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23859U -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23859U
CN221023859U CN202323249116.2U CN202323249116U CN221023859U CN 221023859 U CN221023859 U CN 221023859U CN 202323249116 U CN202323249116 U CN 202323249116U CN 221023859 U CN221023859 U CN 221023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girder
electric heater
tizo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491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心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491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23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23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23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包括:大梁、电加热器和电加热器支架,电加热器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于第三连接板,且与第三连接板形成“U”形结构;电加热器通过螺栓连接于第三连接板,并位于大梁的上翼面上方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其中,第一连接板设置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通过螺栓与大梁的内腹面连接;第二连接板设置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通过螺栓与大梁的内腹面连接;第三连接板设置有第三翻边,第三翻边通过螺栓与大梁的上翼面连接。本方案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能够在解决横向装配难的问题的同时,有效规避电加热器晃动、变形、异响等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某电加热器及其支架采用横置方案安装在车身上,但是因X方向的空间有限导致电加热器布置困难。在调整布置形式之后,支架采用两点固定安装电加热器且支架的结构设计较弱,导致在电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下出现晃动、轻微形变、异响的问题。
专利号为CN 219829100 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用于热管理集成系统的电加热器及其安装结构,其能够减少零件,从而降低原料成本和节省安装空间,但其未涉及装配便利性和性能质量方面的内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能够在解决横向装配难的问题的同时,有效规避电加热器晃动、变形、异响等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梁体总成,包括:大梁、电加热器和电加热器支架,所述电加热器支架包括垂直于所述大梁上翼面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且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形成“U”形结构;所述电加热器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并位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上方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相贴合,并通过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相贴合,并通过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靠近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相贴合,并通过螺栓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翻边的板面与所述第一翻边的板面以及所述第二翻边的板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一翻边的板面与所述第二翻边的板面位于不同水平面。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中间区域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呈方形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板设有四个第一安装孔,四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位于所述减重孔的两个相对侧的一侧,四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中的另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位于所述减重孔的两个相对侧的另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支架还包括线束支架装配部,所述线束支架装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线束支架装配部设有第二安装孔,以用于通过螺栓与线束支架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支架设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工艺豁口。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支架为一体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设有长圆孔,以用于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翻边设有定位孔,以用于螺栓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对位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和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所述梁体总成与所述车身主体连接。
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于第三连接板,且与第三连接板形成“U”形结构,电加热器通过螺栓连接于第三连接板,并位于大梁的上翼面上方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能够有效利用梁体总成纵向的闲置空间解决横向装配难的问题。
此外,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通过螺栓与大梁的内腹面连接,第三翻边通过螺栓与大梁的上翼面连接,电加热器支架通过不同平面的三点紧固在大梁上,并借助电加热器支架上的翻边结构,能够有效规避电加热器晃动、变形、异响等问题,提高整车的NVH品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此处的附图为用于表示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构思,不完全等同于本申请所保护的实际产品的结构。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辆的梁体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大梁和电加热器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加热器支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图4中的电加热器支架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图4中的电加热器支架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大梁;11、内腹面;12、上翼面;2、电加热器;3、电加热器支架;301、减重孔;302、第一安装孔;303、工艺豁口;304、长圆孔;305、定位孔;31、第一连接板;311、第一翻边;32、第二连接板;321、第二翻边;33、第三连接板;331、第三翻边;34、线束支架装配部;4、螺栓;5、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梁体总成,包括:大梁1和电加热器支架3,电加热器支架3包括垂直于大梁1上翼面12的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三连接板33,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相对设置于第三连接板33,且与第三连接板33形成“U”形结构。
进一步地,车辆的梁体总成还包括电加热器2,电加热器2通过螺栓4连接于位于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之间的第三连接板33,且电加热器2位于大梁1的上翼面12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相对设置于第三连接板33,且与第三连接板33形成“U”形结构,电加热器2通过螺栓4连接于第三连接板33,并位于大梁1的上翼面12上方的第一连接板31与第二连接板32之间,能够有效利用梁体总成纵向的闲置空间解决横向装配难的问题。
应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U”形结构并非与“U”形完全相同,只要是近似“U”形的结构均可。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板31靠近大梁1的内腹面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翻边311,第一翻边311与大梁1的内腹面11相贴合,并通过螺栓4与大梁1的内腹面11连接;第二连接板32靠近大梁1的内腹面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翻边321,第二翻边321与大梁1的内腹面11相贴合,并通过螺栓4与大梁1的内腹面11连接;第三连接板33靠近大梁1的内腹面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翻边331,第三翻边331与大梁1的上翼面12相贴合,并通过螺栓4与大梁1的上翼面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三连接板33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311、第二翻边321和第三翻边331,第一翻边311和第二翻边321通过螺栓4与大梁1的内腹面11连接,第三翻边331通过螺栓4与大梁1的上翼面12连接,电加热器2支架通过不同平面的三点紧固在大梁1上,并借助电加热器2支架上的翻边结构,能够有效规避电加热器2晃动、变形、异响等问题,提高整车的NVH品质。
此外,大梁1、电加热器2和电加热器支架3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的形式拆换装,能够提升总装生产节拍和售后服务效率。
结合图4所示,第三翻边331的板面与第一翻边311的板面以及第二翻边321的板面相垂直,且第一翻边311的板面与第二翻边321的板面位于不同水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翻边331的板面与第一翻边311的板面以及第二翻边321的板面位于不同水平面,使得电加热器支架3安装更为稳定,保证电加热器支架3安装状态的稳定可靠性。
应理解的是,第一翻边311的板面靠近大梁1的内腹面11的一侧为第一贴合面,第二翻边321的板面靠近大梁1的内腹面11的一侧为第二贴合面,第三翻边331的板面靠近大梁1的上翼面12的一侧为第三贴合面,第一贴合面、第二贴合面和第三贴合面分别与大梁1的内腹面11、内腹面11和上翼面12贴合,确保电加热器支架3装配的牢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第三连接板33的中间区域设有减重孔301,减重孔301呈方形结构,以满足电加热器支架3的冲压工艺成型的要求和轻量化设计理念。
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三连接板33设有四个第一安装孔302,四个第一安装孔302中的两个第一安装孔302间隔位于减重孔301的两个相对侧的一侧,四个第一安装孔302中的另两个第一安装孔302间隔位于减重孔301的两个相对侧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33设置有四个第一安装孔302,四个第一安装孔302呈长方形排布在减重孔301的两个相对侧,能够保障电加热器2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螺栓4穿过四个第一安装孔302将电加热器2纵置装配在支架上,充分利用纵向闲置空间。
结合图2至图6所示,电加热器支架3还包括线束支架装配部34,线束支架装配部34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线束支架装配部34设有第二安装孔,以用于通过螺栓4与线束支架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线束支架装配部34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并配有两个螺母5。通过两个螺栓4穿过第二安装孔,并与螺母5连接,使得线束支架能够与电加热器支架3连接,确保完成线束支架的装配。
结合图2、图4和图5所示,电加热器支架3设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工艺豁口30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33设有三个工艺豁口303,线束支架装配部34与第一连接板31之间设有一个工艺豁口303,以满足冲压工艺成型的要求和轻量化的设计理念。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电加热器支架3为一体结构,能够提升电加热器支架3拆装的便利性。
结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翻边311与第二翻边321设有长圆孔304,以用于螺栓4与大梁1的内腹面11连接。
此外,第三翻边331设有定位孔305,以用于螺栓4与大梁1的上翼面12对位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边311与第二翻边321均设有长圆孔304,第三翻边331设有定位孔305,定位孔305为圆孔,长圆孔304和定位孔305可以避免因制件控制精度差公差累积,导致电加热器支架3孔位不正难装配的问题,提升装配效率。
应理解的是,第一翻边311的长圆孔304、第二翻边321的长圆孔304和第三翻边331的定位孔305位于不同平面,利用三个螺栓4可以实现电加热器支架3在大梁1上的紧固连接,电加热器支架3与大梁1连接后,提升整个电加热器支架3的刚强度,进而为电加热器2安装状态的稳定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和上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梁体总成与车身主体连接。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及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梁、电加热器和电加热器支架,所述电加热器支架包括垂直于所述大梁上翼面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且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形成“U”形结构;所述电加热器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并位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上方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相贴合,并通过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相贴合,并通过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板靠近所述大梁的内腹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相贴合,并通过螺栓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的板面与所述第一翻边的板面以及所述第二翻边的板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一翻边的板面与所述第二翻边的板面位于不同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中间区域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呈方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设有四个第一安装孔,四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位于所述减重孔的两个相对侧的一侧,四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中的另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位于所述减重孔的两个相对侧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支架还包括线束支架装配部,所述线束支架装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线束支架装配部设有第二安装孔,以用于通过螺栓与线束支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支架设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工艺豁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支架为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设有长圆孔,以用于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内腹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设有定位孔,以用于螺栓与所述大梁的上翼面对位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梁体总成,所述梁体总成与所述车身主体连接。
CN202323249116.2U 2023-11-30 2023-11-30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Active CN221023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49116.2U CN221023859U (zh) 2023-11-30 2023-11-30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49116.2U CN221023859U (zh) 2023-11-30 2023-11-30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23859U true CN221023859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80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49116.2U Active CN221023859U (zh) 2023-11-30 2023-11-30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238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34B (zh) 一种将涡轮机机壳固定的装置
EP4410639A1 (en) Vehicle body floor assembly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CN221023859U (zh) 车辆的梁体总成及其车辆
CN218967018U (zh) 一种电动拖拉机用车架及电动拖拉机
CN216969334U (zh) 一种后处理装置固定结构及车辆
CN220285863U (zh) 中冷器固定支架及其车辆
CN220164003U (zh) 一种前舱框架结构、汽车前舱及汽车
CN21313893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保险杠和侧围钣金连接装置
CN219947985U (zh) 一种汽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及安全拉手
CN221497650U (zh) 车身总成及其车辆
CN215284345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总成
CN221304841U (zh) 车辆的电池包总成及车辆
CN220273557U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光伏系统及光伏建筑
CN210829483U (zh) 发电机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20180936U (zh) 车身和车辆
CN219431949U (zh) 空气滤清器安装支架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19838622U (zh)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20368033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7835741U (zh) 复合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769682U (zh) 具有快换连接器安装支架的电动汽车
CN216950575U (zh) 一种兼容电机支架的空调机组合支架
CN21551331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快速换电结构
CN220577370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706897U (zh) 一种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21114102U (zh) 汽车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