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3822U - 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3822U
CN220413822U CN202321588288.XU CN202321588288U CN220413822U CN 220413822 U CN220413822 U CN 220413822U CN 202321588288 U CN202321588288 U CN 202321588288U CN 220413822 U CN220413822 U CN 220413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channel
air
laundry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82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帕德诺尤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82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3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3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3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衣物处理筒和热泵换热组件;箱体和衣物处理筒之间具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与衣物处理筒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热泵换热组件设置在换热通道内;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通道内,热交换器用于吸收换热通道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从而提升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物处理设备(比如干衣机)已成为较多家庭必不可少的设备。市面上的干衣机等衣物处理设备内通常设置有冷凝器和蒸发器,通过流动在冷凝器和蒸发器内的换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空气的烘干或析湿等效果,从而对干衣机内的衣物进行烘干。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干衣机换热效率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衣物处理筒和热泵换热组件;
所述箱体和所述衣物处理筒之间具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热泵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通道内;
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热交换器用于吸收所述换热通道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在箱体和衣物处理筒之间设置换热通道,使换热通道与衣物处理筒的内腔连通,且热泵换热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通道内,从而使热泵换热组件能够与换热通道内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以实现对衣物处理筒的内腔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同时,通过设置热交换器,使热交换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换热通道内,从而通过热交换器吸收换热通道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比如当衣物处理设备处于稳态阶段时,由于热泵换热组件的压缩机会产生过热,进而导致换热通道内存在多余热量,多余热量会导致衣物处理设备的循环时间增长且能耗增加,因此,通过设置热交换器,使热交换器将至少在稳态阶段时压缩机传递的多余热量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即,通过热交换器对换热通道内的热量进行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压缩机传递的过量热量导致衣物处理筒内超温过热的情况出现,减少了设备循环时间和能耗,实现了使换热通道和衣物处理筒的内腔中流动的空气气流能够保持在较佳的加热温度范围内,从而提高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泵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
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泵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
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吸热本体以及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的空气流道;
所述吸热本体与所述空气流道接触换热,以吸收所述空气流道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热本体具有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分别与外界连通,所述入口用于供冷却介质进入,所述冷却介质用于与进入至所述空气流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内设置有换热翅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翅片间隔布设在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为气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空气流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不同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冷却介质通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换热通道内的温度,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散热风机的工作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热本体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吸热本体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吸热本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集水结构,至少部分所述集水结构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以至少收集所述热交换器上产生的冷凝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用于至少对所述衣物处理筒和所述箱体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结构为套设在所述衣物处理筒外围的密封桶;
所述密封桶的对应所述衣物处理筒的衣物投放口的位置处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衣物投放口的边缘密封设置。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循环时间与换热通道内的温度值的关系变化图。
其中,1、箱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前面板;14、后面板;15、前风道;16、后风道;17、结构空隙;18、衣物投放口;19、驱动电机;2、衣物处理筒;3、热泵换热组件;31、蒸发器;32、冷凝器;33、压缩机;34、膨胀装置;35、换热介质;4、换热通道;5、循环风机;6、热交换器;6a、空气流道;6b、冷却介质通道;61、吸热本体;62、换热翅片;63、第二壳体;7、散热风机;8、温度传感器;9、密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包括箱体1、设置在箱体1内的衣物处理筒2和热泵换热组件3。
其中,箱体1和衣物处理筒2之间具有换热通道4,换热通道4与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热泵换热组件3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
空气能够在换热通道4和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之间循环流动,由于至少部分热泵换热组件3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因此,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气流能够在流经热泵换热组件3时与热泵换热组件3进行热交换,然后进一步流向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以通过热交换后的空气气流对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放置的衣物进行换热。示例性的,换热通道4内还可设置循环风机5,循环风机5能够驱动空气在换热通道4和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之间进行循环流动。
示例性的,热泵换热组件3具体包括蒸发器31、冷凝器32和压缩机33。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均与压缩机33连通,换热介质35能够在蒸发器31、冷凝器32和压缩机33之间进行循环流动。示例性的,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
具体实现时,热泵换热组件3还可以包括膨胀装置34,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之间通过该膨胀装置34连通,这样在压缩机33停止运转后,冷凝器32与蒸发器31内的压力可以较快的自动达到平衡,减轻启动时的载荷。膨胀装置34比如为毛细管。
参照图2所示,热泵换热组件3在工作时,压缩机33吸入低压气态的换热介质35(比如为冷媒),换热介质35经压缩机33压缩后以高温高压的气态状态排出至冷凝器32内,与进入至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换热。空气被冷凝器32加热后,换热介质35同时被空气冷却并凝结形成高压液体,然后经过膨胀装置34减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后进入至蒸发器31内,再与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换热。具体地,蒸发器31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冷凝下来实现除湿,然后气液两相混合物的换热介质35吸热后变成气态低温的换热介质35回送至压缩机33内再进行加压,以此循环,实现热量交换。
通过热泵换热组件3对衣物处理筒2内的烘干的过程为:衣物处理筒2内的低温湿空气在循环风机5的作用下进入换热通道4内,比如可以首先经过蒸发器31,与蒸发器31进行换热,使蒸发器31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以实现空气除湿。除湿后的干燥低温空气再经过冷凝器32进行换热,以对空气进行加热,形成高温干燥的热空气后再进入衣物处理筒2内,从而实现对衣物处理筒2内的衣物进行加热或烘干。
其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热交换器6,热交换器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热交换器6用于吸收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
示例性的,衣物处理设备在对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的衣物进行烘干时,衣物处理设备会依次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热阶段。在该阶段中,热泵换热组件3提供的热能主要用于提高相关的零部件(比如冷凝器32)的温度以及衣物处理筒2内的衣物温度,即,冷凝器32进行快速升温,以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使加热后的空气用于对衣物处理筒2内的衣物进行升温。
第二阶段为稳态阶段。在该阶段中,热泵换热组件3达到最佳工作效率,冷凝器32和蒸发器31的换热效率保持在基本恒定的最佳状态,在换热通道4和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流动的空气气流保持在最佳的加热温度范围内,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最佳。
第三阶段为功率下降阶段。在该阶段中,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空气温度会进一步增加,衣物处理筒2内的衣物上水分变得更少,从衣物上蒸发水分变得更加困难,热泵换热组件3的换热效率则对应下降。
在稳态阶段中,由于换热通道4内温度较高,为了保证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的换热效率,压缩机33会由于持续处于高温高压的运行状态而产生过热现象,导致自身温度过高,而这些过多的热量会通过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传递至换热通道4内,使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气流升温,导致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超温过热,衣物处理设备则无法维持最佳的换热效率,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具体实现时,将热交换器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使其能够吸收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衣物处理筒2内的与衣物换热后的湿热空气在与热泵换热组件3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热交换器6进行吸热,从而实现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降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则避免了压缩机33由于过热而影响到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温度,进而避免了影响衣物处理设备在稳态阶段下的最佳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了使衣物处理设备继续维持在稳态阶段,或者使衣物处理设备维持稳态阶段的时间更长。
本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在箱体1和衣物处理筒2之间设置换热通道4,使换热通道4与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连通,且热泵换热组件3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从而使热泵换热组件3能够与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以实现对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同时,通过设置热交换器6,使热交换器6的至少部分位于换热通道4内,从而通过热交换器6吸收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比如当衣物处理设备处于稳态阶段时,由于热泵换热组件3的压缩机33会产生过热,进而导致换热通道4内存在多余热量,多余热量会导致衣物处理设备的循环时间增长且能耗增加,因此,通过设置热交换器6,使热交换器6将至少在稳态阶段时压缩机33传递的多余热量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即,通过热交换器6对换热通道4内的热量进行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压缩机33传递的过量热量导致衣物处理筒2内超温过热的情况出现,减少了设备循环时间和能耗,实现了使换热通道4和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流动的空气气流能够保持在较佳的加热温度范围内,从而提高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具体可以为干衣机或者洗烘一体机等。其中,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筒2可以为滚筒式,也可为波轮式,本实施例中具体以滚筒式的干衣机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31位于冷凝器32的上游侧,热交换器6位于蒸发器31的上游侧。这样设置,能够使从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流入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气流首先经过热交换器6,从而通过热交换器6预先吸收掉空气中的一部分热量,这样当空气气流再流向蒸发器31时温度能够进一步降低,使蒸发器31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起到更好的降温冷凝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蒸发器31的能耗。
示例性的,可以将热交换器6可拆卸的安装在箱体1内,比如热交换器6通过螺接或者卡接等方式与箱体1可拆卸连接。此时,可以在箱体1上开设连通于换热通道4的安装口,热交换器6可通过安装口放入换热通道4内,或者通过安装口从箱体1内拿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6也可设置在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之间。这样设置,能够使从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流入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在通过蒸发器31进行降温冷凝后,还能够进一步通过热交换器6进行吸热,从而能够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双重降温,能够起到更好的降温冷凝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和烘干效率。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6包括吸热本体61以及与换热通道4连通的空气流道6a,吸热本体61与空气流道6a接触换热,以吸收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
也就是说,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可经该空气流道6a进入至热交换器6中,由于吸热本体61与空气流道6a接触换热,因此吸热本体61会吸收自换热通道4流入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的部分热量,这样会使吸热本体61与空气的换热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热交换器6的吸热效果。并且,空气流道6a的设置还能够起到对空气气流的导引作用,保证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气流流速,从而进一步保证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其中,吸热本体61与空气流道6a接触换热,具体比如可以是吸热本体61与空气流道6a直接接触换热(比如吸热本体61为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吸热本体61之间限定出空气流道6a,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与吸热本体61进行直接接触换热),也可以是吸热本体61与空气流道6a间接接触换热(比如吸热本体61与其他内部形成有空气流道6a的结构接触,以使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通过该结构与吸热本体61实现接触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热本体61具有冷却介质通道6b,冷却介质通道6b具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和出口分别与外界连通,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用于供冷却介质进入,冷却介质用于与进入至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也就是说,通过向冷却介质通道6b中通入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由入口进入至该冷却介质通道6b中,然后与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空气中的热量吸收,吸收空气热量后的冷却介质进而从上述出口排出至外界,从而实现换热,结构简单且换热效果好。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的向冷却介质通道6b内流入温度较低的冷却介质与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能够实现对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的更好的吸热效果,即进一步提升了热交换器6的吸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吸热本体61也可采用其他方式来吸收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比如吸热本体61的内部具有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可以通过发生相变来使吸热本体61自身的温度降低,以对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进行降温,从而实现了吸收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为气体。冷却介质使用气体,相对于使用其他状态的冷却介质,流动速度更快,因此冷却介质的热交换效果也就更好,从而能进一步提升热交换器6的吸热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2所示,具体实现时,该气体可以是衣物处理设备外部的冷空气,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和出口均与外界连通,从而能够将外界的冷空气引入冷却介质通道6b内,以实现对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的吸热。
具体可参见图2所示,示例性的,可在箱体1表面开设连通外界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与进风口11连通,冷却介质通道6b的出口与出风口1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热本体6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吸热本体61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吸热本体61之间限定出空气流道6a。这样设置,能够使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气流与相邻的两个吸热本体61均能够实现接触换热,即增加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气流与吸热本体61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热交换器6的换热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参见图3所示。示例性的,热交换器6比如可设置为包括多个中空的第一壳体和多个中空的第二壳体63。其中,第一壳体即为吸热本体61,其内部形成冷却介质通道6b,第二壳体63内形成空气流道6a。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63交错式叠设,这样不仅限定出了空气流道6a,还能够保证冷却介质通道6b的结构稳定性。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63的形状可相互匹配,以使热交换器6整体结构规整,从而能够更加方便设置在箱体1内部,且与蒸发器31的形状相适配,从而提高箱体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示例性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63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热交换器6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方便装配和搬运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与空气流道6a的入口可设置在热交换器6的不同侧。这样设置,能够避免冷却介质通道6b的出口处的较热的冷却介质对入口处的温度较低的冷却介质造成干涉而影响到冷却介质进入通道之前的低温状态,从而进一步保证吸热本体61的换热效果。
参见图3所示,示例性的,可将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和空气流道6a的空气进口设置在热交换器6的相邻的两个不同侧,例如热交换器6呈立方体结构时,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和出口开设在立方体结构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空气流道6a的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开设在立方体结构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上,从而不仅保证了吸热本体61和空气流道6a的接触换热,还实现了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与空气流道6a的入口位于热交换器6的不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介质通道6b内设置有换热翅片62。换热翅片62能够增大冷却介质与冷却介质通道6b内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冷却介质对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的吸热效果,进一步提升热交换器6的换热效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的提升。
参照图4所示,示例性的,可将换热翅片62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与冷却介质通道6b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设置,能够使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通道6b内流动的过程中与换热翅片62进行热交换的时间更长,因此冷却介质对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的吸热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热交换器6的吸热效果,也进一步提升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翅片62为多个,多个换热翅片62间隔布设在冷却介质通道6b内。这样设置,能够使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通道6b内流动时能够与尽可能多的换热翅片62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提升热交换器6的吸热效果。
参照图4所示,示例性的,多个换热翅片62沿冷却介质通道6b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各换热翅片62均沿冷却介质通道6b的延伸方向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翅片也可采用其他的布设形式,例如多个换热翅片62在沿冷却介质通道6b的延伸方向前后间隔布设。
示例性的,热交换器6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63和换热翅片62均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比如铝、铜等),以达到较好的热交换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还设置有集水结构,至少部分集水结构位于热交换器6的下方,以至少收集热交换器6上产生的冷凝水。集水结构的设置,能够将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流经热交换器6后在热交换器6上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收集,使热交换器6的表面干燥,从而进一步保证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的干燥度,同时还可以防止冷凝水滴落或者流动至箱体1内的其他部件上,而导致部件遇水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示例性的,集水结构可采用集水槽,集水槽可与外界连通,从而能够将冷凝水及时排出至衣物处理设备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还设置有散热风机7,散热风机7的出风侧朝向冷却介质通道6b。这样设置,能够通过散热风机7加快冷却介质通道6b内的冷却空气流速,从而加快冷却空气与吸热本体61之间的热交换,使吸热本体61吸收的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能够更快地通过冷却空气传递至外界,使热交换器6实现更快速的吸热降温,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热交换器6的吸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升热泵换热组件3及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参见图5所示,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可将散热风机7设置在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与外界的连通处,即箱体1的进风口11与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之间。并使散热风机7的进风侧朝向箱体1的进风口11处,出风侧朝向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处。
图2中具体示出了一种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的示例。散热风机7在开启状态下,外界的冷却空气通过冷却介质通道6b的入口引入冷却介质通道6b内,以使外界的冷却空气吸收空气流道6a内的空气传递至吸热本体61上的热量,吸热后的冷却空气然后通过冷却介质通道6b的出口排出至外界。
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8和控制器。其中,散热风机7和温度传感器8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8用于检测换热通道4内的温度,控制器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8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散热风机7的工作状态。这样设置,能够根据衣物处理设备内的具体状态进行散热风机7的状态的改变,使用灵活且节能。
此处的工作状态比如可以为散热风机7的开启、关闭、功率增大、功率减小、转速提高、转速降低等。具体可根据操作人员的需求选择控制器对散热风机7的控制方式。
这样设置能够在比如热泵换热组件3未处于稳态阶段(例如处于预热阶段,温度传感器8检测到的温度未达到预设温度时),热交换器6无需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吸热时使散热风机7关闭或低功率运行,使此时热交换器6上的冷却介质通道6b内保持自然对流状态即可,从而能够进一步节省衣物处理设备的能耗,提升衣物处理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比如,当温度传感器8检测到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例如处于稳态阶段),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7开启,或者控制散热风机7的转速或功率提高,以使冷却介质,即空气能够更多的进入至冷却介质通道6b中,与空气流道6a中的热空气进行换热,将空气流道6a中的空气的部分热量吸走,从而防止过热情况的出现。
其中,预设温度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具体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7的转速大小,即通过控制散热风机7的功率,以实现使热交换器6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的吸热量与压缩机33向换热通道4内传递的热量相同,从而使整个衣物处理设备内部的热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从而进一步保证热泵换热组件3能够以最佳的工作效率保持运行
具体实现时,温度传感器8能够实时检测并传递换热通道4内的实际温度值至控制器中。示例性的,当控制器识别到实际温度值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器则向散热风机7输出控制信号,使散热风机7运行,热交换器6的换热效率则进一步提升。当控制器识别到实际温度值降至预设温度以下时,控制器则向散热风机7输出停止信号,散热风机7停止运行。
参照图1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还设置有密封结构9,密封结构9用于至少对衣物处理筒2和箱体1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具体可参照图5所示,示例性的,衣物处理筒2设置在箱体1内部时,通常需要将衣物处理筒2与设置在箱体1内部的驱动电机19传动连接,以通过驱动电机19驱动衣物处理筒2相对于箱体1进行转动,同时,将衣物处理筒2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与箱体1进行转动连接以保证对衣物处理筒2实现安装固定的同时使其能够转动。此外,可以在箱体1的前面板13内部设置使位于衣物处理筒2前侧的出风口12与换热通道4连通的前风道15,以及会在箱体1的后面板14内部设置使衣物处理筒2后侧的进风口11连通的后风道16。
由于衣物处理筒2在工作时需要相对于箱体1进行转动,因此,衣物处理筒2与箱体1的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之间的连接处会存在结构空隙17,该结构空隙17会导致衣物处理筒2内的热量从连接处泄漏,导致减缓了筒内温度的提升,从而影响到整个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通过密封结构9将衣物处理筒2与箱体1的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保证了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的空气不会从连接处泄漏至外部,避免了热量的散失,从而缩短了衣物处理设备的预热时间,使衣物处理设备能够更快地进入稳态阶段,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且降低了运行时间和能耗。
并且,通过密封结构9将衣物处理筒2与箱体1的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还能够取消掉原本在衣物处理筒2与箱体1的连接处设置的密封件,从而进一步避免衣物处理筒2在转动时与密封件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的功率损耗,降低了电机消耗,提升了衣物处理设备的工作效率。
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密封结构9,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衣物处理筒2内的热量泄漏,保证了衣物处理筒2内的热量,使设备能够尽快的进入稳态阶段;同时,通过设置热交换器6,将热交换器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通道4内,在衣物处理设备处于稳态阶段时,热交换器6能够对换热通道4内因压缩机33过热而产生的过多热量进行吸收,使换热通道4内的热量达到平衡,使衣物处理设备在稳态阶段下处于较佳工作效率,使衣物处理设备继续维持在稳态阶段,或者使衣物处理设备维持稳态阶段的时间更长,进而减小了设备循环时间和能耗,提高了换热效率。
参见图5所示,示例性的,密封结构9为套设在衣物处理筒2外围的密封桶。密封结构9使用密封桶,能够与衣物处理筒2的形状更好地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沿衣物处理筒2的周侧各个方向对衣物处理筒2和箱体1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因此密封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升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效率。
其中,密封桶的对应衣物处理筒2的衣物投放口18的位置处具有开口,开口与衣物投放口18的边缘密封设置。密封桶设置开口能够避开衣物投放口18的位置,使用户能正常通过衣物投放口18向衣物处理筒2的内腔中放置衣物。并且,密封桶的开口与衣物投放口18的边缘密封设置,则能够进一步保证密封桶的密封效果。
参见图5所示,示例性的,在箱体1内安装密封桶时,可将密封桶与衣物处理筒2同轴设置,并使密封桶的前侧与箱体1的前面板13连接,后侧与箱体1的后面板14连接,从而对衣物处理筒2,以及衣物处理筒2和箱体1的连接处沿周向进行包围,以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并且,密封桶与箱体1之间可采用密封件进行密封连接,以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结构9还可采用其他结构设置方式实现对衣物处理筒2和箱体1的连接处的密封。
参见图6所示,图6示出了衣物处理设备的循环时间与换热通道内的空气温度值的关系变化图。其中曲线A为未设置热交换器6和密封结构9时,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通道内的空气温度在设备循环过程中随时间而变化的示意曲线。曲线B为在换热通道4内设置了热交换器6和密封结构9后,衣物处理设备的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温度在设备循环过程中随时间而变化的示意曲线。
参照图6中的曲线A所示,在不设置热交换器6和密封结构9时,衣物处理设备处于稳态阶段的过程中,由于压缩机33会产生过热,导致换热通道4内产生多余热量,衣物处理筒2的内部过热。当压缩机33自身温度过高时需要进行自护性关闭,热泵换热组件3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的换热效率继而下降,换热通道内的空气温度则对应下降,此时衣物处理设备不具备稳态阶段时的较佳的加热温度。当压缩机33的温度降低至正常工作温度时,压缩机33需要重新开启,热泵换热组件3继续对换热通道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并逐步达到稳态阶段时的较佳的加热温度,然后会在压缩机33过热时再次关闭,然后再进行下一次开启,依此循环运行。也就是说,由于压缩机33在稳态阶段的过热问题,会导致衣物处理设备在循环过程中的温度不断波动,影响稳态阶段的维持。
参照图6中的曲线B所示,通过在换热通道4内设置热交换器6和密封结构9,能够通过热交换器6对换热通道4内因压缩机33过热而产生的过多热量进行吸收,使换热通道4内的热量达到平衡,使衣物处理设备在稳态阶段下处于较佳工作效率,衣物处理设备能够继续维持在稳态阶段或者维持稳态阶段的时间更长。同时,密封结构9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衣物处理筒2内的热量泄漏,保证了衣物处理筒2内的热量,使设备能够尽快的进入稳态阶段,进一步起到了延长稳态阶段的时间的效果,从而减小了设备循环时间和能耗,提高了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衣物处理筒和热泵换热组件;
所述箱体和所述衣物处理筒之间具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内腔连通,至少部分所述热泵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通道内;
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热交换器用于吸收所述换热通道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
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
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吸热本体以及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的空气流道;
所述吸热本体与所述空气流道接触换热,以吸收所述空气流道内的空气的部分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本体具有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分别与外界连通,所述入口用于供冷却介质进入,所述冷却介质用于与进入至所述空气流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内设置有换热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和/或,所述换热翅片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翅片间隔布设在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内;
和/或,所述冷却介质为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空气流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不同侧。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为气体;
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侧朝向所述冷却介质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换热通道内的温度,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散热风机的工作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本体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吸热本体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吸热本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集水结构,至少部分所述集水结构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以至少收集所述热交换器上产生的冷凝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用于至少对所述衣物处理筒和所述箱体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为套设在所述衣物处理筒外围的密封桶;
所述密封桶的对应所述衣物处理筒的衣物投放口的位置处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衣物投放口的边缘密封设置。
CN202321588288.XU 2023-06-20 2023-06-20 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20413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288.XU CN220413822U (zh) 2023-06-20 2023-06-20 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288.XU CN220413822U (zh) 2023-06-20 2023-06-20 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3822U true CN220413822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51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8288.XU Active CN220413822U (zh) 2023-06-20 2023-06-20 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3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5282373B2 (en) Clothes treating apparatus
AU2008295743B2 (en) Dehumidifying apparatus for dryer
US10184206B2 (en) Clothes trea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718042B1 (ko) 의류건조기
EP3294943B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CN101173440B (zh) 一种采用热泵作为热源的洗衣干燥机干燥方法
JP2008113944A (ja) 衣類乾燥機
CN220413822U (zh) 衣物处理设备
EP2147999A1 (en) Home laundry drier
KR20100037772A (ko)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건조 시스템
JP2009034188A (ja) 洗濯乾燥機
RU2069827C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сушки материалов
KR100652772B1 (ko) 하이브리드 의류 건조기 및 건조 방법
CN21424501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8466157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8756634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9099589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5289384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0629479B (zh) 一种集成装置及干燥设备
JP2018102800A (ja) 衣類乾燥機
KR101174656B1 (ko) 증기압축 사이클 시스템을 구비하는 의류 건조기
JP6913843B2 (ja) 衣類乾燥機
JP2009018088A (ja) 洗濯乾燥機
CN115807309A (zh) 衣物处理控制方法和装置、衣物处理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JP2018114038A (ja) 衣類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