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9045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39045U
CN218039045U CN202222032509.7U CN202222032509U CN218039045U CN 218039045 U CN218039045 U CN 218039045U CN 202222032509 U CN202222032509 U CN 202222032509U CN 218039045 U CN218039045 U CN 218039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spring
movable
piece
contact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25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叔明
廖国进
李方能
代文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25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390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39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39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涉及电力装置技术领域。继电器包括:静触点;动簧引出片、动簧片和动触点,动簧片的一端朝向静触点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于动簧片引出片并与其形成V形结构,用于短路电流时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之间产生电动斥力,使动触点抵接于静触点;其中,在动簧片和动簧片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动触点之间,动簧引出片至少部分和动簧片之间的距离大于动簧引出片位于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和动簧片之间的距离。动簧引出片至少部分与动簧片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减少动簧引出片在该区域向上变形,此时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比较大,减少因引起短路不稳定而出现爆炸的情况,提高继电器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电力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自动开关,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现有技术为了抵抗短路电流时触点间斥力,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采用V字型结构,则流过动簧片的电流和流过动簧片引出片的电流必然成相反方向,以在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当短路电流足够大时,电动斥力大的区域的动簧片会向上变形,由于静触点位置相对固定,使动簧头部向下变形,此时动触点与静触点发生错动位移,接触电阻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短路不稳定。另外,由于动簧头部向下运动,主动簧角度受压缩量变大,传递给推动卡的力增加,严重时会将衔铁拉运动,从而带动整个运动机构运动,使动静触点弹开,发生爆炸,使用安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减少动簧片变形,提高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触点;
动簧组件,包括动簧引出片、动簧片和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一端朝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动簧片引出片并与其形成V形结构,用于短路电流时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簧引出片之间产生电动斥力;
其中,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簧片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所述动触点之间,所述动簧引出片至少部分和所述动簧片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动簧引出片位于所述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和所述动簧片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引出片包括:
中间段,设置于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簧片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所述动触点之间,所述中间段为所述至少部分;
第一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
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段的两侧,所述动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段;
所述中间段和所述动簧片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距离为d,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动簧片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动簧片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2,其中,d>d1,d>d2。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段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和所述动触点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不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引出片向远离所述动簧片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中间段。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段为一端开口结构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动簧片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引出片未设置有所述凹槽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槽壁为弧形结构或线型结构;和/或,
所述凹槽的槽底为弧形结构或线型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引出片靠近所述动触点的一端至少部分向靠近所述动簧片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段。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段包括向靠近所述动簧片方向并相对于所述动簧引出片凸出的凸起,所述凸起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一侧的侧壁和所述第一连接段之间形成所述中间段。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和所述动触点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和所述动触点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完全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超出所述动触点在所述动簧片的投影的部分位于所述动触点靠近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簧片引出片的连接位置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通过设置动簧片的一端朝向静触点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即动触点固定在动簧片的一端并与静触点相对应,通过设置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于动簧片,使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连接成整体结构,通过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形成V字形分布结构,当电流通过时,由于动簧引出片与动簧片成V字形,则流过动簧引出片的电流和流过动簧片的电流必然成相反方向,此时会在动簧引出片和动簧片之间产生电动斥力,该电动斥力作用在动簧片上会增加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压力,从而实现抗短路的功能。
在出现短路时,经过动簧引出片的电流到达动簧片和动簧片引出片之间的铆接位置后,经过动簧片传递至动触点,对于动簧片而言,只有动簧片的铆接位置和动触点之间可能存在电流,因此,在动簧片和动簧片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动触点之间的区域能够与可能产生电流的区域进行匹配,以实现动簧片的功能区域进行限定。当发生短路电流时,由于动簧引出片至少部分和动簧片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导致动簧引出片至少部分与动簧片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使动簧引出片在该区域的变形量比较小,以达到减少动簧引出片在该区域向上变形的目的。由于动簧引出片位于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和动簧片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导致动簧引出片位于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与动簧片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大,使动簧引出片在该区域的变形量比较大,此时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比较大,减少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发生错动位移的风险,减少因引起短路不稳定而出现爆炸的情况,提高继电器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的是现有技术继电器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引出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引出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1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1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引出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引出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1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1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静簧组件和动簧组件结构示意图三;
图1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中动簧引出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静簧组件;2'、动簧组件;
11'、静簧片;12'、静触点;
21'、动簧引出片;22'、动簧片;23'、动触点;
1、静簧组件;2、动簧组件;
11、静簧片;12、静触点;
21、动簧引出片;22、动簧片;23、动触点;
211、中间段;2111、凹槽;212、第一连接段;213、第二连接段;2131、凸起;
100、底座;101、推动卡;102、衔铁组件;103、线圈;104、轭铁;105、压块;106、枢接轴;107、套接孔;108、压杆;109、微动开关;110、导电插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如图1所示,该继电器包括接触部分,其中接触部分包括动簧组件2和静簧组件1,静簧组件1包括刚性的静簧片11和静触点12,静触点12固定在静簧片11的一端,静簧片11的另一端延伸到底座外作为静簧的引出脚,动簧组件2包括刚性的动簧引出片21、柔性的动簧片22和动触点23,动簧片22的一端朝向静触点12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23,动簧片22的另一端连接于动簧引出片21并与其形成V形结构,用于短路电流时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产生电动斥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通过设置动簧片22的一端朝向静触点12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23,即动触点23固定在动簧片22的一端并与静触点12相对应,通过设置动簧片22的另一端连接于动簧片22,使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1连接成整体结构,通过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1形成V字形分布结构。当电流通过时,由于动簧引出片21与动簧片22成V字形,则流过动簧引出片21的电流和流过动簧片22的电流必然成相反方向,此时会在动簧引出片21和动簧片22之间产生电动斥力,该电动斥力作用在动簧片22上会增加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压力,从而实现抗短路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动簧片22的另一端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可以通过铆钉等方式进行固定,为了方便描述,动簧片22的另一端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的连接位置即为铆接位置。
如图2所示,现有静簧组件1'包括静簧片11'和静触点12',动簧组件2'包括动簧引出片21'、动簧片22'和动触点23',从铆接位置到动触点23'方向,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如果在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短路电流比较小,例如小于6KA,在短路电流经过V形结构的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1'时,动簧片22'会产生向上的变形,该处变形可以带动动触点23'搓动,降低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粘接力。
如果在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短路电流比较大,例如大于10KA,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电动斥力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动簧片22'引出端靠近铆接位置的一侧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小,使动簧片22'引出端靠近铆接位置的一侧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大,导致动簧引出片21'在该区域向上变形的变形量比较大,而动簧片22'引出端远离铆接位置的一侧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使动簧片22'引出端靠近铆接位置的一侧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由于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的位置相互固定,使动簧引出片21'在该区域向下变形,导致动触点23'与静触点12'之间容易发生错动位移,接触电阻发生改变,引起短路不稳定,严重时会发生爆炸。由于动簧片22'靠近动触点23'的一端向下运动,传递给推动卡的力增加,严重时会将衔铁拉运动,从而带动整个运动机构运动,使动静触点12'弹开,发生爆炸,进而影响继电器的性能。此时,动簧片22'的中部向上变形,动簧片22'的两端向下变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对动簧引出片21的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如图3-图5所示,在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动触点23之间,动簧引出片21至少部分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大于动簧引出片21位于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
在出现短路时,经过动簧引出片21的电流到达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之间的铆接位置后,经过动簧片22传递至动触点23,对于动簧片22而言,只有动簧片22的铆接位置和动触点23之间可能存在电流,因此,在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动触点23之间的区域能够与可能产生电流的区域进行匹配,以实现动簧片22的功能区域进行限定。发生短路电流时,由于动簧引出片21至少部分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导致动簧引出片21至少部分与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使动簧引出片21在该区域的变形量比较小,以达到减少动簧引出片21在该区域向上变形的目的。由于动簧引出片21位于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导致动簧引出片21位于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与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大,使动簧引出片21在该区域的变形量比较大,此时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比较大,减少动触点23与静触点12之间发生错动位移的风险,减少因引起短路不稳定而出现爆炸的情况,提高继电器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动簧引出片21包括中间段211、第一连接段212及第二连接段213,中间段211设置于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动触点23之间,第一连接段212连接于动簧片22的另一端;第二连接段213与第一连接段212分别设置于中间段211的两侧,动触点23设置于第二连接段213。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距离为d,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1,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2,其中,d>d1,d>d2。
对于动簧片22而言,只有动簧片22的铆接位置和动触点23之间可能存在电流,中间段211设置为上述动簧引出片21的至少部分,中间段211所覆盖的区域能够与可能产生电流的区域进行匹配,以实现动簧片22的功能区域进行限定。通过第二连接段213与第一连接段212分别设置于中间段211的两侧,中间段211起到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中间连接的作用,第二连接段213与第一连接段212实质为位于中间段211两侧的部分。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212连接于动簧片22的另一端,实现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之间可以采用铆钉进行固定,由于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之间相当于只具有一个固定点位置,使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形成V形结构。通过动触点23设置于第二连接段213,第二连接段213为动触点23提供安装和固定的位置。
对于动簧引出片21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通过设置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距离d大于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d1,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距离d大于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2,中间段211对应与动簧片22之前的距离比较大,使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使动簧引出片21的中间段211变形量比较小,起到减少动簧引出片21在动触点23和铆接位置之间向上变形的作用。由于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小,使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大,使第二连接段213的变形量比较大,由于第二连接段213为固定动触点23的实际位置,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的接触压力比较大,此时相当于动触点23对静触点12施加向上的抵压力,保证动触点23与静触点12接触稳定性,提高继电器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大,使第一连接段212的变形量比较大,但是由于第一连接段212和动簧片22之间通过铆钉进行固定,能够抵抗一定的电动斥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段212、中间段211及第二连接段213的共同作用下,当出现较大短路电流时,现有技术的动簧片22类似中部向上变形、两端向下变形的结构,但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动簧片22和中间段211间隙变大,斥力变小,向上的变形量变小,从而两端的向下的幅度也变小,
有效改变动簧片22的变形方向,减少在较大短路情况下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出现相互脱离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段212、中间段211及第二连接段213为一体成型结构,减少多个零件生产和组装的时间,节省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中间段21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不重合。
如果中间段21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重合,换而言之,动触点23和中间段211正对设置,由于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两者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使动触点23对静触点12的抵压力比较小,导致容易出现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出现相互分离的风险。为此,通过设置中间段21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不重合,使中间段211和动触点23相互错开,使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之间比较小的电动斥力不会作用于动簧片22对应动触点23的部分,避免在较大短路电流时动触点23对静触点12的抵压力比较小,从而保证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之间相互抵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片21向远离动簧片22方向凹陷,形成中间段211。
现有动簧引出片21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只是相当于V形结构相对侧壁之间的距离,为了保证在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通过动簧引出片21向远离动簧片22方向凹陷,以达到增加动簧引出片21和动簧片22之间距离的目的。采用凹陷形成中间段211的方式,结构简单,工艺简单、便捷,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段211为一端开口结构的凹槽2111,凹槽2111的开口端朝向动簧片22设置。
通过设置中间段211为一端开口结构的凹槽2111,凹槽2111的开口端朝向动簧片22设置,凹陷相当于下陷结构,与未设置凹槽2111相比,至少凹槽2111的槽底和与其相对应的动簧片22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加,起到更改动簧引出片21局部结构的作用,使凹槽2111的槽底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小,减少动簧片22在与中间段211对应区域的变形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片21未设置有凹槽2111的部分为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
可以理解的是,动簧引出片21未设置有凹槽2111的部分为凹槽2111两侧的部分,这两部分可以直接作为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即只要加工完成中间段211后,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13同时自然生产制造形成,工艺简单,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2111的槽壁为弧形结构或线型结构;和/或,凹槽2111的槽底为弧形结构或线型结构。
如图6-图9所示,通过设置凹槽2111的槽壁为线型结构,和/或凹槽2111的槽底为线型结构,凹槽2111的内壁至少部分为棱角结构,如果凹槽2111的槽壁和槽底均为线型结构,凹槽2111具体可以为矩形槽或者梯形槽。如图10-图15所示,通过设置凹槽2111的槽壁为弧形结构,和/或凹槽2111的槽底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起到圆滑过渡的作用,如果凹槽2111的槽壁和槽底均为弧形结构,凹槽2111具体可以为半圆形结构的凹槽2111。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凹槽2111的侧壁和动簧片22平行设置,那么形成不了凹槽2111;如果凹槽2111的侧壁相对于动簧片22倾斜设置,则凹槽2111的侧壁就起到增加与动簧片22之间距离的作用,直至凹槽2111的槽底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为最大距离,此时凹槽2111的侧壁和底壁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间距的作用。如果凹槽2111的侧壁相对于动簧片22垂直设置,凹槽2111的侧壁和动簧片22相对比较小,且电流方向垂直,可能只在凹槽2111的槽底和动簧片22之间起到增加间距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图19所示,动簧引出片21靠近动触点23的一端至少部分向靠近动簧片22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连接段213。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减少改变动簧片22的变形量和变形方向,除了采用增加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之间距离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减少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之间距离的方式。为此,通过设置动簧引出片21靠近动触点23的一端至少部分向靠近动簧片22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连接段213,相当于减少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根据距离小电动斥力大的远离,则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之间的电动斥力比较大,由于第二连接段213为动触点23提供固定位置,以为动触点23提供较大的向上抵压力,保证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的接触稳定性。采用凸出形成第二连接段213的方式,结构简单,工艺简单、便捷,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213包括向靠近动簧片22方向并相对于动簧引出片21凸出的凸起2131,凸起2131靠近第一连接段212一侧的侧壁和第一连接段212之间形成中间段211。
可以理解的是,凸起2131的顶壁为凸起2131与动簧片22距离最近的位置,凸起2131的侧壁与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通过设置凸起2131靠近第一连接段212一侧的侧壁和第一连接段212之间形成中间段211,相当于借用凸出侧壁和第一连接段212之间的空间作为中间段211,由于凸起2131的侧壁与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可以保证中间段211和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图19所示,凸起213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通过设置凸起213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凸起2131与动触点23近似正对设置,即第二连接段213和动簧片22距离最近的位置与动触点23相对应,相当于动簧引出片21在动触点23附近增加折弯,增强动触点23附近电磁力,提升局部电动斥力,防止动触点23在短路电流下触点斥开,保证较大的电动斥力直接转换成动触点23对静触点12向上的抵压力,从而实现动触点23和静触点12紧密结合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凸起213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完全重合。
通过设置凸起2131在动簧片22的投影和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完全重合,即凸起2131和动触点23完全正对,凸起2131的中心轴线和动触点23的中心轴线共线,保证凸出和动触点23之间的对应和匹配效果,以保证较大的电动斥力直接转换成动触点23对静触点12向上的抵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凸起2131在动簧片22的投影超出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的部分位于动触点23靠近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的连接位置的一侧。
在出现短路时,经过动簧引出片21的电流到达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之间的铆接位置后,经过动簧片22传递至动簧片22,对于动簧片22而言,只有动簧片22的铆接位置和动触点23之间可能存在电流,因此在动簧片22对应动触点23远离铆接位置的一侧没有电流通过,即动簧片22在以动触点23为界限的左侧区域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不会存在电动斥力,为无效区域。通过凸起2131在动簧片22的投影超出动触点23在动簧片22的投影的部分位于动触点23靠近动簧片22和动簧片22引出片的连接位置的一侧,即凸起2131的中心轴线可以相对于动触点23的中心轴线偏移,但是凸起213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动触点23向右侧偏移,保证凸起2131都在电流流经路线之处设向上的折弯,保证动簧片22在以动触点23为界限的右侧区域和动簧引出片21之间产生电动斥力,保证减少动触点23处间距的有效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还包括绝缘壳体和微动开关109,绝缘壳体由底座100和盖体(未示出)通过卡接固连而成,底座100和盖体均由塑胶材料注塑制成,底座100上装有磁路系统和两个推动卡101,磁路系统包括衔铁组件102、线圈103和轭铁104,轭铁104固连线圈架,线圈103和轭铁104固定在底座100一侧,衔铁组件102的中部枢接在底座100上且处于线圈103旁边,衔铁组件102上下端的中间均向外延伸一根枢接轴106,两根枢接轴106的中心轴线相重叠,其中一根枢接轴106插在底座100的枢接孔(未示出)上,另一个根枢接轴106与一个压块105的套接孔107相配合,压块105的两端与底座100固连。
当继电器的线圈103通正向脉冲电压时,磁路系统工作,衔铁组件102带动推动卡101,推动卡101推动动簧片22移位,使动触点23与静触点12接触,继电器处于接通状态,压杆108放松微动开关109触动簧片22,微动开关109复位不动作,微动开关109也通过导电插接端子110向外部传送其一种状态;当继电器的线圈103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再工作,衔铁组件102带动推动卡101回位,推动卡101拉动动簧片22回位,动触点23与静触点12脱离,使触点断开,继电器处于切断状态,压杆108压住微动开关109触动簧片22使得微动开关109动作,微动开关109通过导电插接端子110向外部传送其另一种状态,这样通过判断微动开关109的状态就能够方便判断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继电器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2)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触点(12);
动簧组件(2),包括动簧引出片(21)、动簧片(22)和动触点(23),所述动簧片(22)的一端朝向所述静触点(1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动触点(23),所述动簧片(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动簧引出片并与其形成V形结构,用于短路电流时所述动簧片(22)和所述动簧引出片(21)之间产生电动斥力,使所述动触点(23)抵接于所述静触点(12);
其中,在所述动簧片(22)和所述动簧引出片(21)的连接位置及所述动触点(23)之间,所述动簧引出片(21)至少部分和所述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动簧引出片(21)位于所述至少部分的两侧部分和所述动簧片(22)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21)包括:
中间段(211),设置于所述动簧片(22)和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位置及所述动触点(23)之间,所述中间段(211)为所述至少部分;
第一连接段(212),连接于所述动簧片(22)的另一端;
第二连接段(213),与所述第一连接段(212)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段(211)的两侧,所述动触点(23)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段(213);
所述中间段(211)和所述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之间的距离为d,所述第一连接段(212)和所述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连接段(213)和所述动簧片(22)彼此靠近一侧的距离为d2,其中,d>d1,d>d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211)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和所述动触点(23)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不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21)向远离所述动簧片(22)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中间段(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211)为一端开口结构的凹槽(2111),所述凹槽(2111)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动簧片(22)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21)未设置有所述凹槽(2111)的部分为所述第一连接段(212)和所述第二连接段(21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11)的槽壁为弧形结构或线型结构;和/或,
所述凹槽(2111)的槽底为弧形结构或线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21)靠近所述动触点(23)的一端至少部分向靠近所述动簧片(22)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段(2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213)包括向靠近所述动簧片(22)方向并相对于所述动簧引出片(21)凸出的凸起(2131),所述凸起(213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212)一侧的侧壁和所述第一连接段(212)之间形成所述中间段(2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31)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和所述动触点(23)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31)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和所述动触点(23)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完全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31)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超出所述动触点(23)在所述动簧片(22)的投影的部分位于所述动触点(23)靠近所述动簧片(22)和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位置的一侧。
CN202222032509.7U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180390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2509.7U CN218039045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2509.7U CN218039045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39045U true CN218039045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4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2509.7U Active CN218039045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390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7774A1 (zh) * 2022-08-03 2024-02-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7774A1 (zh) * 2022-08-03 2024-02-0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0228B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8039045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EP3547343B1 (en) Inser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atic spring and bobbin
CN214336656U (zh) 一种工业继电器
CN108400061B (zh) 高压直流通断器
CN211265366U (zh) 一种预防簧片倾斜的耐压继电器
JP2018503953A (ja) クレードルリレーなどの電気スイッチングデバイス用のばね部材
WO2024027774A1 (zh) 一种继电器
CN212461542U (zh) 抗短路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113223899A (zh) 一种可以自动化生产的大负载推杆式小型继电器
CN214753579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108010809B (zh) 提升开关模块和底座联接强度的插拔式小型断路器
CN219979466U (zh) 一种继电器
CN221379251U (zh) 一种汽车继电器的触点安装结构
KR920004114B1 (ko) 전자접촉기
CN218585893U (zh) 抵抗电动斥力的继电器
CN220367856U (zh) 继电器
CN214753578U (zh) 簧片结构、推动卡以及电磁继电器
CN217641137U (zh) 一种触点区域开槽的继电器
CN218788358U (zh) 继电器
CN217847830U (zh) 抗短路结构及继电器
CN216624126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继电器
CN215815724U (zh) 小型大功率电磁继电器
CN213277961U (zh) 一种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