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349390Y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349390Y CN2349390Y CN 98219968 CN98219968U CN2349390Y CN 2349390 Y CN2349390 Y CN 2349390Y CN 98219968 CN98219968 CN 98219968 CN 98219968 U CN98219968 U CN 98219968U CN 2349390 Y CN2349390 Y CN 234939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drive unit
- fixed base
- snapping
- impe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扇,固定于系统机壳上,包含叶轮、驱动装置以及框座。该框座系由扇框部与驱动装置固定座结合成,而扇框部仅罩覆于叶轮的轴向长度范围之一部分。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系统机壳之扣接处,以及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该扇框部之扣接处,至少设一个垫圈,使振动不直接传至系统机壳上,藉以减少振动。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
图1A显示一习用风扇之正视图,图1B显示同一习用风扇之侧面剖视图,图1B中之箭头代表流场。如图1A及1B所示,此一习用风扇包含:叶轮2,用以旋转而切割周遭流体使其作轴流式运动;马达1,具有定子(图中未标示)与用以驱动叶轮2旋转的转子(图中未标示);以及框座9,用以安装固定马达1并罩覆于叶轮2的径向外周,具有用以安装固定马达1的马达固定座4与罩覆在叶轮之径向外周部分的扇框部3。框座9系直接固定于系统机壳6上。
风扇之功能不外乎促使空气流通而达成散热之功效,若空气流通越佳,则散热效果越好。然而,前述习用的轴流风扇在装入一系统中后,因受到系统机壳6、内部元件(含欲散热之构件)与框座9等的阻碍使得空气入口变小、流阻变大,流量因而降低,导致散热效果不彰。再者,习用技术的风扇之翼尖T在旋转时难免会产生涡流,加上翼尖T与框座9之间形成一小狭缝,陷入于此狭缝内的涡流会产生令人不悦之噪音。
图2显示装于系统外之吸入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在本图中,风扇将右侧的气流吸及左侧系统中,对系统内部元件(流场阻碍物)10进行散热的动作。此一习用风扇的缺点在于:因为受到扇框部3的限制,吸入气流来源仅限于由右至左的轴向气流。
同理,图3所示为装设系统内之吸入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习用风扇之此一装设方式与前一情形类似,其缺点在于:同样因为受到扇框部3的限制,自风扇吹出的气流之流场出口仅限于未受系统内部元件(流场阻碍物)10所阻碍的部分。
同样的,图4显示出装于系统内之吹出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图5则显示出装于系统外的吹出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分析图4之流场,可得知于该系统中之习用风扇的缺点在于吸入气流来源仅限于由左至右的轴向气流。再者,分析图5之流场,可是知于该系统中之习用风扇的缺点在于吹出气流仅限于由左至右的轴向气流。
最后,归纳图2至图5的流场,可得知习用风扇的缺点在于入风口或出风口基本上都受到扇框部3的限制而减少风扇风量。若能增加出风口与入风口的大小,则有助于提升出风口的气流,藉以增加风扇之散热功效。此即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之问题。
再者,如图1B所示,习用风扇之马达固定座4一方面与马达1相连接,另一方面又直接固定于系统机壳6,对于运转中的马达1所产生的振动无法作有效的吸收与缓和。因此,马达1之振动直接经由马达固定座4与系统机壳6之整体接合面,而被传递至系统机壳6上,造成使用者之不适,此亦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之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大出入风口、提高风量、并可降低噪音的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风扇,固定于系统机壳,包含叶轮,具有定子和转子的驱动装置,以及框座,该框座包括驱动装置固定座与扇框部,驱动装置之定子隔着驱动装置固定座被扣接固定于系统机壳上,而扇框部罩覆于叶轮的径向外周;其特征在于:
该框座之扇框部仅于轴向罩覆叶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扇框部和该驱动装置固定座系彼此独立之构件,相互扣接在一起。
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系统机壳之扣接处,及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该扇框部的扣接处形成的扣接部,其中至少一处的扣接部是由吸震材料制成。
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于系统机壳和驱动装置固定座间的邻接面处设有至少一个垫圈。
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框座之驱动装置固定座与扇框部为一体成型。
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系统机壳之扣接处形成的扣接部是由吸震材料制成。
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于系统机壳和驱动装置固定座之间的邻接面处至少设一个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扇框部可以增大出入风口面积、减少风阻、增加风扇之风量并抑制叶轮翼端所产生的涡流与噪音。本实用新型采用由吸震式材料制成的固定接合面(以下以吸震式扣接部称之)以及垫圈可吸收缓和风扇运转时产生的振动现象。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A为显示一习用风扇之组合正视图。
图1B为显示同一习用风扇之组合侧面剖视图。
图2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外之吸入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
图3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内之吸入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
图4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内之吹出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
图5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外之吹出式习用风扇之流场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之风扇之正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之风扇之侧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风扇之分解侧视图。
图8A为图7中的吸震式扣接部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8B为图8A的分解侧视图。
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之风扇组装于系统机壳上,于其吸震式扣接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外之本实用新型的吸入式风扇之流场图。
图11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内之本实用新型之吸入式风扇之流场图。
图12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的内之本实用新型之吹出式风扇之流场图。
图13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外本实用新型之吹出式风扇之流场图。
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如下:
参照图6A、6B,于图6B中所示的箭头如同图1B所示的箭头一样代表流场。比较图6B与图1B的流场之后,可发现在本实施例中,除具有与习用风扇相同之叶轮2正面(即叶轮2之左侧)吸入气流外,更增加了由叶轮侧面之部分吸入之气流,因而增大了吹出之气流量,因为本实施例之扇框部3仅罩覆于叶轮2之轴向长度范围的一部分,故可加大入风口、减少风阻、并增加风扇之风量。
如图8A、图8B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之风扇系固定于一系统机壳6,包含:叶轮2,用以旋转而切割周遭流体使其作轴流式运动;马达1,具有定子(图中未标示)与用以驱动该叶轮旋转的转子(图中未标示);以及框座9,具有驱动装置固定座4与扇框部3,扇框部3系隔着驱动装置固定座4被扣接固定于系统机壳6上,并用以罩覆于叶轮2之径向外周。与前面配合图1A、1B所说明之习用风扇之相异点系在于扇框部3仅于轴向罩覆叶轮2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马达1固定于马达固定座4(图7),而马达固定座4之右侧更隔于一垫圈5,而与系统机壳6扣接(图9),其左侧则与扇框部3扣接。
在本实施例中,扇框部3、马达固定座4与垫圈5三者扣接之处形成一吸震式扣接部。如图8A、图8B及图9所示,此一马达固定座4之吸震式扣接部系由吸震式材料所制成,在其与系统机壳6之间藉由一螺丝8予以扣接固定。更在马达固定座4与系统机壳6之间设一垫圈5,用以隔开马达固定座4与系统机壳6。
如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其马达之振动不但可经由具有吸振功能的吸震式扣接部加以吸收,更在马达固定座4与系统机壳6之间设以垫圈5,避免马达之振动直接传达至系统机壳6。依此方法,与不具有吸震式扣接部而将振动直接传达至系统机壳之习用技术相较之下,传至系统机壳6之振动可大幅减少。
其次,就流场特性加以分析,详细比较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与习用技术之差异。
图10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外之本实用新型之吸入式风扇之流场图。比较图10与图2,可得知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与习用风扇以同等的状况置于同一系统中之流场差异。依本实用新型,由于框座9之扇框部3仅罩覆于叶轮的轴向之一部分,故本实用新型之风扇比习用风扇之流场多出由叶轮侧面之未为扇框部3所罩覆部分吸入的风量I1、I2与因而增多的吹出风量O1、O2。因此可提高系统风量,藉以提高散热效率。
同理,图11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内之本实用新型之吸入式风扇之流场图,图12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内之本实用新型之吹出式风扇之流场,图13显示安装于一使用系统外之本实用新型之吹出式风扇之流场图。归纳图10与图2、图11与图3、图12与图4、以及图13与图5之流场比较结果可得知,在同等的状况下,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之风扇中,于叶轮侧面保留有未为扇框部3所罩覆的部分,故本实用新型之风扇皆比习用风扇之流场多出I1、I2部分之吸入风量与O1、O2部分之吹出风量,而能提高系统风量,藉以提高散热效率。
除提高风量之外,由于扇框部仅罩覆于叶轮的轴向之一部分,故能减少叶轮翼尖所产生的涡流与扇框部之摩擦部分,进而减少噪音。
再者,本实用新型之吸震式扣接部,因使用垫圈而避免马达固定座与系统机壳之直接接触,且与垫圈接触的马达固定座之扣接处系以吸震式材料制成,因而能吸收缓和振动量。
在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中所提出之具体的实施例仅为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例如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系以马达为例加以说明,但却不限于此,凡具有提供转动动能给叶轮做旋转的驱动装置皆可为之。又,于实施例中,框座9所包含驱动装置固定座4与扇框部3虽说明为独立之构件,但两者亦可一体形成。
Claims (7)
1、一种风扇,固定于系统机壳,包含叶轮,具有定子和转子的驱动装置,以及框座,该框座包括驱动装置固定座与扇框部,驱动装置之定子隔着驱动装置固定座被扣接固定于系统机壳上,而扇框部罩覆于叶轮的径向外周;其特征在于:
该框座之扇框部仅于轴向罩覆叶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扇框部和该驱动装置固定座系彼此独立之构件,相互扣接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系统机壳之扣接处,及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该扇框部的扣接处形成的扣接部,其中至少一处的扣接部是由吸震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于系统机壳和驱动装置固定座间的邻接面处设有至少一个垫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框座之驱动装置固定座与扇框部为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在该驱动装置固定座与系统机壳之扣接处形成的扣接部是由吸震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于系统机壳和驱动装置固定座之间的邻接面处至少设一个垫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8219968 CN2349390Y (zh) | 1998-09-30 | 1998-09-30 | 风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8219968 CN2349390Y (zh) | 1998-09-30 | 1998-09-30 | 风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349390Y true CN2349390Y (zh) | 1999-11-17 |
Family
ID=33971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8219968 Expired - Lifetime CN2349390Y (zh) | 1998-09-30 | 1998-09-30 | 风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349390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7969B (zh) * | 2006-08-01 | 2010-12-29 | 建凖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串联风扇的避振结构 |
-
1998
- 1998-09-30 CN CN 98219968 patent/CN234939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7969B (zh) * | 2006-08-01 | 2010-12-29 | 建凖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串联风扇的避振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468053B2 (en) | Blower | |
EP1443216A3 (en) | Engine cooling fan | |
CN1864613A (zh) | 真空吸尘器 | |
JP5131093B2 (ja) | 遠心式送風機 | |
KR20010014670A (ko) | 전동송풍기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전기청소기 | |
EP1731767A3 (en) | Electric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using the same | |
US6193478B1 (en) | Construction of a fan | |
ATE547632T1 (de) | Minilüfter | |
CN2349390Y (zh) | 风扇 | |
US20030202878A1 (en) | Fan device with increased airflow output | |
JPH05288195A (ja) | 電動送風機 | |
CN2370196Y (zh) | 离心式送风装置 | |
JP3571551B2 (ja) | 電動送風機 | |
JPH04325855A (ja) | ファンモータ | |
JP2001099094A (ja) | 遠心ファン装置 | |
JPS59128998A (ja) | 電動送風機 | |
JPS60122297A (ja) | 電動送風機 | |
JPS62165595A (ja) | マグネツト駆動形ポンプ | |
CN1536235A (zh) | 降低真空吸尘器电机用风扇外壳共振噪音的结构 | |
JPH0687695U (ja) | 軸流送風機 | |
KR200195963Y1 (ko) | 공기 흡출기 | |
JPS6013998A (ja) | 電動送風機 | |
DK1347178T3 (da) | Rengöringsvenlig centrifugalpumpe | |
JPH0271000A (ja) | 電動送風機 | |
KR940018059A (ko) | 전동송풍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