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9957U - 充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9957U
CN220849957U CN202322257738.3U CN202322257738U CN220849957U CN 220849957 U CN220849957 U CN 220849957U CN 202322257738 U CN202322257738 U CN 202322257738U CN 220849957 U CN220849957 U CN 220849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ir
air outlet
inflation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77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继鑫
叶伟林
刘林生
张朴
丁泺火
汪春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22577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9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9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9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充气装置,包括装配组件及充气组件,装配组件内具有第一安装位,充气组件设于第一安装位上且充气组件具有抽气端和充气端,充气端被构造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其中,装配组件内具有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抽气端与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均连通,第一安装位与进气通道和/或出气通道连通,且装配组件上设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和与出气通道连通的出气口。如此,充气组件在工作的时候,被进气口进入装配组件内的气体同时冷却,散热效果良好,能够延长充气组件的使用功能寿命且降低其运行噪音。

Description

充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充气泵是一种常用车载、出行或娱乐活动所需的辅助工具,为汽车、自行车、游泳器材等充气。随着充气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动充气泵在市场上出现,实现全自动充气,使用便捷。
电动充气泵在充气过程中,气泵通过抽气端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气泵会逐渐的发热发烫,一般地电动充气泵的散热效果较差,容易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针对电动充气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提出一种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具有散热效果好的噪音的技术效果。
一种充气装置,包括:
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内包括第一安装位;
充气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上,所述充气组件具有抽气端和充气端,所述充气端被构造为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
其中,所述装配组件内具有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所述抽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均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连通,且所述装配组件上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和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的出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内包括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安装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设置,所述第二安装位与所述第一安装位位于所述进气通道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安装位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通道及所述出气口均包括两个,且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出气口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出气通道均通过所述抽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且两个所述出气通道设于所述充气组件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两侧,所述充气组件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与所述进气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气缸及电机,所述气缸设于所述电机背离所述进气通道的一端;
所述电机具有旋转叶轮,所述旋转叶轮沿所述电机的轴向转动并通过所述抽气端将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气体抽向所述出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包括主体部及抽气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抽气部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所述抽气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抽气端,旋转叶轮设于抽气部;
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抽气端的一侧与所述气缸连接,且所述出气口沿所述气缸的轴向方向开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包括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一端形成所述充气端,所述装配组件具有用于容置充气管的第三安装位;
所述装配组件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装配组件设有所述第三安装位的一侧且所述顶盖上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与所述充气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具有线束收容腔及与所述线束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过线孔及第三过线孔,所述第二安装位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与所述线束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通过所述第三过线孔与所述线束收容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包括第一装配体和第二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装配空间,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或所述第二装配体上且均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
所述装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上的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均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且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出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相互面对的表面构成所述第一安装位,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承托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连通的减震槽,所述充气装置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设于所述减震槽内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充气组件的外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均包括底壁及间隔设于所述底壁的相对两侧的周侧壁;
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周侧壁上,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的所述底壁均设有所述第一承托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包括相对且间隔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连接并界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安装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装置包括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二承托部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二承托部与所述第一装配体的底壁、所述第二装配体的底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界定形成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池,电池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和和/或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安装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组件具有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二减震部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的底壁和和/或所述第二装配体的底壁上。
上述充气装置,通过在装配组件内形成第一安装位,将充气组件装配于装配组件内部,同时,在充气组件形成抽气端的一侧形成进气通道,在充气组件动作的同时,抽气端通过进气口向进气通道内抽气,而后将气体抽送至出气通道内,最终从出气口流出装配组件,第一安装位与进气通道和/或出气通道连通,从而在装配组件内形成与充气组件连通的散热流道,使得充气组件在工作的时候,被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同时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一装配体与顶盖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一装配体与顶盖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二装配体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第二装配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装配组件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提供的缓冲装置的底盖与壳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充气装置;10、装配组件;10a、第一装配体;10a1、底壁;10a2、周侧壁;10a3、第二减震部;10b、第二装配体;10c、第一卡接部;10d、第二卡接部;11、进气通道;12、进气口;13、出气通道;131、出气口;14、第一承托部;141、第一安装位;142、减震槽;143、第三过线孔;144、走线槽;15、第二承托部;151、第二安装位;16、第三安装位;17、线束收容腔;171、第一过线孔;172、第二过线孔;181、第一侧壁;181a、第二连通口;182、第二侧壁;183、第三侧壁;19、支撑件;120、顶盖;121、充气口;122、第二配合部;123、照明灯具安装位;20、充气组件;21、气缸;211、充气管;22、电机;22a、主体部;22b、抽气部;221、旋转叶轮;222、第一连通口;223、抽气端;224、充气端;30、壳体;31、安装腔;32、散热面;32a、散热孔;33、第一开口;34、第二开口;35、第一配合部;36、第三开口;37、第四开口;38、台阶安装面;50、连接管;60、减震件;70、底盖;71、第一盖体;72、第二盖体;73、工具腔;75、收纳硅胶;76、胶塞;80、控制器;81、操作区;82、显示区;91、操作键;92、显示窗;93、电池;94、照明灯;95、气嘴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可以用于常规的如车胎、篮球等结构的充气使用,也可以便携随车使用,在车主行驶过程中若遇到需要充气的时候,方便使用。
具体地,参阅图1至图4,充气装置100包括装配组件10及充气组件20,装配组件10内包括第一安装位141,充气组件20设于第一安装位141上且充气组件20具有抽气端223和充气端224,充气端224被构造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其中,装配组件10内具有进气通道11及出气通道13,抽气端223与进气通道11和出气通道13均连通,第一安装位141与进气通道11和/或出气通道13连通,且装配组件10上设有与进气通道11连通的进气口12和与出气通道13连通的出气口131。
装配组件10是充气装置100的主要安装架构部位,其内部用于承载如充气组件20等电气元件,充气组件20的充气端224设于装配组件10的外表面或者能够伸出装配组件10以和如汽车车胎、充气帐篷等外部设备进行连接进行充气。在充气组件20充气的过程中,此时进气口12同时进气,满足充气组件20的充气需求的同时,沿内部的进气通道11流动至出气通道13,对充气组件20本身进行散热。
如此,本申请提供的充气装置100,在充气的同时,充气组件20的抽气端223通过进气口12向进气通道11内抽气,而后将气体抽送至充气组件20内的出气通道13内,最终从出气口131流出装配组件10。从而在装配组件10内形成与充气组件20连通的散热流道(进气通道11和出气通道13),使得充气组件20在工作的时候,被进气口12进入装配组件10内的气体同时冷却,散热效果良好,能够延长充气组件20的使用功能寿命且降低其运行噪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3,装配组件10内包括第二安装位151,第二安装位151用于装配电池93,电池93用于为充气组件20提供电能,进气通道11和/或第二安装位151连通。
本申请的充气装置100能够内置电池93,实现单独工作,当需要对外部设备进行充气时,不需要额外地连接电源便能够直接开启充气组件20,方便携带且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并且,电池93在供电的过程中,也会随时产生发热现象,因此,本申请设置进气通道11和和/或出气通道13与第二安装位151连通,使得安装在第二安装位151上的电池93在工作时的热量,也能够随时被散热流道带走,实现与充气组件20的同步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3,第二安装位151与出气通道13位于进气通道11的相对两侧,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与出气通道13的延伸方向相交设置;第一安装位141与出气通道13连通,第一安装位141与进气通道11连通。
具体地,定义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定义出气通道13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进气通道11从进气口12沿第一方向向装配组件10内部延伸,并延伸一定的距离后,产生拐弯,沿第二方向流动,而后从出气口131结束进气通道11。由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设置,如此使得整个充气装置10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实现体积紧凑且便携。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位151与第一安装位141位于进气通道11的相对两侧,第一安装位141与出气通道13连通,第一安装位141与进气通道11连通,如此,可以将第一安装位141和出气通道13设置在进气通道11的同一侧并与出气通道13连通,而第二安装位151设置在进气通道11背离出气通道13的一侧,使得充气装置100内部的结构合理且结构紧凑,并能够同时实现充气组件20和电池93的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3,出气通道13及出气口131均包括两个,且出气通道13与出气口131一一对应连通,即出气通道13均通过抽气端223与进气通道11连通,即通过抽气端223进入每一个出气通道13内的气流,分别通过相对应与之连通的出气口131实现出气,从而实现高效散热。
并且,每两个出气通道13设于充气组件20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的两侧,充气组件20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与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定义充气组件20具有轴向和直径的直线方向,轴向和直径的直线方向相交设置,当充气组件20的直径的直线方向与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则充气组件20的轴向延伸方向与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相交设置。
可选地,可以设置出气通道13沿充气组件20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此时出气通道13内的气体在流动的同时,可以对充气组件20轴向上的每一个位置进行散热,并在充气组件20的轴向上远离进气通道11的一端设置出气口131,实现均匀散热。
进一步地,充气组件20为充气泵,其可以包括传统的气缸21和电机22等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3,气缸21及电机22相互连接,气缸21设于电机22背离进气通道11的一端,电机22具有旋转叶轮221,旋转叶轮221沿电机22的轴向转动并通过抽气端223将进气通道11内的气体抽向出气通道13。
当旋转叶轮221沿电机22的轴向圆周转动产生抽吸力,此时外界气流通过进气口12实现强制进风从而进入到进气通道11内,并沿着进气通道11流动至抽气端223后,抽气端223将气体抽向出气通道13,气体又沿着出气通道13流动。
可以理解地,此时只要充气组件20开机,气体就会自然地进入进气通道11内,而后流向出气通道13,从而实现边工作边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3,电机22包括主体部22a及抽气部22b,主体部22a与抽气部22b沿主体部22a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与出气通道13连通的第一连通口222,抽气端223远离主体部22a的一侧开口形成抽气端223,旋转叶轮221设于抽气部22b内。主体部22a远离抽气端223的一侧与气缸21连接,且出气口131沿气缸21的轴向方向开设。
此时形成的散热流道的整体流动路径为:进气口12-进气通道11-抽气端223-抽气部22b-第一连通口222-出气通道13-出气口131,其中,当气流在进气通道11和出气通道13时,将电池93和充气组件20内的热量带走,并沿着气缸21的轴向方向的出气口131,将热量传出装配组件10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3,气缸21包括充气管211,充气管211的一端形成充气端224,装配组件10具有用于容置充气管211的第三安装位16,参阅图2至图3,装配组件10还包括顶盖120,顶盖120设于装配组件10设有第三安装位16的一侧且顶盖120上设有充气口121,充气口121与充气端224连通。
第三安装位16可以与充气管211仿形设置,当充气管211为圆柱状,则可以形成圆柱形第三安装位16,以对充气管211进行限位固定。在需要对外部设备进行充气的时候,只需要通过相关配管实现外部设备与顶盖120上的充气口121的连接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充气装置100还包括连接管50,连接管50的一端与充气口121连通。
充气管211在充气装置100上自带,在使用时,充气端224通过充气口121出气,并通过连接管50的另一端向外部设备充气,连接管50的设置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设置,以便于在充气管211不使用时收纳于顶盖120上。
进一步地,可以在设置气缸21包括两个充气管211,在顶盖120上形成两个充气口121,在连接管50不使用时,连接管50的两端分别插入充气口121内。当需要充气时,将连接管50的一端从一个充气口121拔出,另一个充气管211工作进行充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至图7,装配组件10包括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装配空间,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1设于第一装配体10a和/或第二装配体10b上且均与装配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装配组件10包括设于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上的第一承托部14,第一承托部14设于装配空间内且两个第一承托部14围设形成第一安装位141,第一承托部14与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共同界定形成出气通道13。
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相对连接以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充气组件20和电池93的装配空间。第一装配体10a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装配体10b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二装配体10b盖合于第一装配体10a的开口侧,以使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共同限定出装配空间。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装配体10a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装配体10b的开口侧。当然,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形成的装配组件10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第一装配体10a上设置第一配合部35,在第二装配体10b上设置第二配合部122,第一配合部35和第二配合部122配合固定以将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配合固定。
第一配合部35和第二配合部122可以分别为公扣和母扣,以实现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的固定连接和方便拆卸,在装配空间内的充气组件20和/或电池93出现损坏时可以随时拆开,对其进行取出维修或者更换。
具体地,每个第一承托部14可以包括多个承托筋或者承托板,其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上形成具有开口的一半的第一安装位141,并且在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扣合的时候,两个具有开口的一半的第一安装位141相互盖合于彼此的开口侧围设形成完整地第一安装位141。
第一安装位141可以根据电机22的结构和大小进行适应性设置,如第一承托部14形成圆柱状轮廓的第一安装位141,使得电机22能够被容置于第一安装位141内并与第一安装位141贴合。
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安装位141与散热流道连通,因此,可以通过对第一承托部14的尺寸大小地设置,使得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连接后,第一装配体10a上的第一承托部14和第二装配体10b上的第一承托部14之间不贴合形成间隙。如此,第一安装位141内的充气组件20的热量可以通过间隙处排向散热流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承托部14相互面对的表面构成第一安装位141,至少一个第一承托部14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位141连通的减震槽142,充气装置100还包括减震件60,减震件60设于减震槽142内且至少部分伸出第一承托部14与充气组件20的外壁连接。
减震件60用于在第一安装位141上提供减震作用,其一侧限位于减震槽142内,另一侧伸出减震槽142与充气组件20连接,当充气组件20受力朝向靠近减震槽142一侧运动时,减震件60伸出减震槽142与充气组件20连接的部分提供减震变形空间,避免充气组件20直接撞击到第一安装位141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均包括底壁10a1及间隔设于底壁10a1相对两个的周侧壁10a2,进气口12与出气口131设于任意一个周侧壁10a2上,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均设有第一承托部14。
装配组件10的顶盖120,设置于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的一端且与第一装配体10a的周侧壁10a2和第二装配体10b的周侧壁10a2连接,如此,第一装配体10a的底壁10a1、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第一装配体10a的两个周侧壁10a2、第二装配体10b的两个周侧壁10a2以及顶盖120共同界定形成装配空间,外界气体从进气口12进入,在进入装配空间内之后将充气组件20的热量带走,再从周侧壁10a2上送出装配组件10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装配组件1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于装配空间内的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第一侧壁181及第二侧壁182与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连接并界定形成进气通道11,第一侧壁181具有第二连通口181a,第二连通口181a与第一安装位141连通。
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的四周均具有四个侧面,四个侧面分别与第一装配体10a的底壁10a1、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第一装配体10a的两个周侧壁10a2和第二装配体10b的两个周侧壁10a2连接,从而界定形成进气通道11,从周侧壁10a2上进气口12进入进气通道11的气体,不会在装配空间内随意流窜,而是会随着抽气端223的抽气,全部进入出气通道13,以提高散热效果。
与第一安装位141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81a,用于充气组件20将抽气端223通过第二连通口181a与进气通道11连通,例如,可以将电机22的抽气部22b的部分通过第二连通口181a伸入进气通道11,从而实现抽气端223对进气通道11的抽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承托部15设于装配空间内且位于第二侧壁182背离第一侧壁181的一侧,第二承托部15与第一装配体10a的底壁10a1、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及第二侧壁182界定形成第二安装位151。
第二承托部15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架或者支撑台等结构,其可设置在第一装配体10a和/或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上,从而在两个底壁10a1、第二侧壁182和第二承托部15的围设下形成一个用于安装固定电池93的腔体,该腔体即为第二安装位151。
具体地,第二承托部15的具体大小、形状需要根据电池93的具体大小和形状进行设定,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第三安装位16的形成可以是通过在装配空间内部设置板体分隔形成单独的用于固定充气管211的腔体,也可以是其他形成方式,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地,底壁10a1可设置为平面状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使其产生坡度、斜度、或者厚度不均等结构均可,例如,在形成第二安装位151的一侧的底壁10a1的尾端,可以部分折弯,以对电池93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装配组件10具有设于装配空间内的第二减震部10a3,第二减震部10a3设于第一装配体10a的底壁10a1和/或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上。第二减震部10a3可以为支撑弹簧等结构,当电池93装配于第二安装位151上时,第二减震部10a3抵接于电池93的外表面上从而对电池93进行弹性支撑,避免充气装置100受到冲击时直接撞击到底壁10a1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至图7,装配组件10具有线束收容腔17及与线束收容腔17连通的第一过线孔171及第三过线孔143,第二安装位151通过第一过线孔171与线束收容腔17连通,第一安装位141通过第三过线孔143与线束收容腔17连通。
第一安装位141上的线束,可以通过第三过线孔143穿出第一安装位141后,穿入线束收容腔17内,从而收纳于线束收容腔17内,而第二安装位151上的线束,可以通过第一过线孔171穿出第二安装位151,穿入线束收容腔17内,从而收纳于线束收容腔17内。
具体地,第一安装位141上的线束,可以穿过第三过线孔143在装配空间内穿梭并收纳于线束收容腔17内,也可以穿过第三过线孔143在装配空间外穿梭并收纳于线束收容腔17内。同样地,第二安装位151上的线束,可以穿过第一过线孔171在装配空间内穿梭并收纳于线束收容腔17内,也可以穿过第一过线孔171在装配空间外穿梭并收纳于线束收容腔17内。
具体地,装配组件10还包括设于容纳空间内的第三侧壁183,第三侧壁183与第一侧壁181、周壁形成线束收容腔17,第一侧壁181上具有与线束收容腔17连通的第一过线孔171,第三过线孔143贯穿开设于第一承托部14上。
第二承托部15上的电池93的线束,可以从第一过线孔171穿入线束收容腔17内。第一承托部14上的充气组件20的线束,可以从第三过线孔143直接穿出装配空间,并从线束收容腔17的另一侧进入线束收容腔17内。若线束收容腔17为开放式,则第三过线孔143穿过装配空间外的线束可以直接进入线束收容腔17,若线束收容腔17为封闭式,此时第一装配体10a和/或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将线束收容腔17封闭,在线束穿出装配空间之后,若还需要将线束重新穿入回线束收容腔17内,则需要在对应地第一装配体10a和/或第二装配体10b的底壁10a1上开设与线束收容腔17连通的第二过线孔172,将线束重新穿回线束收容腔17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8至图10,充气装置100还包括壳体30,壳体30具有安装腔31及散热面32,散热面32上具有多个散热孔32a,装配组件10设于安装腔31内且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1均面向散热面32,使得进气口12通过散热面32上的散热孔32a进行进气,出气口131通过散热面32上的散热孔32a进行出气。
进一步地,壳体30和装配组件10均为铝合金材料制备形成的结构,铝合金材料通过挤出加工工艺或机加工工艺成型,提高结构强度且经久耐用,延长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8至图10,壳体30具有与安装腔31连通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33及第二开口34,装配组件10包括顶盖120,充气装置100还包括底盖70,顶盖120和底盖70分别盖合于第一开口33和第二开口34且与壳体30连接。
在对充气装置10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先将装配组件10的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内部的结构安装完毕,对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进行扣合,并将其装入壳体30内的安装腔31使得装配组件10的顶盖120盖合于第一开口33上。而后将顶盖120扣合于第二开口34上,封闭安装腔3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顶盖120上设置有照明灯具安装位123,充气装置100还包括照明灯94,照明灯94设于照明灯具安装位123提供照明功能,从而在顶盖120上的充气口121被使用进行充气时,可以通过照明灯94提供照明功能。
具体地,顶盖120和/或底盖70与壳体30可拆卸地连接,充气装置100通过顶盖120上的充气口121对外部设备进行充气,而一些特殊的外部设备,需要连接单独的气嘴配件95,以适配外部设备独特的充气结构。为了便于使用,参见图1及图8至图9,底盖70包括第一盖体71第二盖体72,第二盖体72盖合第二开口34且与壳体30可拆卸地连接,第一盖体71叠设于第二盖体72背离安装腔31的一侧,第二盖体72面向第一盖体71的一侧设有工具腔73,工具腔73用于装配气嘴配件95,从而实现了气嘴配件95的自配,工具腔73还能够在使用完气嘴配件95对气嘴配件95进行收纳,防止丢失。
进一步地,参阅图1,底盖包括收纳硅胶75和胶塞76,收纳硅胶75设于第二盖体72上且形成工具腔73,收纳硅胶75具有一定地变形能力,可以便于工具腔73对气嘴配件95的收纳和取出。胶塞设于第一盖体71的一侧,用于密封底盖70,避免外部液体进入工具腔7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1,壳体30面向第一开口33和第二开口34的一侧形成第一配合部35,顶盖120和底盖70上均设有第二配合部122,第一配合部35与第二配合部122可拆卸地卡接。
在装配过程中,当第一配合部35和第二配合部122逐渐靠近至两者卡接,此时顶盖120和底盖70盖合于第一开口33和第二开口34上,若需要拆卸,则需要施加外力,将第一配合部35和第二配合部122的卡接状态取消,从而取出装配组件10和底盖70。
具体地,第一配合部35和第二配合部122中的一者为支撑臂,另一者为卡合槽,支撑臂可以卡嵌于卡合槽内,从而实现两者的配合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及图8,充气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80,控制器80与充气组件20及电池93电连接,控制器80设于装配组件10上且控制器80具有操作区81和显示区82。壳体30具有第三开口36和第四开口37,操作区81伸入第三开口36,显示区82伸入第四开口37。
操作区81用于控制充气装置100的状态,显示区82用于显示充气装置100的状态,充气装置100的状态包括但不限于开关机状态、充气组件20的充气速度、电池93的电量等等,从而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在壳体30外进行观察和操作。
进一步地,参阅图1及图8,壳体30形成第三开口36和/或第四开口37的壁面具有台阶安装面38,充气装置100还包括操作键91及显示窗92,操作键91盖合于第三开口36的操作区81且与台阶安装面38配合安装,显示窗92盖合于第四开口37的显示区82且与台阶安装面38配合安装。
操作键91盖合于控制器80的操作区81上,显示窗92盖合于控制器80的显示区82上,从而密封第三开口36和第四开口37,并且,通过台阶安装面38的设置,使得操作将和显示窗92的安装拆卸简单,用户可以直接在壳体30外按压操作键91,并通过显示窗92观测实施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充气装置100,散热效果好,且装配组件10内具有多个用于固定充气组件20、电池93等重要结构的设定位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安装位141、第二安装位151和第三安装位16,且能够在底盖70上设置工具腔73收纳气嘴配件95,安装装配简单、散热性能好且使用方便。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配组件(10),所述装配组件(10)内包括第一安装位(141);
充气组件(2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上,所述充气组件(20)具有抽气端(223)和充气端(224),所述充气端(224)被构造为用于和外部设备连通进行充气;
其中,所述装配组件(10)内具有进气通道(11)及出气通道(13),所述抽气端(223)与所述进气通道(11)和所述出气通道(13)均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与所述进气通道(1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且所述装配组件(10)上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的进气口(12)和与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的出气口(131);
所述充气组件(20)的所述抽气端(223)通过所述进气口(12)向进气通道(11)内抽气,而后将气体抽送至所述充气组件(20)内的所述出气通道(13)内,最终从所述出气口(131)流出所述装配组件(10),从而在所述装配组件(10)内形成与所述充气组件(20)连通的散热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0)内包括第二安装位(151),所述第二安装位(151)用于装配电池(93),所述电池(93)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20)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1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13)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5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气通道(13)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二安装位(151)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位于所述进气通道(11)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安装位(151)与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141)与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13)及所述出气口(131)均包括两个,且所述出气通道(13)与所述出气口(131)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出气通道(13)均通过所述抽气端(223)与所述进气通道(11)连通,且两个所述出气通道(13)设于所述充气组件(20)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两侧,所述充气组件(20)的沿直径的直线方向与所述进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20)包括相互连接的气缸(21)及电机(22),所述气缸(21)设于所述电机(22)背离所述进气通道(11)的一端;
所述电机(22)具有旋转叶轮(221),所述旋转叶轮(221)沿所述电机(22)的轴向转动并通过所述抽气端(223)将所述进气通道(11)内的气体抽向所述出气通道(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2)包括主体部(22a)及抽气部(22b),所述主体部(22a)与所述抽气部(22b)沿所述主体部(22a)的轴向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与所述出气通道(13)连通的第一连通口(222),所述抽气部(22b)远离所述主体部(22a)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抽气端(223),所述旋转叶轮(221)设于所述抽气部(22b);
所述主体部(22a)远离所述抽气端(223)的一侧与所述气缸(21)连接,且所述出气口(131)沿所述气缸(21)的轴向方向开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21)包括充气管(211),所述充气管(211)的一端形成所述充气端(224),所述装配组件(10)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充气管(211)的第三安装位(16);
所述装配组件(10)还包括顶盖(120),所述顶盖(120)设于所述装配组件(10)设有所述第三安装位(16)的一侧且所述顶盖(120)上设有充气口(121),所述充气口(121)与所述充气端(224)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0)具有线束收容腔(17)及与所述线束收容腔(17)连通的第一过线孔(171)及第三过线孔(143),所述第二安装位(151)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171)与所述线束收容腔(17)连通,所述第一安装位(141)通过所述第三过线孔(143)与所述线束收容腔(17)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0)包括第一装配体(10a)和第二装配体(10b),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b)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装配空间,所述进气口(12)和所述出气口(131)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或所述第二装配体(10b)上且均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
所述装配组件(1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b)上的第一承托部(14),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14)均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且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14)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安装位(141),所述第一承托部(14)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b)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出气通道(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承托部(14)相互面对的表面构成所述第一安装位(141),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承托部(1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41)连通的减震槽(142),所述充气装置(100)还包括减震件(60),所述减震件(60)设于所述减震槽(142)内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承托部(14)与所述充气组件(20)的外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b)均包括底壁(10a1)及间隔设于所述底壁(10a1)的相对两侧的周侧壁(10a2);
所述进气口(12)与所述出气口(131)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周侧壁(10a2)上,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b)的所述底壁(10a1)均设有所述第一承托部(1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182),所述第一侧壁(181)及所述第二侧壁(182)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和所述第二装配体(10b)连接并界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11);
所述第一侧壁(181)具有第二连通口(181a),所述第二连通口(181a)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41)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100)包括第二承托部(15),所述第二承托部(15)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82)背离所述第一侧壁(181)的一侧;
所述第二承托部(15)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的所述底壁(10a1)、所述第二装配体(10b)的所述底壁(10a1)及所述第二侧壁(182)界定形成第二安装位(151),所述第二安装位(151)用于装配电池(93),电池(93)用于为所述充气组件(20)提供电能;所述进气通道(1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13)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51)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组件(10)具有设于所述装配空间内的第二减震部(10a3),所述第二减震部(10a3)设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0a)的所述底壁(10a1)和/或所述第二装配体(10b)的所述底壁(10a1)上。
CN202322257738.3U 2023-08-21 2023-08-21 充气装置 Active CN220849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7738.3U CN220849957U (zh) 2023-08-21 2023-08-21 充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7738.3U CN220849957U (zh) 2023-08-21 2023-08-21 充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9957U true CN220849957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4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7738.3U Active CN220849957U (zh) 2023-08-21 2023-08-21 充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9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94078B (zh) 一种车用电源风冷系统
US7063514B1 (en) Air pump capable of inflating an inflatable object
CN220849957U (zh) 充气装置
CN116988956A (zh) 充气装置
CN210799434U (zh) 充气产品的电动气泵
TWI752554B (zh) 打氣機裝置
CN111120250B (zh) 电动充气泵
CN209920983U (zh) 驻车空调的蒸发风道
CN219622826U (zh) 一种抽充两用电动充气泵
CN219549077U (zh) 充气压缩机
CN220107628U (zh) 一种带充气功能的应急启动电源
CN219452429U (zh) 一种被服袋真空机
CN102562550A (zh) 一种车用空调压缩机整体式驱动控制器
CN218522825U (zh) 手提式充气泵
CN217682194U (zh) 充气设备
CN221003214U (zh) 一种微型气泵
CN219911063U (zh) 一种手持式便携无线充气泵
CN219061920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气泵
CN220151490U (zh) 充气泵
CN218735767U (zh) 一种车辆
CN210290205U (zh) 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
CN220769668U (zh) 一种充气泵
CN219697326U (zh) 汽车应急启动电源
CN213574541U (zh) 一种用于动车配件加工的空压机箱壳
CN214887597U (zh) 一种绕线车载高压充气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