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21883U -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21883U
CN217721883U CN202221672500.6U CN202221672500U CN217721883U CN 217721883 U CN217721883 U CN 217721883U CN 202221672500 U CN202221672500 U CN 202221672500U CN 217721883 U CN217721883 U CN 217721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dissipation
mounting
bend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25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安发
武友才
王能飞
王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ov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25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21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21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21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控产品散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该散热机构包括均温板和散热器,均温板包括安装部和弯折部,弯折部连接安装部,并朝向和/或背向发热模块延伸设置。安装部的一侧表面用于安装发热模块,散热器设于安装部和/或弯折部,以对发热模块进行导热和散热。均温板内部设有容纳冷媒的均温通道,安装部的顶侧端面与弯折部的顶侧端面不共面,使得一均温板上的弯折部较安装部呈螺旋上升设置,以使弯折部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沿均温通道朝向安装部回流,加速回流速度。冷媒在流道内通过气液两相的循环变化大大提升散热器的效率,有效解决现有的散热器关于高功率密度产品的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控产品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变频器、驱动器等工控领域常用到如IGBT、二极管、晶闸管等大功率元器件,对于此类大发热模块,通常采用强制风冷散热或液冷散热的方式。现有的强制风冷散热或液冷散热的散热器采用型材、铲齿等工艺的散热器,这类散热器通常为基板与翅片一体成型,插齿散热器的基板与翅片是通过挤压连接,存在热扩散性能差,散热器整体温差大,散热翅的翅片效率较低,想要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会导致散热器体积大,重量重,在体积和重量要求比较高的时候,常规散热器存在明显的散热瓶颈,无法满足更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要。
常规设置的散热器,一般只有与大功率元器件接触的基板或者均温板能快速导热,距离大功率元器件较远的基板或者均温板结构均温或者导热效果大打折扣,即使做大体积的散热器也不利于提升散热效率,更无法满足更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机构,旨在解决现有的散热器关于高功率密度产品的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
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至少一端的弯折部,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表面用于安装发热模块,所述弯折部朝向和/或背向所述发热模块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安装部内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弯折部内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以形成均温通道,所述安装部的第一顶面与所述弯折部的第二顶面交叉设置不共面,所述均温通道内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沿所述均温通道朝向所述安装部回流;和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流道,多个所述第一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流道,多个所述第二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弯折部包括:
转向段,所述转向段的一侧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安装部背向所述发热模块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转向段设有第一孔段;和
回流段,所述回流段设于所述转向段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转向段呈夹角设置,所述回流段设有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顶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顶面连接,另一侧朝向背离发热模块一侧呈上升趋势延伸,使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远离的端部在重力方向上呈上下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面朝向所述第二顶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一所述均温通道自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
可选地,所述均温板包括两个所述安装部和两个所述弯折部,两个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连接,两个所述安装部相互远离的侧边分别与一所述弯折部连接;
其中,自两个所述安装部的连接处分别朝向两侧的所述弯折部的延伸路径上,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顶面均呈上升趋势。
可选地,两个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
可选地,两个所述安装部的第一顶面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一所述安装部与一所述弯折部围合形成腔体;
另一所述弯折部伸入所述腔体内,并将所述腔体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多个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的腔壁。
可选地,所述发热模块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且/或,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弯折部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
且/或,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焊接或粘接。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和
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散热板背离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的一侧,多个散热翅片间隔设置且每相邻两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
发热模块;
基板,所述发热模块设于所述基板;以及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安装部设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发热模块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均温板设置散热器,有效解决现有的散热器关于高功率密度产品的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散热机构包括均温板和散热器,均温板包括安装部和弯折部,弯折部一端连接安装部,另一端朝向和/或背向发热模块延伸设置。安装部的一侧表面用于安装发热模块,散热器设于安装部和/或弯折部,以对发热模块进行导热和散热。其中,安装部内设有第一流道,弯折部内设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流道以形成均温通道,呈现为一均温板上的弯折部较安装部呈螺旋上升设置,以使均温通道内处于弯折部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沿均温通道朝向安装部回流,加速回流速度。冷媒在流道内通过气液两相的循环变化大大提升散热器的效率,有效解决现有的散热器关于高功率密度产品的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而且,采用上述散热机构相较于强制风冷和液冷散热的散热器,能加速发热模块的热扩散和热传导,以满足高功率密度的发热模块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控制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控制器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一实施例的均温板板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一实施例的一均温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再一实施例的两均温板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如图5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控制器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散热机构 10 均温板
30 散热器 10A 传热通道
30A 散热通道 10B 腔体
31 散热板 10C 第一腔
32 散热翅片 10D 第二腔
200 电机控制器 10E 拆装孔
201 发热模块 10F 安装面
202 基板 11 安装部
11A 第一顶面 12 弯折部
121A 转向顶面 121 转向段
122A 回流顶面 122 回流段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机构100,应用于发热模块201的散热。
现有散热器中,对于较大发热模块的散热需要体积小、散热密度高的发卡设备,常规的风冷或者水冷的型材散热器无法设计高密散热翅、插齿散热器根部接触热阻大、铲齿散热器成本较高且铲齿散热器基板与均温板焊接时焊接可靠性不高、热管存在失效问题,因此都无法满足更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要。还有常规方案散热器如插接工艺,翅片需要一片一片的插入凹槽,然后再通过工装治具挤压紧固,如果用均温板做基板,则会导致基板变形,以至于破坏均温板通道;常规方案用铝片做翅片,翅片换热面积小,无法实现高功率密度;并且常规方案用均温板做翅片向外延伸,然后再在均温板表面焊接折叠fin或扣合fin、散热器等来增加散热器换热面积,采用此种方式设计的散热器较多,翅片与均温板,均温板与均温板基板之间均需焊接连接,加工工序多,工艺复杂,需要很多治具,成本高。
参照图1至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控制器200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控制器200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100一实施例的均温板10板材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100一实施例的一均温板10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100再一实施例的两均温板10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100如图5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控制器200一实施例的散热器30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散热机构100包括均温板10和散热器30;如图1至图2所示,均温板10包括安装部11以及连接于安装部11至少一端的弯折部12,安装部11的一侧表面用于安装发热模块201,弯折部12朝向和/或背向发热模块201的一侧延伸设置,安装部11内设有第一流道,弯折部12内设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流道以形成均温通道10A,均温通道10A参照图3所示,安装部11的第一顶面11A与弯折部12的第二顶面12A交叉设置不共面,均温通道10A内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沿均温通道10A朝向安装部11回流;散热器30设于安装部11和/或弯折部12上。
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12的弯折方向可以是背向发热模块201形成弯折,也可以是朝向发热模块201形成弯折,也可以是一端背向发热模块201形成弯折,一端朝向发热模块201形成弯折,在此不做绝对限定,具体根据待散热设备的结构空间和安装需求设置。以下参照图示以弯折部12朝背向发热模块201形成弯折的实施方式进行各实施例的阐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均温板10设置散热器30,有效解决现有的散热器30关于高功率密度产品的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散热机构100包括均温板10和散热器30,均温板10包括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弯折部12一端连接安装部11,另一端朝向安装部11背向发热模块201的一侧延伸设置。安装部11的一侧表面用于安装发热模块201,散热器30设于安装部11和/或弯折部12,以对发热模块201进行导热和散热。其中,安装部11内设有第一流道,弯折部12内设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流道以形成均温通道10A,安装部11的第一顶面11A与弯折部12的第二顶面12A不共面,使安装部11所在平面的法向与均温通道10A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并呈现为一均温板10上的弯折部12较安装部11呈螺旋上升设置,以使均温通道10A内处于弯折部12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沿均温通道10A朝向安装部11回流,加速回流速度。冷媒在流道内通过气液两相的循环变化大大提升散热器30的效率,有效解决现有的散热器30关于高功率密度产品的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而且,采用上述散热机构100相较于强制风冷和液冷散热的散热器30,能加速发热模块201的热扩散和热传导,以满足高功率密度的发热模块的散热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1的第一顶面11A和弯折部12的第二顶面12A分别为安装部11的顶面和弯折部12的顶面,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第一顶面11A和第二顶面12A,需要知道的是,在一个均温板10上,第一顶面11A至第二顶面12A的延伸方向与均温通道10A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每一均温板10自安装部11至弯折部12远离安装部12的最远端的弯折和延伸方向呈螺旋上升趋势,便于借助重力势能加速冷媒朝向安装部11的回流速率。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器30可只安装于安装部11,加速安装部11区域的快速散热,均温通道10A加速导热效率,使得安装部11处的温度快速降低。
在另一实施例中,散热器30可只安装于弯折部12,因均温板10本身具有均温通道10A,且每一均温板10自安装部11至弯折部12远离安装部12的最远端的弯折和延伸方向呈螺旋上升趋势,则加速均温通道10A的均温和导热速率,使得安装部11处的温度能快速被导热至距离发热模块201较远端的弯折部12,此时只需要在远端的弯折部12安装有散热器30,快速对远端进行降温,增加热传导速率。
在均温板10的板材本身面积较大,弯折后形成的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围合的体积也较大时,可以在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上都安装上散热器30,能增大散热面积,快速提升散热效率,使得安装部11和弯折部的温度快速且同步降低,提升整体散热机构的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1所在平面的法向与均温通道10A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该夹角的存在使得均温板10绕重力方向呈螺旋上升趋势,其中,该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5°至45°,夹角过大会导致散热机构100的整体体积变大,空间利用率降低,则优选取值为15°、20°、25°以及30°,便于冷媒借助重力作用加速回流效率,提升导热效率。
可选地,安装部11与弯折部12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提升均温通道10A弯折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省去安装步骤和精准对位的需求,便于装配和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一均温板10的板材结构,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10在弯折成型之前为平面型均温板10,均温通道10A设于均温板10内部,并与均温板10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设置,结合参照图4所示,弯折成型之后的均温板10的安装部11与发热模块201连接,弯折部12远离发热模块201延伸设置,均温通道10A同步弯折至一端靠近发热模块201、一单元里发热模块201,均温通道10A内设有冷媒以将靠近发热模块201一侧的热量快速转移,使得均温板10具有良好的导热和均温效果。多个散热器30设于均温板10的安装部11和/或弯折部12,以增加散热面积、加速散热速度,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可选地,安装部11的第一顶面11A朝向弯折部12的第二顶面12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一均温通道自安装部11朝向弯折部12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均温板10在弯折形成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之前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竖向截面为口琴管型。在弯折前,旋转平行四边形至其一侧边与竖直线方向平行,弯折时底边的延伸方向呈弯曲上升趋势;弯折成型时,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形成均温板10的底侧端面,则底侧端面呈弯曲上升趋势,对应的均温板10的顶侧端面与底侧端面平行设置,也均呈弯曲上升趋势,也即均温板10自安装部11的一侧朝向弯折部12远离安装部11的一侧延伸的方向上,整个均温板10也呈弯折上升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均温板10的安装部11设有安装面10F,安装面10F用于安装发热模块201,均温板10内部设有均温通道10A,均温通道10A随均温板10的弯折上升也呈弯折上升趋势,均温通道10A位于弯折部12内远离发热模块201的较远端在竖向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高于均温通道10A位于安装部11内的较近端在竖向方向上的投影位置,在重力方向上,利于较远端的液态冷媒回流至较近端,加速回流速度,提升均温效率和散热效率。
可选地,安装部11设有多个第一流道,多个第一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弯折部12设置有多个第二流道,多个第二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均温通道10A位于安装部11内为第一流道,安装部11内可设置多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流道;均温通道10A位于弯折部12内为第二流道,弯折部12内可设置多个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二流道,一第一流道与一第二流道连通形成均温通道10A,即均温板10设有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均温通道10A,在实际安装或使用时,即使一均温通道10A出现异常或者失效,其他均温通道10A可正常实现均温和散热操作,不会严重影响散热效率。
可选地,弯折部12包括转向段121和回流段122,转向段121的一侧与安装部11连接,另一端朝向安装部11背向发热模块201的一侧延伸设置,转向段121设有第一孔段;回流段122设于转向段121远离安装部11的一侧,并与转向段121呈夹角设置,回流段122设有第二孔段,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连通形成第二流道。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均温通道10A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分别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并为仰角。弯折部12包括转向段121和回流段122,转向段121位于回流段122与安装部11之间,转向段121设有第一孔段、回流段122设有第二孔段,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连通形成第二流道,且第一孔段远离第二孔段的一端与安装部11的第一流道连通,以形成完整的均温通道10A,同时安装部11、转向段121与回流段122依次连接并相邻二者呈夹角设置,以控制散热机构100的体积;且安装部11、转向段121以及回流段122围合形成散热腔。多个散热器30均设于散热腔的腔壁,并位于散热腔的内侧腔壁,在增大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的同时提升空间利用率,满足高功率密度、小安装空间的散热需求。
结合参照如图5至图6所示,可选地,安装部11具有第一顶面11A,弯折部12具有第二顶面12A,第二顶面12A的一侧与第一顶面11A连接,另一侧朝向背离发热模块201一侧呈上升趋势延伸,使弯折部12与安装部11相远离的端部在重力方向上呈上下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的顶侧端面为第一顶面11A,第一顶面11A与安装部11的法向呈夹角设置;弯折部12的顶侧端面为第二顶面12A,第二顶面12A由位于转向部的转向顶面121A和位于回流段122的回流顶面122A连接而成,在重力方向上,回流顶面122A远离转向顶面121A的一端关于竖向直线的投影位置高于第一顶面11A远离转向顶面121A的投影位置。并且,第一顶面11A、转向顶面121A以及回流顶面122A关于竖向直线的投影点可连成一条线段,均温通道10A与第一顶面11A、转向顶面121A以及回流顶面122A的延伸趋势相同,使得冷媒在均温通道10A内可借助重力势能提升回流速度和回流效率,以提升均温效果,确保均温板10具有良好的均温性能,提升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机构100可设置一均温板10,一均温板10弯折呈L型或U型或者口字型,多个散热器30间隔设于均温板10。为了便于提升空间利用率和均温板10的导热效果,本申请也可设置有两个均温板10,均温通道10A由两个延伸路径,提升均温、导热效率,设置两个均温板10,也能增加散热器30的安装位置,提升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机构可以包括一均温板10,或者包括两均温板10,此时每一均温板10各自都是一体结构的板材,通过弯折形成上述的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在另一实施例中,形成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的板材均为单独的均温板10,多个组合的均温板10之间通过胶粘或者焊接的形式进行连接,且相连接的安装部11与弯折部12之间的流道相互连通,多个组合的均温板10之间具有多种组合形式,在此不做过多限定。以下以一均温板10弯折形成安装部11和弯折部12为例进行阐述。
可选地,均温板10包括两个安装部11和两个弯折部12,两个安装部11的一侧连接,两个安装部11相互远离的侧边分别与一弯折部12连接,两个安装部11的顶侧端面呈夹角设置;其中,自两个安装部11的连接处分别朝向两侧的弯折部12的延伸路径上,第一顶面11A与第二顶面12A均呈上升趋势。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机构100设有两均温板10,两个均温板10的安装部11相互连接,弯折部12均背向发热模块201弯折设置。其中,两个安装部11均有安装面10F,两安装面10F共面,发热模块201安装于两安装面10F上,两个安装部11的顶侧端面呈夹角设置,此处夹角与安装部11的顶端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互为补角。每一安装部11与弯折部12绕重力方向的竖直线盘旋上升,使得冷媒在均温通道10A内可借助重力势能提升回流速度和回流效率,以提升均温效果,确保均温板10具有良好的均温性能,提升散热效率。
可选地,两个所述安装部11的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且两个安装部11自连通处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两个第一流道的端部在重力方向的投影高于连通处的第一流道的端部位置,使得第一流道内的冷媒受热汽化后,分别朝向两个弯折部12开设的第一流道的一侧上升,以将安装部11处的热量导出至弯折部12,以通过气液两相变化提升散热效率。
可选地,两个所述安装部的第一顶面呈夹角设置,且两个安装部11的连接处的第一流道互不相通,便于出现一均温板10受损时只需要单边更换均温板10,降低损耗。
可选地,一安装部11与一弯折部12围合形成腔体10B;另一弯折部12伸入腔体10B内,并将腔体10B分隔为第一腔10C和第二腔10D,多个散热器30设于第一腔10C和第二腔10D的腔壁。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均温板10在弯折前的长度相同时,弯折部12与安装部11围合呈口字型散热腔。两个均温板10在弯折前的长度不同时,其安装部11与弯折部12围合形成的散热腔的大小不同,且可呈现为回字型散热腔。其中,较长均温板10的安装部11与一弯折部12围合形成腔体10B,较短均温板10的弯折部12与安装部11围合形成的散热腔较小,使得较短均温板10的转向段121与回流段122的弯折位置距离安装部11较近,则回流部伸入腔体10B内,将腔体10B分隔为第一腔10C和第二腔10D。一散热器30可设于较短均温板10的安装部11,另有两散热器30分别设于较短均温板10的回流段122朝向第一腔10C和第二腔10D的两表面;一散热器30设于较长均温板10的回流段122朝向。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与转向段121的夹角设置为直角,转向段121与回流段122的夹角也设置为直角,但并不对安装部11与转向段121的夹角以及转向段121与回流段122的夹角做绝对性限制,其也可以设置为钝角,优选上述两夹角的角度的取值范围在直角90°至钝角135°之间,优选设置为直角,便于安装和装配,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安装空间和散热需求调整。
可选地,发热模块201与安装部11可拆卸连接,安装部11设有供可拆卸连接的拆装部,拆装部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拆装孔10E,便于装配,提升发热模块201或者散热机构100的返修效率。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30与均温板10通过安装部11和/或弯折部12焊接、粘接、硅脂和螺钉配合紧固等方式连接,实现散热器30与均温板10的预安装,提升二者的安装可靠性,减少散热器30与均温板10的安装步骤,同时也利于确保均温板10的板面强度和板材完整性,避免因安装导致均温通道10A失效的情况发生。
结合参照图7所示,可选地,散热器30包括散热板31和多个散热翅片32,散热板31连接安装部11和/或弯折部12;多个散热翅片32设于散热板31背离安装部11和/或弯折部12的一侧,多个散热翅片32间隔设置且每相邻两散热翅片32之间形成散热通道30A。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器30为型材散热器30、或铲齿散热器30、或扣合翅片散热器30、或折叠翅片散热器30、或冷锻散热器30、或铸造散热器30,多个散热器30也可以为上述散热器30的自由组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控制器200,该电机控制器200包括发热模块201、基板202以及如上述任一项的散热机构100,该散热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机控制器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发热模块201设于基板202,均温板10具有良好的均温性能,其与基板202直接连接以将发热模块201的热量导热至均温板10的较远一端,通过均温板10的螺旋上升设置以在重力方向上加速冷媒的回流效率,提升导热速率,在安装部11和较远端的弯折部12均设置有散热器30,增大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
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至少一端的弯折部,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表面用于安装发热模块,所述弯折部朝向和/或背向所述发热模块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安装部内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弯折部内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以形成容纳冷媒的均温通道,所述安装部的第一顶面与所述弯折部的第二顶面交叉设置不共面,所述均温通道内的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沿所述均温通道朝向所述安装部回流;和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流道,多个所述第一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流道,多个所述第二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
转向段,所述转向段的一侧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安装部背向所述发热模块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转向段设有第一孔段;和
回流段,所述回流段设于所述转向段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转向段呈夹角设置,所述回流段设有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顶面连接,另一侧朝向背离发热模块一侧呈上升趋势延伸,使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远离的端部在重力方向上呈上下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面朝向所述第二顶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一所述均温通道自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包括两个所述安装部和两个所述弯折部,两个所述安装部的一侧连接,两个所述安装部相互远离的侧边分别与一所述弯折部连接;
其中,自两个所述安装部的连接处分别朝向两侧的所述弯折部的延伸路径上,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顶面均呈上升趋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部的第一顶面呈夹角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安装部与一所述弯折部围合形成腔体;
另一所述弯折部伸入所述腔体内,并将所述腔体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多个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的腔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块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且/或,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弯折部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
且/或,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焊接或粘接。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和
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散热板背离所述安装部和/或所述弯折部的一侧,多个散热翅片间隔设置且每相邻两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12.一种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
发热模块;
基板,所述发热模块设于所述基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的安装部设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发热模块的一侧。
CN202221672500.6U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Active CN217721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2500.6U CN217721883U (zh)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2500.6U CN217721883U (zh)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21883U true CN217721883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6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2500.6U Active CN217721883U (zh) 2022-06-29 2022-06-29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21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68088A1 (ja) 冷却システム
JP6738226B2 (ja) 冷却装置
CN210070062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6558560A (zh) 功率模块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211742U (zh) 风冷散热器及电子器件
CN211575316U (zh) 散热构件、散热器和空调器
CN217721883U (zh) 散热机构和电机控制器
CN215345580U (zh) 散热设备
CN212259634U (zh) 一种复合散热器
CN210014474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848821B (zh) 散热构件、散热器和空调器
CN21001448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1457823U (zh) 空调器及其翅片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1001448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7721880U (zh) 散热结构和电机控制器
CN211177171U (zh) 散热器和空调器
CN210399239U (zh) 一种散热构件、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399248U (zh) 微通道散热构件、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9U (zh) 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3346001B (zh) 一种板翅式散热器
CN216600640U (zh) 散热器、功率模组及驱动器
CN213755497U (zh) 一种风冷水冷一体式散热器
CN219919544U (zh) 液冷散热器和液冷模块
CN216852934U (zh) 工质散热装置及工控设备
CN217721879U (zh) 散热器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