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38357U -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38357U
CN221138357U CN202323289244.XU CN202323289244U CN221138357U CN 221138357 U CN221138357 U CN 221138357U CN 202323289244 U CN202323289244 U CN 202323289244U CN 221138357 U CN221138357 U CN 221138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abin
transition
plate part
pl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892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鹏
成波
杨爽
李志成
孙伟
黄长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First Machinery Group Corp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First Machinery Group Corp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First Machinery Group Corp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rbin First Machinery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892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38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38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383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包括前舱,所述前舱具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不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连接形成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后舱,所述后舱与所述前舱铰接,所述后舱具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具有第三板部和第四板部,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不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连接形成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风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降低车辆的摆振。

Description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相较于在普通环境中使用车辆,在极地使用的特种车辆面对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在极地暴风雪的恶劣天气环境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遭受可能来自多个方向强风的影响,特别是高达6-8级侧向风对车辆的影响,造成车辆侧向摆振。而且车辆行驶需要克服强风的阻力,导致车辆的速度下降。为了实现车辆的高速行驶,一般采用的增加车辆的发动机功率、提高传动效率和对车辆进行减重的手段来实现。这种方式没有考虑风力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同时无法降低侧向风对车辆造成的摆振。
因此,需要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能够降低风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降低车辆的摆振。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包括:
前舱,所述前舱具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不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连接形成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后舱,所述后舱与所述前舱铰接,所述后舱具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具有第三板部和第四板部,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不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连接形成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处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四板部处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板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和所述第四板部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引部和第二导引部,所述第一导引部和所述第二导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引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引部倾斜向上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板部的连接处呈圆弧状,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的连接处呈圆弧状。
进一步地,所述后舱远离所述前舱的一侧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后舱具有顶部斜板,所述顶部斜板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导风板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顶部斜板均连接且围设形成空腔,且所述导风板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在所述后舱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空腔中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顶部斜板连接。
全地形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在前舱的第一侧板分为第一板部、第一过渡部和第二板部,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不处于同一平面,与前舱连接有后舱,后舱具有第二侧板,第二侧板分为第三板部、第四板部和第二过渡部,第三板部和第四板部不处于同一平面。通过上述设置,当车体受到侧向风时,在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处形成破风的效果,从而降低了车体的侧向受力。可有效将来自正面、侧面的风力沿着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的走向,引导至向上或者后方,从而达到降低风阻和侧风对舱体的影响,实现车辆在暴风雪中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同时降低车辆的侧向摆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全地形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能够降低风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降低车辆的摆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中第一侧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中第二侧板的剖视图。
图中:
100、前舱;200、后舱;1、第一侧板;11、第一板部;12、第一过渡部;13、第二板部;2、第二侧板;21、第三板部;22、第二过渡部;221、第一导引部;222、第二导引部;23、第四板部;3、顶部斜板;4、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解释本申请的任何实施方式之前,应当理解,本申请不限于其应用到以下描述中阐述的或以上附图中所示的结构细节和组件布置。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中,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或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可以表示:单独存在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同时存在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单独存在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和/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术语“连接”、“结合”、“耦合”、“安装”可以是直接连接、结合、耦合或安装,也可以是间接连接、结合、耦合或安装。其中,进行举例示范,直接连接指的是两个零件或组件之间不需设置中间件而连接在一起,间接连接指的是两个零件或组件分别与至少一个中间件连接,这两个零件或组件通过中间件实现连接。此外,“连接”和“耦合”不限于物理或机械连接或耦合,并且可以包括电连接或耦合。
在本申请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结合数量或条件使用的相对术语(例如,“约”,“大约”,“基本”等)为包括所述值并且具有上下文所指示的含义。例如,该相对术语至少包括与特定值的测量相关的误差程度,与特定值相关的由制造,组装,使用造成的公差等。这种术语也应被视为公开了由两个端点的绝对值限定的范围。相对术语可指代所指示的值的一定百分比(例如1%,5%,10%或更多)的加或减。未采用相对术语的数值,也应该被揭示为具有公差的特定值。此外,“基本”在表达相对的角度位置关系时(例如,基本平行,基本垂直),可指代在所指示的角度的基础上加或减一定度数(例如1度,5度,10度或更多)。
在本申请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由组件执行的功能可以为由一个组件,多个组件,一个零件,或多个零件执行。同样的,由零件执行的功能也可以由一个零件,一个组件,或多个零件组合来执行。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还应当理解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侧、后侧等方位词不仅代表正方位,也可以理解为侧方位。例如,下方可以包括正下方、左下方、右下方、前下方以及后下方等。
在极地环境中使用全地形车时,为了能够降低风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降低车辆的摆振,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包括前舱100和后舱200。
其中,前舱100具有第一侧板1,第一侧板1具有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3,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3不处于同一平面,且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3连接形成第一过渡部12,第一过渡部12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后舱200与前舱100铰接,后舱200具有第二侧板2,第二侧板2具有第三板部21和第四板部23,第三板部21和第四板部23不处于同一平面,且第三板部21和第四板部23连接形成第二过渡部22,第二过渡部22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当车体受到侧向风时,在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22处形成破风的效果,从而降低了车体的侧向受力。可有效将来自正面、侧面的风力沿着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过渡部22的走向,引导至向上或者后方,从而达到降低风阻和侧风对舱体的影响,实现车辆在暴风雪中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同时降低车辆的侧向摆振。
进一步地,第一板部11和第三板部21处于同一平面。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正面的来风通过第一板部11后直接经过第三板部21流向车体的后方。在气流经过的时候,避免第三板部21对经过第一板部11的气流造成阻挡,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风阻,而且能够避免后舱200相对前舱100产生晃动。
进一步地,第二板部13和第四板部23处于同一平面。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正面的来风通过第二板部13后直接经过第四板部23流向车体的后方。在气流经过的时候,避免第四板部23对经过第二板部13的气流造成阻挡,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风阻,而且能够避免后舱200相对前舱100产生晃动。同时前舱100和后舱200形成贯通的导风结构,从而降低风阻。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部13和第四板部23相对第一板部11以及第二板部13凸出,从而保证车辆底盘具有足够的宽度,从而适应极地环境的使用。
进一步地,第一板部11、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板部13为一体化结构。具体地,可以采用钣金工艺将整块钢板弯折成第一板部11、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板部13。通过采用钣金工艺制造第一侧板1,能够降低制造的难度,而且能够保证第一板部11、第一过渡部12和第二板部13连接强度。而且采用整块板制造,能够避免出现接缝,便于制造。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焊接工艺制造第一侧板1,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进一步地,第三板部21、第二过渡部22和第四板部23为一体化结构。同样地,可以采用钣金工艺将整块钢板弯折成第二侧板2。通过采用钣金工艺制造第二侧板2,能够降低制造的难度,而且能够保证第三板部21、第二过渡部22和第四板部23连接强度。而且采用整块板制造,能够避免出现接缝,便于制造。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焊接工艺制造第二侧板2,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进一步地,第二过渡部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引部221和第二导引部222,第一导引部221和第二导引部22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引部221水平设置,第二导引部222倾斜向上设置。通过进行测试,利用第一过渡部12形成破风效果,从正面吹来的风经过第一导引部221和第二导引部222,使得气流向上运动远离后舱200,从而降低后舱200运动的风阻。
进一步地,第一过渡部12与第一板部11的连接处呈圆弧状,第一过渡部12与第二板部13的连接处呈圆弧状。通过上述设置,能够降低第一过渡部12与第一板部11以及第一过渡部12与第二板部13之间连接处的应力集中,同时降低风阻,保证导风的效果。同样,第二过渡部22与第三板部2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过渡部22与第四板部23的连接处也采用圆弧结构。
进一步地,后舱200远离前舱100的一侧设置有导风板4,后舱200具有顶部斜板3,顶部斜板3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下设置,导风板4与两块第二侧板2以及顶部斜板3均连接且围设形成空腔,且导风板4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在后舱200上。现有技术中,后舱200的尾部为直角形或者圆弧形设计,导风能力较差,容易在尾部形成扰流,影响驾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风板4能够将后舱200尾部的气流向上导引离开后舱200的尾部,从而避免形成扰流,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具体地,导风板4采用焊接工艺与顶部斜板3以及两块第二侧板2连接,能够保证导风板4稳定设置在后舱200上。
进一步地,在空腔中固定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与导风板4连接,加强筋的另一端与顶部斜板3连接。通过设置加强筋能够对导风板4进行有效支撑,从而保证导风板4不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吹弯,从而避免出现扰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如上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能够降低风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降低车辆的摆振,能够有效满足极地环境的使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舱(100),所述前舱(100)具有第一侧板(1),所述第一侧板(1)具有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13),所述第一板部(11)和所述第二板部(13)不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板部(11)和所述第二板部(13)连接形成第一过渡部(12),所述第一过渡部(12)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后舱(200),所述后舱(200)与所述前舱(100)铰接,所述后舱(200)具有第二侧板(2),所述第二侧板(2)具有第三板部(21)和第四板部(23),所述第三板部(21)和所述第四板部(23)不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三板部(21)和所述第四板部(23)连接形成第二过渡部(22),所述第二过渡部(22)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11)和所述第三板部(21)处于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部(13)和所述第四板部(23)处于同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11)、所述第一过渡部(12)和所述第二板部(13)为一体化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部(21)、所述第二过渡部(22)和所述第四板部(23)为一体化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部(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引部(221)和第二导引部(222),所述第一导引部(221)和所述第二导引部(22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引部(22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引部(222)倾斜向上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12)与所述第一板部(11)的连接处呈圆弧状,所述第一过渡部(12)与所述第二板部(13)的连接处呈圆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舱(200)远离所述前舱(100)的一侧设置有导风板(4),所述后舱(200)具有顶部斜板(3),所述顶部斜板(3)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导风板(4)与两块所述第二侧板(2)以及所述顶部斜板(3)均连接且围设形成空腔,且所述导风板(4)沿第一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在所述后舱(200)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腔中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导风板(4)连接,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顶部斜板(3)连接。
10.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
CN202323289244.XU 2023-12-04 2023-12-04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Active CN221138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89244.XU CN221138357U (zh) 2023-12-04 2023-12-04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89244.XU CN221138357U (zh) 2023-12-04 2023-12-04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38357U true CN221138357U (zh) 2024-06-14

Family

ID=9139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89244.XU Active CN221138357U (zh) 2023-12-04 2023-12-04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383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B2486517A (en) Rear spoiler
CN221138357U (zh)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CN201338655Y (zh) 一种低地板客车车架
CN215205067U (zh) 前车体传力构造
CN102826123A (zh) 一种汽车底部结构
CN117565983A (zh) 贯通式导风气动舱体结构和全地形车
CN109515152B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舱
CN105922998B (zh) 轨道车辆导流罩及轨道车辆
CN115675096B (zh) 一种高速受电弓减阻包覆底架
CN216002772U (zh) 一种整体式电动平台车架
US20220238994A1 (en) Apparatus for reducing wind resistance of antenna
CN207077962U (zh) 汽车后纵臂总成
CN205997963U (zh) 一种搭接式宽度变化客车车架连接结构
CN211107411U (zh) 一种磁悬浮列车上裙板
CN210882369U (zh) 降风阻的汽车尾翼
CN202935118U (zh) 一种车辆用前稳定杆总成及车辆
CN216301272U (zh) 车辆
CN208306405U (zh) 一种座椅横梁加强结构
CN206749937U (zh) 一种横梁接头结构
CN208530692U (zh) 一种适用于重载工况的轻量化牵引车车架总成
CN206126594U (zh) 一种电梯轿厢的组合式护脚板
CN201071066Y (zh) 高强度客车骨架
CN112319213A (zh) 一种车身油箱导流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1114130U (zh) 降低风阻的导流结构及车辆
CN217170795U (zh) 汽车前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