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99605U -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99605U
CN213199605U CN202021468284.4U CN202021468284U CN213199605U CN 213199605 U CN213199605 U CN 213199605U CN 202021468284 U CN202021468284 U CN 202021468284U CN 213199605 U CN213199605 U CN 213199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heat dissipation
air
dissipation structure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682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晓慧
彭健
孟超超
江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ma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ma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ma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ma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682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99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99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996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后备箱,后备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后备箱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与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连通;隔板,隔板设置在后备箱内,隔板将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隔板上设有通风孔,通风孔将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发热元件,发热元件设置在后备箱的主体空间内,发热元件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的位置相对应;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设置在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处,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流入后备箱内并由出风口流出。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备箱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在智能驾驶车辆内,需要增设很多附加元器件,例如工控机、电源模块等等,相关技术中存在将附加元器件设置于智能驾驶车辆的后备箱内的方案。这些附加元器件在工作时通常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后备箱散热结构来对这些元器件进行散热。
相关技术中采用设置在后备箱上的风机或风扇来驱动气体流入和流出后备箱来对内部元器件进行散热,这种散热结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发热量大的元器件的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后备箱,后备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后备箱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与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连通;隔板,隔板设置在后备箱内,隔板将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隔板上设有通风孔,通风孔将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发热元件,发热元件设置在后备箱的主体空间内,发热元件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的位置相对应;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设置在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处,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流入后备箱内并由出风口流出。
进一步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导风件,导风件设置在备胎槽内,导风件与备胎槽的内壁和隔板均接触,以通过导风件将由进风口流入的空气导流至通风孔处。
进一步地,导风件具有导风面,导风面的至少部分倾斜于隔板的下表面设置。
进一步地,通风孔包括第一开孔;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发热件,第一发热件上装有第一散热翅片,第一散热翅片与第一开孔的位置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翅片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形成空气流道,空气流道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开孔处。
进一步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扇,风扇设置在空气流道的第二端处;空气流道的第一端和空气流道的第二端为空气流道的相对的两端。
进一步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道盖板,风道盖板盖设在第一发热件上,风道盖板与第一发热件之间形成散热通道,第一散热翅片设置在散热通道内。
进一步地,散热通道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开孔处,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空气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扇安装架,风扇安装架设置在散热通道的第二端,以通过风扇安装架对散热通道的第二端进行封盖;风扇安装架上设有风扇安装孔,风扇设置在风扇安装架上与风扇安装孔的相对应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风扇安装孔为多个,多个风扇安装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风扇为多个,多个风扇与多个风扇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发热元件包括第二发热件,第二发热件与第一发热件间隔设置;通风孔包括第二开孔,第二开孔位于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发热件远离隔板的一面装有第二散热翅片。
进一步地,第一发热件与第二发热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出风口为两个,两个出风口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的沿第二方向的两端。
进一步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置于进风口处,以对由进风口进入后备箱内的空气进行过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该智能驾驶车辆包括上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后备箱,后备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后备箱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与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连通;隔板,隔板设置在后备箱内,隔板将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隔板上设有通风孔,通风孔将后备箱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发热元件,发热元件设置在后备箱的主体空间内,发热元件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的位置相对应;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设置在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处,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流入后备箱内并由出风口流出。这样,驱动部件驱动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备胎槽内,然后通过隔板上的通风孔向上吹向发热元件,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而且,冷空气由下向上吹出,可使冷空气更充分地覆盖后备箱内的下部区域,从而更好地与发热元件接触,这种由下向上吹气冷却的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对发热元件的冷却效果,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后备箱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去除后备箱后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去除后备箱后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图5中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隔板;11、通风孔;111、第一开孔;112、第二开孔;2、发热元件;21、第一发热件;211、第一散热翅片;22、第二发热件;221、第二散热翅片;3、驱动部件;4、导风件;41、导风面;5、风扇;6、风道盖板;7、风扇安装架;100、后备箱;101、进风口;102、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后备箱100,后备箱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与后备箱100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102与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连通;隔板1,隔板1设置在后备箱100内,隔板1将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隔板1上设有通风孔11,通风孔11将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发热元件2,发热元件2设置在后备箱100的主体空间内,发热元件2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11的位置相对应;驱动部件3,驱动部件3设置在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处,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101流入后备箱100内并由出风口102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后备箱100,后备箱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与后备箱100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102与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连通;隔板1,隔板1设置在后备箱100内,隔板1将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隔板1上设有通风孔11,通风孔11将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发热元件2,发热元件2设置在后备箱100的主体空间内,发热元件2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11的位置相对应;驱动部件3,驱动部件3设置在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处,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101流入后备箱100内并由出风口102流出。这样,驱动部件3驱动空气通过进风口101进入备胎槽内,然后通过隔板1上的通风孔11向上吹向发热元件2,对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而且,冷空气由下向上吹出,可使冷空气更充分地覆盖后备箱100内的下部区域,从而更好地与发热元件2接触,这种由下向上吹气冷却的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对发热元件2的冷却效果,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驱动部件3可以是风机、风扇等结构,只要可以驱动气体流动即可。驱动部件3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优选地,驱动部件3为两个。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元件2是指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的元件,而非指其功能是为了发热。
为了使空气能更有效地同通风孔11,从而保证较好的散热效果,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导风件4,导风件4设置在备胎槽内,导风件4与备胎槽的内壁和隔板1均接触,以通过导风件4将由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导流至通风孔11处。
优选地,导风件4具有导风面41,导风面41的至少部分倾斜于隔板1的下表面设置。这样,通过导风面41可将空气更有效地导向至通风孔11处。在本实施例中,导风面41为斜面。
具体地,通风孔11包括第一开孔111;发热元件2包括第一发热件21,第一发热件21上装有第一散热翅片211,第一散热翅片211与第一开孔111的位置对应设置。
另外,第一散热翅片211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形成空气流道,空气流道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开孔111处。这样,空气通过第一开孔111后会进入空气流道内并沿空气流道流动,从而可与翅片之间进行更好的热量交换。
为了使空气能更好地沿空气流道流动,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扇5,风扇5设置在空气流道的第二端处;空气流道的第一端和空气流道的第二端为空气流道的相对的两端。通过设置风扇5,可驱动空气更顺畅地流过空气流道,从而提高空气与散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此基础上,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道盖板6,风道盖板6盖设在第一发热件21上,风道盖板6与第一发热件2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第一散热翅片211设置在散热通道内。这样,风扇5可驱动气流沿散热通道流动,可有效地减小外部空气的干扰,提高散热效果。
具体地,散热通道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开孔111处,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空气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扇安装架7,风扇安装架7设置在散热通道的第二端,以通过风扇安装架7对散热通道的第二端进行封盖;风扇安装架7上设有风扇安装孔,风扇5设置在风扇安装架7上与风扇安装孔的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风扇安装架7可将散热通道的第二端进行封盖,从而将散热通道与外部空间分隔。有利于提高风扇5的驱动效果,使空气更好地流过散热通道。
优选地,风扇安装孔为多个,多个风扇安装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风扇5为多个,多个风扇5与多个风扇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风扇安装孔和风扇5均为4个。
可选地,发热元件2包括第二发热件22,第二发热件22与第一发热件21间隔设置;通风孔11包括第二开孔112,第二开孔112位于第一发热件21和第二发热件22之间。通过在第一发热件21和第二发热件22之间设置第二开孔112,空气通过第二开孔112后可更好地与第一发热件21和第二发热件22进行接触,提高对第一发热件21和第二发热件22的散热效果。
为了保证气流对第二发热件22的散热效果,第二发热件22远离隔板1的一面装有第二散热翅片221。
优选地,第一发热件21与第二发热件2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出风口102为两个,两个出风口102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100的沿第二方向的两端。这样,由于两个出风口102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100的沿第二方向的两端,气流会沿第二方向进行流动,从而与第一发热件21与第二发热件22进行更充分的接触,从而提高对第一发热件21与第二发热件22的散热效果。
为了减小灰尘进入后备箱100内部的风险,保证后备箱100内部元器件的平稳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置于进风口101处,从而通过过滤装置对由进风口101进入后备箱10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具体地,过滤装置为空气过滤器。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该智能驾驶车辆包括上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后备箱100,后备箱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与后备箱100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102与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连通;隔板1,隔板1设置在后备箱100内,隔板1将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隔板1上设有通风孔11,通风孔11将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发热元件2,发热元件2设置在后备箱100的主体空间内,发热元件2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11的位置相对应;驱动部件3,驱动部件3设置在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处,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101流入后备箱100内并由出风口102流出。这样,驱动部件3驱动空气通过进风口101进入备胎槽内,然后通过隔板1上的通风孔11向上吹向发热元件2,对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而且,冷空气由下向上吹出,可使冷空气更充分地覆盖后备箱100内的下部区域,从而更好地与发热元件2接触,这种由下向上吹气冷却的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对发热元件2的冷却效果,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后备箱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备箱(100),所述后备箱(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与所述后备箱(100)的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所述出风口(102)与所述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连通;
隔板(1),所述隔板(1)设置在后备箱(100)内,所述隔板(1)将所述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所述备胎槽内的空间分隔;所述隔板(1)上设有通风孔(11),所述通风孔(11)将所述后备箱(100)内的主体空间与所述备胎槽内的空间连通;
发热元件(2),所述发热元件(2)设置在所述后备箱(100)的主体空间内,所述发热元件(2)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通风孔(11)的位置相对应;
驱动部件(3),所述驱动部件(3)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01)和/或所述出风口(102)处,以驱动空气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所述后备箱(100)内并由所述出风口(10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导风件(4),所述导风件(4)设置在所述备胎槽内,所述导风件(4)与所述备胎槽的内壁和所述隔板(1)均接触,以通过所述导风件(4)将由所述进风口(101)流入的空气导流至所述通风孔(11)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4)具有导风面(41),所述导风面(41)的至少部分倾斜于所述隔板(1)的下表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11)包括第一开孔(111);所述发热元件(2)包括第一发热件(21),所述第一发热件(21)上装有第一散热翅片(211),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11)与所述第一开孔(111)的位置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11)包括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开孔(111)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扇(5),所述风扇(5)设置在所述空气流道的第二端处;所述空气流道的第一端和所述空气流道的第二端为所述空气流道的相对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道盖板(6),所述风道盖板(6)盖设在所述第一发热件(21)上,所述风道盖板(6)与所述第一发热件(2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11)设置在所述散热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孔(111)处,所述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空气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风扇安装架(7),所述风扇安装架(7)设置在所述散热通道的第二端,以通过所述风扇安装架(7)对所述散热通道的第二端进行封盖;所述风扇安装架(7)上设有风扇安装孔,所述风扇(5)设置在所述风扇安装架(7)上与所述风扇安装孔的相对应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扇安装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风扇(5)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扇(5)与多个所述风扇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2)包括第二发热件(22),所述第二发热件(22)与所述第一发热件(21)间隔设置;所述通风孔(11)包括第二开孔(112),所述第二开孔(112)位于所述第一发热件(21)和所述第二发热件(2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件(22)远离所述隔板(1)的一面装有第二散热翅片(22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件(21)与所述第二发热件(2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出风口(102)为两个,两个所述出风口(102)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后备箱(100)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进风口(101)处,以对由所述进风口(101)进入所述后备箱(10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
14.一种智能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驾驶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
CN202021468284.4U 2020-07-22 2020-07-22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Active CN213199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8284.4U CN213199605U (zh) 2020-07-22 2020-07-22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8284.4U CN213199605U (zh) 2020-07-22 2020-07-22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99605U true CN213199605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34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68284.4U Active CN213199605U (zh) 2020-07-22 2020-07-22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996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01786B1 (en) Inverter heat-dissipation device and inverter
JP2007241991A (ja) 低プロフィールの液体冷却式サーバーヒートシンク
US2012006308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4080314B (zh) 冷却印刷电路板上发热元件的电子组件和方法
US6504714B1 (en) Multi-lev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110313226B (zh) 散热组件、散热模组和无人飞行器
CN213199605U (zh) 后备箱散热结构及智能驾驶车辆
CN108076605B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206533386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防尘路由器
JP2580507Y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CN110958824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伺服驱动器
CN212393138U (zh) 后备箱散热装置及智能驾驶车辆
CN207020623U (zh) 一种易拆装的导风罩装置
CN21111971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结构
CN211792654U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CN217435463U (zh) 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134677U (zh) 电机控制箱
CN210328403U (zh) 防水型自循环散热控制箱
CN218033432U (zh) 电器盒、室外机和空调
CN217790134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低速无人驾驶控制盒
CN210870993U (zh) 风扇支架以及烹饪器具
CN219961153U (zh) 可编程多协议接口转换器
CN217109266U (zh) 一种支撑臂兼具防水与散热功能的舞台灯
CN217985777U (zh) 机箱风扇散热结构
JP382652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