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8358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8358U
CN218788358U CN202222332816.7U CN202222332816U CN218788358U CN 218788358 U CN218788358 U CN 218788358U CN 202222332816 U CN202222332816 U CN 202222332816U CN 218788358 U CN218788358 U CN 218788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uxiliary
armature
sec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28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强
吴灵勇
陈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328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8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8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8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主触点组、衔铁、复位簧片和电磁组,复位簧片对衔铁进行复位,主触点组具有闭合或分离的开关状态,还包括具有辅助动触点的辅助动簧片以及具有辅助静触点的辅助静簧片,辅助动簧片包括由衔铁的端面延伸至边缘外侧的连接段、由连接段伸出于衔铁边缘外侧的一端弯折而成的折弯段、和连接于折弯段的远离连接段一端的触点段,触点段设有与辅助静触点相对的辅助动触点,延长了辅助动簧片伸出于衔铁边缘外侧的长度,提高了形变量,故不需要设置辅助静触点的辅助静簧片有较大的形变量来增加接触可靠性,能够简化辅助静簧片的设计,电磁组切换主触点组以及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的开关状态。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制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部分电磁继电器除了具有主触点(包括主动触点和主静触点),还进一步设置了辅助触点(包括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以根据辅助触点的接触状态,监测主触点是否出现动作不良,例如是否出现熔焊等。
在相关技术中,一种具有辅助触点的继电器,通过将辅助动触点铆接在衔铁弹片上,辅助动触点随衔铁弹片的动作而与辅助静触点闭合或分离,但是衔铁弹片上铆接辅助动触点的弹片长度较短,其可形变量小。因此将辅助静触点铆接在辅助静簧片上,再铆接在辅助静簧引出片上,利用辅助静簧片较长的长度,提高可变形量。同时为了防止辅助触点分开后,辅助静簧片摆动导致辅助触点误触,增加了对辅助静簧片进行限位的限位片,使得辅助静簧部分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继电器,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触点组、衔铁、复位簧片和线圈组,所述复位簧片对所述衔铁进行复位,所述主触点组具有闭合或分离的开关状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辅助动触点的辅助动簧片以及具有辅助静触点的辅助静簧片,所述触点段设有与所述辅助静触点相对的辅助动触点,所述线圈组驱动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以同时切换所述主触点组以及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的开关状态。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固设于所述线圈组上的引出部和由所述引出部的一端朝向所述辅助动触点一体弯折而成的触点部,所述辅助静触点设于所述所述触点部。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出部和触点部呈一“L”型并正对于所述线圈组的中部。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包括线圈架,所述线圈架包括固设在所述壳体上的下安装座、竖立在所述下安装座上的绕线柱和设于所述绕线柱上端的上安装座,所述引出部在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所述下安装座宽度方向的中部被固定,所述辅助动簧片靠近所述线圈组的宽度方向中部设置。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包括线圈架和线圈,所述线圈架包括固设在所述壳体上的下安装座、竖立在所述下安装座上的绕线柱和设于所述绕线柱上端的上安装座,所述引出部的下端与所述下安装座相连,并伸出所述壳体,所述引出段的上端位于所述上安装座的上方,并与所述上安装座相连,所述触点部由所述引出部的上端朝向所述辅助动触点一体弯折而成。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安装座上设有下通槽,所述上安装座上设有上通槽,所述引出部分别穿设于所述下通槽和所述上通槽内,且所述引出部位于所述下通槽和/或位于所述上通槽的部分凸设有倒刺。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由所述衔铁的端面延伸至边缘外侧的连接段、由所述连接段伸出于所述衔铁边缘外侧的一端弯折而成的折弯段、和连接于所述折弯段的远离所述连接段一端的触点段。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段的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反向弯折并连接所述触点段,以使所述辅助动簧片概呈“z”型;所述辅助动簧片的连接段是由所述复位簧片一体延伸形成的。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簧片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固设于所述衔铁的端面,所述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段。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线圈组一侧的轭铁,所述衔铁可活动地架设在所述轭铁上,且所述衔铁上开设有让位孔,所述复位簧片还包括固定段,所述固定段固设于所述轭铁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所述固定段穿过所述让位孔与所述安装段相连。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触点组为常开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闭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或,
所述主触点组为常开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开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或,
所述主触点组为常闭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开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
所述主触点组为常闭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闭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线圈组能够同时切换主触点组的开关状态以及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的开关状态,从而能够根据辅助触点间的开关状态,监测主触点组是否出现动作不良。此外,辅助静触点设置在辅助静簧片上,辅助静簧片采用一体式的结构,形状简单,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简化了的辅助静簧片的设计,有利于继电器产品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无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在又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去掉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去掉基座、主触点组和辅助静簧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去掉基座和主触点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去掉复位簧片和衔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辅助静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所示,为便于描述,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表述均以图1所示X方向为前,相背的方向为后,Y方向为左,相背的方向为右,Z方向为上,相背的方向为下。
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包括基座1、外壳(图未示)、主触点组2、复位簧片3、衔铁4、线圈组5、轭铁6和辅助静簧片7。
基座1用于为外壳、主触点组2、复位簧片3、衔铁4、线圈组5、轭铁6和辅助静簧片7提供安装位置。外壳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外壳内设有安装腔,外壳盖合在基座1上方,并将主触点组2、复位簧片3、衔铁4、线圈组5、轭铁6和辅助静簧片7等收容于安装腔内,以利用基座1和外壳保护主触点组2和复位簧片3等。基座1和外壳可以采用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
仍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主触点组2设于基座1上方,主触点组2与输出回路连接,主触点组2具有开关功能,以接通输出回路或断开输出回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主触点组2包括主动簧片21、主静簧片22和动触桥23。主动簧片21可活动地设于基座1上方。主静簧片22设于主动簧片21一侧,主静簧片22的上端位于基座1上方,主静簧片22的下端伸出基座1,主静簧片22的上端向主动簧片21一侧凸设有主静触点221,主静簧片22设有两个,并呈间隔设置,两主静簧片22的下端分别用于接入输出回路的开关接口两端。动触桥23设于主动簧片21下端,动触桥23面向主静簧片22一侧凸设有两间隔设置的主动触点231。
当主动簧片21向靠近主静簧片22一侧移动时,带动动触桥23同步移动,并使两主动触点231与两主静触点221一一对应地闭合,进而连通输出回路。当主动簧片21向远离主静簧片22一侧移动时,带动动触桥23同步移动,并使两主动触点231与两主静触点221分离,进而断开输出回路,因此主触点组2具有开关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触点组2也可以不包括动触桥23,主动簧片21的下端面向主静簧片22一侧凸设有主动触点231,基座1上插设有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的上端位于基座1上方,并与主动簧片21电性连接,动簧引出片的下端伸出基座1下方,用于与输出回路连接。主静簧片22设有一个,主动簧片21上的主动触点231直接与主静簧片22上的主静触点221闭合或分离。
继续参阅图1至图4所示,复位簧片3设于基座1上方,复位簧片3具有弹力,复位簧片3通过衔铁4带动主动簧片21活动,复位簧片3靠自身的弹力驱动衔铁4带动主动簧片21向远离主静簧片22一侧活动,使动触桥23同步移动,并使主动触点231与主静触点221分离。当对复位簧片3施加外力时,使复位簧片3克服自身的弹力,驱动主动簧片21向靠近主静簧片22一侧活动,使动触桥23同步移动,并使主动触点231与主静触点221闭合。
继续参阅图1至图4所示,衔铁4可活动地设于基座1上方,衔铁4固设于复位簧片3一侧的端面,当对衔铁4施加外力时,能够带动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带动主动簧片21同步活动,并使主触点组2闭合。当施加在衔铁4上的外力消失时,衔铁4和复位簧片3在复位簧片3的弹力作用下同步活动,并使主触点组2分离。
参阅图5,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线圈组5设于基座1上方,线圈组5产生的磁场用于驱动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带动复位簧片3在基座1上方活动,继而能够带动主触点组2闭合。线圈组5包括线圈架和线圈511。线圈架包括绕线柱(图未示)和设于绕线柱两端的下安装座512和上安装座513。下安装座512固设在基座1顶面,绕线柱竖立在下安装座512上方,上安装座513设于绕线柱的上端。线圈511缠绕在绕线柱上,线圈组5具有两个接线端子52,接线端子52的下端伸出基座1,两接线端子52分别用于与输入回路连接。当线圈511通电时,线圈511周围产生磁场,绕线柱内还穿设有竖向延伸的铁芯,用于增大线圈511产生的磁场。线圈511产生的磁场对衔铁4产生的磁吸力能够带动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和复位簧片3同步活动,并使主触点组2闭合。当线圈511断电时,线圈511不再产生磁场,继而对衔铁4的磁吸力消失,衔铁4和复位簧片3在复位簧片3的弹力作用下同步活动,并使主触点组2分离,即线圈组5能够配合衔铁4和复位簧片3切换主触点组2的开关状态。
参阅图1至图5所示,轭铁6设于基座1上方,轭铁6包括呈L型的竖直段和水平段。竖直段竖立在线圈架的后侧,且竖直段平行于绕线柱的轴线,衔铁4可活动地架设在轭铁6的竖直段的上端。轭铁6作为导磁件,线圈511刚通电时,在衔铁4与铁芯之间的间隙较大,磁阻大,磁吸力小,但只要保证磁吸力大于复位簧片3的反力,衔铁4就能向铁芯活动并靠近,随着衔铁4与铁芯之间的距离越小,磁阻也越小,磁吸力就越大,最终衔铁4与铁芯接触,使线圈511产生的磁场通过轭铁6、铁芯与衔铁4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利用轭铁6增强线圈511的磁吸力,以提高线圈511的效率。
继电器还连接有监控回路,以通过监控回路来监测主触点组2的开关状态,例如监控回路上可以设有一指示灯,当主触点组2断开时,监控回路连通,指示灯通电发光,当主触点组2闭合时,监控回路断开,指示灯断电暗灭,进而能够通过指示灯的亮暗情况判断主触点组2的开关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主触点组2断开时,监控回路断开,指示灯断电暗灭,当主触点组2闭合时,监控回路连通,指示灯通电发光,也能够通过指示灯的亮暗情况判断主触点组2的开关状态,监测主触点组2是否出现动作不良。
参阅图6和7,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主动簧片21设于轭铁6的竖直段的后侧,衔铁4的后端向下弯折并通过一塑料件8与主动簧片21连接,主静簧片22设于主动簧片21的后侧。复位簧片3包括一体弯折成型的引出段31、过渡段32、固定段33、安装段34、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引出段31的下端伸出基座1用于与监控回路连接,过渡段32由引出段31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固定段33由引出段31的上端继续向上延伸而成,固定段33固设在轭铁6的竖直段的后侧,即固定段33固设于轭铁6的背离线圈组5一侧。引出段31、过渡段32和固定段33的宽度逐渐增大,不仅便于引出段31与监控回路连接,也便于固定段33安装在竖直段的后侧。安装段34由固定段33的上端向前弯折而成,安装段34固设在衔铁4背离线圈架一侧的端面上,弯折后的安装段34与固定段33之间具有弹力。在本实施例中,衔铁4的后端还开设有一让位孔41,安装段34的上端穿过让位孔41后与固定段33连接,以通过让位孔41对复位弹簧进行限位,防止衔铁跑位。
连接段35由安装段34的前端向前延伸,并延伸至衔铁4的边缘外侧,折弯段36由连接段35的前端向下弯折而成,触点段37连接于折弯段36的前端,触点段37上设有辅助动触点371,通过设置折弯段36,延长了复位簧片3伸出于衔铁4外侧的长度,即增大了辅助动触点371与衔铁4之间的距离,继而增大复位簧片3伸出于衔铁4边缘外侧的部分的可变形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弯段36也可以由衔铁4的前端向上弯折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折弯段36远离连接段35的一端反向弯折后并连接触点段37,使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概呈“z”型,进一步延长了复位簧片3伸出于衔铁4外侧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35和折弯段36的宽度均小于安装段34的宽度,进一步增大了可变形量。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35平行于触点段37,使复位簧片3的弹力能够更有效作用在触点段37上。利用复位簧片3作为辅助动簧片,不需要再复位簧片3上额外安装辅助动簧片,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并且由于延长了连接段35伸出于衔铁4边缘外侧的长度,提高了形变量,故不需要设置辅助静触点721的辅助静簧片7有较大的形变量来增加接触可靠性,能够简化辅助静簧片7的结构设计。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段35和安装段34为分体式结构,即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作为一单独的零件安装在衔铁4上,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构成了辅助动簧片。
参阅图8和图9,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辅助静簧片7设于绕线柱的前侧,辅助动簧片的下端伸出基座1,用于与监控回路连接,辅助静簧片7的上端设有与辅助动触点371相对设置的辅助静触点721。当主触点组2断开时,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监控回路连通。当主触点组2闭合时,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分离,监控回路断开,进而能够通过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的状态切换,来判断主触点组2的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主触点组2断开时,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断开,监控回路断开。当主触点组2闭合时,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监控回路连通,也能够断主触点组2的状态。
参阅图8至图10所示,辅助静簧片7包括引出部71和触点部72。引出部71沿竖向延伸,引出部71的下端与下安装座512相连,并伸出壳体,引出部71的下端用于连接监控回路,引出部71的上端位于上安装座513的上方,并与上安装座513相连,通过引出部71分别与下安装座512和上安装座513连接,不仅将引出部71更牢固地安装在基座1上方,还使引出部71的上端具有更大的刚度。
参阅图9所示,触点部72由引出部71的上端一体弯折而成,触点部72设有辅助静触点721。辅助静簧片7采用一体式的结构,形状简单,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简化了的辅助静簧片7的设计,有利于继电器产品小型化。
触点部72的长度较短,并且在弯折后具有一定的刚度,使得辅助动触点371能够稳定地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复位簧片3设有辅助动触点371的部分具有较大的可变形量,因此不需要设置辅助静触点721的辅助静簧片7有较大的形变量来增加接触可靠性。此外,辅助静簧片7由一体弯折成型的引出部71与触点部72构成,简化了辅助静簧片7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小了辅助静簧片7部分的电阻。在本实施例中,引出部71的上端设有缺口711,即在引出部71和触点部72的折弯处具有缺口711,更利用利于按压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辅助静簧片7的可变形量需求低,但在某些场合应用中,可以通过缺口711来适当调整其刚度可适当提升其可变形量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引出部71的下端固定在下安装座512宽度方向的中部,引出部71的上端固定在上安装座513宽度方向的中部,使引出部71和触点部72正对于线圈架的中轴线设置,基于辅助动簧片设置的折弯段36的设计能够增大该部分的可变形量,因此与之相对的辅助静簧片7就无需过多考量其可变形量的因素,从而可以仅是由一金属片体折弯而概呈一“L”型结构的引出部71和触点部72来实现辅助静簧片7的结构。并且基于辅助动簧片的上述改良设计,也能够满足将“L”型的结构正对于中轴线的位置进行安装,虽然与辅助动簧片的触点段37相对的辅助静簧片7弯折出的触点部72长度较短(受安装空间限制)因此其可变形量小,但与之的相对的辅助动簧片的可变形量相对较大,依然能够保证触点接触性能的可靠。并且,将触点部72简单折角好后其形变性能稳定,由于结构简单,也更有利于生产制造。此外,下安装座512和上安装座513本来存在,利于其来固定引出部71,引出部71刚性强,固定可靠,辅助静簧片7在引出部71上有两处固定,只要在引出部71与触点部72连接处进行弯折即可,故抗跌落性能佳,还能够节约安装空间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出部71和触点部72也可以稍偏离下安装座512和上安装座513宽度方向的中部,即只正对于线圈架(线圈组5的中部)设置,依然具有上述能够保证触点接触性能的可靠,并且结构简单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均位于上安装座513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当衔铁4转动时,带动触点段37上的辅助动触点371抵靠在触点部72的辅助静触点721上,将使触点部72绕与引出部71的连接处向下转动发生一定的形变,而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将受到反力向上发生一定的形变,因此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间具有一定的搓动行程,引出部71和触点部72正对于线圈架安装后,触点部72的形变以及连接段35、折弯段36和触点段37的形变位于同一轨迹内,摆动的方向一致,使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接触更可靠,避免辅助动触点371无法对齐辅助静触点721。
在本实施例中,下安装座512上设有下通槽5121,上安装座513上设有上通槽5131,引出部71分别穿设于下通槽5121和上通槽5131内,只要通过简单插接操作即可以更牢固地连接在下安装座512和上安装座513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出部71也可以分别烫铆在下安装座512和上安装座513的周侧。在本实施例中,引出部71位于下通槽5121的部分凸设有倒刺712,倒刺712过盈配合在下通槽5121内,引出部71位于上通槽5131的部分也凸设有倒刺(图未示),倒刺过盈配合在上通槽5131内,以更牢固地连接而不脱出,并方便安装辅助静簧片7。
参阅图4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触点组2为常开式触点,主动簧片21位于主静簧片22的前侧。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为常闭式触点。触点部72位于触点段37的上方,即触点段37位于触点部72的靠近线圈组5一侧。当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的磁吸力使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和复位簧片3的触点段37向下活动,一方面衔铁4能够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向靠近主静簧片22一侧活动,使动触桥23上的主动触点231与主静触点221闭合。另一方面触点段37向下活动时,能够使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分离。因此线圈组5能够同时切换主触点组2以及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的状态。
在线圈断电时,即线圈组5的磁吸力消失时,在复位簧片3的弹力作用下,衔铁4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和主静簧片22分离,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触点组2为常开式触点,主动簧片21位于主静簧片22的前侧。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为常开式触点,触点部72位于触点段37的下方,即触点段37位于触点部72的背离线圈组5一侧。当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的磁吸力使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和复位簧片3的触点段37向下活动,一方面衔铁4能够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向靠近主静簧片22一侧活动,使动触桥23上的主动触点231与主静触点221闭合。另一方面触点段37向下活动时,能够使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
在线圈断电时,即线圈组5的磁吸力消失时,在复位簧片3的弹力作用下,衔铁4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和主静簧片22分离,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分离。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触点组2为常闭式触点,主动簧片21位于主静簧片22的后侧。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为常开式触点,触点部72位于触点段37的下方,即触点段37位于触点部72的背离线圈组5一侧。当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的磁吸力使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和复位簧片3的触点段37向下活动,一方面衔铁4能够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向远离主静簧片22一侧活动,使动触桥23上的主动触点231与主静触点221分离。另一方面触点段37向下活动时,能够使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
在线圈未通电时,即线圈组5的磁吸力消失时,在复位簧片3的弹力作用下,衔铁4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和主静簧片22闭合,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分离。因此,线圈组5也能够同时切换主触点组2以及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的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触点组2为常闭式触点,主动簧片21位于主静簧片22的后侧。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为常闭式触点,触点部72位于触点段37的上方,即触点段37位于触点部72的靠近线圈组5一侧。当线圈通电时,线圈产生的磁吸力使衔铁4克服复位簧片3的弹力,使衔铁4和复位簧片3的触点段37向下活动,一方面衔铁4能够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向远离主静簧片22一侧活动,使动触桥23上的主动触点231与主静触点221分离。另一方面触点段37向下活动时,能够使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分离。
在线圈未通电时,即线圈组5的磁吸力消失时,在复位簧片3的弹力作用下,衔铁4通过塑料件8带动主动簧片21和主静簧片22闭合,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闭合。
利用辅助动簧片一体成型在复位簧片3上,并配合结构简化后的辅助静簧片7,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的配合结构更加稳定,避免了辅助动触点371与辅助静触点721的对齐差。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触点组、衔铁、复位簧片和线圈组,所述复位簧片对所述衔铁进行复位,所述主触点组具有闭合或分离的开关状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辅助动触点的辅助动簧片以及具有辅助静触点的辅助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触点段,所述触点段设有与所述辅助静触点相对的辅助动触点,所述线圈组驱动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以同时切换所述主触点组的开关状态以及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或分离的开关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固设于所述线圈组上的引出部和由所述引出部的一端朝向所述辅助动触点一体弯折而成的触点部,所述辅助静触点设于所述触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部和触点部呈一“L”型并正对于所述线圈组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包括线圈架,所述线圈架包括固设在所述壳体上的下安装座、竖立在所述下安装座上的绕线柱和设于所述绕线柱上端的上安装座,所述引出部在所述上安装座和所述下安装座宽度方向的中部被固定,所述辅助动簧片靠近所述线圈组的宽度方向中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包括线圈架和线圈,所述线圈架包括固设在所述壳体上的下安装座、竖立在所述下安装座上的绕线柱和设于所述绕线柱上端的上安装座,所述引出部的下端与所述下安装座相连,并伸出所述壳体,所述引出部的上端位于所述上安装座的上方,并与所述上安装座相连,所述触点部由所述引出部的上端朝向所述辅助动触点一体弯折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座上设有下通槽,所述上安装座上设有上通槽,所述引出部分别穿设于所述下通槽和所述上通槽内,且所述引出部位于所述下通槽和/或位于所述上通槽的部分凸设有倒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还包括由所述衔铁的端面延伸至边缘外侧的连接段和由所述连接段伸出于所述衔铁边缘外侧的一端弯折而成的折弯段,所述触点段连接于所述折弯段的远离所述连接段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段的远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反向弯折并连接所述触点段,以使所述辅助动簧片概呈“z”型,所述辅助动簧片的连接段是由所述复位簧片一体延伸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簧片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固设于所述衔铁的端面,所述连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安装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线圈组一侧的轭铁,所述衔铁可活动地架设在所述轭铁上,且所述衔铁上开设有让位孔,所述复位簧片还包括固定段,所述固定段固设于所述轭铁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所述固定段穿过所述让位孔与所述安装段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触点组为常开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闭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或,
所述主触点组为常开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开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或
所述主触点组为常闭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开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或
所述主触点组为常闭式触点,所述触点段位于所述触点部的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为常闭式触点,所述线圈组的磁吸力使所述衔铁克服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并使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向靠近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分离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所述线圈组不导电时,所述衔铁和所述复位簧片在所述复位簧片的弹力作用下向背离所述线圈组一侧运动,所述主触点组闭合且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闭合。
CN202222332816.7U 2022-09-02 2022-09-02 继电器 Active CN218788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2816.7U CN218788358U (zh) 2022-09-02 2022-09-02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2816.7U CN218788358U (zh) 2022-09-02 2022-09-02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8358U true CN218788358U (zh) 2023-04-04

Family

ID=86502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2816.7U Active CN218788358U (zh) 2022-09-02 2022-09-02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83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16022B2 (ja) 電磁リレー
EP3958283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apable of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CN218788358U (zh) 继电器
CN218039045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1265366U (zh) 一种预防簧片倾斜的耐压继电器
CN213845169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218568738U (zh) 接触式开关组件以及开关电器
CN210692444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继电器
CN216793570U (zh) 小型化、具有双转换开关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19106019U (zh) 一种小型继电器
CN220585153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8939542U (zh) 一种电容式接触器的预接触模块和电容式接触器
CN214336656U (zh) 一种工业继电器
CN213277961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9040365U (zh)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CN220509931U (zh) 一种贴片继电器
CN212461542U (zh) 抗短路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220731376U (zh) 一种按钮支架结构
CN210897137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979466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2461540U (zh) 抗冲击的电磁继电器
CN220382013U (zh) 衔铁推片一体式继电器
WO2024027774A1 (zh) 一种继电器
CN219642749U (zh) 一种动触点组件以及电磁继电器
CN219163279U (zh) Pcb板焊接式直流接触器的主触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