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0193U -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0193U
CN220750193U CN202321490377.0U CN202321490377U CN220750193U CN 220750193 U CN220750193 U CN 220750193U CN 202321490377 U CN202321490377 U CN 202321490377U CN 220750193 U CN220750193 U CN 220750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infrared
electromagnetic cooking
temperature sensing
wir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03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徐肇松
李斌
陈匡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03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50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0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01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件、及位于所述支撑件下方的线盘组件,所述支撑件设有通孔及沿所述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线盘组件下方的红外测温传感器,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与所述感温盖位置相对以检测所述感温盖的温度。本申请中红外测温传感器检测的是沿支撑件的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的温度,感温盖浮动设置于支撑件,使得即便锅具底部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形,感温盖依然能够保持与锅具底部的紧贴,使得锅具底部的温度能够实时传递至感温盖,红外测温传感器用以接收感温盖发出的红外线,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和响应的及时性,提升了测温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炉的测温技术大多采用将测温元件安装在面板的下表面,使用过程中,锅具放置在面板上,锅具的底部直接与面板接触,当面板下方的电磁线圈产生的电磁线穿过铁磁性材料的锅具时,在锅具底部产生涡电流而发热,测温元件测量到的温度是锅具底部产生的热量经面板传导后的温度,该测温方式存在以下缺陷:测温存在延迟性,由于面板的材料大多为微晶玻璃面板,热传导性差,锅具底部产生的热量经热传导性差的面板传递后才被测温元件探测到,使得测温元件采集到的温度变化相对于锅具底部的实际温度变化误差较大,从而导致测温不准确。
为解决接触式传热的测温不准确的问题,部分电磁炉采用红外测温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测温。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测温电磁炉,该电磁炉在陶瓷面板的架锅中心位置开一个红外探测窗口,并镶上硒化锌红外窗口镜片加以密封,窗口下对应着电磁炉的线圈盘中心,线圈盘中心开有孔,孔的大小与红外探测窗口相同,在线圈盘的孔下安置一个红外测温器,并使红外测温器的红外探测口透过线圈盘中心孔对准陶瓷面板上的红外探测窗口,可以探测到锅体的温度。该电磁炉通过红外测温技术解决了接触式传热的测温不准确的技术问题。然而其红外探测窗口开设于陶瓷面板的架锅中心的位置,电磁炉运行过程中红外测温器透过该窗口接收锅体发出的红外线以进行温度检测,其存在的技术问题是,锅体在使用过程中,锅体底部中心温升最快温度最高,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锅体底部中心位置会发生凹陷变形等,使得锅体底部中心与红外测温器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且锅体底部凹陷的产生会使得锅体底部的温度场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测温精度下降,测温延迟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的电磁烹饪器具测温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件、及位于所述支撑件下方的线盘组件,所述支撑件设有通孔及沿所述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线盘组件下方的红外测温传感器,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与所述感温盖位置相对以检测所述感温盖的温度。
本申请中的所述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感温盖的定位件、及设于所述定位件和所述线盘组件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以带动所述感温盖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锅具抵靠。
所述定位件的内部中空以形成导光通道。
所述感温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围成测温腔,所述测温腔的内径不小于2mm;和/或,所述导光通道的内径不小于2mm。
所述定位件的外部设有凸出的上止挡部,所述线盘组件设有下止挡部,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上止挡部和所述下止挡部之间。
所述线盘组件包括线盘架和绕设于所述线盘架的电磁线圈,所述线盘架设有与所述定位件适配的导向限位孔,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导向限位孔上下移动。
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线盘组件,所述防护件具有围绕所述通孔布置的防护裙边,所述防护裙边的顶端面与所述支撑件的底端面抵顶。
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位置相对;或者,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或者,所述支撑件设有多个所述通孔,其中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位置相对,其余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
所述感温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包括用于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所述红外探头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H满足:H≧10mm。
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所述线盘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还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的定位柱。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中的红外测温传感器位于线盘组件的下方,使得电磁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及红外测温传感器测温过程中,既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和电磁干扰对红外测温传感器测温精度的影响,又可以保证红外测温传感器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延长红外测温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而且,本申请中红外测温传感器检测的是可沿支撑件的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的温度,而非直接用于检测锅具的温度。感温盖浮动设置于支撑件,使得即便锅具底部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形,感温盖依然能够保持与锅具底部的紧贴,使得锅具底部的温度能够实时传递至感温盖,红外测温传感器用以接收感温盖发出的红外线,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和响应的及时性,提升了测温的可靠性。
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感温盖安装于定位件,定位件可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浮动以带动感温盖上移以与锅具抵靠,从而保证了感温盖能够处于与锅具紧贴的状态,保证了锅具与感温盖之间的接触式传热,即便是锅具底部发生延展变形,感温盖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依然能够保持与锅具底部的接触,从而大幅降低了感温盖与锅具之间的温差,使得感温盖能够代表锅具的实时温度,进而保证了红外测温传感器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用于安装感温盖的定位件的内部中空形成了导光通道,从而使得测温过程中既避免了环境光线对红外测温传感器的光线采集产生干扰,又减少了红外线的耗散,使得电磁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红外线能够通过导光通道聚集性地被红外探头接收,提升了测温的准确性。
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线盘架设有与定位件适配的导向限位孔,定位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沿导向限位孔上下移动,以使得感温盖能够按照预设移动轨迹移动,避免感温盖偏离移动路径而无法伸出通孔以贴合锅具的底部,从而保证了测温的可靠性。
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护件,防护件具有围绕通孔布置的防护裙边,防护裙边的顶端面与支撑件的底端面抵顶,以对通过通孔进入电磁烹饪器具内部的外界杂质和汤汁等液体进行引流,对电磁烹饪器具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形成有效的防护。
6.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感温盖包括顶壁及与顶壁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红外测温传感器包括用于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红外探头与顶壁之间的距离H满足:H≧10mm,从而使得红外测温传感器能够尽可能地免受电磁干扰以及环境高温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测温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的电磁烹饪器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中的感温盖、定位件、防护件、弹性件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的电磁烹饪器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其中,
1.支撑件;
2.感温盖、21.顶壁、22.侧壁;
3.定位件、31.上止挡部、32.导光通道;
4.弹性件;
5.防护件、51.防护裙边、52.防护主体;
6.线盘架、61.导向限位孔、62.下止挡部、63.夹持部;
7.电磁线圈;
8.底座;
9.红外测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件1、及位于支撑件1下方的线盘组件,支撑件1设有通孔及沿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2,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线盘组件下方的红外测温传感器9,红外测温传感器9与感温盖2位置相对以检测感温盖2的温度。
本申请对于支撑件1不做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烹饪器具为电磁炉,支撑件1为电磁炉的面板。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压力煲,包括外胆和可取放地置于外胆的内部的内胆,支撑件1设于外胆的底部以用于承托内胆。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热敏电阻等通过接触的方式采集温度的技术而言,本申请采用红外测温传感器9对锅具的温度进行测量,非接触式的测温方式,降低了环境温度对于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影响,从而提升了测温的准确性,且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响应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可以及时反馈锅具当前的温度,以为电磁烹饪器具的控制单元提供温度检测信号,方便控制单元及时作出响应,以改善烹饪效果。
本申请中的红外测温传感器9位于线盘组件的下方,使得电磁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及红外测温传感器9测温过程中,既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和电磁干扰对红外测温传感器9测温精度的影响,又可以保证红外测温传感器9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延长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使用寿命。而且,本申请中红外测温传感器9检测的是可沿支撑件1的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2的温度,而非直接用于检测锅具的温度。感温盖2浮动设置于支撑件1,使得即便锅具底部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形,感温盖2依然能够保持与锅具底部的紧贴,使得锅具底部的温度能够实时传递至感温盖2,红外测温传感器9用以接收感温盖2发出的红外线,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和响应的及时性,提升了测温的可靠性。
如图2至图4所示,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用于安装感温盖2的定位件3、及设于定位件3和线盘组件之间的弹性件4,定位件3在弹性件4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以带动感温盖2向上移动以与锅具抵靠。作为优选,弹性件4为弹簧。
定位件3可在弹性件4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浮动以带动感温盖2上移以与锅具抵靠,从而保证了感温盖2能够处于与锅具紧贴的状态,保证了锅具与感温盖2之间的接触式传热,即便是锅具底部发生延展变形,感温盖2在弹性件4的作用下依然能够保持与锅具底部的接触,从而大幅降低了感温盖2与锅具之间的温差,使得感温盖2能够代表锅具的实时温度,进而保证了红外测温传感器9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本申请对于感温盖2与定位件3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两者既可以采用焊接、胶粘等不可拆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进行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定位件3的内部中空以形成导光通道32。导光通道32的设置使得测温过程中既避免了环境光线对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光线采集产生干扰,又减少了红外线的耗散,使得电磁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红外线能够通过导光通道32聚集性地被红外探头接收,提升了测温的准确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感温盖2包括顶壁21及与顶壁21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22,顶壁21和侧壁22围成测温腔,测温腔的内径不小于2mm。本实施例中,感温盖2的结构设计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感温盖2整体的结构强度,且便于感温盖2与定位件3的安装,另一方面顶壁21和侧壁22围成测温腔,可以减少红外线的耗散,使感温盖2产生的红外线能够经由测温腔尽可能多地被红外测温传感器9接收,提升红外测温传感器9测温的准确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导光通道32的内径不小于2mm,以使得感温盖2产生的红外线能够经由导光通道32尽可能多地被红外测温传感器9接收,提升红外测温传感器9测温的准确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又一优选实施例,感温盖2包括顶壁21及与顶壁21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22,顶壁21和侧壁22围成测温腔,定位件3的一端伸入测温腔的内部,导光通道32的内径和测温腔的内径均不小于2mm,以使得感温盖2产生的红外线能够经由导光通道32尽可能多地被红外测温传感器9接收,提升红外测温传感器9测温的准确性。
不论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均可进一步地使导光通道32靠近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一侧形成内径渐缩的收束段,以使红外线能够被收束聚拢以被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红外探头接收,进一步提升测温的准确性和响应的及时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定位件3的外部设有凸出的上止挡部31,线盘组件设有下止挡部62,弹性件4位于上止挡部31和下止挡部62之间。上止挡部31和下止挡部62的设置,确保了弹性件4的安装定位,使其伸缩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确保了定位件3上下移动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了感温盖2沿通孔上下浮动的顺畅性。
本实施方式对于上止挡部31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做限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定位件3的外部沿其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上止挡部31,弹性件4的上部分别与各个上止挡部31抵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件3的外部沿其周向凸设有一个呈环形闭合状的上止挡部31,弹性件4的上部与上止挡部31的底端面抵顶。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线盘组件包括线盘架6和绕设于线盘架6的电磁线圈7,线盘架6设有与定位件3适配的导向限位孔61,定位件3沿导向限位孔61上下移动。导向限位孔61的设置使得感温盖2能够按照预设移动轨迹移动,避免感温盖2偏离移动路径而无法伸出通孔以贴合锅具的底部,从而保证了测温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定位件3的下部伸入导向限位孔61内,以使定位件3内部的导光通道32与导向限位孔61连通,导向限位孔61在实现对定位件3运动导向的同时,兼具引导红外线的作用,减少了红外线的耗散。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护件5,防护件5固定安装于线盘组件,防护件5具有围绕通孔布置的防护裙边51,防护裙边51的顶端面与支撑件1的底端面抵顶。防护裙边51的顶端面与支撑件1的底端面抵顶,以对通过通孔进入电磁烹饪器具内部的外界杂质和汤汁等液体进行引流,从而对电磁烹饪器具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形成有效的防护。
作为优选,如图4所示,防护件5包括与防护裙边51固定连接的防护主体52,防护裙边51和防护主体52的连接处形成夹持定位槽,线盘架6设有用于支撑防护件5的夹持部63,夹持部63伸入夹持定位槽并与支撑件1配合实现对防护件5的整体夹持固定,以实现防护件5的安装定位。
本申请对于通孔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通孔与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位置相对。更进一步地,通孔的中轴线与线盘组件的中轴线同轴布置。
本实施方式一将通孔与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对位布置,红外测温传感器9位于线盘架6的下方,以对锅具底部的中央区域进行温度采集,使用过程中,锅具底部温升快温度高,红外测温传感器9采集锅具底部的温度,可实现温度的快速反馈,有助于电磁烹饪器具及时根据温度信号对烹饪程序作出相应的调整。
实施方式二:通孔与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或者说,通孔的中轴线与线盘组件的中轴线错位布置。
本实施方式二中,在水平方向上,通孔位于线盘架6中心的一侧,感温盖2沿通孔上下浮动以接受锅具底部一侧的传热,红外测温传感器9与感温盖2位置相对从而实现了对锅具底部一侧的温度采集,尤通过采集锅具底部非中央区域的温度实现对锅具温度的实时反馈,提升了温度采集数据的多样性,有助于全面反馈锅具的温度信息,以为电磁烹饪器具烹饪程序的调整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
更进一步地,作为本实施方式二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支撑件1设有多个与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的通孔,多个通孔围绕线盘架6的中心等角度均布,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多个红外测温传感器9,一个红外测温传感器9对应一个感温盖2。该实施例实现了对锅具底部围绕其中央区域的周边区域的多点测温,通过多点温度采集既能进一步提升测温精度,又能在其中一个红外测温传感器9发生失效时,通过其余红外测温传感器9对温度进行采集,保证了温度采集的稳定性。
实施方式三:支撑件1设有多个通孔,其中一个通孔与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位置相对,其余通孔与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至少一个通孔处设有感温盖2,且与之对应的设有与感温盖2位置相对的红外测温传感器9。
本实施方式三既实现了对锅具底部中央区域的温度采集,又实现了对锅具底部一侧的温度采集,提升了温度采集数据的多样性,保证了测温精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感温盖2包括顶壁21及与顶壁21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22,红外测温传感器9包括用于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红外探头与顶壁21之间的距离H满足:H≧10mm。即,即便感温盖2在锅具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移动后的感温盖2的顶壁21与红外探头之间的距离H也满足大于或者等于10mm的距离要求,从而使得红外测温传感器9能够尽可能地免受电磁干扰以及环境高温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测温的准确性。
本申请对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安装不做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四: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8,线盘组件安装于底座8,底座8还设有用于安装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定位柱。
实施方式五:线盘组件包括线盘架6和绕设于线盘架6的电磁线圈7,线盘架6设有向下延伸以用于安装红外测温传感器9的定位结构,以使红外测温传感器9安装后能够位于电磁线圈7的下方,降低电磁线圈7通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对红外测温传感器9产生的干扰。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件、及位于所述支撑件下方的线盘组件,所述支撑件设有通孔及沿所述通孔上下浮动的感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线盘组件下方的红外测温传感器,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与所述感温盖位置相对以检测所述感温盖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感温盖的定位件、及设于所述定位件和所述线盘组件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以带动所述感温盖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锅具抵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件的内部中空以形成导光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围成测温腔,所述测温腔的内径不小于2mm;和/或,
所述导光通道的内径不小于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件的外部设有凸出的上止挡部,所述线盘组件设有下止挡部,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上止挡部和所述下止挡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盘组件包括线盘架和绕设于所述线盘架的电磁线圈,所述线盘架设有与所述定位件适配的导向限位孔,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导向限位孔上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线盘组件,所述防护件具有围绕所述通孔布置的防护裙边,所述防护裙边的顶端面与所述支撑件的底端面抵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位置相对;
或者,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
或者,所述支撑件设有多个所述通孔,其中一个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位置相对,其余所述通孔与所述线盘组件的中央区域在水平方向错位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固连且向下弯折的侧壁,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包括用于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所述红外探头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H满足:H≧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所述线盘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还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红外测温传感器的定位柱。
CN202321490377.0U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750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0377.0U CN220750193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0377.0U CN220750193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0193U true CN220750193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71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0377.0U Active CN220750193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501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79875U (zh) 一种分离隔热悬浮式温度传感器
CN220750193U (zh) 一种红外测温的电磁烹饪器具
WO2015161704A1 (zh) 电磁炉的测温结构
CN219981079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01958603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111220238A (zh) 一种油杯液位自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20321379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7302893U (zh) 烹饪电器
CN209279215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20541170U (zh) 一种测温模块及吸油烟机
CN208920128U (zh) 一种可精准控温的电磁炉
CN209300765U (zh) 烹饪装置
CN108225573B (zh)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11673722U (zh) 烹饪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9756452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20541169U (zh) 一种测温模块及吸油烟机
CN221012921U (zh) 一种压力检测装置及压力烹饪器具
CN215597350U (zh) 防干烧感温探头、防干烧装置及灶具
CN217285423U (zh) 烹饪电器
CN220321377U (zh) 一种精准测温电磁烹饪器具
CN220729490U (zh) 传感器组件、测温装置及炒菜机
CN219981078U (zh) 一种精准测温电磁炉
CN212180092U (zh) 带红外测温的白色家电结构
CN218156547U (zh) 弹性接触式温度检测装置和烹饪设备
CN217403635U (zh) 温控探头及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