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4250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4250U
CN217114250U CN202220949164.9U CN202220949164U CN217114250U CN 217114250 U CN217114250 U CN 217114250U CN 202220949164 U CN202220949164 U CN 202220949164U CN 217114250 U CN217114250 U CN 217114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uxiliary
pin
circuit board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491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功龙
李星群
王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491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4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4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4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继电器,线圈架上绕设有线圈,线圈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线圈架形成有放置空间,放置空间内设置有连接杆和铁芯,连接杆穿过连接板,线圈连接有线圈引脚;罩体设置于连接板上且形成有安装腔,主引出端部分结构伸出安装腔外,主动簧片与连接杆连接,连接杆用于推动主动簧片与主引出端抵接或脱离抵接,辅助动簧片与主动簧片连接,辅助引脚部分结构伸出安装腔外;线路板上设置有线圈引出端和辅助引出端,线圈引脚通过线路板与线圈引出端连接,所述辅助引脚伸出所述安装腔外的部分结构与所述线路板连接,辅助引脚通过线路板与辅助引出端连接,连接杆用于推动辅助动簧片与辅助引脚抵接或脱离抵接。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对于继电器产品,为了能监控继电器主触点的开闭状态,常常会增加一组辅助触点。辅助触点随着主触点的闭合而闭合,随着主触点的断开而断开,这样就能够通过检测辅助触点的开闭情况判断主触点的开闭状态。为了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辅助触点需要与主触点保持一定距离。因此辅助触点需要其他引出方式将其引出。因结构限制,现有辅助触点的引出结构较为复杂,连接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以解决传统继电器辅助触点的引出结构较为复杂,连接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继电器包括线圈架、罩体和线路板,其中,所述线圈架上绕设有线圈,所述线圈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线圈架形成有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内设置有连接杆和铁芯,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连接板,所述线圈连接有线圈引脚;所述罩体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主动簧片、辅助动簧片、主引出端和辅助引脚,所述主引出端部分结构伸出所述安装腔外,所述主动簧片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用于推动所述主动簧片与所述主引出端抵接或脱离抵接,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主动簧片连接,所述辅助引脚部分结构伸出所述安装腔外;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线圈引出端和辅助引出端,所述线圈引脚通过所述线路板与所述线圈引出端连接,所述辅助引脚伸出所述安装腔外的部分结构与所述线路板连接,所述辅助引脚通过所述线路板与所述辅助引出端连接,所述连接杆用于推动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辅助引脚抵接或脱离抵接。
可选地,所述线路板上刻蚀有互不连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圈引脚和所述线圈引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辅助引脚和所述辅助引出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引脚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抵接端,所述线路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辅助引脚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靠近所述连接端设置,所述连接端穿过所述连接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线路板抵接,所述连接杆用于推动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抵接端抵接或脱离抵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和接触部,所述连接部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连接部的底端与所述主动簧片连接,所述接触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处为弧形面,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抵接端抵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引出端和所述线圈引出端靠近所述线路板的位置均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线路板的顶端抵接。
可选地,所述线圈架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沿靠近所述线路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线圈引脚部分结构安装于所述连接槽内。
可选地,所述线圈引脚上设置有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与所述支架的边缘抵接。
可选地,所述线圈引脚设置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各所述安装槽用于缠绕所述线圈。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安装架和多个磁钢,多个所述磁钢沿所述罩体的外壁间隔分布,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多对安装凸起,多个所述磁钢与多对所述安装凸起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磁钢的两端与对应地一对所述安装凸起卡接。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架、固定座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固定座连接于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固定板形成有固定空间,所述主动簧片放置于所述固定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导磁筒,所述导磁筒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线圈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线圈作为驱动部分,线圈通电产生电磁效应,铁芯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杆运动,连接杆推动主动簧片与主引出端抵接,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与辅助引脚抵接。线圈断电,铁芯带动连接杆运动,连接杆推动主动簧片与主引出端脱离抵接,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与辅助引脚脱离抵接。辅助触点随着主触点的闭合而闭合,随着主触点的断开而断开,通过检测辅助触点的开闭情况判断主触点的开闭状态。辅助引出端通过线路板与辅助引脚连接,实现辅助触点的引出,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性强。线圈引出端也通过线路板与线圈引脚连接,实现线圈通电,将辅助引出端和线圈引出端集合在一个线路板上,能够有效的保证辅助引出端和线圈引出端的相对位置,且辅助引出端和线圈引出端结构一致,减少了物料数量,降低模具费用、物料管理费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继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继电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继电器中线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继电器中辅助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继电器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607597120000031
Figure BDA000360759712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继电器100包括线圈架10、罩体20和线路板30,其中,线圈架10上绕设有线圈11,线圈架10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12,线圈架10形成有放置空间13,放置空间13内设置有连接杆14和铁芯15,连接杆14穿过连接板12,线圈11连接有线圈引脚16;罩体20设置于连接板12上且形成有安装腔21,安装腔21内设置有主动簧片22、辅助动簧片23、主引出端24和辅助引脚33,主引出端24部分结构伸出安装腔21外,主动簧片22与连接杆14连接,连接杆14用于推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抵接或脱离抵接,辅助动簧片23与主动簧片22连接,辅助引脚33部分结构伸出安装腔21外;线路板30上设置有线圈引出端31和辅助引出端32,线圈引脚16通过线路板30与线圈引出端31连接,辅助引脚33伸出安装腔21外的部分结构与线路板30连接,辅助引脚33通过线路板30与辅助引出端32连接,连接杆14用于推动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抵接或脱离抵接。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线圈11绕设于线圈架10上,线圈架10用于安装线圈11。线圈架10的中间形成有放置空间13,铁芯15放置于放置空间13内,连接杆14位于铁芯15中间,线圈11通电在放置空间13内形成磁场,铁芯15在磁场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杆14向上运动;线圈11断电,铁芯15带动连接杆14向下运动。线路板30位于罩体20的上方,线路板30上设置有线圈引出端31,线圈引出端31用于给线圈11通电,线圈引出端31通过线路板30与线圈引脚16连接,线圈引脚16与线圈11连接,从而实现线圈11通电产生电磁效应。
罩体20和连接板12形成安装腔21,主引出端24部分结构伸出安装腔21外,使得主引出端24可以直接与外界铜排、端子等连接。主动簧片22的底端与连接杆14连接,连接杆14向上运动推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抵接,从而实现主触点闭合;连接杆14向下运动带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脱离抵接,从而实现主触点断开。辅助动簧片23与主动簧片22连接,实现辅助动簧片23随着主动簧片22运动而运动。线路板30的底端连接有辅助引脚33,辅助引脚33沿靠近连接板12的方向延伸即向下延伸。主动簧片22向上运动带动辅助动簧片23向上运动,使得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抵接,从而实现辅助触点随着主触点的闭合而闭合;主动簧片22向下运动带动辅助动簧片23向下运动,使得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脱离抵接,从而实现辅助触点随着主触点的断开而断开。
本实施例中,线圈11作为驱动部分,线圈11通电产生电磁效应,铁芯15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杆14向上运动,连接杆14推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抵接,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抵接。线圈11断电,铁芯15带动连接杆14向下运动,连接杆14推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脱离抵接,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脱离抵接。辅助触点随着主触点的闭合而闭合,随着主触点的断开而断开,通过检测辅助触点的开闭情况判断主触点的开闭状态。辅助引出端32通过线路板30与辅助引脚33连接,实现辅助触点的引出,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性强。线圈引出端31也通过线路板30与线圈引脚16连接,实现线圈11通电,将辅助引出端32和线圈引出端31集合在一个线路板30上,能够有效的保证辅助引出端32和线圈引出端31的相对位置,且辅助引出端32和线圈引出端31结构一致,减少了物料数量,降低模具费用、物料管理费用。
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连接杆14与主动簧片22之间连接有弹簧,线圈11断电时,弹簧的推动铁芯15向下运动,铁芯15带动连接杆14向下运动,连接杆14推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脱离抵接,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脱离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线路板30上刻蚀有互不连通的第一通路35和第二通路36,第一通路35的两端分别与线圈引脚16和线圈引出端31连接,第二通路36的两端分别与辅助引脚33和辅助引出端32连接。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第一通路35和第二通路36互不连通,避免第一通路35和第二通路36互相产生干涉。第一通路35的一端与线圈引脚16连接,实现线路板30与线圈引脚16连接,第一通路35的另一端与线圈引出端31连接,实现线路板30与线圈引出端31连接,从而实现线圈引出端31通过线路板30与线圈引脚16连接。第二通路36的一端与辅助引脚33连接,实现线路板30与辅助引脚33连接,第二通路36的另一端与辅助引出端32连接,实现线路板30与辅助引出端32连接,从而实现辅助引出端32通过线路板30与辅助引脚33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辅助引脚33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331和抵接端332,线路板30上开设有连接孔34,辅助引脚33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33,限位凸起333靠近连接端331设置,连接端331穿过连接孔34,限位凸起333与线路板30抵接,连接杆14用于推动辅助动簧片23与抵接端332抵接或脱离抵接。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4,辅助引脚33的顶端为连接端331,辅助引脚33的底端为抵接端332。线路板30开设有连接孔34,连接端331穿过连接孔34,实现辅助引脚33与线路板30连接。辅助引脚33靠近连接端331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333,限位凸起333的顶端与线路板30的底端抵接,限位凸起333对线路板30起限位作用,避免线路板30向下移动。并且,限位凸起333增大了辅助引脚33与线路板30的接触面积,使得线路板30与辅助引脚33的连接稳定且牢固。连接杆14推动辅助动簧片23与抵接端332抵接或脱离抵接,实现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抵接或脱离抵接,从而实现辅助触点的闭合或断开。
在一实施例中,辅助动簧片23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231和接触部232,连接部23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连接部231的底端与主动簧片22连接,接触部232沿水平方向设置,连接部231与接触部232的连接处为弧形面,接触部232用于与抵接端332抵接。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4,连接部231的底端与主动簧片22连接,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23与主动簧片22连接。连接部231沿竖直方向设置以减少辅助动簧片23占用的空间,同时也便于与主动簧片22连接。接触部232用于与抵接端332抵接,从而实现连接杆14用于推动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抵接或脱离抵接。通过检测辅助触点的开闭情况判断主触点的开闭状态,接触部232沿水平方向设置,增大了辅助动簧片23与辅助引脚33的可接触面积,便于辅助触点的闭合和断开,从而实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连接部231与接触部232的连接处为弧形面,能够吸收机械动能,提高辅助动簧片23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辅助引出端32和线圈引出端31靠近线路板30的位置均设置有凸块37,凸块37与线路板30的顶端抵接。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辅助引出端32和线圈引出端31靠近其底端的位置均设置有凸块37,凸块37的底端与线路板30的顶端抵接,凸块37对线路板30起限位作用,避免线路板30向上移动。凸块37沿水平方向延伸,增大了辅助引出端32与线路板30的接触面积,使得线路板30与辅助引出端32的连接稳定且牢固。同时,凸块37的设置也增大了线圈引出端31与线路板30的接触面积,使得线路板30与线圈引出端31的连接稳定且牢固。
在一实施例中,线圈架10上设置有支架17,支架17沿靠近线路板30的方向延伸,支架17上设置有连接槽171,线圈引脚16部分结构安装于连接槽171内。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支架17的底端与线圈架10连接,支架17沿靠近线路板30的方向延伸,即支架17向上延伸。支架17的中间设置有连接槽171,线圈引脚16下方的部分机构安装与连接槽171内,实现线圈引脚16与支架17连接,从而实现线圈引脚16与线圈架10连接。线圈引脚16上方的部分结构伸出连接槽171,且线圈引脚16的顶端与线路板30连接。设置支架17用于安装线圈引脚16,使得线圈引脚16的位置固定,线圈11与线圈引脚16的连接更稳定。设置连接槽171使得线圈引脚16与支架17的连接更加稳定且牢固,提高了继电器10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线圈引脚16上设置有连接凸起161,连接凸起161与支架17的边缘抵接。
请结合参照图5,线圈引脚16的中间设置有连接凸起161,连接凸起161的底端与支架17的顶端抵接,设置连接凸起161避免线圈引脚16的下部分伸入连接槽171过度导致线圈引脚16的上部分不足以与线路板30连接,连接凸起161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时,连接凸起161也使得线圈引脚16与支架17的连接更加紧密。
线圈引脚16的上部分与线路板30连接,对线路板30起限位作用,整个线圈引脚16集成线路板30的限位支撑和线圈11的安装,简化了继电器100的结构,节约内部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线圈引脚16设置有安装杆162,安装杆16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163,各安装槽163用于缠绕线圈11。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线圈引脚16的底端设置有安装杆162,安装杆16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163,线圈11缠绕于多个安装槽163上,从而实现线圈11与线圈引脚16连接。安装杆162沿水平方向设置,便于线圈11缠绕于多个安装槽163上,使得线圈11与线圈引脚16的连接更稳定且牢固,从而提高线圈11通电的稳定性,延长继电器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继电器100还包括安装架40和多个磁钢50,多个磁钢50沿罩体20的外壁间隔分布,安装架40上设置有多对安装凸起41,多个磁钢50与多对安装凸起41一一对应地设置,磁钢50的两端与对应地一对安装凸起41卡接。
请结合参照图1,在继电器100应用于比较高的负载时,在主动簧片22与主引出端24之间会产生一团温度极高、亮度极强并能导电的气体,称为电弧。如果电弧打在主动簧片22和主引出端24周边的塑料上,会使塑料碳化,绝缘性会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继电器100烧毁。磁钢50用于吹熄电弧,起到防护作用,提高继电器100的可靠性,延长继电器100的使用寿命。磁钢50的数量为多个,使得磁钢50吹熄电弧的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高继电器100的可靠性。
安装架40用于安装磁钢50,使得磁钢50的位置固定,从而使得磁钢50能够更稳定地吹熄电弧,使得继电器100的可靠性更高。安装架40上设置有多对安装凸起41,多个磁钢50与多对安装凸起41一一对应地设置,每对安装凸起41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磁钢50的上下两端与对应地一对安装凸起41卡接,使得安装架40与磁钢50的连接稳定且牢固,从而使得磁钢50的位置固定,提高继电器100的可靠性,延长继电器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继电器100还包括固定组件60,固定组件60包括固定架61、固定座62和固定板63,固定板63的底端与连接杆14连接,固定座62连接于辅助动簧片23与固定板63之间,固定架61与固定板63形成有固定空间64,主动簧片22放置于固定空间64内。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固定板63的底端与连接杆14连接,固定板63的顶端与主动簧片22的底端连接,从而实现连接杆14与主动簧片22连接。固定座62用于安装辅助动簧片23,使得辅助动簧片23与固定板63之间的连接更稳定,从而实现辅助动簧片23与主动簧片22连接紧密,实现辅助动簧片23随着主动簧片22运动而运动,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固定空间64用于放置主动簧片22,使得主动簧片22能够稳定地随连接杆14运动而运动,提高继电器100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2,继电器100还包括导磁筒70,导磁筒70形成有容纳腔71,线圈架10容纳于容纳腔71内。设置导磁筒70可以增强磁场强度,提高继电器100的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
线圈架,所述线圈架上绕设有线圈,所述线圈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线圈架形成有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内设置有连接杆和铁芯,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连接板,所述线圈连接有线圈引脚;
罩体,所述罩体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主动簧片、辅助动簧片、主引出端和辅助引脚,所述主引出端部分结构伸出所述安装腔外,所述主动簧片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用于推动所述主动簧片与所述主引出端抵接或脱离抵接,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主动簧片连接,所述辅助引脚部分结构伸出所述安装腔外;
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线圈引出端和辅助引出端,所述线圈引脚通过所述线路板与所述线圈引出端连接,所述辅助引脚伸出所述安装腔外的部分结构与所述线路板连接,所述辅助引脚通过所述线路板与所述辅助引出端连接,所述连接杆用于推动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辅助引脚抵接或脱离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上刻蚀有互不连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圈引脚和所述线圈引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通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辅助引脚和所述辅助引出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引脚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抵接端,所述线路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辅助引脚的外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靠近所述连接端设置,所述连接端穿过所述连接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线路板抵接,所述连接杆用于推动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抵接端抵接或脱离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和接触部,所述连接部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连接部的底端与所述主动簧片连接,所述接触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处为弧形面,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抵接端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引出端和所述线圈引出端靠近所述线路板的位置均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线路板的顶端抵接。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沿靠近所述线路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线圈引脚部分结构安装于所述连接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脚上设置有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与所述支架的边缘抵接。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脚设置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各所述安装槽用于缠绕所述线圈。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安装架和多个磁钢,多个所述磁钢沿所述罩体的外壁间隔分布,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多对安装凸起,多个所述磁钢与多对所述安装凸起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磁钢的两端与对应地一对所述安装凸起卡接。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架、固定座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固定座连接于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固定板形成有固定空间,所述主动簧片放置于所述固定空间内;和/或,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导磁筒,所述导磁筒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线圈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
CN202220949164.9U 2022-04-21 2022-04-21 继电器 Active CN217114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9164.9U CN217114250U (zh) 2022-04-21 2022-04-21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9164.9U CN217114250U (zh) 2022-04-21 2022-04-21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4250U true CN217114250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85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49164.9U Active CN217114250U (zh) 2022-04-21 2022-04-21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4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33935B1 (ko) 전자접촉기
KR20050078988A (ko) 적어도 하나의 계전기 구동기를 갖는 전자기 계전기와계전기 구동기용 리셉터클
JP2024513030A (ja) リレー
CN217114250U (zh) 继电器
CN218482157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110797233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8788354U (zh)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CN114639575A (zh) 继电器
CN115714076A (zh)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CN216120105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US4254392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1564336A (zh)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8730660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211294986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JP3266230B2 (ja) 電磁接触器
CN220569615U (zh) 继电器
CN220585153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0578479U (zh) 中间固态继电器
CN210200638U (zh) 用于接触器的可插拔连接装置及接触器
CN219979470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8631838U (zh) 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
CN217280612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及其辅助动簧片组件
CN220233648U (zh) 电连接结构及继电器插座
US20230178318A1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CN220367853U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ao Gonglong

Inventor after: Wang Wenjun

Inventor before: Liao Gonglong

Inventor before: Li Xingqun

Inventor before: Wang Wenju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