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74640U -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74640U
CN220374640U CN202322245196.8U CN202322245196U CN220374640U CN 220374640 U CN220374640 U CN 220374640U CN 202322245196 U CN202322245196 U CN 202322245196U CN 220374640 U CN220374640 U CN 220374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panel
bonnet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451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明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4519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74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74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74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车盖的结构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盖的加强板组件,车盖包括车盖外板和车盖内板,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盖外板与车盖内板之间,加强板组件包括加强板,加强板设置于车盖外板的侧部与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且加强板设置为与车盖外板的侧部和车盖内板的侧部一致的弯折板。本申请提出的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盖的侧部,加强板能够分担车盖的侧部承受的压力,不仅可以提高车盖的侧部的抗凹性能,还可以提高车盖的侧部的角刚度,减少车盖的侧部在剐蹭和碰撞过程中发生破损或变形现象。

Description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大车盖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大车盖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车盖的综合性能,其中,车盖的综合性能会涉及到强度、刚度以及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同时考虑车盖的整体重量要求,其中,车盖内部的加强板在车盖综合性能和整体重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大车盖的面积相对较大,而大车盖内部的加强板的支撑面积有限,导致大车盖的关键部位的抗凹性较差,在车盖的关键部位遇到剐蹭和碰撞时容易出现损坏和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的车盖的结构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盖的加强板组件,车盖包括车盖外板和车盖内板,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盖外板与车盖内板之间,加强板组件包括加强板,加强板设置于车盖外板的侧部与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且加强板设置为与车盖外板的侧部和车盖内板的侧部一致的弯折板。
本申请提供的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盖的侧部,加强板能够分担车盖的侧部承受的压力,不仅可以提高车盖的侧部的抗凹性能,还可以提高车盖的侧部的角刚度,减少车盖的侧部在剐蹭和碰撞过程中发生破损或变形现象。
具体地,加强板设置于车盖外板与车盖内板之间,并与车盖外板和/或车盖内板连接,以此提高车盖的整体厚度和结构强度,当车盖承受外力时,加强板能够分担一部分外力,以此减少外力全部集中至车盖外板损坏车盖外板或者车盖的现象。在加强板的一部分连接至车盖内板,加强板的另一部分连接至车盖外板的情况下,当车盖外板承受外力时,车盖外板将外力传递至加强板,加强板能够起到阻碍车盖外板向车盖内板的方向发生形变,以此达到提高车盖外板的角刚度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板包括位于车盖的顶部边沿的安装基板,安装基板向车盖的侧部的弯折延伸形成翻边板,安装基板与翻边板形成一体成型的弯折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盖内板的顶部边沿设置有L型槽,安装基板设置有与L型槽贴合的固定部,加强板通过安装基板安装至车盖内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盖外板的侧部与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形成有空隙,翻边板的底部设置有向车盖外板的方向翘起的凸台,加强板通过凸台安装至车盖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还包括柔性粘接件,柔性粘接件设置于凸台并与车盖外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胶槽,柔性粘接件包括设置于多个胶槽的多个膨胀胶棒。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板的长度方向沿车盖的长度方向分布,且弯折板的弯折部设置有沿车盖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强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盖内板包括发动机舱边板和通风盖板,安装基板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为与发动机舱边板和通风盖板的台阶结构,翻边板的轮廓设置为避开车轮槽的抛物线轮廓。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盖,车盖包括车盖外板、车盖内板以及设置于车盖外板的侧部与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的加强板组件,加强板组件包括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的车盖,车体的前部和/或后部设置有车盖,车盖包括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车盖。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加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加强板组件与车盖内板的装配图;
图3为图2所示加强板组件与车盖内板的装配图的A-A向剖视。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加强板;11、安装基板;111、固定部;12、翻边板;121、凸台;122、胶槽;13、加强筋;
20、车盖;201、顶部边沿;21、车盖内板;211、L型槽;212、发动机舱边板;213、通风盖板;22、车盖外板;23、车轮槽;
30、柔性粘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型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将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辆前盖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加强板组件的应用范围进行限制,例如,本申请的加强板组件还可以应用于车辆后盖等其他位置,这种调整同样属于本申请加强板组件的应用范围。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外”、“侧”、“顶”、“边”、“长度”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机构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机构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机构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车盖”包括发动机舱盖和后备箱盖等,一般由两侧盖板组成,包括间隔设置的车盖外板和车盖内板;“发动机舱边板”指的是发动机舱的侧壁;“通风盖板”指的是位于挡风玻璃与发动机舱之间的部分。
随着汽车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包覆式”大车盖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包覆式”大车盖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车盖的综合性能,其中,车盖的综合性能会涉及到强度、刚度以及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同时考虑车盖的整体重量要求,其中,车盖内部的加强板在车盖综合性能和整体重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包覆式”大车盖的面积较大,而车盖内部的加强板的支撑面积有限,导致车盖的侧面的抗凹性较差。相关技术虽然采用了补强胶片或者加强板支撑车盖,该结构加强方式存在有缺陷:当车盖内部需要较大面积的补强胶片时,会导致车盖的零件成本增加、需要额外的人工操作,且补强胶片的提升效果有限。而如果直接在车盖的内板上焊接抗凹加强板,然后通过抗凹加强板涂胶的方式与车盖的外板连接,虽然能够增加车盖的抗凹性能,但是,需要额外增加模具投入以及工装投入,增加人工操作成本。
本申请为了解决车盖的结构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在车盖的侧部设置加强板组件,将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盖的侧部,不仅可以提高车盖的侧部的抗凹性能,还可以提高车盖的侧部的角刚度。
下面通过图1至图3详细阐述本申请实施例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的具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盖20的加强板组件,车盖20包括车盖外板22和车盖内板21,加强板组件设置于车盖外板22与车盖内板21之间,加强板组件包括加强板10,加强板10设置于车盖外板22的侧部与车盖内板21的侧部之间,且加强板10设置为与车盖外板22的侧部和车盖内板21的侧部一致的弯折板。
在本实施例中,车盖外板22和车盖内板21组成双层的车盖20,且车盖外板22与车盖内板21之间形成有空隙,通过将车盖20设置为中空结构,以此满足车盖20对使用环境、重量以及结构强度的要求。但是,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车盖20的侧部很容易发生剐蹭或者碰撞,且车盖20的侧部在剐蹭或者碰撞过程中容易出现向内凹陷或者破损的现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车盖20的侧部设置加强板组件,加强板组件不仅可以提高车盖20的侧部的抗凹性能,还可以提高车盖20的侧部的角刚度。
具体地,加强板10设置于车盖外板22与车盖内板21之间,并与车盖外板22和/或车盖内板21连接,以此提高车盖20的整体厚度和结构强度,当车盖20承受外力时,加强板10能够分担一部分外力,以此减少外力全部集中至车盖外板22损坏车盖外板22或者车盖20的现象。
进一步地,加强板10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加强板10的一部分连接至车盖内板21,加强板10的另一部分连接至车盖外板22,当车盖外板22承受外力时,车盖外板22将外力传递至加强板10,加强板10能够起到阻碍车盖外板22向车盖内板21的方向发生形变,以此达到提高车盖外板22的角刚度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加强板10的结构和位置进行限定,是因为加强板10的结构和位置包括多种实施例,加强板10的结构设置为与车盖内板21或车盖外板22的形状一致,如加强板10、车盖内板21以及车盖外板22均设置为弧形弯折结构或者L型弯曲结构,加强板10既可以设置于车盖20的侧部的局部区域,还可以设置为沿车盖20的侧部的长度方向分布,加强板10的这种结构以及分布位置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板包括位于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的安装基板11,安装基板11向车盖20的侧部的弯折延伸形成翻边板12,安装基板11与翻边板12形成一体成型的弯折板。
在本实施例中,以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为基准,弯折板的一部分跨过顶部边沿201并覆盖至车盖20的顶部,弯折板的另一部分跨过顶部边沿201并延伸至车盖20的侧部,以此达到提高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的两侧的结构强度的目的。
具体地,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位于车盖20的顶部与侧部之间的弯折处,也是车盖20最容易发生剐蹭或者碰撞的部位,也是车盖20较为脆弱的部位,通过将弯折板分布于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的两侧,可以较大程度的保护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不被损坏。
进一步地,弯折板设置为由安装基板11和翻边板12组成的一体式结构,且弯折板的弯折轮廓设置为与车盖内板21和车盖外板22的弯折轮廓一致,以此提高弯折板与车盖内板21和车盖外板22的贴合效果,使弯折板能够较大程度的承受外部的剐蹭力和碰撞力,降低车盖20的侧部在承受剐蹭力和碰撞力的过程中,发生形变或者损坏现象。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盖内板21的顶部边沿201设置有L型槽211,安装基板11设置有与L型槽211贴合的固定部111,加强板10通过安装基板11安装至车盖内板21。
在本实施例中,车盖内板21的顶部边沿201设置的L型槽211为安装基板11提供了安装空间,提高车盖内板21与加强板10的接触面积,使加强板10承受的外力能够均匀分散至车盖内板21,减少加强板10与车盖内板21之间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
具体地,L型槽211的底部设置为大致的平面结构,固定部111设置为与L型槽211的底部配合的平板结构、凹型结构或者L型结构,以此提高固定部111与L型槽211的贴合度和贴合面积,安装基板11通过焊接、铆接或者粘接的方式安装至车盖内板21的L型槽211,当加强板10承受车盖外板22传递的剐蹭力或者碰撞力时,通过安装基板11与车盖内板21的固定连接,可以减少加强板10整体发生移位或者滑动现象。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盖外板22的侧部与车盖内板21的侧部之间形成有空隙,翻边板12的底部设置有向车盖外板22的方向翘起的凸台121,加强板10通过凸台121安装至车盖外板22。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板12设置的凸台121能够为翻边板12提供安装空间,提高车盖外板22与翻边板12的接触面积,使车盖外板22承受的外力能够均匀分散至翻边板12,减少车盖外板22与翻边板12之间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
进一步地,凸台121设置为向车盖外板22的方向翘起,以此来提高车盖外板22的角刚度,当车盖外板22发生向车盖内板21的方向的角形变时,凸台121可以达到支撑车盖外板22,并防止车盖外板22发生向车盖内板21的方向的角形变或者凹陷现象。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凸台1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安装方式进行限定,是因为凸台1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安装方式包括了多种实施方式,例如,凸台1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的方式安装在一起,这些安装方式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还包括柔性粘接件30,柔性粘接件30设置于凸台121并与车盖外板2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强板10粘接至车盖外板22,可以减少对车盖外板22的结构改造,例如,可以降低焊接工艺和铆接工艺损坏车盖外板22的风险。同时,柔性粘接件30可以减少车盖外板22与加强板10之间的作用噪声,以及减少加强板10剐蹭车盖外板22的现象。
另外,凸台1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为面与面的接触,两者之间的力传递同样为迎面传递,对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的要求同样为面与面之间的限位,凸台1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粘接方式能够满足两者之间面与面的限位,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作用面积,降低焊接或者铆接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
进一步地,柔性粘接件30能够实现加强板10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柔性接触,降低加强板10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硬性接触损坏车盖外板22的风险。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121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胶槽122,柔性粘接件30包括设置于多个胶槽122的多个膨胀胶棒。
在本实施例中,膨胀胶棒填充至胶槽122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缝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凸台1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有效粘接面积,提高加强板10与车盖外板22的连接牢固性,减少加强板10与车盖外板22发生脱离现象。
进一步地,相比于在凸台121处设置一体式胶层,多个间隔设置的膨胀胶棒与车盖外板22的接触面积较小,可以降低柔性粘接件30腐蚀损坏车盖外板22的风险。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板的长度方向沿车盖20的长度方向分布,且弯折板的弯折部设置有沿车盖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强筋13。
在本实施例中,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是车盖20最容易发生剐蹭或者碰撞的部位,也是车盖20较为脆弱的部位,通过在弯折板的弯折部设置有沿车盖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强筋13,可以较大程度的支撑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以此保护车盖20的顶部边沿201不被损坏。
具体地,加强筋13设置为与加强板10一体成型,例如,加强板10通过钣金冲压成多个向车盖外板22的方向的凸起,凸起形成加强板10的加强筋13。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盖内板21包括发动机舱边板212和通风盖板2113,安装基板1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为与发动机舱边板212和通风盖板213的台阶结构,翻边板12的轮廓设置为避开车轮槽23的抛物线轮廓。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0的轮廓根据实际安装空间而定,不仅可以提高加强板10与车盖内板21和车盖外板22的对应面积,使车盖外板22承受的较大范围的外部作用力均可以传递至加强板10,还可以减少加强板10与车盖内板21或者车轮发生干涉现象,以此降低加强板10对车盖20的内部结构的影响。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盖20,车盖20包括车盖外板22、车盖内板21以及设置于车盖外板22的侧部与车盖内板21的侧部之间的加强板组件,加强板组件包括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车盖20的加强板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盖20具有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强板组件的一切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附图为加强板组件用于车辆前盖,但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将加强板组件用于车辆前盖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板组件的应用范围进行限制,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将加强板组件用于车辆后盖,这种调整同样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车体的车盖20,车体的前部和/或后部设置有车盖20,车盖20包括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车盖20。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具有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盖20的一切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只是阐述了加强板组件、车盖20以及车辆中与本申请的改进点有关的结构,并不代表本申请的加强板组件、车盖20以及车辆不具备其他的结构,例如,加强板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加强板10的边沿的一些翼板,这些翼板延伸至车盖内板21与车盖外板22之间的空隙,这些结构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板组件、车盖20以及车辆的保护范围,加强板组件、车盖20以及车辆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盖的加强板组件,所述车盖包括车盖外板和车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设置于所述车盖外板与所述车盖内板之间,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车盖外板的侧部与所述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且所述加强板设置为与所述车盖外板的侧部和所述车盖内板的侧部一致的弯折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板包括位于所述车盖的顶部边沿的安装基板,所述安装基板向所述车盖的侧部的弯折延伸形成翻边板,所述安装基板与所述翻边板形成一体成型的所述弯折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内板的顶部边沿设置有L型槽,所述安装基板设置有与所述L型槽贴合的固定部,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安装基板安装至所述车盖内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外板的侧部与所述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翻边板的底部设置有向所述车盖外板的方向翘起的凸台,所述加强板通过所述凸台安装至所述车盖外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柔性粘接件,所述柔性粘接件设置于所述凸台并与所述车盖外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胶槽,所述柔性粘接件包括设置于多个所述胶槽的多个膨胀胶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车盖的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弯折板的弯折部设置有沿所述车盖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内板包括发动机舱边板和通风盖板,所述安装基板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为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板和所述通风盖板的台阶结构,所述翻边板的轮廓设置为避开车轮槽的抛物线轮廓。
9.一种车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包括车盖外板、车盖内板以及设置于所述车盖外板的侧部与所述车盖内板的侧部之间的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盖的加强板组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的车盖,所述车体的前部和/或后部设置有所述车盖,所述车盖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盖。
CN202322245196.8U 2023-08-18 2023-08-18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Active CN220374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45196.8U CN220374640U (zh) 2023-08-18 2023-08-18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45196.8U CN220374640U (zh) 2023-08-18 2023-08-18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74640U true CN220374640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2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45196.8U Active CN220374640U (zh) 2023-08-18 2023-08-18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74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9606B2 (en) Multi-piece overfende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mounting the same to vehicles
CN102107682B (zh) 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US6749254B1 (en) Body panel assembly
JP4928292B2 (ja) 自動車ルーフ構造
CN111923701B (zh) 用于全景天幕汽车顶盖的前横梁
US8167071B2 (en) Engine hood for a motor vehicle
US9821640B2 (en)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5522896A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CN220374640U (zh) 车盖的加强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盖和车辆
US20050082140A1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CN210289470U (zh) 一种汽车车门铰链加强板结构
CN209888616U (zh) 一种汽车玻璃尾门和金属扰流板结构
CN210555165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其翼子板
JP336299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6783638U (zh)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CN113022278B (zh) 一种天窗安装结构、天窗加强环及车辆
CN217804940U (zh) 加强板、汽车箱盖及汽车
JP3974097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CN214648059U (zh) 用于密封车辆部件之间缝隙的密封条、车辆装饰板和车辆
CN219524038U (zh) 前舱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JP3988470B2 (ja) サンルーフ
CN216268614U (zh) 一种隐藏式雨刮加强板结构
CN221067928U (zh) 固定式汽车行李架安装支架
CN219360803U (zh) 一种用于汽车车门抗凹刚度增强的结构
CN218112505U (zh) 车辆行李架安装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