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3721U -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3721U
CN220053721U CN202321592246.3U CN202321592246U CN220053721U CN 220053721 U CN220053721 U CN 220053721U CN 202321592246 U CN202321592246 U CN 202321592246U CN 220053721 U CN220053721 U CN 220053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end frame
vehicle
frame assembl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922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云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922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3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3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3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前端框架组件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纵梁连接;防撞梁和前端框架,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前端框架连接,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端框架适于在所述吸能盒溃缩时与所述防撞梁同步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前端框架组件,通过将前端框架连接于防撞梁,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端框架跟随防撞梁朝向纵梁移动,避免前端框架与防撞梁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损毁。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防撞梁适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进行缓冲,以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且可以减小车辆的损伤,现有的一些技术中,前端框架通过两侧的连接耳分别连接于车辆的两个纵梁,防撞梁通过吸能盒连接于两个连接耳,现有的另一些技术中,前端框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辆的两个吸能盒,但是上述设置方式会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盒溃缩且防撞梁会跟随吸能盒朝向前端框架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防撞梁与前端框架发生碰撞而增加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框架组件,通过将前端框架连接于防撞梁,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端框架跟随防撞梁朝向纵梁移动,避免前端框架与防撞梁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损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前端框架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框架组件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纵梁连接;防撞梁和前端框架,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前端框架连接,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端框架适于在所述吸能盒溃缩时与所述防撞梁同步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框架组件,通过将前端框架连接于防撞梁,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端框架跟随防撞梁朝向纵梁移动,避免前端框架与防撞梁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损毁,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构造为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前端框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且设置于两个所述吸能盒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框架与纵梁间隔设置以形成缓冲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防撞梁,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端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框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由一个所述吸能盒到另一个所述吸能盒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由所述第一板体到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同一侧端部,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另一侧端部,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及所述第四板体依次连接并限定出安装空间;其中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及所述第四板体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在车辆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在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支架适于与所述第三板体和/或所述第四板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支架适于安装前罩锁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固定于所述前端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冷却模块形成有在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第一安装轴;和/或所述第三板体和/或所述第四板体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冷却模块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二安装轴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配合。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端框架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端框架组件,因此该车辆的维修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端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端框架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端框架组件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安装轴与第一安装孔配合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安装轴与第二安装孔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前端框架组件;
10、吸能盒;20、防撞梁;
30、前端框架;31、第一板体;32、第二板体;321、第一安装孔;33、第三板体;34、第四板体;
41、第一连接支架;42、第二连接支架;
50、冷却模块;51、第一安装轴;52、第二安装轴;
61、第一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防撞梁适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进行缓冲,以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且可以减小车辆的损伤,现有的一些技术中,前端框架通过两侧的连接耳分别连接于车辆的两个纵梁,防撞梁通过吸能盒连接于两个连接耳,现有的另一些技术中,前端框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辆的两个吸能盒,但是上述设置方式会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盒溃缩且防撞梁会跟随吸能盒朝向前端框架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防撞梁与前端框架发生碰撞而增加维修成本。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1。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框架组件1包括:吸能盒10、防撞梁20和前端框架30,吸能盒10的一端与纵梁连接,防撞梁20与前端框架30连接,防撞梁20与吸能盒10的另一端连接,前端框架30适于在吸能盒10溃缩时与防撞梁20同步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具有纵梁,纵梁适于为车身提供支撑点同时可以提高车辆在长度方向上的结构强度,车辆的纵梁与吸能盒10的一端连接,吸能盒10的另一端适于与防撞梁20连接,防撞梁20适于与前端框架3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前进并与车辆前方的事物发生碰撞时,防撞梁20先与前方事物止抵且在撞击力的作用下,防撞梁20朝向纵梁的方向运动并使得吸能盒10溃缩,吸能盒10溃缩以吸收部分撞击力以对车身和乘客进行保护,此时前端框架30跟随防撞梁20朝向纵梁移动以避免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发生碰撞而损毁,维修时仅需对防撞梁20和吸能盒10进行维修,降低了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框架组件1,通过将前端框架30连接于防撞梁20,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端框架30跟随防撞梁20朝向纵梁移动,避免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30损毁,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吸能盒10构造为平行设置的两个,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连接且设置于两个吸能盒1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在自身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纵梁,两个纵梁平行且间隔设置,防撞梁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吸能盒10,吸能盒10的自由端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与纵梁连接,前端框架30设置于两个吸能盒10之间,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端框架30跟随防撞梁20朝向纵梁的方向移动,前端框架30设置于两个吸能盒10之间可以避免前端框架30移动时与纵梁发生碰撞,从而避免前端框架30损伤而提高车辆的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前端框架30与纵梁间隔设置以形成缓冲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吸能盒10分别设置于两个纵梁后两个吸能盒10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纵梁之间的距离,此时,前端框架30与纵梁之间形成的缓冲间隙可以在吸能盒10溃缩时使得前端框架30不会直接与纵梁发生碰撞,且在前端框架30与纵梁发生碰撞之前吸能盒10会吸收撞击力,避免前端框架30与纵梁发生碰撞或减小前端框架30与纵梁之间的撞击力,从而避免前端框架30损毁或减小前端框架30所受到的损伤,进而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前端框架组件1还包括连接支架,连接支架的一端固定于防撞梁20,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固定于前端框架30。可以理解的是,前端框架30通过连接支架与防撞梁20连接,提高了前端框架30的拆装效率,同时车辆发生碰撞且需更换防撞梁20时无需对前端框架30进行更换,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成本,连接支架的一端与防撞梁20连接且另一端与前端框架30连接以使得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之间形成有间隙,避免车辆前方局部发生碰撞使得防撞梁20局部变形而导致防撞梁20与前端框架30发生碰撞,以此可以避免前端框架30损伤而增加车辆的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前端框架30包括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第三板体33和第四板体34,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在由一个吸能盒10到另一个吸能盒10的方向上延伸,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板体33和第四板体34在由第一板体31到第二板体32的方向上延伸,第三板体33连接于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的同一侧端部,第四板体34连接于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的另一侧端部,第一板体31、第三板体33、第二板体32及第四板体34依次连接并限定出安装空间;其中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第三板体33及第四板体34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第三板体33及第四板体34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连接支架连接于前端框架30,以此可以提高前端框架组件1的拆装效率,从而提高车辆的生产效率或维修效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第三板体33及第四板体34均通过连接支架与防撞梁20连接,以此使得前端框架30可以稳定地连接于防撞梁20,同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端框架30始终跟随防撞梁20移动,避免防撞梁20局部变形而与前端框架30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30损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支架41和第二连接支架42,第一连接支架41的另一端在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支架41与防撞梁20连接,第二连接支架42的另一端在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支架42适于与第三板体33和/或第四板体34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防撞梁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支架42,两个第二连接支架42的自由端均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伸并分别与第三板体33和第四板体34连接,以此将前端框架30稳定地连接于防撞梁20,第一连接支架41设置于两个第二连接支架4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41的一端与防撞梁20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一板体31连接,以此提高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可以避免防撞梁20部分发生形变而导致与前端框架30发生碰撞;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41的一端与防撞梁20连接,第一连接支架41的另一端适于与第二板体32连接,以此提高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的连接稳定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20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41,两个第一连接支架41的自由端分别与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连接,以此使得前端框架30与防撞梁20的连接稳定性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第一连接支架41适于安装前罩锁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41适于为前罩锁组件提供安装位,避免单独设置用于安装前罩锁组件的安装架,提高了车辆空间利用率,同时可以实现车辆轻量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前端框架组件1还包括冷却模块50,冷却模块50收容于安装空间且固定于前端框架30。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模块50连接于前端框架30,车辆发生碰撞时,冷却模块50和前端框架30共同跟随防撞梁20运动,避免前端框架30与冷却模块50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30与冷却模块50发生碰撞而导致前端框架30和冷却模块50损毁,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一板体31和/或第二板体32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一安装孔321,冷却模块50形成有在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一安装孔321配合第一安装轴51;和/或第三板体33和/或第四板体34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二安装孔,冷却模块50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轴52,第二安装轴52适于与第二安装孔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一安装孔321,冷却模块50的两端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安装轴51,第一安装轴51收容于第一安装孔321以将冷却模块50限位于前端框架3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3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一安装孔321,冷却模块50的两端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安装轴51,第一安装轴51收容于第一安装孔321以将冷却模块50限位于前端框架3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的两端均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一安装孔321,冷却模块50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且与第一安装孔321对应的第一安装轴51,第一安装轴51收容于第一安装孔321以将冷却模块50限位于前端框架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板体33上连接有第一固定架61,第一固定架61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将冷却模块50安装于前端框架30时,先将第一安装轴51收容于第一安装孔321内以将冷却模块50限位于前端框架30,再将第二安装孔套设于第二安装轴52,最后将第一固定架61和第三板体33连接以将冷却模块50稳定地连接于前端框架3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板体34上连接有第二固定架,第二固定架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将冷却模块50安装于前端框架30时,先将第一安装轴51收容于第一安装孔321内以将冷却模块50限位于前端框架30,再将第二安装孔套设于第二安装轴52,最后将第二固定架和第四板体34连接以将冷却模块50稳定地连接于前端框架3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板体33和第四板体34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架61和第二固定架,第一固定架61和第二固定架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安装孔,冷却模块50两端的第二安装轴52分别收容于第一固定架61和第二固定架上的第二安装孔内,使得冷却模块50与前端框架30的连接更稳定。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端框架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端框架组件1,因此该车辆的维修成本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纵梁连接;
防撞梁和前端框架,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前端框架连接,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端框架适于在所述吸能盒溃缩时与所述防撞梁同步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构造为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前端框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且设置于两个所述吸能盒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与纵梁间隔设置以形成缓冲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防撞梁,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端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包括:
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由一个所述吸能盒到另一个所述吸能盒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平行且间隔设置;
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由所述第一板体到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同一侧端部,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另一侧端部,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及所述第四板体依次连接并限定出安装空间;其中
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及所述第四板体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
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在车辆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
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另一端在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支架适于与所述第三板体和/或所述第四板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适于安装前罩锁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固定于所述前端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冷却模块形成有在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第一安装轴;和/或
所述第三板体和/或所述第四板体形成有朝向安装空间敞开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冷却模块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二安装轴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配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框架组件。
CN202321592246.3U 2023-06-20 2023-06-20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053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2246.3U CN220053721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2246.3U CN220053721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3721U true CN220053721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53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92246.3U Active CN220053721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37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05189258A (zh) 用于对车辆产生沿车辆横向方向冲击的设备
CN212401376U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12572613B (zh)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CN112969630B (zh) 用于汽车白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以及副车架
CN220053721U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214823091U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212605452U (zh) 电动汽车的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13365906A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938261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设有其的车辆
CN21940662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35776U (zh) 用于车辆的前机舱总成及车辆
CN219406620U (zh) 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20483414U (zh) 车辆及其机舱结构
CN216734499U (zh)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858536U (zh) 车身门槛梁及汽车
CN214451320U (zh) 侧碰吸能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