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5937U -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95937U
CN209995937U CN201920553386.7U CN201920553386U CN209995937U CN 209995937 U CN209995937 U CN 209995937U CN 201920553386 U CN201920553386 U CN 201920553386U CN 209995937 U CN209995937 U CN 209995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nduction
conduction layer
pan
magnetic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533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
何柏锋
汪志钢
陈飞帆
吴桂珊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533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95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95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95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锅具包括锅具基体及锅底导磁层,锅具基体包括锅具侧壁和锅底,锅具侧壁的底端与锅底相连接;锅底导磁层设置在锅底的外表面,锅底导磁层包括避开锅底的中心区域由内向外延伸至锅具侧壁的底端并依次相连的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第一导磁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导磁层的厚度。这样的方案能够增加磁场较弱区域的导磁特性,提高磁场较弱区域的加热温度,从而缩小锅底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

Description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和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IH(Induction Heating,电磁加热)饭煲的加热线圈一般采用圆形绕制,形成线圈盘,由于线圈盘中心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无法在此区域绕制线圈,所以线圈盘中心所对应的内锅底面的磁场较弱。并且,为了扩大加热面积,内锅侧面会绕制线圈,那么两个线圈中间的区域也将是磁场较弱区域。这样一来,线圈在内锅底部及侧面产生的磁场分布并不均匀,锅底中心以及两线圈的中间区域的磁场将会弱于其他区域。同时,当内锅的基体不能直接进行电磁加热时,内锅基体的底部和侧面部分区域会被喷涂上导磁涂层,现有导磁涂层一般在锅底及侧面均匀分布,但在进行电磁加热时,导磁涂层不同区域的磁场大小不同,不能使内锅形成均匀加热,无法使加热效果达到最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锅具包括锅具基体及锅底导磁层,锅具基体包括锅具侧壁和锅底,锅具侧壁的底端与锅底相连接;锅底导磁层设置在锅底的外表面,锅底导磁层包括避开锅底的中心区域由内向外延伸至锅具侧壁的底端并依次相连的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第一导磁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导磁层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包括锅具基体及锅底导磁层,锅具基体包括锅具侧壁和锅底,锅底导磁层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该锅具适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而锅底不同位置处的电磁强度有所差异,在靠近锅底的中心区域的部分电磁强度较强,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底端的部分电磁强度较弱,通过在靠近中心区域的部分设置相对较薄的第一导磁层,在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底端的部分设置相对较厚的第二导磁层,可以令第二导磁层的导磁特性强于第一导磁层,进而增加远离中心区域的部分的加热温度。这样的方案能够增加磁场较弱区域的导磁特性,提高磁场较弱区域的加热温度,从而缩小锅底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底导磁层还包括:第三导磁层,第三导磁层覆盖锅底的中心区域,第三导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导磁层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底的中心区域电磁强度也较弱,甚至在有的情况下会比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底端的部分的电磁强度更弱,通过在中心区域设置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导磁层的第三导磁层,可增加中心区域的加热温度,进一步缩小锅底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有助于优化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具还包括:第四导磁层,设置在锅具侧壁的外表面并覆盖至少部分锅具侧壁,第四导磁层的厚度小于第一导磁层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常常强化锅具侧壁的电磁强度,通过在锅具侧壁的外表面设置厚度最薄的第四导磁层,可在满足锅具侧壁导磁需求的情况下,控制相应区域的加热温度,从而缩小锅底及锅具侧壁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有助于优化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四导磁层与第二导磁层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第四导磁层与第二导磁层相连接,也就是第四导磁层的底端边界与第二导磁层的外周边界相连,从而令四个导磁层无缝连接,形成完整覆盖面,充分确保了锅具基体的表面加热温度的均匀性,使加热效果达到最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第三导磁层、第一导磁层、第二导磁层及第四导磁层中,相邻两个导磁层在连接处厚度相等,相邻两个导磁层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相连接的过渡段和主体段,过渡段背离主体段的一端为连接处,主体段的厚度处处相等,过渡段的厚度自与主体段相连的一端至连接处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四个导磁层的两两连接处厚度相等,且相邻的两个导磁层中至少有一个包括过渡段和主体段,从而在确保每个导磁层都具备不同于其他导磁层的厚度的同时,可在两个导磁层之间顺畅过渡,一方面在结构上避免了因出现台阶而造成的应力集中和易磕碰,另一方面,在导磁性能上,由于线圈的边缘处磁场强度有渐变,通过相应设置过渡段,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导磁层的整体导磁特性,从而缩小锅具基体表面上不同部位的加热温度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有助于优化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100μm,且不超过400μm;和/或第二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300μm,且不超过600μm;和/或第三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400μm,且不超过800μm;和/或第四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100μm,且不超过400μm。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不同导磁层的厚度。各导磁层的厚度整体满足第三导磁层、第二导磁层、第一导磁层和第四导磁层的厚度逐次减薄的规律,其具体取值则可根据具体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以上各厚度的下限值可满足基本的导磁性能需求,上限值则可确保设置导磁层的合理性,在达到导磁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了不必要的导磁材料浪费以及锅具体积、重量的增加,有助于控制成本,同时提高产品实用性。此外,在该厚度范围内电阻均匀,有助于提高发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底的外表面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中心区域、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对应覆盖有第三导磁层、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锅底的外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划分为中心区域、内环区、外环区,第三导磁层、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则在锅底的外表面由内向外连续分布,分别覆盖锅底的中心区域、内环区和外环区,从而根据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分布情况对应设置锅底导磁层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厚度,有助于提高磁场较弱区域的导磁特性,进而缩小锅底不同部位的加热温度差异,使加热更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中心区域的面积占锅底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4%,且不超过15%;和/或内环区的面积占锅底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30%,且不超过50%;和/或外环区的面积占锅底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35%,且不超过60%。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导磁层、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理论上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锅底线圈的设置位置和尺寸相对应即可,但不同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锅底线圈的设置方式往往有所差异,通过具体限定以上三个导磁层在锅底对应的覆盖面积占锅底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一方面可满足常规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结构,另一方面可反向限制锅底线圈的设置方式,确保了加热效果达到最佳。此外,从加热情况角度而言,锅底的中心区域以及外环区磁感较弱,通过将中心区域以及外环区的面积占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在此处设置相对较厚的第三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能够提高该区域的加热效率,若超过该范围,则不能和下方的锅底线圈相匹配,而若过低,则会降低该区域加热的均匀性;内环区的磁感较强,通过将该区域的面积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在该区域内设置相对较薄的第一导磁层,从而保证锅具在该区域内的加热效率,并提高锅具整体加热的均匀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四导磁层的最高点超出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最高点。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第四导磁层与线圈的高度关系,通过令第四导磁层的最高点超出线圈的最高点,能够使第四导磁层充分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同时可令高于线圈的部分锅具侧壁也因设置有第四导磁层而受到加热,增大了锅具的加热面积,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四导磁层的最高点超出线圈的最高点的高度至少为5mm,且不超过1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四导磁层超出线圈的高度为5mm至10mm,该下限值确保了第四导磁层对线圈产生的磁场的充分感应,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增大锅具侧壁上的加热面积,但侧壁线圈产生的磁场的辐射范围有限,过度升高第四导磁层的最高点后,第四导磁层顶部区域对应的加热温度并不能得到大幅提升,反而会造成材料浪费和锅具增重,因此通过设置该上限值可确保第四导磁层合理设置,有助于控制生产成本和产品重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底导磁层和/或第四导磁层为导磁金属涂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锅底导磁层和/或第四导磁层为导磁金属涂层,即由导磁金属粉末通过喷涂的方式粘合在锅具基体的底部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的部分区域而形成,既便于加工,又易于控制导磁层的厚度,有助于准确实现锅具的设计值,从而使磁场在导磁层区域内均匀分布,实现了良好的电磁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磁金属涂层包含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铁、钴、镍、不锈钢。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导磁金属涂层的材质。导磁金属涂层可由铁、钴、镍、不锈钢的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从而实现良好的导磁性,有助于实现对锅具基体的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锅具及锅底线圈;锅底线圈位于锅具的底部,对应锅具的第一导磁层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锅具和加热锅底用的锅底线圈,锅底线圈通常呈环状,盘绕在锅具的底部,锅底与之对应的部分(即靠近中心区域的部分)电磁强度较强,设置相对较薄的第一导磁层,锅底对应于锅底线圈以外的部分(即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底端的部分)则电磁强度较弱,设置相对较厚的第二导磁层。通过结合锅底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电磁强度在锅底的分布情况在锅底不同位置喷涂上不同厚度的导磁金属,形成新型导磁层,使磁场在锅底导磁层区域内均匀分布,实现了良好的电磁加热效果。具体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磁加热饭煲,锅具为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纵截面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3在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3在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3在C部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具,10锅具基体,12锅具侧壁,14锅底,20锅底导磁层,22第一导磁层,222第二过渡段,224第三过渡段,24第二导磁层,26第三导磁层,262第四过渡段,30第四导磁层,32第一过渡段,4锅底线圈,5侧壁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1,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锅具1包括锅具基体10及锅底导磁层20,锅具基体10包括锅具侧壁12和锅底14,锅具侧壁12的底端与锅底14相连接;锅底导磁层20设置在锅底14的外表面,锅底导磁层20包括避开锅底14的中心区域由内向外延伸至锅具侧壁12的底端并依次相连的第一导磁层22和第二导磁层24,第一导磁层22的厚度小于第二导磁层24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1,包括锅具基体10及锅底导磁层20,锅具基体10包括锅具侧壁12和锅底14,锅底导磁层2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磁层22和第二导磁层24,该锅具1适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而锅底14不同位置处的电磁强度有所差异,在靠近锅底14的中心区域的部分电磁强度较强,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12底端的部分电磁强度较弱,通过在靠近中心区域的部分设置相对较薄的第一导磁层22,在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12底端的部分设置相对较厚的第二导磁层24,可以令第二导磁层24的导磁特性强于第一导磁层22,进而增加远离中心区域的部分的加热温度,从而缩小锅底14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
具体地,锅具基体10由铝合金、不锈钢、陶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厚度为1mm至5mm。进一步地,在锅具基体10的内表面还喷涂有不粘涂层,不粘涂层的厚度为0.1mm至0.5mm。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底导磁层20还包括:第三导磁层26,第三导磁层26覆盖锅底14的中心区域,第三导磁层2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导磁层24的厚度。
在该实施例中,锅底14的中心区域电磁强度也较弱,甚至在有的情况下会比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12底端的部分的电磁强度更弱,通过在中心区域设置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导磁层24的第三导磁层26,可增加中心区域的加热温度,进一步缩小锅底14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有助于优化加热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具1还包括:第四导磁层30,设置在锅具侧壁12的外表面并覆盖至少部分锅具侧壁12,第四导磁层30的厚度小于第一导磁层22的厚度。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常常强化锅具侧壁12的电磁强度,通过在锅具侧壁12的外表面设置厚度最薄的第四导磁层30,可在满足锅具侧壁12导磁需求的情况下,控制相应区域的加热温度,从而缩小锅底14及锅具侧壁12的加热温度的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有助于优化加热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四导磁层30与第二导磁层24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第四导磁层30与第二导磁层24相连接,也就是第四导磁层30的底端边界与第二导磁层24的外周边界相连,从而令四个导磁层无缝连接,形成完整覆盖面,充分确保了锅具基体10的表面加热温度的均匀性,使加热效果达到最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第三导磁层26、第一导磁层22、第二导磁层24及第四导磁层30中,相邻两个导磁层在连接处厚度相等,相邻两个导磁层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相连接的过渡段和主体段,过渡段背离主体段的一端为连接处,主体段的厚度处处相等,过渡段的厚度自与主体段相连的一端至连接处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四个导磁层的两两连接处厚度相等,且相邻的两个导磁层中至少有一个包括过渡段和主体段,从而在确保每个导磁层都具备不同于其他导磁层的厚度的同时,可在两个导磁层之间顺畅过渡,一方面在结构上避免了因出现台阶而造成的应力集中和易磕碰,另一方面,在导磁性能上,由于线圈的边缘处磁场强度有渐变,通过相应设置过渡段,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导磁层的整体导磁特性,从而缩小锅具基体10表面上不同部位的加热温度差异,实现均匀加热的目的,有助于优化加热效果。
例如,如图4所示为第四导磁层30和第二导磁层24的连接处局部放大图,图中的粗实线为二者连接处的边界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第四导磁层30设置了第一过渡段32,其厚度自远离第二导磁层24的一端(即与第四导磁层30的主体段相连的一端,图4中的左端)到连接处逐渐增大;如图5所示为第二导磁层24和第一导磁层22的连接处局部放大图,图中的粗实线为二者连接处的边界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导磁层22设置了第二过渡段222,其厚度自远离第二导磁层24的一端(即与第一导磁层22的主体段相连的一端,图5中的右端)到连接处逐渐增大;如图6所示为第一导磁层22和第三导磁层26的连接处局部放大图,图中的粗实线为二者连接处的边界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导磁层22设置了第三过渡段224,其厚度自远离第三导磁层26的一端(即与第一导磁层22的主体段相连的一端,图6中的左端)到连接处逐渐增大,第三导磁层26设置了第四过渡段262,其厚度自远离第一导磁层22的一端(即与第三导磁层26的主体段相连的一端,图6中的右端)到连接处逐渐减小。综上所述,在图3至图6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导磁层26在外边界处设置了第四过渡段262,第一导磁层22在内、外边界处分别设置了第三过渡段224和第二过渡段222,第二导磁层24未设置过渡段,第四导磁层30在与第二导磁层24相连的一端设置了第一过渡段32。需说明的是,当设置有过渡段时,过渡段与相应的主体段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为一体式导磁涂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导磁层22的厚度至少为100μm,且不超过400μm;和/或第二导磁层24的厚度至少为300μm,且不超过600μm;和/或第三导磁层26的厚度至少为400μm,且不超过800μm;和/或第四导磁层30的厚度至少为100μm,且不超过400μ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不同导磁层的厚度。各导磁层的厚度整体满足第三导磁层26、第二导磁层24、第一导磁层22和第四导磁层30的厚度逐次减薄的规律,其具体取值则可根据具体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以上各厚度的下限值可满足基本的导磁性能需求,上限值则可确保设置导磁层的合理性,在达到导磁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了不必要的导磁材料浪费以及锅具1体积、重量的增加,有助于控制成本,同时提高产品实用性。此外,在该厚度范围内电阻均匀,有助于提高发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底14的外表面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中心区域、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对应覆盖有第三导磁层26、第一导磁层22和第二导磁层24。
在该实施例中,将锅底14的外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划分为中心区域、内环区、外环区,第三导磁层26、第一导磁层22和第二导磁层24则在锅底14的外表面由内向外连续分布,分别覆盖锅底14的中心区域、内环区和外环区,从而根据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分布情况对应设置锅底导磁层20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厚度,有助于提高磁场较弱区域的导磁特性,进而缩小锅底14不同部位的加热温度差异,使加热更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中心区域的面积占锅底14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4%,且不超过15%;和/或内环区的面积占锅底14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30%,且不超过50%;和/或外环区的面积占锅底14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35%,且不超过6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导磁层26、第一导磁层22和第二导磁层24理论上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锅底线圈4的设置位置和尺寸相对应即可,但不同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锅底线圈4的设置方式往往有所差异,通过具体限定以上三个导磁层在锅底14对应的覆盖面积占锅底14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一方面可满足常规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结构,另一方面可反向限制锅底线圈4的设置方式,确保了加热效果达到最佳。此外,从加热情况角度而言,锅底14的中心区域以及外环区磁感较弱,通过将中心区域以及外环区的面积占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在此处设置相对较厚的第三导磁层26和第二导磁层24,能够提高该区域的加热效率,若超过该范围,则不能和下方的锅底线圈4相匹配,而若过低,则会降低该区域加热的均匀性;内环区的磁感较强,通过将该区域的面积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在该区域内设置相对较薄的第一导磁层22,从而保证锅具1在该区域内的加热效率,并提高锅具1整体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四导磁层30的最高点超出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最高点。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第四导磁层30与线圈的高度关系,通过令第四导磁层30的最高点超出线圈的最高点,能够使第四导磁层30充分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同时可令高于线圈的部分锅具侧壁12也因设置有第四导磁层30而受到加热,增大了锅具1的加热面积,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四导磁层30的最高点超出线圈的最高点的高度H至少为5mm,且不超过10m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四导磁层30超出线圈的高度H为5mm至10mm,该下限值确保了第四导磁层30对线圈产生的磁场的充分感应,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增大锅具侧壁12上的加热面积,但线圈产生的磁场的辐射范围有限,过度升高第四导磁层30的最高点后,第四导磁层30顶部区域对应的加热温度并不能得到大幅提升,反而会造成材料浪费和锅具1增重,因此通过设置该上限值可确保第四导磁层30合理设置,有助于控制生产成本和产品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底导磁层20和/或第四导磁层30为导磁金属涂层。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锅底导磁层20和/或第四导磁层30为导磁金属涂层,即由导磁金属粉末通过喷涂的方式粘合在锅具基体10的底部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的部分区域而形成,既便于加工,又易于控制导磁层的厚度,有助于准确实现锅具1的设计值,从而使磁场在导磁层区域内均匀分布,实现了良好的电磁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磁金属涂层包含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铁、钴、镍、不锈钢。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导磁金属涂层的材质。导磁金属涂层可由铁、钴、镍、不锈钢的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从而实现良好的导磁性,有助于实现对锅具基体10的加热。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锅具1及锅底线圈4;锅底线圈4位于锅具1的底部,对应锅具1的第一导磁层22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锅具1和加热锅底14用的锅底线圈4,锅底线圈4通常呈环状,盘绕在锅具1的底部,锅底14与之对应的部分(即靠近中心区域的部分)电磁强度较强,设置相对较薄的第一导磁层22,锅底14对应于锅底线圈4以外的部分(即远离中心区域而靠近锅具侧壁12底端的部分)则电磁强度较弱,设置相对较厚的第二导磁层24。通过结合锅底线圈4产生的磁场的电磁强度在锅底14的分布情况在锅底14不同位置喷涂上不同厚度的导磁金属,形成新型导磁层,使磁场在锅底导磁层20区域内均匀分布,实现了良好的电磁加热效果。具体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磁加热饭煲,锅具1为内锅。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呈环状的锅底线圈4中心存在无线圈分布的空白区域,对应于锅底14的中心区域,可设置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磁层22的第三导磁层26。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还包括:侧壁线圈5,其围绕锅具1的四周,对应锅具1的第四导磁层30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烹饪器具还包括围绕在锅具1四周的侧壁线圈5,可令磁场作用于锅具侧壁12,强化锅具侧壁12的电磁强度。在锅具侧壁12的相应部位设置厚度最薄的第四导磁层30,使磁场在锅具1外表面的整体导磁层内均匀分布,实现了良好的电磁加热效果。具体地,侧壁线圈5位于锅具侧壁12的底部,且高于锅底线圈4,第四导磁层30超出侧壁线圈的最高点。可以想到的是,在设置有侧壁线圈5的情况下,锅底14设置有第二导磁层24的区域(即外环区)虽然没有直接对应设置线圈,但其处于锅底线圈4和侧壁线圈5之间,电磁强度应强于锅底14的中心区域,所以此时可令第三导磁层26的厚度大于第二导磁层24的厚度。
综上所述,电磁加热饭煲加热时,线圈的结构及线圈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将会影响线圈产生的磁场在内锅锅底及侧面的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当内锅锅底下方及侧面有线圈经过时,磁场强度较大,当内锅锅底下方没有线圈经过时,磁场强度较小,所以线圈产生的磁场在锅底及侧面分布并不均匀。目前内锅的导磁涂层一般为等厚,在不同位置的导磁特性相同,这种情况下,内锅的导磁涂层各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分布也将不均匀,由于温度分布与磁感应强度分布对应,因此内锅加热时的温度分布也不均匀。本实用新型根据电磁加热过程中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分布情况给内锅基体底部外表面和侧壁外表面的部分区域镀上不同厚度的导磁金属,提高磁场较弱区域的导磁特性,进而缩小内锅锅底及侧面加热温度差异,使内锅加热更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
锅具基体,其包括锅具侧壁和锅底,所述锅具侧壁的底端与所述锅底相连接;及
锅底导磁层,设置在所述锅底的外表面,所述锅底导磁层包括避开所述锅底的中心区域由内向外延伸至所述锅具侧壁的底端并依次相连的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所述第一导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导磁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导磁层还包括:
第三导磁层,所述第三导磁层覆盖所述锅底的中心区域,所述第三导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磁层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
第四导磁层,设置在所述锅具侧壁的外表面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锅具侧壁,所述第四导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磁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导磁层与所述第二导磁层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导磁层、所述第一导磁层、所述第二导磁层及所述第四导磁层中,相邻两个导磁层在连接处厚度相等,所述相邻两个导磁层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相连接的过渡段和主体段,所述过渡段背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为所述连接处,所述主体段的厚度处处相等,所述过渡段的厚度自与所述主体段相连的一端至所述连接处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100μm,且不超过400μm;和/或
所述第二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300μm,且不超过600μm;和/或
所述第三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400μm,且不超过800μm;和/或
所述第四导磁层的厚度至少为100μm,且不超过4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的外表面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所述中心区域、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对应覆盖有所述第三导磁层、所述第一导磁层和所述第二导磁层;
其中,所述中心区域的面积占所述锅底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4%,且不超过15%,和/或
所述内环区的面积占所述锅底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30%,且不超过50%,和/或
所述外环区的面积占所述锅底的外表面总面积的比例至少为35%,且不超过60%。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导磁层的最高点超出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线圈最高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导磁层的最高点超出所述线圈的最高点的高度至少为5mm,且不超过10mm。
10.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及
锅底线圈,位于所述锅具的底部,所述锅底线圈对应所述锅具的第一导磁层设置。
CN201920553386.7U 2019-04-23 2019-04-23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995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3386.7U CN209995937U (zh) 2019-04-23 2019-04-23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3386.7U CN209995937U (zh) 2019-04-23 2019-04-23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95937U true CN209995937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53386.7U Active CN209995937U (zh) 2019-04-23 2019-04-23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959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7436A (zh) * 2021-09-17 2021-12-31 深圳市海一电器有限公司 智能烹饪方法及系统
CN114680626A (zh) * 2020-12-29 2022-07-01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烹饪系统、烹饪控制方法、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0626A (zh) * 2020-12-29 2022-07-01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烹饪系统、烹饪控制方法、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CN113867436A (zh) * 2021-09-17 2021-12-31 深圳市海一电器有限公司 智能烹饪方法及系统
CN113867436B (zh) * 2021-09-17 2022-07-01 深圳市海一电器有限公司 智能烹饪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95937U (zh)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2168727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电饭煲
CN208876176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106923685B (zh) 适于电磁加热的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GB2048025A (en) Induction coil for an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JP5404917B2 (ja) 料理を保温する誘導加熱用食器
CN1054491C (zh) 电饭煲
CN209574335U (zh) 一种具有熔射层的铝合金内胆
CN204316768U (zh) 电磁加热装置及具有该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炊具
CN205831627U (zh) 烹饪器具
KR102455955B1 (ko) 고주파유도가열코일을 적용한 조리용기의 제조방법
CN204445448U (zh) 内锅及电饭煲
CN102595668A (zh) 电磁炉线圈盘及锅具
CN109662557A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烹饪器具和制造内锅的方法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07202689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JP2007075506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用容器
JPH1140335A (ja) 電磁加熱調理器
CN113116120A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05285954U (zh) 一种多用炒锅
CN109419314B (zh) 电饭煲
CN205923716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机
CN21138077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05994306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914960Y (zh) 电磁炉专用锅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