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0622U - 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0622U
CN220850622U CN202190000801.1U CN202190000801U CN220850622U CN 220850622 U CN220850622 U CN 220850622U CN 202190000801 U CN202190000801 U CN 202190000801U CN 220850622 U CN220850622 U CN 220850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portion
rolling
diameter
diameter shaft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08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猛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0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0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HMAKING PARTICULAR METAL OBJECTS BY ROLLING, e.g. SCREWS, WHEELS, RINGS, BARRELS, BALLS
    • B21H3/00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 B21H3/02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external screw-threads ; Making dies for thread rolling
    • B21H3/04Making by means of profiled-rolls or die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HMAKING PARTICULAR METAL OBJECTS BY ROLLING, e.g. SCREWS, WHEELS, RINGS, BARRELS, BALLS
    • B21H3/00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 B21H3/02Making helical bodies or bodies having parts of helical shape external screw-threads ; Making dies for thread rolling
    • B21H3/04Making by means of profiled-rolls or die rolls
    • B21H3/042Thread-rolling heads
    • B21H3/046Thread-rolling heads working rad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4Elements essential to such mechanisms, e.g. screws,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4Elements essential to such mechanisms, e.g. screws, nuts
    • F16H2025/2481Special feature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nufacturing of spindles, nuts, or sleeves of screw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外侧螺纹部的形状精度的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丝杠轴(17)具有大径轴部(20)、中径轴部(21)、(22)以及小径轴部(23)、(24)。大径轴部(20)在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具有外侧螺纹部(26)。中径轴部(21)、(22)与大径轴部(20)在轴向上邻接配置,具有比大径轴部(20)的外径小的外径。小径轴部(23)、(24)相对于中径轴部(21)、(22)在轴向上的与大径轴部(20)的相反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中径轴部(21)、(22)的外径小的外径,且在外周面不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

Description

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构成组装于各种机械装置的进给丝杠机构的丝杠轴以及具备电动马达和进给丝杠机构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各种能够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进行方向盘的前后位置、高度位置的调节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199760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2148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27166号公报(专利文献3))。
作为组装于包括这样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在内的各种机械装置并将驱动源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机构,进给丝杠机构广泛普及。进给丝杠机构具备在外周面具有外侧螺纹部的丝杠轴、在内周面具有内侧螺纹部的螺母。
进给丝杠机构具有滑动丝杠式的进给丝杠机构和滚珠丝杠式的进给丝杠机构。在滑动式的进给丝杠机构中,丝杠轴的外侧螺纹部与螺母的内侧螺纹部螺合。在滚珠丝杠式的进给丝杠机构中,丝杠轴的外侧螺纹部构成外螺纹槽,螺母的内侧螺纹部构成内螺纹槽,在外螺纹槽与内螺纹槽之间配置有多个滚珠。
在任一进给丝杠机构中,丝杠轴的外侧螺纹部都能够通过滚轧加工来形成。在外侧螺纹部的滚轧加工中,在多个滚轧模具彼此之间使作为丝杠轴的中间原料的工件滚动的同时,通过这些滚轧模具使工件的外周面塑性变形,由此形成外侧螺纹部。
在外侧螺纹部的滚轧加工的方式中,例如有日本特开平9-225573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馈通方式、日本特开2008-281142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内进给方式等各种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9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214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22716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225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8114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参照图11-图13,对馈通方式的滚轧加工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在本具体例中,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对于工件100,使用一对滚轧模具101,实施馈通方式的滚轧加工。由此,形成外侧螺纹部102,从而得到具备该外侧螺纹部102的丝杠轴103。
另外,在本具体例的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以外,轴向是指工件100和丝杠轴103的轴向,轴向一侧是图11的(a)和图11的(b)的左侧,轴向另一侧是图11的(a)和图11的(b)的右侧。
丝杠轴103是构成滚珠丝杠式的进给丝杠机构的丝杠轴。丝杠轴103具备丝杠轴部104和基端侧轴部105。丝杠轴部104存在于从丝杠轴10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至轴向另一侧的靠近端部的部分。丝杠轴部104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外侧螺纹部(外螺纹槽)102。基端侧轴部105存在于丝杠轴10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即,基端侧轴部105与丝杠轴部104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基端侧轴部105构成为圆柱状,具有比丝杠轴部104的外径大的外径。
工件100具备实施滚轧加工而成为丝杠轴部104的滚轧用大径轴部106及滚轧用小径轴部107、不实施滚轧加工的基端侧轴部105。滚轧用大径轴部106构成为圆柱状,具有比基端侧轴部105的外径小的外径。滚轧用小径轴部107与滚轧用大径轴部106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滚轧用小径轴部107构成为圆柱状,具有大幅小于滚轧用大径轴部106的轴向长度的轴向长度,且具有比滚轧用大径轴部106的外径小的外径。基端侧轴部105与滚轧用小径轴部107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
一对滚轧模具101是各自具有短圆柱形状的圆模具,使相互的外周面彼此对置。滚轧模具101分别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轧齿108,并且在与滚轧齿108的轴向两侧邻接的部位分别具有倒角部109。倒角部109分别由随着向径向外侧而向朝向滚轧模具101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圆锥面)构成。如图12放大所示,倒角部109的小径侧端部的直径与滚轧齿108的齿根圆的直径大致相等。另外,倒角部109是为了缓和进行滚轧加工时的应力集中而设置的。
在使用一对滚轧模具101对工件100实施馈通方式的滚轧加工时,如图11(a)所示,将一对滚轧模具101的外周面(滚轧模具101各自的滚轧齿108的齿顶圆)彼此的间隔保持为恒定,并且使一对滚轧模具101相互向相同方向旋转。此时,一对滚轧模具101的外周面彼此的间隔比滚轧用大径轴部106以及滚轧用小径轴部107各自的外径小。
在该状态下,将工件100从轴向一侧的端部起插入一对滚轧模具101的外周面彼此之间。于是,一对滚轧模具101的滚轧齿108切入工件10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工件100向与一对滚轧模具101相反的方向旋转,开始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102的滚轧加工。此时,基于在一对滚轧模具101的滚轧齿108与形成于工件100的外侧螺纹部之间产生的导程角误差,产生工件100相对于一对滚轧模具101向轴向一侧移动的现象即步进。因此,滚轧加工自动地进行。
即,在工件100相对于一对滚轧模具101向轴向一侧移动的同时,利用一对滚轧模具101的滚轧齿108,使被加工部即滚轧用大径轴部106以及滚轧用小径轴部107依次塑性变形。由此,如图11(b)所示,形成外侧螺纹部102。另外,图13(a)是图11(b)的局部放大图。然后,在像这样形成了外侧螺纹部102的时刻,使一对滚轧模具101在径向上向相互离开的方向退避,从而结束滚轧加工。
另外,在本具体例中,与日本特开平9-225573号公报所记载的工件相同,在工件100的被加工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存在具有比滚轧用大径轴部106的外径小的外径的滚轧用小径轴部107。因此,能够将通过滚轧加工而流动的滚轧用大径轴部106的壁厚向滚轧用小径轴部107释放。其结果是,容易充分确保外侧螺纹部10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外径,并且容易防止外侧螺纹部10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与轴向一侧邻接的部分向径向外侧隆起。
然而,在进行如上所述的滚轧加工时,有可能产生以下这样的问题。即,在进行上述那样的滚轧加工时,不仅通过一对滚轧模具101的滚轧齿108,还会通过位于一对滚轧模具101各自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倒角部109对工件100的被加工部实施滚轧加工。
在进行滚轧加工时,构成一对滚轧模具101各自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109的倾斜面越上工件100的被加工部。并且,在工件100的被加工部中的倾斜面所越上的部分,作用有在径向上朝向内侧且在轴向上朝向另一侧的较大的载荷。另外,作为这样的载荷的径向分量的反作用力,在滚轧模具101作用有该滚轧模具101从被加工部退避的方向的载荷、即朝向径向外侧的载荷。构成倒角部109的倾斜面越上工件100的被加工部,其结果是,有可能以工件100的被加工部中的倾斜面所越上的部分为起点,工件100产生过大的伸长、扭曲。伴随与此,产生外侧螺纹部102的齿形误差、齿线误差、螺纹间距误差等形状误差,存在外侧螺纹部102的形状精度降低的可能性。进一步而言,一般而言,在外侧螺纹部102的滚轧加工中,由于加工时产生的轴的伸长、非常高的轴推力,产生在被加工部的外周面、轴向端部形成径向的毛刺、膨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滚轧模具101的倒角部109所越上的部分,偏向的螺纹推力集中于一点,由此容易导致外侧螺纹部102的形状精度的恶化。
并且,在图11的(b)、图13的(a)以及图13的(b)所示的滚轧加工的最终阶段,在外侧螺纹部10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轴向另一侧被按压的壁厚不被释放,构成倒角部109的倾斜面越上于该壁厚的一部分(图13的(b)的β部)。由此,被倾斜面按压的壁厚将基端侧轴部105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强力地按压而而使其变形,在外侧螺纹部102产生较大的间距偏移等。因此,在滚轧加工的最终阶段,外侧螺纹部102的形状误差特别容易恶化。另外,在外侧螺纹部10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径向的毛刺、鼓起,在这些毛刺、鼓起增大到与螺母的内侧螺纹部干涉的程度的情况下,无法使螺母沿轴向移动至外侧螺纹部10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周围,进给丝杠机构的工作行程会相应地变短。
基于上述那样的不良情况、即进行滚轧加工时,构成滚轧模具的倒角部的倾斜面越上工件的被加工部的情况,会存在外侧螺纹部的形状精度有可能变低这样的不良情况,这种不良情况并不限于馈通方式的滚轧加工,在进行内进给方式等其他方式的滚轧加工时,也同样地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分确保了外侧螺纹部的形状精度的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该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具备电动马达以及进给丝杠机构,能够充分确保该进给丝杠机构的工作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具有:大径轴部;以及中径轴部,所述中径轴部与所述大径轴部的轴向两端侧邻接配置。
所述大径轴部在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具有外侧螺纹部。
所述中径轴部具有比所述大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且所述中径轴部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所述螺旋状的滚轧痕与作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为相同相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谷径,槽底圆的直径)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具备:大径轴部;中径轴部;小径轴部。
所述大径轴部在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具有外侧螺纹部。
所述中径轴部与所述大径轴部在轴向上邻接地配置,具有比所述大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所述小径轴部相对于所述中径轴部在轴向上的与所述大径轴部相反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且所述小径轴部在外周面不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中径轴部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所述螺旋状的滚轧痕与作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为相同相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丝杠轴具备邻接轴部,所述邻接轴部相对于所述小径轴部在轴向上的与所述大径轴部相反侧邻接地配置,所述邻接轴部具有比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大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谷径,槽底圆的直径)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小径轴部的外径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中径轴部包括:第一中径轴部,所述第一中径轴部配置于所述大径轴部的轴向一侧;和第二中径轴部,所述第二中径轴部配置于所述大径轴部的轴向另一侧,
所述小径轴部由在所述第一中径轴部的轴向一侧配置的第一小径轴部和在所述第二中径轴部的轴向另一侧配置的第二小径轴部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中,所述丝杠轴能够组装于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对于工件,为了在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形成外侧螺纹部,具备使用多个滚轧模具对所述工件实施产生步进的滚轧加工的工序,所述工件具备: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和滚轧用中径轴部,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与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轴向两端侧邻接配置,且具有比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在对所述工件实施所述滚轧加工的工序中,利用所述滚轧模具,在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周面形成螺旋状的滚轧痕,并且对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周面实施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的滚轧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将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径设为应形成于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周面的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对于工件,为了在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形成外侧螺纹部,具备使用多个滚轧模具对所述工件实施产生步进的滚轧加工的工序,所述工件具备: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滚轧用中径轴部,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与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在轴向上邻接地配置,且具有比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以及小径轴部,所述小径轴部相对于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在轴向上的与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相反侧邻接地配置,并具有比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在对所述工件实施所述滚轧加工的工序中,利用所述滚轧模具,对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周面实施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的滚轧加工,并且不使所述滚轧模具与所述小径轴部的外周面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在对所述工件实施所述滚轧加工的工序中,在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周面形成螺旋状的滚轧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所述工件,使用如下工件,所述工件具备邻接轴部,所述邻接轴部相对于所述小径轴部在轴向上的与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相反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径大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将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径设为应形成于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外周面的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将所述小径轴部的外径设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所述滚轧模具分别使用在外周面的轴向端部具有倒角部的滚轧模具。
另外,在对所述工件实施所述滚轧加工的工序中,维持所述倒角部与所述小径轴部的外周面对置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所述工件,使用下述工件:所述滚轧用中径轴部由在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轴向一侧配置的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和在所述滚轧用大径轴部的轴向另一侧配置的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构成,并且所述小径轴部由在所述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的轴向一侧配置的第一小径轴部和在所述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的轴向另一侧配置的第二小径轴部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所述丝杠轴,应用于组装于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的丝杠轴。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具备:电动马达;进给丝杠机构;以及转向操纵部件。
所述进给丝杠机构具备:丝杠轴,所述丝杠轴在外周面具有外侧螺纹部;以及螺母,所述螺母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外侧螺纹部卡合的内侧螺纹部,所述进给丝杠机构构成为基于从所述电动马达传递的旋转力,所述丝杠轴与所述螺母相对旋转,从而所述丝杠轴与所述螺母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位移。
所述转向操纵部件在使用状态下固定方向盘,随着所述丝杠轴与所述螺母在轴向上相对位移,能够在所述方向盘的位置调节方向位移。
所述丝杠轴由本实用新型的丝杠轴构成。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充分确保了外侧螺纹部的形状精度的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具备电动马达以及进给丝杠机构,能够充分确保该进给丝杠机构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所涉及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所涉及的丝杠轴的侧视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所涉及的丝杠轴的侧视图。
图3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所涉及的丝杠轴的中间原料的工件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在滚轧机上设置了工件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相互向正转方向旋转的一对滚轧模具的距离变窄,该滚轧模具被按压于工件的滚轧用大径轴部而开始滚轧加工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的图,其中,图7(a)是示出在滚轧加工的中途阶段,随着一对滚轧模具向正转方向旋转,工件从轴向一侧步进到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在滚轧加工的中途阶段,随着一对滚轧模具向反转方向旋转,工件从轴向另一侧步进到轴向一侧的端部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的图,其中,图8(a)是示出在滚轧加工的最终阶段,随着一对滚轧模具向正转方向旋转,工件从轴向一侧步进到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且在工件的轴向一侧的滚轧用中径轴部的外周面形成滚轧痕的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在滚轧加工的最终阶段,随着一对滚轧模具向反转方向旋转,工件从轴向另一侧步进到轴向一侧的端部,并且在工件的轴向另一侧的滚轧用小径轴部的外周面形成滚轧痕的状态的图。
图9是图8(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丝杠轴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图11是是示出通过现有例的馈通方式的滚轧加工形成外侧螺纹部的工序的图,其中,图11(a)是示出该工序的开始阶段的侧视图,图11(a)是示出该工序的最终阶段的侧视图。
图12是在图11所示的工序中使用的滚轧模具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局部放大剖视图,其中图13(a)是图11(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3(b)是图13(a)中的丝杠轴的从α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符号说明
1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2 方向盘
3 转向柱
4 转向轴
5 电动致动器
6 外柱
7 内柱
8 内轴
9 外管
10 轴承
11 壳体
12 进给丝杠机构
13 螺母
14 杆
15内侧螺纹部
16蜗杆减速器
17、17a丝杠轴
18 延长轴
19 臂部
20 大径轴部
21 第一中径轴部
22 第二中径轴部
23 第一小径轴部
24 第二小径轴部
25 基端侧轴部
26 外侧螺纹部
27 第一滚轧痕
28 第二滚轧痕
29 凸缘部
30 嵌合部
31 工件
32 滚轧用大径轴部
33 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
34 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
35 滚轧模具
36 滚轧齿
37 倒角部
38 倒角部
39 倒角部
40 槽部
41a、41b大径部
100 工件
101 滚轧模具
102 外侧螺纹部
103 丝杠轴
104 丝杠轴部
105 基端侧轴部
106 滚轧用大径轴部
107 滚轧用小径轴部
108 滚轧齿
109 倒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1例]
使用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1例进行说明。
(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及丝杠轴)
图1示出使用本例的丝杠轴17(图2A)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1。另外,对于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1,前后方向是指组装有该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前侧是图1以及图2A的左侧,后侧是图1以及图2A的右侧。另外,本例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1将未图示的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能够进行方向盘2的前后位置调节。图1示出方向盘2位于前后位置调节范围的中间部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1能够由转向柱3、转向轴4以及电动致动器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1至少具备:构成电动致动器5的、电动马达(未图示)及进给丝杠机构12;和构成转向轴4、相当于转向操纵部件的外管9。
转向柱3具备前侧的外柱6和后侧的内柱7。外柱6相对于车身被阻止了轴向的位移。内柱7的前侧部能够滑动地插入外柱6的后侧部的内径侧。
转向轴4具备前侧的内轴8和后侧的外管9。内轴8和外管9通过花键卡合等,以能够传递转矩且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组合。内轴8经由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柱6的内径侧。外管9经由轴承1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内柱7的内径侧。通过这样的结构,转向轴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向柱3的内径侧。与此同时,内柱7及外管9能够相对于外柱6及内轴8在轴向上相对位移。方向盘2被支承固定于作为转向操纵部件的外管9的后侧端部。
电动致动器5具备壳体11、滑动式的进给丝杠机构12以及未图示的电动马达。壳体11被支承固定于外柱6的下表面。
进给丝杠机构12具备螺母13和杆14。进给丝杠机构12的中心轴与转向轴4及转向柱3的中心轴平行地配置。
螺母13在内周面具有内侧螺纹部15。螺母13以不能进行轴向的位移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壳体11内。螺母13经由蜗杆减速器16被电动马达旋转驱动。
配置于前侧的丝杠轴17与配置于后侧的延长轴18组合而形成杆14。
丝杠轴17具备:大径轴部20;相当于中径轴部的第一中径轴部21及第二中径轴部22;相当于小径轴部的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以及相当于邻接轴部的基端侧轴部25。
大径轴部20在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具有与内侧螺纹部15螺合的外侧螺纹部26。外侧螺纹部26通过滚轧加工而形成。外侧螺纹部26中的除了轴向两端缘部以外的轴向中间部由具有规定的螺纹牙高度的完全螺纹部构成。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两端缘部分别由不足规定的螺纹牙高度的不完全螺纹部构成。
特别是在本例中,充分确保了外侧螺纹部26的形状精度。换言之,在本例中,不仅是完全螺纹部,还包括不完全螺纹部在内,以使外侧螺纹部26整体作为正常的螺纹部发挥功能的方式、即以与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螺合的方式精度良好地进行精加工。即,外侧螺纹部26的螺纹面不仅在作为完全螺纹部的轴向中间部,而且在作为不完全螺纹部的轴向两端缘部也被精密地精加工。因此,在本例中,外侧螺纹部26整体的轴向长度相当于有效螺纹长度。需要说明的是,螺纹面是指螺纹牙的侧面、即齿面。
第一中径轴部21与大径轴部20的前侧即轴向一侧邻接地配置。第一中径轴部21是具有比大径轴部20的外径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一滚轧痕27。第一滚轧痕27有时在滚轧加工工序中由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模具35形成。第一滚轧痕27与作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为相同相位。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中径轴部21在外周面的轴向一侧的端缘部具有倒角部38。
第二中径轴部22与大径轴部20的后侧即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第二中径轴部22是具有比大径轴部20的外径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二滚轧痕28。第二滚轧痕28有时在滚轧加工工序中由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模具35形成。第二滚轧痕28与作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为相同相位。
在本例中,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D1与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D2彼此相等(D1=D2)。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D1与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D2互不相同。
在本例中,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D1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D2分别设定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谷径)Da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的范围(与槽底直径Da之差为±7%的范围)(0.93Da≤D1≤1.07Da,0.93Da≤D2≤1.07Da)。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在滚轧加工工序中能够形成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则也可以将外径D1、D2的范围设定为与本例的范围不同的范围。
在本例中,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D1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D2分别小于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的内径(螺纹牙的内切圆直径)。因此,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分别不与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螺合。即,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各自并不会作为与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螺合的正常的螺纹部而发挥功能。
第一小径轴部23与第一中径轴部21的前侧即轴向一侧邻接地配置。第一小径轴部23是具有比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部位,在外周面不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小径轴部23在外周面的轴向一侧的端缘部具有倒角部39,且在外周面的轴向另一侧的端缘部具有槽部40。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中的被倒角部39与槽部40之间夹着的部分由外径在轴向上没有变化的圆筒面构成。
第二小径轴部24与第二中径轴部22的后侧即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第二小径轴部24是具有比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部位,在外周面不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由外径在轴向上没有变化的圆筒面构成。
在本例中,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比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小(d1<d2)。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比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大,或者使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与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彼此相等。
在本例中,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分别设定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的范围(比槽底直径小,与槽底直径Da之差为-10%以内的范围)(0.9Da≤d1<1.0Da,0.9Da≤d2<1.0Da)。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如果在滚轧加工工序中滚轧模具35的倒角部37没有越上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即,如果在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没有形成滚轧痕,则也可以将外径d1、d2的范围设定在与本例的范围不同的范围。
基端侧轴部25与第二小径轴部24的后侧即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基端侧轴部25是整体上具有比第二中径轴部22和第二小径轴部24各自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带台阶的圆柱状的部位。基端侧轴部25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9。另外,基端侧轴部25中的位于比凸缘部29靠后侧的部分由圆柱状的嵌合部30构成。
延长轴18构成为圆筒状。延长轴18的前侧端部外嵌固定于丝杠轴17的嵌合部30。延长轴18的后侧端部经由臂部19与内柱7的后侧部连接。
在调节方向盘2的前后位置时,通过电动马达经由蜗杆减速器16对螺母13进行旋转驱动,由此使杆14相对于螺母13轴向位移。由此,通过使经由臂部19与杆14连接的内柱7以及支承于内柱7的内径侧的外管9向与杆14相同的方向位移,从而调节方向盘2的前后位置。
(丝杠轴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丝杠轴17的制造方法,对于如图3所示的工件31,为了在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地形成外侧螺纹部26,具备使用多个滚轧模具35对工件31实施产生步进的滚轧加工的工序,工件31具备:滚轧用大径轴部32;滚轧用中径轴部33、34,其与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邻接地配置,且具有比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径小的外径;以及小径轴部23、24,其相对于滚轧用中径轴部33、34在轴向上与滚轧用大径轴部32相反侧邻接地配置,且具有比滚轧用中径轴部33、34的外径小的外径。另外,本例的滚轧加工的方式是在工件产生步进的内进给方式。
参照图3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丝杠轴17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成为本例的制造对象的丝杠轴17中,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D1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D2分别设定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的范围。另外,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分别设定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的范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以外,轴向是指丝杠轴17的中间原料即工件31的轴向,轴向一侧是图3至图9的左侧,轴向另一侧是图3至图9的右侧。
图3示出工件31。工件31具有丝杠轴17(参照图2A)中的、外侧螺纹部26、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以外的形状。即,工件31具备:滚轧用大径轴部32,其供在外周面形成外侧螺纹部26;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其供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一滚轧痕27;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其供在外周面形成第二滚轧痕28;第一小径轴部23;第二小径轴部24;基端侧轴部25。
在图示的例子中,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由外径在轴向上没有变化的圆筒面构成。
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与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一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径小的外径。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周面除了在轴向一侧的端缘部形成的倒角部38之外,由外径在轴向上没有变化的圆筒面构成。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与第一中径轴部21(参照图2A)的外径相同,为D1。
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与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另一侧邻接配置,并且具有比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径小的外径。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周面由外径在轴向上没有变化的圆筒面构成。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与第二中径轴部22(参照图2A)的外径相同,为D2。
第一小径轴部23与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轴向一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小的外径。
第二小径轴部24与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小的外径。
基端侧轴部25与第二小径轴部24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
在对工件31实施滚轧加工而得到丝杠轴17的情况下,首先,如图4所示,将工件31设置于滚轧盘。
滚轧盘具备一对滚轧模具35。一对滚轧模具35是各自具有短圆柱形状的圆模具,在相互的外周面彼此对置的状态下相互平行地配置。
滚轧模具35分别在外周面具有用于滚轧加工外侧螺纹部26的螺旋状的滚轧齿36(参照图6以及图9,在图4、图5、图7、图8中省略形状的图示),并且在与滚轧齿36的轴向两侧邻接的部位分别具有倒角部37。即,滚轧模具35分别在外周面的轴向中间部具有滚轧齿36,并且在外周面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具有倒角部37。
倒角部37分别由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朝向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中央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如图6及图9放大所示,倒角部37的小径侧端部的直径与滚轧齿36的齿底径大致相等。另外,倒角部37是为了缓和进行滚轧加工时的应力集中而设置的。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倒角部37的截面形状为直线形状,但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滚轧模具的倒角部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凸圆弧形状。
另外,在本例中,滚轧齿36的轴向尺寸X1,换言之,一对倒角部37彼此的间隔(X1)比从工件31的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轴向一侧的端缘到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缘为止的轴向尺寸X2大(X1>X2)。另外,在本例中,滚轧齿36的轴向尺寸X1比从工件31的第一小径轴部23的轴向一侧的端缘到第二小径轴部2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缘为止的轴向尺寸X3小(X1<X3)。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在进行滚轧加工时,如果能够维持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存在于与第二小径轴部24相同的轴向位置的状态,则根据第一小径轴部23侧的工件31的支承方法,即,通过采用避免第一小径轴部23侧的工件31的支承部件与一对滚轧模具35的干涉的支承方法,也可以采用X1≥X3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将工件31设置于滚轧盘的阶段,一对滚轧模具35的外周面(滚轧模具35各自的滚轧齿36的齿顶圆)彼此的间隔比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径充分大。在将工件31设置于滚轧盘的状态下,工件31在一对滚轧模具35的外周面彼此之间的中央位置与一对滚轧模具35平行地配置。
在该状态下,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与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以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各自的外周面对置。另外,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与工件31的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对置,且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与工件31的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对置。
接着,在使一对滚轧模具35相互向相同方向旋转的同时,使一对滚轧模具35彼此的间隔变窄。如图5及图6所示,作为使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咬入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的工序,开始切入。当开始该切入时,工件31被一对滚轧模具35赋予旋转力,并向与一对滚轧模具35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对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的整周实施滚轧加工,并逐渐形成外侧螺纹部26。
在本例的滚轧加工中,随着上述切入的进行,基于在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与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之间产生的导程角误差,发生工件31相对于一对滚轧模具35在轴向上移动的现象即步进。
在本例中,通过NC控制,一对滚轧模具35交替地反复进行作为上述切入的开始时的旋转方向的正转方向的旋转和作为其相反方向的反转方向的旋转。因此,工件31在一对滚轧模具35彼此之间在轴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被实施滚轧加工。具体而言,工件31在一对滚轧模具35向正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向轴向另一侧移动,在一对滚轧模具35向反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向轴向一侧移动。在交替地反复进行工件31这样的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和向轴向一侧的移动的同时,对工件31实施滚轧加工。
在本例中,通过所述NC控制,工件31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在图7(a)所示的轴向位置停止。图7(a)所示的轴向位置是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中央部位于比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的轴向中央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轴向位置。特别是,在本例中,在图7(a)所示的轴向位置也维持如下状态: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与工件31的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对置,且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与工件31的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对置。即,随着工件31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不会沿轴向移动至与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周面对置的位置。
同样地,工件31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在图7(b)所示的轴向位置停止。图7(b)所示的轴向位置是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中央部位于比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的轴向中央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轴向位置。特别是,在本例中,在该轴向位置也维持如下状态: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与工件31的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对置,且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与工件31的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对置。即,随着工件31向轴向一侧的移动,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不会沿轴向移动至与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周面对置的位置。另外,在图7(b)所示的轴向位置,一对滚轧模具35分别位于比工件31的基端侧轴部25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不会与基端侧轴部25碰撞。
在本例中,上述切入的工序如图8(a)所示,通过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在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实施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加工,同时,在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周面形成螺旋状的第一滚轧痕27,并且,如图8(b)所示,通过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在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实施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加工,同时在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周面形成螺旋状的第二滚轧痕28。另外,图9示出图8(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本例中,由于这样形成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因此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分别成为与作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同相位的螺旋状痕。
另外,在本例中,在从上述切入的工序的开始到结束的期间,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隔着间隙与工件31的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对置,或者以不越上该外周面的程度、即在该外周面不形成滚轧痕的程度接触,并且,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隔着间隙与工件31的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对置,或者维持不越上的程度、即在该外周面不形成滚轧痕的程度接触的状态。反过来说,在本例中,为了维持这样的状态,将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分别设定为小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1.0倍的范围。
另外,若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以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为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同等以上,则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分别成为与外侧螺纹部26连续地形成的螺旋状痕。与此相对,若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以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比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小一定程度,则在进行滚轧加工时,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以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对一对滚轧模具35的支承变得不充分,产生轴的振动、弯曲、弯折等,存在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各自与外侧螺纹部26不连续的情况。
在结束所述切入的工序之后,扩大一对滚轧模具35的间隔,将完成的丝杠轴17从滚轧盘取出。
根据本例的丝杠轴17的制造方法,能够充分确保外侧螺纹部26的形状精度,不仅在作为完全螺纹部的轴向中间部,而且在作为不完全螺纹部的轴向两端缘部也能够精密地加工外侧螺纹部26的螺纹面。以下,对这一点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例中,在开始了上述切入的工序之后,首先,如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在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仅与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加工。
此时,如图7(a)所示,在因工件31所产生的步进而使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中央部位于比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的轴向中央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如图7(b)所示,在因工件31所产生的步进而使工件31的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轴向中央部位于比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的轴向中央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作用于一对滚轧模具35与工件31之间的滚轧载荷的轴向的分布产生偏差。而且,一对滚轧模具35、支承工件31的滚轧盘的弹性变形量会产生这样的滚轧载荷的轴向的分布上产生的偏差的量的变化,由此存在在一对滚轧模具35与工件31之间产生倾斜等相对位移的倾向。其结果是,加工中途的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两端部的加工精度变低。
但是,在上述切入工序的最终阶段,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不仅与滚轧用大径轴部32的外周面接触,还与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以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周面接触。此时,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的轴向一侧端部与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周面接触而被支承,一对滚轧模具35的滚轧齿36的轴向另一侧端部与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周面接触而被支承。因此,能够防止一对滚轧模具35与工件31之间作用的滚轧载荷的轴向的分布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在上述切入的工序的最终阶段,能够将一对滚轧模具35、支承工件31的滚轧盘的弹性变形量的变化抑制得足够小。因此,能够使一对滚轧模具35与工件31之间不易产生倾斜等相对位移。其结果是,在上述切入的工序的最终阶段,能够使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两端部的加工精度良好。即,不仅在作为完全螺纹部的轴向中间部,而且在作为不完全螺纹部的轴向两端缘部,也能够精密地完成外侧螺纹部26的螺纹面。
而且,在本例中,在从所述切入的工序的开始到结束的期间,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隔着间隙与工件31的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周面对置,或者以不越上该外周面的程度接触,并且,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隔着间隙与工件31的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对置,或者维持不越上该外周面的程度接触的状态。即,在本例中,在所述切入的工序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构成倒角部37的倾斜面不会越上工件31的外周面。因此,不会产生如下情况:由于所述倾斜面越上工件31的外周面,在该越上的部分作用有在径向上朝向内侧且在轴向上朝向与滚轧模具35的中央部相反侧的较大的载荷。因此,能够避免如下情况:随着这样的情况的产生,以工件31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倾斜面越上的部分为起点,工件31产生过大的伸长、扭转,从而产生外侧螺纹部26的齿形误差、齿线误差、螺纹间距误差等形状误差,产生外侧螺纹部26的形状精度变低这样不良情况。另外,也能够避免在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产生径向的毛刺、鼓起。因此,从这样的方面来看,也能够充分确保外侧螺纹部26的形状精度。
另外,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在使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小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情况下,若使这些外径D1、D2过小,则在图8的(a)以及图8的(b)所示的状态下,无法充分地抑制在一对滚轧模具35与工件31之间产生的倾斜等的相对位移。在本例中,为了不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在使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小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情况下,将这些外径D1、D2设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0.93倍以上。
在本例中,在使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大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情况下,将这些外径D1、D2设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1.07倍以下的理由是为了避免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分别与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螺合,即,为了不成为有效螺纹部。即,若使外径D1、D2大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1.07倍,则作为螺纹部的形状精度较差的第一滚轧痕27及第二滚轧痕28分别有与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螺合的可能性。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可能性,将外径D1、D2设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1.07倍以下。
在本例中,在进行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加工时,需要使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分别以使滚轧模具35的倒角部37不会越上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的程度设置的较小。但是,在本例中,为了确保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的强度,使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分别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的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优选为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关于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的滚轧痕长度以及形成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的轴向范围,能够设定为任意的值。例如,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的滚轧痕长度(L:丝杠旋转1周时的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各自的轴向长度)能够设为外侧螺纹部26的螺纹导程的0.03倍~2.5倍左右、优选为0.5倍~2倍左右。即,形成第一滚轧痕27以及第二滚轧痕28的轴向长度(L1=第一中径轴部21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各自的轴向长度)能够设为外侧螺纹部26的螺距的0.03倍~2.5倍左右,优选为0.5倍~2倍左右。
如上所述,若用式子表示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的关系,则在进行用于形成外侧螺纹部26的滚轧加工时,优选采用以下的尺寸关系。
D1:Da-(Da×0.070)以上、Da+(Da×0.070)以下
D2:Da-(Da×0.070)以上、Da+(Da×0.070)以下
d1:Da-(Da×0.1)以上、小于Da
d2:Da-(Da×0.1)以上、小于Da
另外,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关于外侧螺纹部26的槽底直径Da、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D1、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D2、第一小径轴部23的外径d1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径d2,更优选采用以下的尺寸关系。
D1:Da+(Da×0.001倍~0.070倍)
D2:Da+(Da×0.001倍~0.070倍)
d1:Da-(Da×0.001倍~0.070倍)
d2:Da-(Da×0.001倍~0.070倍)
即,为了能够充分抑制滚轧加工时滚轧模具35相对于工件31倾斜,外径D1、D2优选为大于槽底直径Da,例如更优选为“Da+(Da×0.001倍)”以上。另外,为了容易防止滚轧模具35的倒角部37越上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外周面,优选外径d1、d2比槽底直径Da稍小,例如更优选为“Da-(Da×0.001倍)”以下。另外,为了充分确保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刚性,外径d1、d2例如更优选为“Da-(Da×0.070倍)”以上。
在该情况下,若设为
h:外侧螺纹部26的齿高(从螺纹槽底部到螺纹牙顶部的径向高度)
p:外侧螺纹部26的间距(在轴向上邻接的螺纹牙顶部彼此的轴向距离)
L2: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各自的轴向尺寸
则L2优选为h以上。
具体而言,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各自的轴向尺寸L2最小为h+p×(0.05倍~4倍)左右,但也可以更长。轴向尺寸L2可以优选为h+p×(0.50倍~2.00倍)左右。
另外,在本例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1中,构成进给丝杠机构12的丝杠轴17的外侧螺纹部26的整体被高精度地精加工以作为正常的螺纹部发挥功能。因此,在进行方向盘2的前后位置的调节时,能够使杆14相对于螺母13沿轴向位移至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端缘部与内侧螺纹部15螺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延长进给丝杠机构12的工作行程,换言之,能够扩大方向盘2的前后位置的调节范围。
并且,在本例中,在滚轧加工的工序中,滚轧模具35的倒角部37不会越上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因此,在滚轧加工的工序中,在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不存在因倒角部37越上而产生的径向的毛刺、鼓起。因此,例如,即使在使丝杠轴17沿轴向移动至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进入螺母13的内侧螺纹部15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内侧螺纹部15发生干涉。因此,从这方面也能够延长进给丝杠机构12的工作行程。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丝杠轴17中的比第一中径轴部21靠轴向一侧,不存在具有比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部分。即,在工件31中,在比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靠轴向一侧不存在具有比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部分。因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在通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制造丝杠轴时,即使省略第一小径轴部23,即,即使将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设为自由端,也能够避免在进行滚轧加工时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一侧的倒角部37越上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周面。因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在通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制造丝杠轴时,也能够省略第一小径轴部23。
另外,本实用新型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丝杠轴,即,仅在第一中径轴部21的轴向一侧,存在具有比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邻接轴部,在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不存在具有比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邻接轴部。在该情况下,需要第一小径轴部23,另一方面,也可以不需要第二小径轴部24。即,在该情况下,能够设置第二小径轴部24,也能够省略第二小径轴部24。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丝杠轴17中的比第二中径轴部22靠轴向另一侧,存在具有比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基端侧轴部25。即,在工件31中的比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靠轴向另一侧,存在具有比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基端侧轴部25。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制造丝杠轴时,如图2B所示,在丝杠轴中,能够将第一小径轴部和第二小径轴部均省略,将基端侧轴部25与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即,在工件中,也可以省略第一小径轴部和第二小径轴部的任一者,在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基端侧轴部25。在该情况下,优选适当地控制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径,在形成螺旋状的滚轧痕的范围内设定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因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越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周面而引起的加工精度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也经由第二小径轴部24配置基端侧轴部25,即,在工件中,在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的轴向另一侧经由第二小径轴部24配置基端侧轴部25。若在第二中径轴部22的轴向另一侧与基端侧轴部25之间配置第二小径轴部24,则在进行滚轧加工时,能够可靠地避免一对滚轧模具35的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37越上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第二中径轴部22)的外周面。因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在通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制造丝杠轴时,更优选在至少一个端部配置第二小径轴部24。
而且,若在滚轧用大径轴部32(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一侧配置有第一滚轧用中径轴部33(第一中径轴部21),在该轴向一侧配置有第一小径轴部23,并且在滚轧用大径轴部32(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第二滚轧用中径轴部34(第二中径轴部22),该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第二小径轴部24,则通过观察第一小径轴部23及第二小径轴部24的表面,从而能够判断是否在正常地进行滚轧。即,在第一小径轴部23或第二小径轴部24带有滚轧痕的情况下,表示由于滚轧加工而流动的壁厚没有向小径轴部释放,能够判断为对螺纹精度带来了显著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正常地进行滚轧,则在第一小径轴部23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上不会产生滚轧痕。因此,若配置第一小径轴部23以及第二小径轴部24,则在制作高精度的螺纹的情况下,也能够作为发现次品的标准。此外,在发生了不良的情况下,在第一小径轴部23或第二小径轴部24不一定会残留螺旋状的痕迹,有时在任意位置形成较短的伤痕。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杠轴17具有第一小径轴部23或第二小径轴部24中的任一者,在第一小径轴部23和第二小径轴部24没有产生滚轧痕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正常地进行滚轧。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中径轴部的外径,即使在作用于一对滚轧模具35与工件31之间的滚轧载荷的轴向的分布中产生若干偏差,也存在在第一中径轴部21以及第二中径轴部22不形成螺旋状的滚轧痕的情况。具体而言,由于微小的偏差,有时在第一中径轴部21及第二中径轴部22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伤痕。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表现出第一中径轴部21、第二中径轴部22抑制了轴的振动,能够判断为外侧螺纹部26的轴向两端部的加工精度良好。
另外,本例的丝杠轴17也能够组装于具有与本例不同的结构的装置来使用。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将作为邻接轴部的基端侧轴部25用作用于与马达等驱动部件组合的部位。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在基端侧轴部25的外周面形成锯齿部,以覆盖该锯齿部的方式射出成形合成树脂制的齿轮,使用该齿轮构成在马达与丝杠轴17之间设置的减速机构。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基端侧轴部25的外径较大,因此能够将成为齿轮的材料的合成树脂的使用量抑制得较少。因此,作为昂贵的材料的合成树脂的使用量变少,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或者有效地防止齿轮成形时、使用时的合成树脂的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丝杠轴的滚轧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进给方式,也可以采用馈通、平板滚轧方式等其他的滚轧方式。其中,馈通方式能够采用在轴向两侧不具备具有比中径轴部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的丝杠轴、或者仅在轴向一侧具备具有比中径轴部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的丝杠轴的滚轧方式。另外,在采用馈通方式的情况下,在工件中的开始插入滚轧模具之间的一侧的轴向端部即末端部设置小径轴部不是必须的。但是,通过在工件的末端部设置小径轴部,也能够将该小径轴部用作将工件插入模具之间时的导引部、即引导部。内进给方式除了能够采用作为与馈通的情况相同的丝杠轴的滚轧方式之外,还能够采用例如图10所示那样的丝杠轴17a的滚轧方式。该丝杠轴17a在轴向两侧分别具备具有比中径轴部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邻接轴部)。具体而言,丝杠轴17a具备:大径部41a,其相当于相对于第一小径轴部23而与轴向一侧邻接地配置的、具有比第一中径轴部21的外径大的外径的中径轴部;以及大径部41b,其相当于相对于第二小径轴部24与轴向另一侧邻接地配置的、具有比第二中径轴部22大的外径的中径轴部。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丝杠轴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滚轧加工中使用的滚轧模具的个数也可以为3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应用于构成滑动丝杠式的进给丝杠机构的丝杠轴,还能够应用于构成滚珠丝杠式的进给丝杠机构的丝杠轴。在该情况下,丝杠轴的外侧螺纹部成为外螺纹槽。另外,在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构成滑动式的进给丝杠机构的丝杠轴的情况下,外侧螺纹部的螺纹牙的形状能够采用三角齿形、梯形齿形、渐开线齿形、锯齿形状等各种形状。本实用新型不受丝杠的条数、锯齿的齿数等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能够应用于日本特开2005-19976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148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227166号公报等中记载的以往已知的各种结构的装置,具体而言,能够应用于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和上下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装置。
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丝杠轴的进给丝杠机构不限于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也可以组装在汽车的方向盘、头灯的电动收纳装置、机床的工作台移动装置等各种机械装置中使用。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当然并未限定于上述例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找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应该理解,这些将自然地归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中,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要素。
另外,本申请基于2020年10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20-172548),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于本申请中。

Claims (10)

1.一种丝杠轴,其特征在于,具有:
大径轴部;以及
中径轴部,所述中径轴部与所述大径轴部的轴向两端侧邻接配置,
所述大径轴部在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具有外侧螺纹部,
所述中径轴部具有比所述大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且所述中径轴部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所述螺旋状的滚轧痕与作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为相同相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
3.一种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具备:大径轴部;中径轴部;小径轴部,
所述大径轴部在外周面遍及轴向全长具有外侧螺纹部,
所述中径轴部与所述大径轴部在轴向上邻接地配置,具有比所述大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
所述小径轴部相对于所述中径轴部在轴向上的与所述大径轴部相反侧邻接地配置,具有比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且所述小径轴部在外周面不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径轴部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轧痕,所述螺旋状的滚轧痕与作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线的螺旋曲线的延长线为相同相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丝杠轴具备邻接轴部,所述邻接轴部相对于所述小径轴部在轴向上的与所述大径轴部相反侧邻接地配置,所述邻接轴部具有比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大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径轴部的外径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3倍以上且1.07倍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轴部的外径为所述外侧螺纹部的槽底直径的0.9倍以上且小于1.0倍。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径轴部包括:第一中径轴部,所述第一中径轴部配置于所述大径轴部的轴向一侧;和第二中径轴部,所述第二中径轴部配置于所述大径轴部的轴向另一侧,
所述小径轴部由在所述第一中径轴部的轴向一侧配置的第一小径轴部和在所述第二中径轴部的轴向另一侧配置的第二小径轴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杠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丝杠轴组装于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10.一种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动马达;进给丝杠机构;以及转向操纵部件,
所述进给丝杠机构具备:丝杠轴,所述丝杠轴在外周面具有外侧螺纹部;以及螺母,所述螺母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外侧螺纹部卡合的内侧螺纹部,所述进给丝杠机构构成为基于从所述电动马达传递的旋转力,所述丝杠轴与所述螺母相对旋转,从而所述丝杠轴与所述螺母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位移,
所述转向操纵部件在使用状态下固定方向盘,随着所述丝杠轴与所述螺母在轴向上相对位移,能够在所述方向盘的位置调节方向位移,
所述丝杠轴由权利要求9所述的丝杠轴构成。
CN202190000801.1U 2020-10-13 2021-10-11 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Active CN2208506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2548 2020-10-13
JP2020172548 2020-10-13
PCT/JP2021/037632 WO2022080331A1 (ja) 2020-10-13 2021-10-11 ねじ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電動位置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0622U true CN220850622U (zh) 2024-04-26

Family

ID=81209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0801.1U Active CN220850622U (zh) 2020-10-13 2021-10-11 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5755B2 (zh)
JP (1) JPWO2022080331A1 (zh)
CN (1) CN220850622U (zh)
DE (1) DE212021000486U1 (zh)
WO (1) WO2022080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9004027T5 (de) * 2018-08-10 2021-05-06 Nsk Ltd. Gewindewelle und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dieser und elektrische Positions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Lenkrad und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die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9754A (ja) 1974-12-12 1976-06-16 Okada Rashi Seisakusho Kk Okurinejisochi
JPH09225573A (ja) 1996-02-23 1997-09-02 Ntn Corp 転造ボールねじ用素材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転造ボールねじの製造方法
JP4245009B2 (ja) 1998-12-25 2009-03-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DE19962494A1 (de) 1998-12-25 2000-07-06 Nsk Ltd Elektrische Lenksäulenvorrichtung
TWI221512B (en) * 2002-04-15 2004-10-01 Smc Corp Ball screw mechanism
SE524123C2 (sv) * 2003-01-30 2004-06-29 Sandvik Ab En gängtapp för att skära gängor i bottenhål och metoder för dess tillverkning
JP4333372B2 (ja) 2004-01-13 2009-09-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978888B2 (ja) 2007-05-11 2012-07-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ボールねじ機構のねじ軸
DE102007062437A1 (de) * 2007-12-20 2009-10-08 Profiroll Technologies Gmbh Walzwerkzeug zum Kaltwalzen von Profilrollen mit unterschiedlicher Profilierung
JP2009195930A (ja) 2008-02-20 2009-09-03 Nsk Ltd インフィード転造ダイス及びボールねじ機構のねじ軸
JP5812195B2 (ja) 2012-05-25 2015-11-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WO2014167984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有限会社ジュコー精機 滑りねじ装置のナット加工用切削工具及びナット加工方法
CN106030154B (zh) 2014-02-25 2018-09-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滚珠丝杠装置
JP6941931B2 (ja) * 2016-10-31 2021-09-29 Ntn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190353230A1 (en) * 2016-11-11 2019-11-21 Nsk Ltd. Ball Screw Device
DE112019004027T5 (de) 2018-08-10 2021-05-06 Nsk Ltd. Gewindewelle und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dieser und elektrische Positions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Lenkrad und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dieser
JP7071754B2 (ja) 2020-07-28 2022-05-19 株式会社東洋新薬 関節機能改善組成物
US20230366456A1 (en) * 2020-10-09 2023-11-16 Hitachi Astemo, Ltd. Electric actu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75755B2 (en) 2024-05-07
DE212021000486U1 (de) 2023-10-02
JPWO2022080331A1 (zh) 2022-04-21
US20230406394A1 (en) 2023-12-21
WO2022080331A1 (ja)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8903B2 (en) Form rolling method for involute gear
CN112566736B (zh) 丝杠轴及其制造方法、进给丝杠机构和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20850622U (zh) 丝杠轴以及方向盘的电动位置调节装置
EP2711575A1 (en) Rotatio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shaft
CN1683105A (zh) 用于制造斜齿轮的方法
CN103987473B (zh) 使用圆板牙的齿轮的滚轧方法
JP2011255834A (ja) ラック軸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JP6307877B2 (ja) 転造装置
JP2013126667A5 (zh)
US20170350484A1 (en) Planet for a planetary rolling-contact screw
CN108953495B (zh) 齿轮副、具有该齿轮副的斜齿轮传动装置及其应用
US4571972A (en) Skewed-axis cylindrical die rolling
JP2004161268A (ja) 歯車機構を有す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
JP2007253298A (ja) ヘリカルブローチおよびブローチ加工方法
JP2007307567A (ja) 転造工具及び転造方法
US20220063705A1 (en) Linear motion shaft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m
EP3878623A1 (en) Resin molding mold
JP4467349B2 (ja) 自動車用ボールねじ
JP2007253198A (ja) 転造工具及びウォームとウォームに併存するスプラインとの同時転造方法
JP4077482B2 (ja) 螺旋体の転造加工方法とその転造用ダイス
JP2865538B2 (ja) ねじ軸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雄ねじ形成用ダイス
JP2022053620A (ja) ウォーム部品
JPS63152762A (ja) 間欠送り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514307A (ja) 内歯および外歯を備える薄肉の中空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0861699A (zh) 一种转向器齿轮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