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8191U - 晾衣机 - Google Patents

晾衣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8191U
CN220538191U CN202320728979.9U CN202320728979U CN220538191U CN 220538191 U CN220538191 U CN 220538191U CN 202320728979 U CN202320728979 U CN 202320728979U CN 220538191 U CN220538191 U CN 220538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traction rope
airing rod
air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289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晶晶
唐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289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8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8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8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晾衣机,晾衣机包括主机、连接于主机的牵引绳、吊接于牵引绳的晾杆、供牵引绳绕接于之上的升降控制机构,牵引绳包括至少三个悬吊段,悬吊段均以张紧状态相对于主机外伸并连接至晾杆;悬吊段包括斜拉连接于晾杆的斜拉段,斜拉段在晾杆的远地侧形成线迹投影,线迹投影相对晾杆的长度方向倾斜,并且相对晾杆的宽度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晾衣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晾衣机。
背景技术
晾衣机由安置在室内天花板的主机、连接于主机的牵引绳以及吊接于牵引绳的晾杆构成,晾杆通过连接牵引绳从而以水平姿态吊挂于主机下方。晾衣机包括设置在主机中的升降控制机构,升降控制机构通过卷收或释放牵引绳对晾杆进行提升或降低。
为了使晾杆能够沿竖直方向稳定而无晃动地升降、维持晾杆的姿态,现有的晾衣机还包括能够伸缩活动的伸缩架,伸缩架成对设置在主机和晾杆之间,每个伸缩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机和晾杆。伸缩架本身并不提供晾杆升降所需的动力,只是作为限定晾杆升降轨迹和升降方向的辅助性器件。
虽然如此,伸缩架的设置使晾衣机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增加,提高了晾衣机的故障率和总重量,伸缩架发生伸缩卡顿或连接失效时,容易造成牵引绳受拉过度而断开,晾杆也难以维持水平姿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约轻巧的晾衣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晾衣机包括主机、连接于主机的牵引绳、吊接于牵引绳的晾杆、供牵引绳绕接于之上的升降控制机构,牵引绳包括至少三个悬吊段,悬吊段均以张紧状态相对于主机外伸并连接至晾杆;悬吊段包括斜拉连接于晾杆的斜拉段,斜拉段在晾杆的远地侧形成线迹投影,线迹投影相对晾杆的长度方向倾斜,并且相对晾杆的宽度方向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具有更加简约轻巧的结构,生产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更低,可以省去伸缩架而仅靠悬吊段来限定晾杆的升降轨迹以及维持晾杆的姿态。斜拉连接于晾杆的悬吊段可定义为斜拉段,斜拉段作用于晾杆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拉力分量,这一拉力分量起到了限制晾杆在水平自由度方向上活动的作用,因而斜拉段除了能够在竖直方向提升或降低晾杆外,还可以约束晾杆在水平方向上的晃动。省去伸缩架则可以免除因伸缩架卡顿或连接失效而造成牵引绳出现过度张拉的情况,避免牵引绳因伸缩架故障而断开,因而提高了晾衣机的可靠性;
此外,由于斜拉段在晾杆远地侧所形成的线迹投影相对于晾杆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倾斜,该斜拉段作用于晾杆的拉力不仅在平行于晾杆的长度方向上产生水平分量,而且在平行于晾杆的宽度方向上产生水平分量,也就意味着仅凭这一根斜拉段就能够同时限制晾杆在长度方向的自由度和宽度方向的自由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以较少数量的斜拉段对晾杆进行更多自由度方向的限制,从而能更加充分地限制晾杆晃动,维持晾杆姿态的效果更优异。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升降控制机构至少包括装设于主机的第一卷线部和第二卷线部,牵引绳至少包括绕接第一卷线部的第一牵引绳和绕接第二卷线部的第二牵引绳,
第一牵引绳绕接晾杆后向主机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主机与晾杆的第一斜拉段,第二牵引绳绕接晾杆后向主机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主机与晾杆的第二斜拉段。
如此设置,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各至少形成两个悬吊段,每个悬吊段的两端分别张紧地连接至主机和晾杆,因而实现了以较少数量的牵引绳形成较多数量的悬吊段,也有利于减少供牵引绳绕接的卷线部的数量,从而使升降控制机构的结构更加简约轻巧、成本更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牵引绳绕接经过晾杆后形成两个转折角,两个转折角的顶点与第二牵引绳绕接晾杆的位置不共线;及/或,
第二牵引绳绕接经过晾杆后形成两个转折角,两个转折角的顶点与第一牵引绳绕接晾杆的位置不共线。
如此设置,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绕接晾杆时均经过两次转折,相比于绕接晾杆时仅转折一次的情形,本实施方式可以缓解牵引绳每次转折时的弯折程度,从而延后牵引绳出现疲劳;
此外,晾杆和两个牵引绳形成至少三个连接点,当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和晾杆之间所形成的连接点为三个时,这三个连接点不共线,例如,三个点分别是第一牵引绳的两个转折角顶点和第二牵引绳绕接晾杆的位置,此时晾杆的水平姿态更容易维持,晾杆的框架平面更容易维持水平延展方向,至少三个悬吊段相互牵制以约束晾杆,避免晾杆的框架平面侧倾。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升降控制机构还包括装设于主机的第三卷线部与第四卷线部,牵引绳还包括绕接第三卷线部的第三牵引绳和绕接第四卷线部的第四牵引绳;
第三牵引绳绕接晾杆后向主机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主机与晾杆的第三斜拉段;第四牵引绳绕接晾杆后向主机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主机与晾杆的第四斜拉段。
如此设置,牵引绳在主机和晾杆之间形成了更多悬吊段,降低了各悬吊段的拉力负荷,有利于提高晾衣机的可靠性;此外,采用更多的牵引绳也提高了晾衣机的安全性,即使其中一根牵引绳断开,也不会造成晾杆因失稳而大幅度活动,晾杆仍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原有的姿态和位置,避免了因晾杆大幅度活动而引发晾杆坠落或倾翻。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斜拉段、第二斜拉段、第三斜拉段与第四斜拉段在晾杆的远地侧正投影分别形成第一线迹投影、第二线迹投影、第三线迹投影和第四线迹投影;
第一线迹投影和第二线迹投影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第三线迹投影和第四线迹投影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
第一线迹投影和第三线迹投影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第二线迹投影与第四线迹投影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
长度向平面与宽度向平面均垂直于晾杆的远地侧,且二者均两等分截切晾杆。
如此设置,每个斜拉段作用于晾杆的拉力都具有平行于晾杆宽度方向的宽度向水平分量以及平行于晾杆长度方向的长度向水平分量,第一斜拉段和第二斜拉段分别作用于晾杆的两个宽度向水平拉力分量能够相互抵消,第三斜拉段和第四斜拉段分别作用于晾杆的两个宽度向水平拉力分量能够相互抵消,第一斜拉段和第三斜拉段分别作用于晾杆的两个长度向水平拉力分量能够相互抵消,第二斜拉段和第四斜拉段分别作用于晾杆的两个长度向水平拉力分量能够相互抵消,最终可以使晾杆整体趋于受力平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主机包括四个顶部导绳元件,晾杆包括四个底部导绳元件,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第三牵引绳、第四牵引绳伸出升降控制机构后首先分别绕接经过顶部导绳元件,再分别绕接经过底部导绳元件,顶部导绳元件的连线形成四边形,底部导绳元件的连线形成四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斜拉段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斜拉段与晾杆的远地侧分别形成多个提升倾角,提升倾角能够随升降控制机构卷收牵引绳而变小。
如此设置,随着晾杆逐渐上升接近主机,斜拉段在晾杆远地侧正投影形成的线迹投影的长度区域增大,斜拉段作用于晾杆的水平拉力分量逐渐增大,因而斜拉段限制晾杆在水平方向上活动的能力越显著,越容易维持晾杆的姿态固定,这意味着,随着晾杆上升,晾杆发生晃动或姿态改变的可能性越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斜拉段包括斜拉连接于晾杆的第一端,每个斜拉段中相对远离晾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端,第二端正投影于晾杆远地侧的点均位于第一端的连线图形内部。
如此设置,多个斜拉段作用于晾杆的多个拉力水平分量的作用方向指向第一端的连线图形内部,这些拉力水平分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抵消,有利于提高晾杆的姿态稳定性以及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稳定性。
此外,沿远离主机且靠近晾杆的方向,多个斜拉段呈现外扩延伸的趋势,晾杆与多个斜拉段相连接的点更加分散,可以避免因晾杆和多个斜拉段之间的连接点过于集中,从而改善由此引发的晾杆稳定性不佳的问题,晾杆和多个斜拉段之间的连接点趋于分散,晾杆对斜拉段卷收速率波动或释放速率波动的敏感性越低,越难以引发晾杆晃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吊段还包括直拉连接于晾杆的直拉段,牵引绳包括形成斜拉段的斜拉牵引绳以及形成直拉段的直拉牵引绳,升降控制机构包括能够分别独立活动的斜拉卷线部与直拉卷线部,斜拉牵引绳绕接于斜拉卷线部,直拉牵引绳绕接于直拉卷线部。
如此设置,可以针对直拉牵引绳和斜拉牵引绳的卷放速率、所受拉力分别配置不同规格、不同转速的直拉卷线部和斜拉卷线部,从而使直拉段和斜拉段能够更好地协同配合,高效平稳地提升或降低晾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斜拉段的两端分别斜拉连接于主机与晾杆;及/或,
晾衣机还包括设于主机与晾杆之间的线迹约束元件,至少有一个悬吊段自主机的近地侧伸出后绕接线迹约束元件,并发生弯折以形成斜拉连接于晾杆的斜拉段。
如此设置,获得斜拉连接于晾杆的悬吊段的手段不限、方式多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晾衣机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斜拉卷线轴和牵引绳连接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斜拉卷线轴和牵引绳连接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升降控制机构的装配示意简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升降控制机构的装配示意简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在侧视视角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晾衣机;10、主机;11、顶部导绳元件;111、右后上导绳部;1111、第一上滑轮;1112、第二上滑轮;112、右前上导绳部;1121、第三上滑轮;1122、第四上滑轮;113、左后上导绳部;1131、第五上滑轮;1132、第六上滑轮;114、左前上导绳部;1141、第七上滑轮;1142、第八上滑轮;
12、主机本体;131、右后上固定点;132、右前上固定点;133、左后上固定点;134、左前上固定点;14、线迹约束元件;
20、牵引绳;21、第一牵引绳;22、第二牵引绳;23、第三牵引绳;24、第四牵引绳;25、第五牵引绳;26、第六牵引绳;27、第七牵引绳;28、第八牵引绳;201、悬吊段;2011、斜拉段;2012、直拉段;202、绕接绳段;
30、晾杆;31、底部导绳元件;311、右后下导绳部;3111、第一下滑轮;3112、第二下滑轮;312、右前下导绳部;3121、第三下滑轮;3122、第四下滑轮;313、左后下导绳部;3131、第五下滑轮;3132、第六下滑轮;314、左前下导绳部;3141、第七下滑轮;3142、第八下滑轮;32、晾杆框架;
331、右后下固定点;332、右前下固定点;333、左后下固定点;334、左前下固定点;
40、升降控制机构;401、第一卷线器;41、卷线部;4101、第一卷线部;4102、第二卷线部;4103、第三卷线部;4104、第四卷线部;4105、直拉卷线部;4106、斜拉卷线部;411、动力输入件;4111、第一传动轮;4112、第二传动轮;4113、第三传动轮;4114、第四传动轮;412、卷线轴;4121、斜拉卷线轴;4122、直拉卷线轴;4131、细端;4132、粗端;42、驱动器;421、动力源;422、动力输出件;43、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晾衣机100,包括固定安置在室内天花板的主机10、连接于主机10的牵引绳20、吊接于牵引绳20从而悬挂于主机10下方的晾杆30,还包括供牵引绳20绕接于之上的升降控制机构40。
主机10包含吹风烘干模块、气体加热模块等用于加速衣物晾干的功能模块,晾杆30上能够挂载衣撑,并且可以配置伸缩杆,此外还可以包含衣物养护模块等功能模块。主机10的整体结构大致呈长方体,主机10安置在天花板后,其中的一个矩形侧面水平向下,晾杆30的整体结构大致呈矩形框架结构,包括多根固定连接并合围形成封闭矩形的杆架,晾杆30上挂载有衣物时,晾杆30相对靠近地面的一侧和相对远离地面的一侧均平行于水平方向。
牵引绳20可以是钢丝绳,也可以是尼龙、化纤等材料制成的高强度、耐弯折耐摩擦的绳体。牵引绳20在主机10与晾杆30之间形成多个悬吊段201,悬吊段201以张紧状态延伸,悬吊段2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主机10和晾杆30。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100中,悬吊段201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至少一部分悬吊段201以张紧状态相对于主机10靠近地面的一侧外伸并连接至晾杆30,且所有悬吊段201与晾杆30的所有连接点不全部共线,即至少有三个悬吊段201,这三个悬吊段201连接于晾杆30的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驱动器42和卷线部41,驱动器42包括动力源421与连接于动力源421输出部的动力输出件422,动力源421用于提供使卷线部41转动的动力,卷线部41包括固定连接的动力输入件411和卷线轴412,动力输入件411连接于动力输出件422,动力源421产生的动力经动力输出件422传输至动力输入件411,从而带动卷线轴412转动。
升降控制机构40可以装设于主机10,也可以装设于晾杆30,升降控制机构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牵引绳20的一部分缠绕于卷线轴412,牵引绳20能够随着驱动器42驱动卷线部41正转而形成绕接于卷线轴412外周的绕接绳段202,并且绕接绳段202的绕接圈数会随着卷线部41继续正转而增加;驱动器42驱动卷线部41反转时,绕接于卷线轴412外周的绕接绳段202的圈数不断减少,因此从卷线部41中不断放出牵引绳20的绳段。通过卷线部41卷收或者放出牵引绳20的绳段从而调节悬吊段201的长度,由此实现对晾杆30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控制。
除了随着升降控制机构40作动而改变自身长度,从而改变晾杆30的高度,悬吊段201还可以约束晾杆30的姿态、在水平方向上稳定晾杆30的位置,也即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100在进行晾杆30升降活动时,悬吊段201可以使晾杆30基本保持水平姿态、晾杆30在水平方向上基本不晃动。因此,不同于现有的晾衣机100,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100不需要在主机10与晾杆30之间设置连接主机10与晾杆30的伸缩架。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100限定:至少存在一个悬吊段201,该悬吊段201的一端斜拉连接于晾杆30,该悬吊段201连接至晾杆30的一端对晾杆30的拉力不仅在竖置方向上有拉力分量,在水平方向上也有拉力分量。为了使叙述简便,以下将一端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悬吊段201定义为斜拉段2011。对于晾杆30姿态的约束、晾杆3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维持,主要是通过斜拉段2011来实现。
斜拉段2011之所以能够维持晾杆30姿态稳定、抑制晾杆30在水平方向上晃动,是因为:斜拉段2011连接至晾杆30的一端对晾杆30所作用的拉力,该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限制了晾杆30在水平方向上活动的自由度。斜拉段2011会在晾杆30相对远离地面的一侧(简称为晾杆30的远地侧)形成线迹投影,若斜拉段2011总长度一定,线迹投影越长,作用于晾杆30的拉力的水平分量越大,维持晾杆30姿态和稳定性越容易。
图1~图2、图5~图6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晾衣机100。在这些实施例中,主机10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结构的主机本体12,还包括分别安装于主机本体12的四个顶角区域的顶部导绳元件11,四个顶部导绳元件11分别是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的连线形成四边形。每个顶部导绳元件11均具有供牵引绳20穿过的穿绳间隙。
晾杆30包括大致呈矩形框架结构的晾杆框架32,还包括分别安装于晾杆框架32的四个顶角区域的底部导绳元件31,晾杆30的远地侧即为晾杆框架32背离地面的一侧。四个底部导绳元件31分别是右后下导绳部311、右前下导绳部312、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下导绳部314,右后下导绳部311、右前下导绳部312、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下导绳部314的连线形成四边形。每个底部导绳元件31均具有供牵引绳20穿过的穿绳间隙。
以图5所示视角观察,右前上导绳部112—右后上导绳部111—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依次逆时针方向排布;右前下导绳部312—右后下导绳部311—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下导绳部314依次逆时针方向排布。
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装设于主机10的第一卷线器401,图1~图2、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卷线器401包括四个能够独立活动的卷线部41,牵引绳20包括四根绳体,分别是第一牵引绳21、第二牵引绳22、第三牵引绳23和第四牵引绳24。四根牵引绳20分别与四个卷线部41一一对应。
第一牵引绳21绕接于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上的第一侧伸出,然后先绕接经过右后上导绳部111,接着绕接经过右后下导绳部311,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固定连接于右前上导绳部112的基部,右前上导绳部112的基部位于主机本体12的右前顶角,该处设有右前上固定点132。
第二牵引绳22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上的第一侧伸出,然后先绕接经过右前上导绳部112,接着绕接经过右前下导绳部312,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固定连接于右后上导绳部111的基部,右后上导绳部111的基部位于主机本体12的右后顶角,该处设有右后上固定点131。
第三牵引绳23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上的第二侧伸出,然后先绕接经过左后上导绳部113,接着绕接经过左后下导绳部313,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固定连接于左前上导绳部114的基部,左前上导绳部114的基部位于主机本体12的左前顶角,该处设有左前上固定点134。第一卷线器401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背设置,二者沿主机10与晾杆30的长度方向依次并列。
第四牵引绳24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上的第二侧伸出,然后先绕接经过左前上导绳部114,接着绕接经过左前下导绳部314,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固定连接于左后上导绳部113的基部,左后上导绳部113的基部位于主机本体12的左后顶角,该处设有左后上固定点133。
图5所示实施例中,牵引绳20共计形成八段悬吊段201,八个悬吊段201均为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具体而言,第一牵引绳21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中,前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后上导绳部111与右后下导绳部311,后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前上导绳部112与右后下导绳部311,第一牵引绳21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与主机10合围形成第一底边上置三角形,主机1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右后下导绳部311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底边位于该三角形的顶角的上方。
第二牵引绳22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中,前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前上导绳部112与右前下导绳部312,后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后上导绳部111与右前下导绳部312,第二牵引绳22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与主机10合围形成第二底边上置三角形,主机1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右前下导绳部312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底边位于该三角形的顶角的上方。
两端分别连接至右后上导绳部111与右后下导绳部311的悬吊段201、两端分别连接至右后上导绳部111与右前下导绳部312的悬吊段201,以及晾杆30共同合围形成第一底边下置三角形,晾杆3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右后上导绳部111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顶角位于该三角形的底边的下方。
两端分别连接至右前上导绳部112与右前下导绳部312的悬吊段201、两端分别连接至右前上导绳部112与右后下导绳部311的悬吊段201、以及晾杆30共同合围形成第二底边下置三角形,晾杆3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右前上导绳部112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顶角位于该三角形的底边的下方。
第三牵引绳23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中,前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后上导绳部113与左后下导绳部313,后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后下导绳部313与左前上导绳部114,第三牵引绳23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与主机10合围形成第三底边上置三角形,主机1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左后下导绳部313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底边位于该三角形的顶角的上方。
第四牵引绳24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中,前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前上导绳部114与左前下导绳部314,后者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前下导绳部314与左后上导绳部113,第四牵引绳24所形成的两个悬吊段201与主机10合围形成第四底边上置三角形,主机1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左前下导绳部314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底边位于该三角形的顶角的上方。
两端分别连接至左后下导绳部313与左后上导绳部113的悬吊段201、两端分别连接至左前下导绳部314与左后上导绳部113的悬吊段201,以及晾杆30共同合围形成第三底边下置三角形,晾杆3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左后上导绳部113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顶角位于该三角形的底边的上方。
两端分别连接至左前下导绳部314与左前上导绳部114的悬吊段201、两端分别连接至左后下导绳部313与左前上导绳部114的悬吊段201,以及晾杆30共同合围形成第四底边下置三角形,晾杆30参与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左前上导绳部114形成该三角形的顶角,该三角形的顶角位于该三角形的底边的上方。
以图3所示实施例为例,如果将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的位置分别以B1、B2、B3、B4标记,将右后下导绳部311、右前下导绳部312、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下导绳部314的位置分别以C1、C2、C3、C4标记,则可以确定的是:悬吊段B1-C1、悬吊段B1-C2与晾杆30合围形成的底边下置三角形,以及悬吊段B2-C2、悬吊段B1-C2与主机10合围形成的底边上置三角形拥有一条公共边,即悬吊段B1-C2,又例如,三角形B3-C3-C4和三角形B3-C4-B4拥有一条公共边,即悬吊段B3-C4。在其它由悬吊段201与晾杆30、悬吊段201与主机10合围形成的三角形中,同样存在一些悬吊段201,这些悬吊段201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此处不再逐一列举。
图1~图2、图5所示实施例中,右后上导绳部111为安装于主机10右后顶角区域的第一上滑轮1111,右前上导绳部112为安装于主机10右前顶角区域的第二上滑轮1112,左后上导绳部113为安装于主机10左后顶角区域的第三上滑轮1121,左前上导绳部114为安装于主机10左前顶角区域的第四上滑轮1122;右后下导绳部311为安装于晾杆30右后顶角区域的第一下滑轮3111,右前下导绳部312为安装于晾杆30右前顶角区域的第二下滑轮3112,左后下导绳部313为安装于晾杆30左后顶角区域的第三下滑轮3121,左前下导绳部314为安装于晾杆30左前顶角区域的第四下滑轮3122。以上所列举的滑轮也可以被套筒替代,套筒固定安装于主机10或晾杆30,牵引绳20从套筒中穿过。当顶部导绳元件11或底部导绳元件31采用套筒时,穿绳间隙为套筒通孔,当顶部导绳元件11或底部导绳元件31采用滑轮时,穿绳间隙为滑轮座体与滑轮轮体之间的空间。
图6所示实施例与图5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以下主要介绍图6实施例中不同于图5实施例的方面。图6所示实施例中,右后下导绳部311包括两个滑轮,分别是沿晾杆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下滑轮3111和第二下滑轮3112;右前下导绳部312包括两个滑轮,分别是沿晾杆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下滑轮3121和第四下滑轮3122;左后下导绳部313包括两个滑轮,分别是沿晾杆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下滑轮3131和第六下滑轮3132;左前下导绳部314包括两个滑轮,分别是沿晾杆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七下滑轮3141和第八下滑轮3142。
第一牵引绳21绕接经过右后上导绳部111后,先绕接第一下滑轮3111,然后再绕接第二下滑轮3112,两次转折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右前上导绳部112基部处的右前上固定点132。位于右后上导绳部111与第一下滑轮3111之间的悬吊段201为垂直于晾杆30远地侧的直拉段2012,位于第二下滑轮3112与右前上固定点132之间的悬吊段201为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该斜拉段2011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线迹投影既和晾杆30的长度方向形成角度,也和晾杆30的宽度方向形成角度。
第二牵引绳22绕接经过右前上导绳部112后,先绕接第三下滑轮3121,然后再绕接第四下滑轮3122,两次转折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右后上导绳部111基部处的右后上固定点131,位于右前上导绳部112与第三下滑轮3121之间的悬吊段201为垂直于晾杆30远地侧的直拉段2012,位于第四下滑轮3122与右后上固定点131之间的悬吊段201为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该斜拉段2011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线迹投影既和晾杆30的长度方向形成角度,也和晾杆30的宽度方向形成角度。
第三牵引绳23绕接经过左后上导绳部113后,先绕接第五下滑轮3131,然后再绕接第六下滑轮3132,两次转折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左前上导绳部114基部处的左前上固定点134,位于左后上导绳部113与第五下滑轮3131之间的悬吊段201为垂直于晾杆30远地侧的直拉段2012,位于第六下滑轮3132与左前上固定点134之间的悬吊段201为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该斜拉段2011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线迹投影既和晾杆30的长度方向形成角度,也和晾杆30的宽度方向形成角度。
第四牵引绳24绕接经过左前上导绳部114后,先绕接第七下滑轮3141,然后再绕接第八下滑轮3142,两次转折之后再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左后上导绳部113基部处的左后上固定点133,位于左前上导绳部114与第七下滑轮3141之间的悬吊段201为为垂直于晾杆30远地侧的直拉段2012,位于第八下滑轮3142与左后上固定点133之间的悬吊段201为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该斜拉段2011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线迹投影既和晾杆30的长度方向形成角度,也和晾杆30的宽度方向形成角度。
沿晾杆30的长度方向,第六下滑轮3132、第五下滑轮3131、第一下滑轮3111和第二下滑轮3112依次排布,同样沿晾杆30的长度方向,第八下滑轮3142、第七下滑轮3141、第三下滑轮3121和第四下滑轮3122依次排布。第一下滑轮3111和第二下滑轮3112的连线不与右后上导绳部111和右前上导绳部112的连线共面,第三下滑轮3121和第四下滑轮3122的连线不与右后上导绳部111和右前上导绳部112的连线共面,第五下滑轮3131和第六下滑轮3132的连线不与左后上导绳部113和左前上导绳部114的连线共面,第七下滑轮3141和第八下滑轮3142的连线不与左后上导绳部113和左前上导绳部114的连线共面。
直拉段2012能够正投影于晾杆30的远地侧形成点投影。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悬吊段201的数量为多个,且悬吊段201同时包括斜拉段2011和直拉段2012时,至少有一部分悬吊段201所形成的线迹投影向外伸出点投影连线形成的图形,这些线迹投影位于点投影连线图形之外的一端恰好对应于形成这些线迹投影的斜拉段2011的第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图6所示实施例中,牵引绳20的数量、牵引绳20与主机10和晾杆30的绕接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简化情况包括:1)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省去第一牵引绳21;2)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省去第二牵引绳22;3)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省去第三牵引绳23;4)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省去第四牵引绳24;5)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省去第一牵引绳21和第四牵引绳24;6)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省去第二牵引绳22和第三牵引绳23。
以最后一种简化情况6)为例来详细阐述其中的原理:简化情况6)中仅保留第一牵引绳21和第四牵引绳24,第一牵引绳21绕接经过右后下导绳部311的第一下滑轮3111和第二下滑轮3112后形成两个转折角,这两个转折角的顶点与第四牵引绳24绕接晾杆30的位置不共线,第四牵引绳24绕接晾杆30的位置即为左前下导绳部314的位置;同样地,第四牵引绳24绕接经过左前下导绳部314的第七下滑轮3141和第八下滑轮3142后形成两个转折角,这两个转折角的顶点与第一牵引绳21绕接晾杆30的位置不共线,第一牵引绳21绕接晾杆30的位置即为右后下导绳部311的位置。
参阅图8,图8示出了图1~图2、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中升降控制机构40与牵引绳20的连接方式。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装设于主机本体12的第一卷线器401,第一卷线器401包括固定连接于主机本体12的安装支架43、搭载于安装支架43之上,且由动力源421和动力输出件422构成的驱动器42、与动力输出件422连接的四个独立成形的卷线部41。每个卷线部41均能够响应驱动器42作动而正转或反转,正转时每个卷线部41卷收牵引绳20,反转时每个卷线部41放出牵引绳20。每个卷线部41包括卷线轴412,随着卷线部41转动,牵引绳20缠绕再卷线轴412外周壁的圈数逐渐增加或减少。
图8所示实施例中,动力源421为电机,动力输出件422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四个卷线部41分别包括转动安装于安装支架43的第一传动轮4111、第二传动轮4112、第三传动轮4113、第四传动轮4114,还分别包括第一卷线轴412、第二卷线轴412、第三卷线轴412和第四卷线轴412。第一卷线轴412和第一传动轮4111同轴且相对固定,第二卷线轴412和第二传动轮4112同轴且相对固定,第三卷线轴412和第三传动轮4113同轴且相对固定,第四卷线轴412和第四传动轮4114同轴且相对固定。
第一牵引绳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卷线轴412,且部分地绕接于第一卷线轴412,第二牵引绳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卷线轴412,且部分地绕接于第二卷线轴412,第三牵引绳2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卷线轴412,且部分地绕接于第三卷线轴412,第四牵引绳2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四卷线轴412,且部分地绕接于第四卷线轴412。第一卷线轴412、第二卷线轴412、第三卷线轴412和第四卷线轴412呈2×2阵列方式排布,且分别依次对应主机本体12的右后顶角区域、右前顶角区域、左后顶角区域、左前顶角区域。
参阅图9,第二传动轮4112包括同轴设置的蜗轮部和齿轮部,第四传动轮4114包括同轴设置的蜗轮部和齿轮部,第一传动轮4111和第三传动轮4113分别具有齿轮部。动力输出件422为置于第二传动轮4112和第四传动轮4114之间的蜗杆,第二传动轮4112的蜗轮部、第四传动轮4114的蜗轮部分别与蜗杆啮合,第一传动轮4111的齿轮部啮合第二传动轮4112的齿轮部,第三传动轮4113的齿轮部啮合第四传动轮4114的齿轮部。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动力输出件422还可以啮合第一传动轮4111和第三传动轮4113,第二传动轮4112啮合第一传动轮4111,第四传动轮4114啮合第三传动轮4113;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四个卷线部41还可以固定连接为一体形成一根卷线总轴,四个卷线轴412沿卷线总轴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该卷线总轴连接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当然,也可以将一些卷线轴412同轴连接为一体,另一些卷线轴412单独成型和设置。
在图8~图9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卷线部41的数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或减少,以匹配牵引绳20的数量,只要确保卷线部41和牵引绳20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每个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的卷线轴412即可。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在图1~图2、图5~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21、第二牵引绳22、第三牵引绳23和第四牵引绳24的长度相等,且各自的卷收或放出速率相等,四个卷线部41的形状规格相同,四个卷线轴412以相同的线速率转动。第一牵引绳21和第二牵引绳22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第三牵引绳23和第四牵引绳24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第一牵引绳21和第三牵引绳23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第二牵引绳22和第四牵引绳24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其中,长度向平面垂直于晾杆30的远地侧、平行于晾杆30的长度方向,且两等分截切晾杆30,宽度向平面垂直于晾杆30的远地侧、平行于晾杆30的宽度方向,且两等分截切晾杆30。
第一牵引绳21形成悬吊段B1-C1,第二牵引绳22形成悬吊段B2-C2,第三牵引绳23形成悬吊段B3-C3,第四牵引绳24形成悬吊段B4-C4,则悬吊段B1-C1和悬吊段B2-C2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悬吊段B3-C3和悬吊段B4-C4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悬吊段B1-C1和悬吊段B3-C3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悬吊段B2-C2和悬吊段B4-C4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
悬吊段B1-C1具有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第一端C1、连接主机10的第二端B1,悬吊段B2-C2具有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第一端C2、连接主机10的第二端B2,悬吊段B3-C3具有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第一端C3、连接主机10的第二端B3,悬吊段B4-C4具有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第一端C4、连接主机10的第二端B4,C1-C1-C3-C4连线形成第一矩形,B1-B2-B3-B4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四个点连线后形成第二矩形,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为同心矩形,二者具有相互重合的几何中心。可选的,B1-B2-B3-B4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四个点均位于第一矩形内部。
归结起来,长度向平面和宽度向平面均为垂直于晾杆30远地侧、且两等分截切晾杆30的纵向等分平面。因此,本实用新型还限定:悬吊段201包括至少一对斜拉段2011,成对设置的两个斜拉段2011关于纵向等分平面对称分布。因此,成对设置的两个斜拉段2011分别作用于晾杆30的两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分别产生第一水平分量和第二水平分量,第一水平分量和第二水平分量能够彼此抵消,从而使晾杆30在垂直于该纵向等分平面的方向上维持受力平衡。
例如,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晾杆30的长度方向即为左前下导绳部314与右前下导绳部312的连线方向,而晾杆30的宽度方向为左前下导绳部314与左后下导绳部313的连线方向。考察两端分别连接右前上导绳部112与右前下导绳部312的悬吊段201、两端分别连接左前上导绳部114与左前下导绳部314的悬吊段201,这两个悬吊段201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分布,这两个悬吊段201分别施加拉力于晾杆30的右前顶角区域和左前顶角区域,两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均平行于晾杆30的长度方向,因此,两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相互抵消。不考虑其它悬吊段201的因素,晾杆30在这两个悬吊段201的拉力作用下,能够在晾杆30的长度方向上达到平衡。
进一步地,位于晾杆30的四个底部导绳元件31的连线呈矩形,位于主机10的四个顶部导绳元件11的连线呈矩形。晾杆30与全部悬吊段201之间所形成的所有连接点,相当于和四个底部导绳元件31的位置重合,主机10与全部悬吊段201之间所形成的所有连接点,相当于和四个顶部导绳元件11的位置重合。晾杆30与全部悬吊段201的所有连接点连线形成第一矩形,主机10与全部悬吊段201的所有连接点连线形成第二矩形,第二矩形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图形不跨越第一矩形,作为优选,第二矩形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图形全部位于第一矩形内,且第二矩形正投影于晾杆30远地侧的图形和第一矩形为同心矩形,二者的几何中心重合。
参阅图3,不同于图5所示实施例之处在于,图3所示实施例中仅设置有一根牵引绳20,该牵引绳20形成所有的悬吊段201,第一卷线器401中仅设置有一个卷线部41。牵引绳20部分地绕接该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一侧伸出,然后先后多次地绕接主机10与晾杆30,该牵引绳20的绕接顺序为:右前上导绳部112—右后下导绳部311—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下导绳部312—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上导绳部114—左前下导绳部314,最终该牵引绳20的末端向主机10折返,并固定连接于左后上导绳部113基部处的左后上固定点133。该牵引绳20多次地向主机10和晾杆30折返。由于牵引绳20两次绕接经过右前上导绳部112,因而,右前上导绳部112包括第二上滑轮1112和第五上滑轮1131,供牵引绳20分别先后绕接经过。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多个悬吊段201可划分为四组,四组悬吊段201中各自的构成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四组悬吊段201分别连接于晾杆框架32的四个顶角区域。以图5所示晾衣机100为例,悬吊段B1-C1、悬吊段B2-C1为一组悬吊段,这一组悬吊段连接于晾杆框架32的右后顶角区域;悬吊段B2-C2、悬吊段B1-C2为一组悬吊段,这一组悬吊段连接于晾杆框架32的右前顶角区域;悬吊段B3-C3、悬吊段B4-C3为一组悬吊段,这一组悬吊段连接于晾杆框架32的左后顶角区域;悬吊段B4-C4、悬吊段B3-C4为一组悬吊段,这一组悬吊段连接于晾杆框架32的左前顶角区域。
可选的,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二上滑轮1112还可以替换为供牵引绳20穿过的套筒;此外,晾衣机100还包括装设于主机10的线迹约束元件14,图3所示实施例中,单根牵引绳20上位于右前上导绳部112与左后上导绳部113之间的绳段绕接于线迹约束元件14,并形成避让弯折角从而避让第一卷线器401。
参阅图4,不同于图5所示实施例之处在于,图4所示实施例中仅设置有两根牵引绳20,分别是第一牵引绳21和第二牵引绳22,第一牵引绳21和第二牵引绳22分别形成四个悬吊段201。第一卷线器401中设有两个分别对应第一牵引绳21和第二牵引绳22的卷线部41。第一牵引绳21绕接与之对应的一个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一侧伸出,然后多次地绕接经过主机10与晾杆30,第一牵引绳21的绕接顺序为: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后下导绳部311—右前上导绳部112—右前下导绳部312,最终第一牵引绳21的末端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于右后上导绳部111基部处的右后上固定点131。第二牵引绳22绕接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二侧伸出,然后多次地绕接经过主机10与晾杆30,第二牵引绳22的绕接顺序为: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上导绳部114—左前下导绳部314,最终第二牵引绳22的末端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于左后上导绳部113基部处的左后上固定点133。
可选的,图4所示实施例中,晾衣机100包括两个装设于主机10的线迹约束元件14,第一牵引绳21伸出第一卷线器401第一侧后绕接于其中一个线迹约束元件14,并形成避让折弯角以避开第一卷线器401的安装支架43等结构,第二牵引绳22伸出第一卷线器401第二侧后绕接于另一个线迹约束元件14,并形成避让弯折角以避开第一卷线器401的安装支架43等结构。
进一步地,由于在第一卷线器401相背的两侧分别各设置了线迹约束元件14,第一牵引绳21能够以垂直于第一卷线器401第一侧的方向伸出第一卷线器401,然后绕接于线迹约束元件14,第二牵引绳22能够以垂直于第一卷线器401第二侧的方向伸出第一卷线器401,然后绕接于线迹约束元件14,驱动器42能够更加省力地驱动两个卷线部41,从而更加高效顺滑地卷收或放出牵引绳20。鉴于此,还可以在图1~图2、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线迹约束元件14,线迹约束元件14的数量和牵引绳20的数量相当,每个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都能以垂直于第一卷线器401的方向伸出。
图3、图4所示实施例中,牵引绳20绕接主机10与晾杆30过程中,不仅向主机10折返,而且还会向晾杆30折返,例如,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牵引绳22绕接经过左后下导绳部313的第三下滑轮3121后,首先向主机10折返并绕接左前上导绳部114的第四上滑轮1122,经过主机10的左前顶角区域并向晾杆30折返,接着绕接左前下导绳部314的第四下滑轮3122,最后再向主机10折返以连接位于主机10左后顶角区域的左后上固定点133。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例如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装设于晾杆30的第二卷线器,则允许至少一根牵引绳20伸出第二卷线器,并先后依次绕接位于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和位于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然后再向晾杆30折返,从而再次绕接位于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或者直接连接位于晾杆30的下固定点。
以图1~图5所示实施例为例,如果将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的位置分别以B1、B2、B3、B4标记,将右后下导绳部311、右前下导绳部312、左后下导绳部313、左前下导绳部314的位置分别以C1、C2、C3、C4标记,则牵引绳20形成了两组悬吊线网,每组悬吊线网包括多个悬吊段201,其中一组悬吊线网将主机10的右后顶角区域、主机10的右前顶角区域、晾杆30的右后顶角区域、晾杆30的右前顶角区域连接,另一组悬吊线网将主机10的左后顶角区域、主机10的左前顶角区域、晾杆30的左后顶角区域、晾杆30的左前顶角区域连接。两组悬吊线网沿晾杆30的长度方向并列且相隔设置。
具体而言,悬吊段B1-C1、B2-C2、B1-C2、B2-C1形成一组悬吊线网,悬吊段B3-C3、B4-C4、B3-C4、B4-C3形成另一组悬吊线网。升降控制机构40所包括的卷线部41与牵引绳20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每根牵引绳20部分地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升降控制机构40通过卷收牵引绳20,带动所有悬吊段201缩短,从而使悬吊线网收缩以向上提升晾杆30,升降控制机构40通过放出牵引绳20,带动所有的悬吊段201延长,从而使悬吊线网扩展以使晾杆30向下远离主机10活动。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一根牵引绳20形成两组悬吊线网;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21形成一组悬吊线网,第二牵引绳22形成另一组悬吊线网;在图1~图2、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21和第二牵引绳22形成一组悬吊线网,第三牵引绳23和第四牵引绳24形成另一组悬吊线网。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牵引绳20还可以形成三组或更多的悬吊线网。之所以形成悬吊线网,目的是使悬吊段201更充分地发挥出相当于现有晾衣机100中的伸缩架的功能,每组悬吊线网能够像伸缩架那样进行有序的扩展和有序的收缩。在扩展或收缩过程中,每组悬吊线网中的各悬吊段201互相制约,从而避免一些悬吊段201的长度变化无法适应其它悬吊段201的长度变化,抑制晾杆30上的不同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的提升速率不一致的现象。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无论是扩展还是收缩,每组悬吊线网中的悬吊段201均处于同一平面内,因此可以更好地限制晾杆30的晃动自由度、更充分地维持晾杆30保持水平的姿态。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多跟牵引绳20同样形成两组沿晾杆30长度方向并列且相隔设置的悬吊线网,区别在于,图6所示实施例中,每组悬吊线网中的悬吊段201不共面。
参阅图7,不同于图5所示实施例,图7所示实施例中取消了设置于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而是在晾杆30的四个顶角区域分别设置右后下固定点331、右前下固定点332、左后下固定点333、左前下固定点334,分别位于晾杆30的右后顶角区域、右前顶角区域、左后顶角区域和左前顶角区域。此外,右后上导绳部111包括第一上滑轮1111、第二上滑轮1112,右前上导绳部112包括第三上滑轮1121和第四上滑轮1122,左后上导绳部113包括第五上滑轮1131和第六上滑轮1132,左前上导绳部114包括第七上滑轮1141和第八上滑轮1142。图7所示实施例中,牵引绳20的数量为八根,每根牵引绳20形成一段悬吊段201。第一卷线器401包括八个卷线部41,八个卷线部41分别对应八根牵引绳20。
具体而言,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21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一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右后上导绳部111的第一上滑轮1111,最终第一牵引绳21的末端连接于右后下固定点331。第二牵引绳22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一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右后上导绳部111的第二上滑轮1112,最终第二牵引绳22的末端连接于右前下固定点332。第三牵引绳23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一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右前上导绳部112的第三上滑轮1121,最终第三牵引绳23的末端连接于右前下固定点332。第四牵引绳24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一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右前上导绳部112的第四上滑轮1122,最终第四牵引绳24的末端连接于右后下固定点331。
第五牵引绳25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二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左后上导绳部113的第五上滑轮1131,最终第五牵引绳25的末端连接于左后下固定点333。第六牵引绳26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二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左后上导绳部113的第六上滑轮1132,最终第六牵引绳26的末端连接于左前下固定点334。第七牵引绳27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二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左前上导绳部114的第七上滑轮1141,最终第七牵引绳27的末端连接于左前下固定点334。第八牵引绳28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从第一卷线器401的第二侧伸出,然后绕接经过左前上导绳部114的第八上滑轮1142,最终第八牵引绳28的末端连接于左后下固定点333。
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21、第二牵引绳22、第三牵引绳23和第四牵引绳24形成一组悬吊线网,第五牵引绳25、第六牵引绳26、第七牵引绳27和第八牵引绳28形成另一组悬吊线网。如果将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的位置分别以B1、B2、B3、B4标记,将右后下固定点331、右前下固定点332、左后下固定点333、左前下固定点334的位置分别以D1、D2、D3、D4标记,则第一组悬吊线网包括悬吊段B1-D1、B2-D2、B1-D2、B2-D1,第二组悬吊线网包括悬吊段B3-D3、B4-D4、B3-D4、B4-D3。
值得说明的是,图1~图5、图7所示实施例中,由牵引绳20形成的两组悬吊线网均相对于晾杆30的远地侧和主机10的近地侧倾斜设置,两组悬吊线网之间的水平距离沿竖置向下的方向逐渐增加,构成悬吊线网的每个悬吊段201,其两端分别斜拉连接于主机10和晾杆30,可选的,为了使晾杆30更好地保持水平姿态,抑制晾杆30的晃动,两组悬吊线网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设置。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牵引绳20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连接主机10和晾杆30:当牵引绳20的数量为多个,且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多个卷线部41时,牵引绳20与卷线部41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每根牵引绳20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卷线部41,并部分地绕接该卷线部41,其中,一些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首先伸出该卷线部41所在的升降控制机构40,然后绕接位于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从而经过主机10,接着直接从主机10的近地侧伸出并连接位于晾杆30上的下固定点,也即这些牵引绳20中,每根牵引绳20均形成一个悬吊段201;另一些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卷线部41后,首先伸出该卷线部41所在的升降控制机构40,然后多次地绕接顶部导绳元件11和底部导绳元件31,从而多次地绕接经过主机10与晾杆30,也即这些牵引绳20中,每根牵引绳20均至少形成两个悬吊段20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晾衣机100中,多个悬吊段201于晾杆30的远地侧分别形成多个提升倾角,至少有一个提升倾角,也即斜拉段2011与晾杆30之间的提升倾角能够随着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牵引绳20而变小,由此以来,该斜拉段2011作用于晾杆30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会随着晾杆30升高而逐渐增大,也就意味着晾杆30越高,晾杆30被斜拉段2011限制水平晃动的效果越显著,且晾杆30的姿态越稳定。可选的,当悬吊段201均为能够在晾杆30远地侧形成线迹投影的斜拉段2011时,所有的提升倾角均能够随着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牵引绳20而变小。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控制机构40还包括装设于晾杆30的第二卷线器,至少部分牵引绳20绕接第二卷线器中的卷线部41后首先绕接经过底部导绳元件31,然后以张紧状态相对于晾杆30的远地侧向上外伸以绕接位于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或者连接位于主机10的上固定点。
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100中,悬吊段201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晾杆30具有至少三个供所有悬吊段201分别与晾杆30连接的第一连接点,此外主机10具有至少三个供所有悬吊段201分别与晾杆30连接的第二连接点,所有第一连接点在晾杆30远地侧上的投影点不全部共线,所有第二连接点在主机10相对靠近地面的一侧(简称为主机10的近地侧)上的投影点不全部共线,换言之,至少有三个悬吊段201,这三个悬吊段201连接于主机10的三个位置点连线后形成三角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牵引绳20根据其所形成的悬吊段201的类型分为两类,前一类牵引绳20为直拉牵引绳20,用于形成垂直于晾杆30远地侧的直拉段2012,后一类牵引绳20为斜拉牵引绳20,用于形成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与之相适应地,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两类卷线部41,前一类卷线部41为直拉卷线部4105,用于供形成直拉段2012的牵引绳20连接并绕接于之上,后一类卷线部41为斜拉卷线部4106,如图5所示,斜拉卷线部4106用于供形成斜拉段2011的牵引绳20连接并绕接于之上。当晾杆30以恒定速率竖置向上或向下活动时,直拉段2012的卷收或释放速度保持恒定,因此和直拉牵引绳20相连接的直拉卷线部4105能够以恒定速率卷收或释放直拉牵引绳20,而斜拉段2011的卷收或释放速度会随着斜拉段2011与晾杆30远地侧之间的提升倾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和斜拉牵引绳20相连接的斜拉卷线部4106以变化的速率卷收或释放斜拉牵引绳20。
图1~图9所示实施例中,各个斜拉段2011的两端分别斜拉连接于晾杆30和主机10,也即,在斜拉段2011于晾杆30远地侧正投影形成线迹投影的同时,这些斜拉段2011也可以正投影于主机10的近地侧,并分别形成线迹投影。
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形成斜拉段2011:晾衣机100还包括设于主机10和晾杆30之间的线迹约束元件14,悬吊段201自主机10的近地侧向下伸出后,首先绕接经过线迹约束元件14,绕接后发生弯折,接着这些绕接线迹约束元件14的悬吊段201沿相对于竖置方向倾斜的方向张紧延伸,从而形成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
参阅图15和图16,第一卷线器(图未示)装设于主机本体12,晾衣机100包括四个牵引绳20,四个牵引绳20绕接第一卷线器的卷线轴412后分别向主机本体12的四个顶角区域延伸,并分别绕接右后上导绳部111、右前上导绳部112、左后上导绳部113、左前上导绳部114。接着四个牵引绳20沿竖直方向向下伸出主机本体12并分别一一对应地绕接四个线迹约束元件14,四个线迹约束元件14相对于主机10和晾杆30中的一者固定设置,每个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线迹约束元件14后改变延伸方向,剩下的绳段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从而形成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
图15~图16所示实施例中,四个牵引绳20的末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晾杆框架32的右后下固定点331、右前下固定点332、左后下固定点333和左前下固定点334。图15所示晾衣机100中,四个牵引绳20的竖直绳段在晾杆30的远地侧正投影形成四个点投影,四个斜拉段2011在晾杆30的远地侧正投影形成四个线迹投影,四个线迹投影相对于四个点投影的连线图形向外伸出,每个线迹投影伸出点投影连线图形之外的一端恰好对应的斜拉段2011斜拉连接晾杆30的一端。图16所示晾衣机100中,四个斜拉段2011在晾杆30远地侧形成的四个线迹投影分别从四个点投影开始,向点投影连线图形的内部延伸。
图1~图2、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中,晾衣机100均采用四根牵引绳20实现对晾杆30的吊挂连接,这些实施例均允许其中一根牵引绳20断开,且断开一根牵引绳20不会引发晾杆30姿态发生大幅度改变,而晾杆30姿态大幅度改变很容易造成晾杆30坠落。参阅图5,当第一牵引绳21断开后,第二牵引绳22形成的两根悬吊段201将晾杆30的右前顶角区域和主机本体12的右前顶角区域、右后顶角区域连接,第三牵引绳23形成的两根悬吊段201将晾杆30的左后顶角区域和主机本体12的左后顶角区域、左前顶角区域连接,第四牵引绳24形成的两根悬吊段201将晾杆30的左前顶角区域和主机本体12的左前顶角区域、左后顶角区域连接,晾杆30的右前顶角区域、左后顶角区域和左前顶角区域连线形成三角形,因而晾杆30能够继续维持水平姿态,晾杆30的四个顶角区域即为晾杆框架32的四个顶角区域,主机10的四个顶角区域即为主机本体12的四个顶角区域。
参阅图6,图6实施例同样允许其中一根牵引绳20断开,且断开后不会引发晾杆30姿态大幅度改变。实际上,图6所示实施例中允许仅保留第一牵引绳21第四牵引绳24,或者允许仅保留第二牵引绳22和第三牵引绳23,同样可以暂时维持晾杆30的姿态不发生大幅度改变。例如,当仅保留第一牵引绳21和第四牵引绳24时,这两个牵引绳连接晾杆30的连接点分别为第一下滑轮3111、第二下滑轮3112、第七下滑轮3141、第八下滑轮3142所在的位置,这四个位置连线之后形成四边形,同样满足不全部共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本体12包括水平设置的卷线器定位面,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安装于卷线器定位面的第一卷线器401,第一卷线器401平行于卷线器定位面。第一卷线器401中的卷线轴412具有垂直或者平行于卷线器定位面的轴线,至少有一部分牵引绳20绕接于第一卷线器401中的卷线轴412,且这些牵引绳20以平行于卷线器定位面的状态伸出第一卷线器401。
当第一卷线器401中的卷线轴412具有垂直于卷线器定位面的轴线时,这些卷线轴412彼此分体设置且分别独立转动,驱动器42啮合与这些卷线轴412固定连接的动力输入件411啮合于驱动器42的动力输出件422;当第一卷线器401中的卷线轴412具有平行于卷线器定位面的轴线时,这些卷线轴412可以同轴地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卷线总轴,并且以相同的角速度同步转动,当然,第一卷线器401中的卷线轴412具有平行于卷线器定位面的轴线时,这些卷线轴412也可以彼此分体设置并且分别独立转动。
现有的晾衣机中,晾杆大多以均匀速率上升或下降活动,并且由于现有的晾衣机均采用牵引绳直拉连接晾杆的方案,因此升降控制机构也是以均匀速率卷收或释放牵引绳。但升降控制机构匀速卷收或释放牵引绳并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原因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晾衣机100中存在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牵引绳20,也即形成斜拉段2011的牵引绳20(为叙述方便,后文简称为斜拉牵引绳20),随着晾杆30逐渐上升靠近主机10,斜拉段2011与晾杆30远地侧之间的提升倾角变小,此时如果升降控制机构40以均匀速率卷收牵引绳20,则斜拉牵引绳20的斜拉段2011在竖直方向上的速率分量逐渐减小,而形成直拉段2012并且直拉连接于晾杆30的牵引绳20(简称为直拉牵引绳20)仍通过直拉段2012以恒定速率提升晾杆30,这会使斜拉段2011对晾杆30的提升滞后于直拉段2012对晾杆30的提升,最终晾杆30的姿态会发生改变,难以维持水平状态而继续上升。
因此,本实用新型还需确保:斜拉牵引绳20提升晾杆30的速率在竖直方向的分量等于直拉牵引绳20提升晾杆30的速率,达成这一目的的构思是实现升降控制机构40对斜拉牵引绳20的变速率提升。具体而言,随着晾杆30上升运动并逐渐靠近主机10,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斜拉牵引绳20的速率趋于增大,如此一来,斜拉牵引绳20沿竖直方向提升晾杆30的速率分量能够得到补偿。若斜拉段2011与晾杆30远地侧之间的提升倾角记作β、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斜拉牵引绳20的速率为v,则斜拉牵引绳20沿竖直方向提升晾杆30的速率分量的计算式为v×sinβ,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斜拉牵引绳20的速率v不断增加,以抵消提升倾角β的减小。
本实用新型这样达成以上目的: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斜拉卷线轴4121,斜拉卷线轴4121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细端4131和粗端4132,细端4131的外周尺寸小于粗端4132的外周尺寸,并且斜拉卷线轴4121的外周尺寸沿着细端4131向粗端4132呈现增大变化的趋势。如前述,牵引绳20包括形成斜拉段2011并且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牵引绳20,斜拉牵引绳20也形成了绕接于斜拉卷线轴4121外周的绕接绳段202。驱动器42驱动斜拉卷线轴4121正转以卷收斜拉牵引绳20时,绕接于斜拉卷线轴4121的绕接绳段202的圈数增加,且绕接绳段202不断向粗端4132延伸,也即,绕接绳段202中新增的绳圈排布在前一个绳段相对靠近粗端4132的一侧。
参阅图10和图11,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斜拉卷线轴4121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二者都是在驱动器42的驱动下正转从而卷收牵引绳20,图10是斜拉卷线轴4121在较早时刻下卷收牵引绳20的状态,图11是斜拉卷线轴4121在较晚时刻下卷收牵引绳20的状态。驱动器42驱动斜拉卷线轴4121反转以放出牵引绳20绳段时,绕接于斜拉卷线轴4121的绕接绳段202的圈数减少,绕接绳段202中相对靠近粗端4132的绳圈逐个脱离斜拉卷线轴4121。
可选的,斜拉牵引绳2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细端4131。
可选的,若定义垂直于斜拉卷线轴4121轴向的平面为横切面,利用该横切面在斜拉卷线轴4121轴向上任意位置剖切斜拉卷线轴4121后形成的断面为圆形,此时细端4131和粗端4132分别为小径端和大径端,二者均为圆形端面;绕接绳段202为螺旋绳段。
可选的,斜拉卷线轴4121为锥形轴,如图11和图12所示,相应地,绕接绳段202为锥形螺旋绳段。
可选的,斜拉卷线轴4121的外周壁开设有螺旋槽,绕接绳段202位于螺旋槽内,并沿螺旋槽螺旋延伸从而套设斜拉卷线轴4121,螺旋槽可以避免绕接绳段202松散、偏移甚至从斜拉卷线轴4121上脱落。
不难理解,假定斜拉卷线轴4121以恒定角速度转动,则沿远离小径端且靠近大径端的方向,斜拉卷线轴4121外周壁上的线速度不断增加。随着驱动器42驱动斜拉卷线轴4121正转以卷收斜拉牵引绳20,绕接绳段202中各个绳圈的大小呈现沿靠近大径端的方向增大的趋势,因而斜拉卷线轴4121卷收斜拉牵引绳20的速率v不断增加。
如前述,牵引绳20还包括形成直拉段2012并且直拉连接于晾杆30的直拉牵引绳20,在满足斜拉卷线轴4121卷收斜拉牵引绳20的速率v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升降控制机构40还包括直拉卷线轴4122,直拉卷线轴4122在其轴向上的任意位置的外周尺寸均相等,直拉牵引绳20绕接于直拉卷线轴4122后形成的绕接绳段202呈圆柱螺旋形状。
斜拉卷线轴4121与直拉卷线轴4122既可以分体设置,也可以连接为一体。斜拉卷线轴4121与直拉卷线轴4122分体设置时,卷线部41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斜拉卷线轴4121的斜拉传动轮、固定连接于直拉卷线轴4122的直拉传动轮,参阅图12,斜拉传动轮与斜拉卷线轴4121共同构成斜拉卷线部4106,直拉传动轮与直拉卷线轴4122共同构成直拉卷线部4105。驱动器42的动力输出件422啮合直拉传动轮与斜拉传动轮,啮合方式可以是齿轮啮合、蜗轮蜗杆啮合。参阅图12,图12所示实施例中,动力输出件422包括蜗杆,直拉传动轮和斜拉传动轮均包括啮合于蜗杆的蜗轮部。如果在图12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卷线部41,则额外增加的卷线部41可以和图示的两个卷线部41形成齿轮啮合。
斜拉卷线轴4121与直拉卷线轴4122连接为一体时,二者同轴设置,这种情况下,斜拉卷线轴4121和直拉卷线轴4122共同构成一根卷线总轴;此外,卷线部41还包括与卷线总轴同轴设置并且固定连接的传动轮,驱动器42的动力输出件422与传动轮啮合,啮合方式可以是蜗轮蜗杆啮合,此时传动轮包括蜗轮部,动力输出件422包括啮合蜗轮部的蜗杆。参阅图13,图13所示实施例中,斜拉卷线轴4121与直拉卷线轴4122一体成型,直拉卷线轴4122呈圆柱体,直拉卷线轴4122的外径不大于斜拉卷线轴4121的小径端直径,直拉卷线轴4122凸设于斜拉卷线轴4121的小径端端部。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装设于主机10的第一卷线器401,第一卷线器401中包括第一斜拉卷线轴4121,至少有一个斜拉牵引绳20与第一斜拉卷线轴4121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这些斜拉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斜拉卷线轴4121后绕接经过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最终这些斜拉牵引绳20的末端固定连接于晾杆30的下固定点,从而形成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这些斜拉段20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晾杆30的下固定点,另一端绕接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升降控制机构40还可以包括装设于晾杆30的第二卷线器,第二卷线器中包括第二斜拉卷线轴4121,至少有一个斜拉牵引绳20与第二斜拉卷线轴4121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这些斜拉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斜拉卷线轴4121后绕接经过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最终这些斜拉牵引绳20的末端固定连接于主机10的上固定点,从而形成斜拉连接于晾杆30的斜拉段2011,这些斜拉段20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主机10的上固定点,另一端绕接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
在图1~图2、图3~图5所示实施例中,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装设于主机10的第一卷线器401,第一卷线器401中包括第一斜拉卷线轴4121,至少有一个斜拉牵引绳20与第一斜拉卷线轴4121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这些斜拉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第一斜拉卷线轴4121后绕接经过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以及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从而形成多个悬吊段201,这些悬吊段201中包括跟随第一卷线器401的卷线动作而向主机10输送运动的斜拉提升段,斜拉提升段通过绕接底部导绳元件31从而斜拉连接晾杆30。
图14为图4所示的晾衣机100在左侧观察视角下的侧视图,两根牵引绳20,即第三牵引绳23和第四牵引绳24各形成两个悬吊段201,第三牵引绳23从装设于主机10的第一卷线器401伸出后首先绕接左后上导绳部113,然后绕接左后下导绳部313,接着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于主机本体12左前顶角区域的左前上固定点134,最终第三牵引绳23形成悬吊段B3-C3和悬吊段B4-C3。悬吊段B4-C3即为向主机10输送运动的斜拉提升段,具体地,悬吊段B4-C3上各点的速度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量方向与晾杆30的提升方向一致,均靠近主机10。
第四牵引绳24从装设于主机10的第一卷线器401伸出后首先绕接左前上导绳部114,然后绕接左前下导绳部,接着向主机10折返并连接于主机本体12左后顶角区域的左后上固定点133,最终第四牵引绳24形成悬吊段B4-C4和悬吊段B3-C4。悬吊段B3-C4即为向主机10输送运动的斜拉提升段,具体地,悬吊段B3-C4上各点的速度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量方向与晾杆30的提升方向一致,均靠近主机10。
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21所形成的斜拉段2011、第二牵引绳22所形成的斜拉段2011、第三牵引绳23所形成的斜拉段2011以及第四牵引绳24所形成的斜拉段2011均为斜拉提升段。当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牵引绳20以使晾杆30上升时,这四个斜拉段2011均向主机10进行输送运动,这四个斜拉段2011上的任意一点的速度都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分解得到竖直向上的速度分量。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升降控制机构40还可以包括装设于晾杆30的第二卷线器,第二卷线器中包括第二斜拉卷线轴4121,至少有一个斜拉牵引绳20与第二斜拉卷线轴4121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这些斜拉牵引绳20绕接与之对应的第二斜拉卷线轴4121后绕接经过晾杆30的底部导绳元件31以及主机10的顶部导绳元件11,从而形成多个悬吊段201,这些悬吊段201中包括跟随第二卷线器的卷线动作而向晾杆30输送运动的斜拉提升段,斜拉提升段通过绕接顶部导绳元件11从而斜拉连接主机10。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晾衣机,包括主机(10)、连接于所述主机(10)的牵引绳(20)、吊接于所述牵引绳(20)的晾杆(30)、供所述牵引绳(20)绕接于之上的升降控制机构(40),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绳(20)包括至少三个悬吊段(201),所述悬吊段(201)均以张紧状态相对于所述主机(10)外伸并连接至所述晾杆(30);
所述悬吊段(201)包括斜拉连接于所述晾杆(30)的斜拉段(2011),所述斜拉段(2011)在所述晾杆(30)的远地侧形成线迹投影,所述线迹投影相对所述晾杆(30)的长度方向倾斜,并且相对所述晾杆(30)的宽度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机构(40)至少包括装设于所述主机(10)的第一卷线部(4101)和第二卷线部(4102),所述牵引绳(20)至少包括绕接所述第一卷线部(4101)的第一牵引绳(21)和绕接所述第二卷线部(4102)的第二牵引绳(22),
所述第一牵引绳(21)绕接所述晾杆(30)后向所述主机(10)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所述主机(10)与所述晾杆(30)的第一斜拉段(2011),
所述第二牵引绳(22)绕接所述晾杆(30)后向所述主机(10)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所述主机(10)与所述晾杆(30)的第二斜拉段(20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绳(21)绕接经过所述晾杆(30)后形成两个转折角,两个所述转折角的顶点与所述第二牵引绳(22)绕接所述晾杆(30)的位置不共线;及/或,
所述第二牵引绳(22)绕接经过所述晾杆(30)后形成两个转折角,两个所述转折角的顶点与所述第一牵引绳(21)绕接所述晾杆(30)的位置不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机构(40)还包括装设于所述主机(10)的第三卷线部(4103)与第四卷线部(4104),所述牵引绳(20)还包括绕接所述第三卷线部(4103)的第三牵引绳(23)和绕接所述第四卷线部(4104)的第四牵引绳(24);
所述第三牵引绳(23)绕接所述晾杆(30)后向所述主机(10)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所述主机(10)与所述晾杆(30)的第三斜拉段(2011);
所述第四牵引绳(24)绕接所述晾杆(30)后向所述主机(10)折返以形成斜拉连接于所述主机(10)与所述晾杆(30)的第四斜拉段(20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拉段(2011)、所述第二斜拉段(2011)、所述第三斜拉段(2011)与所述第四斜拉段(2011)在所述晾杆(30)的远地侧正投影分别形成第一线迹投影、第二线迹投影、第三线迹投影和第四线迹投影;
所述第一线迹投影和所述第二线迹投影关于长度向平面对称,所述第三线迹投影和所述第四线迹投影关于所述长度向平面对称;
所述第一线迹投影和所述第三线迹投影关于宽度向平面对称,所述第二线迹投影与所述第四线迹投影关于所述宽度向平面对称;
所述长度向平面与所述宽度向平面均垂直于所述晾杆(30)的远地侧,且二者均两等分截切所述晾杆(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10)包括四个顶部导绳元件(11),所述晾杆(30)包括四个底部导绳元件(31),所述第一牵引绳(21)、所述第二牵引绳(22)、所述第三牵引绳(23)、所述第四牵引绳(24)伸出所述升降控制机构(40)后首先分别绕接经过所述顶部导绳元件(11),再分别绕接经过所述底部导绳元件(31),所述顶部导绳元件(11)的连线形成四边形,所述底部导绳元件(31)的连线形成四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段(20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斜拉段(2011)与所述晾杆(30)的远地侧分别形成多个提升倾角,所述提升倾角能够随所述升降控制机构(40)卷收所述牵引绳(20)而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斜拉段(2011)包括斜拉连接于所述晾杆(30)的第一端,每个斜拉段(2011)中相对远离所述晾杆(30)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端,所述第二端正投影于所述晾杆(30)远地侧的点均位于所述第一端的连线图形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段(201)还包括直拉连接于所述晾杆(30)的直拉段(2012),所述牵引绳(20)包括形成所述斜拉段(2011)的斜拉牵引绳(20)以及形成所述直拉段(2012)的直拉牵引绳(20),所述升降控制机构(40)包括能够分别独立活动的斜拉卷线部(4106)与直拉卷线部(4105),所述斜拉牵引绳(20)绕接于所述斜拉卷线部(4106),所述直拉牵引绳(20)绕接于所述直拉卷线部(4105)。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晾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段(2011)的两端分别斜拉连接于所述主机(10)与所述晾杆(30);及/或,
所述晾衣机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机(10)与所述晾杆(30)之间的线迹约束元件(14),至少有一个悬吊段(201)自所述主机(10)的近地侧伸出后绕接所述线迹约束元件(14),并发生弯折以形成斜拉连接于所述晾杆(30)的斜拉段(2011)。
CN202320728979.9U 2023-03-31 2023-03-31 晾衣机 Active CN220538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8979.9U CN220538191U (zh) 2023-03-31 2023-03-31 晾衣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8979.9U CN220538191U (zh) 2023-03-31 2023-03-31 晾衣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8191U true CN220538191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7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28979.9U Active CN220538191U (zh) 2023-03-31 2023-03-31 晾衣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81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332B (zh) 用于将起重机悬吊组件连接到支承柱上的系统和方法
TW201741595A (zh) 照明昇降裝置
CN102472080B (zh) 用于覆盖墙壁开口或窗户的卷绕装置
CN220538191U (zh) 晾衣机
CN220166481U (zh) 晾衣装置
CN220166480U (zh) 晾衣装置
JP7001416B2 (ja) クレーンフ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吊り荷姿勢安定化方法
CN220246492U (zh) 晾衣装置
CN220166482U (zh) 晾衣机
CN220013128U (zh) 用于晾衣机的卷放线机构及晾衣机
JP2002137890A (ja) タワークレーン用のデリバリーケーブル循環路
CN107719633A (zh) 可折叠悬挂式飞行器的机翼及可折叠悬挂式飞行器
JP2021004138A (ja) 調整可能な吊り下げバラストを持つクレーン
JP4945302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角度調節装置
JP4340792B1 (ja) 巻取式ウインチを用いたネット又はシート等の吊張体の移動システム
JP4631990B1 (ja) ネット又はシート等の吊張体の吊張/収納システム
JP4453109B1 (ja) 巻取式ウインチを用いたワイヤロープ等の紐状体の移動システム及び移動装置
CN220011960U (zh) 升降控制机构及晾衣机
CN206941250U (zh) 一种电动晾衣装置
CN208150704U (zh) 绕线装置
JP5746870B2 (ja) クレーン装置
JP2017081711A (ja) ブーム撓み防止装置
JP2006149717A (ja) 舞台幕折上げ昇降装置
JP2010046451A (ja) 巻取式ウインチを用いたネット又はシート等の吊張体の移動システム
CN109534162A (zh) 三绳防摆起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