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33365U -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33365U
CN220733365U CN202321654107.9U CN202321654107U CN220733365U CN 220733365 U CN220733365 U CN 220733365U CN 202321654107 U CN202321654107 U CN 202321654107U CN 220733365 U CN220733365 U CN 220733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ixel
substrate
light
light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541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博
张正川
赵明远
刘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541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33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33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33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应用于电子技术领域。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触控层、有机层和遮光层;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子像素,触控层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有机层位于触控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遮光层位于有机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遮光层包括遮光部以及由遮光部限定出的多个透光开口,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来减小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从而实现防窥效果,以降低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工具。
在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屏幕来浏览相应的信息。但是,由于一些电子设备中的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范围较大,在某些场合下,用户浏览的信息可能会被其他人所窥视,从而导致信息泄露。
因此,如何实现显示模组的防窥功能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以减小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从而使得显示模组可以实现防窥功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子像素;触控层,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有机层,位于触控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遮光层,位于有机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遮光层包括遮光部以及由遮光部限定出的多个透光开口。其中,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
这样,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使得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透光开口出射出去,而子像素发出的某些方向上的大视角光线可以被遮光部所阻挡,使得这部分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则可以减小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即减小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范围,从而实现防窥效果,以降低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这样,在实现防窥效果的同时,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从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层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遮光部,每个透光开口位于相邻的两个遮光部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或者,每个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这样,在将每个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可实现显示模组的左右防窥;在将每个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可实现显示模组的上下防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子像素与其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距离与其对应的第二距离相等;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在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在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的列方向。这样,在显示模组实现左右防窥时,左右两侧的出光角度范围之间的差异较小;或者,在显示模组实现上下防窥时,上下两侧的出光角度范围之间的差异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多个像素集合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每个像素集合至少包括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第i个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i个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小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第i+1个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i+1个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五距离大于其对应的第六距离;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在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在遮光部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的列方向。这样,通过控制不同列的子像素依次在其左侧或右侧预留出一段缓冲距离,在形成遮光层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或者,通过控制不同行的子像素依次在其上侧或下侧预留出一段缓冲距离,在形成遮光层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上下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封闭图形,且每个透光开口与子像素一一对应。这样,可实现显示模组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防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其中,封闭图形包括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由多段曲线共同构成的封闭形状,以及由直线和曲线共同构成的封闭图形;多边形包括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五边形以及六边形。这样,通过将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设置成相同,可使得显示模组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之间的差异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重合。这样,使得显示模组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之间的差异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的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存在偏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同一行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第一侧偏离;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第二侧偏离;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和/或,位于同一列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第一侧偏离;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第二侧偏离;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依次排布。这样,在形成遮光层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上下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0.5微米至5微米。这样,通过合理设置遮光层的厚度,使得遮光部可以阻挡子像素发出的大视角的光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部的坡度角为30°至85°,坡度角为遮光部的第一坡面与遮光部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第一坡面朝向透光开口,第一表面为遮光部与有机层接触的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有机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8微米至20微米。这样,通过合理设置有机层的厚度,以增加发光层与遮光层之间的距离,使得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可以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还包括:平坦层,覆盖遮光层和部分的有机层;偏光片,位于平坦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粘接层,位于偏光片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盖板,位于粘接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这样,平坦层可以实现显示模组的平坦化,便于后续的偏光片和盖板的贴合;偏光片可以阻挡外界光线的反射,以提高显示模组的对比度;盖板可以保护位于其下方的触控层以及显示面板等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方向上,平坦层的厚度大于遮光层的厚度。这样,使得平坦层可以覆盖遮光层,以提高显示模组的平坦化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多个像素集合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和第二像素组,第一像素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第二像素组包括沿第二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且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像素组中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与第二像素组中的第三子像素,沿第二方向均错位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另一者为显示面板的列方向。这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排布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多个像素集合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像素组、第四像素组和第五像素组,第三像素组、第四像素组和第五像素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且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另一者为显示面板的列方向。这样,提供了另一种显示面板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排布方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安装于壳体上。
第二方面各可能的实现方式,效果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中的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与常规显示模组的光学仿真结果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芯片,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当用户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电子设备时,如用户在地铁、公交或者高铁等公共场合下使用电子设备,由于一些电子设备中的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范围较大,导致除了用户以外的其他人也可以看到电子设备的屏幕显示的信息,即用户浏览的信息可能会被其他人所窥视,从而容易造成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的泄露。
因此,为了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的隐私性需求,使得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能够不被周围的其他人所获知,一些相关技术可以在电子设备的屏幕表面贴附防窥膜,以实现防窥效果。
其中,防窥膜可以为百叶窗膜,其是利用百叶窗光学防窥原理,通过并列排布的光栅结构(即百叶窗),使得电子设备发出的光线只能从一定角度范围内出射,其他角度的光线会被光栅结构所阻挡,从而减小电子设备的可视角度范围,以实现防窥效果。可视角度范围指的是用户从不同方向清晰地观看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时的角度范围。
虽然这种在电子设备的屏幕表面贴附防窥膜的方式,其操作方式简单、方便,但是其会导致电子设备在显示时的亮度降低,如电子设备在显示时的亮度损失接近一半,并且电子设备在显示时还存在摩尔纹等问题,严重影响电子设备显示时的视觉效果,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触控层、有机层和遮光层;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子像素,触控层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有机层位于触控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遮光层位于有机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遮光层包括遮光部以及由遮光部限定出的多个透光开口。其中,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
这样,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且遮光层包括遮光部以及由遮光部限定出的多个透光开口,使得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透光开口出射出去,而子像素发出的某些方向上的大视角光线可以被遮光部所阻挡,使得这部分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则可以减小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即减小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范围。因此,在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用户的视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视线夹角可以位于可视角度范围内,使得用户可以正常观看其所持的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而位于用户周围的其他人,其视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视线夹角可能位于可视角度范围外,使得周围的其他人只能看到漆黑的画面,无法观看到用户所持的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从而实现防窥效果,以降低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这种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的方式,相对于相关技术在电子设备的屏幕表面贴附防窥膜的方式,其可以减轻电子设备在显示时的亮度损失,且可以减轻贴附防窥膜所带来的摩尔纹的问题。这样,本申请实施例在实现防窥效果的同时,不会过多影响电子设备显示时的视觉效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0和壳体20,显示模组10安装于壳体20上。
其中,壳体20包括中框21和后盖22,中框21位于显示模组10和后盖22之间。显示模组10和后盖22分别与中框21相连接,以实现将显示模组10安装于壳体20上。并且,在中框21与后盖22之间可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池、摄像头模组、主板、小板等电子元器件(未在图1中示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21和后盖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增强电子设备的结构紧凑程度,降低电子设备在摔落时因后盖22脱离,而导致电子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被摔坏的可能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中框21和后盖22也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以便电子设备内部的电池、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更换,增加电子设备的使用灵活性。
显示模组10用于实现显示功能。其中,显示模组1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OLED显示面板具有不需要背光源、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可以是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书阅读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设备、金融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电子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0、触控层200、有机层300、遮光层400、平坦层500、偏光片600、粘接层700和盖板800。
其中,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1、驱动电路层102、阳极层103、像素界定层104、发光层105、阴极层106和封装层107。
衬底基板101可以为刚性衬底基板,如衬底基板101为玻璃基板;或者,衬底基板101也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如衬底基板101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基板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板等。
驱动电路层102设置在衬底基板10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层102可以包括每个子像素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其用于驱动对应的子像素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结构,该TFT结构可以为低温多晶硅(low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TFT结构或低温多晶氧化物(low temperaturepolycrystalline oxide,LTPO)TFT结构。具体的,该TFT结构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介质层、源漏电极层和钝化层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TFT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他TFT结构。
阳极层103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02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阳极层103的材料可以为反射率较高的导电材料,如阳极层103的材料可以为铝、银、铜、钛等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
像素界定层104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02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具体的,像素界定层104可以覆盖驱动电路层102以及部分的阳极层103。像素界定层104具有用于限定子像素的多个像素开口,每个像素开口可以暴露出部分的阳极层103。像素界定层104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如聚酰亚胺类树脂、丙烯酸树脂或硅氧烷类树脂中的任意一种。
发光层105位于像素界定层104中的像素开口内,发光层105可以采用喷墨打印工艺或蒸镀工艺形成在像素界定层104中的像素开口内。其中,发光层105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等膜层,或者,发光层105也可以仅包括有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可以采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阴极层106覆盖像素界定层104和发光层105,阴极层106的材料可以为透过率较高的导电材料,如阴极层106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ITO)或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s,IZO)等。
需要说明的是,阳极层103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阳极,任意相邻两个阳极之间存在间隔;发光层105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位于一个像素开口内,使得不同的发光单元之间存在间隔,如发光层105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等,第一发光单元可以发出红光,第二发光单元可以发出蓝光,第三发光单元可以发出绿光。因此,阳极、位于阳极上的发光单元以及阴极层106可以共用构成一个发光元件,任意一个发光元件可以作为显示面板的一个子像素,即每个子像素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单元和阴极层106,相邻两个子像素通过像素界定层104间隔。一些实施例中,阴极层106可以为面电极,则不同子像素对应的阴极层106可以共用。
封装层107位于阴极层106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其中,封装层107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071、有机封装层107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073,第一无机封装层1071、有机封装层107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073依次远离阴极层106设置。
其中,第一无机封装层1071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或氮氧化硅等,其可以采用沉积工艺形成,该沉积工艺可以为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工艺。有机封装层1072的材料可以为脂肪族聚酯、脂肪族聚氨酯、芳香族聚氨酯、聚酰亚胺类树脂、环氧树脂、硅氧烷类树脂和丙烯酸类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其可以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形成。第二无机封装层1073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或氮氧化硅等,其可以采用沉积工艺形成,该沉积工艺可以为CVD工艺。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封装层107不局限于上述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071、有机封装层107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073对应的封装结构,其还可以为其他封装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综上,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1上的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单元和阴极层106,相邻两个子像素通过像素界定层104间隔,且不同子像素对应的阴极层106可以共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实际上指的是像素开口内的发光单元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
触控层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具体的,触控层200位于封装层107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触控层200用于感应用户的触控操作,生成触控信号。其中,触控层200可以包括触控电极等结构。
有机层300位于触控层2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其中,有机层3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为8微米至20微米;有机层300的材料可以为脂肪族聚酯、脂肪族聚氨酯、芳香族聚氨酯、聚酰亚胺类树脂、环氧树脂、硅氧烷类树脂和丙烯酸类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其可以喷墨打印工艺形成。
遮光层400位于有机层3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遮光层4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为0.5微米至5微米,遮光层400的材料可以为遮光光刻胶材料或黑色油墨等,如遮光光刻胶材料可以为黑色树脂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有机层3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涂布遮光层材料,然后采用掩膜板对遮光层材料进行曝光,曝光后进行显影,从而形成遮光层400。
其中,遮光层400包括遮光部以及由遮光部限定出的多个透光开口,且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遮光部也可以称为黑矩阵。
这样,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透光开口出射出去,而子像素发出的某些方向上的大视角光线可以被遮光部所阻挡,使得这部分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则可以减小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即减小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范围。因此,在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用户的视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视线夹角可以位于可视角度范围内,使得用户可以正常观看其所持的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而位于用户周围的其他人,其视线与显示面板的法线之间的视线夹角可能位于可视角度范围外,使得周围的其他人只能看到漆黑的画面,无法观看到用户所持的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从而实现防窥效果,以降低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遮光部的坡度角为30°至85°,坡度角可以为图2所示的角度b,即坡度角为遮光部的第一坡面与遮光部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第一坡面朝向透光开口,第一表面为遮光部与有机层300接触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遮光部的坡度角是由于遮光层400的制作工艺导致的,其在对遮光层材料进行曝光显影后,可使得遮光部呈现出一定的坡度角,该坡度角可以为30°至85°。
受到制作工艺以及可视角度范围的影响,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任意方向上的距离可以为-1微米至3微米。
这样,通过合理设置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任意方向上的距离,使得每个子像素在某些方向上的大视角光线可以被遮光部所阻挡,从而达到防窥效果。如果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某个方向上的距离设置得过大,则有可能导致该方向上的大视角光线无法被有效阻挡。
若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任意方向上的距离均小于0,则表示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此时,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且部分的遮光部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也存在重合区域。
若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任意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则表示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而遮光部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不存在重合区域。以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任意方向上的距离等于0为例,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以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在任意方向上的距离大于0为例,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透光开口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中的最大出光角度可以为图2所示的角度a,其表示显示模组能够出射的光线与显示模组的法线之间的最大夹角,该出光角度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某一方向上的可视角度范围。
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主要受到透光开口的大小、像素开口的大小以及发光层105与遮光层400之间的各个膜层的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层105与遮光层400之间的距离h可以为30微米至60微米,发光层105与遮光层400之间的距离h可以理解为发光层105与遮光层400之间的各个膜层的总厚度,如发光层105与遮光层400之间的距离h可以为40微米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在触控层2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有机层300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发光层105与遮光层400之间的距离h,使得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可以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如使得显示模组在某一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可以在0至40°。此外,由于无机层的厚度通常无法达到8微米至20微米,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有机层300不可以替换成无机层。
图2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示意图,为了更清楚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遮光层400的具体版图设计,以及遮光层400与子像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等,下面结合图3至图12所示的几种显示模组中的遮光层与子像素对应的俯视示意图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8所示,遮光层40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遮光部410,每个透光开口420位于相邻的两个遮光部410之间。也就是说,遮光层400包括多个条状且平行设置的遮光部410。
第一种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这样,在遮光层40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遮光部410,且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可实现显示模组的左右防窥,而显示模组的上下两侧无防窥效果。
如图3所示,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111和第二像素组112,第一像素组111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第二像素组112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像素组111中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与第二像素组112中的第三子像素1113,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均错位排布。
例如,第一子像素1111可以为红色(R)子像素,第二子像素1112可以为蓝色(B)子像素,第三子像素1113可以为绿色(G)子像素。
如图3所示,每个子像素与其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且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距离d1与其对应的第二距离d2相等。
这样,针对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左右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控制在0至40°,而显示模组在上下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可以为0至90°。因此,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使得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可以在小视角范围内被用户可见;而子像素发出的左右两侧的大视角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而无法被位于用户左右两侧的其他人所看到,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左右防窥。
第二种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如图4所示,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111和第二像素组112,第一像素组111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第二像素组112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像素组111中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与第二像素组112中的第三子像素1113,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均错位排布。
如图4所示,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d3小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d4。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五距离d5大于其对应的第六距离d6。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第一个像素集合110包括图4中位于第一列的第一像素组111,以及位于第二列的第二像素组112。针对位于第一列的第一像素组111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三距离d3,小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四距离d4;针对位于第二列的第二像素组112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三距离d3,小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四距离d4。
相应的,第二个像素集合110包括图4中位于第三列的第一像素组111,以及位于第四列的第二像素组112。针对位于第三列的第一像素组111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五距离d5,大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六距离d6;针对位于第四列的第二像素组112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五距离d5,大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第六距离d6。
这样,可控制不同列的子像素依次在其左侧或右侧预留出一段缓冲距离(buffer距离),该缓冲距离在行方向上的宽度可以为0.1微米至5微米,在形成该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400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例如,可控制图4中的第一列子像素在其右侧预留缓冲距离,图4中的第二列子像素在其右侧预留缓冲距离,图4中的第三列子像素在其左侧预留缓冲距离,图4中的第四列子像素在其左侧预留缓冲距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该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受到工艺精度的影响,掩膜板与形成有遮光层材料的显示模组在对位时,可能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偏移。
若由于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左偏移,则图4中的第一列子像素和第二列子像素没有被其右侧的遮光部410遮挡,即第一列子像素和第二列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不存在重合区域,但是图4中的第三列子像素和第四列子像素可能会被其右侧的遮光部410遮挡,即第三列子像素和第四列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可能存在重合区域。若由于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右偏移,图4中的第一列子像素和第二列子像素可能会被其左侧的遮光部410遮挡,即第一列子像素和第二列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可能存在重合区域,但是图4中的第三列子像素和第四列子像素没有被其左侧的遮光部410遮挡,即第三列子像素和第四列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不存在重合区域。
因此,针对图4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相邻的四列子像素,一半子像素在其右侧预留缓冲距离,另一半子像素在其左侧预留缓冲距离,使得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左偏移或向右偏移时,至少有一半子像素没有被遮光部410遮挡,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400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若每一列子像素均在其右侧预留缓冲距离,则在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右偏移时,会导致所有子像素被其左侧的遮光部410遮挡,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会大幅度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影响显示模组的正常显示,且导致显示模组的右侧防窥效果差。若每一列子像素均在其左侧预留缓冲距离,则在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左偏移时,会导致所有子像素被其右侧的遮光部410遮挡,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会大幅度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影响显示模组的正常显示,且导致显示模组的左侧防窥效果差。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是控制每一列子像素在其左侧和右侧中的任一侧预留缓冲距离,而不是在其两侧均预留缓冲距离。若控制每一列子像素在其左侧和右侧都预留出缓冲距离,会导致每一列子像素与其左右两侧的遮光部410之间的距离都增大,遮光部410的宽度会变窄,使得遮光部410能够遮挡子像素发出的光线减少,导致显示模组在左右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变大,进而导致显示模组的左右防窥效果变差。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是控制同一像素集合110内的每个子像素在同一侧预留缓冲距离,且相邻的两个像素集合110内的子像素预留缓冲距离的方位相反,而不是相邻两列子像素预留缓冲距离的方位相反。以相邻两列子像素预留缓冲距离的方位相反为例,如图4中的第一列子像素在其左侧预留缓冲距离,第二列子像素在其右侧预留缓冲距离,若由于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左偏移,则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被遮光部410遮挡得比较多,导致显示模组在显示时出现色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控制同一像素集合110内的每个子像素在同一侧预留缓冲距离,且相邻的两个像素集合110内的子像素预留缓冲距离的方位相反,可以降低显示模组在显示时的色偏,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现中,在形成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可通过控制曝光工艺过程中的掩膜板中,不同透光区域之间的间距或透光区域的间隙大小等,来控制不同列的子像素分别在其左侧或右侧的预留缓冲距离。
这样,通过控制形成遮光层400时所需的掩膜板,来控制不同列的子像素依次在其左侧或右侧预留缓冲距离,可以使得制作出的大部分显示模组如图4所示。当然,受到制作工艺精确度的影响,也可能使得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与图4所示的显示模组不同。例如,针对某一列子像素在其右侧预留缓冲距离的方式,实际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可能会出现,该列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d3大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d4。
第三种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这样,在遮光层40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遮光部410,且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可实现显示模组的上下防窥,而显示模组的左右两侧无防窥效果。
如图5所示,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111和第二像素组112,第一像素组111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第二像素组112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像素组111中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与第二像素组112中的第三子像素1113,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均错位排布。
如图5所示,每个子像素与其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且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距离d1与其对应的第二距离d2相等。
这样,针对图5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上下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控制在0至40°,而显示模组在左右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为0至90°。因此,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使得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可以在小视角范围内被用户可见;而子像素发出的上下两侧的大视角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而无法被位于用户前后两侧的其他人所看到,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上下防窥。
第四种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如图6所示,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111和第二像素组112,第一像素组111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第二像素组112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像素组111中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与第二像素组112中的第三子像素1113,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均错位排布。
如图6所示,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d3小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d4。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五距离d5大于其对应的第六距离d6。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第一个像素集合110包括图6中位于第一行的第一像素组111,以及位于第二行的第二像素组112。针对位于第一行的第一像素组111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三距离d3,小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四距离d4;针对位于第一行的第二像素组112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三距离d3,小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四距离d4。
相应的,第二个像素集合110包括图6中位于第三行的第一像素组111,以及位于第四行的第二像素组112。针对位于第三行的第一像素组111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五距离d5,大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六距离d6;针对位于第四行的第二像素组112中的每个子像素,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五距离d5,大于该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第六距离d6。
这样,可控制不同行的子像素依次在其上侧或下侧预留出一段缓冲距离,该缓冲距离在列方向上的宽度可以为0.1微米至5微米,在形成该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上下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400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例如,可控制图6中的第一行子像素在其下侧预留缓冲距离,图6中的第二行子像素在其下侧预留缓冲距离,图6中的第三行子像素在其上侧预留缓冲距离,图6中的第四行子像素在其上侧预留缓冲距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形成遮光层400时所需的掩膜板,来控制不同行的子像素分别在其上侧或下侧预留缓冲距离,可以使得制作出的大部分显示模组可以如图6所示。当然,受到制作工艺精确度的影响,也可能使得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与图6所示的显示模组不同,例如,针对某一行子像素在其下侧预留缓冲距离的方式,实际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可能会出现,该行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d3大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d4。
第五种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如图7所示,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像素组113、第四像素组114和第五像素组115,第三像素组113、第四像素组114和第五像素组115均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如图7所示,每个子像素与其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且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距离d1与其对应的第二距离d2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以图7所示的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为例,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左右两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例如,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小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左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右侧的遮光部410在行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五距离大于其对应的第六距离。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第六种实现方式,如图8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每个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延伸,且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如图8所示,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像素组113、第四像素组114和第五像素组115,第三像素组113、第四像素组114和第五像素组115均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如图8所示,每个子像素与其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且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距离d1与其对应的第二距离d2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以图8所示的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为例,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下两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例如,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小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上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下侧的遮光部410在列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五距离大于其对应的第六距离。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综上,结合图3、图5、图7和图8所示,可以得知,每个子像素与其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410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410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距离d1与其对应的第二距离d2相等。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在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在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
在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左侧,第二侧表示右侧;在图5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上侧,第二侧表示下侧;在图7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左侧,第二侧表示右侧;在图8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上侧,第二侧表示下侧。
综上,结合图4和图6所示,可以得知,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每个像素集合110至少包括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410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i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410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三距离d3小于其对应的第四距离d4;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410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i+1个像素集合110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410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同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五距离d5大于其对应的第六距离d6。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在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在遮光部4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
在图4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左侧,第二侧表示右侧;在图6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上侧,第二侧表示下侧。
如图9至图12所示,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封闭图形,且每个透光开口420与子像素一一对应。此时,遮光部410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其中,封闭图形包括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由多段曲线共同构成的封闭形状,以及由直线和曲线共同构成的封闭图形;多边形包括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五边形以及六边形。
例如,如图9至图11所示,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菱形,每个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也为菱形;如图12所示,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每个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也为矩形。
第七种实现方式,如图9所示,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重合。
这样,针对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使得显示模组在左右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控制在0至40°,且显示模组在上下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控制在0至60°。因此,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使得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可以在小视角范围内被用户可见;而子像素发出的左右两侧的大视角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而无法被位于用户左右两侧的其他人所看到,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左右防窥;并且,子像素发出的上下两侧的大视角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而无法被位于用户前后两侧的其他人所看到,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上下防窥。因此,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实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防窥。
第八种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位于同一行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左侧偏离;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右侧偏离;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如图10所示的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子像素为第一子像素1111,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也为第一子像素1111,且第一子像素1111为红色子像素,即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子像素和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为相邻的两个第一同色子像素。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左侧偏离;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右侧偏离。
并且,位于同一列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左侧偏离;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右侧偏离;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如图10所示的位于第一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为第一子像素1111,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也为第一子像素1111,且第一子像素1111为红色子像素,即位于第一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和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为相邻的两个第二同色子像素。位于第一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左侧偏离;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右侧偏离。
这样,可控制位于同一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依次朝向左侧和右侧偏离,以及控制位于同一列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依次朝向左侧和右侧偏离,其偏移量可以为0.2微米至4微米,在形成该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上下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400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该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受到工艺精度的影响,掩膜板与形成有遮光层材料的显示模组在对位时,可能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偏移。
以图10中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第一子像素1111以及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第一子像素1111为例。若由于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左偏移,则图10中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第一子像素1111没有被遮光部410遮挡,而图10中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第一子像素1111可能会被遮光部410遮挡。若由于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右偏移,则图10中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第一子像素1111可能会被遮光部410遮挡,而图10中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第一子像素1111没有被遮光部410遮挡。
因此,针对图10所示的显示模组,基本上一半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左侧偏离,另一半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右侧偏离,在对位偏移导致遮光部410全部向左偏移或向右偏移时,至少有一半子像素没有被遮光部410遮挡,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400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在一种实现中,在形成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可通过控制曝光工艺过程中的掩膜板中,不同透光区域之间的间距或透光区域的间隙大小等,来控制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分别朝向其左侧或右侧偏离。
这样,通过控制形成遮光层400时所需的掩膜板,来控制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分别朝向其左侧或右侧偏离,可以使得制作出的大部分显示模组如图10所示。当然,受到制作工艺精确度的影响,也可能使得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与图10所示的显示模组不同。例如,在通过掩膜板控制某一个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其左侧偏离的方式,实际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可能会出现,该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重合,或者,该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其右侧偏离。
第九种实现方式,如图11所示,位于同一行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上侧偏离;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下侧偏离;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如图11所示的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子像素为第一子像素1111,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也为第一子像素1111,且第一子像素1111为红色子像素,即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子像素和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为相邻的两个第一同色子像素。位于第五行第一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上侧偏离;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下侧偏离。
并且,位于同一列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上侧偏离;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下侧偏离;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如图11所示的位于第一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为第一子像素1111,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也为第一子像素1111,且第一子像素1111为红色子像素,即位于第一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和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为相邻的两个第二同色子像素。位于第一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上侧偏离;位于第五行第五列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下侧偏离。
这样,可控制位于同一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依次朝向上侧和下侧偏离,以及控制位于同一列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依次朝向上侧和下侧偏离,其偏移量可以为0.2微米至4微米,在形成该遮光层400时的曝光工艺过程中发生对位偏移的情况下,使得最终形成的遮光部410不会过多地遮挡子像素的正向出光,在实现上下左右防窥的同时,提高了遮光层400形成时的工艺宽容度。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形成遮光层400时所需的掩膜板,来控制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分别朝向其上侧或下侧偏离,可以使得制作出的大部分显示模组可以如图11所示。当然,受到制作工艺精确度的影响,也可能使得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与图11所示的显示模组不同。例如,在通过掩膜板控制某一个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其上侧偏离的方式,实际制作出的部分显示模组可能会出现,该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重合,或者,该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其下侧偏离。
综上,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可以得知,至少部分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存在偏离。
具体的,位于同一行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第一侧偏离;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第二侧偏离;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和/或,位于同一列的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第一侧偏离;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第二侧偏离;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显示面板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依次排布。
在图10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左侧,第二侧表示右侧;在图1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第一侧表示上侧,第二侧表示下侧。
第十种实现方式,如图12所示,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重合。这样,针对图12所示的显示模组,其也可以实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防窥。
可以理解的是,以图12所示的子像素的排布方式为例,位于同一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也可以依次朝向左侧和右侧偏离,位于同一列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也可以依次朝向左侧和右侧偏离。或者,位于同一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也可以依次朝向上侧和下侧偏离,以及位于同一列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也可以依次朝向上侧和下侧偏离。
值得注意的是,图12所示的显示模组与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的区别在于:显示面板100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排布方式不同。而图10所示的显示模组和图1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排布方式,与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排布方式相同。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111和第二像素组112,第一像素组111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第二像素组112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中,第一像素组111中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与第二像素组112中的第三子像素1113,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均错位排布。
并且,如图9至图11所示,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子像素1111和第二子像素1112也依次交替排布。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均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如第一行子像素全部为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行子像素全部为第三子像素1113,第三行子像素全部为第二子像素1112。
此外,如图9至图11所示,以第一子像素1111为红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1112为蓝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1113为绿色子像素为例,第二子像素1112的尺寸大于第一子像素1111的尺寸,第一子像素1111的尺寸大于第三子像素1113的尺寸。
如图12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X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第二方向为Y方向,Y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110,多个像素集合110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每个像素集合11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像素组113、第四像素组114和第五像素组115,第三像素组113、第四像素组114和第五像素组115均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且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并且,如图12所示,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也依次交替排布。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均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如第一行子像素全部为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行子像素全部为第三子像素1113,第三行子像素全部为第二子像素1112。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1111、第二子像素1112和第三子像素1113的尺寸可以相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同一行的各个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所形成的连线可以为直线,且该直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位于同一列的各个子像素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所形成的连线也可以为直线,且该直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排布方式,不局限于图9至图11所示的一种排布方式,以及图12所示的另一种排布方式,其还可以为其他排布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图9至图12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实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防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封闭图形,且每个透光开口420与子像素一一对应的方案,可通过增大子像素与其左侧和右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使得子像素与其左侧和右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子像素与其上侧和下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则显示模组在上下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小于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上下防窥。
或者,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每个透光开口420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封闭图形,且每个透光开口420与子像素一一对应的方案,也可以通过增大子像素与其中一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实现显示模组在上下左右方向中的任意三个方向上实现防窥。例如,可以增大子像素与其下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使得子像素与其下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子像素与其左侧、右侧和上侧方向上的透光开口420边缘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左右方向和上方向的防窥。
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且电子设备处于竖直使用状态为例,上述显示模组的左右防窥指的是:位于用户左右两侧的其他人无法窥视到用户所持的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上述显示模组的上下防窥指的是:位于用户前后两侧的其他人无法窥视到用户所持的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
并且,显示面板100的行方向指的是显示面板100中的栅线的延伸方向,显示面板100的列方向指的是显示面板100中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平坦层500覆盖遮光层400和部分的有机层300。平坦层500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如聚酰亚胺类树脂、丙烯酸树脂或硅氧烷类树脂中的任意一种,其可以采用涂布工艺形成。
其中,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平坦层500的厚度大于遮光层400的厚度,使得平坦层500可以覆盖遮光层400。
例如,遮光层4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0.5微米,则平坦层5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2微米;或者,遮光层4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5微米,则平坦层5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6微米。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平坦层5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2微米至6微米,并且,在形成平坦层500时,需要根据遮光层400的厚度,在2微米至6微米之间选取合适的厚度值,保证平坦层500的厚度大于遮光层400的厚度。
如图2所示,偏光片600位于平坦层5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其中,偏光片600可以为圆偏光片,其可以贴附在平坦层500远离显示面板100一侧的表面上,偏光片600可以阻挡外界光线的反射,以提高显示模组的对比度。
粘接层700位于偏光片6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其中,粘接层700可以为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层,其用于实现盖板800与偏光片600之间的粘接。
盖板800位于粘接层700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通过粘接层700可以将盖板800进行贴合,粘接层700位于盖板800与偏光片600之间。其中,盖板800用于保护位于其下方的触控层200以及显示面板100等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800可以为玻璃盖板。
示例性的,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与常规显示模组的光学仿真结果的对比图。参照图13所示,横坐标表示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的视角,纵坐标表示显示模组的归一化亮度,实线对应的曲线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的视角与亮度之间的仿真测试曲线,虚线对应的曲线表示常规显示模组(无防窥效果的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的视角与亮度之间的仿真测试曲线。
从图13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对子像素发出的大视角光线进行汇聚和遮挡,使得子像素发出的大视角光线得到有效地抑制,而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并未受到抑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9所示的显示模组,随着视角的增大,归一化亮度急剧衰减,45°视角下的归一化亮度低于5%,55°视角下的归一化亮度几乎为0,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可以实现很好的防窥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设置遮光层400,使得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向上,减少显示模组的出光角度范围,如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向上的出光角度范围控制在0至40°内。因此,子像素发出的小视角光线可以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使得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可以在小视角范围内被用户可见;而子像素发出的某些方向上的大视角光线无法从显示模组出射出去,而无法被位于用户周围的其他人所看到,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防窥效果。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子像素;
触控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有机层,位于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遮光层,位于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包括遮光部以及由所述遮光部限定出的多个透光开口;
其中,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所述遮光部,每个所述透光开口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遮光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遮光部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列的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或者,每个所述遮光部沿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同一行的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存在重合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像素与其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每个所述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所述第一距离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距离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在所述遮光部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在所述遮光部沿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所述多个像素集合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每个所述像素集合至少包括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和所述第三子像素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第i个所述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i个所述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所述第三距离小于其对应的所述第四距离;
第i+1个所述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一侧的遮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i+1个所述像素集合中的每个子像素与位于其第二侧的遮光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同一子像素对应的所述第五距离大于其对应的所述第六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在所述遮光部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在所述遮光部沿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封闭图形,且每个所述透光开口与所述子像素一一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
其中,所述封闭图形包括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由多段曲线共同构成的封闭形状,以及由直线和曲线共同构成的封闭图形;所述多边形包括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五边形以及六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其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存在偏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行的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所述第k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第一侧偏离;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所述第k+1个第一同色子像素的第二侧偏离;所述k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和/或,位于同一列的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所述第j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第一侧偏离;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朝向所述第j+1个第二同色子像素的第二侧偏离;所述j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沿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或列方向依次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0.5微米至5微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的坡度角为30°至85°,所述坡度角为所述遮光部的第一坡面与所述遮光部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坡面朝向所述透光开口,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有机层接触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层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8微米至20微米。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平坦层,覆盖所述遮光层和部分的所述有机层;
偏光片,位于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粘接层,位于所述偏光片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盖板,位于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所述平坦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层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所述多个像素集合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每个所述像素集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像素组和第二像素组,所述第一像素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像素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子像素,且所述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和所述第三子像素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组中的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与所述第二像素组中的所述第三子像素,沿所述第二方向均错位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另一者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被划分为多个像素集合,所述多个像素集合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每个所述像素集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三像素组、第四像素组和第五像素组,所述第三像素组、所述第四像素组和所述第五像素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交替排布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且所述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和所述第三子像素互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所述显示面板的行方向,另一者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列方向。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CN202321654107.9U 2023-06-27 2023-06-27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733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4107.9U CN220733365U (zh) 2023-06-27 2023-06-27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4107.9U CN220733365U (zh) 2023-06-27 2023-06-27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33365U true CN220733365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89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54107.9U Active CN220733365U (zh) 2023-06-27 2023-06-27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33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068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785393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1026301B2 (en) Organic EL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642791B1 (ko) 표시 영역 내에 관통-홀을 구비한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JP7477357B2 (ja) 表示装置
CN111341806B (zh) 显示装置
EP3333895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105654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KR102626690B1 (ko) 표시장치,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CN113454787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24789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32879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2670431A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20027350A (ko) 표시 장치
US2015027700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20733365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669183B2 (en) Touch detec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0230497A1 (ja) 表示装置
KR20220041285A (ko) 표시 장치
CN112071888A (zh) 显示屏、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2036898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147769A1 (en) Display panel
CN115701760A (zh) 显示装置
US20200343328A1 (en)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