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3751U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3751U
CN220423751U CN202322099446.1U CN202322099446U CN220423751U CN 220423751 U CN220423751 U CN 220423751U CN 202322099446 U CN202322099446 U CN 202322099446U CN 220423751 U CN220423751 U CN 220423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late
assembly
cover plat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994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易亮
朱传斌
罗鑫
陈伟
何国达
陈达
吴东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994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3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3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3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和盖板组件,上盖本体上设有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及绕设在线圈盘上的线圈绕组;盖板组件设在线圈组件下方,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盖板包括底板及与底板周缘连接的侧板,侧板相对底板向上弯折延伸,侧板与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使得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加热盖板的底板,还可以加热盖板的侧板,实现对盖板的立体式加热,使得盖板受热均匀,避免工作过程中盖板因受热不均变形,提高上盖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且气体受热后易于向蒸汽通道流通,促进烹饪器具内的蒸汽持续流动排出,保证烹饪器具内气体流动保鲜,避免内锅锅口处密封圈产生冷凝水。

Description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其底部通常采用电阻丝或者电磁加热线圈盘等方式加热,而煲体上方的上盖通常为无加热或者局部区域加热,局部区域加热通常采用电阻丝加热,而此种加热方式会存在上盖受热不均匀的情况。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上盖内设置电磁加热线圈盘来形成磁场,以对位于磁场内的金属部件例如位于电磁加热线圈盘下方的盖板进行加热,以提高上盖受热的均匀性。然而电磁加热线圈盘工作时形成的热场主要集中在盖板的中环区域,使得中环区域形成热场强区,而盖板的其他部位尤其是盖板的边缘区域接收的热量较少形成热场弱区,导致盖板仍然存在受热不均匀而变形明显的问题,盖板的变形导致线圈盘和盖板的工作距离与设计值出现明显偏差,影响电磁加热线圈盘的正常工作,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盖板的侧壁一般是相对于盖板的底壁拉伸形成,盖板的侧壁与煲体的内锅锅口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一般会高于蒸汽通道的入口,导致环形空间内的气体不易流通,并且内锅锅口处的密封圈也容易产生冷凝水,不利于锅内气体的流动保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有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及绕设在所述线圈盘上的线圈绕组;盖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的下方,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的周缘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延伸,所述侧板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本公开提供的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和盖板组件,上盖本体包括线圈组件,盖板组件设置在线圈组件下方,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线圈组件工作时产生的磁场能够对盖板进行加热;盖板包括底板以及与底板的周缘连接的侧板,侧板相对底板向上弯折延伸,且侧板与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由于盖板的侧板通常是相对于底板拉伸形成的,侧板相比于底板的强度较弱、厚度较薄,侧板受热不均匀更容易变形损坏,因此,将盖板的侧板和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在上述的预设范围内,如此可以利用线圈绕组工作时产生的磁场对盖板的侧板区域进行更好地加热,解决现有采用电磁加热线圈盘进行加热的盖板在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热场弱区的问题,使得线圈绕组工作时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加热盖板的底板,还可以加热盖板的侧板,实现对整个盖板的立体式加热,使得盖板的底板和侧板都能够受热均匀,不存在明显的热场强区和热场弱区,避免上盖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盖板因受热不均而产生变形,保证盖板与线圈组件之间的工作距离符合设计值,线圈组件与盖板之间的耦合参数不会出现偏差,从而使得线圈组件能够正常运行,保证上盖组件的正常工作,提高了上盖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且,现有的侧板与煲体的内锅锅口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通常高于蒸汽通道的入口,导致环形空间的气体不易流通,并且烹饪过程产生的水蒸汽会聚集在内锅锅口处的密封圈处而产生冷凝水,通过线圈绕组产生的热量对盖板的侧板进行加热,使得环形空间内的气体受热后易于向蒸汽通道流通,从而促进烹饪器具内的蒸汽持续流动排出,保证烹饪器具内的气体流动保鲜,且通过对盖板的侧板进行加热,能够很好地避免内锅锅口处的密封圈处产生冷凝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绕组包括从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区域向所述线圈盘的边缘区域依次绕设的多圈,所述侧板与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绕组向下的投影超出所述底板的周缘,并覆盖所述侧板的部分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圈所述线圈绕组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的至少一层线圈;
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线圈绕组沿上下方向层叠线圈的层数大于与其临近的一圈所述线圈绕组沿上下方向层叠线圈的层数,或者,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线圈绕组的最下层的线圈低于与其临近的一圈所述线圈绕组的最下层的线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相连的第一侧板段和第二侧板段,所述第一侧板段自所述底板的周缘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向上弯折延伸,所述第二侧板段自所述第一侧板段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向上弯折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段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段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底板的中心区域形成有向上凸出的凸台,所述测温装置的感应端抵接在所述凸台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圈;
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周缘处并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密封圈被限位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盖板之间。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上盖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线圈组件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线圈组件和盖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线圈组件;11、线圈盘;12、线圈绕组;2、盖板;21、底板;211、凸台;22、侧板;221、第一侧板段;222、第二侧板段;223、连接翻边;224、限位压边;3、测温装置;4、支撑板;5、密封圈;100、煲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相关技术中在烹饪器具的上盖上设置电磁加热线圈盘来加热上盖的盖板,然而电磁加热线圈盘工作时形成的热场主要集中在盖板的中环区域,而盖板的其他部位尤其是盖板的边缘区域接收的热量较少,导致盖板受热不均而变形明显,导致线圈盘和盖板的工作距离与设计值出现明显偏差,影响电磁加热线圈盘的正常工作,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盖板的侧壁一般是相对于盖板的底壁拉伸形成,盖板的侧壁与煲体的内锅锅口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一般会高于蒸汽通道的入口,导致环形空间内的气体不易流通。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使得线圈绕组工作时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加热盖板的底板,还可以加热盖板的侧板,实现对盖板的立体式加热,使得整个盖板的受热均匀,保证上盖组件的正常工作,提高上盖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线圈绕组产生的热量对盖板的侧板进行加热,使得环形空间内的气体受热后易于向蒸汽通道流通,从而促进烹饪器具内的蒸汽持续流动排出,保证烹饪器具内的气体流动保鲜。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烹饪器具的煲体100上。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和盖板组件。
其中,上盖本体上设有线圈组件1,线圈组件1包括线圈盘11及绕设在线圈盘11上的线圈绕组12。盖板组件设置在线圈组件1的下方,盖板组件包括盖板2,盖板2包括底板21以及与底板21的周缘连接的侧板22,侧板22相对底板21向上弯折延伸,侧板22与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和盖板组件,上盖本体包括线圈组件1,盖板组件设置在线圈组件1下方,盖板组件包括盖板2,线圈组件1工作时产生的磁场能够对盖板2进行加热;盖板2包括底板21以及与底板21的周缘连接的侧板22,侧板22相对底板21向上弯折延伸,且侧板22与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由于盖板2的侧板22通常是相对于底板21拉伸形成的,侧板22相比于底板21的强度较弱、厚度较薄,侧板22受热不均匀更容易变形损坏,因此,也就是说,将盖板2的侧板22和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在上述的预设范围内,如此可以利用线圈绕组12工作时产生的磁场对盖板2的侧板22区域进行更好地加热,解决现有采用电磁加热线圈盘进行加热的盖板在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热场弱区的问题,使得线圈绕组1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不仅可以加热盖板2的底板21,还可以加热盖板2的侧板22,实现对整个盖板2的立体式加热,使得盖板2的底板21和侧板22都能够受热均匀,不存在明显的热场强区和热场弱区,避免上盖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盖板2因受热不均而产生变形,保证盖板2与线圈组件1之间的工作距离符合设计值,线圈组件1与盖板2之间的耦合参数不会出现偏差,从而使得线圈组件1能够正常运行,保证上盖组件的正常工作,提高了上盖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且,现有的侧板与煲体的内锅锅口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通常高于蒸汽通道的入口,导致环形空间的气体不易流通,并且烹饪过程产生的水蒸汽会聚集在内锅锅口处的密封圈处而产生冷凝水,通过线圈绕组12产生的热量对盖板2的侧板22进行加热,使得环形空间内的气体受热后易于向蒸汽通道流通,从而促进烹饪器具内的蒸汽持续流动排出,保证烹饪器具内的气体流动保鲜,且通过对盖板2的侧板22进行加热,能够很好地避免内锅锅口处的密封圈处产生冷凝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盖板2位于线圈组件1的下方,是以上盖组件沿烹饪器具的煲体100的高度方向盖合在煲体100上的状态而言,水平方向为与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内”可以理解为朝向煲体100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煲体100中心的方向。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用于对本公开的上盖组件进行具体方向等的限定。
在具体实施中,盖板2设置为可电磁加热的材质,例如为金属材质。其中,盖板2可拆卸地连接在上盖本体上,便于用户拆卸和清洗盖板2。具体而言,盖板2的外围轮廓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或者说,盖板2在水平面的投影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盖板2包括依次连接的中心区域、中环区域和边缘区域,中心区域为盖板2的圆心部分,边缘区域为盖板2的边沿部分。至于盖板2的中心区域、中环区域以及边缘区域在盖板2上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示例性地,以盖板2的圆心为中心,沿半径方向,距离盖板中心在1/5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盖板2的中心区域,距离盖板中心在1/5半径至4/5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盖板2的中环区域,距离盖板中心在4/5半径以上范围内的区域为盖板2的边缘区域。线圈绕组12向下的投影落在盖板2的中环区域内,使得盖板2的中环区域的温度高于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温度。
在具体实施中,参照图2至图5所示,线圈盘11可以采用塑料件或者其它非金属件。线圈盘11向下的投影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线圈盘11向下的投影落在盖板2上。线圈盘11朝向盖板2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圈线圈槽,多圈线圈槽从线圈盘11的中心区域向线圈盘11的边缘区域依次盘绕设置,线圈盘11上绕设的线圈绕组12为圆形绕制,因此,线圈绕组12包括从线圈盘11的中心区域向线圈盘11的边缘区域依次绕设的多圈,侧板22与位于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图5中,H所示为侧板22与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H可以为5mm、10mm或者20mm等,此最小距离能够满足线圈组件1在工作状态下合理的加热设定功率的范围(常规最优功率可以为100W~800W),使得侧板22(即盖板2的边缘区域)能够更好地接收热量,实现盖板2整体受热均匀的效果。侧板22与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距离,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产品情况进行合理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可以是沿水平方向上的最外圈线圈绕组12,也可以是沿高度方向上的最外圈线圈绕组12,只要能够保证侧板22能够在水平方向或者高度方向上被线圈绕组12进行加热,保证整个盖板2受热均匀即可。
具体地,可以增加线圈绕组12在水平方向盘设的圈数,也即增大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盘设形成的圆环结构的半径,使得线圈绕组12向下的投影超出底板21的周缘,并覆盖侧板22的部分区域,相当于缩短了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与侧板22之间的水平距离,实现线圈绕组12对侧板22更好的加热,从而提高盖板2的边缘区域的温度。
在具体实施中,每圈线圈绕组12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的至少一层线圈,线圈通电时形成的磁场对盖板2进行加热。位于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沿上下方向层叠线圈的层数大于与其临近的一圈线圈绕组12沿上下方向层叠线圈的层数,以缩短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与底板21、侧板22之间的竖直距离,保证底板21和侧板22更好地接收热量,并且线圈绕组12层叠的层数越多,线圈绕组12产生的磁场就更强,使得底板21和侧板22接收的热量更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设置仅是一种示例性的限定,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位于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的最下层的线圈还可以设置成低于与其临近的一圈线圈绕组12的最下层的线圈,也能够实现缩短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与底板21、侧板22之间的竖直距离,保证底板21和侧板22更好地接收热量。
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示,侧板22包括相连的第一侧板段221和第二侧板段222,第一侧板段221自底板21的周缘朝远离底板21的方向向上弯折延伸,第二侧板段222自第一侧板段221远离底板21的端部向上弯折延伸,以形成位于底板21周缘的侧壁部分,线圈盘11和线圈绕组12的至少部分位于侧板22内。第一侧板段221自底板21的周缘轻微向上弯折延伸,以扩宽侧板22内的区域面积,避免装配盖板2时,侧板22与线圈组件1之间产生刮擦或磕碰。第二侧板段222自第一侧板段221的端部向上弯曲,并朝靠近线圈绕组12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第二侧板段222段相对底板21向上弯折的角度大于第一侧板段221相对底板21向上弯折的角度,从而缩短第二侧板段222与最外圈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水平距离,使得侧板22能够更好地受热。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侧板22还可以包括相连的三段或者四段侧板段。
进一步地,底板21与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处于在5mm至20mm之间,上述所指的线圈绕组12是最下层的线圈,图1中,D所示为底板21与最下层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最小距离,D可以为5mm、10mm或者20mm等,此最小距离能够满足线圈组件1在工作状态下合理的加热设定功率的范围(常规最优功率可以为100W~800W),使得底板21(即盖板2的中心区域)能够更好地接收热量,实现盖板2整体受热均匀的效果。底板21与最下层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距离,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产品情况进行合理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所示,线圈盘11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测温装置3,底板21的中心区域形成有向上凸出的凸台211,测温装置3的感应端抵接在凸台211上。由于形成的热场主要集中在盖板2的中环区域,使得中环区域形成热场强区,盖板2的中心区域接收的热量也相对较少形成热场弱区,通过在底板21的中心区域设置凸台,能够缩短中心区域与最下层的线圈绕组12之间的竖直距离,提高盖板2的中心区域的温度,从而进一步保证盖板2能够整体受热均匀。当上盖组件开始工作时,可以根据测温装置3检测到的上盖的温度来实时调节线圈组件1的输出功率,避免盖板2在线圈绕组12工作时产生的磁场作用下被加热的温度过高,超出上盖组件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影响烹饪效果,而且温度过高会导致上盖组件烧毁的情况,提高了上盖组件的使用安全性,为上盖组件的正常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盖板组件还包括支撑板4和密封圈5。支撑板4设置在盖板2的周缘处并与盖板2连接。第二侧板段222朝远离底板21的方向向下弯折延伸,形成连接翻边223,连接翻边223远离第二侧板段222的端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限位压边224。支撑板4的一端与连接翻边223、限位压边224配合固定,支撑板4的另一端与上盖组件可拆卸连接,便于用户拆卸和清洗盖板2。
具体地,密封圈5设置在盖板2的周缘处,密封圈5的部分被支撑板4限位在盖板2的第二侧板段222、连接翻边223和限位压边224所围设成的区域内,保证了密封圈5的连接可靠性。并且,密封圈5靠近侧板22设置,当侧板22能够更好地接收线圈绕组12时,密封圈5部分靠近侧板22的位置受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凝水的形成,避免密封圈5上的冷凝水存积过多,而下落至烹饪器具的煲体100的内腔中,影响食物的烹饪口感。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0和如上述的上盖组件,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00上。
具体地,上盖组件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设置在煲体100的上方,上盖组件与煲体100也可以为分离式结构设计,上盖组件可分离地盖设在煲体100上。当上盖组件盖合在煲体100上时,上盖组件与煲体10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线圈盘11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磁场,从而对盖板2进行加热以防止盖板2上形成冷凝水,并且可以通过被加热的盖板2向烹饪空间的顶部传递热量,以更好地激发煲体100上部食物的香气。利用电磁加热原理,线圈盘11在通电时线圈绕组12形成的磁场能够对底板21和侧板22进行加热,以起到防止底板21和侧板22上凝结冷凝水以及对烹饪器具的煲体100内的顶部区域进行加热的作用,激发食物的香气,并且可以同时加热盖板2的底板21和侧板22,来实现对盖板2的立体式加热,保证盖板2整体受热均匀。避免上盖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盖板2因受热不均而产生变形,造成线圈组件1与盖板2之间的工作距离与设计值出现偏差,导致线圈组件1与盖板2之间的耦合参数出现较大的偏差,使线圈组件1的运行出现异常,从而影响上盖组件的正常工作,缩短上盖组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有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盘及绕设在所述线圈盘上的线圈绕组;
盖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的下方,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的周缘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延伸,所述侧板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组包括从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区域向所述线圈盘的边缘区域依次绕设的多圈,所述侧板与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组向下的投影超出所述底板的周缘,并覆盖所述侧板的部分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圈所述线圈绕组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的至少一层线圈;
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线圈绕组沿上下方向层叠线圈的层数大于与其临近的一圈所述线圈绕组沿上下方向层叠线圈的层数,或者,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线圈绕组的最下层的线圈低于与其临近的一圈所述线圈绕组的最下层的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相连的第一侧板段和第二侧板段,所述第一侧板段自所述底板的周缘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向上弯折延伸,所述第二侧板段自所述第一侧板段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部向上弯折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段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段相对所述底板向上弯折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的最小距离在5mm至20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的中心区域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底板的中心区域形成有向上凸出的凸台,所述测温装置的感应端抵接在所述凸台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圈;
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周缘处并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密封圈被限位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盖板之间。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
CN202322099446.1U 2023-08-04 2023-08-04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423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9446.1U CN220423751U (zh) 2023-08-04 2023-08-04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9446.1U CN220423751U (zh) 2023-08-04 2023-08-04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3751U true CN220423751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7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99446.1U Active CN220423751U (zh) 2023-08-04 2023-08-04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3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5918B1 (ko) 전자조리기구용 조리용기
CN106136854B (zh) 电烹调机
CN220423751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KR101667013B1 (ko) 인덕션 렌지용 조리용기
CN209995937U (zh)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US11304269B2 (en) Cooking utensil
US20200096201A1 (en) Ceramic burner cover for stovetops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103812B2 (ja) 炊飯器
KR20170071222A (ko) 면상발열체가 설치된 전기 조리기
CN114343445A (zh) 烹饪器具
JP3489550B2 (ja) 炊飯器
CN220192801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JP7300591B2 (ja) 加熱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加熱調理器
JP5463896B2 (ja) 炊飯器
CN21490591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JP7378206B2 (ja) 炊飯器
CN112336210B (zh) 一种空气循环电烤炉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20141337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1155137U (zh) 烹饪器具
CN215010765U (zh) 电磁感应加热的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02474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08551166U (zh) 锅具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459547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155138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