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3573U -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3573U
CN220693573U CN202322029409.3U CN202322029409U CN220693573U CN 220693573 U CN220693573 U CN 220693573U CN 202322029409 U CN202322029409 U CN 202322029409U CN 220693573 U CN220693573 U CN 220693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dissipation
radiator
hea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294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磊
刘念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Route AI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epRoute 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Route AI Ltd filed Critical DeepRoute AI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294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93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3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3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其中,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支架、液冷散热器以及冷却风扇,散热器支架内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散热通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液冷散热器设于散热通道内,用于外接液冷管路;冷却风扇设于散热通道内;冷却风扇和液冷散热器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本实施例通过将液冷散热器设置在散热通道内,通过冷却风扇对液冷散热器进行散热,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智能驾驶汽车的控制设备作为其核心技术部件,要求功率密度高、体积小、结构紧凑等。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须充分考虑结构、散热等方面的问题。智能驾驶汽车尾箱的控制设备常采用液冷的方式散热。其中液冷系统中的散热器需要建立散热通道来有效散发液体介质的热量。
公开号为CN109572387A的专利公开了汽车及冷却系统,给出了利用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侧风通过通风孔带走散热器的热量的启示,但是侧风的风量和风速受车速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当侧风较小或者没有侧风时,通风孔内的空气流通性不好,导致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不好。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用以解决如何提高现有液冷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散热组件,其中,包括:散热器支架,所述散热器支架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
液冷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用于外接液冷管路;
冷却风扇,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液冷散热器由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排风罩、散热管道和排风合件,所述排风罩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连接,所述排风罩的宽度沿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管道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散热管道上远离所述排风罩的一端与所述排风合件连接,用于将所述散热管道内的热气排出。
可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液冷管路进液接头和液冷管路出液接头;
所述液冷管路出液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散热器的进液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并与所述液冷管路的出液口连接;
所述液冷管路进液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散热器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并与所述液冷管路的进液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覆盖于所述进风口。
可选的,所述冷却风扇的形状大小和所述散热通道的形状大小适配,所述冷却风扇嵌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所述液冷散热器的形状大小和所述散热通道的形状大小适配,所述冷却风扇嵌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液冷散热器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自所述进风口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开口槽的长度值大于所述冷却风扇的高度值,用于将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液冷散热器从安装槽内取出。
可选的,所述排风罩的小端设有环形连接部,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散热管道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自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朝向背离所述散热器支架中线的方向延伸。
一种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其中,包括尾箱内饰板和如上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
所述尾箱内饰板设有通风孔,所述散热器支架连接于所述尾箱内饰板上背离车内的一侧,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用于供车内的冷气进入所述散热通道。
一种汽车,其中,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通过设置散热通道,并且在散热通道内设置冷却风扇,冷却风扇促进散热通道内气体的流动,将液冷散热器设于散热通道内,散热通道内的空气与液冷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将热量带出,实现对液冷散热器的散热,使散热后的液冷散热器更好的与液冷管路内的液体介质进行热交换,提高液冷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汽车辅助散热装置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汽车辅助散热装置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散热器支架;110、固定部;200、排风罩;210、环形连接部;300、液冷散热器;400、冷却风扇;500、散热管道;600、排风合件;700、液冷管路进液接头;800、液冷管路出液接头;900、进风格栅;1000、尾箱内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支架100,所述散热器支架100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液冷散热器300,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用于外接液冷管路;冷却风扇400,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冷却风扇400和所述液冷散热器300由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
具体的,冷却风扇400和液冷散热器300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液冷散热器300与液冷系统内的液体介质进行热交换,对液体介质散热,风扇启动,加快散热通道内气体的流动速度,空气从进气口进入散热通道内后,与散热通道内的液冷散热器300进行热交换,对液冷散热器300进行降温,接着空气通过出风口将散热管道500内的热量带出,实现对液冷散热器300的降温。
本实施例通过将液冷散热器300设置在散热通道内,通过冷却风扇400对液冷散热器300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液冷散热器300更好的与液冷管路内的液体介质进行热交换,提高液冷散热器300的散热效果,并且冷却风扇400的风速和风量可控,保证了液冷散热器300散热效果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排风罩200、散热管道500和排风合件600,所述排风罩200呈喇叭状,所述排风罩200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500连接,所述排风罩200的宽度沿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管道500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散热管道500上远离所述排风罩200的一端与所述排风合件600连接,用于将所述散热管道500内的热气排出。
具体的,当散热通道内的空气与液冷散热器300进行热交换之后由出风口排出并进入到排风罩200内,排风罩200内的空气沿着排风罩200进入到散热管道500内,接着由排风合件600将散热管道500内的热空气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合件600包括若干导风条,若干所述导风条朝向车外设置,并且,所述导风条沿着出风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条用于防止车外的雨水溅入散热管道500内,同时,导风条倾斜设置可以引导散热管道500内的热气朝下排出,避免热气从散热管道500内排出时撞到车身侧壁而影响排出效果。
由于散热通道的直径与散热管道500的直径相差较大,排风罩200的宽度沿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管道500的方向逐渐减小,有利于将散热通道内排出的热风导引到散热管道500内。
请参阅图1,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液冷管路进液接头700和液冷管路出液接头800;所述液冷管路出液接头800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散热器300的进液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器支架100的侧壁,并与所述液冷管路的出液口连接;所述液冷管路进液接头700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散热器300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器支架100的侧壁,并与所述液冷管路的进液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管路出液接头800的一端与液冷散热器300的进液口固定连接;液冷管路进液接头700的一端与液冷散热器300的出液口固定连接。
具体的,需要将液冷散热器300连接到液冷系统中时,将液冷管路的出液口连接到液冷管路出液接头800上背离液冷散热器300的一端,将液冷管路的进液口连接到液冷管路进液接头700上背离液冷散热器300的一端,完成液冷散热器300和液冷管路的连接。液冷管路内的液体介质通过液冷管路出液接头800进入到液冷散热器300内,并与液冷散热器300热交换,接着通过液冷管路进液接头700,回到液冷管路,完成液冷系统的散热。
通过设置液冷管路进液接头700和液冷管路出液接头800,便于液冷管路与液冷散热器300的连通,操作简单。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进风格栅900,所述进风格栅900覆盖于所述进风口。将进风格栅900覆盖于进风口处,避免杂物进入散热通道内,阻挡散热通道内空气的流通,影响液冷散热器300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风扇400的形状大小和所述散热通道的形状大小适配,所述冷却风扇400嵌于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液冷散热器300的形状大小和所述散热通道的形状大小适配,所述冷却风扇400嵌于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冷却风扇400与所述液冷散热器300固定连接。
具体的,将冷却风扇400固定于液冷散热器300上,然后将冷却风扇400和液冷散热器300一同嵌入散热通道内,完成安装。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支架100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自所述进风口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开口槽的长度值大于所述冷却风扇400的高度值,用于将所述冷却风扇400和所述液冷散热器300从安装槽内取出。所述开口槽对称设置两个。
具体的,需要取出风扇和散热器时,拇指和食指分别通过两个开口槽,对液冷散热器300进行夹持,将冷却风扇400和液冷散热器300从散热通道内取出。也可以利用外部工具通过开口槽将冷却风扇400和液冷散热器300从散热通道内取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槽也可以用于引出所述冷却风扇400的线束,利于冷却风扇400的组装。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排风罩200的小端设有环形连接部210,所述环形连接部210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散热管道500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具体的,将散热管道500套设于环形连接部210上,实现排风罩200与散热管道500的连接,拆卸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支架100上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固定部110,所述固定部110自所述散热器支架100的侧壁朝向背离所述散热器支架100中线的方向延伸。
具体的,散热器支架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10与外部连接,实现散热组件的固定。保证散热组件在使用过程的稳定性。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包括尾箱内饰板1000和如上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具体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尾箱内饰板1000设有通风孔,所述散热器支架100连接于所述尾箱内饰板1000上背离车内的一侧,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用于供车内的冷气进入所述散热通道。
具体的,所述尾箱内饰板1000设于车辆的尾箱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通风孔连通,实现散热通道与汽车尾箱的连通,启动冷却风扇400,汽车尾箱内的冷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到散热通道内,冷空气与散热通道内的液冷散热器300进行热交换变成热空气,热空气经过出风口进入到散热管道500内,由排风合件600将散热管道500内的热气排出车外。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通道与车尾箱内的空间连通,冷却风扇400将车内的冷空气引入到散热通道内,冷空气与液冷散热器300进行热交换,由于冷空气与液冷散热器的温差较大,一定时间内,液冷散热器降温的速度更快,因此,快速降温后的液冷散热器能够更好的与液冷管路内的液体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大大提升了液冷散热器300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的一端设有头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尾箱内饰板1000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紧固件上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后与所述第二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头部与所述第二紧固件分别压紧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尾箱内饰板1000,实现散热器支架100与尾箱内饰板1000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将进风格栅900设于尾箱内饰板1000位于车内的一侧,进风格栅900上设有第三连接孔,将第一紧固件上远离所述头部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后与所述第二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头部与所述第二紧固件分别压紧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进风格栅900,使散热器支架100通过与进风格栅900夹紧尾箱内饰板1000的方式固定,结构简单,减小散热组件在车辆尾箱内的占用面积。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
综上,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支架100,所述散热器支架100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液冷散热器300,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用于外接液冷管路;冷却风扇400,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冷却风扇400和所述液冷散热器300由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通过将液冷散热器300设置在散热通道内,通过冷却风扇400对液冷散热器300进行散热,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以散热组件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介绍,但本实施例的应用并不以散热组件为限,也可以应用到其它类似工件的生产和使用中。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器支架,所述散热器支架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
液冷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用于外接液冷管路;
冷却风扇,设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液冷散热器由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排风罩、散热管道和排风合件,所述排风罩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道连接,所述排风罩的宽度沿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管道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散热管道上远离所述排风罩的一端与所述排风合件连接,用于将所述散热管道内的热气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液冷管路进液接头和液冷管路出液接头;
所述液冷管路出液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散热器的进液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并与所述液冷管路的出液口连接;
所述液冷管路进液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散热器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并与所述液冷管路的进液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覆盖于所述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扇的形状大小和所述散热通道的形状大小适配,所述冷却风扇嵌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所述液冷散热器的形状大小和所述散热通道的形状大小适配,所述冷却风扇嵌于所述散热通道内;
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液冷散热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自所述进风口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开口槽的长度值大于所述冷却风扇的高度值,用于将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液冷散热器从安装槽内取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罩的小端设有环形连接部,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散热管道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支架上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自所述散热器支架的侧壁朝向背离所述散热器支架中线的方向延伸。
9.一种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箱内饰板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
所述尾箱内饰板设有通风孔,所述散热器支架连接于所述尾箱内饰板上背离车内的一侧,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用于供车内的冷气进入所述散热通道。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
CN202322029409.3U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20693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9409.3U CN220693573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9409.3U CN220693573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3573U true CN220693573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04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29409.3U Active CN220693573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93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5040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unit and motor control unit of hybrid vehicle
JP5240444B2 (ja) 燃料電池車両の冷却装置
CN102529643B (zh) 空气管道
US20070240431A1 (en) Cooling Apparatus of a Fuel Cell Vehicle
CN110001548B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
CN103543804A (zh) 散热装置
CN220693573U (zh) 一种散热组件、汽车辅助散热装置及汽车
KR101459431B1 (ko) 차량용 쿨링 장치
CN212229509U (zh) 一种用于刀片服务器前后热源的风流道导风罩
CN211503760U (zh) 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其散热模块、车辆
CN208750642U (zh) 带液冷散热的led车灯
KR102067674B1 (ko) 차량용 루프형 공조장치
JPH02109728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155475B2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の冷却構造
CN111380111A (zh) 空调器
KR20120063116A (ko) 인터쿨러 가이드 덕트
CN207969291U (zh) 一种散热性能优异的通信设备
CN107905885B (zh) 一种冷却模块总成
CN217283813U (zh) 一种双向散热的脱毛仪
CN220363213U (zh) 一种前端冷却模块、前备箱及车辆
CN212393138U (zh) 后备箱散热装置及智能驾驶车辆
CN214901800U (zh) 一种三合一控制器结构
CN214315907U (zh)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外壳
CN213199605U (zh)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CN210320430U (zh) 冷风机及其送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