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3576U - 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3576U
CN220823576U CN202322171834.6U CN202322171834U CN220823576U CN 220823576 U CN220823576 U CN 220823576U CN 202322171834 U CN202322171834 U CN 202322171834U CN 220823576 U CN220823576 U CN 220823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accommodating
fin group
charging pile
radiating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18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斌
邓纯发
朱张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 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 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 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 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183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3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3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3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电桩,充电桩包括机壳和散热组件;机壳一侧凹设有多个容纳槽,多个容纳槽间隔设置,多个容纳槽的槽深度不同,多个容纳槽用于容纳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容纳槽内;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组,多个散热翅片组连接于机壳的另一侧面,每一散热翅片组的延伸方向与容纳槽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散热翅片组的远离机壳另一侧面的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高充电桩的散热效果,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体积。

Description

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作为配套设施的充电桩也遍布于各个城市。
传统直流充电模块中,一般采用风冷和散热翅片配合的方式进行充电模块元器件的散热。即充电壳的正面安装有充电元器件,背面设置有风扇和散热翅片进行风冷散热。然而目前的充电壳内不同元器件位于同一高度的平面内进行排布,充电壳背面的散热翅片也设置为同一高度,由于不同的元器件体积大小和发热量不同,配备同一高度的散热翅片会导致部分元器件散热效果不佳,部分元器件则散热能力过剩,部分元器件则散热效果不佳,导致充电壳内部整体的散热效果差,并且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充电桩,旨在提高充电桩的散热效果,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桩,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一侧凹设有多个容纳槽,多个所述容纳槽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容纳槽的槽深度不同,多个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所述容纳槽内;和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组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另一侧面,每一所述散热翅片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组的远离所述机壳另一侧面的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可选地,多个所述容纳槽的一者为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沿所述第一槽部的周缘设置,所述第一槽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槽部的深度,所述机壳的另一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均连接有所述散热翅片组。
可选地,多个所述容纳槽的一者为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槽段的深度,所述机壳的另一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槽段的位置连接有所述散热翅片组。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多个风扇,多个所述风扇设于所述机壳的另一侧面,并位于所述散热翅片组的进风端的一侧设置。
可选地,多个所述容纳槽的一者为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三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所述第三容纳槽用于安装功率管器件,对应所述第三容纳槽设置的所述散热翅片组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所述风扇。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纳槽对应的所述散热翅片组的进风端朝向对应所述第三容纳槽的所述风扇的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一端设有所述风扇,多个所述容纳槽的一者为第四容纳槽,所述第四容纳槽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之间,所述第四容纳槽对应连接的所述散热翅片组的两侧散热翅片靠近所述风扇的一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四容纳槽对应连接的所述散热翅片组背离所述风扇的一端为出风端,所述出风端的端面在所述机壳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的方向上朝向所述风扇的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安装变压器,所述第二容纳槽和第三容纳槽用于安装功率管器件,所述第四容纳槽用于安装继电器、电容和电感。
可选地,所述机壳和多个散热翅片组为一体成型结构;
和/或,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多个陶瓷片,每一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壁均连接有多个所述陶瓷片,多个所述陶瓷片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位于机壳的一侧面设置不同深度的多个容纳槽,不同深度的容纳槽内设置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容纳槽内,即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设于两个间隔的容纳槽内,两个容纳槽之间的容纳槽则设置低发热量的元器件,通过间隔设置的方式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有效分隔,避免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聚集在一起,提高了散热效果。并且,位于机壳的另一侧面设置不同高度的散热翅片组,对应不同的容纳槽分布不同高度的散热翅片组,保证对于不同容纳槽内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如此设置,可以按不同的需求排布机壳内部的元器件和散热翅片组,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以及空间利用率,并且容纳槽之间间隔设置,可以避免了相邻容纳槽之间元器件的干扰,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充电桩中机壳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机壳设置陶瓷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机壳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机壳安装风扇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机壳反面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充电桩 10 机壳
11 容纳槽 111 第一容纳槽
111a 安装槽 112 第二容纳槽
113 第三容纳槽 114 第四容纳槽
30 散热组件 31 散热翅片组
33 风扇 35 陶瓷片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充电桩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充电桩1包括机壳10和散热组件30;机壳10一侧凹设有多个容纳槽11,多个容纳槽11间隔设置,多个容纳槽11的槽深度不同,多个容纳槽11用于容纳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容纳槽11内;散热组件3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组31,多个散热翅片组31连接于机壳10的另一侧面,每一散热翅片组31的延伸方向与容纳槽11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散热翅片组31的远离机壳另一侧面的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机壳10的一侧凹设有多个容纳槽11,多个容纳槽11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机壳10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为充电桩1安装至墙面或者立柱后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宽度方向为充电桩1安装至墙面或者立柱后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多个容纳槽11可以沿机壳10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也可以沿机壳10的宽度方向排布设置,也可以沿机壳10对角线倾斜的方向排布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容纳槽11沿机壳10的宽度方向排布设置,相比与沿长度方向排布设置,可以设置更多的容纳槽11,进而可以提高元器件分类放置的种类和排布方式。进一步地,多个容纳槽11间隔设置,间隔设置的多个容纳槽11即相邻的两个容纳槽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对应地当各个容纳槽11内设置相应的元器件时,可以避免相邻设置的机壳10内部设置的元器件之间的互相干扰和热量的传递,提高了各个容纳槽11内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并且,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容纳槽11内,即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设于两个间隔的容纳槽11内,两个容纳槽11之间的容纳槽11则设置低发热量的元器件,通过间隔设置的方式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有效分隔,避免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聚集在一起,提高了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容纳槽11的槽深度不同,对应地机壳10的背面对应各个容纳槽11的位置均设置有散热翅片组31,各个散热翅片组31的高度也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将深度大的容纳槽11与深度小的容纳槽11交错间隔设置,即一个深度大的容纳槽11与一个深度小的容纳槽11交替间隔排布。对应地,深度大的容纳槽11对应设置高度小的散热翅片组31,深度小的容纳槽11对应高度大的散热翅片组31。如此设置,对于发热量大且横向分布面积大的元器件,例如功率管器件,设置于深度小的容纳槽11内,配备大面积的散热翅片组31,可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对于发热量小且占用体积大纵向分布面积大的元器件,例如变压器、继电器、大电容、大电感等,设置于深度大的容纳槽11内,配备高度小的散热翅片组31,不仅满足了元器件的容纳,也满足了其散热需求。对于不同的容纳槽11和散热翅片组31的配合,安装元器件后均能填充机壳10内部整体高度的空间,进而能充分利用机壳10内部的空间,提高了机壳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位于机壳10的一侧面设置不同深度的多个容纳槽11,不同深度的容纳槽11内设置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容纳槽11内,即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设于两个间隔的容纳槽11内,两个容纳槽11之间的容纳槽11则设置低发热量的元器件,通过间隔设置的方式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有效分隔,避免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聚集在一起,提高了散热效果。并且,位于机壳10的另一侧面设置不同高度的散热翅片组31,对应不同的容纳槽11分布不同高度的散热翅片组31,保证对于不同容纳槽11内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如此设置,可以按不同的需求排布机壳10内部的元器件和散热翅片组31,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以及空间利用率,并且容纳槽11之间间隔设置,可以避免了相邻容纳槽11之间元器件的干扰,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多个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一容纳槽111,第一容纳槽111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第二槽部沿第一槽部的周缘设置,第一槽部的深度大于第二槽部的深度,第一槽部用于安装变压器,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均连接有散热翅片组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11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第二槽部沿第一槽部的周缘设置,第一槽部的深度大于第二槽部的深度,第一槽部的设置,加深了第一容纳槽111的深度。第一槽部内安装有变压器,第二槽部内安装有连接变压器的电路板。可以理解的是,变压器具有发热量大且体积大的特点,将变压器设置于加深后的第一槽部内,避免了变压器突出于机壳10外,保证其位于机壳10内部的安装效果,并第一槽部还对于变压器具有稳固的效果,稳定其位于机壳10内部的位置。进一步地,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一槽部的槽底壁和槽侧壁均连接有散热翅片组31,且对于第二槽部的槽底壁连接有散热翅片组31。散热翅片组31分布于对应第一槽部的槽底壁和槽侧壁的位置,进而散热翅片组31包围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一槽部的四周设置,对应地包围位于第一槽部内的变压器设置,间接增加散热翅片组31与变压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槽部内分成多个容纳槽位,一个容纳槽位可以对应设置一个变压器,并且多个容纳槽位间隔设置,以达到多个变压器间隔设置的效果,对应地两个容纳槽位之间的间隔空间位于机壳10的另一侧面也设置有散热翅片组31,进而不仅避免了两个变压器之间产生的热量的干扰,还可以增加散热翅片组31与变压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多个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二容纳槽112,第二容纳槽112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二槽段的深度大于第一槽段的深度,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一槽段的位置连接有散热翅片组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112包括深度不同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二槽段的深度大于第一槽段的深度,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一槽段的位置连接有散热翅片组31。第二容纳槽112可以用于安装继电器、大电容、大电感等。第二容纳槽112包括深度较深的第二槽段和深度较浅的第一槽段,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一槽段的位置连接有散热翅片组31,由于第一槽段的深度较浅,因此设置的散热翅片组31的高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散热能力,该散热翅片组31可以对于设置于第一槽段的发热量大且横向分布面积大的元器件进行有效的散热。第二槽段则不设置散热翅片组31,由于第二槽段深度较深,该第二槽段可以设置发热量小且占用体积大的元器件,提供大体积元器件足够的放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散热组件30还包括多个风扇33,多个风扇33设于机壳10的另一侧面,并位于散热翅片组31的进风端的一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0还包括多个风扇33,多个风扇33的设置,一个风扇33对应一个散热翅片组31设置,可以对于一个散热翅片组31进行通风,提高了风速,进而提高了散热翅片组31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多个风扇33的设置可以提高进风口的进风量,增强了机壳10内部整体风流速,机壳10内部元器件受风更均匀,因而散热性能更好,提高了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多个风扇33并排设置,并覆盖机壳10靠近散热翅片组31的进风端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机壳10内部通风空间为由进风的一端至出风的一端均为截面相同的形状,因而通风空间内整体风向处于平行的状态,因而风扇33覆盖开口,能有效保持通风空间内的各个位置的风量、风速均匀,因而散热壳内的储能电源内部元器件受风更均匀,因而散热性能更好,提高了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多个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三容纳槽113,第三容纳槽113位于第一容纳槽111和第二容纳槽112之间,第三容纳槽113用于安装功率管器件,对应第三容纳槽113设置的散热翅片组3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风扇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容纳槽113的深度小于第一容纳槽111和第二容纳槽112,第三容纳槽113对应连接的散热翅片组31高度大于其他容纳槽11,因此设置的散热翅片组31的高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散热能力,该容纳槽11可以对于发热量大且横向分布面积大的元器件进行有效的散热。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容纳槽113设置功率管器件。并且,由于第三容纳槽113需要较大的散热风量,对应第三容纳槽113设置的散热翅片组3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风扇33,保证其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容纳槽111对应的散热翅片组31的进风端朝向对应第三容纳槽113的风扇33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11可以从对应第三容纳槽113的风扇33进风,对应第三容纳槽113的风扇33的风可以通过倾斜的进风端导流至该散热翅片组31内,达到该散热翅片组31内通风的作用,提供了气流流动的效果,解决了该散热翅片组31内无吹风的问题,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容纳槽112的一端设有风扇33,多个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四容纳槽114,第四容纳槽114设于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之间,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散热翅片组31的两侧散热翅片靠近风扇33的一端,分别朝向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容纳槽114设于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之间,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散热翅片组31靠近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的两侧散热翅片,其进风端的端部朝向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呈扩口状设置。如此设置,第四容纳槽114的深度较大,进而对应的散热翅片组31的高度较小,进而位于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第四容纳槽114的散热翅片组31相对于其他容纳槽会高度较高,进而第四容纳槽114的散热翅片组31不能与正对设置的风扇33的吹风方向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正常情况下风扇33的大部分气流会被阻挡,不能直接吹进散热翅片组31内。当设置两侧散热翅片组31的进风端呈扩口状设置,可以从相邻的风扇33进风,相邻的风扇33的风可以通过扩口处导流至该散热翅片组31内,达到该散热翅片组31内通风的作用,提供了气流流动的效果,解决了该散热翅片组31内无吹风的问题,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散热翅片组31背离风扇33的一端为出风端,出风端的端面在机壳10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的方向上朝向风扇33的方向倾斜设置。
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散热翅片组31背离风扇33的一端为出风端,出风端的端面在机壳10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的方向上朝向风扇33的方向倾斜设置。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散热翅片组31的倾斜设置,由于散热翅片组31的出风端正对有机壳10的出风口,并且该散热翅片组31相对于其他容纳槽11会高度较高,进而第四容纳槽114的散热翅片组31的出风端不能与正对出风口设置,设置倾斜设置的出风段,具有导风的效果,将散热翅片组31内流动的风导流至出风口的方向,实现散热翅片组31内热量的有效排放。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容纳槽111用于安装变压器,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用于安装功率管器件,第四容纳槽114用于安装继电器、电容和电感。
在本实施例中,将变压器安装至第一容纳槽111内,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安装功率管器件,继电器、电容和电感安装至第四容纳槽114。第一容纳槽111和第四容纳槽114通过第三容纳槽113间隔开,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通过第四容纳槽114间隔开。第一容纳槽111和第四容纳槽114均设置高度大且发热量大的元器件,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则设置水平体积大且发热量小的元器件,将不同发热量和不痛体积高度的元器件分隔开,避免了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聚集在一起,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壳10和多个散热翅片组31为一体成型结构;
和/或,散热组件30还包括多个陶瓷片35,每一容纳槽11的槽底壁均连接有多个陶瓷片35,多个陶瓷片35间隔设置。
机壳10和多个散热翅片组31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增加散热翅片组31和机壳10的整体强度,并且减小了散热翅片组31与机壳10之间的间隙,可以提高散热翅片组31的热传导效率,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机壳10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可以为不锈钢、铜、铝等,该类金属具有导热性好的特点,可以提高机壳10的散热能力。
进一步地,容纳槽11内发热器件底部均设有陶瓷片35,既可以隔离也可以增加热传导,将元器件的热量通过陶瓷片35传导至容纳槽11的槽底壁,再通过散热翅片组31或者机壳10内部流动的气流带走,提高了散热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10),所述机壳(10)一侧凹设有多个容纳槽(11),多个所述容纳槽(11)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容纳槽(11)的槽深度不同,多个所述容纳槽(11)用于容纳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不同发热量的元器件交错间隔设置于不同的所述容纳槽(11)内;和
散热组件(30),所述散热组件(3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组(31),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组(31)连接于所述机壳(10)的另一侧面,每一所述散热翅片组(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容纳槽(11)的长度方向一致,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组(31)的远离所述机壳另一侧面的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一容纳槽(111),所述第一容纳槽(111)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沿所述第一槽部的周缘设置,所述第一槽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槽部的深度,所述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均连接有所述散热翅片组(3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二容纳槽(112),所述第二容纳槽(112)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槽段的深度,所述机壳(10)的另一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槽段的位置连接有所述散热翅片组(3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30)还包括多个风扇(33),多个所述风扇(33)设于所述机壳(10)的另一侧面,并位于所述散热翅片组(31)的进风端的一侧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三容纳槽(113),所述第三容纳槽(113)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和所述第二容纳槽(112)之间,所述第三容纳槽(113)用于安装功率管器件,对应所述第三容纳槽(113)设置的所述散热翅片组(3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所述风扇(3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对应的所述散热翅片组(31)的进风端朝向对应所述第三容纳槽(113)的所述风扇(33)的方向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2)的一端设有所述风扇(33),多个所述容纳槽(11)的一者为第四容纳槽(114),所述第四容纳槽(114)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12)和所述第三容纳槽(113)之间,所述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所述散热翅片组(31)的两侧散热翅片靠近所述风扇(33)的一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容纳槽(112)和所述第三容纳槽(113)倾斜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容纳槽(114)对应连接的所述散热翅片组(31)背离所述风扇(33)的一端为出风端,所述出风端的端面在所述机壳(10)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的方向上朝向所述风扇(33)的方向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11)用于安装变压器,所述第二容纳槽(112)和第三容纳槽(113)用于安装功率管器件,所述第四容纳槽(114)用于安装继电器、电容和电感。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0)和多个散热翅片组(31)为一体成型结构;
和/或,所述散热组件(30)还包括多个陶瓷片(35),每一所述容纳槽(11)的槽底壁均连接有多个所述陶瓷片(35),多个所述陶瓷片(35)间隔设置。
CN202322171834.6U 2023-08-10 2023-08-10 充电桩 Active CN220823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1834.6U CN220823576U (zh) 2023-08-10 2023-08-10 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1834.6U CN220823576U (zh) 2023-08-10 2023-08-10 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3576U true CN220823576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99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1834.6U Active CN220823576U (zh) 2023-08-10 2023-08-10 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35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25775U (zh) 充电设备
CN211062709U (zh) 一种散热片及电路板散热装置
CN209298105U (zh) 风冷液冷组合式热超导板式散热器
CN220823576U (zh) 充电桩
CN212164042U (zh) 一种适用于电容负载设备的散热装置
CN201278625Y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散热装置
CN113141749A (zh) 一种机柜散热器及机柜
CN217721879U (zh) 散热器和设备
CN216818445U (zh) 一种体温监测仪电源装置
CN211457823U (zh) 空调器及其翅片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10349818U (zh)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CN209594122U (zh) 风冷式热超导板式散热器
CN211429851U (zh) 防水散热结构及地面站
CN211019806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21197338U (zh) 面板灯
CN220874954U (zh) 一种变频器的散热结构
CN205960969U (zh) 一种逆变器
CN210928464U (zh) 工业交换机散热柜
CN220292453U (zh) G型热管排布散热模组
CN218483077U (zh) 机箱及电子设备
CN113543607B (zh) 一种大功率变频器用隔爆控制柜
CN220041544U (zh) 一种用于车载充电装置的变压器
CN214536551U (zh) 移动空调器
CN216775393U (zh) 风冷散热装置及密集型芯片系统
CN216852949U (zh) 一种散热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