体压缩机的冷却结构都被改进了。现在,详细介绍经改进的上述实施例的主要部件。
图1和图7的实施例的不同点如下。
首先,驱动轴10内设有一个沿着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完全贯穿该驱动轴内部的通孔15a,在通孔15a形成在驱动轴内的情况下,图1中的轴流口16被省略了。通孔15a作为将曲轴箱70内产生的润滑油雾气排放到外面的通道,以及在使用润滑油的气体压缩机运转时当作冷却管道,以将大气导入曲轴箱70。
其次,机壳头部部件30的进气口39被设置成穿透引导槽32和板槽34之间的一个部分。对比图1和图7的实施例,第一和第二进气口37a和38a(图3A中所示),侧口37b和38b以及附加排气口44这些在图3中显示的部件并没有设置在图7中的机壳头部30中。进气口39的直接贯穿,是为了使经由气体引导部件的气体进入气缸内腔61内部而不必在曲轴箱70内循环流动。
第三,气缸组60和旋转盘部件80通过一个斜齿轮86与两个轴相连,从而改进了装配性能。
第四,活塞64通过两折式延长的杆状的活塞连杆73与旋转盘部件80连接在一起。因为活塞杆分别形成阴,阳螺栓两部分,所以装配活塞时可以通过锁紧螺帽84精密地控制活塞的冲程间隙。如果如图7所示的延长式杆被用为活塞杆73,那么在各个活塞杆的外面和旋转盘部件80的外圆周表面安装一个板簧85。该板簧85用来在气缸组60和旋转盘部件80一起旋转时补偿施加给活塞64的离心力。
如图7所示,如果采用这种延长杆式活塞杆73,在压缩机运转时,最好将润滑油导入曲轴箱70的底部。如果为了运转压缩机而将润滑油导入了曲轴箱70的底部,当压缩机运转时润滑油便分散到各个腔室内,这样可以把延长杆的球状体87和球状连接点88之间产生的摩擦热冷却。
第五,围绕圆筒形机壳1的外部四周装有一个冷却外壳90。这样在机壳1与冷却外壳90之间形成一个冷却室8。冷却外壳90设有一个冷却剂进料孔90a和一个冷却剂排放孔90b,在机壳1的外面设有螺旋形的散热鳍片9a,用以作为通道使冷却室8内循环的冷却剂在流经机壳1的外圆周表面后经由排放孔90b被引导至外边。对液体冷去系统,散热鳍片9a被设置成如图7所示的螺旋形,但对空气冷却系统而言,如图1所示,散热鳍片9被设置成与驱动轴10平行。
最后,如图7所示,气体压缩机内的旋转盘部件80的外圆周表面上设有多个叶片89。这些叶片用来把润滑油从曲轴箱70的底部分散到使用润滑油的压缩机内室的内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和其改进就运转所需的主要部件及其彼此间的连接关系做了解释。对其他的另件诸如机壳密封件、滑动球、活塞酐,其结构和一般的设备的结构相似,其解释就省略了。
引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和改进而说明的气缸组60和旋转盘部件80的轴向连接结构、活塞杆73和冷却结构并不限于仅在各个相应的实施例中单独使用,而按照气体压缩机的用途,有选择性地组合使用。
现在,参考图8到图10详细介绍上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及改进的气体压缩机的运行和运行特征。
如图8所示,外接动力例如马达(未显示)产生的旋转力经由例如皮带未显示的动力传送元件被传送到滑轮5。当驱动轴10由于传送给滑轮5的旋转力而旋转时,气缸头部13以及气缸组60随着驱动轴10而一起旋转。同时,通过通用连接件73(或者是如图6所示的弹簧连接器,或者如图7所示的斜齿轮)与气缸组60连在一起的旋转盘部件80也相对从动轴7转动。当旋转盘部件80以一个倾斜于驱动轴的方向摆动时,与旋转盘部件80相连的各个活塞杆73便以驱动轴的方向进行直线性往复运动。
如图6A和如图6C所示的驱动轴10的动力不是通过弹簧连接器72而是通过活塞杆73传送给旋转盘部件80的。这时,弹簧连接器72的各个弹簧72a、72b、72c被施加引力或者变形应力,以致旋转盘部件80在气缸组60开始旋转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被该引力或者变形应力所补偿。
前述各种压缩机部件的运动是在动力输入的同时进行的,六个活塞64则是随着气缸组60的旋转选择性地执行排气冲程并同时进行往复运动。在活塞64的冲程距离内,旋转盘部件80与活塞杆73之间的连接点相当于旋转盘在驱动轴方向摆动中的移动距离,该距离可以用2Rsin(K0)表示,其中R代表了从从动轴7的中心到旋转盘部件80和活塞杆73之间的连接点的距离,而K0代表驱动轴10和从动轴7的倾斜角度。
下面介绍压缩机中的气体流动情况。
首先,气体通过外部过滤器(图中未示),并被引入到气体导引部件的进气管21,在图1和图6的实施例中,在这点上这些气体会在曲轴箱70中循环并被导入气缸内腔61,但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些气体被直接导入气缸内腔61。如图1所示,气体在循环后被导入机壳的循环路径在下面详细介绍。
经由气体导引部件的进气管21,气体相继通过机壳头部的第一进气口37a,侧口37b,曲轴箱70,缸组室63,轴室15,轴流口16,侧口38b,阀板的进气阀孔51a和气孔14,然后被导入气缸内腔61。吸进的气体在曲轴箱70循环后导入而不是直接将气体导入气缸内腔61的目的,是要减轻在压缩和排气冲程后可能留在气缸内腔61内的残余压力造成的噪音,由于低压导入曲轴箱70的气体会引起爆炸,这个爆炸是由于不同压力的气体在一个密封的空间即曲轴箱70内混合的瞬间产生,所以因不同压力的气体混合产生的噪音被抑制了。
被引导入气缸内腔61的气体在气缸组60和活塞64旋转时被压缩,并根据压力罐的压力,在气缸头部的气孔14依次分别跟阀板的第一到第三排气阀槽52-54相遇的瞬间,经由阀板的各个排气阀孔52a、53a、54a与54b以及机壳头部的各个排气口41、42、43a、43b有选择地排放。所排放的气体被引导进气体导引部件的排气歧管24,再经由排气管22排出。
压缩机在运转时各个部件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可用下面提及的方式冷却。
在润滑油被用于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时,润滑油被加入到曲轴箱70,旋转盘部件的叶片84浸入到润滑油中后,压缩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运行。上面所述的压缩机中,旋转盘部件的叶片84使润滑油散射到曲轴箱70的内壁上,同时气缸组的散热鳍片67会搅动留在油槽中的润滑油。因此,散射的润滑油便被提供到各个运转的部件上,同时各个部件的摩擦产生的热也被冷却。这时,如果润滑油被部分雾化而变成油气状态,该油气便通过驱动轴的通孔15排放到压缩机的外面。另外,气缸内腔61所产生的并且朝着缸组室63散发的压缩热也被曲轴箱70内形成的气体涡流冷却。
如果压缩机的运转不用润滑油,这样压缩机就要被结合在一个可将摩擦部件减少到最低的水平的动力传输结构内。在压缩机的情况中,导入曲轴箱70内的气体会在曲轴箱内循环而形成涡流,以致循环的气体本身就可以用作冷却媒质。
虽然曲轴箱70中的冷却运作上面已经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还是以空气或者液体冷却方式冷却机壳1外部与压缩机的内部。气冷是通过一个风扇来进行,并且在机壳头部上设有相对于驱动轴的径向的散热鳍片31,而机壳上设有与驱动轴平行的散热鳍片9。即风扇安装在位于驱动轴前方的马达(图中未示)上,以产生吹向机壳1的风,使这个风沿着机壳外面的散热鳍片31和9流动,冷却压缩机的外部。而液体冷却是通过向机壳1和冷却外壳90之间的一个冷却室8的进料孔90a提供冷却剂来实现,冷却剂沿着螺旋形散热鳍片9a流动,并在机壳1的外圆周表面循环后通过排泄孔90b排放掉。
随着气缸组60一起旋转的活塞64被施以一个相对于驱动轴10使半径增加的方向的离心力。为了补偿施加给活塞的离心力,如图7所示,板簧85被安装到活塞连杆73以补偿施加给运动中的活塞64的离心力。
现在,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中进行的压缩与排气冲程。图9A和图9B显示在活塞64的往复运动中各个阀槽51-54与气缸头部13的各个气孔14会合时的进气、压缩和排气特征。
图9A中,参考标志T代表活塞64处于上死点的一个位置,B代表活塞64处于下死点的一个位置,参考标志K代表气缸头部的气孔14绕着阀板50旋转的角度,如果气孔14绕着阀板50反时针方向旋转,K=0~180度的区段相当于活塞运动的进气冲程区段,而K=180~360度的区段相当于活塞运动的压缩和排气冲程区段。
在气孔14从上死点T旋转到恰好要和进气阀槽51会合之前的位置K1的区段S1中,部分未被排出而留在气缸内腔61内的压缩气体就会膨胀。在区段S2中,气孔14穿过进气阀槽51,以供气体进入。从K2位置到下死点B的位置K3阀板50关闭气孔14而准备压缩。R1表示气孔14在被闭合的状态下移到位置K4的一个区段,其中进气被初步压缩。E1是气孔14通过第一排气阀槽52并且初步排出经过初步压缩的气体的一个区段。R2表示气孔14再次移到被闭合的位置K6的一个区段,其中初步压缩的气体被二次压缩。E2是气孔14通过第二排气阀槽53并且第二次排出经过二次压缩的气体。R3是气孔14被再次关闭并且移动到位置K8的一个区段,其中经二次压缩的气体进行三次压缩。E3是气孔14通过第三排气阀槽54以便进行对经过三次压缩的空气的第三次排气的一个区段。从K9到K10,阀板50再次将气孔14闭合,而活塞把气体压缩到上死点T的位置并准备下一次的进气冲程。
本发明的重要特征在于压缩及排气冲程。在排气冲程中,排气歧管24的压力低时排气阀槽当作排气冲程区段,但在排气歧管24的压力高时排气阀槽当作压缩冲程区段。也就是说,即使气孔14在排气区段E1-E3中会合到第一到第三排气阀槽52-54,压缩气体也只在其压力高于排气歧管的内部压力时才可通过排气阀槽52-54排放。如果气缸内腔61内所压缩的气体的压力低于排气歧管24的内部压力,安装在各个排气口中的止逆阀46即闭合,以防止气体从排气歧管24回流到气缸内腔61,而前述各个区段则不当作排气冲行程区段,而改为压缩冲程区段。
图9B显示了在所有止逆阀被闭合,气缸内腔61中的一个绕阀板50旋转一圈的情况下,在各个旋转角度下气缸内腔61中都可以得到的压力P。
这个时候,为便于说明,因为止逆阀及排气管道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均予以忽略,同时假定排气管22内的压力等于压力罐内的压力。如果进气管21内的压力是P00,而在气体被带入气缸内腔61内和旋转角度变成K1时的压力为P0,由于进气过程所产生的空气摩擦损失,所以假定P00>P0。然后,Ptr表示压力罐的额定压力,Pmax则表示所有止逆阀闭合时可在气缸内腔61中获得的最大压力。在实际设计压缩机时,压力罐的额定压力Ptr被定为如图9B所示,活塞的冲程距离被控制,使气缸内腔61中可得到的最大压力Pmax始终高于所定的额定压力Ptr。当气孔14的旋转角度K变成K4时,气缸内腔61内的标志点4的气体压力变成P4。其后气体压力随着气孔14的旋转角度相继变成K5、K6、K7、K8和K9时也相继变成P5、P6、P7、P8和P9。因此,根据本发明设计压缩机时,压力罐的额定压力Ptr变成气孔14定位到最后排气区段E3时获得的介于P8和P9之间的压力。如图9B中虚线所示,位置K1被设置在压缩和排气冲程以后,使留在气缸内腔61中的气体压力等于进气压力P0
下面参照图10说明在进气、压缩、排气冲程特征和压缩机中的压力改变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在连续运行的情况中气体的压缩特征。
图10A到图10C显示从单个的气缸内腔61获得的压缩机的压缩特征,其中图10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压缩特征,图10B显示先有技术的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特征,图10C显示先有技术的旋转倾斜轴式压缩机的压缩特征。
如图所示,水平轴线表示活塞的往复冲程数,该数等于气缸组60的旋转数N。首先,详细介绍图10A所示的压缩特征。在标志点D所示的压力罐的压力Pt相当于代表图9A中的旋转位置K4和K5的标志点P4与P5之间的压力的情况中,气缸内腔61内的压力依次从标志点3变到4、4D、5、6、7、8、9。也就是说,压缩从初始压力P0开始进行到标志点4,并且在标志点4D前的压缩是处在第一排气口41的止逆阀46是关闭的状态下。然而通过标志点4D后,第一排气孔41的止逆阀46就被开放,并且相同压力继续到标志点5。另外,从标志点5到6,通过图9A的区段R2的气孔14被闭合,从而使压缩继续进行。然后在二次排气区段E2开始的标志点6处,气缸内腔61的压力变成高于标志点D的压力,该压力为压力罐的压力,以使二次排气阀42的止逆阀46开放,使压力在二次排气程序E2结束的标志点7之前暂时降低。接着,从标志点7到8,气孔14再次闭合并通过图9A的区段R3,从而再次进行压缩。在第三次排气区段E3开始的标志点8,气缸内腔61内的压力变成高于压力罐的压力,以使第三次排气口43的止逆阀46开启,使压力在第三次排气程序E3结束的标志点9之前减低到标志点D的压力。在上述程序中,如果气缸内腔的压力P低于如标志点D显示的压力罐的压力Pt,止逆阀46就保持关闭,而如果气缸内腔的压力P高于压力罐的压力Pt,止逆阀就保持打开。图10A中的参考标志D系代表止逆阀46开启的一个位置。因此,当压缩机的旋转数变得较大时,压力罐的压力D即变得较高,从气缸内腔61排放到压力罐的压力也如图10A的虚线所示的从标志点4变到9标志点。
另一方面,如果压缩机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运转,即将辅助排气管26连接到辅助进气管25,同时压缩机是连续运转,也就是说,气缸内腔61的内部未被施加任何压缩负荷,即无负荷运行状态,该压缩机的压缩特征即为如图10A的右边部分所示。在此情况下,具有压力P00的外界气体进入气缸内腔61的期间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损失。考虑到这种压力损失,气缸内腔61内的压力变成P0,而这压力即为标志点3的压力。如果在这无负荷运转状态下继续进行压缩冲程,气缸内腔61的压力曲线便有从标志点3到4,从标志点5到6,从标志点7到8的部分压缩区段。然而,由于压缩和排气冲程都是在所有止逆阀46均被开启时进行,所以气缸内腔内的压力最终会变成与准备吸入的外界气体的压力P00相等。
现在详细说明先有技术的往复式压缩机与先有技术的斜轴式压缩机的压缩特征,以便与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压缩特征做比较。
参阅图10B,先有技术的往复式压缩机启动时是在代表压力罐的压力Pt的标志点D的压力,低于额定压力Ptr的状态下运行,于是在活塞抵达上死点之前,如标志点B所示的在气缸内压缩的气体的压力变得高于压力罐的压力,以致排气阀立即被开启并排放气体。也就是说,在气体压缩冲程中,如果气缸室的压力P低于压力罐的压力D,便继续压缩。若是压力变得相等,一个排气阀就开放,以便进行排气。因此,当压缩数增加时,也就是说,当压力罐的压力变得较高时,表示每次旋转压缩冲程结束的标志点B的位置也变得较高。另外,在无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如图10B的压缩特征曲线的右边部分所示,在排气管的压力变成P00的时间点H,排气阀就被开启。
如图10C所示的先有技术的旋转倾斜轴式压缩机的情况下,气缸室内的气体始终被压缩在直到标志点B,并在标志点B高于表示压力罐的压力的标志点D时排气,如果是低于标志点D,便继续压缩。即使在无负荷运行情况下,气体也被压缩直到标志点H,然后气体压力立即降低到待吸入的外界气体的压力P00
如图10所示,在压缩机运行期间,如果在压力罐的压力达到额定压力Ptr的标志点把压缩机的运行变到无负荷运转,就可以改进能量效率。因此,气体压缩所需的压缩机总负荷量为每次旋转的标志点3到9或标志点A,B,C和F所形成的多边形面积的总数。压缩机的总负荷量与驱动压缩机所需的总能量成正比。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压缩所需的总耗能量与图10B所示的先有技术的往复式压缩机的相似,但却比图10C所示的先有技术的斜轴式压缩机的小许多。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与先有技术的斜轴式压缩机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尤其,即使是在无负荷运转情况下,本发明的压缩机也能展现出远比先有技术的斜轴式压缩机小许多的耗能量。
另一方面,当气缸内部与压力罐内部的压力差变得较大时,压缩机内所产生的噪音也变得较大。如图10C所示的先有技术的斜轴式压缩机,在标志点B和D之间展现较大的压力差,而如图10A所示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在标志点D和从标志点5到6,以及从标志点7到8的区段之间展现的压力差较小。这结果显示出,气缸里的压缩气体和压力罐里的压缩气体之间的压力差很小,以致在不同压力的气体混合时,所产生的爆炸也极轻微。因此,根据图1,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气体压缩机,都具有几乎不产生噪音的优点
考虑到施加给气缸内腔61的压力负荷和施加给驱动轴10的轴向力负荷相等,所以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压缩机与先有技术的斜轴式压缩机相比,每个单位时段所展示出的压缩负荷变化极小。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对于直接承受可变负荷影响的旋转盘80的支承轴承,以及连接到驱动轴10的轴承,都能增进其耐用性。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可按照压力罐的压力而选择性地进行压排气冲程,以及在结构上也可以被设计成让导入气缸内腔的气体直接进入气缸内腔或在朝向曲轴箱循环之后进入气缸内腔,以便获得下列效果。
第一,压缩机通过以空气动力方式减低噪音源,所以可安静地运行。
第二,因为气体压缩所需的动力减至最低,所以将能量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
第三,通过减低每单位时段的压缩负荷变化,所以增进了压缩机的耐用性。
第四,压缩机能高效率地进行无负荷运转。
第五,通过冷却剂绕着压缩机循环,和使用冷却润滑油散发掉机械摩擦及空气压缩产生的热,以增进压缩机的气体压缩效率及耐用性。
第六,通过对活塞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给予补偿和减低气缸中接触表面上产生的相对摩擦力,可抑制热量的产生,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年限,以及
第七,通过活塞杆采用两折式,而简化活塞的装配,增进压缩机的装配生产力。
对在本技术领域熟练的人士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题下,对于本发明的装置可以作出各种改进和变化。如果这些改进和变化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覆盖该发明的这些改进和变化。

Claims (18)

1.一种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包括,
一个驱动轴,该驱动轴与一个和其垂直的气缸头部一体成型,该气缸头部设有多个在一同心圆上按均匀间隔分开的气孔;
一个气体导引部件,该部件设有一个供气体从外面进入的进气歧管,一个供气缸内腔的压缩气体向外排放的排气歧管;
一个可以旋转地支承驱动轴的机壳头部部件,该部件设有至少一个可使气体经由进气歧管进入气缸内腔的进气口,和至少两个可将气缸内腔的压缩气体排放到排气歧管的排气口;
一个阀板部件,该部件被固定在机壳头部部件的一个内表面上以使其接触气缸头部的一个外表面,在气孔移动的外圆周表面上设有一个进气阀槽和至少两个排气阀槽,所述进气阀槽将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提供到气缸内腔内,排气阀槽把气缸内腔中的压缩气体排放到排气口;
一个气缸组,该气缸组设有多个与驱动轴保持平行的气缸内腔,以及具有一个与气缸头部整体连接的表面,一个活塞可以滑动地插入各气缸内腔以便压缩各个气缸内腔中的进气的相对的表面;
一个旋转盘部件,该部件通过一个连接器连接到气缸组的中心部,同时通过活塞杆连接到各个活塞,以把驱动轴所传送的旋转力转化成传送给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
一个机壳底板,该底板设有一个可支持旋转盘部件的斜表面;以及
一个机壳,该机壳与机壳头部部件和机壳底板连接,以便结合气缸组和旋转盘部件;
其特征在于,机壳头部部件的各个排气口结合有各自的止逆阀;
其中所述的阀板部件的进气阀槽设置在一个圆周的180度区段范围内,该区段与一个特定活塞从上死点移动到下死点的进气冲程区段对应,排气阀槽则设置在该圆周的余下的180度区段内,该区段与支持特定活塞从下死点移动到上死点的压缩冲程区段对应;
所述阀板部件的进气阀槽和排气阀槽彼此至少分开一个一定的距离,即一个隔墙的长度VL,该距离大于气缸头部的气孔的直径;
所述阀板部件的排气阀槽的长度小于气孔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阀板部件的进气阀槽的各自宽度等于或大于气孔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阀板部件的排气阀槽中至少有一个的宽度小于气孔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机壳头部部件与驱动轴设有一个循环通路,以便把引自进气口的气体通过机壳内形成的一个密封曲轴箱导入气缸内腔,其中所述循环通路设有至少一个从机壳头部部件的进气口通往曲轴箱的进气通道,以及至少一条从曲轴箱经由缸体组通往气缸内腔的副进气通道,驱动轴在轴向部分为部分中空,所述的中空部设有至少一个与驱动轴保持垂直的轴流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驱动轴的中空部或气缸组设有至少一个防止液体导入的肩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括插入在机壳头部部件内表面和阀板部件之间的一个张力圈和一个环形板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机壳的外表面附装接设一个环绕其四周的冷却外壳,该冷却外壳设有一个冷却剂进料孔和一个冷却剂排放孔,其中该冷却外壳表面还设有螺旋形的散热鳍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旋转盘部件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多个叶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机壳头部部件的一个外表面设有相对于驱动轴径向凸起的散热鳍片,该机壳的一个外表面设有与驱动轴保持平行的散热鳍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气体导引部件设有一个辅助进气管和一个辅助排气管,它们把连通进气口的进气管连接到连通排气口的排气管。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气缸组连接到旋转盘部件的连接器包括一个通用连接器或者一个斜齿轮。
12.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活塞连接到旋转盘部件的活塞杆包括一个通用连接器,一个两折式曲柄。
13.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活塞连接到旋转盘部件的活塞杆包括一个延长杆。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延长杆设有阴阳两个螺栓,活塞的冲程间隙通过应用连接在阳螺栓外侧的锁紧螺帽来控制。
15.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延长杆外面装有一个板簧。
16.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气缸组连接到旋转盘部件的连接器包括一个弹簧连接器。
17.如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活塞连接到旋转盘部件的活塞杆包括一个两折式曲柄。
18.如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弹簧连接器以和气缸组与活塞杆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在气缸组和旋转盘部件之间,以便施加引力或变形应力。
CN01803357.1A 2000-10-28 2001-10-18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4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00063798A KR20010016078A (ko) 2000-10-28 2000-10-28 다단 배기시스템을 구비한 사축식 압축장치
KR2000/63798 2000-10-28
KR2001/43553 2001-07-19
KR10-2001-0043553A KR100401814B1 (ko) 2000-10-28 2001-07-19 다단 배기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사축식 기체압축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4258A CN1394258A (zh) 2003-01-29
CN1207493C true CN1207493C (zh) 2005-06-22

Family

ID=26638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80335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493C (zh) 2000-10-28 2001-10-18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6669450B2 (zh)
EP (1) EP1328728A1 (zh)
JP (1) JP3836789B2 (zh)
CN (1) CN1207493C (zh)
AU (1) AU2002212772A1 (zh)
BR (1) BR0107361A (zh)
CA (1) CA2394284C (zh)
RU (1) RU2236612C2 (zh)
TW (1) TW533272B (zh)
WO (1) WO20020350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16078A (ko) * 2000-10-28 2001-03-05 정규옥 다단 배기시스템을 구비한 사축식 압축장치
JP4425590B2 (ja) * 2003-09-09 2010-03-03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ポンプユニット
WO2005078238A1 (en) * 2004-02-17 2005-08-25 Poclain Hydraulics Axial piston machine with a swash plate
JP5411569B2 (ja) * 2009-05-01 2014-02-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シール構造とその制御方法
US8196506B2 (en) * 2009-08-17 2012-06-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stroke compressor design
CA2809945C (en) 2010-08-30 2018-10-16 Oscomp Systems Inc. Compressor with liquid injection cooling
US9267504B2 (en) 2010-08-30 2016-02-23 Hicor Technologies, Inc. Compressor with liquid injection cooling
CN102094974B (zh) * 2011-01-13 2014-07-16 浙江双辉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沙滩车转向器的轴端密封装置
BR102016015357B1 (pt) * 2016-06-30 2022-09-27 Schulz Compressores Ltda Compressor de ar de dois estágios
CN107607262B (zh) * 2017-08-28 2024-03-01 宁波上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排气管进气端的连续涨紧定位装置
US11530007B2 (en) * 2019-08-13 2022-12-20 Caterpillar Inc. Rotating installation for an idler block
CN111058896B (zh) * 2020-01-20 2022-04-12 李云丛 一种膨胀比可调活塞式膨胀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66398A (en) * 1929-03-11 1932-07-05 Craig John Frederick Nevinson Cooling of rotary engines
US3228303A (en) * 1963-12-04 1966-01-11 Weatherhead Co Hydraulic motor
GB1244167A (en) * 1967-12-08 1971-08-25 Ici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of the motion of a reciprocating memnber
JPS6165081A (ja) 1984-09-05 1986-04-03 Hitachi Ltd 流体機械
US4756236A (en) * 1986-01-13 1988-07-12 Hitachi, Ltd. Gas compres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36789B2 (ja) 2006-10-25
TW533272B (en) 2003-05-21
RU2236612C2 (ru) 2004-09-20
AU2002212772A1 (en) 2002-05-06
CN1394258A (zh) 2003-01-29
US20020192084A1 (en) 2002-12-19
US6669450B2 (en) 2003-12-30
WO2002035094A1 (en) 2002-05-02
EP1328728A1 (en) 2003-07-23
CA2394284C (en) 2007-01-23
BR0107361A (pt) 2002-10-01
JP2004512461A (ja) 2004-04-22
CA2394284A1 (en) 2002-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7493C (zh) 具备多级排气系统的旋转倾斜轴式气体压缩机
CN1172087C (zh) 可变容压缩机
CN1287074C (zh) 具有旋转汽缸的往复移动式活塞机
CN1137097A (zh) 改进了内部润滑系统的旋转斜盘型制冷压缩机
CN1210500C (zh) 无油润滑螺旋式压缩机
CN1292171C (zh) 压缩机
CN1620546A (zh) 使用对置活塞的内燃机
CN1818359A (zh) 可变喷口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卷结构和涡轮增压器的制造方法
CN1617975A (zh) 摆动活塞式机械
CN1662744A (zh) 密闭式压缩机
CN1090716C (zh) 压缩机的冷却结构
CN1707108A (zh) 用于可变容积式压缩机的控制阀
CN85100486A (zh) 摆动活塞内燃发动机
CN1517547A (zh) 往复泵和真空泵
CN1260465C (zh) 内燃机和制造该内燃机的方法
CN1386982A (zh) 涡轮压缩机及其驱动方法
CN1288342C (zh) 活塞式压缩机的润滑装置
CN1637281A (zh) 活塞式压缩机
CN1201111A (zh) 致冷压缩机
CN1212483C (zh) 液力变矩器
CN1432735A (zh) 活塞式压缩机的润滑结构
CN1177993C (zh) 用于四冲程发动机中的阀驱动机构
CN1668832A (zh) 往复运动式内燃机
CN1820131A (zh) 发动机
CN1802510A (zh) 旋转式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