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79793U -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79793U
CN220379793U CN202321985759.0U CN202321985759U CN220379793U CN 220379793 U CN220379793 U CN 220379793U CN 202321985759 U CN202321985759 U CN 202321985759U CN 220379793 U CN220379793 U CN 220379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exhaust
exhaust device
integrated
liquid cont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857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凤婷
张炳卫
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857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79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79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79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所述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包括装饰板和盛液盒,所述装饰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并设有安装口;所述盛液盒插装于所述安装口,并配置为可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取出,所述盛液盒具有进蒸汽口、出蒸汽口和进空气口。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盛液盒可从装饰板的安装口取出和安装,使排气装置的结构简单且方便操作,装饰板还能够避免灰尘油污等进入到集成灶的内部,且排气装置集成排放蒸汽与保持集成灶内外空气流程,提升集成灶的使用安全和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厨房家电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改进,蒸烤煮等烹饪方式的集成化已成为未来烹饪的发展方向,集成灶是可以将灶具、抽油烟机、消毒柜、蒸汽烤箱等多种厨房电器整合在一起的设备,通过将多个功能整合在一起,方便用户便捷地完成多种烹饪,且能够节省空间,使厨房更加美观整洁。蒸烤模块通常设置在灶具模块的下方,那么蒸烤模块的排气设计会非常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集成灶的排气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提升集成灶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燃气灶,包括前述的排气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包括装饰板和盛液盒,所述装饰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并设有安装口;所述盛液盒插装于所述安装口,并配置为可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取出,所述盛液盒具有进蒸汽口、出蒸汽口和进空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灶的排气装置,盛液盒可从装饰板的安装口取出和安装,使排气装置的结构简单且方便操作,烹饪设备中产生的多余蒸汽可以有效排出,能够提升集成灶的烹饪效果,装饰板还能够避免灰尘油污等进入到集成灶的内部,且排气装置上设有进空气口,能够确保集成灶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提升集成灶的使用安全和工作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排气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盛液盒上设有翻边部,所述翻边部层叠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并支撑于所述安装口周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饰板上设有沉槽,所述安装口设于所述沉槽底面上,所述翻边部层叠于所述沉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出汽板,所述出汽板层叠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并盖住所述盛液盒,所述出汽板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出蒸汽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盛液盒的一端开口,并由所述出汽板遮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所述出蒸汽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盛液盒具有分隔开的出蒸汽腔和进空气腔,所述开口的一部分构造为所述出蒸汽口,且另一部分构造为与所述进空气腔连通,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出蒸汽腔和所述进空气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进蒸汽口可分离地对接,且另一端配置用于对接蒸汽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盛液盒的底壁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上端高于所述盛液盒的内底面,且下端伸出所述盛液盒的底壁,所述套管可分离地与所述管接头密封套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容纳盒,所述容纳盒设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二侧,并罩住所述安装口,所述盛液盒可取出地容置于所述容纳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盒上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进空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灶,包括:灶具和前述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安装于所述灶具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灶具包括面板和与所述面板层叠的底壳,所述装饰板安装于所述面板上或与所述面板集成,所述装饰板的第二侧朝向所述底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进蒸汽口可分离地对接,且另一端配置用于对接蒸汽管路,所述管接头的外周面上设有定位台,所述定位台层叠连接至所述底壳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台上设有定位凸包,所述定位凸包插接于所述底壳上,以预定位所述管接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容纳盒和支架,所述容纳盒设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二侧,并罩住所述安装口,所述盛液盒可取出地容置于所述容纳盒;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壳固定连接,且所述容纳盒安装于所述支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灶还包括:烹饪器具和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烹饪器具,且另一端连通所述进蒸汽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盛液盒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盛液盒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与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底壳与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集成灶10,排气装置100,装饰板110,第一侧111,第二侧112,安装口113,沉槽114,盛液盒120,进蒸汽口121,出蒸汽口122,进空气口123,翻边部124,出蒸汽腔125,进空气腔126,套管127,第一密封圈1271,进气孔128,挡板129,出汽板130,通气孔131,管接头140,第二密封圈141,定位台142,定位凸包143,容纳盒150,透气孔151,支架160,灶具200,面板210,底壳220,烹饪器具300,排气管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成灶的排气装置100,可以应用于集成灶10上,排气装置100包括装饰板110和盛液盒120,装饰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并设有安装口113,其中,安装口113可沿自第一侧111到第二侧112方向延伸,盛液盒120插装于安装口113,换言之,盛液盒120是安装在装饰板110上的,并配置为可从装饰板110的第一侧111可取出,便于对盛液盒120进行清理或者倒掉盛液盒120内的冷凝水,结构简单且方便用户操作。
其中,装饰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第二侧112可朝向集成灶10内部,第一侧111的至少一部分朝向集成灶10的外部,通过将盛液盒120插装于装饰板110的安装口113,能够对盛液盒120进行定位,提升盛液盒120的结构稳定性,排气装置100可安装于集成灶10的面板210上,具体地,可安装在灶具200的面板210上,在排气装置100安装后,装饰板110还能够密封盛液盒120与集成灶10的接触位置之间的间隙,避免油污灰尘等从缝隙进入到集成灶10的内部。
另外,盛液盒120具有进蒸汽口121、出蒸汽口122和进空气口123。具体而言,集成灶10可具有灶具200蒸烤箱、电饭煲等烹饪器具300,可以理解地是,这些烹饪器具300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所有通常需要设计通风口,以将烹饪器具3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湿气和水蒸气等排出,避免烹饪器具300内部积水或产生过多的湿气,影响烹饪效果,其中,盛液盒120上的进蒸汽口121可连通烹饪器具300内部,以便于排出烹饪器具300内部过多的蒸汽或湿气,进入盛液盒120内部的蒸汽可从出蒸汽口122排出,且排气装置100上还可设有进空气口123,进空气口123能够向集成灶10内通入空气,以便于集成灶10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确保灶具200在工作时,燃气能够充分燃烧,提升集成灶10的使用安全和工作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0,结构简单,且方便操作,烹饪设备中产生的多余蒸汽可以有效排出,能够提升集成灶10的烹饪效果,且排气装置100上设有进空气口123,能够确保集成灶10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提升集成灶10的使用安全和工作稳定性,另外,通过设置装饰板110,提升了排气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且能够避免灰尘油污等进入到集成灶10的内部。
其中,烹饪器具300可以是电饭煲、蒸汽烤箱、蒸箱、电压力锅等。
结合图1,进一步地,盛液盒120上可设有翻边部124,翻边部124能够增强盛液盒120的刚性和结构强度,且翻边部124层叠于装饰板110的第一侧111,并支撑于安装口113的周缘,使盛液盒120可以稳定地插装在装饰板110上,且能够密封盛液盒120与装饰板110连接的位置,避免油污、杂物等进入到集成灶10的内部。
结合图1,其中,装饰板110上可设有沉槽114,安装口113可设于沉槽114底面上,翻边部124层叠于沉槽114内,换言之,盛液盒120插装在沉槽114中,沉槽114能够对盛液盒120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盛液盒120被磕碰损坏,且可保证集成灶10的台面的平整。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气装置100还可包括出汽板130,出汽板130层叠于装饰板110的第一侧111,并盖住盛液盒120,以避免杂物掉落到盛液盒120内,且能够保证排气装置100的表面平整,出汽板130上设有通气孔131,通气孔131与出蒸汽口122连通,烹饪器具30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进入到排气装置100后,通过出汽板130上的通气孔131排出,出汽板130还能对蒸汽进行缓冲,避免用户误碰到排气装置100被烫伤。当用户需要清理盛液盒120或者倒掉盛液盒120内的液体时,可先打开出汽板130,再将盛液盒120取出即可,操作便捷。
其中,盛液盒120的一端可开口,并由出汽板130遮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可构造为出蒸汽口122,例如,可以是盛液盒120的顶部开口,其中,可以是开口的一部分构造为出蒸汽口122,也可以是开口的全部均为出蒸汽口122,进入盛液盒120内的蒸汽经出蒸汽口122从出汽板130的通气孔131排出。
结合图3,进一步地,盛液盒120可具有分隔开的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开口的一部分构造为出蒸汽口122,且开口的另一部分构造为与进空气腔126连通,通气孔131连通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具体而言,盛液盒120具有保持集成灶10内外部空气流通以及排放蒸汽的功能,且进空气腔126和出蒸汽腔125隔开,使进空气腔126和出蒸汽腔125之间不会产生干扰,可以理解地是,烹饪器具300产生的蒸汽在进入到出蒸汽腔125内时,可能会产生冷凝水,通过将进空气腔126和出蒸汽腔125隔开,能够避免冷凝水流入到集成灶10内部,确保集成灶10内部保持干燥,进而确保集成灶10的多个烹饪模块在同时工作时,不会相互产生影响,提升集成灶10的工作稳定性。
其中,盛液盒120可包括盒体和分隔件,盒体的上端可开口,以便于盛液盒120的进气和排气,分隔件可设于盒体内,并在盒体内分隔出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均连通开口,如此,可使盛液盒120的结构简单,能够精简集成灶10的设计与部件,盛液盒120同时具有进气和排气的功能,且进气与排气互不干扰,排气腔内的冷凝水不会进入到进空气腔126中,确保冷凝水不会进入到灶具200内部。其中,盒体的上端开口,可以是盒体的上端整体是敞开的设计,也可以是盒体的上端局部开口。
盛液盒120的开口处可设有挡板129,挡板129可设于盛液盒120沿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与开口的左右侧缘具有间隙,用户可通过间隙伸入挡板129下方来提取盛液盒120。可以理解地是,烹饪器具300产生的蒸汽在向外排放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冷凝水,通过设置挡板129,可方便用户取出盛液盒120,以倾倒盛液盒120内的液体,提升用户操作的便捷性。
其中,挡板129可与分隔件相连,能够提升盛液盒120的整体结构强度,且挡板129能够进一步降低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之间的干扰,避免出蒸汽腔125内的蒸汽进入到进空气腔126,提升集成灶10的工作稳定性。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气装置100还可包括管接头140,管接头140的一端与进蒸汽口121可分离地对接,且另一端配置用于对接蒸汽管路,烹饪器具300在工作过程中多余的蒸汽进入蒸汽管路后,通过管接头140进入到排气装置100内,进蒸汽口121位于盛液盒120上,也就是说,管接头140与盛液盒120可分离地对接,能够方便盛液盒120的取出和安装,在盛液盒120安装回排气装置100上时,管接头140的设计可便于盛液盒120的进蒸汽口121与蒸汽管路快速对接,另外,管接头140还能够方便对管路的维护和检查,且能够使蒸汽管路与排气装置100之间的连接结构稳定,提升排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管接头140的另一端对接蒸汽管路,蒸汽管路与进蒸汽口121的管路材料、内径等可能不同,通过设置管接头140,确保排气装置100与烹饪器具300的蒸汽管路连接牢固、可靠,缓冲管路之间的差异,避免蒸汽泄露,保护管路系统之间的稳定性。
结合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盛液盒120的底壁上可设有套管127,套管127的上端高于盛液盒120的内底面,且下端伸出盛液盒120的底壁,套管127可分离地与管接头140密封套接。换言之,套管127内具有蒸汽通道,套管127的下端为进蒸汽口121,蒸汽从进蒸汽口121进入到套管127内,并从蒸汽从套管127的上端进入到出蒸汽腔125,套管127的上端离开套管127进入盛液盒120后,可能会有部分水蒸气预冷变成冷凝水,如此设置,能够确保冷凝水被收集在盛液盒120内,避免冷凝水回流到套管127内,提升烹饪器具300的烹饪效果。套管127的下端伸出盛液盒120的底壁,能够方便连接管路,另外,盛液盒120通过套管127与管接头140对接,能够方便盛液盒120的安装,例如,在盛液盒120完成清理后,需要安装回排气装置100,套管127能够便于盛液盒120与管接头140的对接。
结合图3,其中,套管127与管接头140是密封套接,例如,可在套管127与管接头140之间可设有密封圈,提升套管127与管接头140连接位置的密封性,避免蒸汽漏出。可以是套管127上设有密封圈,也可以是管接头140上设有密封圈,还可以是套管127和管接头140上均设有密封圈。例如,套管127上可设有第一密封圈1271,管接头140上可设有第二密封圈141。
结合兔兔4,挡板129与套管127的上端沿上下方向正对,这样,在蒸汽经过套管127进入到出蒸汽腔125后,挡板129能够对蒸汽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避免蒸汽进入到进空气腔126内,进一步确保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之间互不干扰,避免蒸汽在空气中变成冷凝水从出蒸汽腔125进入到集成灶10内部。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气装置100还可包括容纳盒150,容纳盒150可设于装饰板110的第二侧112,并罩住安装口113,盛液盒120可取出地容置于容纳盒150,可以理解的是,在将盛液盒120从集成灶10上取出时,容易暴露集成灶10内部的结构,且容易有杂物进入到集成灶10内部,通过设置容纳盒150罩住安装口113,能够对集成灶10内部的结构遮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能够保持集成灶10内部的干净整洁。
结合图2,进一步地,容纳盒150上可设有透气孔151,透气孔151连通进空气口123,盛液盒120容置于容纳盒150中,进空气口123位于盛液盒120上,其中,参照图1,盛液盒120的进空气腔126可设有进气孔128,且盛液盒120上的进气孔128与容纳盒150上的透气孔151对应,如此设置,空气可通过进空气口123进入到盛液盒120的进空气腔126内,再通过盛液盒120上的进气孔128和容纳盒150上的透气孔151进入到集成灶10内部,使集成灶10内部与外界的空气保持流通,确保灶具200在工作时,燃气能够充分燃烧,提升集成灶10的使用安全和工作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灶10,可包括灶具200和前述的排气装置100,排气装置100可安装在灶具200上,排气装置100集成在灶具200上,排气组件的结构简单,且同时具有保持集成灶10内部空气流通以及排放烹饪器具300产生的蒸汽的功能,简化了集成灶10的结构,且能够提升集成灶10的工作稳定性。
结合图6,其中,灶具200可包括面板210和与面板210层叠的底壳220,装饰板110可安装于面板210上或与面板210集成,装饰板110的第二侧112朝向底壳220,具体而言,面板210是面向用户的,底壳220位于灶具200的底部,嵌入到集成灶10的内部,盛液盒120插装于装饰板110的安装口113,装饰板110能够对盛液盒120进行定位,且能够密封面板210与盛液盒120之间的间隙,使灶具200的表面平整且避免灰尘油污等进入到灶具200的内部。
结合图7,另外,排气装置100安装在灶具200上,排气装置100可包括管接头140,管接头140的一端可与进蒸汽口121可分离地对接,且另一端配置用于对接蒸汽管路,管接头140的外周面可设有定位台142,定位台142可层叠于底壳220上,使管接头140的结构稳定可靠,管接头140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底壳220上,如此设置,在盛液盒120反复取出和安装过程中,能够避免管接头140脱落,提升排气装置100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
结合图3和图7,进一步地,定位台142上可设有定位凸包143,定位凸包143插接于底壳220上,以预定位管接头140,在安装管接头140到灶具200上时,可先将定位凸包143在底壳220上预定位,此时,定位台142层叠于底壳220上,再通过螺钉等将管接头140固定在底壳220上,能够提升组装的效率。
结合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灶10包括灶具200和前述排气装置100,排气装置100上还可设有容纳盒150,容纳盒150可位于装饰板110的第二侧112,并罩住安装口113,盛液盒120可取出地容置于容纳盒150,可以理解的是,在将盛液盒120从灶具200上取出时,容易暴露灶具200内部的结构,且容易有杂物进入到灶具200内部,通过设置容纳盒150罩住安装口113,能够对灶具200内部的结构遮盖,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且能够保持灶具200内部的干净整洁。另外,为提升排气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排气装置100还可包括支架160,支架160与底壳220固定连接,且容纳盒150安装于支架160上,支架160能够对容纳盒150进行支撑,使容纳盒150稳定地固定在灶具200上,进一步提升排气装置100的结构强度。
其中,支架160上可设有安装孔,容纳盒150上也可设有安装孔,管接头140穿过安装孔与套管127相连,支架160和容纳盒150能够对管接头140进行固定,提升管接头14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盛液盒120在反复取出或安装的过程中造成管接头140松动。
结合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灶10,还可包括烹饪器具300和排气管400,排气管400的一端可连通烹饪器具300,且另一端连通进蒸汽口121,烹饪器具3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蒸汽进入到排气管400,再进入排气装置100,经排气装置100排出,蒸汽能够有效地排出,避免烹饪器具300内聚集过多的水汽,影响实物的口感,进而提升烹饪器具300的烹饪效果。
结合图1至图8,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排气装置100包括盛液盒120、装饰件、出汽板130、容纳盒150、管接头140和支架160,排气装置100可安装在灶具200上,灶具200包括面板210和与面板210层叠的底壳220,管接头140上设有定位台142和定位凸包143,定位凸包143可插接于底壳220上,以预定位管接头140,定位台142层叠于底壳220上,支架16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壳220上,容纳盒150安装于支架160上,容纳盒150与支架160可通过铆接固定,装饰板110安装于面板210上或与面板210集成,盛液盒120穿过装饰板110的安装口113放在容纳盒150上,并与管接头140密封连接,出汽板130层叠于装饰板110上,盖住盛液盒120,盛液盒120可包括盛液盒120密封圈,管接头140上可设有管接头140密封圈,蒸汽从排气管400出来后依次经过管接头140、盛液盒120,从出汽板130上的通气孔131排出。盛液盒120可具有出蒸汽腔125和进空气腔126,出蒸汽腔125与进空气腔126隔开,进空气腔126上可设有透气孔151,容纳盒150上可设有透气孔151。
在出现排汽故障时,可先抬起灶具200底壳220,从管接头140上拔下排气管400,取下出汽板130,取出盛液盒120,抬起灶具200面板210,松开支架160上的螺钉,可取出管接头140,管接头140的拆卸和维护方便便捷,排汽装置的结构简单,易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饰板,所述装饰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并设有安装口;
盛液盒,所述盛液盒插装于所述安装口,并配置为可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取出,所述盛液盒具有进蒸汽口、出蒸汽口和进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盒上设有翻边部,所述翻边部层叠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并支撑于所述安装口周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板上设有沉槽,所述安装口设于所述沉槽底面上,所述翻边部层叠于所述沉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
出汽板,所述出汽板层叠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一侧,并盖住所述盛液盒,所述出汽板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出蒸汽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盒的一端开口,并由所述出汽板遮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所述出蒸汽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盒具有分隔开的出蒸汽腔和进空气腔,所述开口的一部分构造为所述出蒸汽口,且另一部分构造为与所述进空气腔连通,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出蒸汽腔和所述进空气腔。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进蒸汽口可分离地对接,且另一端配置用于对接蒸汽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盒的底壁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上端高于所述盛液盒的内底面,且下端伸出所述盛液盒的底壁,所述套管可分离地与所述管接头密封套接。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
容纳盒,所述容纳盒设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二侧,并罩住所述安装口,所述盛液盒可取出地容置于所述容纳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盒上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进空气口。
11.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具;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安装于所述灶具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包括面板和与所述面板层叠的底壳,所述装饰板安装于所述面板上或与所述面板集成,所述装饰板的第二侧朝向所述底壳。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
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进蒸汽口可分离地对接,且另一端配置用于对接蒸汽管路,所述管接头的外周面上设有定位台,所述定位台层叠连接至所述底壳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台上设有定位凸包,所述定位凸包插接于所述底壳上,以预定位所述管接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
容纳盒,所述容纳盒设于所述装饰板的第二侧,并罩住所述安装口,所述盛液盒可取出地容置于所述容纳盒;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壳固定连接,且所述容纳盒安装于所述支架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灶还包括:
烹饪器具;
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烹饪器具,且另一端连通所述进蒸汽口。
CN202321985759.0U 2023-07-26 2023-07-26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Active CN220379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85759.0U CN220379793U (zh) 2023-07-26 2023-07-26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85759.0U CN220379793U (zh) 2023-07-26 2023-07-26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79793U true CN220379793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9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85759.0U Active CN220379793U (zh) 2023-07-26 2023-07-26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79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4171B2 (ja) 蒸気調理装置
CN220379793U (zh) 集成灶的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CN112648662A (zh) 风箱及集成灶
CN220379768U (zh) 集成灶的盛液盒、排气装置和集成灶
CN212213422U (zh) 一种蒸汽烹饪装置
CN220186884U (zh) 一种集成灶的干湿分离排气管道结构
CN217653939U (zh) 排气机构及集成灶
CN220852239U (zh) 一种灶具底板、灶具及集成灶
CN220186910U (zh) 一种集水盒装配结构
CN218846236U (zh) 一种直排式排风设备及集成灶
CN220338508U (zh) 一种防蒸汽渗透式集成灶
CN220338512U (zh) 一种具有可拆式出气仓的隔离式集成灶
CN220655365U (zh) 一种厨房电器
CN217309931U (zh) 烹饪电器
CN220655364U (zh) 一种厨房电器
CN219955401U (zh) 一种蒸汽排出组件及集成灶
CN219995380U (zh) 厨房设备
CN220436603U (zh) 一种集成灶
CN220338507U (zh) 一种具有快拆排气盒的集成灶
CN217383041U (zh) 外壳组件和集成灶
CN218379504U (zh) 灶台、集成灶
CN215383158U (zh) 一种集成灶的排气结构
CN214065036U (zh) 风箱及集成灶
CN218495049U (zh) 集成灶
CN115682073A (zh) 一种直排式排风设备及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