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622U -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8622U
CN219838622U CN202321715821.4U CN202321715821U CN219838622U CN 219838622 U CN219838622 U CN 219838622U CN 202321715821 U CN202321715821 U CN 202321715821U CN 219838622 U CN219838622 U CN 219838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ending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bracket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58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微
高星
张子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Kai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58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8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机舱横梁总成,其中,该机舱横梁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相对设置,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于所述前横梁远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后横梁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于所述后横梁远离所述地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用于固定三合一。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电动车中机舱横梁安装总成的空间布置有限、结构设计复杂的问题,降低成本及制作难度。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Description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新能源电动车的设计、研发成为了众多车企新的焦点。由于将传统燃油车改装成新能源电动车成具有开发周期短、回报效率高等优点,大部分新能源电动车是在传统燃油车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改进而成,但原有燃油车中机舱横梁安装系统的结构难以满足新能源电动车的需求,三合一、压缩机等新能源系统常布置于机舱内,而燃油车的安装空间有限,为了不对燃油车的结构进行大的调整,需要一种结构可直接连接车身,同时满足新能源系统的安装。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机舱横梁结构包括分别与发动机舱固定连接的前横梁2与后横梁4,前横梁2的两端、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与车架的左纵梁、车架的右纵梁连接,前横梁2和后横梁4之间依次固定有蓄电池下托架1、横梁连接支架3和压缩机安装支架5,蓄电池下托架1、横梁连接支架3与压缩机安装支架5的一端分别与前横梁2垂直固定,蓄电池下托架1、横梁连接支架3与压缩机安装支架5的另一端分别与后横梁4垂直固定,由于蓄电池下托架1、横梁连接支架3与压缩机安装支架5均为成型件,成型件为一体成型的冲压件,其形状(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调整自由度较低,而新能源系统的部件固定连接于机舱横梁结构,当新能源系统的部件在高度方向需要离车架远一点时,此时机舱区域的空间固定有限,无法满足此需求;此外,当需要在机舱区域内安装更多的零部件时,不仅结构设计复杂(各种支架交错设置),还提高开发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舱横梁总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电动车中机舱横梁安装总成的空间布置有限、结构设计复杂的问题,降低成本及制作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舱横梁总成,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相对设置,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于所述前横梁远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后横梁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于所述后横梁远离所述地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用于固定三合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和第三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与所述第三折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折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板与所述第三折弯板之间,所述第一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二折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二折弯板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前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四折弯板、第五折弯板和第六折弯板,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所述第六折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五折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所述第六折弯板之间,所述第四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五折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六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五折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折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折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前横梁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于车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后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并形成一减重腔,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地面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车架的左纵梁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的右纵梁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的左纵梁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的右纵梁可拆装地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后横梁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分别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机舱横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包括用于安装三合一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横梁的第一表面和后横梁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远离地面设置,因此,当三合一固定在第一安装支架上后,三合一与地面在竖直方向(车身高度方向)的距离大于现有技术中三合一与地面在竖直方向(车身高度方向)的距离,因此机舱横梁总成在车身高度方向有更多的空间对其他零部件进行布置,增加了可利用的空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制造成本,可提高车身的性能,当需要维修时便于拆卸。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机舱横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的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的仰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减重腔-101;第一避让槽-102;第二避让槽-103;凹槽-104;第一通孔-105;第二通孔-106;第三通孔-107;第四通孔-108;前横梁-11第一表面-11a;第一固定板-111;第二固定板-112;第三固定板-113;后横梁-12;第二表面-12a;第三表面-12b;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板-122;第三连接板-123;第四连接板-124;第一安装支架-13;第一支架-131;第一折弯板-1311;第二折弯板-1312;第三折弯板-1313;第二支架-132;第四折弯板-1321;第五折弯板-1322;第六折弯板-1323;第二安装支架-14;第一固定部-141;第二固定部-142;加强筋-143;第一折边-144;第二折边-145;防护支架-15;线束支架-16;第一高压线支架-171;第二高压线支架-172;第一固定柱-181;第二固定柱-182。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一实施例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舱横梁总成,该机舱横梁总成包括前横梁11、后横梁12和第一安装支架13,前横梁11与后横梁12相对设置,前横梁11、后横梁12分别可拆装地连接在车架的左纵梁与车架的右纵梁之间,前横梁11为U形结构,后横梁12为矩状中空结构,前横梁11包括第一表面11a,第一表面11a设于前横梁11远离地面的一侧,后横梁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2a和第三表面12b,第二表面12a设于后横梁12远离地面的一侧,第三表面12b设于后横梁12靠近地面的一侧,第一安装支架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表面11a,第一安装支架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表面12a,第一安装支架13用于固定三合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包括用于安装三合一的第一安装支架13,第一安装支架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横梁11的第一表面11a和后横梁12的第二表面12a,其中,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2a远离地面设置,因此,当三合一固定在第一安装支架13上后,三合一与地面在竖直方向(车身高度方向)的距离大于现有技术中三合一与地面在竖直方向(车身高度方向)的距离,因此机舱横梁总成在车身高度方向有更多的空间对其他零部件进行布置,增加了可利用的空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制造成本,可提高车身的性能,当需要维修时便于拆卸。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支架13包括第一支架131,第一支架131由钢板或铁板等板状结构弯折形成,第一支架131呈“U”形,第一支架131包括第一折弯板1311、第二折弯板1312和第三折弯板1313,第一折弯板1311与第三折弯板1313相对设置,第二折弯板1312固定连接于第一折弯板1311与第三折弯板1313之间,第一折弯板1311远离第二折弯板13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2a,第三折弯板1313远离第二折弯板131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2a,固定连接的方式例如为二保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支架131的第一折弯板1311与第三折弯板1313为弯折成型,当需要改变第二折弯板1312与第一表面11a或第二表面12a之间的距离时更易实现,降低制造难度。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支架13还包括第二支架132,第一支架131与第二支架132沿前横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支架132包括第四折弯板1321、第五折弯板1322和第六折弯板1323,第四折弯板1321与第六折弯板1323相对设置,第五折弯板1322固定连接于第四折弯板1321与第六折弯板1323之间,第四折弯板1321远离第五折弯板13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2a,第六折弯板1323远离第五折弯板13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2a。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支架132的第三折弯板1313与第六折弯板1323为弯折成型,当需要改变第五折弯板1322与第一表面11a或第二表面12a之间的距离时更易实现,降低制造难度;三合一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31和第二支架132之间,且三合一设置在第一安装支架13与车身之间,固定连接的方式例如为螺栓与螺母配合连接;第二支架132由钢板或铁板等板状结构弯折形成,第二支架132呈“U”形,采用折弯工艺,工艺简单,易于实现各种深度的“U”形结构的需求,以实现机舱区域高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的布置,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3和图5所示,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14,第二安装支架1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表面11a和第二表面12a,第二安装支架14包括第一固定部141、第二固定部142、第一折边144和第二折边145,第一固定部141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42,第一折边144与第二折边145相对设置,第一折边144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41远离第二固定部142的一侧,第二折边145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42远离第一固定部141的一侧;第二安装支架14还包括加强筋143,加强筋143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41与第二固定部142之间,加强筋14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41,加强筋1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42,可提高第二安装支架14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支架14设有三个第一安装孔以及一个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压缩机,第一安装孔为圆孔,第二安装孔为椭圆孔,第二安装孔可减小装配误差所带来的影响。
如图3所示,前横梁11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111、第二固定板112和第三固定板113,第一固定板111与第三固定板113相对设置,第二固定板112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1与第三固定板113之间,第一表面11a设于第二固定板112处,第一固定板111、第二固定板112和第三固定板113之间形成凹槽104,凹槽104的开口方向朝向地面设置,第二固定板112连接于车架。在本实施例中,前横梁11设有第三避让槽,第三避让槽沿前横梁1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避让槽用于避让底盘的前悬架。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二固定板112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设于第二固定板112的两端,第一连接部与车架的左纵梁可拆装地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车架的右纵梁可拆装地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通孔105,第一螺栓穿过第一通孔105、左纵梁并与第一螺母螺纹连接,将第一连接部与左纵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通孔106,第二螺栓穿过第二通孔106、右纵梁并与第二螺母螺纹连接,将第二连接部与右纵梁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螺栓与第一通孔105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通孔105设有两个或三个等,第二螺栓与第二通孔106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通孔106设有两个或三个等,但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3所示,后横梁12为矩柱状中空结构,后横梁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21、第二连接板12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板123和第四连接板124,第一连接板121、第一连接板121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板123与第四连接板124之间并形成一减重腔101,减重腔101可减轻机舱横梁总成的重量,第二表面12a设于第一连接板121远离第二连接板122的一侧,第一连接板121连接于车架,第二连接板122靠近地面设置,且第三表面12b设于第二连接板122。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连接板121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设于第一连接板121的两端,第三连接部与车架的左纵梁可拆装地连接,第四连接部与车架的右纵梁可拆装地连接。具体地,第三连接部设有第三通孔107,第三螺栓穿过第三通孔107、左纵梁并与第三螺母螺纹连接,用于将第三连接部与左纵梁固定连接;第四连接部设有第四通孔108,第四螺栓穿过第四通孔108、右纵梁并与第四螺母螺纹连接,用于将第四连接部与右纵梁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后横梁12设有第一避让槽102和第二避让槽103,第一避让槽102、第二避让槽103分别贯穿第二连接板122设置,第一避让槽102与第一连接部对应设置,第二避让槽103与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当第一连接部与左纵梁连接时,第一避让槽102可便于第一螺栓的安装,当第二连接部与右纵梁连接时,第二避让槽103便于第二螺栓的安装。
如图3所示,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多个防护支架15,各所述防护支架15沿第二连接板122的长度方向设置,防护支架15用于安装电池包防护板,电池包防护板的一端连接在防护支架15上,电池包防护板的另一端连接在电池包上,固定连接的方式例如为螺栓连接;防护支架15“L”形,防护支架15的个数例如为4个、5个或6个等,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线束支架16,线束支架16焊接在第一支架131的第一折弯板1311上,线束支架16例如为“L”形,线束支架16用于固定线束。
如图3所示,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一高压线支架171和第二高压线支架172,第一高压线支架171固定连接在后横梁12的第二连接板122上,第二高压支架固定连接在后横梁12的第三连接板123上,第一高压线支架171和第二高压线支架172用于固定高压线。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一固定柱181和第二固定柱182,第一固定柱181固定连接在前横梁11的第二固定板112上,第二固定柱182固定连接在后横梁12的第二连接板122上,第一固定柱181和第二固定柱182分别设有螺纹孔,线卡(图未示)的一端设置在与螺纹孔连接,线卡的另一端用于固定水管。
可以理解的是,除上述支架外,机舱横梁总成还设有安装其他零部件的支架,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先将第一安装支架13、第二安装支架14通过二保焊的方式焊接在前横梁11的第一表面11a和后横梁12的第二表面12a,再将三合一、压缩机等结构通过线下装配的方式固定在机舱横梁总成上,可减少线上装配的工时,降低生产线节拍。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与第一实施例的机舱横梁总成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一安装支架13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第一安装支架13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131,加强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132。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31的第三折弯板1313,加强件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132的第四折弯板1321,加强件例如为柱状中空结构、U形或板状等,加强件设置在第一支架131与第二支架132的中部位置,加强件不仅能够增加第一安装支架13的结构强度,还能够更好地保护电池包。
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加强件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31的第三折弯板1313,加强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132的第四折弯板1321,当需要对第一安装支架13进行检修时,该加强件便于拆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机舱横梁总成,该机舱横梁总成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相对设置,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于所述前横梁远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后横梁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于所述后横梁远离所述地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用于固定三合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和第三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与所述第三折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折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板与所述第三折弯板之间,所述第一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二折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二折弯板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前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四折弯板、第五折弯板和第六折弯板,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所述第六折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五折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所述第六折弯板之间,所述第四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五折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六折弯板远离所述第五折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横梁总成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折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折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于车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并形成一减重腔,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地面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车架的左纵梁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的右纵梁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的左纵梁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的右纵梁可拆装地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分别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机舱横梁总成。
CN202321715821.4U 2023-07-03 2023-07-03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838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5821.4U CN219838622U (zh) 2023-07-03 2023-07-03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5821.4U CN219838622U (zh) 2023-07-03 2023-07-03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8622U true CN219838622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1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5821.4U Active CN219838622U (zh) 2023-07-03 2023-07-03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86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36783U (zh) 一种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安装支架总成
CN216943300U (zh) 车身后地板面板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1634248A (zh) 用于安装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各零部件的悬置结构及装置
CN219838622U (zh) 机舱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8085722U (zh) 车架组件和车辆
CN111038588B (zh) 后副车架总成
CN107416036B (zh) 一种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CN215944264U (zh) 一种可拆卸式电池托架
CN210821797U (zh) 一种电池包防护装置及具有其的新能源汽车
CN213892144U (zh) 用于车辆的机舱托架以及车辆
CN109291996B (zh) 电动汽车的框梁及电动汽车
CN219312864U (zh) 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9584290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驾驶室下方轻量化控制器支架
CN215322377U (zh) 一种车辆电器系统组合支架
CN112319199A (zh) 用于汽车的高压电池托架
CN216216188U (zh) 一种电机安装支脚结构及其柴油发电机组
CN221315720U (zh) 一种ptc与高压分线盒安装结构
CN219056384U (zh) 一种载货车用前横梁总成
CN216002542U (zh) 一种电动车集成式安装支架总成
CN216508578U (zh) 一种后纵梁及汽车
CN217022163U (zh) 车辆发动机悬挂结构
CN219564929U (zh) 汽车喇叭支架
CN211942938U (zh) 一种悬置结构
CN215245108U (zh) 一种柴油增程式电动轻卡的专用第三横梁支座
CN2205357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模块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