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9470U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9470U
CN219979470U CN202321688408.3U CN202321688408U CN219979470U CN 219979470 U CN219979470 U CN 219979470U CN 202321688408 U CN202321688408 U CN 202321688408U CN 219979470 U CN219979470 U CN 219979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contact
static
movabl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84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大语
林正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84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9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9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9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包含接触系统和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包含动静簧接触组,所述动静簧接触组包含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含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含静簧引出片和静触点,所述静触点安装于所述静簧引出片上;所述静簧引出片包含静簧引脚,所述静簧引脚穿过底座底板而引出;所述静簧引出片由静触点处向右延伸绕过动触点后向下引出,因此静簧引脚能够远离静触点设置,使得静触点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脚的过程中热量被大量散发,大大减小了传导至静簧引脚处的热量,从而大大减小静簧引脚的温升。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改进。
背景技术
继电器作为一种电子控制器件,作用是通过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磁保持继电器作为继电器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触点的开、合状态完全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当触点的开、合状态需要转换时,仅需对线圈激励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即可完成转换,之后触点状态由永久磁钢进行保持。
目前继电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等领域,应用场合越来越多样化。在16A负载切换、以家电为代表的领域,典型高度在16mm以下、宽度在13mm以下。普遍应用于具有灯负载、马达负载、电子镇流器负载及螺线管等具有较强突入电流的场合。一般应用场合下,会使用一个单组继电器去切断火线或者零线,而从安全角度出发,如果一个继电器能同时切断火线和零线,其安全系数将大幅度提高。现有技术(如专利CN106653488B)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均设置于底座底板上,使得静簧和动簧引出片的面积受限制无法做大,导致载流能力差,簧片发热严重。另外,该结构的动簧引出片与静簧均设置于底座底板上的同一平面上,由于热源点为动触点和静触点相互接触点上,热源靠近底座底板,热量通过热传导方式由静触点直接传导至静簧引脚,因此,静簧引脚温升高,且二者爬电距离小,容易绝缘失效,导致继电器烧毁。同时,底座前后侧壁与外壳内壁紧贴,不利于气体流通,整体散热差,导致引脚温升过高。因此,在以上高度和安装面积限定的情况下,以目前的技术条件,两组触点16A的负载切换能力,继电器引脚温升过高,难以在温升要求苛刻的插座、高容量灯控面板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接触系统和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的腔体中;
所述接触系统包含动静簧接触组,所述动静簧接触组包含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含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含静簧引出片和静触点,所述静触点安装于所述静簧引出片上;所述静簧引出片包含静簧引脚,所述静簧引脚穿过底座底板而引出;定义底座靠近底座底板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底板的方向为上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点安装于所述动触点上方,所述静簧引出片由静触点处向右延伸绕过动触点后向下引出。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水平隔板位于竖直隔板的上方,所述竖直隔板在底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底座由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分割成第一安装腔体、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所述接触系统包含两组动静簧接触组,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分别用于安装两组动静簧接触组的其中之一。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簧引出片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静触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整体上呈“L”形,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第二部分的另一端设有所述静簧引脚。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腔体内还设置有静簧隔板,所述静簧隔板能够与静簧引出片的第二部分相配合接触,并对静簧引出片的安装起限位作用,所述静簧隔板为绝缘材料。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静簧引脚的宽度。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底座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气槽,在底座与外壳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两侧面的通气槽能够使得第一安装腔体分别与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在底座的侧面处相连通。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槽设置于底座侧面的中部,所述通气槽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配合面,配合面能够在底座与外壳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与外壳配合贴紧。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部分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底板上;所述静簧引出片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动簧部分上方,并且所述静簧引出片的第二部分的“L”形的水平部分位于所述动簧部分上方,所述动触点朝向远离所述底板方向运动从而所述静触点吸合。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部分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底板上。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引出片、下动簧片、上动簧片和动触点,其中动簧引出片的一侧设有第一卡苞和第二卡苞;动簧引出片还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上设置倒角,以利于动簧引出片在底座上的安装;在底座的第二安装腔体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和第三插槽,第一卡苞能够和第一插槽插接配合,第二卡苞能够和第二插槽插接配合,第一端部能够和第三插槽插接配合。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现有技术接触部分中,静簧往往设置在底板,容易实现静簧脚位要求,但受静簧脚位置的影响,静簧面积无法做大,导致载流差,散热也差。本实用新型将静簧设置在动触点上方,静簧面积不受动簧引出片的影响,可增大静簧面积,进而可增加静簧载流截面积,减少热量产生。
2.静簧引出片布置在动簧引出片上方,触点作为热源点位于静簧引出片和动簧引出片之间,热源点与底座底板距离远,热量通过热传导方式由静触点传导至静簧引出片第一部分,再传导至静簧引出片的第二部分,最终传导至静簧引脚。通过静簧引脚远离静触点设置,提高热源点与底座底板的距离,增加热量传导路径长度,使得静触点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脚的过程中热量被大量散发,大大减小了传导至静簧引脚处的热量,减小静簧引脚的温升;并且由于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静簧引脚的宽度,增加了静触点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脚的过程中热量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散发速度,进一步降低静簧引脚的温升。
3.静簧引脚容易影响触点间爬电距离,本实用新型在底座的第二安装腔体内设置有静簧隔板,由于静簧隔板与静簧引出片的第二部分相配合接触,热量可传导至静簧隔板,加速了静簧引出片的热量的散发速度,进一步降低静簧引脚的温升。并且静簧隔板为绝缘材料,在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一静簧部分安装至第二安装腔体内之后,能够增加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一静簧部分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提升电磁继电器的电气安全性。
4.底座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气槽,在外壳与底座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两侧面的通气槽能够使得第一安装腔体分别与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在底座的侧面处相连通,提高腔体内空气流通速度,提高热量散发速度,有利于降低继电器整体温度。同时,通气槽设置可以将动静触点电弧分解的物质、气氛快速排走,从而提高电磁继电器的电耐久能力。
5.静簧设置在上方,飞溅物可直接散落在触点下方的空间,可以减少触点间飞溅物直接聚集在触点面及静簧引出片上,有利于降低触点间接触电阻和减少飞溅物对触点间绝缘强度的影响,从而减少触点载流时热量产生,进一步有利于降低引脚温升,提高继电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继电器未安装外壳时的立体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未安装外壳时的正视图;
图3是电磁继电器部分构件爆炸图;
图4是电磁继电器的爆炸图;
图5-图6是电磁继电器底座的轴测视图;
图7是电磁继电器底座的剖视图;
图8是动簧引出片的轴测视图;
图9是上动簧片的轴测视图;
图10是下动簧片的轴测视图;
图11是静簧引出片的轴测视图;
图12是静簧引出片的侧视图;
图13是推动块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方案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磁路系统2、接触系统3、衔铁转动块组件4、推动块5和外壳6。接触系统3包含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底座1设有水平隔板11和竖直隔板12,优选的,水平隔板11是阶梯形的;水平隔板11位于竖直隔板12上方,竖直隔板12在底座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底座1由水平隔板11和竖直隔板12分割成第一安装腔体13、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并列设置于底座1下方,第一安装腔体13位于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上方。第一安装腔体13用于安装磁路系统2,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磁路系统3能够为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的动静簧相接触提供致动力。磁路系统3和接触系统2呈上下分布,以实现强弱电隔离。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包含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包含第二动簧部分81和第二静簧部分82。
如图13所示,推动块5的上部向上凸伸设有两个呈一定间距并具有一定长度的连接臂52,以利用两个连接臂52可柔性张开的特性从衔铁41的宽度方向卡入衔铁41的宽度的两边,实现衔铁41上下摆动时带动推动块5上下移动。
如图1-7,13所示,推动块5的下部设有推动槽53,从而使得推动块5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两个悬臂上均设置有通槽51,推动块5能够通过通槽51与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的自由端部相连接。
所述磁路系统2包括一个铁芯21、两个轭铁22、一个磁钢23和一个线圈组件24,所述铁芯21为条形并呈水平设置,所述轭铁22为板形;所述两个轭铁22分别固定在铁芯21的两端,所述磁钢23匹配在铁芯21的中间。
衔铁转动块组件4包括衔铁41和转动块42,衔铁41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设置,衔铁转动块组件4的中间可旋转地支撑在对应于磁钢23位置的上方,衔铁转动块组件4的两端分别对应在两个轭铁22的上方,以在所述导磁结构的配合下进行跷跷板式动作。励磁后,在两个轭铁22产生电磁极性,衔铁41在磁钢23上方进行转动,带动推动块5上下动作,从而实现动静触点的闭合和分断。励磁消失后,衔铁41的当前的位置状态能够由磁钢23保持。
如图1-12所示,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包含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第一动簧部分71安装于底座1的底板上。第一动簧部分71包括动簧引出片711、下动簧片712、上动簧片713和动触点714。其中动簧引出片711的一侧设有第一卡苞7111和第二卡苞7112;动簧引出片711还具有第一端部7113和第二端部7115,第一端部7113上可以设置倒角,以利于第一动簧引出片711在底座1上的安装。在底座1的第二安装腔体14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41、第二插槽142和第三插槽143,第一卡苞7111能够和第一插槽141插接配合,第二卡苞7112能够和第二插槽142插接配合,第一端部7113能够和第三插槽143插接配合,以限位第一动簧部分71,并且能够使得第一动簧部分71在底座1上的安装固定更加稳固。动簧引出片711的第二端部7115上还设置有动簧引出脚7114,在底座1的第二安装腔体14的底板上设置有开槽,动簧引出脚7114能够由所述开槽伸出至底座1外,以供与外部线路的连接,如图1-2、5、8所示。
参照图1-12,上动簧片713设置在下动簧片712上方。上动簧片713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弯折部7134、第二弯折部7135和第三弯折部7136,第三弯折部7136用于与动簧引出片711固定连接;第一弯折部7134远离第二弯折部7135的末端设有折弯钩7131,折弯钩7131与推动块5的通槽51进行配合。第一弯折部7134上还设置有上触点孔7133,用于安装动触点714;并且折弯钩7131和触点孔7133之间设有镂空结构7132,镂空结构7132能够提升动簧的柔性。
下动簧片712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四弯折部7122、第五弯折部7123和第六弯折部7124,第六弯折部7124用于与动簧引出片711固定连接;第四弯折部7122上设置有下触点孔7121,用于安装动触点714。安装时,下动簧片712安装于上动簧片713与动簧引出片711之间,并且第三弯折部7136、第六弯折部7124和第一端部7113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等,并且通过该连接实现上动簧片713、下动簧片712与动簧引出片711三者之间的稳固机械连接以及电连接。动触点714与上动簧片713的第一弯折部7134和下动簧片712的第四弯折部712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等,并且通过该连接实现动触点714、上动簧片713与下动簧片712三者之间的稳固机械连接以及电连接。
在动触点714、上动簧片713、下动簧片712与动簧引出片711四者固定连接之后,上动簧片713的第二弯折部7135和下动簧片712的第五弯折部7123之间存在间隙。在继电器动作时,上动簧片713与下动簧片712发生弯曲形变,该间隙可以为两者产生弯曲形变时预留所需要的空间,能够避免相邻的上动簧片713与下动簧片712之间发生抵接,从而避免相邻两片动簧片之间产生应力,进而确保继电器可以完全吸合。
参见图1-4以及图11-12,第一静簧部分72包括静触点721和静簧引出片722。所述静簧引出片722由静触点721处向右延伸绕过动触点714后向下引出。具体的,静簧引出片722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7221和第二部分7222,第一部分7221用于与静触点721固定连接。第二部分7222整体上呈“L”形,如图12所示,第二部分7222的一端与第一部分7221相连接,第二部分7222的另一端设有静簧引脚7223,静簧引脚7223能够从底座1底板穿出,用于与外部线路相连接。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具有一触点活动行程,该触点活动行程即为动触点714的活动行程,所述第二部分7222的“L”形的其中的高度部分涵盖所述触点活动行程。第二部分7222的宽度大于静簧引脚7223的宽度。由于在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一部分7221与静簧引脚7223之间设置第二部分7222,静簧引脚7223能够远离静触点721设置,使得静触点721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脚7223的过程中热量被大量散发,大大减小了传导至静簧引脚7223处的热量,从而大大减小静簧引脚7223的温升;并且由于第二部分7222的宽度大于静簧引脚7223的宽度,增加了静触点721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脚7223的过程中热量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散发速度,进一步降低静簧引脚7223的温升。
在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安装至第二安装腔体14内之后,静触点721位于动触点714的上方。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一部7221分位于第一动簧部分71上方,并且所述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二部分7222的“L”形的水平部分位于第一动簧部分71上方,所述动触点714朝向远离所述底座1底板方向运动从而所述静触点721吸合。将静触点721设置在动触点714上方,静簧引出片722面积不受动簧引出片711的影响,可增大静簧引出片722面积,进而可增加静簧引出片722载流截面积,减少热量产生。由于热源点为动触点714和静触点721相互接触点上,静簧引出片722总体上大部分布置在动簧引出片711上方,热源点位于静簧引出片722和动簧引出片711之间,热源点与底座1底板距离远,热量通过热传导方式由静触点721传导至静簧引出片722第一部分7221,再传导至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二部分7222,最终传导至静簧引脚。通过提高热源点与底座1底板的距离,增加热量传导路径长度,增加静簧引出片722的散热面积,可以有效加快热量散发,从而降低引脚的温升。
此外,在底座1的第二安装腔体14内还设置有静簧隔板144,所述静簧隔板144包括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如图1-5所示;可选地,所述静簧隔板144仅包括水平部分或竖直部分。静簧隔板144用于与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二部分7222相配合接触,并对静簧引出片722的安装起限位作用。并且由于静簧隔板144与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二部分7222相配合接触,该静簧隔板144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热性能,可以加速静簧引出片722的热量的散发速度,也同时进一步降低静簧引脚7223的温升。并且静簧隔板144为绝缘材料,优选是采用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绝缘材料。在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安装至第二安装腔体14内之后,能够增加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提升电磁继电器的电气安全性。
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的结构和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相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适于在底座1上与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不同的另一侧进行安装,在此不做展开描述。
底座1的至少一侧面上设置有通气槽17。优选的,底座1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气槽17。所述通气槽17为设置于底座1侧面的凹槽,所述通气槽17设置于底座侧面的中部,所述通气槽1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配合面18,配合面18能够在底座1与外壳6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与外壳6配合贴紧。在外壳6与底座1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两侧面的通气槽17能够使得第一安装腔体13分别与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在底座1的侧面处相连通。通气槽17可以将动静触点电弧分解的物质、气氛快速排走,进一步降低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的环境温度,减少温升的作用影响,从而提高电磁继电器的电耐久能力。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接触系统和底座;所述接触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的腔体中;
所述接触系统包含动静簧接触组,所述动静簧接触组包含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含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含静簧引出片和静触点,所述静触点安装于所述静簧引出片上;所述静簧引出片包含静簧引脚,所述静簧引脚穿过底座底板而引出;定义底座靠近底座底板的方向为下方,远离底座底板的方向为上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点安装于所述动触点上方,所述静簧引出片由静触点处向外延伸绕过动触点后向下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静簧接触组具有一触点活动行程,所述静簧引出片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静触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整体上呈“L”形,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第二部分的另一端设有所述静簧引脚,从而所述第二部分的“L”形的其中的高度部分涵盖所述触点活动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腔体内还设置有静簧隔板,所述静簧隔板包括水平部分和/或竖直部分,所述静簧隔板能够与静簧引出片的第二部分相配合接触,并对静簧引出片的安装起限位作用,所述静簧隔板为绝缘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静簧引脚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包括外壳,在底座与外壳相互安装配合之后,所述底座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有连通至所述动静簧接触组所在腔体的通气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水平隔板位于竖直隔板的上方,所述竖直隔板在底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底座由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分割成第一安装腔体、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所述接触系统包含两组动静簧接触组,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分别用于安装两组动静簧接触组的其中之一;底座两侧面的所述通气槽能够使得第一安装腔体分别与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在底座的侧面处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槽为设置于底座侧面的凹槽,所述通气槽设置于底座侧面的中部,所述通气槽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配合面,配合面能够在底座与外壳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与外壳配合贴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底板上;所述静簧引出片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动簧部分上方,并且所述静簧引出片的第二部分的“L”形的水平部分位于所述动簧部分上方,所述动触点朝向远离所述底板方向运动从而所述静触点吸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底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引出片、下动簧片、上动簧片和动触点,其中动簧引出片的一侧设有第一卡苞和第二卡苞;动簧引出片还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上设置倒角,以利于动簧引出片在底座上的安装;在底座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和第三插槽,第一卡苞能够和第一插槽插接配合,第二卡苞能够和第二插槽插接配合,第一端部能够和第三插槽插接配合。
CN202321688408.3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9979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8408.3U CN21997947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8408.3U CN21997947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9470U true CN219979470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7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8408.3U Active CN21997947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9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00466B1 (en) Contactor
US5515019A (en) Polarized power relay
EP0532586B1 (en) Solenoid operated switching device
US9053885B2 (en) Bistable high-performance miniature relay
CN219979462U (zh)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KR890005314B1 (ko) 전자석 릴레이
US5844457A (en) Electromagnetically operated electric switching apparatus
JP2024513030A (ja) リレー
KR860009456A (ko) 전자석 릴레이
US3796978A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with fuse block
CN219979470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116741583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979449U (zh) 一种底座以及一种开关电器
CN213845169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220585153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4378264U (zh)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CN116798816A (zh) 一种继电器
CN21450538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4378250U (zh) 磁保持能力强的继电器
CN218497997U (zh) 一种卧式磁路继电器
CN219958885U (zh)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组件、接触系统和电磁继电器
US20160322175A1 (en) High power relay
CN218730660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219040362U (zh) 直流接触器的高低压隔绝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