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8984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8984U
CN220368984U CN202321445044.6U CN202321445044U CN220368984U CN 220368984 U CN220368984 U CN 220368984U CN 202321445044 U CN202321445044 U CN 202321445044U CN 220368984 U CN220368984 U CN 220368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pane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504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文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4504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8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8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8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防窥显示效果差的问题。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单元、第一光阻体和遮光体。衬底基板限定有发光区和除发光区以外的非发光区。发光单元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单元包括位于发光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第一光阻体位于发光单元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置在非发光区内;第一方向为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遮光体至少位于第一光阻体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遮光体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之间,且沿第二方向在非发光区内延伸;第二方向为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述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因具有自发光、亮度高、对比度高、色域高、响应速度快、视角宽、功耗低以及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是目前主流应用于智能显示终端的显示产品。
目前,OLED显示产品不仅需要具备屏幕共享显示状态,还需要具备防窥显示状态。在公开场景下使用OLED显示产品时,需要分享屏幕信息,使OLED显示产品处于屏幕共享显示状态。在涉及隐私的场景下使用OLED显示产品时,需要OLED显示产品切换至防窥显示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防窥显示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单元、第一光阻体和遮光体。所述衬底基板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光阻体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非发光区内;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遮光体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光阻体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体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且沿第二方向在所述非发光区内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上述显示面板中,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所述第一光阻体和所述遮光体,所述第一光阻体和所述遮光体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透射到所述显示面板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所述显示面板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防窥显示效果。并且所述第一光阻体还可以防止其他发光区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进入所述发光区,以保证每个所述发光区射出的光线的颜色纯度,提高各个所述发光区射出的光线颜色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体至少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两侧的第一遮光体和第二遮光体。所述第一遮光体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二遮光体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体包括多个子遮光体。所述多个子遮光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遮光体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5μm且小于或者等于1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遮光体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中和所述遮光体相邻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遮光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一条边大致平行;所述一个遮光体的延伸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一条边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遮光体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遮光体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遮光体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到所述第一光阻体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光阻体。所述第二光阻体位于所述第一光阻体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阻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遮光体设置在同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阻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和所述第二光阻体相邻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与所述第二光阻体处于同一所述非发光区内的所述第一光阻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同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彩色滤光膜。所述彩色滤光膜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膜包括第一彩色滤光膜和第二彩色滤光膜。所述第一彩色滤光膜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彩色滤光膜覆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彩色滤光膜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尺寸,所述第二彩色滤光膜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尺寸。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电路板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电路板耦接。
上述显示装置具有与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A和图1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A和图2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中子像素的排列结构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立体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图6A~图6C、图7和图8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子像素的排列结构图;
图9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图9B为沿图9A中B-B’线形成的所述第一光阻体的截面图;
图9C为沿图9A中C-C’线形成的所述遮光体的截面图;
图10~图13A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图13B为沿图13A中D-D’线形成的所述遮光体的截面图;
图14~图18A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图18B为沿图18A中E-E’线形成的所述遮光体的截面图;
图19~图23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数量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本文中各处的“多个”并不指示数量相同。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术语“耦接”例如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的厚度和区域的面积。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A和图1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图2A和图2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中子像素的排列结构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001包括正常显示的发光器件01和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02。在公开场景下使用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001时,如图2A所示,同时点亮正常显示的发光器件01和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02(即同时点亮多行图2A中虚线框所示区域的发光器件),可以使显示装置处于屏幕共享显示状态;在涉及隐私的场景下使用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001时,如图2B所示,熄灭正常显示的发光器件01、仅点亮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02(即仅点亮多行图2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的发光器件),可以将显示装置切换至防窥显示状态。
然而,本公开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001中,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02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容易从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02两侧透射到显示装置外部,导致现有具备防窥功能的显示装置001存在防窥视角较大、防窥效果较差的问题。
基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参见图3,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0。显示装置1000可以用于显示静态图像或者动态画面。例如,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头戴式显示器、汽车导航单元、照相机、车载中心信息显示器(CID)、手表型显示装置或其他穿戴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或者游戏机的中小型显示装置,以及诸如电视、外部广告牌、监控器、包含显示屏幕的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或者膝上型计算机的中大型电子装置。如上的电子装置可以代表应用显示装置的单纯示例,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显示装置1000也可以是其他电子装置。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00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和电路板200,显示面板100与电路板200耦接。电路板20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背光侧(即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侧相反的一侧)。例如,电路板200可以是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或者印刷电路板。电路板200可以提供发光数据信号,显示面板100基于电路板200提供的发光数据信号进行发光。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立体图。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是能够发出显示光线的显示组件,显示面板100可以发单色光(单一颜色的光)或者彩色光。显示面板100可以应用于上述显示装置10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发光单元20、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发光单元20位于衬底基板10的一侧,发光单元20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器件。第一光阻体30沿第一方向X设置在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一方向X为大致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10的方向。遮光体40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0靠近发光单元20的一侧,遮光体40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Y为大致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从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时,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该大视角出射光线。
以下分别是对显示面板100中衬底基板10、发光单元20、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的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衬底基板10包括发光区EA和除发光区EA以外的非发光区FA。衬底基板10可以包括多个重复排列的像素单元区PU。如图1A和图1B所示,每个像素单元区PU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区EA和多个非发光区FA。
示例性地,如图1A和图2A所示,正常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图2A中实线框所示区域)的多个发光区EA可以包括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区P1、第二子像素区P2和第三子像素区P3。
如图1B和图2B所示,防窥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图2B中实线框所示区域)的多个发光区EA可以包括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第二防窥子像素区P2’和第三防窥子像素区P3’。
例如,第一子像素区P1和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可以被配置为显示红色光,第二子像素区P2和第二防窥子像素区P2’可以被配置为显示绿色光,第三子像素区P3和第三防窥子像素区P3’可以被配置为显示蓝色光。
另外,非发光区FA可以位于第一子像素区P1与第二子像素区P2之间、第二子像素区P2和第三子像素区P3之间、以及第三子像素区P3和第一子像素区P1之间。如图5所示,非发光区FA还可以位于第一子像素区P1与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之间。
图6A~图6C、图7和图8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子像素的排列结构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一个像素单元区PU的多个发光区EA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子像素区P1、一个第二子像素区P2和一个第三子像素区P3。一个第一子像素区P1、一个第二子像素区P2和一个第三子像素区P3可以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相互间隔且重复性地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一个像素单元区PU的多个发光区EA中可以包括显示相同颜色的两个子像素区,显示相同颜色的两个子像素区可以相邻设置。例如,一个像素单元区PU内包括一个红色子像素区R、两个绿色子像素区G和一个蓝色子像素区B,其中,一个像素单元区PU内的两个绿色子像素区G可以相邻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像素单元区PU的多个发光区EA包括一个第一子像素区P1、两个第二子像素区P2和一个第三子像素区P3。一个第一子像素区P1、两个第二子像素区P2和一个第三子像素区P3可以相互间隔且重复性地排布。在此情况下,非发光区FA还可以位于两个第二子像素区P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防窥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中的子像素排列结构可以与上述图6A~图6C、图7和图8中像素单元区PU中的子像素排列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衬底基板10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叠层复合结构。衬底基板10可以是柔性衬底基板10,也可以是刚性衬底基板10。
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上的多个像素电路。如图1A所示,一个正常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中,可以包括第一像素电路S1、第二像素电路S2和第三像素电路S3。例如,第一像素电路S1位于第一子像素区P1内,第二像素电路S2位于第二子像素区P2内,第三像素电路S3位于第三子像素区P3内。又例如,第一像素电路S1、第二像素电路S2和第三像素电路S3中至少一者的薄膜晶体管可以位于非发光区FA内。
如图1B所示,一个防窥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中,可以包括第一防窥像素电路S1’、第二防窥像素电路S2’和第三防窥像素电路S3’。例如,第一防窥像素电路S1’位于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内,第二防窥像素电路S2’位于第二防窥子像素区P2’内,第三防窥像素电路S3’位于第三防窥子像素区P3’内。又例如,第一防窥像素电路S1’、第二防窥像素电路S2’和第三防窥像素电路S3’中至少一者的薄膜晶体管可以位于非发光区FA内。
像素电路的结构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示例性地,像素电路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晶体管(用T表示)和至少一个电容器(用C表示)。例如,像素电路可以具有“2T1C”、“6T1C”、“7T1C”、“6T2C”或“7T2C”等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者场效应晶体管或者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第一像素电路S1、第二像素电路S2和第三像素电路S3中至少一者的晶体管可以是包括多晶硅的薄膜晶体管或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例如,当薄膜晶体管为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时,可以具有顶栅的薄膜晶体管结构。薄膜晶体管可以和信号线连接,信号线包括但不限于栅极线、数据线和电源线。其中,栅极驱动子电路可以通过栅极线与像素电路连接以提供各种扫描信号,数据驱动子电路可以通过数据线与像素电路连接以提供数据信号,从而使像素电路驱动发光器件进行发光。
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绝缘层INL。绝缘层INL可以位于第一像素电路S1、第一防窥像素电路S1’和第三像素电路S3上。绝缘层INL可以具有平坦化的表面。绝缘层INL可以由有机层TFE2形成。例如,绝缘层INL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酰亚胺树脂或酯树脂等。绝缘层INL可以具有通孔,暴露第一像素电路S1、第二像素电路S2和第三像素电路S3的电极,以便实现电连接。
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上的像素界定层PDL。像素界定层PDL可以在绝缘层INL上形成并限定出多个发光开口。
如图1A所示,一个正常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中,多个发光开口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开口K1、第二发光开口K2和第三发光开口K3。第一发光开口K1可以位于第一子像素区P1内,第二发光开口K2可以位于第二子像素区P2内,第三发光开口K3可以位于第三子像素区P3内。
如图1B所示,一个防窥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中,多个发光开口可以包括第一防窥发光开口K1’、第二防窥发光开口K2’和第三防窥发光开口K3’。第一防窥发光开口K1’可以位于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内,第二防窥发光开口K2’可以位于第二防窥子像素区P2’内,第三防窥发光开口K3’可以位于第三防窥子像素区P3’内。
如图5所示,多个发光开口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开口K1、第一防窥发光开口K1’和第三发光开口K3。例如,第一子像素区P1可以是红色发光区,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也可以是红色发光区。又例如,第一子像素区P1可以是红色发光区,第一防窥子像素区P1’可以是绿色发光区。
如图5所示,发光单元20可以位于绝缘层INL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多个发光器件分别覆盖多个发光开口,且多个发光器件分别和多个像素电路对应连接。多个发光器件包括位于发光区EA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
其中,第一发光器件21可以理解为正常显示的发光器件,第一发光器件21位于正常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内。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理解为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防窥显示的像素单元区PU’内。相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可以包括第一红色发光器件、第一绿色发光器件和第一蓝色发光器件。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包括第二红色发光器件、第二绿色发光器件和第二蓝色发光器件。例如,第一红色发光器件和第二红色发光器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完全分开排布在不同行,其中相邻两行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的颜色可以相同。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6B和图6C所示,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的距离较近,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无法完全分开排布在不同行,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排布在同一行。其中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的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性地,发光器件可以包括O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Diode,Mini LED)或者微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等,此处不作限定。
以发光器件为OLED为例,如图5所示,OLED发光器件可以包括依次叠置的阳极AE、发光功能层EL和阴极CE。其中,不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中,阳极AE和发光功能层EL可以相互独立,阴极CE可以共用。同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中,阳极AE可以相互独立,发光功能层EL和阴极CE可以共用。例如,第一红色发光器件和第二红色发光器件中,阳极AE可以相互独立,发光功能层EL和阴极CE可以共用。
图9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图9B为沿图9A中B-B’线形成的所述第一光阻体的截面图。图9C为沿图9A中C-C’线形成的所述遮光体的截面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TFE。封装层TFE可以位于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封装层TFE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复合结构。封装层TFE被配置为阻隔水氧浸入发光单元2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A所示,封装层TFE可以包括沿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依次叠置的第一无机层TFE1、有机层TFE2和第二无机层TFE3。
示例性地,沿第二方向Y,第一无机层TFE1的尺寸、有机层TFE2的尺寸和第二无机层TFE3的尺寸之和(即封装层TFE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5μm且小于或者等于25μm(例如5μm、8μm、10μm、12μm、15μm、17μm、20μm、22μm或者25μm)。
示例性地,第一无机层TFE1和第二无机层TFE3的材料可以选自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氮氧化硅或氟化锂中的至少一种。有机层TFE2的材料可以为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树脂或二萘嵌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薄膜封装层TFE的层数、材料和结构,本公开不限于此。
如图5、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光阻体30可以位于封装层TFE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且第一光阻体30沿第一方向X设置在非发光区FA内。
示例性地,第一光阻体30的材料可以包括黑色矩阵材料或者其他黑色遮光材料。
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光阻体30,第一光阻体3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并且第一光阻体30还可以防止其他发光区EA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进入发光区EA,以保证每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的颜色纯度,提高各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颜色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如图5、图9A和图9C所示,遮光体40至少位于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遮光体40沿第二方向Y在非发光区FA内延伸。可以理解地,在非发光区FA内,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和/或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
示例性地,在非发光区FA内,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或者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
示例性地,在非发光区FA内,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并且遮光体40还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
沿第一方向X,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至少一侧。可以理解地,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或者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两侧。
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的至少一侧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遮光体40的材料可以包括黑色矩阵材料或者其他黑色遮光材料,本公开不作限定。
图10~图13A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图13B为沿图13A中D-D’线形成的所述遮光体的截面图。图14~图18A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图4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图18B为沿图18A中E-E’线形成的所述遮光体的截面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如图5、图9A、图13A和图18A所示,遮光体40可以位于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图9A、图13A和图18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平坦层50。平坦层50位于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平坦层50沿第一方向X延伸。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平坦层50中。
示例性地,平坦层50的材质可以包括聚酰亚胺等。
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平坦层50中的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平坦层50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2和图14~图17所示,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第一光阻体30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封装层TFE中。
在另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如图10和图14所示,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中。
例如,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中。又例如,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和有机层TFE2中。再例如,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整个封装层TFE中。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封装层TFE中的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封装层TFE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半透光材料,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中。
在另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半透光材料,如图11、图15和图17所示,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中。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像素界定层PDL中的遮光体40,像素界定层PDL中的遮光体40可以完全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黑色遮光材料,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上。
在另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黑色遮光材料,如图12和图16所示,遮光体40也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上。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像素界定层PDL和遮光体40,像素界定层PDL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图9C、图13A和图13B所示,遮光体40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可以理解地,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和/或,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两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以及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遮光体40时,遮光体40至少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C和图13B所示,遮光体40至少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的情况下,如图5、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至少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9C所示,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两侧的情况下,如图9A和图10~图12所示,遮光体40包括分别位于第二发光器件22两侧的第一遮光体41和第二遮光体42。第一遮光体41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第二遮光体42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遮光体41和第二遮光体42,第一遮光体41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第二遮光体42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大幅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大幅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大幅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B所示,一个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其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可以位于遮光体40的一侧,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位于遮光体40的另一侧。或者,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中的一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的一部分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遮光体40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中的另一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的另一部分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遮光体40的另一侧。
这样,从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一个遮光体40,一个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一个遮光体40可以限缩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C、图13B和图18B所示,一个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一个遮光体40,一个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一个遮光体40可以限缩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C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遮光体40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和遮光体40相邻的侧壁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者等于5μm,例如d可以是0μm、0.5μm、1μm、1.5μm、2μm、2.5μm、3μm、3.5μm、4μm、4.5μm或者5μm。
将遮光体40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和遮光体40相邻的侧壁之间的距离d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可以使得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部分大视角出射光线都能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部分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C所示,一个遮光体4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条边大致平行。遮光体40的延伸长度L1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条边的长度L2。可以理解地,沿第一方向X,遮光体40的长度L1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条边的长度L2。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与遮光体40平行的第二发光器件22的侧边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全部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遮光体40既可以是一体式结构,遮光体40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对遮光体40具体形状的其他设计,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A、图13B和图14~图16所示,遮光体40可以包括多个子遮光体43,多个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子遮光体43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梯形、圆、椭圆和多边形等。
示例性地,如图13A所示,沿第二方向Y,子遮光体43的尺寸(即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μm小于或者等于5μm,例如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可以是1μm、1.5μm、2μm、2.5μm、3μm、3.5μm、4μm、4.5μm或者5μm。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多个子遮光体43,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在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的基础上,多个子遮光体43还可以减少对第一发光器件21中发出的显示光线的遮挡和吸收,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屏幕共享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所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μm且小于或者等于15μm。例如,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可以为1.5μm、2μm、3μm、5μm、7μm、8μm、9μm、10μm、12μm、14μm或者15μm。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与一个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在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限定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大幅减少多个子遮光体43对第一发光器件21中发出的显示光线的遮挡和吸收,从而更好地保证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屏幕共享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4~图16所示,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平坦层50中。平坦层50可以包括多个子平坦层(图中未示出),多个子平坦层与多个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依次交替叠置。
示例性地,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与子平坦层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即子平坦层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这样,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平坦层50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中。例如,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中。又例如,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和有机层TFE2中。再例如,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整个封装层TFE中。
这样,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平坦层50和封装层TFE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所示,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中。
这样,平坦层50中的多个子遮光体43和像素界定层PDL中的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6所示,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黑色遮光材料,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上。
这样,平坦层50中的多个子遮光体43和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光阻体60。第二光阻体60可以位于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二光阻体6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遮光体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相连接。
示例性地,如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第二光阻体60可以位于平坦层5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
示例性地,第二光阻体6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即第二光阻体60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2μm且小于或者等于6μm(例如2μm、2.5μm、3μm、3.5μm、4μm、4.5μm、5μm、5.5μm、或者6μm)。
其中,第二光阻体60的材质可以包括黑色矩阵材料或者其他黑色遮光材料。第二光阻体60的材质可以与第一光阻体3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二光阻体60,第二光阻体60结合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从除第二发光器件22所在的发光区EA以外的其他区域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尽可能地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7所示,第二光阻体60和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一个第二发光器件22沿第一方向X的同一侧。
从第二发光器件22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二光阻体60和遮光体40,第二光阻体60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8A所示,第二光阻体60可以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同一第二发光器件22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
从第二发光器件22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二光阻体60和遮光体40,第二光阻体6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另一侧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大幅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大幅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大幅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第二光阻体6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和第二光阻体60相邻的第二发光器件2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与第二光阻体60处于同一非发光区FA内的第一光阻体3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同一第二发光器件2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可以理解地,第二光阻体60不仅位于非发光区FA,第二光阻体60还可以部分伸入相邻的第二发光器件22所在的发光区EA内。与第二光阻体60处于同一非发光区FA内的第一光阻体30,仅位于非发光区FA内。
示例性地,沿第一方向X,第二光阻体60的尺寸大于与第二光阻体60处于同一非发光区FA内的第一光阻体30的尺寸,并且第二光阻体60的尺寸与同一非发光区FA内的第一光阻体30的尺寸之间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2μm且小于或者等于8μm(例如2μm、2.5μm、3μm、4μm、4.5μm、5μm、6μm、7μm、或者8μm)。
其中,第二光阻体6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与第二光阻体60处于同一非发光区FA内的第一光阻体3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
这样,第二光阻体60可以遮挡并吸收从第二发光器件22发出并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更多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一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更小,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在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的基础上,第一光阻体30不会遮挡从第二发光器件22所在的发光区EA发出的正常显示光线,可以保证第二发光器件22的显示效果,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9A、图10~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彩色滤光膜70。彩色滤光膜70可以位于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彩色滤光膜70可以包括第一彩色滤光膜71和第二彩色滤光膜72。
第一彩色滤光膜71覆盖第一发光器件21,第二彩色滤光膜72覆盖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理解地,第一彩色滤光膜7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发光器件2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第二彩色滤光膜7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发光器件2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
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彩色滤光膜71的尺寸大于第一发光器件21的尺寸,第二彩色滤光膜72的尺寸大致等于第二发光器件22的尺寸。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发光器件21的尺寸与第二发光器件22的尺寸相同时,第一彩色滤光膜71的尺寸大于第二彩色滤光膜72的尺寸。
彩色滤光膜70可以减少发光器件发出的显示光线的反射,滤除显示光线中的杂色,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率和显示光线的饱和度,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限定第一彩色滤光膜71的尺寸大于第一发光器件21的尺寸,可以提高第一发光器件21的出光效率,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0在屏幕共享显示状态时的显示效果。限定第二彩色滤光膜72的尺寸大致等于第二发光器件22的尺寸,在保证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小的基础上,可以提高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光效率,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0在防窥显示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图9A、图10~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彩色滤光膜70可以与第一光阻体30同层设置。可以理解地,彩色滤光膜7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光阻体3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这样,在提高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的基础上,可以起到减薄显示装置1000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位于非发光区FA的触控层(图中未示出)。触控层可以位于封装层TFE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触控层可以包括单个金属层或者多个金属层。触控层中的金属层可以位于封装层TFE靠近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触控层中的金属层可以与彩色滤光膜70同层设置。可以理解地,触控层中的金属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彩色滤光膜7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这样,在提高具备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的基础上,可以起到减薄具备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1000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中,封装层TFE和触控层之间、第一光阻体30与平坦层50之间、平坦层5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以及其他相邻的功能层之间,可以分别设置有透明胶层(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18A所示,透明胶层可以包括第一透明胶层OC1、第二透明胶层OC2和第三透明胶层OC3。第一透明胶层OC1可以设置在封装层TFE和触控层之间,第一胶层OC1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可以大于等于2μm且小于或者等于6μm(例如2μm、2.5μm、3μm、3.5μm、4μm、4.5μm、5μm、5.5μm、或者6μm)。第二透明胶层OC2可以设置在彩色滤光膜70和平坦层50之间,第二胶层OC2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可以大于等于3μm且小于或者等于8μm(例如3μm、3.5μm、4μm、4.5μm、5μm、5.5μm、6μm、7μm或者8μm)。第三透明胶层OC3可以设置在平坦层5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第三透明胶层OC3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中,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并且第一光阻体30还可以防止其他发光区EA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进入发光区EA,以保证每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的颜色纯度,提高各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颜色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
图19~图23分别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如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0~步骤S400。
步骤S100:提供衬底基板10;衬底基板10包括发光区EA和除发光区EA以外的非发光区FA。衬底基板10的结构特点已在上文详细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衬底基板10可以是刚性衬底基板10,也可以是柔性衬底基板10。例如,衬底基板10的材料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环烯烃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简称COP)等。
示例性地,在Mini LED显示基板中,衬底基板10可以是玻璃基板或者印制线路(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基板。
步骤S100之后可以包括:在衬底基板10上形成多个像素电路。多个像素电路的具体介绍在之前已经详细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在形成多个像素电路之后,可以形成覆盖多个像素电路的绝缘层INL。绝缘层INL的具体介绍在之前已经详细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步骤S200: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发光单元20。
如图5所示,发光单元2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多个发光器件分别覆盖多个发光开口,且多个发光器件分别和多个像素电路对应连接。多个发光器件可以包括位于发光区EA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
其中,第一发光器件21可以理解为正常显示的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理解为防窥显示的发光器件。相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发光器件可以包括O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Diode,Mini LED)或者微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等,此处不作限定。
以发光器件为OLED为例,如图5所示,OLED发光器件可以包括依次叠置的阳极AE、发光功能层EL和阴极CE。步骤S200可以包括:在绝缘层INL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利用沉积、曝光、显影和刻蚀工艺形成阳极AE。之后,在阳极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像素界定层PDL;像素界定层PDL开设有多个发光开口,发光开口暴露阳极AE。之后,形成覆盖发光开口的发光功能层EL。最后,在发光功能层EL远离阳极AE的一侧,形成阴极CE。
其中,不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中,阳极AE和发光功能层EL可以相互独立,阴极CE可以共用。同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中,阳极AE可以相互独立,发光功能层EL和阴极CE可以共用。例如,第一红色发光器件和第二红色发光器件中,阳极AE可以相互独立,发光功能层EL和阴极CE可以共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和图9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TFE。封装层TFE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复合结构。封装层TFE的结构特点和材质已在上文详细说明,此处不作赘述。
示例性地,封装层TFE可以包括沿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依次叠置的第一无机层TFE1、有机层TFE2和第二无机层TFE3。步骤S200之后可以包括:在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利用沉积工艺形成第一无机层TFE1。之后,在第一无机层TFE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利用沉积工艺形成有机层TFE2。之后,在有机层TFE2远离第一无机层TFE1的一侧,利用沉积工艺形成第二无机层TFE3。
步骤S300:在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第一光阻体30。第一光阻体30沿第一方向X设置在非发光区FA内,第一方向X为平行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图9A和图10所示,步骤S300可以包括:在封装层TFE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通过涂布形成整层的第一光阻材料层。之后,利用曝光和显影工艺去除位于发光区EA内的第一光阻材料层,保留位于非发光区FA内的第一光阻材料层作为第一光阻体30。
示例性地,第一光阻体30的材料可以包括黑色矩阵材料或者其他黑色遮光材料。
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光阻体30,第一光阻体3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并且第一光阻体30还可以防止其他发光区EA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进入发光区EA,以保证每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的颜色纯度,提高各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颜色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步骤S400: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体40。遮光体40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且沿第二方向Y在非发光区FA内延伸。第二方向Y为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
示例性地,遮光体40的材料可以是黑色矩阵材料或者其他黑色遮光材料,本公开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9A、图13A和图18A所示,遮光体40可以位于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平坦层50。平坦层50位于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平坦层50沿第一方向X延伸。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平坦层50中。
沿第二方向Y,遮光体40可以是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如图18A和图20所示,步骤S400可以包括步骤S410~步骤S412。
步骤S410: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平坦层50。
示例性地,步骤S410可以包括: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和固化工艺形成平坦层50。
步骤S411:在平坦层50中形成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通孔45。第一通孔45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第一通孔45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圆、椭圆和多边形等。
在一些示例中,步骤S411可以包括:利用刻蚀工艺,在平坦层50中形成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通孔45。
第一通孔45至少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第一通孔45可以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第一通孔45还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一个第一通孔45可以设置在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其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位于第一通孔45的一侧,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第一通孔45的另一侧。或者,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中的一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的一部分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第一通孔45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中的另一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的另一部分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第一通孔45的另一侧。
示例性地,步骤S411中在平坦层50中形成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两个第一通孔45。两个第一通孔45分别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两侧。其中一个第一通孔45可以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另一个第一通孔45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步骤S412:在第一通孔45内形成遮光体40。例如,步骤S412可以包括:在第一通孔45内,通过涂布形成遮光体40。
这样,形成遮光体40的工艺过程比较简单,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制作流程较为简化。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平坦层50中的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平坦层50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图9C、图13A和图13B所示,遮光体40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可以理解地,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和/或,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两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以及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遮光体40时,遮光体40至少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C和图13B所示,遮光体40至少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侧的情况下,如图5、图13A和图14~图18A所示,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至少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9C所示,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遮光体40设置在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两侧的情况下,如图9A和图10~图12所示,遮光体40包括分别位于第二发光器件22两侧的第一遮光体41和第二遮光体42。第一遮光体41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第二遮光体42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遮光体41和第二遮光体42,第一遮光体41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同一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第二遮光体42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大幅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大幅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大幅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B所示,一个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其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可以位于遮光体40的一侧,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位于遮光体40的另一侧。或者,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中的一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的一部分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遮光体40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中的另一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的另一部分第二发光器件22位于遮光体40的另一侧。
这样,从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一个遮光体40,一个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一个遮光体40可以限缩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C、图13B和图18B所示,一个遮光体40可以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这样,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一个遮光体40,一个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一个遮光体40可以限缩不同颜色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C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遮光体40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和遮光体40相邻的侧壁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者等于5μm,例如d可以是0μm、0.5μm、1μm、1.5μm、2μm、2.5μm、3μm、3.5μm、4μm、4.5μm或者5μm。
将遮光体40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和遮光体40相邻的侧壁之间的距离d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可以使得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部分大视角出射光线都能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部分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C所示,一个遮光体4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条边大致平行。遮光体40的延伸长度L1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条边的长度L2。可以理解地,沿第一方向X,遮光体40的长度L1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发光器件22的一条边的长度L2。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与遮光体40平行的第二发光器件22的侧边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全部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遮光体40可以是通过多次构图工艺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如图18A和图21所示,步骤S400也可以包括步骤S420~步骤S421。
步骤S420: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子遮光体43。
示例性地,步骤S420可以包括: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通过涂布、曝光和显影工艺形成子遮光体43。
示例性地,子遮光体43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梯形、圆、椭圆和多边形等。
步骤S421:通过重复上述步骤S420使得多个子遮光体43共同形成遮光体40,多个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依次堆叠。
沿第二方向Y,根据子遮光体43的尺寸(即子遮光体43的厚度)以及单次涂布工艺中的涂布尺寸(即厚度),可以选择形成子遮光体43的过程中进行涂布、曝光和显影工艺的次数。例如,单次涂布工艺中的涂布厚度可以为2μm。
步骤S421之后,可以包括: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和固化工艺形成平坦层50,遮光体40位于平坦层50中。
这样,可以在形成遮光体40之后,再制作平坦层5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A、图13B和图14~图16所示,沿第二方向Y,遮光体40可以是分体式结构,遮光体40可以包括多个子遮光体43,多个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如图22所示,步骤S400可以包括步骤S430~步骤S432。
步骤S430:在第一光阻体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子遮光体43。
步骤S430中形成子遮光体43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步骤S420,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430中形成的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与步骤S420中形成的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子遮光体43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矩形、梯形、圆、椭圆和多边形等。
步骤S431:在子遮光体43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子平坦层50。
示例性地,步骤S431可以包括:在子遮光体43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依次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和固化工艺形成子平坦层50。
步骤S432:依次重复上述步骤S430和上述步骤S431,使得多个子遮光体43和多个子平坦层50沿第二方向Y依次交替叠置,多个子遮光体43共同形成遮光体40。多个子平坦层50共同形成平坦层50。
示例性地,沿第二方向Y,子遮光体43的尺寸(即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μm小于或者等于5μm,例如子遮光体43的厚度可以是1μm、1.5μm、2μm、2.5μm、3μm、3.5μm、4μm、4.5μm或者5μm。
示例性地,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与子平坦层5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即子平坦层50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多个子遮光体43时,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在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的基础上,多个子遮光体43还可以减少对第一发光器件21中发出的显示光线的遮挡和吸收,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屏幕共享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所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μm且小于或者等于15μm。例如,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可以为1.5μm、2μm、3μm、5μm、7μm、8μm、9μm、10μm、12μm、14μm或者15μm。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与一个子遮光体43的厚度d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在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相邻的两个子遮光体43之间的间距d2限定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大幅减少多个子遮光体43对第一发光器件21中发出的显示光线的遮挡和吸收,从而更好地保证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屏幕共享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在步骤S200之后还可以包括步骤S500。
步骤S500:在衬底基板10靠近发光单元20的一侧形成遮光体4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沿第二方向Y,遮光体40可以是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一体式结构。
示例性地,步骤S500可以包括:在封装层TFE中形成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通孔46。第二通孔46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
例如,第二通孔46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中。又例如,第二通孔46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和有机层TFE2中。再例如,第二通孔46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整个封装层TFE中。
其中,第二通孔46的外轮廓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通孔45的外轮廓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理解地,第二通孔46的外轮廓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通孔45的外轮廓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或者,第二通孔46的外轮廓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一通孔45的外轮廓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第二通孔46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与第一通孔45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定。
第二通孔46和发光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与第一通孔45和发光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形成第二通孔46之后,在第二通孔46中形成遮光体40。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封装层TFE中。
在另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如图10和图14所示,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中。
例如,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中。又例如,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封装层TFE的第二无机层TFE3和有机层TFE2中。再例如,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整个封装层TFE中。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封装层TFE中的遮光体40,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封装层TFE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11和图17所示,步骤S500可以包括:在封装层TFE和像素界定层PDL中形成至少一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通孔46。第二通孔46至少设置在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之间。形成第二通孔46之后,在第二通孔46中形成遮光体40。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半透光材料,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中。
在另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半透光材料,如图11、图15和图17所示,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中。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像素界定层PDL中的遮光体40,像素界定层PDL中的遮光体40可以完全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一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黑色遮光材料,遮光体40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第一光阻体3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上。
在另一些示例中,遮光体40位于第一光阻体30的两侧的情况下,像素界定层PDL可以采用黑色遮光材料,如图12和图16所示,遮光体40也可以沿第二方向Y从平坦层50延伸到像素界定层PDL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上。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像素界定层PDL和遮光体40,像素界定层PDL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沿第二方向Y,遮光体40可以是通过多次构图工艺形成的一体式结构。
步骤S500可以包括:在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通过涂布、曝光和显影工艺形成子遮光体43。
之后,通过依次重复多次涂布、曝光和显影工艺,形成沿第二方向Y依次堆叠的多个子遮光体43,使得多个子遮光体43共同形成遮光体40。
之后,在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通过沉积工艺形成封装层TFE。遮光体40嵌设于封装层TFE中,遮光体40和封装层TFE接合的位置进行密封处理,遮光体40和封装层TFE接合的位置具有密封性能、能够隔绝水氧。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进入封装层TFE中的遮光体40时,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通过封装层TFE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沿第二方向Y,遮光体40可以是分体式结构。遮光体40可以包括多个子遮光体43,多个子遮光体43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
步骤S500可以参照步骤S430~步骤S432,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多个子遮光体43,多个子遮光体43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在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的基础上,多个子遮光体43还可以减少对第一发光器件21中发出的显示光线的遮挡和吸收,从而保证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屏幕共享显示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100中,从第二发光器件22中发出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进入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第一光阻体30和遮光体40可以遮挡并吸收原本会从第二发光器件22透射到显示装置1000外部的大视角出射光线,可以限缩第二发光器件22的出射角范围,进而减小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处于防窥显示状态时的发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显示效果。并且第一光阻体30还可以防止其他发光区EA射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进入发光区EA,以保证每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的颜色纯度,提高各个发光区EA射出的光线颜色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和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
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
第一光阻体,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非发光区内;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遮光体,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光阻体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体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且沿第二方向在所述非发光区内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体至少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体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两侧的第一遮光体和第二遮光体;
所述第一遮光体设置在同一颜色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二遮光体设置在不同颜色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体包括多个子遮光体;所述多个子遮光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遮光体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1.5μm且小于或者等于1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遮光体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中和所述遮光体相邻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遮光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一条边大致平行;所述一个遮光体的延伸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一条边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遮光体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遮光体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遮光体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到所述第一光阻体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光阻体,位于所述第一光阻体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阻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光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遮光体设置在同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阻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和所述第二光阻体相邻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
与所述第二光阻体处于同一所述非发光区内的所述第一光阻体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同一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彩色滤光膜,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膜包括第一彩色滤光膜和第二彩色滤光膜;所述第一彩色滤光膜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彩色滤光膜覆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彩色滤光膜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尺寸,所述第二彩色滤光膜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尺寸。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电路板耦接。
CN202321445044.6U 2023-06-07 2023-06-0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368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5044.6U CN220368984U (zh) 2023-06-07 2023-06-0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5044.6U CN220368984U (zh) 2023-06-07 2023-06-0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8984U true CN220368984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7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5044.6U Active CN220368984U (zh) 2023-06-07 2023-06-0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89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KR102642791B1 (ko) 표시 영역 내에 관통-홀을 구비한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663324B1 (ko) 표시 영역 내에 관통-홀을 구비한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US10756136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801950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US1113934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661694B2 (en) Organic EL device having a convex por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evice having a convex por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n organic EL device having a convex portion
US1054127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EP4236658A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64465A (zh) 显示装置
US1130275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in screen-off state
US20220093690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3525607A (ja)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5149231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2666703B1 (ko)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CN22036898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35401A1 (zh) 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TWI692665B (zh) 顯示裝置
JP6443510B2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2019024024A (ja) 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20733365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9558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13207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7335359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US20240233596A9 (en)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