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8409U - 背门框总成 - Google Patents

背门框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8409U
CN220518409U CN202321789721.6U CN202321789721U CN220518409U CN 220518409 U CN220518409 U CN 220518409U CN 202321789721 U CN202321789721 U CN 202321789721U CN 220518409 U CN220518409 U CN 220518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
door frame
bending
back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897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兵
颜伏伍
郭福通
李进
李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897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8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8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8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门框总成,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还包括设置在结构腔室内的支架Ⅰ和支架Ⅱ,所述支架Ⅰ设置在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所述支架Ⅱ设置在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背门框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门框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侧背门框的刚度是影响车身扭转模态的关键因素,而车身模态是汽车NVH性能控制的关键指标,因此为保证整车乘坐舒适性能,需要严格控制车身背门框的刚度。
传统背门框结构是通过内、外钣金通过焊点搭接,并形成封闭环形空腔结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背门框受到来自路面及动力总成的激励,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影响乘坐舒适性。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背门框总成,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背门框总成,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背门框总成,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
还包括设置在结构腔室内的支架Ⅰ和支架Ⅱ,所述支架Ⅰ设置在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所述支架Ⅱ设置在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支架Ⅰ的横断面呈“几”字形,所述“几”字形包括顶撑板、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顶撑板将左撑板的顶部和右撑板顶部连接,支架Ⅰ通过所述顶撑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所述左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左折弯形成左翻边,所述右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右折弯形成右翻边,支架Ⅰ通过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左功能孔Ⅰ,所述右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右功能孔Ⅰ;所述左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左加强筋,所述左撑板和左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左撑板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右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右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右撑板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左翻边上开设有左功能豁口,所述右翻边上开设有右功能豁口。
进一步,所述左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左功能孔Ⅰ周向的左沉台,所述左沉台由左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所述右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右功能孔Ⅰ周向的右沉台,所述右沉台由右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
进一步,所述D柱下段内板上具有用于固定支架Ⅱ的承台,所述承台由D柱下段内板向靠近结构腔室的方向凸出形成。
进一步,所述承台上开设有平行于横向的腰型孔。
进一步,所述支架Ⅱ的横向两端分别各自对应的向形成纵槽的两侧边延伸,以使得所述支架Ⅱ平行于横向在结构腔室内布置。
进一步,所述支架Ⅱ的纵断面呈“Z”形,所述“Z”形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顶板和底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顶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底板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开设有圆形的功能孔Ⅱ,所述顶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板加强筋,所述底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底板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背门框总成,通过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所述结构腔室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环形,所述结构腔室能够提升整体构型的结构强度;支架Ⅰ和支架Ⅱ在折弯槽处的布置,使得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在折弯处的连接强度被提升,更进一步的,支架Ⅰ位于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此处封堵,支架Ⅱ位于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此处封堵,使得折弯槽处形成近似矩形的框式加强构型,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Ⅰ和支架Ⅱ在D柱下段内板上装配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Ⅰ和支架Ⅱ在后尾裙外板上装配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架Ⅰ和支架Ⅱ在D柱下段内板上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D柱下段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架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支架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横向为图5中D柱下段内板1的水平方向,所述的左右对应横向的左右,所述纵向为图5中D柱内板的竖直方向;本实施例中的背门框总成包括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所述D柱下段内板1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1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1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2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1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所述结构腔室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环形,所述结构腔室能够提升整体构型的结构强度;还包括设置在结构腔室内的支架Ⅰ3和支架Ⅱ4,所述支架Ⅰ3设置在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连接,所述支架Ⅱ4设置在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连接;支架Ⅰ3和支架Ⅱ4在折弯槽处的布置,使得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在折弯处的连接强度被提升,更进一步的,支架Ⅰ3位于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此处封堵,支架Ⅱ4位于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此处封堵,使得折弯槽处形成图示中近似矩形的框式加强构型,能够提升背门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而提升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Ⅰ3的横断面呈“几”字形,所述“几”字形包括顶撑板301、左撑板302和右撑板303,所述顶撑板301将左撑板302的顶部和右撑板303顶部连接,支架Ⅰ3通过所述顶撑板301与D柱下段内板1连接,所述左撑板302的底部沿横向向左折弯形成左翻边,所述右撑板303的底部沿横向向右折弯形成右翻边,支架Ⅰ3通过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与后尾裙外板2连接;所述左撑板302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左功能孔Ⅰ304,所述右撑板303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右功能孔Ⅰ305,更进一步的,所述左功能孔Ⅰ304和右功能孔Ⅰ305均呈由顶撑板301朝向底部方向布置的倒置梯形孔;所述左撑板302上形成有环绕在左功能孔Ⅰ304周向的左沉台306,所述左沉台306由左功能孔Ⅰ304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所述右撑板303上形成有环绕在右功能孔Ⅰ305周向的右沉台307,所述右沉台307由右功能孔Ⅰ305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所述左撑板302和顶撑板301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左加强筋308,所述左撑板302和左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左撑板加强筋310,所述右撑板303和顶撑板301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右加强筋309,所述右撑板303和右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右撑板加强筋311。所述左功能孔Ⅰ304和右功能孔Ⅰ305用于减重,所述左沉台306、右沉台307、顶撑板左加强筋308、左撑板加强筋310、顶撑板右加强筋309和右撑板加强筋311的使用能够提升支架Ⅰ3的结构强度,提升对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的支撑强度,提升支撑可靠性,提升该处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该处发生变形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尾裙外板2与支架Ⅱ4连接的翻边底部具有阶梯状的折弯201,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适形的在阶梯状的阶梯折弯处固定;更进一步的,所述左翻边上开设有左功能豁口312,所述左功能豁口312将左翻边分隔成与阶梯状底边连接的左翻边底段314和与阶梯状侧边连接的左翻边侧段315,所述右翻边上开设有右功能豁口313,所述右功能豁口313将右翻边分隔成与阶梯状底边连接的右翻边底段316和与阶梯状侧边连接的右翻边侧段317,所述左功能豁口312和右功能豁口313位于阶梯状的阶梯折弯处;后尾裙外板2的阶梯状构型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提升支架Ⅱ4与后尾裙外板2的连接可靠性,所述左功能豁口312用于降低左撑板302在左翻边处多次折弯造成的应力集中,所述右功能豁口313用于降低右撑板303在右翻边处多次折弯造成的应力集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D柱下段内板1上具有用于固定支架Ⅱ4的承台101,所述承台101由D柱下段内板1向靠近结构腔室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承台101上开设有平行于横向的腰型孔102。如图所示,所述承台101由D柱下段内板1的横向中部向靠近结构腔室的方向凸出形成,且腰型孔102开设于靠近承台101中心的位置,所述腰型孔102用于减重,所述承台101用于提升与支架Ⅱ4装配的结构强度,且承台101能够提供对支架Ⅱ4的良好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Ⅱ4的横向两端分别各自对应的向形成纵槽的两侧边延伸,以使得所述支架Ⅱ4平行于横向在结构腔室内布置;提升对纵槽底端的封堵效果,提升支架Ⅱ4将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连接的有效面积,进而提升支撑强度,提升其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其发生变形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Ⅱ4的纵断面呈“Z”形,所述“Z”形包括顶板401、底板402和连接板403,所述连接板403将顶板401和底板402连接,支架Ⅱ4通过所述顶板401与D柱下段内板1连接,支架Ⅱ4通过所述底板402与后尾裙外板2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顶板401位于腰型孔102的纵向顶部连接在承台101上,所述底板402位于顶板401纵向底部的连接在后尾裙外板2纵向的顶部翻边上,以使得支架Ⅱ4形成对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的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403的中部开设有圆形的功能孔Ⅱ404,所述功能孔Ⅱ404靠近连接板403的中心开设,且圆形的功能孔Ⅱ404具备良好的抵抗形变的能力,所述顶板401和连接板403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板加强筋405,所述底板402和连接板403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底板加强筋406。所述功能孔Ⅱ404用于减重,所述顶板加强筋405和底板加强筋406的使用能够提升支架Ⅱ4的结构强度,提升对D柱下段内板1和后尾裙外板2的支撑强度,提升支撑可靠性,提升该处抵抗振动的能力,防止该处发生变形的情况。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所述D柱下段内板呈“L”形,所述D柱下段内板具有平行于横向的横槽和平行于纵向的纵槽,所述D柱下段内板还具有位于“L”形转角处将横槽和纵槽连通的折弯槽;所述后尾裙外板将折弯槽和横槽覆盖的与D柱下段内板固定,所述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之间形成平行于横向的结构腔室;
还包括设置在结构腔室内的支架Ⅰ和支架Ⅱ,所述支架Ⅰ设置在折弯槽与横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所述支架Ⅱ设置在折弯槽与纵槽的连通节点将D柱下段内板和后尾裙外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Ⅰ的横断面呈“几”字形,所述“几”字形包括顶撑板、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顶撑板将左撑板的顶部和右撑板顶部连接,支架Ⅰ通过所述顶撑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所述左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左折弯形成左翻边,所述右撑板的底部沿横向向右折弯形成右翻边,支架Ⅰ通过所述左翻边和右翻边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左功能孔Ⅰ,所述右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梯形的右功能孔Ⅰ;所述左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左加强筋,所述左撑板和左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左撑板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顶撑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撑板右加强筋,所述右撑板和右翻边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右撑板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翻边上开设有左功能豁口,所述右翻边上开设有右功能豁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左功能孔Ⅰ周向的左沉台,所述左沉台由左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所述右撑板上形成有环绕在右功能孔Ⅰ周向的右沉台,所述右沉台由右功能孔Ⅰ的周缘朝向“几”字形的内侧凸出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段内板上具有用于固定支架Ⅱ的承台,所述承台由D柱下段内板向靠近结构腔室的方向凸出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上开设有平行于横向的腰型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Ⅱ的横向两端分别各自对应的向形成纵槽的两侧边延伸,以使得所述支架Ⅱ平行于横向在结构腔室内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Ⅱ的纵断面呈“Z”形,所述“Z”形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顶板和底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顶板与D柱下段内板连接,支架Ⅱ通过所述底板与后尾裙外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门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开设有圆形的功能孔Ⅱ,所述顶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顶板加强筋,所述底板和连接板的折弯连接处设置有底板加强筋。
CN202321789721.6U 2023-07-07 2023-07-07 背门框总成 Active CN220518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9721.6U CN220518409U (zh) 2023-07-07 2023-07-07 背门框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9721.6U CN220518409U (zh) 2023-07-07 2023-07-07 背门框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8409U true CN220518409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5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89721.6U Active CN220518409U (zh) 2023-07-07 2023-07-07 背门框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84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64065U (zh) 一种大溜背车型的后侧围加强组件
CN114954695B (zh) 具有宽广视野的商用车驾驶室
CN214450199U (zh)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
CN112896324B (zh) 一种无框车门的b柱结构及车辆
CN220518409U (zh) 背门框总成
US3526426A (en) Vehicle body cowl-top and windshield frame structure
CN217554013U (zh) 一种a柱下铰链安装加强件及车辆
CN210191611U (zh)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CN215752677U (zh) D柱接头结构、车身和车辆
CN210027607U (zh) 一种d柱接头组件
CN214875145U (zh) 汽车后侧围总成
CN215322871U (zh) 一种汽车的b柱结构
CN210283857U (zh) 一种汽车背门结构
CN210592144U (zh) 承载式车体结构及巡逻车
CN221049789U (zh) D柱上内加强件
CN220220914U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1592708U (zh) 门槛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6424340U (zh) 一种中地板安全带安装支架结构
CN216305683U (zh) 一种用于汽车后背门铰链的安装结构
CN110962942A (zh)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CN215904604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20662235U (zh) 一种车门内板结构
CN210653340U (zh) 一种铝合金车身侧围结构
CN219467854U (zh) 一种汽车a立柱加强结构
CN22072119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