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21879U - 散热器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21879U
CN217721879U CN202221651837.9U CN202221651837U CN217721879U CN 217721879 U CN217721879 U CN 217721879U CN 202221651837 U CN202221651837 U CN 202221651837U CN 217721879 U CN217721879 U CN 217721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ng
main
auxiliary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18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润庭
邱宏杰
李欣婷
王能飞
邓小池
陶安发
吴国强
杨克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18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21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21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21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器和设备,其中,散热器包括主导热件、副导热件以及散热件;主导热件用于与主发热元件连接并对其导热;副导热件用于与副发热元件连接并对其导热,副导热件还与主导热件或散热件连接;散热件安装在主导热件上,并对主导热件和副导热件进行散热;其中,主导热件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的区域,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小设备的散热器体积。

Description

散热器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器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散热领域中,散热器主要是针对热损耗较大的器件进行散热,保证器件能够正常稳定工作。有些电子元器件在使用时具有较高的发热性,如不进行散热轻者会影响该电子元器件本身的使用寿命,重则会连带影响电路板的使用寿命,实际使用中会在具有较高发热性的电子元器件外加装散热器进行快速散热。
目前主要对主功率器件或高发热元器件安装散热器,该散热器为传统铝制散热器,热量由铝板传导到翅片上,然后经由风扇对翅片散热,以实现快速散热。对于电路板上其他发热量不大的电子元器件,这些热量也需要及时排出,否则会对整个电路板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一般通过添加额外散热器或者添加内循环风扇来进行散热,这几种方式会导致散热器的体积占比较大,对于热源分散的机器,还需在机壳开多个孔以导出热量,防护等级和可靠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器,旨在减小设备的散热器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热器包括:主导热件、副导热件以及散热件;
所述主导热件用于与主发热元件连接并对其导热;
所述副导热件用于与副发热元件连接并对其导热,所述副导热件还与所述主导热件或所述散热件连接;
所述散热件安装在所述主导热件上,并对所述主导热件和所述副导热件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主导热件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所述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
可选地,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相对设置,所述散热件夹设于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之间,所述散热件的一侧面连接所述主导热件,所述散热件的另一侧面连接所述副导热件,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连通到所述散热件。
可选地,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齿,所述散热齿分别连接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所述散热齿位于所述风道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连接于所述散热齿,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散热齿背离所述风道的一侧面。
可选地,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平行设置,所述主导热件背离所述风道的一表面形成有第一安装工位,所述第一安装工位用于安装在所述主发热元件上,所述副导热件背离所述风道的一表面形成有第二安装工位,所述第二安装工位用于安装在所述副发热元件上。
可选地,所述主导热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散热件,所述第一折弯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方向朝向所述风道,所述第一安装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形成第一让位空间,所述第一安装工位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让位空间中;
和/或,所述副导热件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散热件,所述第二折弯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折弯方向朝向所述风道,所述第二安装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形成第二让位空间,所述第二安装工位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让位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副导热件与所述主导热件连接,所述副导热件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二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副导热件与所述主导热件连接,所述副导热件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二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通道隔断。
可选地,所述主导热件为均温板或者钎焊板或者吹胀板;
和/或,所述副导热件为均温板或实心铝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设备,包括机壳、主发热元件、副发热元件以及散热器,所述主发热元件与所述副发热元件都安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散热器的主导热件连接所述主发热元件,所述散热器的副导热件连接所述副发热元件;
所述散热器包括:
主导热件,所述主导热件设有第一通道;
副导热件,所述副导热件与所述主导热件连接;以及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安装在主导热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所述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主导热件安装在主发热元件上,副导热件安装在副发热元件上,通过副导热件与主导热件或散热件连接,散热件安装在主导热件上,并对主导热件和副导热件进行散热,使得副导热件吸收的热量可以传递到主导热件上,经由主导热件进行散热,或者副导热件吸收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到散热件上,由散热件进行散热,从而将副发热元件的热量传递到一个区域进行散热,不用额外设置散热器单独对副发热元件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减小设备的散热器体积。主导热件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的区域,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相变工质受热蒸发,上升到安装有散热件的区域,经由散热件降温散热后,相变工质冷凝成液体,经由第一通道的毛细作用下,回流到安装有主发热元件的区域,这种相变工质蒸发、冷凝、回流的方式,可以提高主导热件的热量传导效率。由于主导热件具有较高的导热性,散热件安装在主导热件上,可以对主发热元件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而副导热件只需满足副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也即对发热高的主发热元件采用强散热,而对发热低的副发热元件采用弱散热,在散热上进行优化,以实现分区温控散热。如此设置,将主发热元件和副发热元件的热量经由主导热件与副导热件的导热,实现集中散热,避免设置过多的散热件,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的体积。另外,设备的机壳只需在一个区域开设散热孔,就可以满足整个设备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避免多区域开设散热孔,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设备的防护等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散热器安装有主发热元件、副发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散热器 10 主导热件
10a 第一安装工位 10b 第一让位空间
11 第一连接部 13 第一折弯部
15 第一安装部 30 副导热件
30a 第二安装工位 30b 第二让位空间
31 第二连接部 33 第二折弯部
35 第二安装部 50 散热件
51 散热齿 53 风扇
100a 风道 200 主发热元件
300 副发热元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器。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00包括主导热件10、副导热件30以及散热件50;主导热件10用于与主发热元件200连接并对其导热。副导热件30用于与副发热元件300连接并对其导热,副导热件30还与主导热件10或散热件50连接。散热件50安装在主导热件10上,并对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进行散热。其中,主导热件10设有第一通道(图未示),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图未示)。
本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安装在主发热元件200上,副导热件30安装在副发热元件300上,通过副导热件30与主导热件10或散热件50连接,散热件50安装在主导热件10上,并对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进行散热,使得副导热件30吸收的热量可以传递到主导热件10上,经由主导热件10进行散热,或者副导热件30吸收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到散热件50上,由散热件50进行散热,从而将副发热元件300的热量传递到一个区域进行散热,不用额外设置散热器100单独对副发热元件300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减小设备的散热器100体积。主导热件10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相变工质受热蒸发,上升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经由散热件50降温散热后,相变工质冷凝成液体,经由第一通道的毛细作用下,回流到安装有主发热元件200的区域,这种相变工质蒸发、冷凝、回流的方式,可以提高主导热件10的热量传导效率。毛细作用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由于主导热件10具有较高的导热性,散热件50安装在主导热件10上,可以对主发热元件200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而副导热件30只需满足副发热元件300的散热需求,也即对发热高的主发热元件200采用强散热,而对发热低的副发热元件300采用弱散热,在散热上进行优化,以实现分区温控散热。如此设置,将主发热元件200和副发热元件300的热量经由主导热件10与副导热件30的导热,实现进行集中散热,避免设置过多的散热件50,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100的体积。另外,设备的机壳只需在一个区域开设散热孔,就可以满足整个设备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避免多区域开设散热孔,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设备的防护等级和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在密封的真空第一通道内部,加入适量的相变工质,相变工质可以为水、聚乙二醇等相变材料。通道的一端(热端)为蒸发段,通道的另一端(冷端)为冷凝段。通道的一端受热时,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并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将热量由通道的的一端传至另—端。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相比较于额外添加内循环风扇对副发热元件300散热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可以不用额外添加内循环风扇就能实现对副发热元件300进行散热,从而减小整个设备中散热器占据的空间,利于减小设备体积。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副导热件30连接于主导热件10的方式,可以是副导热件30直接连接到主导热件10上,比如:将副导热件30焊接到主导热件10上,或者副导热件30与主导热件10为一体结构,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副导热件30通过散热件50连接到主导热件10上,也即副导热件30先连接到散热件50上,散热件50再连接到主导热件10上。
主发热元件200是指主要的产热源,热量产生较多的元件,对散热要求较高。副发热元件300是指次要的产热源,热量产生不多的元件,对散热要求不高,但也有散热需求。主导热件10连接有主发热元件200,副导热件30连接有副发热元件300。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可以采用铝材制成的,也可以是采用铜材制成的,还可以是采用其他有效的导热材料制成的。由于副导热件30连接的副发热元件300的散热需求不高,可以不设置相变工质导热,以节省成本。当然,副导热件30也可以设置通道,通道内适量填充相变工质,通过相变工质的传递热量,以提高副导热件30的导热效率,以提高整个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与副导热件30相对设置,散热件50夹设于主导热件10与副导热件30之间,散热件50的一侧面连接主导热件10,散热件50的另一侧面连接副导热件30,主导热件10与副导热件30之间形成风道100a,风道100a连通到散热件50。
本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的表面和副导热件30的表面相对设置,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即为风道100a。由于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之间夹设着散热件50,风道100a可以连通到散热件50,可以理解地,散热件50可以是在风道100a的内部,也可以是位于风道100a的一端,还可以是通过其他器件连通于风道100a。散热件50一般连通到外部,以将热量传递到外部,实现散热。散热器100将吸收的热量传递给空气,空气逸出到外部,而使散热器100附近区域形成一定的空气负压,从而抽取风道100a内的空气,促进风道100a内空气的流动,从而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的表面可以经由空气的流动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当然,对于装有风扇53的散热器100,能够显著地促进风道100a内空气的流动,提高的散热效率更加显著。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可以分别连接在第一导热件与第二导热件相背离的两表面上,也即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都位于风道100a之外,从而保障了风道100a内的空气流动需要的空间,使风道100a内的空气可以高效地流动,以提高散热效率;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也可以分别连接在第一导热件与第二导热件相对的两表面上,也即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都位于风道100a内,风道100a内的空气流动可以带走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的热量,以提高散热效率;当然,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也可以其中一者位于风道100a内,另一者位于风道100a外。
散热件50连接主导热件10,可以通过焊接连接,或者螺栓固定连接,又或者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
散热件50的连接副导热件30,可以通过焊接连接,或者螺栓固定连接,又或者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件50包括散热齿51,散热齿51分别连接主导热件10与副导热件30,散热齿51位于风道100a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散热齿51由多个散热翅片排布形成,其材料为铜材或铝材等。散热齿51处于风道100a的一端,散热齿51中多个散热翅片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连通到风道100a。散热齿51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可以节约成本。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00还包括风扇53,风扇53连接于散热齿51,风扇53位于散热齿51背离风道100a的一侧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扇53设于散热齿51背离风道100a的一侧面,在风扇53抽出空气时,不仅可以促进散热齿51的空气流动,从而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还可以促进风道100a的空气流动,进一步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与副导热件30平行设置,主导热件10背离风道100a的一表面形成有第一安装工位10a,第一安装工位10a用于安装在主发热元件200上,副导热件30背离风道100a的一表面形成有第二安装工位30a,第二安装工位30a用于安装在副发热元件300上。
本实施例中,便于主散热件50和副散热件50的安装,提高散热器100的安装效率。并且将主散热件50和副散热件50分别布置在背离风道100a的两侧,可以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安装主发热元件200或副发热元件300,使散热器100可以安装体积更大的发热元件,从而提高了散热器100的适配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一折弯部13以及第一安装部15,第一连接部11连接于散热件50,第一折弯部13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第一折弯部13的折弯方向朝向风道100a,第一安装部15折弯连接于第一折弯部13,第一安装部15与第一折弯部13形成第一让位空间10b,第一安装工位10a位于第一安装部15上,且位于第一让位空间10b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13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也即第一折弯部13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一折弯部13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11的表面不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安装部15折弯连接于第一折弯部13,也即第一安装部15与第一折弯部13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一安装部15的表面与第一折弯部13的表面不处于同一平面上。可以理解,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一安装部15分别连接在第一折弯部13上,并且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一安装部15相互背离延伸,使得整个主导热件10呈Z字形。第一安装部15与第一折弯部13之间形成了第一让位空间10b,第一安装工位10a位于第一安装部15上,且位于第一让位空间10b中,而由于第一折弯部13的折弯方向朝向风道100a,可以理解地,第一让位空间10b是主导热件10朝向风道100a凹陷所形成的空间。如此主发热元件200安装在第一安装工位10a上时,主发热元件200可以处于第一让位空间10b中,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100和主发热件安装后占用的空间,进而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其他装置安装,也可以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第一折弯部13以及第一安装部15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可以由一整块板子冲压弯折形成。当然,第一连接部11、第一折弯部13以及第一安装部15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一安装部15分别连接在第一折弯部13制造形成的,例如分别将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一安装部15焊接在第一折弯部1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副导热件30包括第二连接部31、第二折弯部33以及第二安装部35,第二连接部31连接于散热件50,第二折弯部33折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第二折弯部33的折弯方向朝向风道100a,第二安装部35折弯连接于第二折弯部33,第二安装部35与第二折弯部33形成第二让位空间30b,第二安装工位30a位于第二安装部35上,且位于第二让位空间30b中。
本实施例中,第二折弯部33折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也即第二折弯部33与第二连接部31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二折弯部33的表面与第二连接部31的表面不处于同二平面上。第二安装部35折弯连接于第二折弯部33,也即第二安装部35与第二折弯部33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二安装部35的表面与第二折弯部33的表面不处于同二平面上。可以理解,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安装部35分别连接在第二折弯部33上,并且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安装部35相互背离延伸,使得整个主导热件10呈Z字形。第二安装部35与第二折弯部33之间形成了第二让位空间30b,第二安装工位30a位于第二安装部35上,且位于第二让位空间30b中,而由于第二折弯部33的折弯方向朝向风道100a,可以理解地,第二让位空间30b是主导热件10朝向风道100a凹陷所形成的空间。如此主发热元件200安装在第二安装工位30a上时,主发热元件200可以处于第二让位空间30b中,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100和主发热件安装后占用的空间,进而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其他装置安装,当然也可以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31、第二折弯部33以及第二安装部35可以是二体成型结构,例如可以由二整块板子冲压弯折形成。当然,第二连接部31、第二折弯部33以及第二安装部35也可以是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安装部35分别连接在第二折弯部33制造形成的,例如分别将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安装部35焊接在第二折弯部3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一折弯部13以及第一安装部15,第一连接部11连接于散热件50,第一折弯部13折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第一折弯部13的折弯方向朝向风道100a,第一安装部15折弯连接于第一折弯部13,第一安装部15与第一折弯部13形成第一让位空间10b,第一安装工位10a位于第一安装部15上,且位于第一让位空间10b中。副导热件30包括第二连接部31、第二折弯部33以及第二安装部35,第二连接部31连接于散热件50,第二折弯部33折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第二折弯部33的折弯方向朝向风道100a,第二安装部35折弯连接于第二折弯部33,第二安装部35与第二折弯部33形成第二让位空间30b,第二安装工位30a位于第二安装部35上,且位于第二让位空间30b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部13、第二折弯部33分别朝向风道100a折弯设置,以形成第一让位空间10b和第二让位空间30b。主发热件和副发热件分别安装在散热器100上时,主发热件位于第一让位空间10b中,副发热件位于第二让位空间30b中,可以最大化地优化空间布置,使得散热器100既可以实现高效的散热,又可以避免占用过多的空间,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100、主发热件、副发热件安装后占用的空间,进而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其他装置安装,当然也可以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副导热件30与主导热件10连接,副导热件30设有第二通道(图未示),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第二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且与第一通道连通。
本实施例中,副导热件30内部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使副导热件30主要依靠相变工质进行导热,从而提高了副导热件30的导热效率。第二通道延伸到副导热件30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且在该区域与第一通道连通,从而第二通道的相变工质受热蒸发后,上升来到副导热件30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以进行散热。由于第二通道在该区域连通到第一通道中,使得第二通道内的相变工质与第一通道内的相变工质可以相互流通,从而避免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出现相变工质不足的情况,提高了整个散热器100的可靠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副导热件30与主导热件10连接,副导热件30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第二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且与第一通道隔断。
本实施例中,副导热件30内部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使副导热件30主要依靠相变工质进行导热,从而提高了副导热件30的导热效率。第二通道延伸到副导热件30安装有散热件50的附近区域,即靠近散热件50,但与第一通道隔断,也即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不连通。如此,可以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相变工质差异分配,副导热件30上安装的副发热件对散热需求不高,可以分配较少的相变工质,而主导热件10上安装的主发热件对散热需求较高,可以分配较多的相变工质,从而实现相变工质合理化分配,节约成本。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为均温板或者钎焊板或者吹胀板。
本实施例中,均温板是一个内壁具有微细通道结构的真空腔体,通常由铜或铝制成。均温板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均温板具有比一般金属高效的导热性,能够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主导热件10使用均温板能够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钎焊板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经过钎焊加工而成的一种散热件50,各板片之间形成通道。钎焊板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钎焊板具有比一般金属高效的导热性,主导热件10使用钎焊板能够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吹胀板是内部设有吹胀起的管路的一种散热件50。吹胀板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吹胀板具有比一般金属高效的导热性,主导热件10使用钎焊板能够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副导热件30为均温板或实心铝板。
本实施例中,均温板是一个内壁具有微细通道结构的真空腔体,通常由铜或铝制成。均温板具有比一般金属高效的导热性,副导热件30使用均温板能够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能够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实心铝板是铝制的板材。实心铝板制造简单,质量较轻,导热性好,副导热件30使用实心铝板能够降低散热器100的成本。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为均温板或者钎焊板或者吹胀板,副导热件30为均温板或实心铝板。
本实施例中,主导热件10使用均温板或者钎焊板或者吹胀板,能够提高主发热件的散热效率。由于副导热件30散热需求不高,副导热件30使用实心铝板,可以既满足散热需求,又可以节约成本。或者,副导热件30使用均温板,进一步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设备,包括机壳、主发热元件200、副发热元件300以及散热器100,主发热元件200与副发热元件300都安装在机壳内,散热器100的主导热件10连接主发热元件200,散热器100的副导热件30连接副发热元件300。该散热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4所示,主导热件10安装在主发热元件200上,副导热件30安装在副发热元件300上,通过副导热件30与主导热件10或散热件50连接,散热件50安装在主导热件10上,并对主导热件10和副导热件30进行散热,使得副导热件30吸收的热量可以传递到主导热件10上,经由主导热件10进行散热,或者副导热件30吸收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到散热件50上,由散热件50进行散热,从而将副发热元件300的热量传递到一个区域进行散热,不用额外设置散热器100单独对副发热元件300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减小设备的散热器100体积。主导热件10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相变工质受热蒸发,上升到安装有散热件50的区域,经由散热件50降温散热后,相变工质冷凝成液体,经由第一通道的毛细作用下,回流到安装有主发热元件200的区域,这种相变工质蒸发、冷凝、回流的方式,可以提高主导热件10的热量传导效率。毛细作用的原理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由于主导热件10具有较高的导热性,散热件50安装在主导热件10上,可以对主发热元件200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而副导热件30只需满足副发热元件300的散热需求,也即对发热高的主发热元件200采用强散热,而对发热低的副发热元件300采用弱散热,在散热上进行优化,以实现分区温控散热。如此设置,将主发热元件200和副发热元件300的热量进行集中散热,避免设置过多的散热件50,从而可以减小散热器100的体积。另外,设备的机壳只需在一个区域开设散热孔,就可以满足整个设备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避免多区域开设散热孔,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设备的防护等级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热件、副导热件以及散热件;
所述主导热件用于与主发热元件连接并对其导热;
所述副导热件用于与副发热元件连接并对其导热,所述副导热件还与所述主导热件或所述散热件连接;
所述散热件安装在所述主导热件上,并对所述主导热件和所述副导热件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主导热件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所述第一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相对设置,所述散热件夹设于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之间,所述散热件的一侧面连接所述主导热件,所述散热件的另一侧面连接所述副导热件,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连通到所述散热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齿,所述散热齿分别连接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所述散热齿位于所述风道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连接于所述散热齿,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散热齿背离所述风道的一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热件与所述副导热件平行设置,所述主导热件背离所述风道的一表面形成有第一安装工位,所述第一安装工位用于安装在所述主发热元件上,所述副导热件背离所述风道的一表面形成有第二安装工位,所述第二安装工位用于安装在所述副发热元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热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散热件,所述第一折弯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折弯方向朝向所述风道,所述第一安装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形成第一让位空间,所述第一安装工位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让位空间中;
和/或,所述副导热件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散热件,所述第二折弯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折弯方向朝向所述风道,所述第二安装部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形成第二让位空间,所述第二安装工位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让位空间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导热件与所述主导热件连接,所述副导热件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二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导热件与所述主导热件连接,所述副导热件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填入有相变工质,所述第二通道延伸到安装有所述散热件的区域,且与所述第一通道隔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热件为均温板或者钎焊板或者吹胀板;
和/或,所述副导热件为均温板或实心铝板。
10.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主发热元件、副发热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所述主发热元件与所述副发热元件都安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散热器的主导热件连接所述主发热元件,所述散热器的副导热件连接所述副发热元件。
CN202221651837.9U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器和设备 Active CN217721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1837.9U CN217721879U (zh)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器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1837.9U CN217721879U (zh)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器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21879U true CN217721879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4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1837.9U Active CN217721879U (zh)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器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21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3139B (zh) 散热系统及具有散热系统的飞行器
CN211653594U (zh) 一种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服务器
CN217721879U (zh) 散热器和设备
CN210014476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5269268U (zh) 一种集成式大功率散热模组
CN211019806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09435686U (zh) 遥控器整体散热结构
CN2121087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745850U (zh) 散热装置
CN208505087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3208032U (zh) 散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12132321U (zh) 均温板循环散热大功率led车灯
CN218072265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7721883U (zh)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JP7269422B1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219716062U (zh) 高功率散热器
CN111366018A (zh) 半导体制冷用散热组件及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6600640U (zh) 散热器、功率模组及驱动器
CN218735637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817931U (zh) 空调外机和空调系统
CN216352188U (zh) 一种新型笔记本散热系统
CN218417099U (zh) 散热装置和变频一体机
CN217721858U (zh) 散热器结构和工控设备
CN219938824U (zh) 功率变换设备用散热装置及功率变换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