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5405U -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5405U
CN220905405U CN202322367239.XU CN202322367239U CN220905405U CN 220905405 U CN220905405 U CN 220905405U CN 202322367239 U CN202322367239 U CN 202322367239U CN 220905405 U CN220905405 U CN 220905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receiving block
feeding channel
filling
turn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723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迪
黄智君
雷振宇
曾惠程
雷加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Jin Shang Cosme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Jin Shang Cosme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Jin Shang Cosme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Jin Shang Cosme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723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5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5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5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支架、软管仓、连通软管仓的进料通道、设置在进料通道的放料组件、位于进料通道出料口的接料块、驱动接料块翻转的翻转组件,软管横放在进料通道,放料组件用于逐个释放进料通道上的软管,接料块用于接收释放的软管,翻转组件将接料块上的软管转移到所述管座;落料机构,包括顶料组件、第二支架、导料板和落料槽,顶料组件用于顶起管座上的软管,第二支架设置在机架,导料板设置在第二支架,导料板位于管座上方,导料板用于将顶起的软管导向落料槽,落料槽用于接收落下的软管。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自动上料和落料,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用软管包装的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和药品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而对各种软管类的日用品和化妆品包装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在化妆、日用、医药、食品行业中,用软管封装的产品很多,诸如洗面奶、牙膏、药膏、佐料等等。软管多为圆筒形状,封尾以后,变成管头为圆形状,管尾扁平状。软管封装的工序步骤比较多,现有的灌装封尾机包括分度转盘、设置在分度转盘上的若干管座、沿分度转盘周向依次设置的灌装机构、封尾机构和切尾机构。
然而,现有的灌装封尾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工将软管放到分度转盘上的管座,分度转盘带动管座上的软管依次输送到灌装机构、封尾机构、切边机构,依次对软管进行灌装、封尾和切边,软管切边后,需要人工将封装好的产品取下,从而,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能够实现自动上料和落料,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机架,设置有分度转盘、驱动所述分度转盘转动的第一电机、沿所述分度转盘周向依次设置的灌装机构、封尾机构和切尾机构,所述分度转盘设置有若干管座,软管竖直放置在所述管座;上料机构,用于把软管放置到所述管座,设置在所述机架,位于所述分度转盘一侧,包括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软管仓、连通所述软管仓的进料通道、设置在所述进料通道的放料组件、位于所述进料通道出料口的接料块、驱动所述接料块翻转的翻转组件,软管横放在所述进料通道,所述放料组件用于逐个释放所述进料通道上的软管,所述接料块用于接收释放的软管,所述翻转组件将所述接料块上的软管转移到所述管座;落料机构,用于将切尾后的软管取下,包括顶料组件、第二支架、导料板和落料槽,所述顶料组件设置在所述机架,所述顶料组件用于顶起所述管座上的软管,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机架,所述导料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导料板位于所述管座上方,所述导料板用于将顶起的软管导向所述落料槽,所述落料槽用于接收落下的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机架、分度转盘、第一电机、灌装机构、封尾机构和切尾机构,分度转盘设置有若干管座,第一电机驱动分度转盘转动,若干管座沿分度转盘周向移动,软管依次输送到不同的工位,灌装机构、封尾机构和切尾机构依次对软管进行灌装、封尾和切尾,从而,能够实现软管的自动封装。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料机构,将多个软管放置在软管仓内,软管从软管仓依次进入进料通道,使若干软管依次横放在进料通道,接着,放料组件将进料通道上的软管逐个释放到接料块上,然后,翻转组件驱动接料块翻转,使接料块上的软管转移到管座上,从而,能够实现自动上料,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成本。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落料机构,当软管切尾后,顶料组件顶起管座上切尾后的软管,被顶起的软管顶部与导料板抵接,导料板将顶起的软管导向落料槽,使被顶起的软管落下到落料槽中,落料槽将软管输送到下一工序,从而,能够实现自动落料,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软管仓的底部和所述进料通道均倾斜设置。
有益的是:通过使软管仓的底部和进料通道均倾斜设置,软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软管依次从软管仓滚落到进料通道,再从进料通道滚落到接料块上,从而,减少使用动力装置进行传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降低设备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软管仓与所述进料通道的连通处只能允许一个软管通过。
有益的是:通过使软管仓与进料通道的连通处只能允许一个软管通过,可以使多个软管有序滚落,防止多个软管同时落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料组件包括压板、驱动所述压板靠近或远离所述进料通道的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进料通道与所述接料块之间的挡板、驱动所述挡板开启或关闭所述进料通道的出料口的第二气缸,所述压板用于压紧位于所述进料通道上的软管。
有益的是:通过设置压板、挡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二气缸驱动挡板关闭进料通道的出料口,使位于进料通道最低处的软管被挡板阻挡,接着,第一气缸驱动压板将与最低处相邻的软管压紧,然后,第二气缸驱动挡板开启进料通道的出料口,使位于进料通道最低处的软管被释放到接料块中,而位于进料通道中的其他软管则不动,从而,能够实现软管逐个落到接料块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臂、驱动所述翻转臂翻转的翻转电机,所述翻转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所述接料块设置在所述翻转臂一端。
有益的是:通过设置翻转臂和翻转电机,翻转电机驱动翻转臂翻转,翻转臂带动接料块翻转,使横放在接料块中的软管转移到管座,从而,能够实现接料块的翻转,精确度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转臂与所述接料块之间设置有翻转轴、设置在所述翻转轴的翻转座,所述翻转轴与所述翻转臂一端连接,所述接料块设置在所述翻转座。
有益的是:通过设置翻转轴和翻转座,翻转电机驱动翻转臂翻转时,翻转臂带动翻转轴转动,翻转轴带动翻转座转动,翻转臂带动接料块转动,从而,便于翻转电机和翻转臂的布置,防止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转座一侧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安装板、铰接在所述安装板的摆臂、驱动所述摆臂摆动的第三气缸,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翻转座一侧,所述摆臂用于夹持放置在所述接料块上的软管。
有益的是:通过设置夹持机构,当软管落到接料块时,第三气缸驱动摆臂向接料块一侧摆动,使摆臂对软管进行夹持,当接料块翻转后,软管竖直设置,此时,第三气缸驱动摆臂远离接料块一侧摆动,软管失去夹持力后被释放到管座上,从而,防止软管在翻转过程中脱离接料块,保证软管能够准确落到管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导料板之间设置有滑杆、套接所述滑杆的滑套、用于锁紧所述滑套的锁紧螺栓,所述滑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导料板与所述滑杆固定连接。
有益的是:通过设置有滑杆、滑套和锁紧螺栓,当拧松锁紧螺栓时,滑套可以沿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且,滑套可以绕滑杆的轴向进行转动,滑套带动导料板移动或转动一定的角度,然后,拧紧锁紧螺栓,锁紧螺栓将滑套固定在滑杆上,从而,便于对导料板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适应不同规格的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料组件包括顶杆、驱动所述顶杆上升或下降的第四气缸,所述顶杆可贯穿所述管座底部。
有益的是:通过设置顶杆和第四气缸,当软管完成切尾后,软管被输送到下一个工位,此时,第四气缸驱动顶杆上升,顶杆穿过管座底部并把切尾后的软管顶起,顶起的软管被导料板导向落料槽,从而,使顶料组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上料机构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翻转组件和接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二支架和导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机架、110-分度转盘、120-第一电机、130-灌装机构、140-封尾机构、150-切尾机构、160-管座、170-上料机构、180-第一支架、190-软管仓、200-进料通道、210-放料组件、220-接料块、230-翻转组件、240-落料机构、250-顶料组件、260-第二支架、270-导料板、280-落料槽、290-压板、300-第一气缸、310-挡板、320-第二气缸、330-翻转臂、340-翻转电机、350-翻转轴、360-翻转座、370-夹持机构、380-安装板、390-摆臂、400-第三气缸、410-滑杆、420-滑套、430-锁紧螺栓、440-顶杆、450-第四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机架100、设置在机架100的分度转盘110、驱动分度转盘110转动的第一电机120、沿分度转盘110周向依次设置的上料机构170、灌装机构130、封尾机构140、切尾机构150和落料机构240,分度转盘110上端面的边缘均布设置有若干管座160,管座160用于承载竖直放置的软管。
其中,上料机构170用于把软管放置到管座160,包括第一支架180、设置在第一支架180的软管仓190、连通软管仓190的进料通道200、设置在进料通道200的放料组件210、位于进料通道200出料口的接料块220、驱动接料块220翻转的翻转组件230,软管横放在进料通道200,放料组件210用于逐个释放进料通道200上的软管,接料块220用于接收释放的软管,翻转组件230将接料块220上的软管转移到管座160。
其次,落料机构240用于将切尾后的软管取下,包括顶料组件250、第二支架260、导料板270和落料槽280,顶料组件250设置在机架100,顶料组件250用于顶起管座160上的软管,第二支架260设置在机架100,导料板270设置在第二支架260,导料板270位于管座160上方,导料板270用于将顶起的软管导向落料槽280,落料槽280用于接收落下的软管。
参照图1、图2和图3,工作时,将多个软管放置在软管仓190内,软管从软管仓190依次进入进料通道200,使若干软管依次横放在进料通道200,接着,放料组件210将进料通道200上的软管逐个释放到接料块220上,然后,翻转组件230驱动接料块220翻转,使接料块220上的软管转移到管座160上,第一电机120驱动分度转盘110转动,若干管座160沿分度转盘110周向移动,软管依次输送到不同的工位,灌装机构130、封尾机构140和切尾机构150依次对软管进行灌装、封尾和切尾,当软管切尾后,顶料组件250顶起管座160上切尾后的软管,被顶起的软管顶部与导料板270抵接,导料板270将顶起的软管导向落料槽280,使被顶起的软管落下到落料槽280中,落料槽280将软管输送到下一工序,从而,能够实现自动上料和落料,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成本。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软管仓190的底部和进料通道200均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软管仓190的底部和进料通道200均倾斜设置,软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软管依次从软管仓190滚落到进料通道200,再从进料通道200滚落到接料块220上,从而,减少使用动力装置进行传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降低设备成本。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软管仓190与进料通道200的连通处只能允许一个软管通过。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软管仓190与进料通道200的连通处只能允许一个软管通过,可以使多个软管有序滚落,防止多个软管同时落下。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放料组件210包括压板290、驱动压板290靠近或远离进料通道200的第一气缸300、设置在进料通道200与接料块220之间的挡板310、驱动挡板310开启或关闭进料通道200的出料口的第二气缸320,压板290用于压紧位于进料通道200上的软管。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压板290、挡板310、第一气缸300和第二气缸320,第二气缸320驱动挡板310关闭进料通道200的出料口,使位于进料通道200最低处的软管被挡板310阻挡,接着,第一气缸300驱动压板290将与最低处相邻的软管压紧,然后,第二气缸320驱动挡板310开启进料通道200的出料口,使位于进料通道200最低处的软管被释放到接料块220中,而位于进料通道200中的其他软管则不动,从而,能够实现软管逐个落到接料块220中。
参照图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翻转组件230包括翻转臂330、驱动翻转臂330翻转的翻转电机340,翻转电机340设置在第一支架180,接料块220设置在翻转臂330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翻转臂330和翻转电机340,翻转电机340驱动翻转臂330翻转,翻转臂330带动接料块220翻转,使横放在接料块220中的软管转移到管座160,从而,能够实现接料块220的翻转,精确度高。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翻转臂330与接料块220之间设置有翻转轴350、设置在翻转轴350的翻转座360,翻转轴350与翻转臂330一端连接,接料块220设置在翻转座36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翻转轴350和翻转座360,翻转电机340驱动翻转臂330翻转时,翻转臂330带动翻转轴350转动,翻转轴350带动翻转座360转动,翻转臂330带动接料块220转动,从而,便于翻转电机340和翻转臂330的布置,防止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翻转座360一侧设置有夹持机构370,夹持机构370包括安装板380、铰接在安装板380的摆臂390、驱动摆臂390摆动的第三气缸400,安装板380设置在翻转座360一侧,摆臂390用于夹持放置在接料块220上的软管。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夹持机构370,当软管落到接料块220时,第三气缸400驱动摆臂390向接料块220一侧摆动,使摆臂390对软管进行夹持,当接料块220翻转后,软管竖直设置,此时,第三气缸400驱动摆臂390远离接料块220一侧摆动,软管失去夹持力后被释放到管座160上,从而,防止软管在翻转过程中脱离接料块220,保证软管能够准确落到管座160上。
参照图2和图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架260与导料板270之间设置有滑杆410、套接滑杆410的滑套420、用于锁紧滑套420的锁紧螺栓430,滑杆410设置在第二支架260,导料板270与滑杆410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有滑杆410、滑套420和锁紧螺栓430,当拧松锁紧螺栓430时,滑套420可以沿滑杆410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且,滑套420可以绕滑杆410的轴向进行转动,滑套420带动导料板270移动或转动一定的角度,然后,拧紧锁紧螺栓430,锁紧螺栓430将滑套420固定在滑杆410上,从而,便于对导料板270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适应不同规格的软管。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顶料组件250包括顶杆440、驱动顶杆440上升或下降的第四气缸450,顶杆440可贯穿管座160底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顶杆440和第四气缸450,当软管完成切尾后,软管被输送到下一个工位,此时,第四气缸450驱动顶杆440上升,顶杆440穿过管座160底部并把切尾后的软管顶起,顶起的软管被导料板270导向落料槽280,从而,使顶料组件250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9)

1.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100),设置有分度转盘(110)、驱动所述分度转盘(110)转动的第一电机(120)、沿所述分度转盘(110)周向依次设置的灌装机构(130)、封尾机构(140)和切尾机构(150),所述分度转盘(110)设置有若干管座(160),软管竖直放置在所述管座(160);
上料机构(170),用于把软管放置到所述管座(16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位于所述分度转盘(110)一侧,包括第一支架(18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80)的软管仓(190)、连通所述软管仓(190)的进料通道(200)、设置在所述进料通道(200)的放料组件(210)、位于所述进料通道(200)出料口的接料块(220)、驱动所述接料块(220)翻转的翻转组件(230),软管横放在所述进料通道(200),所述放料组件(210)用于逐个释放所述进料通道(200)上的软管,所述接料块(220)用于接收释放的软管,所述翻转组件(230)将所述接料块(220)上的软管转移到所述管座(160);
落料机构(240),用于将切尾后的软管取下,包括顶料组件(250)、第二支架(260)、导料板(270)和落料槽(280),所述顶料组件(25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所述顶料组件(250)用于顶起所述管座(160)上的软管,所述第二支架(26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所述导料板(27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260),所述导料板(270)位于所述管座(160)上方,所述导料板(270)用于将顶起的软管导向所述落料槽(280),所述落料槽(280)用于接收落下的软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仓(190)的底部和所述进料通道(200)均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仓(190)与所述进料通道(200)的连通处只能允许一个软管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料组件(210)包括压板(290)、驱动所述压板(290)靠近或远离所述进料通道(200)的第一气缸(300)、设置在所述进料通道(200)与所述接料块(220)之间的挡板(310)、驱动所述挡板(310)开启或关闭所述进料通道(200)的出料口的第二气缸(320),所述压板(290)用于压紧位于所述进料通道(200)上的软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230)包括翻转臂(330)、驱动所述翻转臂(330)翻转的翻转电机(340),所述翻转电机(34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80),所述接料块(220)设置在所述翻转臂(330)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臂(330)与所述接料块(220)之间设置有翻转轴(350)、设置在所述翻转轴(350)的翻转座(360),所述翻转轴(350)与所述翻转臂(330)一端连接,所述接料块(220)设置在所述翻转座(36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座(360)一侧设置有夹持机构(370),所述夹持机构(370)包括安装板(380)、铰接在所述安装板(380)的摆臂(390)、驱动所述摆臂(390)摆动的第三气缸(400),所述安装板(380)设置在所述翻转座(360)一侧,所述摆臂(390)用于夹持放置在所述接料块(220)上的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60)与所述导料板(270)之间设置有滑杆(410)、套接所述滑杆(410)的滑套(420)、用于锁紧所述滑套(420)的锁紧螺栓(430),所述滑杆(41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260),所述导料板(270)与所述滑杆(410)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料组件(250)包括顶杆(440)、驱动所述顶杆(440)上升或下降的第四气缸(450),所述顶杆(440)可贯穿所述管座(160)底部。
CN202322367239.X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Active CN220905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7239.XU CN220905405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7239.XU CN220905405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5405U true CN220905405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0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7239.XU Active CN220905405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5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2459B (zh) 一种倒角机
CN214165464U (zh) 一种茶饼包装装置
CN111185401A (zh) 基于激光线位移传感器的零件尺寸自动检测自动化设备
CN112811149A (zh) 一种自动安放转子轴和铁芯的上料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20905405U (zh)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CN112108926A (zh) 一种不锈钢型材切割装置
CN216660463U (zh) 一种扎带夹送料机构
CN215031262U (zh) 一种熔断器自动打孔压销及检测设备
CN108820344B (zh) 一种诊断试纸自动入瓶系统分瓶装置
CN211637379U (zh) 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零件尺寸自动检测设备
CN210701902U (zh) 一种管状物卷边装置
CN216729577U (zh) 一种圆棒料自动车削加工设备
CN215224372U (zh) 一种氧气吐司生产用夹心馅上料装置
CN115385137A (zh) 一种槽钢自动生产线
CN210280498U (zh) 一种ic引脚冲裁折弯设备
CN210099421U (zh) 一种头子铝壳自动组装装置
CN112193478A (zh) 一种用于对铁丝进行成型和布丝的装置
CN112103522A (zh) 一种电池生产线
CN217073347U (zh) 一种量杯自动压边装置
CN216440547U (zh) 一种建筑外墙涂料制备过程中的投料装置
CN218561317U (zh) 一种基础雷管转模装置
CN218022558U (zh) 一种塑料米自动包装设备
CN218694566U (zh) 一种龙门式焊管倒角机
CN215466204U (zh) 中药分拣装置
CN215278570U (zh) 一种头枕杆上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