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65371U - 吸能盒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吸能盒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65371U
CN220865371U CN202322853420.1U CN202322853420U CN220865371U CN 220865371 U CN220865371 U CN 220865371U CN 202322853420 U CN202322853420 U CN 202322853420U CN 220865371 U CN220865371 U CN 220865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vehicle
box
mounting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534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磊
罗杰
阮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idai Xin'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hidai Xin'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hidai Xin'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hidai Xin'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534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65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65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65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能盒以及车辆。吸能盒包括壳体以及加强筋。壳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连接板、第一侧板、安装板以及第二侧板,连接板、第一侧板、安装板以及第二侧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加强筋设于容纳腔中并将容纳腔划分为多个缓冲腔,加强筋连接于安装板以及连接板之间。其中,壳体与加强筋为一体成型结构。吸能盒中通过设置连接板、第一侧板、安装板以及第二侧板围合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容纳腔中设置加强筋,能够提高壳体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吸能效果。壳体与加强筋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吸能盒结构的集成度,连接板代替原有结构的封板,简化了安装的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吸能盒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能盒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驾驶体验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规的车辆中,下车体的车架前段设置有防撞梁,用于减轻车辆前部受到的碰撞,对车辆形成防护作用。防撞梁和下车体的前纵梁之间通过吸能盒连接,吸能盒的结构决定了从防撞梁传递至前纵梁的能量。大多数的吸能盒通过与封板焊接,然后封板再与前纵梁连接的方式,实现吸能盒与前纵梁之间的连接。但是,上述的结构制造和装配工艺较复杂,降低了车辆的生产效率,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吸能盒以及车辆,能够提高吸能盒与前纵梁之间连接结构的集成度,简化安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能盒,包括壳体以及加强筋。壳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连接板、第一侧板、安装板以及第二侧板,连接板、第一侧板、安装板以及第二侧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加强筋设于容纳腔中并将容纳腔划分为多个缓冲腔,加强筋连接于安装板以及连接板之间。其中,壳体与加强筋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加强筋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包括第一弧形筋以及第二弧形筋,第一弧形筋以及第二弧形筋的弯折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沿第一方向设置,多个加强筋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上加强板以及下加强板,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上加强板以及下加强板连接于安装板,上加强板上设有上安装孔,下加强板上设有下安装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的边缘向外延伸,且凸出于第一侧板背离容纳腔的表面形成安装部,连接孔设于安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用于安装至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盒的安装板朝向防撞梁设置,连接板用于连接车辆的纵梁,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沿防撞梁长度方向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吸能盒,吸能盒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槛梁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设于连接板的连接孔中,紧固件用于将壳体安装至门槛梁的内板。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通过设置连接板、第一侧板、安装板以及第二侧板围合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容纳腔中设置加强筋,能够提高壳体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吸能效果。壳体与加强筋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吸能盒结构的集成度,连接板代替原有结构的封板,提高了连接强度,并且简化了安装的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前防撞梁以及前纵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安装至车辆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详细说明:
1、吸能盒;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高度方向;101、壳体;102、加强筋;103、连接板;104、第一侧板;105、安装板;106、第二侧板;107、容纳腔;108、连接孔;109、第一弧形筋;110、上加强板;111、上安装孔;112、减重孔;113、安装部;114、第二弧形筋;2、前防撞梁;3、前纵梁;4、吸能结构;401、本体;402、封板;5、门槛梁;501、内板;502、外板;601、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车体的车架前段包括前防撞梁、前横梁以及前纵梁。前纵梁与前横梁相互连接形成车架前段的框架结构,以支撑车辆的前引擎盖等结构。吸能盒设置于前防撞梁以及前纵梁之间,以连接前防撞梁以及前纵梁,并且吸收前防撞梁的碰撞能量,对车辆形成缓冲防护。因此,吸能盒通常需要具有稳定的结构以提供良好的连接,同时还需要具备溃缩吸能的功能,减少碰撞传递。
如图1所示,现有的车架前段结构中,前防撞梁2与前纵梁3之间通过吸能结构4连接。吸能结构4包括管状的本体401,本体4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防撞梁2以及前纵梁3。前纵梁3与本体401的结构相似,为了提高前纵梁3与本体401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体401与前纵梁3之间还设有封板402。封板402与前纵梁3以及本体401分别焊接,实现本体401与前纵梁3之间的稳定连接。然而,上述的结构中,封板402需要经过两道焊接工序进行连接,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盒1,通过设置连接板103、第一侧板104、安装板105以及第二侧板106围合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容纳腔107中设置加强筋102,能够提高壳体101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吸能效果。壳体101与加强筋102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吸能盒1结构的集成度,连接板103代替原有结构的封板402,提高了连接强度,并且简化了安装的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吸能盒1以及车辆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2至图3,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盒1,包括壳体101以及加强筋102。壳体101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连接板103、第一侧板104、安装板105以及第二侧板106,连接板103、第一侧板104、安装板105以及第二侧板106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107,连接板103上设有连接孔108。加强筋102设于容纳腔107中并将容纳腔107划分为多个缓冲腔,加强筋102连接于安装板105以及连接板103之间。其中,壳体101与加强筋102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1,通过设置连接板103、第一侧板104、安装板105以及第二侧板106围合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容纳腔107中设置加强筋102,能够提高壳体101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吸能效果。壳体101与加强筋102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吸能盒1结构的集成度,连接板103代替原有结构的封板402,提高了连接强度,并且简化了安装的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示例性的,一体成型的结构,可以是将原料浇铸至模具中,冷却成型后得到的一体构件。本申请中的连接板103,与第一侧板104、第二侧板106以及加强筋102等结构一体成型,能够提高连接板103与第一侧板104、第二侧板106以及加强筋102的连接强度,提高结构稳定性。取消了原有的封板402与本体401之间的焊接工序,提高连接强度同时提高了生产和装配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02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加强筋102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上述的结构,将加强筋102设计为弧形,能够延长加强筋102的长度提供加强筋102的支撑效果,同时能对碰撞力形成引导,提高吸能盒1的吸能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02包括第一弧形筋109以及第二弧形筋114,第一弧形筋109以及第二弧形筋114的弯折方向相反。可选的,第一弧形筋109的两侧边缘朝向第二弧形筋114的方向弯折,第二弧形筋114的两侧边缘朝向第一弧形筋109的方向弯折。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弧形筋109的两侧边缘背离第二弧形筋114的方向弯折,第二弧形筋114的两侧边缘背离第一弧形筋109的方向弯折。
上述的结构,第一弧形筋109以及第二弧形筋114可以根据力学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设计,能最大化的吸收前防撞梁2传递的碰撞能量,减少碰撞能量传递至前纵梁3。将第一弧形筋109以及第二弧形筋114的弯折方向相反,能够对碰撞能量的传递方向形成良好的引导,提高防护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4以及第二侧板106沿第一方向X设置,多个加强筋102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在上述的结构中,第一侧板104、多个加强筋102以及第二侧板106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能提高壳体101的结构强度,并且能对前防撞梁2受到的碰撞能量形成良好的引导,便于控制碰撞溃缩的吸能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上加强板110以及下加强板,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可选地,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可以是前防撞梁2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是前防撞梁2的高度方向Z。上加强板110以及下加强板连接于安装板105,上加强板110上设有上安装孔111,下加强板上设有下安装孔。上加强板110以及下加强板分别设于前防撞梁2的高度方向Z的两侧,并且与前防撞梁2贴合。上加强板110与下加强板的结构相同并且对称设置。上加强板110、安装板105以及下加强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前防撞梁2的容纳部。示例性的,紧固螺栓可以穿过上安装孔111与前防撞梁2螺纹连接,紧固螺栓穿过下安装孔与前防撞梁2螺纹连接。
上述的结构,设置上加强板110以及下加强板,能够增大壳体101与前防撞梁2的接触面积,提高吸能盒1与前防撞梁2连接的强度以及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上加强板110或者下加强板中设有减重孔112。通过设置减重孔112,能够减轻壳体101的重量,降低车架前段的重量,提高车辆的行驶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03的边缘向外延伸,且凸出于第一侧板104背离容纳腔107的表面形成安装部113,连接孔108设于安装部113。通过设置安装部113,增大了安装部113与前纵梁3接触的面积,提供了壳体101与前纵梁3的连接强度。并且,安装部113为安装孔的设置提供的稳定性平面,同时便于安装孔上设置连接螺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1用于安装至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盒1的安装板105朝向防撞梁设置,连接板103用于连接车辆的纵梁,第一侧板104以及第二侧板106沿防撞梁长度方向设置。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吸能盒1与防撞梁进行稳定的连接,同时加强筋102对壳体101进行支撑,提高防撞吸能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车辆的防撞梁包括前防撞梁2以及后防撞梁。吸能盒1能够用于连接车辆的前纵梁3以及前防撞梁2,也可以用于连接后防撞梁以及后纵梁。通过调整吸能盒1的结构尺寸,就可以匹配前纵梁3以及后纵梁的不同结果。上述的技术方案,减少一套模具的开发,降低整车开发成本。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吸能盒1,吸能盒1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槛梁5内。车辆的门槛梁5包括相对设置内板501以及外板502,内板501以及外板502之间形成缓冲腔,能够吸收车辆侧面的碰撞能量。将吸能盒1设于门槛梁5内,能够提高门槛梁5结构强度,同时加强筋102的设置能够引导碰撞能量的传递方向,降低碰撞对车辆内部人员造成的损害。
并且,应用于门槛梁5内的吸能盒1的结构与应用于防撞梁的吸能盒1相同,能够使用同一种模具进行生产,节省了门槛梁5内吸能结构4的开发成本,同时上述的一体成型结构,减少了焊接的工序,提高了生产和装配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1的第一侧板104以及第二侧板106沿车辆的高度方向Z设置。示例性的,高度方向Z是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侧板104以及第二侧板106能够为内板501以及外板502提供结构支撑,提高门槛梁5的防撞性能。同时加强筋102能够引导碰撞能量的传递方向,降低侧面碰撞对车辆的损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1还包括紧固件601,紧固件601设于连接板103的连接孔108中,紧固件601用于将壳体101安装至门槛梁5的内板501。示例性的,紧固件601可以是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穿过连接孔108并与内板501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紧固件601,提高了壳体101与内板501的连接强度。
依照本申请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申请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申请以及在本申请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申请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1),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连接板(103)、第一侧板(104)、安装板(105)以及第二侧板(106),所述连接板(103)、第一侧板(104)、安装板(105)以及第二侧板(106)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107),所述连接板(103)上设有连接孔(108);
加强筋(102),设于所述容纳腔(107)中并将所述容纳腔(107)划分为多个缓冲腔,所述加强筋(102)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05)以及所述连接板(103)之间,
其中,所述壳体(101)与所述加强筋(102)为一体成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02)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102)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02)包括第一弧形筋(109)以及第二弧形筋(114),所述第一弧形筋(109)以及所述第二弧形筋(114)的弯折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04)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06)沿第一方向(X)设置,多个所述加强筋(102)沿所述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1)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设置的上加强板(110)以及下加强板,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所述上加强板(110)以及所述下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05),所述上加强板(110)上设有上安装孔(111),所述下加强板上设有下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03)的边缘向外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一侧板(104)背离所述容纳腔(107)的表面形成安装部(113),所述连接孔(108)设于所述安装部(113)。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用于安装至车辆的防撞梁,所述吸能盒(1)的安装板(105)朝向所述防撞梁设置,所述连接板(103)用于连接车辆的纵梁,所述第一侧板(104)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06)沿所述防撞梁长度方向设置。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1),所述吸能盒(1)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槛梁(5)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的第一侧板(104)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06)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Z)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设于连接板(103)的连接孔(108)中,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壳体(101)安装至所述门槛梁(5)的内板(501)。
CN202322853420.1U 2023-10-24 2023-10-24 吸能盒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865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53420.1U CN220865371U (zh) 2023-10-24 2023-10-24 吸能盒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53420.1U CN220865371U (zh) 2023-10-24 2023-10-24 吸能盒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65371U true CN220865371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13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53420.1U Active CN220865371U (zh) 2023-10-24 2023-10-24 吸能盒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65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07357B1 (en) Floating bumper beam system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2022569U (zh) 一种吸能盒及汽车
JP2921183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20865371U (zh) 吸能盒以及车辆
KR100588849B1 (ko) 하이브리드 타입 프론트 범퍼 빔의 구조
EP1264739B1 (en)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vehicles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AU2022424063A1 (en) Vehicle engine cabin structure and vehicle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113968283B (zh)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CN212172147U (zh) 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
CN107662566B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9295351U (zh) 一种吸能盒以及防撞机构
CN111452875A (zh) 车辆前端平台化设计方法及车辆前端平台
KR100489002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엔드모듈의 범퍼빔 마운팅부 충격흡수구조
CN218021831U (zh)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6102387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20053721U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243157U (zh) 防撞梁和车辆
CN220594852U (zh) 前下护板以及车辆
CN211731293U (zh) 一种带减能的汽车防撞梁
CN220577200U (zh) 一种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
JPH08207679A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CN118025329A (zh) 车辆及其前机舱纵梁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