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24285U -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24285U CN220924285U CN202323035417.5U CN202323035417U CN220924285U CN 220924285 U CN220924285 U CN 220924285U CN 202323035417 U CN202323035417 U CN 202323035417U CN 220924285 U CN220924285 U CN 2209242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nging
- arc
- extension
- edge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3201 Stress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746 Structur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所述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和两侧的翻边;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两个翻边之间通过过渡结构连接,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第一主体部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翻边,第二主体部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翻边;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截面均为弧形,各自具有三个弧形的连接边,弧形的连接边分别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连;本申请所述的加强结构,整体外表平整,折弯位置过渡圆滑,提升了结构强度与耐久性能,利于加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如今,一般车辆都配有备胎,备胎即应急使用的临时轮胎。例如当车辆因轮胎损坏而发生的抛锚时,车主换上备胎后可以正常行驶,这是一种较为经济、便捷的方法。备胎一般存放在后备箱地板下方,挂在车尾下方,或固定在后备箱门外;对于挂在车尾下方的备胎,都有安装、固定备胎的备胎梁,该备胎梁通过备胎梁支架与车架纵梁进行连接,备胎梁支架可有效控制备胎梁的安装高度,以保证车架底盘的高度空间布置。备胎梁支架是连接备胎梁与纵梁的关键部件,其结构的静强度与耐久性能对整体的连接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备胎梁支架结构通常在支架的侧面采用翻边的形式,为避免翻边拐角位置积料,会在翻边开设豁口,豁口属于结构突变位置,在支架承载受力时豁口位置容易开裂,导致支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损坏的风险,严重的还会导致备胎梁与纵梁脱离,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备胎梁支架强度不足、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应用于车辆的车架纵梁与备胎梁的连接,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备胎梁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过渡结构,所述过渡结构将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翻边以及所述第二翻边连接一体;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弧形;
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三个弧形的第一连接边,三个所述第一连接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翻边;
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三个弧形的第二连接边,三个所述第二连接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翻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设置过渡结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弧形,第一主体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翻边,第二主体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翻边,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翻边三者的连接区域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翻边三者的连接区域过渡圆滑,相比现有技术两侧翻边增大,增加了支架结构的强度,同时规避了现有技术中翻边处开豁口导致的开裂问题,加工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结构还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和第五延伸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三个第一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端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边连接,三个所述第一端部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和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所述第三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翻边之间;
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三个第二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边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第四延伸部和第五延伸部,所述第四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所述第五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翻边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延伸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延伸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一翻边,第三延伸部用于连接第二连接部和第一翻边,第四延伸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翻边,第五延伸部用于连接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翻边,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翻边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区域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翻边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区域都能过渡圆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翻边的一侧设置第一圆倒角;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翻边的一侧设置第二圆倒角;所述第一翻边上设置有第三圆倒角;三个所述第一连接边包括第一弧形边、第二弧形边和第三弧形边;所述第一弧形边与所述第一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二弧形边与所述第二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三弧形边与所述第三圆倒角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设置第四圆倒角;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设置第五圆倒角;所述第二翻边上设置有第六圆倒角;三个所述第二连接边包括第四弧形边、第五弧形边和第六弧形边;所述第四弧形边与所述第四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五弧形边与所述第五圆倒角连接,所述第六弧形边与所述第六圆倒角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主体部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一翻边通过弧形的连接边连接起来,第二主体部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二翻边之间也通过弧形的连接边连接起来,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翻边或第二翻边的连接处过渡平滑,解决现有技术中翻边后折弯引起的积料问题和开设豁口导致的开裂问题,增加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所述第四延伸部和所述第五延伸部的截面均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半径为7.5mm-1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翻边或第二翻边之间、第二连接部与第一翻边或第二翻边之间均能实现圆滑过渡,对支架后期的工艺加工生产十分有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状设置为U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边缘开设U形的缺口,在焊接时,可沿着缺口的边缘形成U形的焊道,U形缺口两侧的垂向焊道可用于分担垂向载荷,避免水平方向焊道承受过多的垂向载荷,从而保证与纵梁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一焊道,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纵梁通过第一焊道连接;所述第一焊道沿所述缺口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道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的U形缺口边缘与车架纵梁之间通过第一焊道进行连接,第一焊道的走向与U形缺口一致,第一焊道的垂直部可以分担垂向载荷,避免水平部承受过多垂向载荷,从而保证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垂直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保证对垂向载荷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焊道,所述第二焊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底边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焊道位于所述第一焊道下方并且与所述水平部平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焊道下方增设第二焊道,第二焊道水平向分布,用于分担水平向载荷,确保整体的焊道承载性能,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备胎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栓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加螺栓与第二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端部的距离,可以避免端部位置开裂,保证螺栓位置的使用面积,提升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的材料包括SAPH400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SAPH400钢作为支架本体的材料,其断裂伸长率大,强度高,具备优异的成型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性能,非常适用于汽车结构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本申请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通过过渡结构将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翻边、第二翻边连接一体,使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翻边的连接区域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翻边的连接区域均能够过渡圆滑,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大了两侧翻边宽度,同时不存在折弯处积料的问题,避免了翻边处开设豁口导致的开裂现象,增加了支架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利于加工。
(2)本申请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在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边缘开设有U形的缺口,在焊接时,可沿着缺口的边缘形成U形的第一焊道,第一焊道的水平部用于承担水平载荷,第一焊道的垂直部用于承担垂向载荷,更加顺应整车使用过程中备胎梁支架承受的载荷分布特性,保证了焊道的承载性能,提升了支架结构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
所述车辆与上述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中支架本体与车架纵梁、备胎梁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的安装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的安装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纵梁;2、支架本体;21、第一连接部;211、缺口;22、第二连接部;23、翻边;3、备胎梁;41、第一主体部;411、第一弧形边;412、第二弧形边;413、第三弧形边;42、第二主体部;421、第四弧形边;422、第五弧形边;423、第六弧形边;51、第一延伸部;52、第二延伸部;53、第三延伸部;54、第四延伸部;55、第五延伸部;61、第一焊道;62、第二焊道;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相关技术中,备胎梁支架是连接备胎梁与纵梁的关键部件,其结构的静强度与耐久性能对整体的连接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备胎梁支架结构通常在支架的侧面采用翻边的形式,为避免翻边拐角位置积料,会在翻边开设豁口,但在支架侧面翻边开设豁口,工艺上较难保证豁口位置的断面平整性,且豁口属于结构突变位置,因此在支架承载受力时,豁口位置存在开裂的风险,导致支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损坏的风险,严重的还会导致备胎梁与纵梁脱离,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
参见图1和图2,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应用于车辆的车架纵梁1与备胎梁3的连接,包括:支架本体2,所述支架本体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与第一连接部2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车架纵梁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与所述备胎梁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翻边23和第二翻边24。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过渡结构,所述过渡结构将所述第一连接部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翻边23以及所述第二翻边24连接一体;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41和第二主体部42,所述第一主体部4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42的横截面形状均设置为弧形;所述第一主体部41具有三个弧形的第一连接边,三个所述第一连接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一翻边23;所述第二主体部42具有三个弧形的第二连接边,三个所述第二连接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翻边24。
具体的,参见图2和图3,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41和第二主体部42,第一主体部41和第二主体部42都分别具有三个弧形的连接边。第一主体部41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翻边23,具体而言,三个弧形的第一连接边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翻边23相连,第一主体部41横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翻边23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平面,通过第一主体部41能够将三者连接起来并且保证连接部位过渡圆滑;同理,第二主体部42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二翻边24,三个弧形的第二连接边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二翻边24相连,第二主体部42横截面形状为弧形,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二翻边24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平面,通过第一主体部42能够将三者连接起来并且保证连接部位过渡圆滑。
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41、第二主体部42、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第三延伸部53、第四延伸部54和第五延伸部5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41具有三个第一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端部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一连接边连接,三个所述第一端部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和第三延伸部53,所述第一延伸部51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52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一翻边23之间,所述第三延伸部53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一翻边23之间。
所述第二主体部42具有三个第二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通过弧形的第二连接边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51、第四延伸部54和第五延伸部55,所述第四延伸部54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翻边24之间,所述第五延伸部55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翻边24之间。
具体的,参见图2和图3,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41和第二主体部42,第一主体部41和第二主体部42都分别具有三个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端部,两个相邻的端部之间通过弧形的连接边进行连接。过渡结构还包括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第三延伸部53、第四延伸部54和第五延伸部55,上述延伸部分别与第一主体部41、第二主体部42的端部连接,并且形状与对应的端部相适配,其中,第一延伸部51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二延伸部52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翻边23,第三延伸部53用于连接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翻边23,第四延伸部54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翻边24,第五延伸部55用于连接第二连接部22和第二翻边24。通过设置延伸部,使得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翻边23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区域以及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和第二翻边24中任意两者之间的连接区域过渡圆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过渡结构将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一翻边23、第二翻边24连接一体,并使连接的区域过渡圆滑,有利于增大两侧翻边的宽度和面积,现有技术中翻边宽度在5mm左右,而本实施例中翻边的最大宽度可以达到20mm-23mm;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不存在翻边后弯折引起的积料问题,不需要在翻边处开设豁口,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开裂现象,增加了支架结构的强度;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结构整体外表平整,折弯位置圆角过渡圆滑,对后期支架的工艺加工生产十分有利。
实际应用中,支架本体2和过渡结构可以采用SAPH400钢冲压成型。
SAPH400钢是一种热轧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时还具备优异的成型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性能,非常适用于汽车结构件。
冲压成型是指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加工成型方法,通过冲压成型可以获得表面质量高、形状复杂的零件,具有效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靠近所述第一翻边23的一侧设置第一圆倒角;所述第二连接部22靠近所述第一翻边23的一侧设置第二圆倒角;所述第一翻边23上设置有第三圆倒角;三个所述第一连接边包括第一弧形边411、第二弧形边412和第三弧形边413;所述第一弧形边411与所述第一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二弧形边412与所述第二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三弧形边413与所述第三圆倒角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21靠近所述第二翻边24的一侧设置第四圆倒角;所述第二连接部22靠近所述第二翻边24的一侧设置第五圆倒角;所述第二翻边24上设置有第六圆倒角;三个所述第二连接边包括第四弧形边421、第五弧形边422和第六弧形边423;所述第四弧形边421与所述第四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五弧形边422与所述第五圆倒角连接,所述第六弧形边43与所述第六圆倒角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21为板状结构,两侧转角位置分别设置第一圆倒角和第四圆倒角,第一圆倒角与第一弧形边411的形状契合,第四圆倒角与第四弧形部421的形状契合;第二连接部22也为板状结构,两侧转角位置分别设置第二圆倒角和第五圆倒角,第二圆倒角与第二弧形边412的形状契合,第五圆倒角与第五弧形边422的形状契合;第一翻边23也为板状结构,转角位置设置第三圆倒角,第三圆倒角与第三弧形边413的形状契合;第二翻边24也为板状结构,转角位置设置第六圆倒角,第六圆倒角与第六弧形边423的形状契合。进而通过三个弧形的第一连接边将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及第一翻边23连接起来,通过三个弧形的第二连接边将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及第二翻边24连接起来,实现了,连接处的过渡平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51、所述第二延伸部52、所述第三延伸部53、所述第四延伸部54、所述第五延伸部55的截面均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半径为7.5mm-10mm。
具体的,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和第三延伸部53分别对接在第一主体部41的三个端部上,并向三个不同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51、第四延伸部54和第五延伸部55对接第二主体部42的三个端部,也向三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五个延伸部的截面均为圆弧形,其中,第一延伸部51的两端同时连接第一主体部41与第二主体部42,实现第一主体部41与第二主体部42的连接,并且第一延伸部51连接在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实现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圆滑过渡;第二延伸部52连接在第一连接部21与翻边23之间,实现了第一连接部21与翻边23的圆滑过渡;第三延伸部53连接在第二连接部22与翻边23之间,实现了第二连接部22与翻边23之间的圆滑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缺口211,所述缺口211的形状设置为U形。
具体的,参见图2,在第一连接部21与车架纵梁1焊接的一侧边缘通过铣削加工出近似U形的缺口211,这样在焊接时可以沿着缺口211的边缘形成近似U形的焊道。现有技术中,支架与纵梁的焊道多为水平走向,对于水平方向的载荷更具承载优势,而根据实车采集的载荷信号观察,支架承受的垂向载荷明显大于水平载荷,因此传统的焊道布置走向对于垂向载荷的承载能力不足,影响备胎梁支架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而通过在第一连接部21边缘加工U形缺口211,有利于焊接时在U形缺口211两侧垂直的部分形成垂向的焊道,用于分担垂向载荷,避免水平方向焊道承受过多的垂向载荷,从而保证与纵梁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一焊道61,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车架纵梁1通过第一焊道61连接;所述第一焊道61沿所述缺口21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道61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
具体的,参见图4,第一焊道61的走向与U形缺口211一致,既包括水平部,也包括垂直部,水平部主要承担水平载荷,而垂直部可以分担垂向载荷,进而第一焊道61的布置走向能够更好地顺应整车使用过程中支架承受载荷的特性,有利于延长支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垂直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垂直部的长度与U形缺口211的深度相适应,垂直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可以保证对垂向载荷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焊道62,所述第二焊道6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车架纵梁1的底边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焊道62位于所述第一焊道61下方并且与所述水平部平行。
参见图5,为进一步提升支架本体2与纵梁的连接强度,在第一连接部21与纵梁的下边沿连接处,增设一条第二焊道62,第二焊道62位于第一焊道61正下方,沿水平方向分布,可以与第一焊道61的水平部共同分担水平向载荷,确保整体的焊道承载性能,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与所述备胎梁3通过螺栓7连接,所述螺栓7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由于螺栓7周围往往应力较大,为了避免螺栓7离第二连接部22的端面过近造成端面位置开裂,通过增加螺栓7与第二连接部22远离第一连接部21一侧端部的距离,将该距离控制在大于或等于15mm的范围,可以有效避免应力开裂,保证螺栓7位置的使用面积,提升结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通过设置过渡结构将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以及翻边23连接一体,整体外表平整,折弯位置圆角过渡圆滑,摒弃了传统结构中翻边位置开设豁口的设计方式,整体无局部开口或需要精细加工的小尺寸位置,能够避免工艺生产中可能造成的支架工艺缺陷,保证结构强度;通过设置U形的第一焊道61,优化了传统焊道的布置走向,能更好地适应使用工况的载荷分布,保证焊道的承载性能;通过控制螺栓7与第二连接部22端部边缘的距离,能有效避免应力开裂,进一步提升结构强度。
通过仿真分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耐久性能较传统的备胎梁支架结构提升了近50%,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支架本体2的厚度可以进行适当的减薄处理,厚度小于2.5mm,可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
所述车辆与上述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应用于车辆的车架纵梁(1)与备胎梁(3)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本体(2),包括与所述车架纵梁(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和与所述备胎梁(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23)和第二翻边(24);
过渡结构,将所述第一连接部(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翻边(23)以及所述第二翻边(24)连接一体;所述过渡结构包括第一主体部(41)和第二主体部(42),所述第一主体部(4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42)的横截面形状均设置为弧形;
所述第一主体部(41)具有三个弧形的第一连接边,三个所述第一连接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一翻边(23);
所述第二主体部(42)具有三个弧形的第二连接边,三个所述第二连接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翻边(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21)靠近所述第一翻边(23)的一侧设置第一圆倒角;所述第二连接部(22)靠近所述第一翻边(23)的一侧设置第二圆倒角;所述第一翻边(23)上设置有第三圆倒角;
三个所述第一连接边包括第一弧形边(411)、第二弧形边(412)和第三弧形边(413);所述第一弧形边(411)与所述第一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二弧形边(412)与所述第二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三弧形边(413)与所述第三圆倒角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21)靠近所述第二翻边(24)的一侧设置第四圆倒角;所述第二连接部(22)靠近所述第二翻边(24)的一侧设置第五圆倒角;所述第二翻边(24)上设置有第六圆倒角;
三个所述第二连接边包括第四弧形边(421)、第五弧形边(422)和第六弧形边(423);所述第四弧形边(421)与所述第四圆倒角连接,所述第五弧形边(422)与所述第五圆倒角连接,所述第六弧形边(423)与所述第六圆倒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结构还包括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第三延伸部(53)、第四延伸部(54)和第五延伸部(55);
所述第一主体部(41)具有三个第一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端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边连接,三个所述第一端部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和第三延伸部(53);所述第一延伸部(51)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52)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一翻边(23)之间,所述第三延伸部(53)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一翻边(23)之间;
所述第二主体部(42)具有三个第二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边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51)、第四延伸部(54)和第五延伸部(55);所述第四延伸部(54)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翻边(24)之间,所述第五延伸部(55)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翻边(2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51)、所述第二延伸部(52)、所述第三延伸部(53)、所述第四延伸部(54)和所述第五延伸部(55)的截面均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半径为7.5mm-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缺口(211),所述缺口(211)的形状设置为U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一焊道(61),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车架纵梁(1)通过第一焊道(61)连接;所述第一焊道(61)沿所述缺口(21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道(61)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二焊道(62),所述第二焊道(6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车架纵梁(1)的底边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焊道(62)位于所述第一焊道(61)下方并且与所述水平部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2)与所述备胎梁(3)通过螺栓(7)连接,所述螺栓(7)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35417.5U CN220924285U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35417.5U CN220924285U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24285U true CN220924285U (zh) | 2024-05-10 |
Family
ID=9096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35417.5U Active CN220924285U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24285U (zh) |
-
2023
- 2023-11-09 CN CN202323035417.5U patent/CN2209242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42467B2 (en) |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114261268B (zh) | 一种新能源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 |
CN215794047U (zh) | 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 |
CN200995589Y (zh) | 轻型钢结构转向车桥 | |
CN220924285U (zh) | 一种备胎梁支架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13502288U (zh) | 车体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 |
CN103847794B (zh) | 一种车架后部结构 | |
CN106275109B (zh) |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 |
CN211685318U (zh) | 易安装可拆卸的轻质高强复合材料货车副车架横纵梁结构 | |
CN212556490U (zh) | 自卸汽车的车厢底板结构 | |
CN109334696B (zh) | 一种空轨货车的动车底架 | |
CN213109534U (zh) | 一种汽车后地板 | |
CN221068070U (zh) | 车体底架边梁 | |
CN205345077U (zh) | 汽车及其前地板总成 | |
CN215904485U (zh) | 一种司机室骨架及轨道车辆 | |
CN219707139U (zh) | 后地板骨架总成和车辆 | |
CN114475815B (zh) | 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和顶板与侧板的组装方法 | |
CN210760988U (zh) | 一种吊装式驮背运输半挂车 | |
CN215553189U (zh) | 一种底架边梁、车体底架及其轨道车辆 | |
CN221367220U (zh) | 一种重型卡车的轻量化白车身地板结构 | |
CN220147424U (zh) | 一种三桥柔性矿用自卸车车架 | |
CN216546364U (zh) | 一种一体式车架梁体及车架总成 | |
CN218343506U (zh) | 轨道车辆的牵引梁、底架及轨道车辆 | |
CN210912157U (zh) | 轻量化车厢底板与防护钢板的连接结构 | |
CN218258351U (zh) | 内衬板、车辆底盘及作业机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