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27510U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27510U
CN221127510U CN202322581991.4U CN202322581991U CN221127510U CN 221127510 U CN221127510 U CN 221127510U CN 202322581991 U CN202322581991 U CN 202322581991U CN 221127510 U CN221127510 U CN 221127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sleeve
panel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infrared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819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李斌
金立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819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27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27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27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电磁线盘、红外传感器和防护套,所述壳体包括位于锅具下方的面板,所述面板设有透光区,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屏蔽壳和设在屏蔽壳上的红外探头,所述防护套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并覆盖所述透光区,另一端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所述防护套包括向着屏蔽壳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所述第一锥形段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以减少所述屏蔽壳位于所述防护套内部的面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装置,能够提升屏蔽壳的散热效果,以此延长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电磁线盘、红外传感器和防护套,其中壳体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面板,面板设有透光区,红外传感器包括金属材质的屏蔽壳和安装在屏蔽壳上的红外探头,防护套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并覆盖透光区,另一端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并与屏蔽壳相抵,锅具产生的红外线穿过透光区后辐射到红外探头上,以实现对锅具的测温。为了保证红外探头能够探测到足够的红外能量,以提升测温精度,现有透光区的半径至少是红外探头半径的2倍,而防护套通常为圆筒状结构,因此防护套的内径也至少是红外探头半径的2倍,这样一来,屏蔽壳的顶面便有较大一部分面积被防护套包围在内,导致屏蔽壳与外界空气接触面积较小,进而出现屏蔽壳散热不佳的问题,由此导致屏蔽壳温升过高而致使红外传感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能够提升屏蔽壳的散热效果,以此延长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电磁线盘、红外传感器和防护套,所述壳体包括位于锅具下方的面板,所述面板设有透光区,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屏蔽壳和设在屏蔽壳上的红外探头,所述防护套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并覆盖所述透光区,另一端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所述防护套包括向着屏蔽壳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所述第一锥形段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以减少所述屏蔽壳位于所述防护套内部的面积。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防护套还包括向着远离所述面板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二锥形段,所述第二锥形段的大径端与面板相抵,所述第二锥形段的小径端与第一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第二锥形段的锥角大于所述第一锥形段的锥角。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红外探头的感应角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锥形段的锥角。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防护套还包括圆筒段,所述圆筒段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另一端与第一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第一锥形段的小径端口径与所述红外探头的外径相等。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防护套为硅胶件或者橡胶件,所述防护套压装在所述面板与屏蔽壳之间。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防护套与所述面板的过盈压缩量为0.5mm~1mm,所述防护套与屏蔽壳的过盈压缩量为0.3mm~0.7mm。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透光区设于所述面板的中心处,所述防护套贯穿所述电磁线盘设置。
在上述电磁加热装置中,所述防护套的外周侧设有插槽,所述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支架,所述线盘支架设有供防护套贯穿的穿孔以及围绕穿孔设置的插筋,所述插筋插装在插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护套包括向着屏蔽壳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第一锥形段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以减少屏蔽壳位于防护套内部的面积。通过设计第一锥形段,在保证经透光区入射到防护套内红外线能量以保证测温精度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第一锥形段靠近屏蔽壳一端的外径,以此减少屏蔽壳位于防护套内部的面积,也就是屏蔽壳具有更多面积显露在防护套以外,以此提升屏蔽壳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提升屏蔽壳的散热效果,此外,在壳体内设有风扇的情况下,风扇吹出的冷风还能够通过大部分面积的屏蔽壳以带走屏蔽壳更多的热量,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屏蔽壳的散热效果,避免屏蔽壳出现高温而损坏内部器件,由此延长了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锥形段的设计,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防护套加工成型;最后,通过防护套既可防止风扇运转时所带来的油污、灰尘及水汽进入防护套内,以避免透光区的背面以及红外探头脏污,由此保证了红外传感器长时间使用的测温准确性;还能有效避免红外线泄露到防护套外侧,进而保证了红外探头能探测的红外能量。
防护套还包括向着远离面板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二锥形段,第二锥形段的大径端与面板相抵,第二锥形段的小径端与第一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如此设计,通过设计第二锥形段,可实现扩大防护套靠近面板一端的口径,以此增大透光区,保证红外探头能够探测到更多的红外能量,进而进一步提升测温精度。
第二锥形段的锥角大于第一锥形段的锥角。如此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锥形段大径端的口径,以使透光区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增大,进而使红外探头能够探测到更多的红外能量,以提升测温精度。
红外探头的感应角度小于等于第二锥形段的锥角。如此设计,可避免红外探头的探测范围受到防护套的影响,由此保证了红外传感器的测温精度。
第一锥形段的小径端口径与红外探头的外径相等。如此设计,在能保证对红外探头良好包裹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了屏蔽壳位于第一锥形段内的面积,以进一步提升屏蔽壳的散热效果。
防护套为硅胶件或者橡胶件,防护套压装在面板与屏蔽壳之间。如此设计,易加工成型,且成本较低。
防护套与面板的过盈压缩量为0.5mm~1mm,防护套与屏蔽壳的过盈压缩量为0.3mm~0.7mm。如此设计,能够使防护套的两端分别与面板以及屏蔽壳实现密封接触,以进一步防止风扇运转时所带来的油污、灰尘及水汽进入防护套内,同时也避免了红外线穿透到防护套外侧,保证了红外探头能探测到的红外能量。
透光区设于面板的中心处,防护套贯穿电磁线盘设置。由于锅具放置在面板对应电磁线盘的区域中,因此将透光区设于面板的中心处可使锅具放置完成后完全覆盖透光区,由此保证了锅具产生的红外线尽可能多的透过透光区,以此提升红外传感器的测温精度;此外,这样设计,还可使红外传感器远离面板,以增加锅具向红外传感器热传递的距离,进而降低红外传感器的温升,延长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防护套的外周侧设有插槽,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支架,线盘支架设有供防护套贯穿的穿孔以及围绕穿孔设置的插筋,插筋插装在插槽内。如此设计,既可使防护套的结构更加简单,以降低防护套的加工成本,又能方便防护套拆装,以降低防护套的拆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加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磁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10、底座;120、上盖;130、面板;200、电磁线盘;210、线盘支架;211、穿孔;212、插筋;300、红外传感器;310、屏蔽壳;320、红外探头;400、防护套;410、第一锥形段;420、第二锥形段;421、环形筋;430、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电磁线盘、红外传感器和防护套,所述壳体包括位于锅具下方的面板,所述面板设有透光区,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屏蔽壳和设在屏蔽壳上的红外探头,所述防护套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并覆盖所述透光区,另一端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所述防护套包括向着屏蔽壳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所述第一锥形段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以减少所述屏蔽壳位于所述防护套内部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护套包括向着屏蔽壳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第一锥形段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以减少屏蔽壳位于防护套内部的面积。通过设计第一锥形段,在保证经透光区入射到防护套内红外线能量以保证测温精度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第一锥形段靠近屏蔽壳一端的外径,以此减少屏蔽壳位于防护套内部的面积,也就是屏蔽壳具有更多面积显露在防护套以外,以此提升屏蔽壳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提升屏蔽壳的散热效果,此外,在壳体内设有风扇的情况下,风扇吹出的冷风还能够通过大部分面积的屏蔽壳以带走屏蔽壳更多的热量,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屏蔽壳的散热效果,避免屏蔽壳出现高温而损坏内部器件,由此延长了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锥形段的设计,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防护套加工成型;最后,通过防护套既可防止风扇运转时所带来的油污、灰尘及水汽进入防护套内,以避免透光区的背面以及红外探头脏污,由此保证了红外传感器长时间使用的测温准确性;还能有效避免红外线泄露到防护套外侧,进而保证了红外探头能探测的红外能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装置为电磁炉,包括壳体100、以及安装在壳体100内的电磁线盘200、红外传感器300和防护套400,其中壳体100包括底座110、上盖120和面板130,上盖120安装在底座110上,面板130安装在上盖120上并位于锅具下方,面板130上设有透光区,红外传感器300包括金属材质的屏蔽壳310和凸设在屏蔽壳310上的红外探头320,防护套400的一端与面板130相抵并覆盖透光区,另一端套设在红外探头320外侧,防护套400包括向着屏蔽壳310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410,第一锥形段410套设在红外探头320外侧以减少屏蔽壳310位于防护套400内部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防护套400上设计第一锥形段410,在保证经透光区入射到防护套400内红外线能量以保证测温精度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第一锥形段410靠近屏蔽壳310一端的外径,以此减少屏蔽壳310位于防护套400内部的面积,也就是屏蔽壳310具有更多面积显露在防护套400以外,以此提升屏蔽壳310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提升屏蔽壳310的散热效果,此外,在壳体100内设有风扇的情况下,风扇吹出的冷风还能够通过大部分面积的屏蔽壳310以带走屏蔽壳310更多的热量,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屏蔽壳310的散热效果,避免屏蔽壳310出现高温而损坏内部器件,由此延长了红外传感器300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锥形段410的设计,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防护套400加工成型;最后,通过防护套400既可防止风扇运转时所带来的油污、灰尘及水汽进入防护套400内,以避免透光区的背面以及红外探头320脏污,由此保证了红外传感器300长时间使用的测温准确性;还能有效避免红外线泄露到防护套400外侧,进而保证了红外探头320能探测的红外能量。
本实施例中的红外传感器300可为铟镓砷传感器或者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板,信号处理电路板容纳在屏蔽壳310内,以通过屏蔽壳310屏蔽其电磁线盘200产生的电磁场,而屏蔽壳310上还设有开口,红外探头320的一端经开口插入到屏蔽壳310内并与信号处理电路板固定连接,红外探头320的另一端凸出于屏蔽壳310设置,第一锥形段410套装在红外探头320的另一端外侧,红外探头320凸出于屏蔽壳310的端面设有通光孔,红外探头320内具有用于接受进入通光孔的红外线并转换成电信号的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与信号处理电路板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锥形段410的小径端口径与红外探头320的外径相等,即第一锥形段410的小径端口径与红外探头320的外径相匹配,第一锥形段410的小径端与屏蔽壳310的表面相抵,如此设计,在能保证对红外探头320良好包裹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了屏蔽壳310位于第一锥形段410内的面积,以进一步提升屏蔽壳310的散热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防护套400还包括向着远离面板130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二锥形段420,第二锥形段420的大径端与面板130的背面相抵并覆盖透光区,第二锥形段420的小径端与第一锥形段410的大径端连接,优选第二锥形段420与第一锥形段410一体加工成型。如此设计,通过设计第二锥形段420,可实现扩大防护套400靠近面板130一端的口径,以此增大透光区的面积,透光区的面积越大,穿过透光区被红外探头320探测到的红外能量越多,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测温精度。较佳的,透光区的直径介于第二锥形段420的大径端内径与第一锥形段410的大径端内径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二锥形段420的锥角大于第一锥形段410的锥角。如此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锥形段420大径端的口径,以使透光区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增大,进而使红外探头320能够探测到更多的红外能量,以提升测温精度。
此外,红外探头320位于第二锥形段420的轴线上,红外探头320的感应角度α小于等于第二锥形段420的锥角,如此设计,可避免红外探头320的探测范围受到防护套400靠近面板130一端开口的影响,由此保证了红外传感器300的测温精度。较佳的,红外探头320的感应角度α大于第一锥形段410的锥角,以此进一步保证红外探头320能探测到的红外能量,保证了红外传感器300的测温精度。
其次,为了方便防护套400加工成型,以降低其成本,本实施例中防护套400为硅胶件或者橡胶件,防护套400压装在面板130与屏蔽壳310之间。其中防护套400与面板130的过盈压缩量为0.5mm~1mm,防护套400与屏蔽壳310的过盈压缩量为0.3mm~0.7mm。当防护套400与面板130的过盈压缩量小于0.5mm、以及防护套400与屏蔽壳310的过盈压缩量小于0.3mm时,会降低防护套400的两端分别与面板130以及屏蔽壳310的密封性能,当防护套400与面板130的过盈压缩量大于1mm、以及防护套400与屏蔽壳310的过盈压缩量大于0.7mm时,不仅会影响产品的组装,由此增加组装难度,还增加了用料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中防护套400与面板130的过盈压缩量优选为0.8mm,防护套400与屏蔽壳310的过盈压缩量优选为0.5mm,如此设计,能够使防护套400的两端分别与面板130以及屏蔽壳310实现密封接触,以进一步防止风扇运转时所带来的油污、灰尘及水汽进入防护套400内,同时也避免了红外线穿透到防护套400外侧,保证了红外探头能探测到的红外能量;同时也便于产品的组装。
再者,本实施例中的透光区设于面板130的中心处,具体的,面板130包括透光基板和丝印在透光基板上表面或者下表面的油墨层,油墨层对应电磁线盘200中心的部位设有透光孔,面板位于透光孔内侧的部分形成透光区,由于油墨层对红外线有阻挡作用,因此在需要透光的部位不丝印油墨层即可形成上述透光孔,而红外传感器300位于电磁线盘200中心处的下方,防护套400贯穿电磁线盘200设置。由于锅具放置在面板130对应电磁线盘200的区域中,因此将透光区设于面板130的中心处可使锅具放置完成后完全覆盖透光区,由此保证了锅具产生的红外线尽可能多的透过透光区,以此提升红外传感器的测温精度;此外,这样设计,还可使红外传感器300远离面板130,以增加锅具向红外传感器300热传递的距离,进而降低红外传感器300的温升,延长红外传感器300的使用寿命;最后,这样设计,还能进一步简化防护套400的结构,以降低防护套400的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面板对应电磁线盘中心的部位还可设置通孔以及安装在通孔内的透光片,透光片形成透光区。
最后,为了对防护套400进行固定,以防止其水平移位导致无法覆盖透光区,本实施例中第二锥形段420的外周侧设有向下延伸的环形筋421,而环形筋421与第二锥形段420的外侧壁以及第一锥形段41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插槽430,电磁线盘200包括线盘支架210和绕装在线盘支架210上的电磁感应线圈,线盘支架210设有供第一锥形段410贯穿的穿孔211以及围绕穿孔211设置的插筋212,插筋212向着面板130方向延伸,插筋212插装在插槽430内,以实现防护套400安装在线盘支架210上,由此防止防护套400水平移位,此外,这样设计,既可使防护套400的结构更加简单,以降低防护套400的加工成本,又能方便防护套400拆装,以降低防护套400的拆装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防护套还可通过与穿孔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安装在线盘支架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锥形段的锥角还可与第一锥形段的锥角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防护套还可包括圆筒段,圆筒段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另一端与第一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红外传感器还可安装在底座上,且红外传感器位于线盘支架在底座上投影以外的区域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电磁线盘、红外传感器和防护套,所述壳体包括位于锅具下方的面板,所述面板设有透光区,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屏蔽壳和设在屏蔽壳上的红外探头,所述防护套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并覆盖所述透光区,另一端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包括向着屏蔽壳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段,所述第一锥形段套设在红外探头外侧以减少所述屏蔽壳位于所述防护套内部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还包括向着远离所述面板方向逐渐收缩的第二锥形段,所述第二锥形段的大径端与面板相抵,所述第二锥形段的小径端与第一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形段的锥角大于所述第一锥形段的锥角。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探头的感应角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锥形段的锥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还包括圆筒段,所述圆筒段的一端与面板相抵,另一端与第一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段的小径端口径与所述红外探头的外径相等。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为硅胶件或者橡胶件,所述防护套压装在所述面板与屏蔽壳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与所述面板的过盈压缩量为0.5mm~1mm,所述防护套与屏蔽壳的过盈压缩量为0.3mm~0.7mm。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设于所述面板的中心处,所述防护套贯穿所述电磁线盘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的外周侧设有插槽,所述电磁线盘包括线盘支架,所述线盘支架设有供防护套贯穿的穿孔以及围绕穿孔设置的插筋,所述插筋插装在插槽内。
CN202322581991.4U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Active CN221127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1991.4U CN221127510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1991.4U CN221127510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27510U true CN221127510U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41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81991.4U Active CN221127510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27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567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87282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0370001B1 (ko) 온도감지장치
CN221127510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JP200905959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794679B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7936079U (zh) 一种安装在防干烧灶具上的火盖结构
CN219981078U (zh) 一种精准测温电磁炉
CN218545899U (zh) 感应烹饪器具
CN208058915U (zh) 一种安装在防干烧燃气灶上的火盖结构
CN218033703U (zh) 一种电陶炉
CN215336501U (zh) 电磁灶和烹饪系统
CN211976946U (zh) 电加热器的感温结构
CN213872795U (zh)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CN220541169U (zh) 一种测温模块及吸油烟机
CN211551712U (zh) 具有感温结构的电磁炉
CN220750195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19976511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18074515U (zh) 一种电水壶
CN20989915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9264377U (zh) 烹调器
CN215424182U (zh) 防溢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19713432U (zh) 测温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21099897U (zh) 感应烹饪器具
CN214172311U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点火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