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0366U -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0366U
CN219040366U CN202223333628.2U CN202223333628U CN219040366U CN 219040366 U CN219040366 U CN 219040366U CN 202223333628 U CN202223333628 U CN 202223333628U CN 219040366 U CN219040366 U CN 219040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contact
reed
direct current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336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奀垚
顾春朋
李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336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0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0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0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包括:辅助动簧片、两个辅助触点、一对主触点以及可相对所述主触点运动的主动簧片和推动组件,所述主动簧片安装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处于两个主触点的正下方,所述推动组件动作时以带动所述主动簧片与两个所述主触点接触或分离;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推动组件同步运动;所述辅助动簧片上设置有用于与两个所述辅助触点进行接触或分离的两个触盘,且两个所述触盘均带有角度的倾斜布置。本实用新型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能够确保辅助触点与触盘接触的可靠性,避免辅助触点失效,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并具有低成本、占用空间小及装配工艺简单的优点。

Description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接触器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等领域。在高压直流继电器内,通常设置有两组触点:一组为主触点,通过低压电磁驱动部分驱动主动簧片运动与两个主触点桥接,实现主回路导通;另一组为辅助触点,作为电路控制系统的辅助逻辑开关,判断接触器所处工作状态,对主回路触点出现的粘连失效情况进行监测。
目前,现有技术已有采用将辅助动簧片固定到推动部分的绝缘板上,来实现辅助动簧片与主动簧片的动作一致。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011413797.X公开的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高容量继电器,其辅助动簧片包括同轴固定设置在绝缘板上的安装板以及设置在安装板的同侧或异侧的两个辅助动触点,推杆在动铁芯的作用下推动动触头运动,并带动辅助动簧片接触或离开引出杆。由于其辅助动触点及推杆均是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两者之间接触不可靠,尤其是当有异物颗粒掉落至辅助动触点上,很容易造成辅助动触点失效,从而影响接触器的可靠性;此外,引出杆在与辅助动触点多次通断后,其接触表面会存在氧化膜,同样存在有导致辅助触点失效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以克服现有接触器的辅助触点接触不可靠、容易造成失效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包括:一对主触点以及可相对所述主触点运动的主动簧片、推动组件、辅助动簧片和两个辅助触点,所述主动簧片安装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处于两个主触点的正下方,所述推动组件动作时以带动所述主动簧片与两个所述主触点接触或分离;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推动组件同步运动;所述辅助动簧片上设置有用于与两个所述辅助触点进行接触或分离的两个触盘,且两个所述触盘均带有角度的倾斜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辅助触点各自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所述触盘的正上方且呈间隔分布,以形成常开型触点结构,当所述主动簧片与两个所述主触点接触时,两个所述辅助触点分别抵置在两个所述触盘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辅助触点各自的一端分别延伸并抵置在对应的所述触盘的底部,以形成常闭型触点结构,当所述主动簧片与两个所述主触点接触时,两个所述辅助触点与两个所述触盘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动簧片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导电金属片,以使得所述辅助动簧片被所述辅助触点抵置时而发生弹性变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动簧片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推动组件保持固定的安装部以及呈U型的两个弹性连接部,两个所述弹性连接部各自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触盘,其各自的另一端均连接至所述安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连接部与所述触盘连接的一端弯折形成弧形部,以使得所述触盘向上或向下倾斜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动组件包括一绝缘座,所述绝缘座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并将所述安装部包裹在其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在注塑成型所述绝缘座时,使得塑胶能够填充至所述通孔内,以加强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绝缘座之间的连接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弹性连接部由所述绝缘座的同一侧或相对的两侧向外延伸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磁极板及固定在所述磁极板顶部的衔铁架,所述推动组件和所述主动簧片均被所述衔铁架框设于其内;所述衔铁架的侧壁上开设有避让孔,两个所述弹性连接部均伸入所述避让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动组件还包括推杆、框体支架、弹簧和导磁体,所述推杆的上端穿过所述磁极板固定在所述绝缘座内,所述框体支架的下部一体注塑于所述绝缘座内且不与所述安装部接触,所述主动簧片横穿在所述框体支架内;所述导磁体呈U型,向上卡在所述主动簧片上,并且其两侧内壁分别包覆在所述主动簧片的两侧边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弹性抵置在所述绝缘座和所述导磁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铁架的内顶壁上固定有导磁块,所述导磁块与所述导磁体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导磁块和所述导磁体能够在所述主动簧片与两个所述主触点接触导通时所形成的磁场作用下被磁化而相互产生吸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辅助触点均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通过在接触器内推动组件的绝缘座上一体注塑有辅助动簧片,来实现辅助动簧片与主动簧片动作的一致性;其中,辅助动簧片具有弹性,并设置有两个倾斜的触盘,使得在直流接触器释放状态下触盘上的部分异物颗粒可以沿斜面滑落;并且在直流接触器吸合过程中,使得辅助触点的下端头部与触盘滑动接触,推动辅助动簧片发生弹性变形,来提高与辅助触点接触的可靠性;同时,在辅助触点与触盘滑动接触过程中,可以有效清除辅助触点的头部及触盘表面的氧化膜及异物颗粒,进一步确保辅助触点与触盘接触的可靠性,避免辅助触点失效,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此外,采用此技术方案还具有低成本、占用空间小及装配工艺过程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辅助动簧片及框体支架一体注塑在绝缘座内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辅助动簧片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辅助动簧片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辅助动簧片与框体支架一体注塑在绝缘座及两个辅助触点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辅助动簧片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剖视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主触点;2、主动簧片;3、辅助动簧片;301、触盘;
302、安装部;3021、通孔;303、弹性连接部;3031、弧形部;
4、辅助触点;5、绝缘座;6、磁极板;7、衔铁架;701、避让孔;8、推杆;9、框体支架;10、弹簧;11、磁体;12、导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包括:外壳体(图中未示出)、一对主触点1、可相对主触点1运动的主动簧片2和推动组件、一个辅助动簧片3、两个辅助触点4、磁极板6及电磁驱动机构。磁极板6沿水平方向固定在外壳体内,并将外壳体的内腔分为上、下腔体,主动簧片2、辅助动簧片3和推动组件均容置在上腔体中,电磁驱动机构容置在下腔体中,且电磁驱动机构与推动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推动组件上下运动。本实施例中电磁驱动机构采用现有常规技术,主要包括线圈绕组和动铁芯,通过控制线圈绕组的通断电,来实现驱动动铁芯上下运动。
外壳体包括一灭弧罩,罩设在磁极板6上,形成上腔体。两个主触点1并排固定在灭弧罩的顶部,用于接入外部电气设备主回路;两个主触点1的下端均延伸至上腔体中。主动簧片2安装在推动组件上并处于两个主触点1的正下方,推动组件动作时以带动主动簧片2与两个主触点1接触或分离。
参阅图2和图3,辅助动簧片3设置在推动组件上,并能够跟随推动组件同步运动。辅助动簧片3上设置有两个触盘301,且两个触盘301均带有角度的倾斜布置。两个辅助触点4为导电金属杆,均沿竖直方向相互平行地固定在灭弧罩上,其各自的下端分别伸入上腔体中,处于对应的触盘301的正上方且呈间隔分布,以形成常开型触点结构。本申请中,辅助动簧片3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导电金属片,采用冲压工艺一体成型。当电磁驱动机构通过推动组件驱动主动簧片2向上运动时,推动组件同步带动辅助动簧片3向上运动,使得两个触盘301与两个辅助触点4一一对应接触,在之后运动的过程中,辅助动簧片3被辅助触点4抵置而发生弹性变形,直至主动簧片2与两个主触点1接触导通。
具体的,参阅图4和图5,辅助动簧片3还设置有用于与推动组件保持固定的安装部302以及两个弹性连接部303,两个弹性连接部303均呈口部向下的U型,其各自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触盘301,其各自的另一端均连接至安装部302。其中,弹性连接部303与触盘301连接的一端弯折形成弧形部3031,以使得触盘301向下倾斜布置,其倾斜角度不作限制,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触盘30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
其中,触盘301为顶部具有平面的圆盘状,且其直径大于弹性连接部303的宽度,来保证与辅助触点4稳定接触。
本申请通过将辅助动簧片3设计为具有弹性,且两个触盘301设计带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在直流接触器释放状态下,使得触盘301表面的部分异物颗粒可以沿斜面滑落;在直流接触器吸合过程中,使得辅助触点4的下端头部与触盘301滑动接触,推动辅助动簧片3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保证与辅助触点4接触的可靠性;其次,在辅助触点4与触盘301滑动接触过程中,可以有效清除辅助触点4的头部及触盘301表面的氧化膜及异物颗粒,进一步确保辅助触点4与触盘301接触的可靠性,避免辅助触点失效,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参阅图1和图2,推动组件包括绝缘座5、推杆8、框体支架9、弹簧10和导磁体11,推杆8的上端穿过磁极板6一体注塑在绝缘座5内,推杆8的下端固定在电磁驱动机构上。框体支架9的下部一体注塑于绝缘座5内。主动簧片2沿水平方向横穿在框体支架9内,其顶面紧贴在框体支架9的内顶壁上,并且主动簧片2的两端均延伸出框体支架9。导磁体11呈U型,向上卡在主动簧片2上,导磁体11的两侧内壁分别包覆在主动簧片2的两侧边上,并且导磁体11的两侧上端面均高出于框体支架9的顶部。弹簧10的两端分别弹性抵置在绝缘座5和导磁体11上,导磁体11在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向上压紧主动簧片2。
进一步的,磁极板6的顶部铆接固定有衔铁架7,衔铁架7呈口朝下的U型,设置在两个主触点1之间,且垂直于两个主触点1之间的连线布置;推动组件和主动簧片2均被衔铁架7框设于其内。衔铁架7的内顶壁上固定有导磁块12,导磁块12与导磁体11上下相对设置。其中,导磁体11和导磁块12均采用软磁性材料,可以采用诸如电工纯铁、铸铁等材料,使得两者均能够被磁化而相互产生吸力。
当电磁驱动机构驱动主动簧片2与两个主触点1接触导通时,电流流过主动簧片2和两个主触点1会产生螺旋磁场,导磁体11和导磁块12在该螺旋磁场内被磁化,进而使得导磁体11和导磁块12之间相互产生吸力,导磁体11在导磁块12的吸引下对主动簧片2具有向上的补偿力,以克服其受到的电动斥力,提高抗短路性能。
参阅图3,绝缘座5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并将安装部302包裹在其内,且不与框体支架9接触,保证高压与低压端之间的绝缘。本申请采用将辅助动簧片3与绝缘座5一体注塑成型,在原有接触器的基础上无需新增工序,具有低成本、占用空间小及装配工艺过程简单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弹性连接部303由绝缘座5的同一侧向外延伸出。衔铁架7与辅助动簧片3对应的一侧壁上开设有避让孔701,两个弹性连接部303均伸入避让孔701内,避让孔701用于在辅助动簧片3上下运动时避让弹性连接部303。其中,两个触盘301均穿过避让孔701露出衔铁架7的侧壁,相应的,两个辅助触点4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衔铁架7的该侧壁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辅助动簧片3和两个辅助触点4构成的辅助触点结构与接触器的高压部分保持一定的电气安全距离,避免接触器吸合时产生的电弧窜动到辅助触点结构上,以提升接触器的安全性,并保证由辅助触点结构监测的可靠性。
参阅图4,辅助动簧片3的安装部302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上设置有若干通孔3021,在注塑成型绝缘座5时,使得塑胶能够填充至通孔3021内,以加强安装部302与绝缘座5之间的连接强度。
实施例二
参阅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两个弹性连接部303由绝缘座5相对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出,以使得两个触盘301分别分布在绝缘座5的左右两侧;同时,可将安装部302形状作出相应改变与之相适配。此外,衔铁架7上与之对应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避让孔701,两个弹性连接部303分别伸入到对应的避让孔701内。两个辅助触点4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衔铁架7的两个侧壁的外侧,且分别处于两个触盘301的正上方。同理,本实施例采用此结构设计可以取得与实施例一同样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连接在弹性连接部303一端的弧形部3031上的触盘301是向上倾斜布置的(如图7所示),具体倾斜角度不作限制。同理,本实施例采用此结构设计可以取得与实施例一同样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四
参阅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两个辅助触点4均沿水平方向相互平行地固定在灭弧罩上,其各自的左端分别伸入上腔体中,且处于对应的触盘301的正上方。本实施例采用此结构设计,使两个辅助触点4由灭弧罩的侧面引出,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当然,当辅助动簧片3采用的结构为实施例二所描述的那样时,与之相适配的,可将两个辅助触点4沿水平方向分别固定在灭弧罩的两侧。
实施例五
参阅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连接在弹性连接部303一端的弧形部3031上的触盘301向上倾斜设置;两个辅助触点4均沿水平方向相互平行地固定在灭弧罩上,其各自的左端分别伸入上腔体中并延伸抵置在对应的触盘301的底部,以形成常闭型触点结构。
在直流接触器处于释放状态下,辅助触点4保持抵置在触盘301的底部,并且辅助动簧片3被辅助触点4抵置而发生弹性变形。当电磁驱动机构通过推动组件驱动主动簧片2向上运动与两个主触点1接触时,推动组件同步带动辅助动簧片3向上运动,使得两个触盘301与两个辅助触点4分离。
本实施例通过辅助动簧片3与辅助触点4配合形成常闭型触点结构,来满足要求辅助触点常闭的使用工况,在直流接触器由吸合到释放的过程中,使辅助触点4的一端头部与触盘301滑动接触,推动辅助动簧片3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保证与辅助触点4接触的可靠性;同时,在辅助触点4与触盘301滑动接触过程中,可以有效清除辅助触点4的头部及触盘301表面的氧化膜及异物颗粒,进一步确保辅助触点4与触盘301接触的可靠性,避免辅助触点失效,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包括一对主触点(1)以及可相对所述主触点(1)运动的主动簧片(2)和推动组件,所述主动簧片(2)安装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处于两个主触点(1)的正下方,所述推动组件动作时以带动所述主动簧片(2)与两个所述主触点(1)接触或分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动簧片(3)和两个辅助触点(4),所述辅助动簧片(3)设置在所述推动组件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推动组件同步运动;所述辅助动簧片(3)上设置有用于与两个所述辅助触点(4)进行接触或分离的两个触盘(301),且两个所述触盘(301)均带有角度的倾斜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辅助触点(4)各自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所述触盘(301)的正上方且呈间隔分布,以形成常开型触点结构,当所述主动簧片(2)与两个所述主触点(1)接触时,两个所述辅助触点(4)分别抵置在两个所述触盘(301)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辅助触点(4)各自的一端分别延伸并抵置在对应的所述触盘(301)的底部,以形成常闭型触点结构,当所述主动簧片(2)与两个所述主触点(1)接触时,两个所述辅助触点(4)与两个所述触盘(301)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3)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导电金属片,以使得所述辅助动簧片(3)被所述辅助触点(4)抵置时而发生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3)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推动组件保持固定的安装部(302)以及呈U型的两个弹性连接部(303),两个所述弹性连接部(303)各自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触盘(301),其各自的另一端均连接至所述安装部(3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部(303)与所述触盘(301)连接的一端弯折形成弧形部(3031),以使得所述触盘(301)向上或向下倾斜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包括一绝缘座(5),所述绝缘座(5)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并将所述安装部(302)包裹在其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302)沿水平方向设置,其上开设有若干通孔(3021),在注塑成型所述绝缘座(5)时,使得塑胶能够填充至所述通孔(3021)内,以加强所述安装部(302)与所述绝缘座(5)之间的连接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弹性连接部(303)由所述绝缘座(5)的同一侧或相对的两侧向外延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极板(6)及固定在所述磁极板(6)顶部的衔铁架(7),所述推动组件和所述主动簧片(2)均被所述衔铁架(7)框设于其内;所述衔铁架(7)的侧壁上开设有避让孔(701),两个所述弹性连接部(303)均伸入所述避让孔(701)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还包括推杆(8)、框体支架(9)、弹簧(10)和导磁体(11),所述推杆(8)的上端穿过所述磁极板(6)固定在所述绝缘座(5)内,所述框体支架(9)的下部一体注塑于所述绝缘座(5)内且不与所述安装部(302)接触,所述主动簧片(2)横穿在所述框体支架(9)内;所述导磁体(11)呈U型,向上卡在所述主动簧片(2)上,并且其两侧内壁分别包覆在所述主动簧片(2)的两侧边上,所述弹簧(10)的两端分别弹性抵置在所述绝缘座(5)和所述导磁体(1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架(7)的内顶壁上固定有导磁块(12),所述导磁块(12)与所述导磁体(11)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导磁块(12)和所述导磁体(11)能够在所述主动簧片(2)与两个所述主触点(1)接触导通时所形成的磁场作用下被磁化而相互产生吸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辅助触点(4)均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
CN202223333628.2U 2022-12-12 2022-12-12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Active CN219040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3628.2U CN219040366U (zh) 2022-12-12 2022-12-12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3628.2U CN219040366U (zh) 2022-12-12 2022-12-12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0366U true CN219040366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13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33628.2U Active CN219040366U (zh) 2022-12-12 2022-12-12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0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28650U (zh) 抗短路电流触头结构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JP2022550139A (ja) 直流接触器及び車両
KR20200025805A (ko) 직류 릴레이
CN212136360U (zh) 400a一组常闭新型直流接触器
CN108321036B (zh) 一种能够抵抗雷击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219979462U (zh)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9040366U (zh) 带有辅助触点的直流接触器
CN111446128A (zh) 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
CN218482157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209388949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WO2024000770A1 (zh) 继电器
CN210091988U (zh) 一种能提高产品寿命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6145562U (zh) 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系统及该接触器
CN216528651U (zh) 直流接触器防斥开触头结构
CN211479955U (zh)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13990709B (zh) 一种基于三段式分离的新能源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0106373U (zh) 一种转换型直流接触器
CN221304536U (zh) 动触模组及继电器
CN221352648U (zh) 可承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219226166U (zh) 低高度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N112382533A (zh) 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6671513U (zh) 用于拍合式继电器的触头组件和拍合式继电器
CN219040362U (zh) 直流接触器的高低压隔绝结构
CN219286298U (zh) 继电器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2, No. 28 Xihu Road,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316

Patentee after: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16 room 4, No. 1418, Shuixiu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