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77139U -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77139U
CN220577139U CN202322195347.3U CN202322195347U CN220577139U CN 220577139 U CN220577139 U CN 220577139U CN 202322195347 U CN202322195347 U CN 202322195347U CN 220577139 U CN220577139 U CN 220577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lamp
vehicle
edge
mounting plate
trim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953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海林
宋永乐
束萍萍
鹿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9534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77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77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77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该适配结构包括尾灯、侧围本体和补位饰板;所述侧围本体上设有用于围成尾灯容纳区的功能轮廓,所述尾灯位于所述功能轮廓的靠近车内侧,所述功能轮廓与所述尾灯之间存在间隔;所述补位饰板固定在所述功能轮廓的侧边,填补该间隔的至少部分,并围设在所述尾灯的部分的周侧;所述补位饰板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最靠近车外部的第一边缘,所述尾灯位于所述第一边缘的靠近车内侧。该适配结构在极具设计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车辆外观灵活多变、造型凌厉、线条感强的感觉,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Description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包括侧围本体;常规的车型设计中,尾灯与侧围本体的面差多是基本平齐的。这种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缺点是欠缺设计感;具体而言,此类尾灯和侧围本体的配合重点在于视觉上给人以平滑过渡的感觉,无法给人以车辆外观灵活多变、造型凌厉、线条感强的感觉,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包括尾灯、侧围本体和补位饰板;所述侧围本体上设有用于围成尾灯容纳区的功能轮廓,所述尾灯位于所述功能轮廓的靠近车内侧,所述功能轮廓与所述尾灯之间存在间隔;所述补位饰板固定在所述功能轮廓的侧边,填补该间隔的至少部分,并围设在所述尾灯的部分的周侧;所述补位饰板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最靠近车外部的第一边缘,所述尾灯位于所述第一边缘的靠近车内侧。
可选地,所述补位饰板上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边缘靠近车内部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位于所述第一边缘的相对侧;所述第一边缘沿所述功能轮廓设置,所述第二边缘沿所述尾灯上的部分外轮廓设置,并与所述尾灯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补位饰板与所述尾灯之间存在间隙。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侧围本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部分位于所述侧围本体和所述补位饰板之间;所述补位饰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补位饰板上固设有卡扣、定位柱和卡头,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固定有分别同所述卡扣、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卡头配合的卡接孔、定位孔和卡座。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焊连,所述卡接孔和所述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卡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焊连,且其上设有T型的贯穿槽,所述卡头穿入所述贯穿槽的一端中,与所述卡头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形成卡接;
所述补位饰板上设有凸台,所述卡扣的一端卡接在所述凸台上,一端卡入所述卡接孔中;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凸台一体成型,并用于定位所述补位饰板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卡头为T字型,其一部分用于和所述卡座朝向所述补位饰板的表面接触,以实现所述卡头的安装止位;所述卡扣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补位饰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座的朝向所述补位饰板的表面接触,以实现所述卡扣的安装止位。
可选地,还包括粘胶部,所述粘胶部设置在所述补位饰板上,并用于使所述补位饰板与所述侧围本体粘连。
可选地,所述侧围本体上设有连为一体的翻边特征和延伸特征,所述翻边特征在所述侧围本体上形成具有自上而下走向的翻边;所述延伸特征自其与所述翻边特征的相交处朝车内部延伸形成;所述粘胶部设置在所述延伸特征上;所述第一边缘相较于所述功能轮廓更接近车内部,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功能轮廓之间存在不小于2mm的分界感弱化距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所述补位饰板与所述侧围本体非平齐设置,此二者之间存在面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一项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边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尾灯固定连接。
综上,由尾灯位于功能轮廓的靠近车内侧,并还位于第一边缘的靠近车内侧这一设计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尾灯和侧围本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面差,尾灯相对于侧围本体采用了凹陷设计;这种尾灯内凹的设计不属尾灯与侧围本体在视觉上总给人以平滑过渡的常规设计,在极具设计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车辆外观灵活多变、造型凌厉、线条感强的感觉,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左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左后部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围本体、补位饰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位饰板与第一安装板的装配关系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位饰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位饰板、第一安装板和侧围本体装配后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头与卡座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粘胶部在侧围本体上粘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位饰板与尾灯之间存在间隙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位饰板与侧围本体之间存在明显面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分界感弱化距离;
1-尾灯,2-侧围本体,21-功能轮廓,22-翻边特征,23-延伸特征,3-补位饰板,31-第一边缘,32-第二边缘,33-凸台,331-缺口,4-第一安装板,41-下边沿,5-卡扣,6-定位柱,7-卡头,8-卡接孔,9-定位孔,10-卡座,101-贯穿槽,11-固定座,12-粘胶部,13-第二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在某些情况下,当表达某物与某物固定连接时,具体的连接方式也有可能包括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地”、“具体示例”、“进一步”、“可选地”、“更为详细的说明”、“优选地”、“还设有”、“还包括”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左后部上安装有尾灯1,同时相应地设有用于容置尾灯1的尾灯容纳区,该尾灯容纳区由侧围本体2、后保险杠总成(图未示)和尾门(图未示)围成,图1中只示出了侧围本体2上围成该尾灯容纳区的相关部分。本实施例中,尾灯1凭借一种独特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得以安装在车辆上。
承上述,该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包括前述尾灯1、前述侧围本体2,以及补位饰板3(在图1中对补位饰板3进行了填充以便示意);其中侧围本体2上设有用于围成尾灯容纳区的功能轮廓21,尾灯1位于功能轮廓21的靠近车内侧,功能轮廓21与尾灯1之间存在间隔,补位饰板3固定在功能轮廓21的侧边,并围设在尾灯1一部分的周侧,同时还填补了功能轮廓21与尾灯1之间的大部分间隔;补位饰板3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最靠近车外部的第一边缘31,尾灯1除位于功能轮廓21的靠近车内侧之外,还位于第一边缘31的靠近车内侧。
综上,由尾灯1位于功能轮廓21的靠近车内侧,并还位于第一边缘31的靠近车内侧这一设计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尾灯1和侧围本体2之间存在明显的面差,尾灯1相对于侧围本体2采用了凹陷设计;这种尾灯1内凹的设计不属尾灯与侧围本体在视觉上总给人以平滑过渡的常规设计,在极具设计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车辆外观灵活多变、造型凌厉、线条感强的感觉,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针对前述车辆,以下是更为详细的示例性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侧围本体2为金属制品,补位饰板3为经注塑成型的塑料制品。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实施例中的侧围本体2为金属制品,补位饰板3为塑料制品,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另有需要,侧围本体2和补位饰板3均可采用其他材料制成;例如,侧围本体2可由塑料或碳纤维等制成,补位饰板3可由金属或碳纤维等制成。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可选方案以及本实施例中,由于将补位饰板3这一体积较小且具有一定成型精度的部件独立出了侧围本体2,从而减少了侧围本体2上需要成型的特征部位,因此这些可选方案和本实施例均具有间接降低侧围本体2的生产难度、确保侧围本体2的良品率等有益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为确保车辆的外观美感以及补位饰板3同侧围本体2和尾灯1的适配性,示例性地,补位饰板3大致为弧形的条状,并具有和侧围本体2相同的外观颜色;同时,除前述第一边缘31外,补位饰板3上还设有相对于第一边缘31靠近车内部的第二边缘32,第二边缘32位于第一边缘31的对侧,第一边缘31沿功能轮廓21的走向设置,第二边缘32沿尾灯1的(用于和侧围本体2匹配的)部分外轮廓的走向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为将补位饰板3固定在车辆上,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还包括位于功能轮廓21的靠近车内侧的第一安装板4;第一安装板4与侧围本体2固定连接(例如焊连),且第一安装板4的左部伸入侧围本体2与补位饰板3之间,补位饰板3通过与第一安装板4的左部固定,进而被固定在侧围本体2的功能轮廓21的侧边,并与侧围本体2相连。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为构建补位饰板3和第一安装板4的连接关系,补位饰板3上示例性地设有有卡扣5、定位柱6和卡头7,第一安装板4上示例性地固定有分别同卡扣5、定位柱6和卡头7配合的卡接孔8、定位孔9和卡座10。本实施例中,卡扣5和定位柱6的设置数量为一,卡头7的设置数量为三,卡扣5、定位柱6和三个卡头7沿补位饰板3的走向依次从右到左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卡扣5、定位柱6和卡头7这些零件的设置数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此外,为便于示意,图4中以虚线箭头为指引,对相匹配的卡扣5与卡接孔8、定位柱6与定位孔9、卡座10与卡头7进行了连线指示。
示例性地,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还包括固定座11,固定座11包括两板件,这两板件相互垂直并连为一体,以使固定座11呈L型;这两板件的其中之一板件焊连在第一安装板4上,其中另一板件自固定座11与第一安装板4的连接处向下延伸,且前述卡接孔8和定位孔9开设在该其中另一板件上。
承上述,前述卡座10为与固定座11结构相近的L型状,其与第一安装板4的连接方式也和固定座11与第一安装板4的连接方式基本相同。具体而言,卡座10与第一安装板4为焊连(图4中以涂黑的半圆形代表焊点);卡座10与固定座11的区别在于,卡座10上相对于第一安装板4向下延伸的部分上未设有孔洞,并且凸台在卡座10的该部分上开设有T型的贯穿槽101,以与前述卡头7配合;本实施例中,卡头7与补位饰板3一体成型,并自补位饰板3朝车内部延伸形成;当卡头7与贯穿槽101装配完毕后,卡头7穿入T型的贯穿槽101的上端(见图7),与卡座10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形成卡接。
承上述,本实施例中于补位饰板3上还粘接有异形状的凸台33,如图5和图6所示,前述卡扣5的一端经凸台33上的一缺口331卡入凸台33中,另一端则卡入卡接孔8中,与固定座11形成卡接。此外,前述定位柱6具有十字型的横截面,定位柱6与凸台33一体成型,并用于定位补位饰板3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凸台33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在补位饰板3上。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为便于工人安装,本实施例中的卡头7为T字型,卡头7的一部分用于和卡座10朝向补位饰板3的表面接触,以实现卡头7的安装止位;类似地,在卡扣5与固定座11装配完成后,卡扣5的一部分位于固定座11靠近补位饰板3的一侧,并与固定座11朝向补位饰板3的表面接触(见图5中箭头指示处),以实现卡扣5的安装止位。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8,为确保补位饰板3较靠车外的部分与侧围本体2连接紧密,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还包括粘胶部12(本实施例中为双面可粘贴的胶带),该粘胶部12设置在补位饰板3上,并用于使补位饰板3与侧围本体2粘接。
更为具体而言,该粘胶部12处在第一边缘31附近,并为沿第一边缘31的走向设置的窄条形状;在进行前述卡扣5、定位柱6和卡头7的装配的同时,令补位饰板3凭借粘胶部12粘接在侧围本体2上,即可使补位饰板3稳固地与侧围本体2相连。
示例性地,为防止补位饰板3与尾灯1之间由于生产和安装偏差的因素发生干涉,如图6和图9所示,补位饰板3被配置为与尾灯1之间存在间隙;基于此,补位饰板3的第二边缘32与尾灯1之间也存在间隙(见图9箭头所指)。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具体需要(例如尽量降低风噪的需要),补位饰板3也可被配置为与尾灯1紧密接触(换言之,补位饰板3可以被配置为完全填补功能轮廓21与尾灯1之间的间隔)。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本实施例中的前述功能轮廓21具体为侧围本体2上一翻边特征22和延伸特征23相交得到;该翻边特征22处在侧围本体2上预期容纳尾灯1的位置的附近,并呈自上而下倾斜延伸的姿态;与之相对应地,延伸特征23为一与翻边特征22一体成型,并自翻边特征22和自身相交处朝前延伸(或称朝车内部延伸)形成的薄板,前述粘胶部12粘接在该延伸特征23的下表面上。
承上述,由于补位饰板3与侧围本体2为分体件,因此为尽量在外观上隐藏和弱化补位饰板3与侧围本体2之间(由于互为独立零件而自然存在)的分界线,如图5、图8和图10所示,在前述“补位饰板3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最靠近车外部的第一边缘31”的基础上,第一边缘31相较于所述功能轮廓21更接近车内部,第一边缘31与功能轮廓21之间非平齐设置,彼此之间存在有不小于2mm的落差;本文中将该落差称为分界感弱化距离a。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分界感弱化距离a的存在,补位饰板3与侧围本体2非平齐设置,此二者之间存在不小于2mm的面差。
请转回继续参阅图2和图3,示例性地,本实施例的车辆还包括第二安装板13,该第二安装板13与第一安装板4的下边沿41固定连接(例如焊连),且该第二安装板13同尾灯1通过螺旋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令尾灯1相对于侧围本体2为凹陷设计,本实用新型在极具设计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车辆外观灵活多变、造型凌厉、线条感强的感觉,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实际上也有车辆会对尾灯采用凹陷设计。在此类车辆上,尾灯的至少部分会相对于侧围本体内凹;为形成该内凹造型,侧围本体上对应设有自其外表面向车内部勾折(或称转折)的特征,该特征形成了位于侧围本体外表面和尾灯之间的过渡区域。可以理解的是,为确保尾灯具有一定的内凹造型,过渡区域需要具有相当的宽度。
而本案发明人发现,在前述技术中,过渡区域通常为塑料制的侧围本体的一部分,经注塑直接成型;也即,尾灯凹陷方案通常只适用于设置在具有塑料制侧围本体的车辆上。针对此种现况,本案发明人经过分析后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在于:
相对于金属制侧围本体的惯常冲压方向(例如实车Y向往下偏15°的方向)而言,过渡区域会使侧围本体上出现冲压负角。
更具体而言,冲压模具行业中通常使用侧整形实现负角的成型;对于金属制侧围这类造型复杂、品质要求高的受整形件而言,对其进行侧整形的难度高;并且,由于侧整形的工艺特点,侧整形容易损坏到侧围的外观面,使侧围的外观面上出现在美观性上难以为人所接受的滑移线。此外,在侧整形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侧整形以成型的部位的宽度越大,受整形件的外观面就越容易被深度损坏。
综上,若采用侧整形的方式在侧围本体上形成过渡区域,则侧围本体的生产会出现一系列诸如成型困难、过渡区域设计宽度受限、过渡区域成型质量差等问题。
也即,前述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受限于成型难度、设计限制和良品率,设计人员无法采用“金属制侧围本体加尾灯凹陷设计”的设计方案;显而易见地,这无疑还限制了车辆设计的多样性。
而与之相对地,因为本实用新型相当于将前述技术中的侧围本体拆分为了侧围本体2和补位饰板3两部分,并令补位饰板3填补侧围本体2与尾灯1之间的间隔,以代替前述技术中过渡区域的大部分实体,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确保仍于车辆外观上形成为凹陷的尾灯1的前提下,相当于减少了侧围本体上成型困难且外观良率低的区域,同时还解除了前述过渡区域中的设计限制。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除具有上述极具设计感的优点之外,还能间接降低侧围本体2的生产难度,提高侧围本体2的良品率,并使设计人员可采用“金属制侧围本体2加尾灯1凹陷设计”的设计方案,确保车辆设计的多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灯(1)、侧围本体(2)和补位饰板(3);所述侧围本体(2)上设有用于围成尾灯容纳区的功能轮廓(21),所述尾灯(1)位于所述功能轮廓(21)的靠近车内侧,所述功能轮廓(21)与所述尾灯(1)之间存在间隔;所述补位饰板(3)固定在所述功能轮廓(21)的侧边,填补该间隔的至少部分,并围设在所述尾灯(1)的部分的周侧;所述补位饰板(3)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最靠近车外部的第一边缘(31),所述尾灯(1)位于所述第一边缘(31)的靠近车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位饰板(3)上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边缘(31)靠近车内部的第二边缘(32);所述第二边缘(32)位于所述第一边缘(31)的对侧;所述第一边缘(31)沿所述功能轮廓(21)设置,所述第二边缘(32)沿所述尾灯(1)上的部分外轮廓设置,并与所述尾灯(1)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补位饰板(3)与所述尾灯(1)之间存在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板(4);所述第一安装板(4)与所述侧围本体(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板(4)的部分位于所述侧围本体(2)和所述补位饰板(3)之间;所述补位饰板(3)与所述第一安装板(4)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位饰板(3)上固设有卡扣(5)、定位柱(6)和卡头(7),所述第一安装板(4)上固定有分别同所述卡扣(5)、所述定位柱(6)和所述卡头(7)配合的卡接孔(8)、定位孔(9)和卡座(1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座(11);所述固定座(11)与所述第一安装板(4)焊连,所述卡接孔(8)和所述定位孔(9)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1)上;所述卡座(10)与所述第一安装板(4)焊连,且其上设有T型的贯穿槽(101),所述卡头(7)穿入所述贯穿槽(101)的一端中,与所述卡头(7)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形成卡接;
所述补位饰板(3)上固定有凸台(33),所述卡扣(5)的一端卡接在所述凸台(33)上,一端卡入所述卡接孔(8)中;所述定位柱(6)与所述凸台(33)一体成型,并用于定位所述补位饰板(3)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头(7)为T字型,其一部分用于和所述卡座(10)朝向所述补位饰板(3)的表面接触,以实现所述卡头(7)的安装止位;所述卡扣(5)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座(11)靠近所述补位饰板(3)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座(11)的朝向所述补位饰板(3)的表面接触,以实现所述卡扣(5)的安装止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胶部(12),所述粘胶部(12)设置在所述补位饰板(3)上,并用于使所述补位饰板(3)与所述侧围本体(2)粘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本体(2)上设有连为一体的翻边特征(22)和延伸特征(23),所述翻边特征(22)在所述侧围本体(2)上形成具有自上而下走向的翻边;所述延伸特征(23)自其与所述翻边特征(22)的相交处朝车内部延伸形成;所述粘胶部(12)设置在所述延伸特征(23)上;所述第一边缘(31)相较于所述功能轮廓(21)更接近车内部,所述第一边缘(31)和所述功能轮廓(21)之间存在不小于2mm的分界感弱化距离。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所述补位饰板(3)与所述侧围本体(2)非平齐设置,此二者之间存在面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板(13);所述第二安装板(13)与所述第一安装板(4)的下边沿(4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尾灯(1)固定连接。
CN202322195347.3U 2023-08-15 2023-08-15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Active CN220577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5347.3U CN220577139U (zh) 2023-08-15 2023-08-15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5347.3U CN220577139U (zh) 2023-08-15 2023-08-15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77139U true CN220577139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17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95347.3U Active CN220577139U (zh) 2023-08-15 2023-08-15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771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6386B2 (en) Automotive body and trim assembly with complementary locating and positioning feature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US20090181576A1 (en) Dummy connector
CN220577139U (zh) 车身与尾灯的适配结构、车辆
JP6084980B2 (ja) モール付きガーニッシュ及び同搭載車両用ドア
JP2008012953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CN210912319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安装结构及其安装支架
CN209795373U (zh) 一种带有饰板的玻璃包边总成
JP2001030755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8184001A (ja)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構造
CN209274720U (zh) 用于汽车车身的d柱上外板及汽车
JP6164919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とa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との組付構造
CN201102514Y (zh) 一种后窗饰板组件
CN220253084U (zh) 一种防变形按键面板
JP2009269415A (ja) 車両用トリム
CN220053468U (zh) 应用于车门的窗框结构及车辆
CN219393209U (zh) 开关面板结构及车辆
JP2000343947A (ja) 自動車のドアトリム
CN217917553U (zh) 侧围角窗总成及汽车
CN217099835U (zh) 一种新型外后视镜安装结构
CN220180544U (zh) 水切总成及车辆
CN221162554U (zh) 摄像头组件和车辆
CN221049631U (zh) 门饰板总成装配结构
CN112406493B (zh) 一种车门总成及车辆
CN213384120U (zh) A柱外装饰板及汽车
CN220262652U (zh) 一种汽车组合灯座板连接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