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5153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85153U CN220585153U CN202322201558.3U CN202322201558U CN220585153U CN 220585153 U CN220585153 U CN 220585153U CN 202322201558 U CN202322201558 U CN 202322201558U CN 220585153 U CN220585153 U CN 2205851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zer
- pushing
- relay
- magnetic circuit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推动模块、磁路模块和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磁路模块用于提供电磁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推动模块,推动模块和动接触部联动连接,用于推动动接触部相对靠近或远离静接触部,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均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以所述底座处在继电器的下部位置,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向下插接装配在所述底座上,且推动模块和动接触部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也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更有利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结构简单,且二者紧凑配合,可以实现产品小型化、低成本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是一种具有模块化安装结构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作为一种通过弱信号去控制强信号的中继电子元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等领域。继电器一般包括基座部分、接触部分以及驱动部分,基座部分作为继电器的安装支承基体,接触部分包括动接触部和静接触部,用于控制回路的通断。驱动部分包括磁路系统和推动部分,其中磁路系统用于提供电磁驱动力以驱动推动部分,推动部分和动接触部联动连接,用于推动所述动接触部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接触部,实现回路的通断。
现在继电器发展普遍趋势是,高度及安装面积越来越小,负载能力越来越强,可靠性越来越高,同时对成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大负载切换、以家电为代表的领域,现有技术一般使用一个两组继电器同时去切断火线或者零线以提高安全性。但是在产品高度和安装面积限定的情况下,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有将接触部分卧式布置的继电器,如专利CN106653488A,其接触系统设置于底座底部,安装腔空间小,导致散热差,继电器引脚温升过高,难以在温升要求苛刻的插座、高容量灯控面板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且由于受限于继电器宽度要求,动静触点电气绝缘距离小,容易出现介质耐压失效,动静触点无法有效断开电弧,导致继电器燃烧起火等安全问题。也有接触部分竖立布置的继电器,如专利CN107706052A,这种继电器结构中磁路系统和推动部分的连接配合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受限于传统的摆动式推动部分的结构,磁路系统和推动部分很难预先组装为独立模块,也难以通过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进行组装,制约了继电器的生产效率,装配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推动模块、磁路模块和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所述磁路模块用于提供电磁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推动模块,所述推动模块和所述动接触部联动连接,用于推动所述动接触部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接触部,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均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以所述底座处在继电器的下部位置,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向下插接装配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推动模块和动接触部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所述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也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路模块包括一磁吸驱动部,所述磁吸驱动部为开口向下的半包围结构,所述推动模块包括上下插接在所述磁吸驱动部内的导磁体,通过所述磁吸驱动部对所述导磁体的磁吸作用以驱动所述推动模块。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路模块包括线圈、线圈架、铁芯和轭铁,所述线圈绕制在所述线圈架上,所述铁芯穿插固定于所述线圈架,所述轭铁放置在所述线圈架上端,以所述线圈的轴向为前后方向,所述铁芯的后端和前端均穿出所述线圈架,所述轭铁的后端向下弯折并与所述铁芯的后端插接接触,所述铁芯的前端和轭铁的前端组成所述磁吸驱动部。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铁芯的前端为一竖直片状结构,所述轭铁的前端为向下开口的“U”型岔开结构,所述铁芯的前端伸出至所述轭铁的前端之内,从而所述铁芯的前端和轭铁的前端组成开口向下的倒“E”字型的所述磁吸驱动部。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模块包括主体,所述导磁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均为竖立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间隔地插接嵌设在所述主体内,倒“E”字型的所述磁吸驱动部具有两个并立的插入间隙,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分别插置在两个所述插入间隙中。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对应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分别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相对位于第二插槽的左侧,所述第二插槽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右侧,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一插槽的左侧以及所述第二插槽的右侧各有一窗口以暴露出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的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插接配合时,所述轭铁的左右两端分别插置在两个所述窗口的外侧。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模块还包括磁钢,所述磁钢也插接嵌设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磁钢设于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之间且所述磁钢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还竖直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之间的铁芯插槽,所述铁芯的前端插入在铁芯插槽中。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开口向上的安装槽,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均插装在所述安装槽内。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模块包括主体以及从主体侧边向外延伸的推动臂,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开口向上的缺口,所述主体插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推动臂插合在所述缺口中,从而所述推动臂从所述安装槽向外探出,所述接触部分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外侧并和所述推动臂上下插接。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臂上设有向下开口的动簧卡槽,所述动接触部为竖直片体结构,所述动簧卡槽向下与所述动接触部插接。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推动臂上还固定连接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覆盖在所述缺口外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均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且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在组装继电器时只需将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向下安装到底座上并完成插接即可,安装结构简单且效率更高。另外,推动模块和动接触部也是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以及接触部分也可以向下插接固定到底座上,更有利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结构简单,且二者紧凑配合,可以实现产品小型化、低成本要求;
2.两组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向前超出所述驱动部分。增大了触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运动和安装空间,避免产品散热差、电气绝缘距离小等问题;
3.两组接触部分分别设置在底座的左右最外侧,两组接触部分的安装空间都是开放式的,散热空间大,可以有效降低触点、引脚温升,减少触点粘结失效的风险,有效提高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结构初步分解图;
图2是实施例中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继电器的结构进一步分解图;
图4是实施例中磁路模块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实施例中推动模块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具体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推动模块2、磁路模块3、接触部分5和罩盖4,其中,推动模块2、磁路模块3和接触部分5均安装设置在底座1上,罩盖4再盖合在底座1上方。接触部分5设有两组,接触部分5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包括相对设置的静接触部52和动接触部51,动接触部51上设有动触点511,静接触部52上设有静触点521,动触点511和静触点521相对设置。磁路模块3用于提供电磁驱动力以驱动推动模块2,推动模块2和动接触部51联动连接,用于推动动接触部51上的动触点511相对靠近或远离静接触52上的静触点521,实现回路的导通或断开。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定义底座1处在继电器的下部位置,与该朝下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向上,定义动触点511和静触点521的相对设置方向为左右方向。
本实施例中,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均向下插接装配在底座1上,且推动模块2和动接触部51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磁路模块3和推动模块2也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静接触部52和动接触部51均为竖直片体结构,静接触部52和动接触部51向下插接固定在底座1上。动接触部51由于是竖直片体结构,因此更便于和推动模块2上下插接配合。如图3,磁路模块3包括一磁吸驱动部30,磁吸驱动部30为开口向下的倒“E”字型的叉齿状结构(所述的倒“E”字型更具体而言是一大致的“E”字型经九十度顺时针旋转后呈倾倒的形状),推动模块2包括与磁吸驱动部30上下相插接的导磁体,通过磁吸驱动部30对所述导磁体的磁吸作用以驱动推动模块2左右移动。本实施例通过磁吸驱动部30的叉齿状构造与推动模块2形成上下对接,既能可靠地实现对推动模块2的磁吸驱动,又能方便地实现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的插接定位以及配合联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磁吸驱动部30可以被替换为其他结构的向下开口的半包围结构,其至少是具有一可供推动模块2的导磁体向上插接的磁吸空间。
具体如图3、4,磁路模块3包括线圈32、线圈架36、铁芯33和轭铁31,线圈32绕制在线圈架36上,铁芯33穿插固定于线圈架36并在空间上穿过线圈32,轭铁31主体呈片状结构,轭铁31放置在线圈架36上端,以线圈32的轴向为前后方向,铁芯后端332和铁芯前端331均穿出线圈架36,轭铁后端312向下弯折,轭铁后端312设有与铁芯后端332相插接的插孔,铁芯后端332与轭铁后端312插接接触,以定位固定轭铁31。铁芯前端331和轭铁前端311组成磁吸驱动部30。如此设置下,使得磁路模块3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在继电器整体组装前磁路模块3可以先预组装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施例中,铁芯前端331为一竖直片状结构,轭铁前端311为向下开口的“U”型岔开结构,铁芯前端331伸出至轭铁前端311之内,从而铁芯前端331和轭铁前端311组成开口向下的倒“E”字型的所述磁吸驱动部30。这种结构的磁吸驱动部30对配合精度要求不高,但磁吸效果强、可靠性好。本实施例中,铁芯前端331的上端与轭铁前端311相断开,以避免磁钢24(参见下述推动模块2的部分)被短路。本实施例采用如上的对称式样的磁吸驱动部30结构,磁吸驱动部30的吸力可靠,且散热性能好,对称式样的磁吸驱动部30配合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两组接触部分5结构,能够使两组接触部分5的导通/断开动作对称同步。
本实施例中,线圈架36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线圈引脚361,线圈引脚361和底座1插接固定。为更进一步便于轭铁31的定位,线圈架36上设有匹配轭铁后端312左右宽度的定位槽362,铁芯后端332配合在该定位槽362中。
如图3、5,推动模块2包括绝缘的主体21,所述的导磁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均为竖立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间隔地插接嵌设在主体21内,倒“E”字型的磁吸驱动部30具有两个并立的插入间隙,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分别插置在两个插入间隙中。由于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插接嵌设在主体21内,推动模块2也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在继电器整体组装前磁路模块3可以先预组装从而提高装配效率。推动模块2还包括磁钢24,磁钢24也插接嵌设在主体21内,磁钢24设于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之间且磁钢24左右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主体21上对应第一导磁体22、第二导磁体23和磁钢24设有第一插槽213、第二插槽215和第三插槽214,第一导磁体22、第二导磁体23和磁钢24分别插接在第一插槽213、第二插槽215和第三插槽214内,第一插槽213相对位于第二插槽215的左侧,第二插槽215相对位于第一插槽213的右侧,主体21在第一插槽213的左侧以及第二插槽215的右侧各有一窗口20以暴露出第一插槽213和第二插槽215内的所述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主体21上还竖直开设有位于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之间的铁芯插槽212,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插接配合时,磁吸驱动部30的左右两端分别插置在两个窗口20的外侧,铁芯前端331插入在铁芯插槽212中。从而磁吸驱动部30的左右两端的极面能够正对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如此设置也有利于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的空间布置,减小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的体积。
本实施例中,磁钢24呈竖直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磁钢24也可以是横向水平布置,只要磁钢2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导磁体22和第二导磁体23即可。但本实施例中采用竖直布置的磁钢24呈竖直布置能够有效缩小推动模块2的整体体积、提高导磁效率。
本实施例的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均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且磁路模块3和推动模块2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在组装继电器时只需将磁路模块3和推动模块2向下安装到底座1上并完成插接即可,安装结构简单且效率更高。另外,推动模块2和动接触部51也是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以及接触部分5也可以向下插接固定到底座1上,更有利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
如图1、3,在底座1上设有向上开口的安装槽130,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均向下插装在安装槽130中。安装槽130的设置更有助于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的安装预定位。推动模块2的还包括从主体21侧边向外延伸的推动臂211,安装槽130的槽壁上设有开口向上的缺口100,主体21插装在安装槽130内,推动臂211插合在缺口100中,从而推动臂211从安装槽130向外探出,接触部分5固定设置在安装槽130外侧,推动臂211上设有向下开口动簧卡槽211A,用于和竖直片体结构的动接触部51插接,推动模块2向左或向右移动时,通过推动臂211推动动接触部51运动以和静接触部52相接触或分离。本实施例中接触部分5设有两组,对应的推动臂211也在推动模块2上设有两个,以使得推动模块2可以同时推动两组接触部分5导通或断开。
配合参阅图2、3,在推动臂21上还固定连接有隔断板25,隔断板25覆盖在缺口100外侧,进一步将安装槽130密封,实现强弱电之间的高电气绝缘。同时隔断板25也作为限位挡板,通过隔断板25和安装槽130的槽壁的抵接限制推动模块2的左右移动范围。
如图2,本实施例中,推动模块2和磁路模块3一起作为驱动动接触部51的驱动部分。定义与上述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同时垂直的两个相反方向为前后反向,本实施例中两组接触部分5分别布置在驱动部分的左右两侧,而且两组接触部分5的动触点511和静触点521向前超出所述驱动部分。两组接触部分5的动触点511和静触点521均与驱动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错位,增大了触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运动和安装空间,避免产品散热差、电气绝缘距离小等问题。另一方面,底座1的左右两端是向内凹陷的以形成两组接触部分5的安装空间,即两组接触部分5分别设置在底座1的左右最外侧,两组接触部分5的安装空间都是开放式的,散热空间大,可以有效降低触点、引脚温升,减少触点粘结失效的风险,有效提高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推动模块、磁路模块和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静接触部和动接触部,所述磁路模块用于提供电磁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推动模块,所述推动模块和所述动接触部联动连接,用于推动所述动接触部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均是能够预先独立组装的模块化结构,以所述底座处在继电器的下部位置,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向下插接装配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推动模块和动接触部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所述磁路模块和推动模块也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模块包括一磁吸驱动部,所述磁吸驱动部为开口向下的半包围结构,所述推动模块包括上下插接在所述磁吸驱动部内的导磁体,通过所述磁吸驱动部对所述导磁体的磁吸作用以驱动所述推动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模块包括线圈、线圈架、铁芯和轭铁,所述线圈绕制在所述线圈架上,所述铁芯穿插固定于所述线圈架,所述轭铁放置在所述线圈架上端,以所述线圈的轴向为前后方向,所述铁芯的后端和前端均穿出所述线圈架,所述轭铁的后端向下弯折并与所述铁芯的后端插接接触,所述铁芯的前端和轭铁的前端组成所述磁吸驱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的前端为一竖直片状结构,所述轭铁的前端为向下开口的“U”型岔开结构,所述铁芯的前端伸出至所述轭铁的前端之内,从而所述铁芯的前端和轭铁的前端组成开口向下的倒“E”字型的所述磁吸驱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模块包括主体,所述导磁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均为竖立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间隔地插接嵌设在所述主体内,倒“E”字型的所述磁吸驱动部具有两个并立的插入间隙,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分别插置在两个所述插入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对应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分别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相对位于第二插槽的左侧,所述第二插槽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插槽的右侧,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一插槽的左侧以及所述第二插槽的右侧各有一窗口以暴露出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的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插接配合时,所述轭铁的左右两端分别插置在两个所述窗口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模块还包括磁钢,所述磁钢也插接嵌设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磁钢设于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之间且所述磁钢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竖直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之间的铁芯插槽,所述铁芯的前端插入在铁芯插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开口向上的安装槽,所述推动模块和磁路模块均插装在所述安装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模块包括主体以及从主体侧边向外延伸的推动臂,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开口向上的缺口,所述主体插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推动臂插合在所述缺口中,从而所述推动臂从所述安装槽向外探出,所述接触部分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外侧并和所述推动臂上下插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臂上设有向下开口的动簧卡槽,所述动接触部为竖直片体结构,所述动簧卡槽向下与所述动接触部插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动臂上还固定连接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覆盖在所述缺口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01558.3U CN220585153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一种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01558.3U CN220585153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一种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85153U true CN220585153U (zh) | 2024-03-12 |
Family
ID=90118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01558.3U Active CN220585153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一种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585153U (zh) |
-
2023
- 2023-08-16 CN CN202322201558.3U patent/CN2205851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08999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20050078988A (ko) | 적어도 하나의 계전기 구동기를 갖는 전자기 계전기와계전기 구동기용 리셉터클 | |
CN216120105U (zh)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19979462U (zh) |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 |
CN220585153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116798816A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9040361U (zh) | 小尺寸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08922994U (zh) | 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 |
CN216213151U (zh) | 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6213152U (zh) | 带辅助触点的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0668219U (zh) | 可控制两路负载的小型化组合继电器 | |
CN219979470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105229769A (zh) | 用于电开关元件、特别是用于接触器或者继电器的装置以及具有轭构件和线圈之间的控制模块的电开关元件 | |
CN219979449U (zh) | 一种底座以及一种开关电器 | |
CN116741583A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219979466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1265368U (zh) | 一种新型直插式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4254286U (zh) | 一种多触头互感器式继电器 | |
CN110137036A (zh) | 一种多触点式继电器 | |
CN217114250U (zh) | 继电器 | |
CN220963077U (zh) | 一种接触装置以及开关设备 | |
CN219435766U (zh) | 一种占用空间小的电磁继电器 | |
CN218788358U (zh) | 继电器 | |
CN216288205U (zh) | 一种汽车继电器 | |
CN221861521U (zh) | 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