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9462U -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9462U
CN219979462U CN202321688348.5U CN202321688348U CN219979462U CN 219979462 U CN219979462 U CN 219979462U CN 202321688348 U CN202321688348 U CN 202321688348U CN 219979462 U CN219979462 U CN 2199794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ing block
armature
movable
movable spr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83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大语
林正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83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94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94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94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包含底座、磁路系统、接触系统、衔铁组件和推动块;所述接触系统包含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所述第一动簧部分与所述第二动簧部分均包括自由端部;所述衔铁组件的中间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上,以在所述磁路系统的配合下进行跷跷板式动作;所述推动块的上端与衔铁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推动块的下端和第一动簧部分以及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相连接;所述衔铁组件的所述跷跷板式动作能够带动推动块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或断开。本实用新型采用跷跷板磁路结构,衔铁保持力大且一致性好;推动块动作稳定,两组触点接通同步性好;且各组件可模块化安装,装配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改进。
背景技术
继电器作为一种电子控制器件,作用是通过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磁保持继电器作为继电器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触点的开、合状态完全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当触点的开、合状态需要转换时,仅需对线圈激励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即可完成转换,之后触点状态由永久磁钢进行保持。因此,磁保持继电器作为一种低耗能元件,受到市场关注越来越高。
目前继电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等领域。在以家电为代表的领域,普遍应用于具有灯负载、马达负载、电子镇流器负载及螺线管等具有较强突入电流的场合。一般应用场合下,会使用一个单组继电器去切断火线或者零线,而从安全角度出发,如果一个继电器能同时切断火线和零线,其安全系数将大幅度提高。所以,双刀单掷继电器相比于单刀单掷继电器应用范围更广,相应的双刀单掷继电器相比于单刀单掷继电器结构也更复杂,成本更高。现有技术(如专利CN106653488B)公开的电磁继电器的轭铁一端与铁芯的一端固定,轭铁的另一端将铁芯围绕形成E型结构,衔铁组件由上下导磁片及两导磁片之间的磁钢组成。衔铁组件嵌入磁路部分的E型结构中。当线圈励磁后,衔铁组件进行上下动作,进而带动触点开断。该磁路结构的推动块由底座前后侧壁滑槽限位,为了保证推动块的上下可靠移动,推动块与滑槽的配合间隙较大,衔铁组件定位性差,即上下导磁片难以分别与铁芯、轭铁同时贴合,导致衔铁保持力不稳定,进而影响触头的接触稳定性,导致电寿命不稳定,并且由于衔铁保持力直接影响继电器抗振动性能,现有技术难以应用于高振动要求的环境中。现有技术为了防止衔铁组件运动过程中脱出,底座前后侧壁滑槽高度需大于衔铁组件运动行程,这就要求衔铁组件需要与接触系统装配后,然后衔铁组件的上下导磁片套入磁路系统的E型轭铁中,最后将整体压入底座中,整个装配困难,装配成本高。另外现有技术的衔铁组件在运动过程中,上下导磁片分别不与铁芯和轭铁接触,衔铁会发生扭动,进行推动块推动两组动簧不同步,导致两组动静触点接触不同步,两组接触系统电寿命一致性差,难以满足终端客户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底座、磁路系统、接触系统、衔铁组件和推动块;
所述接触系统包含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包含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一静簧部分,第二动静簧接触组包含第二动簧部分和第二静簧部分;
所述第一动簧部分与所述第二动簧部分均包括自由端部,在靠近自由端部均处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第一静簧部分与所述第二静簧部分均设置有静触点;
所述衔铁组件的中间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上,以在所述磁路系统的配合下进行跷跷板式动作;
所述推动块的上端与衔铁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推动块的下端和第一动簧部分以及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相连接,所述衔铁组件的所述跷跷板式动作能够带动推动块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或断开。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底座的前端设有开口朝向外侧且用于容纳所述推动块的缺口,所述衔铁组件的其中一端延伸到所述缺口的上方,并与容纳于缺口中的推动块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缺口包括两个相对的缺口侧面以及一个缺口正面,两个所述缺口侧面能够分别与推动块的两个侧面相配合,所述缺口正面能够与推动块上的相对面相配合。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缺口内设置导向板,所述推动块的下部设有推动槽,从而使得推动块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所述导向板能够与所述推动槽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竖直隔板,所述竖直隔板在底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延伸至所述缺口内;所述推动块的下部设有推动槽,从而使得推动块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所述竖直隔板能够与所述推动槽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竖直隔板在所述缺口内的各棱边设置倒角。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块的下部设有推动槽,从而使得推动块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所述两个悬臂上均设置有通槽,所述推动块能够通过所述通槽与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形成间隙活动的连接。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水平隔板位于竖直隔板的上方,所述竖直隔板在底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底座由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分割成第一安装腔体、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第一安装腔体用于安装磁路系统,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腔体为凹型围框结构,所述第一安装腔体的前后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配磁路系统以实现定位的槽口;磁路系统的两个轭铁的两侧肩膀分别适配在第一安装腔体的前后端的两侧的槽口中,从而使得磁路系统稳固安装于底座中。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衔铁组件包括衔铁和转动块,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一个铁芯、两个轭铁、一个磁钢和一个线圈组件,所述铁芯为条形并呈水平设置,所述轭铁为板形;所述两个轭铁分别固定在铁芯的两端,所述磁钢匹配在铁芯的中间;所述轭铁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衔铁的两端相配合的工作极面。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衔铁中间设有圆弧形凸起,所述圆弧形凸起在所述衔铁中间沿衔铁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衔铁通过所述圆弧形凸起抵靠在所述磁钢上从而进行转动。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相比于单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需要更大的衔铁保持力,现有技术衔铁保持力小,不稳定,难以在复杂场合应用,如存在振动环境中。本实用新型采用跷跷板磁路,保持力大且一致性好,磁路系统与接触系统上下分布,结构简单,各组件部分可实现模块化装配,装配简单,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推动块能够通过推动槽与竖直隔板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使得推动块的上下运动更加精确平稳,更加有利于动静触点的可靠接合,有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由于衔铁转轴搭在磁钢上,衔铁转轴与磁钢具有的接触部分,使得衔铁受到的磁吸力更强且更均衡稳定,磁吸牢固,衔铁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扭动,推动块能够通过两个通槽分别与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相连接,推动块的受力更加平衡,推动块对于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的动静触点的接触同步性更一致。
3.本实用新型的轭铁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衔铁的两端相配合的工作极面,因此,衔铁在上下摆动时两端受到轭铁的顶部的限位,衔铁每次上下摆动的幅度均一致,使得推动块上下运动的幅度均一致,从而使保持动静触点闭合的保持力一致性高,电磁继电器的工作更加稳定。
4.本实用新型推动块设置两个悬臂,推动块能够通过通槽与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形成间隙活动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推动块悬臂有两个受力点,相比于单刀单掷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块悬臂只有一个受力点,推动块受力更加平衡,最终触点受到的压力更稳定,电寿命一致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继电器未安装外壳时的立体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未安装外壳时的正视图;
图3是电磁继电器部分构件爆炸图;
图4是电磁继电器的爆炸图;
图5-图6是电磁继电器底座的轴测视图;
图7是电磁继电器底座的剖视图;
图8是动簧引出片的轴测视图;
图9是上动簧片的轴测视图;
图10是下动簧片的轴测视图;
图11是静簧引出片的轴测视图;
图12是静簧引出片的侧视图;
图13是推动块的正视图;
图14是推动块的轴测视图;
图15是衔铁的轴测视图;
图16是转动块的轴测视图;
图17是衔铁与磁钢装配的正视图;
图18是图17中A处放大图;
图19是轭铁的轴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方案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磁路系统2、接触系统3、衔铁组件4、推动块5和外壳6。接触系统3包含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底座1设有水平隔板11和竖直隔板12,优选的,水平隔板11是阶梯形的;水平隔板11位于竖直隔板12上方,竖直隔板12在底座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底座1由水平隔板11和竖直隔板12分割成第一安装腔体13、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并列设置于底座1下方,第一安装腔体13位于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上方。第一安装腔体13用于安装磁路系统2,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磁路系统3和接触系统2呈上下分布,以实现强弱电隔离。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包含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包含第二动簧部分81和第二静簧部分82。所述第一动簧部分71与所述第二动簧部分81均包括自由端部,在靠近自由端部均处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第一静簧部分72与所述第二静簧部分82均设置有静触点。
所述磁路系统2包括一个铁芯21、两个轭铁22、一个磁钢23和一个线圈组件24,所述铁芯21为条形并呈水平设置,所述轭铁22为板形;所述两个轭铁22分别固定在铁芯21的两端,所述磁钢23匹配在铁芯21的中间;铁芯21、两个轭铁22和磁钢23构成一个侧转90°的E型导磁结构。
衔铁组件4包括衔铁41和转动块42,衔铁41沿着线圈的轴线方向设置,衔铁组件4的中间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上对应于磁钢23位置的上方,衔铁组件4的两端分别对应在两个轭铁22的上方,以在所述磁路系统的配合下进行跷跷板式动作。推动块5的上端与衔铁4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推动块5的下端和第一动簧部分71以及第二动簧部分81的自由端部相连接。励磁后,在两个轭铁22产生电磁极性,衔铁41在磁钢23上方进行转动,带动推动块5上下动作,从而实现动静触点的闭合和分断。励磁消失后,衔铁41的当前的位置状态能够由磁钢23保持。这种结构推动块5悬臂有两个受力点,相比于单刀单掷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块悬臂只有一个受力点,推动块5受力更加平衡,最终触点受到的压力更稳定,电寿命一致性更好。
优选的,衔铁41中间设有圆弧形凸起412,如图17-18所示,衔铁41通过圆弧形凸起412抵靠在磁钢23上从而进行转动。所述衔铁组件4的所述跷跷板式动作能够带动推动块5的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或断开。圆弧形凸起412在衔铁41中间沿衔铁41宽度方向设置,使得衔铁41与磁钢23的接触为线接触,使得衔铁41受到的磁吸力更强且更均衡稳定,磁吸牢固,从而能够防止衔铁41在宽度方向发生翻转扭动,使得推动块5的受力更加平衡,推动块5对于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的动静触点的接触同步性更一致。
如图1-4,14-15所示,衔铁41中间靠近推动块5一侧有凸苞结构411,凸苞结构411的形状可以是方形或圆形;转动块42靠近推动块5一侧在与衔铁41配合的板面上设有沉槽421,沉槽421的形状与凸苞结构411相适配,使得该沉槽421能够与衔铁41的凸苞结构411进行卡合,从而对转动块42位置进行限位。沉槽421与凸苞结构411的卡合结构能够对衔铁41进行更好的限位,从而使得衔铁41的上下摆动更加稳定,更加有利于动静触点的闭合和分断。
如图19所示,所述轭铁22中间设置有方形缺口221;所述铁芯21为扁平条状结构,两个轭铁22分别通过方形缺口221铆接固定在铁芯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如图1-4所示;轭铁22两侧设置有肩膀222,肩膀222作为磁路部分的定位结构与底座1相配合,如图1-7,16所示。所述轭铁22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衔铁41的两端相配合的工作极面,因此,衔铁41在上下摆动时两端受到轭铁22的顶部的限位,衔铁41每次上下摆动的幅度均一致,使得推动块5上下运动的幅度均一致,从而使保持动静触点闭合的保持力一致性高,电磁继电器的工作更加稳定。
如图1-7所示,第一安装腔体13为凹型围框结构,第一安装腔体13的前后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配磁路系统2以实现定位的槽口131;磁路系统2的两个轭铁22的两侧肩膀222分别适配在第一安装腔体13的前后端的两侧的槽口131中,从而使得磁路系统2稳固安装于底座1中。
所述铁芯21沿着底座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底座1的前端设有开口朝向外侧且用于容纳所述推动块5的缺口16,所述衔铁41的其中一端延伸到所述缺口16的上方,并与容纳于缺口16的推动块5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缺口16包括两个相对的缺口侧面161以及一个缺口正面162;所述缺口16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相连通,以使容纳于缺口16的推动块5的下端与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的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的自由端部相连接。两个缺口侧面161能够分别与推动块5的两个侧面相配合,缺口正面162能够与推动块5上的相对面相配合,从而为推动块5的上下运动提供配合以及导向,使得推动块5能够更加平稳且准确地实现上下运动。
如图13所示,推动块5的上部向上凸伸设有两个呈一定间距并具有一定长度的连接臂52,以利用两个连接臂52可柔性张开的特性从衔铁41的宽度方向卡入衔铁41的宽度的两边,实现衔铁41上下摆动时带动推动块5上下移动。
如图1-7,13所示,竖直隔板12在底座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延伸至缺口16内。推动块5的下部设有推动槽53,从而使得推动块5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两个悬臂上均设置有通槽51,优选的,所述通槽51是矩形的。推动块5能够通过通槽51与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的自由端部形成间隙活动的连接。竖直隔板12能够与推动槽53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5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使得推动块5的上下运动更加精确平稳,更加有利于动静触点的可靠接合,有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优选的,竖直隔板12在缺口16内的各棱边设置倒角,从而使推动块5的上下运动更加顺畅。并且由于推动块5能够通过两个通槽51分别与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的自由端部相连接,推动块5的受力更加平衡,推动块5对于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的动静触点的接触保持力更一致。
可替代的,竖直隔板12并不延伸至缺口16内,而在缺口16内设置导向板,导向板能够与推动槽53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5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
通过推动块5的下部设置的矩形通槽51,将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的设有动触点的一端的末端可活动地钩在所述推动块5的下部的通槽51中;且推动块5的通槽51的槽四周具有倒角,推动块5的通槽51的上壁与下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的设有动触点的一端的末端的厚度尺寸。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可以使推动块5动作时,推动块5分别与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二动簧部分81呈线面接触,以及可以形成一定的空行程,使得电磁继电器在断开触点时,带有一定加速过程,能够更好地将触点分断,从而提高继电器的抗浪涌电流能力。
如图1-12所示,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包含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第一动簧部分71包括动簧引出片711、下动簧片712、上动簧片713和动触点714。其中动簧引出片711朝向底座1中心的一侧设有卡苞一7111和卡苞二7112;动簧引出片711还具有第一端部7113和第二端部7115,第一端部7113上可以设置倒角,以利于第一动簧引出片711在底座1上的安装。在底座1的第二安装腔体14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41、第二插槽142和第三插槽143,卡苞一7111能够和第一插槽141插接配合,卡苞二7112能够和第二插槽142插接配合,第一端部7113能够和第三插槽143插接配合,以限位第一动簧部分71,并且能够使得第一动簧部分71在底座1上的安装固定更加稳固。动簧引出片711的第二端部7115上还设置有动簧引出脚7114,在底座1的第二安装腔体14的底板上设置有开槽,动簧引出脚7114能够由所述开槽伸出至底座1外,以供与外部线路的连接,如图1-2、5、8所示。
参照图1-12,上动簧片713设置在下动簧片712上方。上动簧片713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弯折部7134、第二弯折部7135和第三弯折部7136,第三弯折部7136用于与动簧引出片711固定连接;第一弯折部7134远离第二弯折部7135的末端设有折弯钩7131,折弯钩7131与推动块5的通槽51进行配合。第一弯折部7134上还设置有上触点孔7133,用于安装动触点714;并且折弯钩7131和触点孔7133之间设有镂空结构7132,镂空结构7132能够提升动簧的柔性。
下动簧片712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四弯折部7122、第五弯折部7123和第六弯折部7124,第六弯折部7124用于与动簧引出片711固定连接;第四弯折部7122上设置有下触点孔7121,用于安装动触点714。安装时,下动簧片712安装于上动簧片713与动簧引出片711之间,并且第三弯折部7136、第六弯折部7124和第一端部7113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等,并且通过该连接实现上动簧片713、下动簧片712与动簧引出片711三者之间的稳固机械连接以及电连接。动触点714与上动簧片713的第一弯折部7134和下动簧片712的第四弯折部712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等,并且通过该连接实现动触点714、上动簧片713与下动簧片712三者之间的稳固机械连接以及电连接。
在动触点714、上动簧片713、下动簧片712与动簧引出片711四者固定连接之后,上动簧片713的第二弯折部7135和下动簧片712的第五弯折部7123之间存在间隙。在继电器动作时,上动簧片713与下动簧片712发生弯曲形变,该间隙可以为两者产生弯曲形变时预留所需要的空间,能够避免相邻的上动簧片713与下动簧片712之间发生抵接,从而避免相邻两片动簧片之间产生应力,进而确保继电器可以完全吸合。
参见图1-4以及图11-12,第一静簧部分72包括静触点721和静簧引出片722。静簧引出片722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7221和第二部分7222,第一部分7221用于与静触点721固定连接。第二部分7222整体上呈“L”形,如图12所示,第二部分7222的一端与第一部分7221相连接,第二部分7222的另一端设有静簧引出脚7223,静簧引出脚7223能够从底座1底板穿出,用于与外部线路相连接。第二部分7222的宽度大于静簧引出脚7223的宽度。由于在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一部分7221与静簧引出脚7223之间设置第二部分7222,静簧引出脚7223能够远离静触点721设置,使得静触点721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出脚7223的过程中热量被大量散发,大大减小了传导至静簧引出脚7223处的热量,从而大为减小静簧引出脚7223的温升;并且由于第二部分7222的宽度大于静簧引出脚7223的宽度,增加了静触点721处的温升在传导至静簧引出脚7223的过程中热量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散发速度,进一步降低静簧引出脚7223的温升。
在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安装至第二安装腔体14内之后,静触点721位于动触点714的上方。此外,在底座1的第二安装腔体14内还设置有L型隔板144,L型隔板144用于与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二部分7222相配合接触,并对静簧引出片722在第二安装腔体14内的安装起限位作用。并且由于L型隔板144用于与静簧引出片722的第二部分7222相配合接触,加速了静簧引出片722的热量的散发速度,也同时进一步降低静簧引出脚7223的温升。并且L型隔板144为绝缘材料,在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安装至第二安装腔体14内之后,能够增加第一动簧部分71和第一静簧部分72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提升电磁继电器的电气安全性。
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的结构和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相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80适于在底座1上与第一动静簧接触组70不同的另一侧进行安装,在此不做展开描述。
底座1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气槽17。在外壳6与底座1相互安装配合之后,两侧面的通气槽17能够使得第一安装腔体13分别与第二安装腔体14和第三安装腔体15在底座1的侧面处相连通。通气槽17可以将动静触点电弧分解的物质、气氛快速排走,从而提高电磁继电器的电耐久能力。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底座、磁路系统、接触系统、衔铁组件和推动块;
所述接触系统包含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包含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一静簧部分,第二动静簧接触组包含第二动簧部分和第二静簧部分;
所述第一动簧部分与所述第二动簧部分均包括自由端部,在靠近自由端部处均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第一静簧部分与所述第二静簧部分均设置有静触点;
所述衔铁组件的中间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上,以在所述磁路系统的配合下进行跷跷板式动作;
所述推动块的上端与衔铁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推动块的下端和第一动簧部分以及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相连接,所述衔铁组件的所述跷跷板式动作能够带动推动块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合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的前端设有开口朝向外侧且用于容纳所述推动块的缺口,所述衔铁组件的其中一端延伸到所述缺口的上方,并与容纳于缺口中的推动块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缺口包括两个相对的缺口侧面以及一个缺口正面,两个所述缺口侧面能够分别与推动块的两个侧面相配合,所述缺口正面能够与推动块上的相对面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内设置导向板,所述推动块的下部设有推动槽,从而使得推动块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所述导向板能够与所述推动槽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竖直隔板,所述竖直隔板在底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延伸至所述缺口内;所述推动块的下部设有推动槽,从而使得推动块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所述竖直隔板能够与所述推动槽相配合定位,从而对推动块的上下运动起定位导向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隔板在所述缺口内的各棱边设置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块的下部设有推动槽,从而使得推动块的下部形成两个悬臂,所述两个悬臂上均设置有通槽,所述推动块能够通过所述通槽与第一动簧部分和第二动簧部分的自由端部形成间隙活动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水平隔板位于竖直隔板的上方,所述竖直隔板在底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底座由水平隔板和竖直隔板分割成第一安装腔体、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第一安装腔体用于安装磁路系统,第二安装腔体和第三安装腔体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动静簧接触组和第二动静簧接触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体为凹型围框结构,所述第一安装腔体的前后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配磁路系统以实现定位的槽口;磁路系统的两个轭铁的两侧肩膀分别适配在第一安装腔体的前后端的两侧的槽口中,从而使得磁路系统稳固安装于底座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组件包括衔铁和转动块,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一个铁芯、两个轭铁、一个磁钢和一个线圈组件,所述铁芯为条形并呈水平设置,所述轭铁为板形;所述两个轭铁分别固定在铁芯的两端,所述磁钢匹配在铁芯的中间;所述轭铁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衔铁的两端相配合的工作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中间设有圆弧形凸起,所述圆弧形凸起在所述衔铁中间沿衔铁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衔铁通过所述圆弧形凸起抵靠在所述磁钢上从而进行转动。
CN202321688348.5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99794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8348.5U CN219979462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8348.5U CN219979462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9462U true CN219979462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9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8348.5U Active CN219979462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94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12900A (zh) * 2024-01-23 2024-02-27 长沙中坤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体化磁保持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12900A (zh) * 2024-01-23 2024-02-27 长沙中坤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体化磁保持继电器
CN117612900B (zh) * 2024-01-23 2024-03-26 长沙中坤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体化磁保持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15019A (en) Polarized power relay
CN219979462U (zh)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WO2010014213A1 (en) Switching device
US20130093544A1 (en) Bistable high-performance miniature relay
EP2648203A1 (en) Latching relay
KR910007040B1 (ko) 전자 계전기
CN214043580U (zh) 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
CN213845169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110335788A (zh) 一种小型化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
CN219979470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0156327U (zh) 小型化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
CN219979449U (zh) 一种底座以及一种开关电器
CN116741583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20585153U (zh) 一种继电器
CN109716477B (zh) 电磁继电器
CN214378250U (zh) 磁保持能力强的继电器
CN216624126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继电器
CN219350091U (zh) 一种具有新型推动板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14378264U (zh) 一种触头组件改良式电磁继电器
CN111463069A (zh) 电磁继电器
CN217134288U (zh) 继电器和车辆
CN219040366U (zh)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CN219642750U (zh) 继电器
CN219696342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44U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