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0358U -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0358U
CN220890358U CN202322944419.XU CN202322944419U CN220890358U CN 220890358 U CN220890358 U CN 220890358U CN 202322944419 U CN202322944419 U CN 202322944419U CN 220890358 U CN220890358 U CN 220890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pipe
air
interface
compress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444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健
练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Weiman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Weima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Weiman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Weima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4441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0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0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0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包括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发动机进气管、进气双层管,进气双层管内部具有上下布置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与中冷进气管形成连通,第二流通通道与中冷出气管形成连通,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朝向进气双层管前方布置;在进气双层管的后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流通通道形成连通的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之间的第一流通通道中间段口径小于两端的口径。通过两路压缩空气的接入且通过第一流通通道中间段口径小的结构设置,以保证压缩空气进入中冷进气管中流量稳定性。中冷器可以安装于发动机的端部,能够减小发动机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发动机利用涡轮为发动机提供大量的新空气进入发动机,而涡轮增压后的空气温度较高,为了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都会配备中冷器为空气降温,其是增加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现有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进气管组件,大多采用一个接口将压缩空气引入到中冷器进行输送,冷却后空气在通过另一侧的管路向发动机进气管,为了保证压缩空气供给的稳定性及对进气管组件空间上的占用,需要进一步的对进气管组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空气供给稳定且优化空间占用的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包括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发动机进气管,还包括进气双层管,进气双层管内部具有形成上下布置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的右端为排出端与中冷进气管形成连通,第二流通通道的左端为进入端与中冷出气管形成连通,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朝向进气双层管的前方布置;
在进气双层管的后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流通通道形成连通的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中冷进气管之间,发动机进气管有并排布置于进气双层管后侧的两个,且处于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发动机进气管与第二流通通道形成连通;
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之间的第一流通通道中间段口径小于两端的口径。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方案中: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中间通道段、第二通道段,第一通道段的一端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形成连通,另一端与中间通道段的一端形成连通,中间通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段的一端形成连通,第二通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中冷进气管形成连通;第一通道段为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朝向中间通道段逐渐形成缩口的缩口通道,第二通道段为从中间通道段朝向中冷进气管逐渐形成扩口的扩口通道;中间通道段的内壁与第一通道段的内壁对接处,中间通道段的内壁与第二通道段的内壁对接处之间分别采用弧形曲面形成过渡。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方案中:进气双层管后侧下方设置有第一进气接口、第二进气接口,一个发动机进气管的一端安装于第一进气接口上,与第一进气接口形成连通;另一发动机进气管的一端安装于第二进气接口上,与第二进气接口形成连通;第一进气接口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第二进气接口处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两个发动机进气管为间隔方式并排布置,发动机进气管上沿着发动机进气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等间隔布置的进气口。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方案中:处于第一进气接口、第二进气接口之间的第二流通通道采用朝向进气双层管本体中间形成凹陷的圆弧形段布置。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方案中: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上分别安装有硅胶管,硅胶管的端部为安装段,中间为环形凸起段,硅胶管的安装段采用弹簧喉箍进行固定,硅胶管外包覆有四层由编织纤维编织而成的加强层。
在本申请的进一步实施方案中:环形凸起段包括依次形成通的两个环形部;环形部的外壁超过硅胶管的外壁,形成弧形状的隆起;两个环形部外壁之间的交汇处,环形部的外壁与硅胶管安装段的外壁交汇处分别套设有不锈钢丝环;两个环形部内壁之间的交汇处,环形部的内壁与硅胶管安装段的内壁交汇处分别形成超过硅胶管内壁的加强凸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压缩空气经过两个压缩空气接口进入第一流通通道中,然后经过中冷进气管引入到中冷器中进行降温冷却,再从中冷出气管排出并进入第二流通通道中,由第二流通通道将空气分别送入到两个发动机进气管中,通过两路压缩空气的接入,保证管道中的进气量,且通过第一流通通道中间段口径小的结构设置,经过第一压缩空气接口能够快速通过并朝向第二压缩空气接口对应位置的第一流通通道段当中流动,并与经过第二压缩空气接口进入的压缩空气一并进入中冷进气管中,以保证压缩空气进入中冷进气管中流量稳定性,以此保证进气管组件对发动机的稳定供气。另外,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处于进气双层管的前方,中冷器可以安装于发动机的端部,而不需要安装于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减小发动机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气双层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硅胶管的示意图;
附图中,10、中冷进气管,11、中冷出气管,12、发动机进气管,13、进气双层管,14、第一流通通道,15、第二流通通道,16、第一连接法兰,17、第二连接法兰,18、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9、第二压缩空气接口,20、第一通道段,21、中间通道段,22、第二通道段,23、第一进气接口,24、第二进气接口,25、进气口,26、硅胶管,27、安装段,28、环形凸起段,29、弹簧喉箍,30、环形部,31、不锈钢丝环,32、加强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 “包括”和 “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中提及 “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请参见图1—4所示,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包括中冷进气管10、中冷出气管11、发动机进气管12,中冷进气管10连通中冷器的进气口,中冷出气管11连通中冷器的出气口,压缩空气经过中冷进气管10进入到中冷器中,经过冷却后,从中冷出气管11中排出;还包括用于对接压缩空气进入和对进入发动机进气管12中的空气进行分布的进气双层管13,进气双层管13采用铸造成型,进气双层管13内部具有形成上下布置的第一流通通道14、第二流通通道15,第一流通通道14、第二流通通道15水平方向布置,二者的长度大致相同,使进气双层管13的结构紧凑,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占用降低。
其中,第一流通通道14的右端为排出端,与中冷进气管10形成连通,在排出端具有第一连接法兰16,中冷进气管10的进口端具有第二连接法兰17,通过第一连接法兰16、第二连接法兰17将第一流通通道14的排出端与中冷进气管10形成连通装配;而第二流通通道15的左端为进入端与中冷出气管11形成连通,同样,第二流通通道15的左端与中冷出气管11出口之间通过连接法兰进行装配连接;中冷进气管10、中冷出气管11朝向进气双层管13的前方布置,中冷器处于中冷进气管10、中冷出气管11之间,中冷器可以安装于发动机的端部,而不需要安装于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减小发动机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而在进气双层管13的后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流通通道14形成连通的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通过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同时向第一流通通道14内送入压缩空气,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中冷进气管10之间,发动机进气管12有并排布置于进气双层管13后侧的两个,且处于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发动机进气管12与第二流通通道15形成连通;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之间的第一流通通道14中间段口径小于两端的口径。在工作过程中,压缩空气经过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进入第一流通通道14中,然后进入到中冷进气管10中,通过中冷进气管10引入到中冷器中进行降温冷却,再从中冷出气管11排出,并进入第二流通通道15中,由第二流通通道15将空气分别送入到两个发动机进气管12中,通过两路压缩空气的接入,保证管道中的进气量,且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4中间段口径小的结构设置,经过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能够快速通过并朝向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对应位置的第一流通通道14段当中,并与经过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进入的压缩空气一并进入中冷进气管10中,以保证压缩空气进入中冷进气管10中流量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当中,第一流通通道14包括第一通道段20、中间通道段21、第二通道段22,第一通道段20的一端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形成连通,另一端与中间通道段21的一端形成连通,中间通道段21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段22的一端形成连通,第二通道段22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中冷进气管10形成连通;第一通道段20为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朝向中间通道段21逐渐形成缩口的缩口通道,即经过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接入的压缩空气经过此段时受压流速加快,第二通道段22为从中间通道段21朝向中冷进气管10逐渐形成扩口的扩口通道,经过中间通道段21的压缩空气经过扩口通道时,压力释放、流速降低,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接入的压缩空气一起稳定的流向中冷进气管10中,第一流通通道14内部结构的设计,为了使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接入的压缩空气能够快速的补充到中冷进气管10中,保证进气流量的稳定性;中间通道段21的内壁与第一通道段20的内壁对接处,中间通道段21的内壁与第二通道段22的内壁对接处之间分别采用弧形曲面形成过渡,以减少压缩空气流动过程中的阻碍,保证压缩空气流通方向的一致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当中,进气双层管13后侧下方设置有第一进气接口23、第二进气接口24,一个发动机进气管12的一端安装于第一进气接口23上,与第一进气接口23形成连通;另一发动机进气管12的一端安装于第二进气接口24上,与第二进气接口24形成连通;第一进气接口23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18的下方,第二进气接口24处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19的下方;两个发动机进气管12为间隔方式并排布置,发动机进气管12上沿着发动机进气管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等间隔布置的进气口25。中冷出气管11排出的空气进入第二流通通道15后,分别进入第一进气接口23、第二进气接口24分流到两个发动机进气管12中,由发动机进气管12来进一步分流空气并通过进气口25进入到相应位置。
进一步地实施中,处于第一进气接口23、第二进气接口24之间的第二流通通道15采用朝向进气双层管13本体中间形成凹陷的圆弧形段布置;进气双层管13外壁的上下中间位置形成与其内部流通通道相适应的内陷式圆弧形结构设计,进一步减少进气双层管13的空间占用,同时也降低铸造材料的使用。
在与中冷器的安装过程中,在中冷进气管10、中冷出气管11上分别安装有硅胶管26,硅胶管26的端部为安装段27,中间为环形凸起段28,硅胶管26的安装段27采用弹簧喉箍29进行固定,即通过弹簧喉箍29将硅胶管26的一安装段与中冷进气管10进行固定,该硅胶管26的另一安装段则通过另一弹簧喉箍与中冷器的进入端进行固定,同样,中冷出气管11上的硅胶管26采用同样的安装方式,安装快捷方便,硅胶管26外包覆有由编织纤维编织而成的加强层,以对硅胶管26进行防护。
其中,环形凸起段28为了在硅胶管26连接后,具有一定的上下波动空间,避免因外力(如发动机的震动)而影响硅胶管26与管件的连接稳定性,环形凸起段包括依次形成通的两个环形部30,环形部30的外壁超过硅胶管26的外壁,形成弧形状的隆起;两个环形部外壁之间的交汇处,环形部的外壁与硅胶管26安装段的外壁交汇处分别套设有不锈钢丝环31,通过不锈钢丝环31增强环形凸起段的强度;两个环形部30内壁之间的交汇处,环形部的内壁与硅胶管26安装段的内壁交汇处分别形成超过硅胶管26内壁的加强凸部32,其中环形部内部与硅胶管26安装段内壁之间的加强凸部32,可以对插入硅胶管26中的管段深度进行约束,即当插入管段前端顶到该处的加强凸部时即认为插入到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包括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发动机进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双层管,进气双层管内部具有形成上下布置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的右端为排出端与中冷进气管形成连通,第二流通通道的左端为进入端与中冷出气管形成连通,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朝向进气双层管的前方布置;
在进气双层管的后侧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流通通道形成连通的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中冷进气管之间,发动机进气管有并排布置于进气双层管后侧的两个,且处于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发动机进气管与第二流通通道形成连通;
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第二压缩空气接口之间的第一流通通道中间段口径小于两端的口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中间通道段、第二通道段,第一通道段的一端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形成连通,另一端与中间通道段的一端形成连通,中间通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段的一端形成连通,第二通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中冷进气管形成连通;第一通道段为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朝向中间通道段逐渐形成缩口的缩口通道,第二通道段为从中间通道段朝向中冷进气管逐渐形成扩口的扩口通道;中间通道段的内壁与第一通道段的内壁对接处,中间通道段的内壁与第二通道段的内壁对接处之间分别采用弧形曲面形成过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进气双层管后侧下方设置有第一进气接口、第二进气接口,一个发动机进气管的一端安装于第一进气接口上,与第一进气接口形成连通;另一发动机进气管的一端安装于第二进气接口上,与第二进气接口形成连通;第一进气接口处于第一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第二进气接口处于第二压缩空气接口的下方;两个发动机进气管为间隔方式并排布置,发动机进气管上沿着发动机进气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等间隔布置的进气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处于第一进气接口、第二进气接口之间的第二流通通道采用朝向进气双层管本体中间形成凹陷的圆弧形段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中冷进气管、中冷出气管上分别安装有硅胶管,硅胶管的端部为安装段,中间为环形凸起段,硅胶管的安装段采用弹簧喉箍进行固定,硅胶管外包覆有由编织纤维编织而成的加强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环形凸起段包括依次形成通的两个环形部;环形部的外壁超过硅胶管的外壁,形成弧形状的隆起;两个环形部外壁之间的交汇处,环形部的外壁与硅胶管安装段的外壁交汇处分别套设有不锈钢丝环;两个环形部内壁之间的交汇处,环形部的内壁与硅胶管安装段的内壁交汇处分别形成超过硅胶管内壁的加强凸部。
CN202322944419.XU 2023-10-31 2023-10-31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Active CN220890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4419.XU CN220890358U (zh) 2023-10-31 2023-10-31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4419.XU CN220890358U (zh) 2023-10-31 2023-10-31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0358U true CN220890358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39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44419.XU Active CN220890358U (zh) 2023-10-31 2023-10-31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03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35380A (zh) 一种排气歧管
CN220890358U (zh) 发动机进气管组件
CN210660367U (zh) 一种集成式egr冷却系统
CN211848025U (zh) 一种优化边角冷却的冷却壁
CN103790693A (zh) 一种中冷系统进气管
CN201162890Y (zh) 一种高低压合一型二重流铝管
CN202832734U (zh) 一种工程机械发动机排气管结构
CN108915910B (zh) 一种汽车进气管热管理管路总成
CN205877472U (zh) 涡轮泄压管
CN214403894U (zh) 吸气管组件、双转子压缩机系统、空调器
CN204986075U (zh) 一种发动机管路连接胶管
CN111794807B (zh) 一种燃驱压缩机组用动力涡轮进口导向器
CN209586538U (zh) 一种废气接管及egr系统的废气混合结构
CN209354241U (zh)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中冷气管
CN215672843U (zh) 压气机轴承组件及其管路组件
CN209212373U (zh) 一种中冷管路消音器以及中冷管路总成
CN202707232U (zh) 增压器压气机出口连接管改进结构
CN210660365U (zh) 一种集成式egr冷却系统
CN111120161A (zh) 一种抑制流动畸变的弯型管路结构
CN214947181U (zh) 一种应用于飞机狭小空间的金属软管
CN205102468U (zh) 用于冷冻并联机组上的回气总管
CN102444462A (zh) 用于内燃机的增压空气冷却装置
CN203655400U (zh) 耐高温铸铁排气歧管
CN210106108U (zh) 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CN220913896U (zh) 一种蒸汽加热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