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80778U -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80778U
CN211380778U CN201922502012.5U CN201922502012U CN211380778U CN 211380778 U CN211380778 U CN 211380778U CN 201922502012 U CN201922502012 U CN 201922502012U CN 211380778 U CN211380778 U CN 211380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tainer body
layer
magnetic conduction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5020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兴航
曹达华
周瑜杰
李涛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5020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80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80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80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容器以及烹饪器具,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测温区和喷涂区,测温区位于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喷涂区位于测温区的四周;导磁层,导磁层通过冷喷涂工艺喷涂于喷涂区,导磁层的厚度在从容器本体的底部外周沿到测温区的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厚度的导磁层的设计需求,保证导热效果,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导磁层避开了测温区,利于对容器的底部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提高对容器温度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诸如电饭煲、压力锅等的烹饪器具采用电磁加热方式,通常采用不同金属复合板制造内锅,如常用的复合板有铁-铝复合板、钢-铝复合板、钢-铜-铝复合板等。其中,复合板通常采用固-固复合结构,复合方法经常有热轧、爆炸焊等复合方法,由于需要采用大型液压闸机,或者爆炸焊环境恶劣,只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因此,生产的复合板种类较少,各层厚度相对固定,不能任意制备不同厚度的复合板材料,并且复合板由于制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应力,在使用过程中冷热冲击情况下有开裂风险,另外,复合板存在成本较高,材料利用率不足等问题。
为此,相关技术中,采用喷涂技术在单层铝板上制备一层导磁涂层,进而避免了复合板存在的诸多缺陷,但存在传感器检测温度不精确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容器,所述容器的导热效果好、成本低,且温度的检测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容器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测温区和喷涂区,所述测温区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所述喷涂区位于所述测温区的四周;导磁层,所述导磁层通过冷喷涂工艺喷涂于所述喷涂区,所述导磁层的厚度在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周沿到所述测温区的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在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进行分区设计,利用冷喷涂工艺在喷涂区上喷涂厚度渐变导磁层,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厚度的导磁层的设计需求,保证导热效果,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导磁层避开了测温区,利于对容器的底部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提高对容器温度的检测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中部向所述容器本体内凹入以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内表面形成凸部,并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形成凹部,所述凹部的底壁表面形成所述测温区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侧壁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延伸,所述凹部的侧壁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喷涂区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层在所述凹部的侧壁外周沿处的厚度大于所述导磁层在除去所述凹部的侧壁外周沿的其余位置上的厚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磁层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的部分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磁层在除去所述凹部的侧壁的其余位置上的部分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为平面,所述导磁层凸出于所述平面且环绕所述测温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层的厚度为0-600微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本体包括底壁、侧壁和过渡壁,所述过渡壁分别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外周沿、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下端圆滑过渡连接,其中,所述测温区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外表面的中部,所述喷涂区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外表面以及所述过渡壁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还包括:氧化层,所述氧化层设于所述导磁层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还包括:防锈层,所述防锈层至少设于所述导磁层的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锈层覆盖在设有所述导磁层的所述容器本体的整个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还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设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导磁层位于所述防护层与所述容器本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层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者氟树脂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形成锅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容器。通过采用上述容器,有利于保证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且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容器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容器底部的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容器底部的外表面局部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容器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容器100,
容器本体10,测温区101,喷涂区102,烹饪腔103,
容器本体的底壁11,凸部111,凹部112,凹部的底壁113,凹部的侧壁114,容器本体的侧壁12,容器本体的过渡壁13,
导磁层20,防护层30,防锈层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和导磁层20。容器本体10限定出烹饪腔103,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测温区101和喷涂区102,测温区101位于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喷涂区102位于测温区101的四周,导磁层20通过冷喷涂工艺喷涂于喷涂区102。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容器100的底部外表面可以为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也可以包括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以及设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与侧壁12之间的过渡壁13的外表面。也就是说,导磁层20可以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也可以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以及过渡壁13的外表面。
其中,导磁层20的厚度在从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周沿到测温区101的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导磁层20的断面形成两边较薄、中间较厚的结构。通过设置上述导磁层20,可以避免导磁层20的边沿被剥离,保证导磁层20与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的结合强度,以及保证导磁层20与下述的防锈层40的结合能力,提高防锈层40的耐刮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通过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进行分区设计,利用冷喷涂工艺在喷涂区102上喷涂厚度渐变的导磁层20,不仅可以提高导磁层20与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的结合强度,满足不同厚度的导磁层20的设计需求,保证导热效果,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导磁层20避开了测温区101,利于对容器100的底部中部的温度进行检测,提高对容器100温度的检测精度。
在一些示例中,导磁层20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则导磁层20的厚度在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周沿到测温区101的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在另一些示例中,导磁层20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以及容器本体10的过渡壁13的外表面,导磁层20的厚度从容器本体10的过渡壁13的外周沿到测温区101先增大后减小。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容器本体10的底部中部向容器本体10内凹入,从而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内表面形成凸部111,并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形成凹部112,凹部112的底壁113的表面形成测温区101的至少一部分。
由此,通过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设置凹部112,不仅方便对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进行分区设计,方便喷涂导磁层20,而且可以对温度检测部件起到导向作用且容纳温度检测部件(例如温控器),从而方便检测容器100的底部温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112的侧壁114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延伸,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喷涂区102的一部分。例如,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表面可以全部用于喷涂导磁层20,也可以只喷涂在侧壁114的靠近其外周沿的位置处。
由此,通过将凹部112的侧壁114从上到下逐渐向外倾斜设置,不仅可以保证容器本体10的平整度,从而方便喷涂导磁层20,而且可以降低容器本体10的生产工艺以及导磁层20的喷涂工艺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保证容器本体10内腔的容量以及容器100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在凹部112的侧壁114喷涂导磁层20,可以保证导磁层20在凹部112处的发热效率,提高容器100的加热温度的均匀性。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包括中心段以及环绕中心段的环形周边段,中心段的外周沿与环形周边段的内周沿连接,中心段相对于环形周边段向容器本体10内凹入,从而使中心段的内表面形成凸部111,并在中心段的外表面形成凹部112,凹部112的侧壁与环形周边段的内周沿圆滑过渡连接。其中,凹部112的底壁113的表面形成测温区101,凹部112的侧壁114的表面以及环形周边段的外表面形成喷涂区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层20在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周沿处的厚度大于导磁层20在除去凹部112的侧壁的其余位置上的厚度,即导磁层20在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周沿处的厚度最大,这样有利于提高导磁层20的加热效率以及测温的精确度。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导磁层20在凹部112的侧壁上的部分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导磁层20在除去凹部112的侧壁的其余位置上的部分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提高导磁层20的加热效率以及提高测温精度。
具体地,导磁层20包括第一导磁层和第二导磁层,第一导磁层喷涂在凹部112的侧壁114的表面,第二导磁层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的除去凹部112表面的位置,第一导磁层的厚度从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周沿到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内周沿逐渐减小,第二导磁层的厚度从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周沿到容器本体10的底部的外周沿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导磁层20的厚度在从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周沿到测温区101的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申请人发现,导磁层20的厚度太大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导致导磁层20容易被剥离,而导磁层20的厚度太小会影响导磁效果,从而影响容器100的加热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导磁层20的厚度控制在0-600微米。
也就是说,导磁层20的最厚的部位的厚度可以为600微米。如上实施例,导磁层20在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外周沿处的厚度为600微米,导磁层20在凹部112的侧壁114的内周沿以及容器本体10的底部的外周沿处的厚度接近为0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层20为环形结构。例如导磁层20形成一个环形结构,或者导磁层20形成多个同心布置的环形结构,保证加热均匀性。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容器本体10的底壁外表面为平面,导磁层20凸出于平面,并且导磁层20环绕测温区101。也就是说,容器本体10的底壁外表面包括位于中部的测温区101以及环绕测温区101的喷涂区102,测温区101与喷涂区102位于同一平面内,导磁层20凸出于所述平面,即凸出于测温区101所在平面,从而环绕测温区101。
具体地,导磁层20在靠近测温区101处的厚度从外至内逐渐减小,在远离测温区101处的厚度从内至外逐渐减小。当然,不排除导磁层20的位于中间位置处的厚度相等的实施例,即导磁层20的厚度在从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周沿到测温区101的方向上呈先增大-中间保持不变-后减小的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器本体10包括底壁11、侧壁12和过渡壁13,过渡壁13分别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周沿、容器本体10的侧壁12的下端圆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测温区101位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的中部,喷涂区102位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以及过渡壁13的外表面。也就是说,导磁层20可以向上延伸到过渡壁13的外表面,从而增加导磁层20的覆盖面积,进而保证容器100的加热效果。
其中,过渡壁13可以形成圆弧段,过渡壁13的上端与容器本体10的侧壁12的下端相连,过渡壁13的下端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周沿相连,导磁层20可以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也可以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的外表面以及过渡壁13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氧化层(未示出),氧化层设于导磁层20的外表面。该氧化层能够减少电磁感应过程中的“驱肤效应”,减小导磁层20的电阻,提高发热效率和发热的均匀性,促进热量向容器本体10方向传递,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
其中,氧化层的厚度可以为0.5-5微米,例如氧化层的厚度可以为0.5微米、1微米、3微米或者5微米。氧化层为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的混合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防锈层40,防锈层40至少设于导磁层20的外表面。通过设置防锈层40,不仅可以实现防锈效果,对导磁层20进行保护,防止导磁层20磨损或者脱落,而且可以使容器100的外表面平整,提高容器100的外形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锈层40可以只设在导磁层20的外表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防锈层40覆盖在设有导磁层20的容器本体10的整个外表面,即防锈层40设在导磁层20的外表面以及容器本体10的未设置导磁层20的外表面。其中,防锈层40的厚度为20-30微米。例如,防锈层40的厚度可以为20微米、25微米或者30微米。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防护层30,防护层30设于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导磁层20位于防护层30与容器本体10之间。通过设置防护层30,不仅可以对导磁层20进行保护,防止导磁层20磨损或者脱落,而且可以使容器100的外表面平整,提高容器100的外形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层30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者氟树脂涂层。防护层30的厚度为20-30微米。例如,防护层30的厚度为20微米、25微米或者30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100还包括防护层30和防锈层40,防护层30覆盖涂覆有防锈层40的容器本体10,即防护层30作为容器100的最外部的涂层。
下面结合附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容器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容器本体10的基材为铝、铝合金等,容器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制备一层导磁层20,导磁层20可为铁、镍、铁氧体、430不锈钢中的一种。
导磁层20的表面具有氧化层,即氧化层覆盖于导磁层20表面。导磁层20外还具有防锈层40,防锈层40至少延伸至导磁层20的边缘。防锈层40的外侧具有防护层30,防护层30覆盖容器100的整体外表面,防护层30可为硅树脂、陶瓷涂层、氟树脂涂层等。进一步地,容器本体10的内侧具有不粘涂层,不沾涂层可以为氟树脂不粘涂层或者陶瓷不粘涂层。
如图2所示,导磁层20位于容器100的底部,从容器100的底壁边缘部位起,一直延伸至位于中部的凹部112(测温区101),导磁层20的厚度由0um起逐渐增大至最厚部位600um,然后再逐渐降低至0um,且厚度最大部位位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11平面向凹部112过渡的斜面的起始点,即厚度最大部位位于与凸部111位置对应的凹部112的侧壁外周沿处,从而形成一个中间厚两边薄的导磁层2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可以为锅具,例如可以为电饭煲以及电压力锅的内锅,还可以为用于其他类型的电磁烹饪器具的锅具。本实用新型的容器100至少具备以下技术效果:
(1)将导磁层20与测温区101平滑过渡连接,可以防止导磁层20被尖锐的温度检测部件破坏,或者防止导磁层20对温度检测部件造成破坏;
(2)将导磁层20的位于内侧的厚度设置为向内逐渐减小,不仅可以对温度检测部件起到导向的作用,方便温度检测部件的安装,而且可以提高该部分导磁层20与容器本体10的连接强度;
(3)将导磁层20的位于内侧的厚度设置为向内逐渐减小,可以避免电热感应产生的热量集中在测温区101而造成测温的精度较低的问题,并且位于内侧的导磁层20的电阻较小,可以快速地传导热量,从而提高容器100温度的均匀性;
(4)将导磁层20设置为从外到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样设置在靠近容器本体10中心处的导磁层20的厚度较大,能够提高该部分的导磁性能,从而提高发热效率,并且可以减少导磁层20靠近容器本体10的底部中心的热应力,提高导磁层20的耐腐蚀性能;
(5)通过设置上述导磁层20,可以实现导磁层20与容器本体10的高结合强度,使得发热均匀,且冷喷过程效率高,沉积率高,还可以提高导磁层20与防锈层40的结合力,提高防锈层40的耐刮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未示出)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容器100。这里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的内锅,也可以为压力锅的内锅。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器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即烹饪器具的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加热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测温区和喷涂区,所述测温区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所述喷涂区位于所述测温区的四周;
导磁层,所述导磁层通过冷喷涂工艺喷涂于所述喷涂区,所述导磁层的厚度在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周沿到所述测温区的方向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中部向所述容器本体内凹入以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内表面形成凸部,并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形成凹部,所述凹部的底壁表面形成所述测温区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侧壁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延伸,所述凹部的侧壁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喷涂区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层在所述凹部的侧壁外周沿处的厚度大于所述导磁层在除去所述凹部的侧壁外周沿的其余位置上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层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的部分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磁层在除去所述凹部的侧壁的其余位置上的部分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外表面为平面,所述导磁层凸出于所述平面且环绕所述测温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层的厚度为0-60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包括底壁、侧壁和过渡壁,所述过渡壁分别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外周沿、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下端圆滑过渡连接,
其中,所述测温区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外表面的中部,所述喷涂区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外表面以及所述过渡壁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氧化层,所述氧化层设于所述导磁层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锈层,所述防锈层至少设于所述导磁层的外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锈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锈层覆盖在设有所述导磁层的所述容器本体的整个外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设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导磁层位于所述防护层与所述容器本体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者氟树脂涂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的厚度为20-30微米。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形成锅具。
17.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
CN201922502012.5U 2019-12-31 2019-12-31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380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2012.5U CN211380778U (zh) 2019-12-31 2019-12-31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2012.5U CN211380778U (zh) 2019-12-31 2019-12-31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80778U true CN211380778U (zh) 2020-09-01

Family

ID=72233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502012.5U Active CN211380778U (zh) 2019-12-31 2019-12-31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80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40875C2 (ru) Варочный котел, пригодный для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8740007B2 (en) Cooking utens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545487A (zh) 电磁内锅的加工方法
CN206006885U (zh) 锅体和锅具
CN202397285U (zh) 厨具内锅
CN113116120A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138077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09219919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9950999U (zh) 一种防锈铁锅
CN207940630U (zh) 一种复合锅
CN208876041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1380776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09995937U (zh) 锅具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JP2013255647A (ja) 非金属製鍋
CN209202802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0748665U (zh) 不粘器皿
CN113116118B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3850013U (zh) 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N216137612U (zh) 用于炊具表面的耐磨不粘涂层结构
JP2015150396A (ja) 調理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調理鍋
CN113073286B (zh) 复合材料、电器和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CN211632766U (zh) 一种内钢外铝复合双层炊具
CN208658662U (zh) 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CN208784370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115137215A (zh) 炊具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