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4605U -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4605U
CN220904605U CN202322598529.5U CN202322598529U CN220904605U CN 220904605 U CN220904605 U CN 220904605U CN 202322598529 U CN202322598529 U CN 202322598529U CN 220904605 U CN220904605 U CN 220904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pipeline
air
cavit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985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樱梅
安彦博
朱春锋
周雅婧
黄欢
孙小敬
孙春光
刘彬
高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985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4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4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46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空气供气单元包括分配阀组件,以及设于分配阀组件上的空气压缩机构;分配阀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一阀体和/或第二阀体上设有将第一腔体和空气压缩机构的出口连通的第一管路,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第一阀体和/或第二阀体上设有将第一腔体和空气弹簧连通的多个第二管路,各第二管路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本实用新型的空气供气单元为空气弹簧供应压缩气体来缓冲车轮的振动,并且分配阀组件采用分体式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使得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并可有效防止整体式结构中因不易加工而存在内部缺陷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悬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供气单元。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上述空气供气单元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为了增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与平稳性,空气悬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供气单元为车辆的空气弹簧供应压缩气体来缓冲车轮的振动,并根据储气罐压力及高度传感器,通过ECU实时调节供气单元的启停及充、排气模式,依此来改变空气弹簧的高度,达到车体高度稳定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集成式供气单元为气泵、气路分配阀和ECU三合一设计,必须捆绑ECU一并采购,不能分拆。另外,供气单元仅能给储气罐或者给空气弹簧补气,功能有待改进。此外,供气系统向连接多个储气罐时,需增加一个三通,或者在储气罐上额外新增一个孔,如此导致布置难度增加,以及供气系统泄漏风险增大。而且,现有的气路分配阀需多次热挤压成型后机加,工艺复杂,易产生内部缺陷,不易识别。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空气供气单元,以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至少一点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气供气单元,包括分配阀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分配阀组件上的空气压缩机构;
所述分配阀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空气压缩机构的出口连通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将第一腔体和空气弹簧连通的多个第二管路,各所述第二管路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围构形成有多个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多个第三管路,以及第四管路;多个所述第二腔体与多个所述第三管路一一对应,各所述第二腔体分别用于连通储气罐,各所述第二腔体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三管路并接于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所述第四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空气压缩机构的入口连通;各所述第三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四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通过连接管路连通,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五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上设有空气进气口,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用于将所述空气进气口与所述空气压缩机构的入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第六管路;所述第三腔体用于连接气动设备,所述第六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六管路上设有第六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围构形成有第四腔体,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第七管路;所述第四腔体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七管路将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七管路上设有第七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第八管路,所述第八管路将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空气压缩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八管路上设有第八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五腔体,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第九管路,所述第九管路将所述第五腔体和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九管路上设有安全阀;和/或,所述第一阀体和/或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气体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上串接有空气干燥器;和/或,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之间设有密封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可为空气弹簧供应压缩气体来缓冲车轮的振动,并且通过设置分体式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使得分配阀组件结构较为简单,且易于加工制造,并可有效防止整体式结构中因不易加工而存在内部缺陷的问题发生,同时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多个第二腔体、多个第三管路以及第四管路的设置,有利于空气供气单元连接多个储气罐,从而可实现多个储气罐向空气压缩机构进气,进而实现储气罐向空气弹簧充气。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可设置多个储气罐的串并联方式,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同时也使得储气罐可以分开布置,而利于节省空间及提高储气罐的可靠性。
其次,第一管路和第四管路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并在连接管路上设置第五控制阀,可实现空气弹簧内的气体向储气罐内充气。空气进气口和第五管路的设置,可实现外界空气向空气压缩机构进气,进而实现外界空气向空气弹簧充气。
再者,第三腔体和第六管路的设置,可实现压缩空气向气动设备供气。第四腔体和第七管路及第七控制阀的设置,在系统压力过大时,可通过开启第七控制阀向大气中排气,防止空气供气系统承压过大而出现崩裂等异常情况,保障系统安全的同时,降低发生超压排气时系统压力的损耗程度。第八管路和第八控制阀的设置,可在第二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开启时,可利于空气弹簧内的气体经空气压缩机构压缩后向储气罐供气。
通过第五腔体和设置有安全阀的第九管路,并使得第九管路将第五腔体和第一管路连通,可在系统内部压力超出压力安全阀的阈值时,将气体排放至第一管路中,从而可利于选择性地将气体排放至大气中或排放至空气压缩机的入口处,以平衡系统内部压力。压力传感器的设置,有利于检测系统内部的气体压力,从而利于控制各控制阀的开启。
另外,在第一管路上串接空气干燥器,有利于对进入空气压缩机构入口的气体进行干燥,并且在空气弹簧向大气排气的过程中,气体可对干燥器内的分子筛进行反吹除湿,实现干燥器的干燥再生,并提升干燥器的使用寿命。密封件的设置,可利于提高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之间的密封效果,提升空气供气单元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如上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分配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分配阀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阀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阀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的气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阀体;2、第二阀体;3、分配阀壳体;4、底盖;5、PCB组件;6、空气干燥器;7、电机;9、气接头;13、第一连接接头;15、气动设备接头;16、空气进气口;17、排气口;18、第一密封圈;26、第二密封圈;101、第一连接口;102、第二连接口;103、第三连接口;
31、储气罐;32、空气压缩机构;33、气动设备;34、过载气体保护孔;35、泄压孔;36、安装腔;361、第一安装腔体;362、第二安装腔体;44、第五连接口;45、第四连接口;66、第一腔体;77、第三腔体;73、第二腔体;75、第五腔体;76、第四腔体;
41、第二连接部分;42、第一连接部分;43、第三连接部分;61、连接管路;62、第四连接部分;63、第三管路;65、第四管路;67、第七管路;68、第八管路;69、第六管路;115、第五管路;116、第九管路;
211、第二管路;212、空气弹簧;213、第二控制阀;71、安全阀;81、压力传感器;51、第一控制阀;52、第五控制阀;53、第三控制阀;55、第四控制阀;56、第八控制阀;57、第七控制阀;58、第六控制阀;
90、连接孔;91、第一安装孔;94、干燥器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空气进气单元,其能够为空气弹簧212供应压缩气体来缓冲车轮的振动,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的特点,而可有效防止阀体内部缺陷的发生。
在整体结构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进气单元主要包括分配阀组件,以及设于分配阀组件上的空气压缩机构32。
其中,分配阀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66,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将第一腔体66和空气压缩机构32的出口连通的第一管路,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51;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将第一腔体66和空气弹簧212连通的多个第二管路211,各第二管路211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213。
此时,分配阀组件采用分体式的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可使得分配阀结构较为简单,且易于内部气路的加工制造,从而可有效防止整体式结构中因不易加工而存在内部缺陷的问题发生。
详细来说,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压缩机构32其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在结构上,该空气压缩机构32包括电机7以及双活塞式压缩机。其中,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上的安装腔36,安装腔36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安装腔体361和第二安装腔体362。双活塞式压缩机中相连的驱动件和两个活塞分别设于第一安装腔体361和第二安装腔体362中。电机7固定在第一阀体1上,且电机7的动力输出端与驱动件相连,如此,在电机7的驱动下,使得驱动件转动,并带动两个活塞在第二安装腔体362中往复移动,以实现对空气的加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阀体1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91,电机7通过设在各第一安装孔91中的螺纹连接件固定安装在第一阀体1上。另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阀体1上也设有用于连接空气弹簧212的多个第二连接口102,多个第二连接口102中例如可对应设置气接头9,以便于空气弹簧212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管路,以及下述将提及的第二管路211、第三管路63、第四管路65、第五管路115、第六管路69、第七管路67、第八管路68和第九管路116,在具体实施时,这些管路可根据实际需求仅设置在第一阀体1上,或者仅设置在第二阀体2上,或者各管路部分设置在第一阀体1上,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阀体2上,如此均是可行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一管路包括多个连接部分,具体包括图5中示出的连接在空气压缩机构32两个出口处的两个第一连接部分42,连通两个第一连接部分42的第二连接部分41,以及相连的第三连接部分43和第四连接部分62。其中,第三连接部分43的远离第四连接部分6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分41相连通,第四连接部分62的远离第三连接部分43的一端与第一腔体66相连通。当第一管路中设有空气干燥器6时,此时如图4所示,空气干燥器6设置在第二连接部分41和第三连接部分43之间,也即空气干燥器6的进口与第四连接口45连通,空气干燥器6的出口与第五连接口44连通,此时第一管路还包括空气干燥器6进口至出口相连的干燥管路部分。
此外,为便于分配阀组件与空气弹簧212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阀体1上设有与第二管路211相连通的四个气接头9,四个气接头9分别与四个空气弹簧212连接。如此便于空气弹簧212布置安装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气接头9向空气弹簧212补气,或是空气弹簧212内的气体通过气接头9向第二管路211流通。
本实施例中,参看图3至图5所示,在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多个第二腔体73,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多个第三管路63,以及第四管路65。其中,多个第二腔体73与多个第三管路63一一对应,各第二腔体73分别用于连通储气罐31,并且各第二腔体73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管路63并接于第四管路65的一端,第四管路65的另一端与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连通。同时,在各第三管路63上分别设有第三控制阀53,在第四管路65上设有第四控制阀55。
通过多个第二腔体73可利于空气供气单元连接多个储气罐31,并且设置的多个第三管路63和第四管路65,以及设置第三控制阀53和第四控制阀55,可实现多个储气罐31独立或共同向空气压缩机构32进气,进而实现储气罐31向空气弹簧212充气。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可设置多个储气罐31的串并联方式,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同时也使得储气罐31可以分开布置,而利于节省空间及提高储气罐3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阀体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口101,各第一连接口101处可设置第一连接接头13,各所述第一连接接头13分别用于连接储气罐31。并且多个第一连接口101分别与多个第二腔体73一一对应连通。此时,各储气罐31中的气体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管路63及第四管路65向空气压缩机构32进气。而且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口101设置为两个,也即本实施例的空气进气单元可与两个储气罐31相连,如此提升储气量的同时,也利于储气罐31的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阀体2上也设有连接管路61,第一管路和第四管路65通过连接管路61连通,并且连接管路61上设有第五控制阀52。如此通过连接管路61及第五控制阀52的设置,并在第二控制阀213及第五控制阀52的开启状态下,使得空气弹簧212内的气体经过第一管路、第四管路65可充入至储气罐31,从而能够实现空气弹簧212内的气体向储气罐31内充气。
参看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阀体1上也设有空气进气口16,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五管路115,该第五管路115用于将空气进气口16与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连通。空气进气口16和第五管路115的设置,可实现外界空气向空气压缩机构32进气,进而实现外界空气向空气弹簧212充气。而且,其与上述中设置的用于连接储气罐的第一连接口101、第二腔体73、多个第三管路63以及第四管路65的配合,可使得空气进气单元具有开式供气模式及闭式供气模式,如此可提高空气弹簧212的补气速度及车体下降速度,同时也便于储气罐31的增压补气,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空气进气单元适应性高,可满足不同需求,使用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也围构形成有第三腔体77,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六管路69。其中,第三腔体77用于连接气动设备33,第六管路69用于将第一腔体66和第三腔体77连通,并且在第六管路69上设有第六控制阀5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上设有用于连接气动设备33的第三连接口103,第二连接口102处可设置气动设备接头15。并且第三连接口103与第三腔体77连通,第六管路69用于将第一腔体66和第三腔体77连通。此时,通过第六控制阀58的开启,可使得第一腔体66内的气体经第六管路69和第三腔体77,并从第三连接口103排出,以向气动设备33供气。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气动设备33可例如为轮胎、帐篷、座椅或制动系统等需要供气的设备或装置。
本实施例中,参看图2至图5所示,第一阀体1设有泄压孔35,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四腔体76,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七管路67。其中,第四腔体76通过泄压孔35与大气连通,第七管路67将第四腔体76与第一管路连通,并且第七管路67上设有第七控制阀57。第四腔体76、第七管路67及第七控制阀57的设置,可在系统压力过大时,通过开启第七控制阀57向大气中排气,以防止空气供气系统承压过大而出现崩裂等异常情况,保障系统安全的同时,降低发生超压排气时系统压力的损耗程度。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阀体1上设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气口17,该排气口17与第四腔体76连通,也即第四腔体76与大气连通。第七管路67将第四腔体76与第一管路连通,如此在空气压缩机构32的出口压力过大时,可通过第七控制阀57的开启,使得第一管路中的部分气体通过第七管路67、第四腔体76及排气口17排出至大气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也设有第八管路68,第八管路68将第一腔体66和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连通,并且第八管路68上设有第八控制阀56。第八管路68和第八控制阀56的设置,可在第二控制阀213和第八控制阀56开启时,可利于空气弹簧212内的气体经空气压缩机构32压缩后向储气罐31供气。
另外,本实施例中,仍参看图3至图5所示,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还围构形成有第五腔体75,第一阀体1和/或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九管路116,第九管路116将第五腔体75和第一管路连通,第九管路116上设有安全阀71。通过第五腔体75和设置有安全阀71的第九管路116,并使得第九管路116将第五腔体75和第一管路连通,可在系统内部压力超出压力安全阀71的阈值时,将气体排放至第一管路中。具体实施时,第一阀体1上设有过载气体保护孔34,该过载气体保护孔34与第五腔体连通。另外,安全阀71可采用具有两个不同等级泄压口的溢流阀,如此可利于选择性地将气体排放至大气中或排放至空气压缩机的入口处,以平衡系统内部压力。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阀体2上设有压力传感器81,该压力传感器81用于检测第一腔体66内的气体压力。具体实施时,在第二阀体2内形成有压力检测管路,该压力检测管路与第一腔体66连通,压力传感器81具体设置在压力检测管路上,如此可利于检测系统内部的气体压力,从而利于控制各控制阀的开启。此处可以理解的是,压力传感器81除了设置在第二阀体2上,其也可设置在第一阀体1上。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阀51、第二控制阀213、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5、第五控制阀52、第六控制阀58、第七控制阀57和第八控制阀56,其均优选采用电磁阀,并且大部分采用两位两通的开关阀即可。其中,第一控制阀51和第七控制阀57可优选采用两位两通或两位三通电磁阀,在它们的第一位置(失电情况下的自然阀位位置)和第二位置上设置不同的阀位连通结构。例如,在它们的第一位置上构造止回阀结构,在它们的第二位置上构造节流阀结构,如此,可使它们在空气供气单元的连通状态模式下发挥更好的气路控制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管路上也串接有空气干燥器6。具体实施时,在第二阀体2上设有干燥器安装孔94,以及第四连接口45和第五连接口44。其中,空气干燥器6固定在干燥器安装孔94中,并且,空气干燥器6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第四连接口45和第五连接口44相连。第三连接口103和第四连接口45具体设置在第一管路上,如此使得空气干燥器6串接在第一管路上。第一管路中的气体依次经空气干燥器6的进口及出口时,可实现对气体的干燥。第一管路中的气体依次经空气干燥器6的出口及进口时,可实现对空气干燥器6的反吹除湿,实现干燥器的干燥再生,并提升空气干燥器6的使用寿命。
同样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件的设置,可利于提高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之间的密封效果,提升空气供气单元的使用效果。具体的,密封件具体包括图3中示出的第一密封圈18和第二密封圈26,如此可提高各腔体的密封性能,防止气体泄漏而影响空气供气单元的正常使用。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上均设有连接孔90,通过穿设在连接孔90中的螺纹连接件,使得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连接于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布置上,第一控制阀51、第二控制阀213、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5、第五控制阀52、第六控制阀58、第七控制阀57、第八控制阀56,以及压力传感器81和安全阀71均布置在第二阀体2的底部,如此便于各阀体的安装和更换,且也便于各阀体上信号线的引出。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多个用于连接储气罐31的第一连接口101,其中的某个第一连接口101,也可根据不同需求,转换作为第二个连接气动设备33的连接口。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阀体2的底部也依次设有分配阀壳体3和底盖4,其中,分配阀壳体3上设有PCB组件5,以利于与外部电气件的连接。底盖4的设置,可对分配阀组件提供安装基础,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和防护作用,同时有利于空气供气单元在外部构件上的安装。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PCB组件5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集成车辆电控单元即ECU,也可与车辆电控单元不进行集成,如此不仅可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设计,而且能避免必须捆绑车辆电控单元的结构形式,而利于给客户更多选择。
本实施例的空气供气单元在结构上,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各自独立,可只在空气进气口16前端设置空气滤清器,如此可有效降低进气阻力,不影响空气压缩机构32的进气效率。而且也可在排气口17的后端安装消音器,以有效降低空气压缩机构32的噪音。
本实施例的空气供气单元具有多种使用模式,下面结合图2至图6对各使用模式进行详细描述。
a)储气罐31经空气压缩机加压后给空气弹簧212补气
各储气罐31借助于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头13与对应第二腔体73相连通,并借助于对应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5及第一控制阀51的开启,储气罐31内的气体依次经第三管路63、第四管路65进入至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经空气压缩机构32中的活塞加压后,加压后的气体从空气压缩机构32的出口依次经第一连接部分42、第二连接部分41、空气干燥器6的进口、空气干燥器6的出口、第三连接部分43、第四连接部分62进入至第一腔体66中。接着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控制阀213的开启,第一腔体66中的气体通过第二管路211便可向对应的空气弹簧212充气,实现车体的升高。
b)空气弹簧212经空气压缩机加压后给储气罐31补气
空气弹簧212借助对应的气接头9与第二管路211连通,通过第二管路211上的第二控制阀213的开启,使得空气弹簧212中的气体由第二管路211进入至第一腔体66内,通过第八管路68上的第八控制阀56的开启,使得第一腔体66内的气体进入至空气压缩机的入口,此时,气体经活塞加压后,依次经第一连接部分42、第二连接部分41、干燥器管路部分、第三连接部分43及第四管路65,并通过第四管路65上的第五控制阀52的开启,气体进入至第三管路63及第三控制阀53的开启,即可给储气罐31充气,实现车身降低。
c)储气罐31给气动设备33补气
储气罐31借助于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头13与对应第二腔体73相连通,并借助于对应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5、第五控制阀52及第一控制阀51的开启,储气罐31内的气体依次经第三管路63、连接管路61、第四连接部分62进入至第一腔体66中,接着通过第六管路69上的第六控制阀58的开启,使得第一腔体66中的气体经第六管路69进入至第三腔体77中,然后通过第三连接口103和气动设备接头15向给外接气动设备33进行充气,从而使得气动设备33进行充气或制动作业。
d)空气弹簧212排气道大气中
空气弹簧212借助对应的气接头9与第二管路211连通,通过第二管路211上的第二控制阀213的开启,使得空气弹簧212中的气体由第二管路211进入至第一腔体66内,通过第一控制阀51的开启,使得第一腔体66内的气体依次经第四连接部分62、第三连接部分43、空气干燥器6的出口、空气干燥器6的入口、第二连接部分41进入至第七管路67,接着通过第七管路67上的第七控制阀57的开启,使得第七管路67中的气体进入至第四腔体76中,再通过与第四腔体76连通的排气口17排出至大气中。此过程可对空气干燥器6内的分子筛进行反吹除湿,实现分子筛的干燥再生,而能够提升空气干燥器6的使用寿命。
e)气泵从大气中补气至储气罐31或气动设备33
空气进气口16通过第五管路115进入至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经空气压缩机构32的活塞加压后,加压后的气体从空气压缩机构32的出口依次经第一连接部分42、第二连接部分41、空气干燥器6的进口、空气干燥器6的出口进入至第三连接部分43,接着通过连接管路61上的第五控制阀52的开启,以及第四管路65上的第四控制阀55的开启,第三连接部分43中的气体经连接管路61、第四管路65进入至第三管路63,然后通过第三管路63中对应的第三控制阀53的开启,便可向储气罐31进行补气。
空气进气口16通过第五管路115进入至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经空气压缩机构32的活塞加压后,加压后的气体从空气压缩机构32的出口依次经第一连接部分42、第二连接部分41、空气干燥器6的进口、空气干燥器6的出口进入至第三连接部分43。此时,若第四连接部分62上的第一控制阀51开启,那么,第三连接部分43中的气体可经过第四连接部分62进入至第一腔体66中,通过第六管路69上的第六控制阀58的开启,第一腔体66中的气体经第六管路69、第三腔体77及第三连接口103和气动设备接头15,向给外接气动设备33进行充气,从而使得气动设备33进行充气或制动作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设有实施例一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
本实施例的车辆与实施例一的空气供气单元,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参看实施例一中的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配阀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分配阀组件上的空气压缩机构(32);
所述分配阀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阀体(1)和第二阀体(2),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66),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将所述第一腔体(66)和所述空气压缩机构(32)的出口连通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51);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将第一腔体(66)和空气弹簧(212)连通的多个第二管路(211),各所述第二管路(211)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2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多个第二腔体(73),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多个第三管路(63),以及第四管路(65);
多个所述第二腔体(73)与多个所述第三管路(63)一一对应,各所述第二腔体(73)分别用于连通储气罐(31),各所述第二腔体(73)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三管路(63)并接于所述第四管路(65)的一端,所述第四管路(65)的另一端与所述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连通;
各所述第三管路(63)上分别设有第三控制阀(53),所述第四管路(65)上设有第四控制阀(5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65)通过连接管路(61)连通,所述连接管路(61)上设有第五控制阀(5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1)上设有空气进气口(16),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五管路(115),所述第五管路(115)用于将所述空气进气口(16)与所述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三腔体(77),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六管路(69);
所述第三腔体(77)用于连接气动设备(33),所述第六管路(69)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66)和所述第三腔体(77)连通,所述第六管路(69)上设有第六控制阀(5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四腔体(76),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七管路(67);
所述第四腔体(76)与大气连通,所述第七管路(67)将所述第四腔体(76)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七管路(67)上设有第七控制阀(5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八管路(68),所述第八管路(68)将所述第一腔体(66)和所述空气压缩机构(3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八管路(68)上设有第八控制阀(5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五腔体(75),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第九管路(116),所述第九管路(116)将所述第五腔体(75)和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九管路(116)上设有安全阀(71);和/或,
所述第一阀体(1)和/或所述第二阀体(2)上设有压力传感器(81),所述压力传感器(81)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腔体(66)内的气体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路上串接有空气干燥器(6);和/或,
所述第一阀体(1)和所述第二阀体(2)之间设有密封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供气单元。
CN202322598529.5U 2023-09-25 2023-09-25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Active CN220904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8529.5U CN220904605U (zh) 2023-09-25 2023-09-25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8529.5U CN220904605U (zh) 2023-09-25 2023-09-25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4605U true CN220904605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4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98529.5U Active CN220904605U (zh) 2023-09-25 2023-09-25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46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3307B2 (en) Tire inflation system
CN108248328B (zh) 空气管理系统及操作其以控制空气悬架组件的方法
CN104540715B (zh) 用于气动制动设备的可电操作的驻车制动系统以及用于运行可电操作的驻车制动系统的方法
EP3219522A1 (en)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with high flow exhaust mechanization
US11135888B2 (en) Closed integrated air management module
CN105443832A (zh) 电磁气阀
CN114704767B (zh) 空气弹簧整合式气源装置
CN103380036B (zh) 用于商用车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以及用于运行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方法
CN220904605U (zh) 空气供气单元及车辆
CN113309884A (zh) 一种汽车空气管道用单向阀
CN201265528Y (zh) 螺杆压缩机全气动压力控制及流量调节系统
CN103270302A (zh) 用于控制对车辆的压缩机进行空气输送的阀装置以及压缩机系统和用于控制压缩机系统的方法
CN2799340Y (zh) 一种制动系统用排风阀
CN116608106A (zh) 增压机及空气悬架的供气系统
CN217124762U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处理单元的控制模块
CN200977837Y (zh) 汽车轮胎中央充放气装置
CN220129906U (zh) 车辆气路调节系统及车辆
CN109982905A (zh) 用于商用车的空气制备系统的压力调节阀
CN219639536U (zh) 电磁阀模组、车辆主动胎压调节系统和车辆
CN117284034A (zh) 集成阀泵总成、空气弹簧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257625U (zh) 一种空气弹簧的供气系统
CN217319957U (zh) 一种空气悬架的集成式供气单元
CN214564449U (zh) 一种阀控空气悬架提升控制系统
CN107187438B (zh) 一种集成式气油水分离干燥装置
CN118238565A (zh) 一种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