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托盘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托盘车工作时,货物的重心位于负重轮和转向舵轮之间。且常使用顶升连杆机构,实现一个动力源,驱动货叉前后两侧同时升降来举升货物的功能,一般情况下,移动托盘搬运车仅适用于使用川字托盘的货物,因负重轮需要保持触地而不能适用于田字托盘,为了适用于田字托盘,此时一种可以选择的技术方案为:增加额外的轮组,并在进叉时,将负重轮抬起,从而消除干涉,对于该技术方案,常采用平动凸轮搭配直线导轨来驱动顶升连杆机构运动,此时,其或因力作用方向不共线而产生的较大偏载,或因机构尺寸所限极大增加机体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小空间,需较高稳定性,且原有机构不干涉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包括:
货叉架,所述货叉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车体结构板;
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对称分布在货叉架和车体结构板的两侧;
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铰接有油缸,所述第一支座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杆底板,所述油缸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三连杆的内部连接有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负重轮总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刚性固定连接在连杆连杆底板的外壁,所述连杆底板刚性固定连接在车体结构板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座与油缸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所述油缸与第一连杆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且第一连杆的中间通过销轴与第二支座呈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的顶部俩支耳分别通过销轴与第二连杆和第二支座呈铰接连接,且第二连杆与第二支座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的下半部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与第四连杆的端部移动体形成移动副链接。
优选的,所述第四连杆通过铰链连接在货叉架外部,所述负重轮总成的外部支架刚性固定连接在货叉架的端部。
所述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货叉架上开设有两个适配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零部件安装和移动的导向槽。
优选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完成负重轮提升动作的同时,机构整体占用的空间更少,且布置方式更加自由,可以通过简单地转换改变占用空间的方向,从而实现减小机体长度、节约机体内空间的效果。
(1)以平面连杆机构实现提升运动,结构更加精简;
(2)基于连杆机构自身优点,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
(3)连杆机构整体固定在机架上,集成化及模块化水平更过高;
(4)利用连杆结构压力角的变化,能量分配更加合理;
(5)使用机械自锁的方式进行限位和承力,相对安全稳定;
(6)空间占用更小,且结构强度不逊与现有方案;
(7)机构布置方式多变,可以更加自由的分配机体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极限位置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极限位置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201、货叉架;202、车体结构板;203、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4、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301、第一支座;302、连杆底板;303、油缸;304、第一连杆;305、第二支座;306、第二连杆;307、第三连杆;308、第四连杆;309、第五连杆;310、负重轮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应用于移动托盘车的负重轮提升装置,包括:本申请中使用的油缸303和负重轮总成310均为市场上可直接购买到的产品,其原理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货叉架201,货叉架20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车体结构板202;
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对称分布在货叉架201和车体结构板202的两侧;
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包括第一支座301,第一支座301的一端铰接有油缸303,第一支座301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杆底板302,油缸303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杆304,第一连杆304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306,第二连杆306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连杆307,第三连杆307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支座305,第三连杆307的内部连接有第四连杆308,第四连杆308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五连杆309,第五连杆309的另一端连接有负重轮总成310,通过油缸303驱动第一连杆304逆时针旋转,于是第一连杆304通过下端铰点将第二支座305向上提拉,从而使得带有滑槽的第三连杆307倾斜,从而依次带动第四连杆308、第五连杆309、负重轮总成310、负重轮总成310旋转后实现负重轮抬起。
进一步的,第一支座301与第二支座305刚性固定连接在连杆连杆底板302的外壁,连杆底板302刚性固定连接在车体结构板202的外壁。
进一步的,第一支座301与油缸303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油缸303与第一连杆304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且第一连杆304的中间通过销轴与第二支座305呈铰接连接,第三连杆307的顶部俩支耳分别通过销轴与第二连杆306和第二支座305呈铰接连接,且第二连杆306与第二支座305之间通过销轴呈铰接连接,通过销轴的铰接连接,方便个连杆之间的转动位移,改变第一支座301及油缸303的布置角度,同时适当改变第一连杆304的形状,可以简单地实现同种原理下多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可替代地,油缸303可以替换为其他提供直线运动或稳定回转运动的动力源,诸如电推杆,气缸,舵机等。
进一步的,第三连杆307的下半部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与第四连杆308的端部移动体形成移动副链接,当第三连杆307在产生倾斜时,其滑槽对第四连杆308端部移动体的抵接,会使得第四连杆308出现转动位移。
进一步的,第四连杆308通过铰链连接在货叉架201外部,负重轮总成310的外部支架刚性固定连接在货叉架201的端部,且负重轮总成310中负重轮与外部支架呈铰接连接,且转动轴通过凸轮与第五连杆309相互连接,当第五连杆309出现位移时,带动负重轮旋转提升。
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与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的结构相同,货叉架201上开设有两个适配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零部件安装和移动的导向槽,从而能够满足第一负重轮提升机构203和第二负重轮提升机构204移动部件的工作。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滑槽处于水平极限位置时,四杆结构临近死点位置,同时第一连杆304与连杆底板302侧边相接触,形成限位;工作时,油缸303驱动第一连杆304逆时针旋转,于是第一连杆304通过下端铰点将第二支座305向上提拉,从而使得带有滑槽的第三连杆307倾斜,从而依次带动第四连杆308、第五连杆309、负重轮总成310、负重轮总成310旋转后实现负重轮抬起的运动过程,滑槽运动到上极限位置时,第一连杆304与第二支座305相接触,形成机械限位,至此,一个完整的抬起负重轮过程完成。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