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7448U -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87448U CN220687448U CN202322229536.8U CN202322229536U CN220687448U CN 220687448 U CN220687448 U CN 220687448U CN 202322229536 U CN202322229536 U CN 202322229536U CN 220687448 U CN220687448 U CN 2206874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inlet
- pipe section
- inlet pipe
- section
- 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8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78 Vi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包括进油管和回油管,进油管包括左进油管、右进油管,回油管包括左回油管、右回油管,左进油管的进入端、右进油管的进入端连通于一个进油接头处;进油接头包括连通件、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连通件穿入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内后,连通件的外壁与连接环的两侧内壁贴合形成过盈配合而密封,即连接通孔两侧的内壁与连通件外壁贴合,将连接通孔的中间段的空间形成封闭,从进油接头进入的润滑油,通过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同时分配到左右进油管当中,保证润滑油进入左右增压器内的稳定性,且通过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装配于连通件上后,便可以直接安装到发动机润滑油路当中,安装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背景技术
进入发动机气缸前的空气先经增压器进行压缩,以提高进入发动机气缸中的空气密度,使更多的空气被充填到气缸里,从而增大发动机功率;而随着发动机工作时间的延长,与增压器蜗壳连接的中间壳体受热升高,随之中间壳体内润滑轴系润滑油温度升高,为了降低润滑油的温度从而需要对中间壳体内进行降温、冷却,一般有采用对中间壳体采用水冷方式,或者采用进回油管道,向中间壳体内补入润滑油,替换中间壳体内的润滑油,以将中间壳体内的润滑油带走,以减少润滑油在中间壳体内的连续停留时间,通过润滑油的流动也能够实现对中间壳体的冷却作用,从而出现了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对增压器润滑油补充的同时也能够起到降温效果;但目前的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在安装上不够方便,且向各个增压器中送入润滑油的稳定性不能够得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且能够对各个增压器同步送入润滑油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包括连通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进油管和回油管,进油管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形成连通,回油管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进油管至少包括左进油管、右进油管,回油管至少包括左回油管、右回油管,左进油管的进入端、右进油管的进入端连通于一个进油接头处,进油接头处于发动机左侧靠近左进油管的位置,进油接头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供油端形成连通;
左进油管的排出端连通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左回油管的进入端与左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左回油管的排出端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回油端形成连通;
右进油管的排出端连通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右回油管的进入端与右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右回油管的排出端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回油端形成连通;
左进油管的管径小于左回油管的管径,右进油管的管径小于右回油管的管径,左进油管的管径与右进油管的管径相同;
进油接头包括连通件、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分别具有围合成封闭环形的圆环形体和沿着圆环形体径向布置于圆环形体外且与圆环形体外壁一体成型的连接管部,在圆环形体沿着径向形成贯通圆环形体内壁与外壁之间的连接通孔,该连接通孔朝向连接管部内延伸并与连接管部内形成连通,第一连接环的连接管部与左进油管的进入端形成连通,第二连接环的连接管部与右进油管的进入端形成连通;
连通件包括共轴线设置的操作段、连通段、锁紧段,连通段处于操作段与锁紧段之间,操作段的直径大于连通段和锁紧段,从锁紧段的外端面中间位置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至操作段形成连通通道,在连通段沿着径向分布有分别与连通通道形成连通的第一连通孔组、第二连通孔组,第一连通孔组与第一连接环的连接通孔形成连通,第二连通孔组与第二连接环的连接通孔形成连通。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当中:第一连接孔组、第二连接孔组中分别至少包括三个孔径大小相同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组中的三个连接孔沿着连通段的外周等间距布置,同组中的三个连接孔中心点处于连通段外周的一个圆上。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当中:左进油管包括第一左进油管段、第二左进油管段、第三左进油管段、第四左进油管段、左进油连接法兰;
第一左进油管段呈水平方向布置,第一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一连接环的连接管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环呈倾斜状态布置;
第二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一左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二左进油管段呈向上倾斜布置;
第三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二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三左进油管段朝向外侧形成倾斜布置;
第四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三左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四左进油管段包括水平方向布置与第三左进油管段形成连通的左水平管段和竖向布置与水平管段形成连通的左竖向管段,左进油连接法兰与第四左进油管段的左竖向管段下端连接,左进油连接法兰水平方向连接于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上方;
第三左进油管段为不锈钢金属软管。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当中:第一左进油管段、第二左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弯折形成;第四左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经过90°弯折形成。
右进油管包括第一右进油管段、第二右进油管段、第三右进油管段、第四右进油管段、第五右进油管段、第六右进油管段、右进油连接法兰;
第一右进油管段形成向上倾斜布置,第一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二连接环的连接管部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呈相同角度的倾斜状态布置;
第二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一右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二右进油管段在水平方向朝向发动机的后侧形成倾斜布置;
第三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二右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三右进油管段水平方向跨设于发动机上方;
第四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三右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四右进油管段朝向发动机的后侧形成向上倾斜方式布置;
第五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四右进油管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五右进油管段呈向发动机右侧上方倾斜布置;
第六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五右进油管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六右进油管段包括弯折管段、右水平管段、右竖直管段,右水平管段处于弯折管段、右竖直管段之间;
弯折管段与第五右进油管段倾斜角度相适应,右水平管段与右竖直管段形成垂直布置,右进油连接法兰与右竖直管段的下端固定连接;
右进油连接法兰水平方向连接于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上方;
第五右进油管段为不锈钢金属软管。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当中:第一右进油管段、第二右进油管段、第三右进油管段、第四右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弯折形成;第六右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经过两次弯折后形成。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当中:在第三右进油管段上安装有油管夹组件,油管夹组件包括管夹、螺钉,管夹包括具有未闭合的圆形夹紧空间的夹紧部,夹紧部的一端形成向上弯折的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形成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固定部,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上分别开有腰型孔,腰型孔的一端靠近夹紧部、另一端远离夹紧部,螺钉穿过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腰型孔,产生第一固定部朝向第二固定部上方贴合的锁紧力。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连通件穿入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内后,连通件的外壁与连接环的两侧内壁贴合形成过盈配合而密封,即连接通孔两侧的内壁与连通件外壁贴合,将连接通孔的中间段的空间形成封闭,从进油接头进入的润滑油,通过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同时分配到左右进油管当中,保证润滑油进入左右增压器内的稳定性,且通过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装配于连通件上后,便可以直接安装到发动机润滑油路当中,安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左进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右进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连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左进油管,11、右进油管,12、左回油管,13、右回油管,14、左增压器,15、右增压器,16、进油接头,17、飞轮壳,18、连通件,19、第一连接环,20、第二连接环,21、连接管部,22、连接通孔,23、操作段,24、连通段,25、锁紧段,26、连通通道,27、第一连通孔组,28、第二连通孔组,29、第一左进油管段,30、第二左进油管段,31、第三左进油管段,32、第四左进油管段,33、左进油连接法兰,34、第一右进油管段,35、第二右进油管段,36、第三右进油管段,37、第四右进油管段,38、第五右进油管段,39、第六右进油管段,40、右进油连接法兰,41、弯折管段,42、右水平管段,43、右竖直管段,44、管夹,45、螺钉,46、夹紧部,47、第一固定部,48、第二固定部,49、腰型孔,50、左水平管段,51、左竖向管段,52、油管夹组件,53、不锈钢左回油段,54、左回油胶管,55、空心螺纹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 “包括”和 “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中提及 “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请参见图1—7所示,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包括连通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进油管和回油管,进油管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形成连通,回油管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通过进油管将润滑油送入到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中进行润滑,通过回油管将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中排出的润滑油引出并送入发动机的润滑油回油管路当中;进油管至少包括左进油管10、右进油管11,回油管至少包括左回油管12、右回油管13,一根左进油管10、一个根左回油管12对应连通一个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14的润滑通道,一根右进油管11、一个根右回油管13对应连通一个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15的润滑通道,以分别对左、右侧增强器分配润滑油,进行润滑和冷却。
左进油管10的进入端、右进油管11的进入端连通于一个进油接头16处,进油接头16处于发动机左侧靠近左进油管10的位置,避免进油接头16处于发动机上方中间位置带来的空间占用,进油接头16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供油端形成连通,如润滑油回流到飞轮壳17后方的发动机体中。
具体地,左进油管10的排出端连通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14润滑通道进口,左回油管12的进入端与左增压器14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左回油管12的排出端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回油端形成连通;右进油管11的排出端连通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15润滑通道进口,右回油管13的进入端与右增压器15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右回油管13的排出端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回油端形成连通;
为了保证进入左增压器14、右增压器15中的润滑油平稳、均衡,左进油管10的管径与右进油管11的管径相同,这样当润滑油从进油接头16进入时,通过进油接头16的分配及进油管管径的相同设置,能够使左进油管10、右进油管11内的润滑油的流量更加一致;左进油管10的管径小于左回油管12的管径,右进油管11的管径小于右回油管13的管径,以减少经左(右)进油管进入左(右)增压器润滑通道内的润滑油进入左(右)回油管中的阻力,增强润滑油的流动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当中,进油接头16包括连通件18、第一连接环19、第二连接环20,连接环呈扁平状结构,连接环的两侧为平面,中间为圆环结构,内部为圆形空间;具体地,第一连接环19、第二连接环20分别具有围合成封闭环形的圆环形体和沿着圆环形体径向布置于圆环形体外且与圆环形体外壁一体成型的连接管部21,在圆环形体沿着径向形成贯通圆环形体内壁与外壁之间的连接通孔22,该连接通孔22朝向连接管部21内延伸并与连接管部21内形成连通,第一连接环19的连接管部21与左进油管10的进入端形成连通,第二连接环20的连接管部21与右进油管11的进入端形成连通;连通件18穿入第一连接环19、第二连接环20内后,连通件18的外壁与连接环的两侧内壁贴合形成过盈配合而密封,即连接通孔22两侧的内壁与连通件18外壁贴合,将连接通孔22的中间段的空间形成封闭,从进油接头进入的润滑油,通过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同时分配到左右进油管当中,保证润滑油进入左右增压器内的稳定性。且通过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装配于连通件上后便可以直接安装到发动机润滑油路当中,安装方便快捷。
另外,连通件18包括共轴线设置的操作段23、连通段24、锁紧段25,连通段24处于操作段23与锁紧段25之间,操作段23的直径大于连通段24和锁紧段25,以便于旋动操作段23及在将连通件18装配到安装面时,对套在连通件18上的连接环形成限位;从锁紧段25的外端面中间位置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至操作段23形成连通通道26,在连通段24沿着径向分布有分别与连通通道26形成连通的第一连通孔组27、第二连通孔组28。锁紧段25为螺纹段,在安装时,旋动操作段23将螺纹段旋入到安装面的螺孔当中,连通通道26与润滑油供油端形成连通,而两个连接环形成叠加放置,第一连通孔组27处于第一连接环19的连接通孔22的中间段,第二连通孔组28处于第二连接环20的连接通孔22的中间段,从而第一连通孔组27与第一连接环19的连接通孔22形成连通,第二连通孔组28与第二连接环20的连接通孔22形成连通;由连通通道26引入的润滑油经过第一连通孔组27、第一连接环19的连接通孔22引入到左进油管10中,和经过第二连通孔组28、第二连接环20的连接通孔22引入到右进油管11中,第一连通孔组27中连接通孔22的孔径与第二连通孔组28中的连接通孔22的孔径相同;通过连通件18能够同时实现润滑油进入左进油管10、右进油管11当中。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中,第一连接孔组、第二连接孔组中分别包括三个孔径大小相同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组中的三个连接孔沿着连通段24的外周等间距布置,同组中的三个连接孔中心点处于连通段24外周的一个圆上,以增加连通件18内的润滑油从内部通过连接孔向连接环内流入。
其中,左进油管10包括第一左进油管段29、第二左进油管段30、第三左进油管段31、第四左进油管段32、左进油连接法兰33;第一左进油管段29沿着发动机上方的前后方向呈水平方向布置,第一左进油管段29的进入端与第一连接环19的连接管部2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环19呈倾斜状态布置;第二左进油管段30的进入端与第一左进油管段29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二左进油管段30呈向上倾斜布置;第三左进油管段31的进入端与第二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三左进油管段31朝向外侧形成倾斜布置;第四左进油管段32的进入端与第三左进油管段31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四左进油管段32包括水平方向布置与第三左进油管段31形成连通的左水平管段50和竖向布置与水平管段形成连通的左竖向管段51,左进油连接法兰33与第四左进油管段32的左竖向管段下端连接,左进油连接法兰33水平方向连接于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14润滑通道进口上方;第三左进油管段31为不锈钢金属软管,其他管段采用不锈钢管弯折形成;如第一左进油管段29、第二左进油管段30为一根不锈钢管弯折形成;第四左进油管段32为一根不锈钢管经过90°弯折形成。通过左进油管的结构设计,从第一连接环19进入的润滑油依次经过第一左进油管段29、第二左进油管段30、第三左进油管段31、第四左进油管段32、左进油连接法兰33后进入左增压器14的润滑通道中,使左进油管10尽量避开发动机其他部件的安装位置。
同样,右进油管11采用多管段的结构设计,右进油管11包括第一右进油管段34、第二右进油管段35、第三右进油管段36、第四右进油管段37、第五右进油管段38、第六右进油管段39、右进油连接法兰40;第一右进油管段34形成向上倾斜布置,第一右进油管段34的进入端与第二连接环20的连接管部2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环20与第一连接环19呈相同角度的倾斜状态布置,如连接环与水平方向形成45°的角度布置,两个连接环相合紧贴的装于连通件18上,第二右进油管段35的进入端与第一右进油管段34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二右进油管段35在水平方向朝向发动机的后侧形成倾斜布置;第三右进油管段36的进入端与第二右进油管段35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三右进油管段36水平方向跨设于发动机上方;第四右进油管段37的进入端与第三右进油管段36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四右进油管段37朝向发动机的后侧形成向上倾斜方式布置;第五右进油管段38的进入端与第四右进油管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五右进油管段38呈向发动机右侧上方倾斜布置;第六右进油管段39的进入端与第五右进油管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六右进油管段39包括弯折管段41、右水平管段42、右竖直管段43,右水平管段42处于弯折管段41、右竖直管段43之间;弯折管段41与第五右进油管段38倾斜角度相适应,右水平管段42与右竖直管段43形成垂直布置,右进油连接法兰40与右竖直管段43的下端固定连接;右进油连接法兰40水平方向连接于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15润滑通道进口上方;第五右进油管段38为不锈钢金属软管;不锈钢软管为两端带有连接接头,中间段为不锈钢制成的软管,第一右进油管段34、第二右进油管段35、第三右进油管段36、第四右进油管段37为一根不锈钢管弯折形成;第六右进油管段39为一根不锈钢管经过两次弯折后形成。在左进油管10、右进油管中相互连通的管段之间通过弧形的过渡段进行连通,使润滑油在管段内流通顺畅。其中,图3、图5中示出的圆圈表示对应位置为不锈钢管段的位置,无其他表示。
而第三右进油管段36上安装有油管夹组件52,通过油管夹组件使右进油管能够稳定的装于发动机上方,具体地,油管夹组件52包括管夹44、螺钉45,管夹44包括具有未闭合的圆形夹紧空间的夹紧部46,夹紧部46的一端形成向上弯折的第一固定部47,另一端形成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固定部48,在第一固定部47、第二固定部48上分别开有腰型孔49,腰型孔49的一端靠近夹紧部46、另一端远离夹紧部46,便于调整螺钉处于腰型孔49中的位置,以适应第三右进油管段36的外径,使夹紧部46更好的对第三右进油管段36进行贴合,螺钉穿过第一固定部47、第二固定部48的腰型孔49,产生第一固定部47朝向第二固定部48上方贴合的锁紧力,将第三右进油管段36置入夹紧部46当中,然后向下按压第一固定部47,将螺钉穿过第一固定部47、第二固定部48的腰型孔49中,然后旋入发动机体上方的螺孔中,使第一固定部47与第二固定部48进行贴合,产生对第三右进油管段36的夹紧力。管夹表面采用镀锌处理,表面0.8mm的维尼龙涂层,以增强管夹的耐水、耐湿热、耐腐蚀的性能。
而左回油管12由不锈钢左回油段53和左回油胶管54构成,在左回油胶管上通过喉箍安装有空心螺纹接头55,空心螺纹接头55装于发动机的润滑油回油部件上,即能够通过左回油管12将经过左增压器14润滑通道的润滑油引回到发动机润滑油回油系统中。右回油管13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左回油管12相同的结构来进行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包括连通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进油管和回油管,进油管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形成连通,回油管与发动机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其特征在于,进油管至少包括左进油管、右进油管,回油管至少包括左回油管、右回油管,左进油管的进入端、右进油管的进入端连通于一个进油接头处,进油接头处于发动机左侧靠近左进油管的位置,进油接头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供油端形成连通;
左进油管的排出端连通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左回油管的进入端与左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左回油管的排出端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回油端形成连通;
右进油管的排出端连通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右回油管的进入端与右增压器润滑通道出口形成连通,右回油管的排出端与发动机润滑油供回管路中的回油端形成连通;
左进油管的管径小于左回油管的管径,右进油管的管径小于右回油管的管径,左进油管的管径与右进油管的管径相同;
进油接头包括连通件、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分别具有围合成封闭环形的圆环形体和沿着圆环形体径向布置于圆环形体外且与圆环形体外壁一体成型的连接管部,在圆环形体沿着径向形成贯通圆环形体内壁与外壁之间的连接通孔,该连接通孔朝向连接管部内延伸并与连接管部内形成连通,第一连接环的连接管部与左进油管的进入端形成连通,第二连接环的连接管部与右进油管的进入端形成连通;
连通件包括共轴线设置的操作段、连通段、锁紧段,连通段处于操作段与锁紧段之间,操作段的直径大于连通段和锁紧段,从锁紧段的外端面中间位置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至操作段形成连通通道,在连通段沿着径向分布有分别与连通通道形成连通的第一连通孔组、第二连通孔组,第一连通孔组与第一连接环的连接通孔形成连通,第二连通孔组与第二连接环的连接通孔形成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孔组、第二连接孔组中分别至少包括三个孔径大小相同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组中的三个连接孔沿着连通段的外周等间距布置,同组中的三个连接孔中心点处于连通段外周的一个圆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左进油管包括第一左进油管段、第二左进油管段、第三左进油管段、第四左进油管段、左进油连接法兰;
第一左进油管段呈水平方向布置,第一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一连接环的连接管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环呈倾斜状态布置;
第二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一左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二左进油管段呈向上倾斜布置;
第三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二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三左进油管段朝向外侧形成倾斜布置;
第四左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三左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四左进油管段包括水平方向布置与第三左进油管段形成连通的左水平管段和竖向布置与水平管段形成连通的左竖向管段,左进油连接法兰与第四左进油管段的左竖向管段下端连接,左进油连接法兰水平方向连接于发动机左侧的左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上方;
第三左进油管段为不锈钢金属软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左进油管段、第二左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弯折形成;第四左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经过90°弯折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右进油管包括第一右进油管段、第二右进油管段、第三右进油管段、第四右进油管段、第五右进油管段、第六右进油管段、右进油连接法兰;
第一右进油管段形成向上倾斜布置,第一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二连接环的连接管部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环与第一连接环呈相同角度的倾斜状态布置;
第二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一右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二右进油管段在水平方向朝向发动机的后侧形成倾斜布置;
第三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二右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三右进油管段水平方向跨设于发动机上方;
第四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三右进油管段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四右进油管段朝向发动机的后侧形成向上倾斜方式布置;
第五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四右进油管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五右进油管段呈向发动机右侧上方倾斜布置;
第六右进油管段的进入端与第五右进油管的出口端形成连通,第六右进油管段包括弯折管段、右水平管段、右竖直管段,右水平管段处于弯折管段、右竖直管段之间;
弯折管段与第五右进油管段倾斜角度相适应,右水平管段与右竖直管段形成垂直布置,右进油连接法兰与右竖直管段的下端固定连接;
右进油连接法兰水平方向连接于发动机右侧的右增压器润滑通道进口上方;
第五右进油管段为不锈钢金属软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右进油管段、第二右进油管段、第三右进油管段、第四右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弯折形成;第六右进油管段为一根不锈钢管经过两次弯折后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右进油管段上安装有油管夹组件,油管夹组件包括管夹、螺钉,管夹包括具有未闭合的圆形夹紧空间的夹紧部,夹紧部的一端形成向上弯折的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形成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固定部,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上分别开有腰型孔,腰型孔的一端靠近夹紧部、另一端远离夹紧部,螺钉穿过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的腰型孔,产生第一固定部朝向第二固定部上方贴合的锁紧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29536.8U CN220687448U (zh) | 2023-08-17 | 2023-08-17 |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29536.8U CN220687448U (zh) | 2023-08-17 | 2023-08-17 |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87448U true CN220687448U (zh) | 2024-03-29 |
Family
ID=9040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29536.8U Active CN220687448U (zh) | 2023-08-17 | 2023-08-17 |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87448U (zh) |
-
2023
- 2023-08-17 CN CN202322229536.8U patent/CN2206874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91972A (zh) | 一种可用于换热器和电加热器的主体构件 | |
CN220687448U (zh) | 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进回管系统 | |
CN207280248U (zh) | 壳管式换热器 | |
CN210660367U (zh) | 一种集成式egr冷却系统 | |
JP2001020712A (ja) | 内燃機関用ポンプハウジング | |
CN106907472B (zh) | 一种缓速器水管布置方案 | |
CN209389829U (zh) | 一种与电机定子固连的冷却水道结构 | |
CN212080425U (zh) | 一种能安装于不同直径管道的法兰 | |
CN109378927A (zh) | 一种与电机定子固连的冷却水道结构 | |
CN102589132B (zh) | 一种热水器水箱的水管的衬管安装结构及热水器水箱 | |
CN220890358U (zh) |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 |
CN221647815U (zh) | 水龙头组件 | |
CN206149042U (zh) | 一种电机定子冷却结构及电机 | |
CN215486252U (zh) | 一种提升冷却效果的发动机冷却液弯管 | |
CN206496128U (zh) | 一种长度可调式橡胶软管连接单元 | |
CN204610013U (zh) | 一种发动机进水口的接头总成 | |
CN210105975U (zh) | 具有冷却液流向单向控制的增压器出水管 | |
CN218780893U (zh) | 一种方便安装的进水主管 | |
CN219322880U (zh) | 一种集成式冷却水路结构及电机控制器 | |
CN211693476U (zh) | 一种取力器轴内花键润滑装置及变速箱总成 | |
CN214007337U (zh) | 一种发动机缸体及发动机 | |
CN216692482U (zh) | 一种用于空调室内外机连接的连接管 | |
CN216845869U (zh) | 一种新型二维导流型球水分离器 | |
CN214251131U (zh) | 一种高效率进口流量计管 | |
CN217152397U (zh) | 一种非金属离心泵集装式机械密封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